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二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二-原文

《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学古自名,而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多矣,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岂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

抑君天下者不足顾,而莫能致之欤?

孔子以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岂虚言也哉!

予尝得五代时小说一篇,载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

凝家青、齐之间,为虢州司户参军,以疾卒于官。

凝家素贫,一子尚幼,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

东过开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见其妇人独携一子而疑之,不许其宿。

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

李氏仰天长恸曰:“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断其臂。

路人见者,环聚而嗟之,或为弹指,或为之泣下。

开封尹闻之,白其事于朝,官为赐药封疮,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

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冯道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

事刘守光为参军,守光败,去事宦者张承业。

承业监河东军,以为巡官,以其文学荐之晋王,为河东节度掌书记。

庄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

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茅庵,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

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

诸将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遗道,道不能却,置之别室,访其主而还之。

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赒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

有荒其田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

其人后来愧谢,道殊不以为德。

服除,复召为翰林学士。

行至汴州,遇赵在礼作乱,明宗自魏拥兵还,犯京师。

孔循劝道少留以待,道曰:“吾奉诏赴阙,岂可自留!”乃疾趋至京师。

庄宗遇弑,明宗即位,雅知道所为,问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何在?”重诲曰:“为学士也。”明宗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也。”拜道端明殿学士,迁兵部侍郎。

岁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

道尝戒明宗曰:“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

明宗问曰:“天下虽丰,百姓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因诵文士聂夷中《田家诗》,其言近而易晓。

明宗顾左右录其诗,常以自诵。

水运军将于临河县得一玉杯,有文曰“传国宝万岁杯”,明宗甚爱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

明宗问之,道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明宗武君,不晓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讲说其义,嘉纳之。

道相明宗十馀年,明宗崩,相愍帝。

潞王反于凤翔,愍帝出奔卫州,道率百官迎潞王入,是为废帝,遂相之。

废帝即位,愍帝犹在卫州,后三日,愍帝始遇弑崩。

已而废帝出道为同州节度使,逾年,拜司空。

晋灭唐,道又事晋,晋高祖拜道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

高祖崩,道相出帝,加太尉,封燕国公,罢为匡国军节度使,徙镇威胜。

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

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

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

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德光喜,以道为太傅。

德光北归,从至常山。

汉高祖立,乃归汉,以太师奉朝请。

周灭汉,道又事周,周太祖拜道太师,兼中书令。

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

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耶律德光尝问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为俳语以对曰:“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

周兵反,犯京师,隐帝已崩,太祖谓汉大臣必行推戴,及见道,道殊无意。

太祖素拜道,因不得已拜之,道受之如平时,太祖意少沮,知汉未可代,遂阳立湘阴公赟为汉嗣,遣道迎赟于徐州。

赟未至,太祖将兵北至澶州,拥兵而反,遂代汉。

议者谓道能沮太祖之谋而缓之,终不以晋、汉之亡责道也。

然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

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

自谓:“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

开一卷,时饮一杯, 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盖其自述如此。

道前事九君,未尝谏诤。世宗初即位,刘旻攻上党,世宗曰:“刘旻少我,谓 我新立而国有大丧,必不能出兵以战。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当自将击之。”道 乃切谏,以为不可。世宗曰:“吾见唐太宗平定天下,敌无大小皆亲征。”道曰: “陛下未可比唐太宗。”世宗曰:“刘旻乌合之众,若遇我师,如山压卵。”道曰: “陛下作得山定否?”世宗怒,起去,卒自将击旻,果败旻于高平。世宗取淮南, 定三关,威武之振自高平始。其击旻也,鄙道不以从行,以为太祖山陵使。葬毕而 道卒,年七十三,谥曰文懿,追封瀛王。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 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道有子吉。

○李琪 兄掞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其兄珽,唐末举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丁内 艰,贫无以葬,乞食而后葬。珽饥卧庐中,闻者哀怜之。服除,还拜御史。荆南成 汭辟掌书记。吴兵围杜洪,梁太祖遣汭与马殷等救洪。汭以大舟载兵数万,珽为汭 谋曰:“今一舟容甲士千人,糗粮倍之,缓急不可动,若为敌人縻之,则武陵、武 安必为公之后患。不若以劲兵屯巴陵,壁不与战,吴兵粮尽,则围解矣。”汭不听, 汭果败,溺死。赵匡凝镇襄阳,又辟掌书记。太祖破匡凝,得珽,喜曰:“此真书 记也。”太祖即位,除考功员外郎、知制诰。珽度太祖不欲先用故吏,固辞不拜, 出知曹州。曹州素剧难理,前刺史十馀辈,皆坐废,珽至,以治闻。迁兵部郎中、 崇政院直学士。许州冯行袭病,行袭有牙兵二千,皆故蔡卒,太祖惧为变。行袭为 人严酷,从事魏峻切谏,行袭怒,诬以赃下狱,欲诛之。乃遣珽代行袭为留后。珽 至许州,止传舍,慰其将吏,行袭病甚,欲使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 也。”乃即卧内见行袭,道太祖语,行袭感泣,解印以授珽。珽乃理峻冤,立出之, 还报太祖,太祖喜曰:“珽果办吾事。”会岁饥,盗劫汴、宋间,曹州尤甚,太祖 复遣珽治之。珽至索贼,得大校张彦珂、珽甥李郊等,及牙兵百馀人,悉诛之。召 拜左谏议大夫。太祖幸河北,至内黄,顾珽曰:“何谓内黄?”珽曰:“河南有外 黄、下黄,故此名内黄。”太祖曰:“外黄、下黄何在?”珽曰:“秦有外黄都尉, 今在雍丘;下黄为北齐所废,今在陈留。”太祖平生不爱儒者,闻珽语大喜。友珪 立,除右散骑常侍,侍讲。袁象先讨贼,珽为乱兵所杀。

琪少举进士、博学宏辞,累迁殿中侍御史,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 梁太祖为翰林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 时,为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周 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张汉杰等为助,以故顷 言多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 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卿。迁吏部 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 上书数千言,其说漫然无足取,而庄宗独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 庄宗崩。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 改国号,绝土德。明宗武君,不晓其说,问何谓改号,对曰:“庄宗受唐锡姓为宗 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曰唐。今唐天命已绝,宜改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 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曰:“殿下宗室之贤,立功三世,今兴兵向阙,以赴 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 乃发丧成服,而后即位。以琪为御史中丞。

自唐末丧乱,朝廷之礼坏,天子未尝视朝,而入阁之制亦废。常参之官日至正 衙者,传闻不坐即退,独大臣奏事,日一见便殿,而侍从内诸司,日再朝而已。明 宗初即位,乃诏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琪以谓非唐故事,请罢 五日起居,而复朔望入阁。明宗曰:“五日起居,吾思所以数见群臣也,不可罢。 而朔望入阁可复。”然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 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阁。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 仗。紫宸,便殿也,谓之阁。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 百官俟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阁。然衙,朝也,其礼尊;阁,宴见也, 其事杀。自乾符已后,因乱礼阙,天子不能日见群臣而见朔望,故正衙常日废仗, 而朔望入阁有仗,其后习见,遂以入阁为重。至出御前殿,犹谓之入阁,其后亦废, 至是而复。然有司不能讲正其事。凡群臣五日一入见中兴殿,便殿也,此入阁之遗 制,而谓之起居,朔望一出御文明殿,前殿也,反谓之入阁,琪皆不能正也。琪又 建言:“入閤有待制、次对官论事,而内殿起居,一见而退,欲有言者,无由自陈, 非所以数见群臣之意也。

明宗乃诏起居日有言事者,许出行自陈。又诏百官以次 转对。

是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之,重诲 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为中丞,畏重诲不敢弹纠,又惧谏官论列,乃托宰相任圜先 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革等罢相,住圜议欲以琪为相,而孔 循、郑珏沮之,乃止。迁尚书右仆射。琪以状申中书,言《开元礼》“仆射上事日, 中书、门下率百官送上。”中书下太常,礼院言无送上之文,而琪已落新授,复举 上仪,皆不可。

明宗讨王都,已破定州,自汴还洛,琪当率百官至上东门,而请至偃师奉迎。 其奏章言“败契丹之凶党,破真定之逆城”,坐误以定州为真定,罚俸一月。霍彦 威卒,诏琪撰神道碑文。彦威故梁将,而琪故梁相也,叙彦威在梁事不曰伪,为冯 道所驳。

琪为人重然诺,喜称人善。少以文章知名,亦以此自负。既贵,乃刻牙版为金 字曰“前乡贡进士李琪”,常置之坐侧。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为当时所沮。 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六十。

○郑珏

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其父徽,为河南尹张全义判官。珏少依全义居河南, 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昭宗时,为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 拜左补阙。梁诸大臣以全义故数荐之,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 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 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 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俯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 皆大笑。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 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 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尝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 乃拜珏平章事。

明宗幸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鄴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 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 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 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 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卒,赠司空。

○李愚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为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沧州节度使 卢彦威以愚为安陵主簿,丁母忧解去。后游关中,刘季述幽昭宗于东内,愚以书说 韩建,使图兴复,其言甚壮。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阳。举进士、宏词,为河南府参 军。白马之祸,愚复去之山东,与李延光相善,延光以经术事梁末帝为侍讲,数称 荐愚,愚由此得召。久之,拜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

衡王友谅,末帝兄也,梁大臣李振等皆拜之,独愚长揖,末帝以责愚曰:“衡 王朕拜之,卿独揖,可乎?”愚曰:“陛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 私,岂宜妄有所屈?”坐言事忤旨,罢为邓州观察判官。

唐庄宗灭梁,愚朝京师,唐诸公卿素闻愚学古,重之,拜主客郎中、翰林学士。 魏王继岌伐蜀,辟愚都统判官。蜀道阻险,议者以谓宜缓师待变而进,招讨使郭崇 韬以决于愚,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 利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初,军行至宝鸡,招 讨判官陈乂称疾请留,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知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 易摇,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中无敢言留者。

明宗即位,累迁兵部侍郎承旨。明宗祀天南郊,愚为宰相冯道、赵凤草加恩制, 道鄙其辞,罢为太常卿。任圜罢相,乃拜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愚为相,不治第 宅,借延宾馆以居。愚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毯敝席,四壁萧然,明宗嗟 叹,命以供帐物赐之。

潞王反,犯京师,愍帝夜出奔。明日,愚与冯道至端门,闻帝已出,而硃弘昭、 冯赟皆已死,愚欲至中书候太后进止,道曰:“潞王已处处张榜招安,今即至矣, 何可俟太后旨也?”乃相与出迎。废帝入立,罢道出镇同州,以刘昫为相。昫性褊 急,而愚素刚介,动辄违戾。昫与冯道姻家,愚数以此诮昫,两人遂相谊诟,乃俱 罢。愚守左仆射。

是时,兵革方兴,天下多事,而愚为相,欲依古以创理,乃请颁《唐六典》示 百司,使各举其职,州县贡士,作乡饮酒礼,时以其迂阔不用。愍帝即位,有意于 治,数召学士,问以时事,而以愚为迂,未尝有所问。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 宰相曰:“此粥饭僧尔!”以谓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也。清泰二年,以疾卒。

○卢导

卢导,字熙化,范阳人也。唐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唐亡事梁,累迁左司郎 中、侍御史知杂事,以病免。唐明宗时,召拜右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潞王从珂 自凤翔以兵犯京师,愍帝出奔于卫州

宰相冯道、李愚集百官于天宫寺,将出迎潞王于郊,京师大恐,都人藏窜,百官久而不集,惟导与舍人张昭先至。

冯道请导草笺劝进,导曰:“潞王入朝,郊迎可也,若劝进之事,岂可轻议哉!”

道曰:“劝进其可已乎?”

导曰:“今天子蒙尘于外,遽以大位劝人,若潞王守节不回,以忠义见责,其将何辞以对?且上与潞王,皆太后子也,不如率百官诣宫门,取太后进止。”

语未终,有报曰:“潞王至矣。”

京城巡检使安从进催百官班迎,百官纷然而去。

潞王止于正阳门外,道又促导草笺,导对如初。

李愚曰:“吾辈罪人,卢舍人言是也。”

导终不草笺。

导后事晋为吏部侍郎。天福六年卒,年七十六。

○司空颋

司空颋,贝州清阳人也。

唐僖宗时,举进士不中,后去为罗绍威掌书记。

绍威卒,入梁为太府少卿。

杨师厚镇天雄,颋解官往依之。

师厚卒,贺德伦代之。

张彦之乱,命判官王正言草奏诋斥梁君臣,正言素不能文辞,又为兵刃所迫,流汗浃背,不能下笔。

彦怒,推正言下榻,诟曰:“钝汉辱我!”

顾书吏问谁可草奏者,吏即言颋罗王时书记,乃驰骑召之。

颋为乱兵劫其衣,以敝服蔽形而至,见彦长揖,神气自若,挥笔成文,而言甚浅鄙,彦以其易晓,甚喜,即给以衣服仆马,遂以为德伦判官。

德伦以魏博降晋,晋王兼领天雄,仍以颋为判官。

梁、晋相距河上,常以颋权军府事。

颋为郭崇韬所恶,崇韬数言其受赂。

都虞候张裕多过失,颋屡以法绳之。

颋有侄在梁,遣家奴召之,裕擒其家奴,以谓通书于梁。

庄宗族杀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二-译文

《传》中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不稳固,国家就会灭亡。”

管仲的话真是好啊!

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立身处世的重要节操。

如果不廉洁,就会无所不取;如果不知羞耻,就会无所不为。

人如果这样,那么祸乱和败亡就会无所不至,更何况作为大臣却无所不取、无所不为,那么天下怎么会不乱,国家怎么会不亡呢!

我读了冯道的《长乐老叙》,看到他自述以此为荣,可以说他是没有廉耻的人了,那么天下国家的状况也就可以从中得知了。

我在五代时期,找到了三位全节之士,十五位为国捐躯的臣子,然而奇怪的是,那些穿着儒服、以学古自居的人,享受俸禄、担任国家职务的人很多,但忠义的节操却只出现在武夫和士兵身上,难道儒者中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难道是因为高节之士厌恶时代的混乱,轻视这个时代而不肯出仕吗?

还是因为统治天下的人不值得他们效忠,所以无法招致他们呢?

孔子曾说:“十户人家的地方,必定有忠信之人。”这难道只是空话吗!

我曾经读到一篇五代时期的小说,记载了王凝的妻子李氏的事迹,一个妇人尚且能做到这样,那么世人中必定有这样的人,只是我们没有见到罢了。

王凝家在青州和齐州之间,担任虢州司户参军,因病在任上去世。

王凝家一向贫穷,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李氏带着儿子,背着丈夫的遗骸回家。

东行经过开封,住在旅舍,旅舍主人看到她一个妇人独自带着一个孩子,心生怀疑,不让她住宿。

李氏看到天色已晚,不肯离开,主人拉着她的手臂把她赶了出去。

李氏仰天长叹道:“我作为一个妇人,不能守住节操,难道这只手也要被人抓住吗?不能让这只手玷污我的身体!”于是拿起斧头砍断了自己的手臂。

路人看到这一幕,纷纷围过来叹息,有的为她弹指,有的为她流泪。

开封尹听说了这件事,向朝廷报告,朝廷赐药为她治疗伤口,并厚待李氏,同时鞭打了旅舍主人。

唉,那些不自爱、忍辱偷生的士人,听到李氏的事迹,应该感到羞愧吧!

○冯道

冯道,字可道,是瀛州景城人。

他最初为刘守光担任参军,刘守光失败后,他去投靠宦官张承业。

张承业监管河东军,任命他为巡官,并因为他的文学才能推荐给晋王,担任河东节度掌书记。

庄宗即位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兼任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能够刻苦节俭。

当晋国与梁国在黄河两岸对峙时,冯道住在军中,住在一间茅草屋里,没有床席,只睡在一束草上。

他所得的俸禄,与仆人同吃同住,心境平和。

有些将领抢来美女送给冯道,冯道无法拒绝,就把她们安置在别的房间,找到她们的主人后归还。

他在景城为父亲守丧时,遇到饥荒,把所有的财物都拿出来救济乡里,自己退到田野耕种,亲自背柴。

有些田地荒废无人耕种,或者有人无力耕种,冯道夜里偷偷去帮他们耕种。

那些人后来感到惭愧,前来道谢,冯道却不以为意。

守丧期满后,他又被召为翰林学士。

他走到汴州时,遇到赵在礼叛乱,明宗从魏州带兵回京,攻打京师。

孔循劝冯道稍作停留等待,冯道说:“我奉诏进京,怎能自己停留!”于是迅速赶到京师。

庄宗被杀后,明宗即位,他了解冯道的为人,问安重诲:“先帝时冯道在哪里?”安重诲回答:“他是学士。”明宗说:“我早就知道,他真是我的宰相。”于是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升任兵部侍郎。

一年多后,又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成、长兴年间,年年丰收,国内无事。

冯道曾告诫明宗:“我在河东担任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经过井陉的险路,担心马失前蹄,不敢放松缰绳;到了平地,以为没什么可担心的,结果却摔伤了。凡是处于危险境地的人,因为深思熟虑而得以保全;处于安逸境地的人,祸患往往因疏忽而生,这是人之常情。”

明宗问:“天下虽然丰收,百姓是否过得去?”冯道回答:“粮价高,农民挨饿;粮价低,农民受损。”于是背诵了文士聂夷中的《田家诗》,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

明宗让左右记录下来,常常自己诵读。

水运军将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明宗非常喜欢,拿给冯道看,冯道说:“这只是前代有形的宝物,王者应该有无形的宝物。”

明宗问他,冯道说:“仁义是帝王的宝物。所以说:‘大宝是地位,如何守住地位要靠仁。’”

明宗是武将,不太明白他的话,冯道离开后,明宗召来侍臣讲解其含义,并欣然接受。

冯道担任明宗的宰相十多年,明宗去世后,他又担任愍帝的宰相。

潞王在凤翔叛乱,愍帝逃到卫州,冯道率领百官迎接潞王入京,潞王成为废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

废帝即位后,愍帝仍在卫州,三天后,愍帝被杀。

不久,废帝任命冯道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命他为司空。

晋国灭掉唐朝后,冯道又为晋国效力,晋高祖任命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封司徒,兼任侍中,封为鲁国公。

晋高祖去世后,冯道担任出帝的宰相,加封太尉,封为燕国公,后来被罢免为匡国军节度使,调任威胜军节度使。

契丹灭掉晋国后,冯道又为契丹效力,到京师朝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为晋国效力时表现不佳,冯道无言以对。

耶律德光又问:“你为什么来朝见?”冯道回答:“我没有城池和军队,怎么敢不来。”

耶律德光讥讽他:“你是什么样的人?”冯道回答:“我是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头。”

耶律德光很高兴,任命他为太傅。

耶律德光北归时,冯道跟随到常山。

汉高祖即位后,冯道归顺汉朝,以太师的身份参与朝政。

周朝灭掉汉朝后,冯道又为周朝效力,周太祖任命他为太师,兼任中书令。

冯道年轻时能够矫饰行为以博取名声,成为大臣后,尤其注重稳重以镇服众人,先后为四个朝代、十位君主效力,始终以旧德自居。

然而当时的人无论贤愚,都尊崇冯道为元老,并乐于为他称颂。

耶律德光曾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得救?”冯道用诙谐的语言回答:“此时佛出也救不了,只有皇帝能救。”

人们都说契丹没有屠杀中原百姓,是因为冯道这句话的功劳。

周兵反叛,攻打京师,隐帝被杀,太祖认为汉朝大臣一定会推戴他,但见到冯道时,冯道却毫无此意。

太祖一向尊敬冯道,不得已向他行礼,冯道像平常一样接受,太祖感到有些沮丧,知道汉朝还不能被取代,于是假装立湘阴公刘赟为汉朝继承人,派冯道去徐州迎接刘赟。

刘赟还没到,太祖带兵北上澶州,拥兵反叛,最终取代了汉朝。

有人认为冯道能够阻止太祖的阴谋并延缓其行动,最终没有因为晋、汉的灭亡而责备冯道。

然而冯道对君主丧亡、国家灭亡的事情也从未放在心上。

当时,天下大乱,外族入侵,百姓的生命危在旦夕,冯道却自号“长乐老”,写了几百字的文章,陈述自己为四个朝代和契丹效力所获得的官爵和荣誉。

他自称:“在家孝顺,为国尽忠,作为儿子、弟弟、臣子、师长、丈夫、父亲,有儿子、孙子。”

打开一卷书,适时喝一杯酒,品味美食、辨别声音、欣赏色彩,安心于当代,年老而自得其乐,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这是他自我描述的话。

道曾经侍奉过九位君主,从未进谏过。世宗刚即位时,刘旻进攻上党,世宗说:“刘旻轻视我,认为我刚即位且国家有大丧,必定不能出兵作战。而且善于用兵的人会出其不意,我应当亲自率军出击。”道于是极力劝谏,认为不可行。世宗说:“我见过唐太宗平定天下,无论敌人大小都亲自出征。”道说:“陛下不能与唐太宗相比。”世宗说:“刘旻是乌合之众,若遇到我的军队,就像山压卵一样。”道说:“陛下能保证山不动摇吗?”世宗大怒,起身离去,最终亲自率军出击刘旻,果然在高平击败了刘旻。世宗攻取淮南,平定三关,威势从高平之战开始大振。世宗在攻打刘旻时,轻视道不让他随行,任命他为太祖山陵使。葬礼结束后,道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号文懿,追封为瀛王。道去世后,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认为他与孔子同寿,对他的赞誉如此之高。道有一个儿子叫吉。

○李琪 兄掞

李琪,字台秀,是河西敦煌人。他的哥哥珽,唐末考中进士,担任监察御史。因母亲去世,家境贫困无法安葬,乞讨后才得以安葬。珽饿着肚子躺在草庐中,听到的人都同情他。服丧期满后,重新担任御史。荆南的成汭任命他为掌书记。吴兵围攻杜洪,梁太祖派成汭与马殷等人去救援杜洪。成汭用大船载着数万士兵,珽为成汭出谋划策说:“现在一艘船能容纳一千名甲士,粮食加倍,紧急情况下无法调动,如果被敌人牵制,那么武陵、武安必定会成为您的后患。不如用精兵驻扎在巴陵,坚守不战,吴兵粮尽,围困自然解除。”成汭不听,果然战败,溺水而死。赵匡凝镇守襄阳,又任命珽为掌书记。太祖攻破赵匡凝,得到珽,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书记。”太祖即位后,任命珽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珽推测太祖不想先任用旧臣,坚决推辞不拜,出任曹州知州。曹州一向难以治理,前十几任刺史都因治理不善被罢免,珽到任后,以治理有方闻名。升任兵部郎中、崇政院直学士。许州的冯行袭生病,冯行袭有两千牙兵,都是原蔡州的士兵,太祖担心他们会生变。冯行袭为人严酷,从事魏峻极力劝谏,冯行袭大怒,诬陷他贪污,将他下狱,想要处死他。于是派珽代替冯行袭为留后。珽到许州后,住在驿站,安抚冯行袭的将吏,冯行袭病重,想让人代他接受诏书,珽说:“面向东方穿上朝服,这是礼仪。”于是到冯行袭的卧室内见他,传达太祖的话,冯行袭感动得流泪,解下印绶交给珽。珽于是为魏峻平反冤屈,立即释放他,回报太祖,太祖高兴地说:“珽果然能办好我的事。”当时正值饥荒,盗贼在汴、宋之间抢劫,曹州尤其严重,太祖再次派珽去治理。珽到任后追捕盗贼,抓获大校张彦珂、珽的外甥李郊等,以及牙兵一百多人,全部处死。召拜为左谏议大夫。太祖到河北,到达内黄,回头问珽:“什么叫内黄?”珽说:“河南有外黄、下黄,所以这里叫内黄。”太祖问:“外黄、下黄在哪里?”珽说:“秦朝有外黄都尉,现在在雍丘;下黄被北齐废除,现在在陈留。”太祖一向不喜欢儒者,听到珽的话非常高兴。友珪即位后,任命珽为右散骑常侍,侍讲。袁象先讨伐叛贼,珽被乱兵杀害。

李琪年轻时考中进士、博学宏辞,历任殿中侍御史,与他的哥哥珽都以文章闻名。唐朝灭亡后,李琪侍奉梁太祖为翰林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的诏书,都是李琪所写,下笔就能符合太祖的心意。末帝时,担任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谨慎周密,李琪豪放不羁,不拘小节,二人多有分歧。李琪暗中结交赵岩、张汉杰等人为助力,因此萧顷的言论多被阻挠。萧顷曾揭发李琪的过失。李琪的私吏本应得到试官职位,李琪将试官改为守官,被萧顷揭发,末帝大怒,想要流放他,但赵岩等人为他求情,最终被罢为太子少保。

唐庄宗灭梁后,得到李琪,想任命他为宰相,但梁的旧臣多嫉妒他,于是任命他为太常卿。升任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天下发大水,京师尤其缺粮,庄宗用朱笔御札诏令百官上书言事。李琪上书数千言,内容空泛无实际意义,但庄宗却特别看重他,于是任命他为国计使。正要任命他为宰相时,庄宗去世。明宗进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准备仪式,采用柩前即位的旧例。霍彦威、孔循等人请求改国号,断绝土德。明宗是武将,不明白他们的意思,问为什么要改国号,回答说:“庄宗受唐朝赐姓为宗属,继承昭宗而立,国号为唐。如今唐朝天命已绝,应改国号以自新。”明宗怀疑,将此事交给群臣讨论,群臣犹豫不决。李琪建议说:“殿下是宗室贤才,立功三世,如今兴兵向阙,以赴难为名,却要更改国号,使先帝成为路人,那么孤零零的梓宫,将何所依托!”明宗认为有理,于是发丧成服,然后即位。任命李琪为御史中丞。

自唐末动乱以来,朝廷的礼仪败坏,天子不再每日上朝,入阁的制度也被废除。常参的官员每天到正衙,听说不坐即退,只有大臣奏事,每天见一次便殿,而侍从内诸司,每天只上朝两次。明宗刚即位时,下诏群臣,每五天随宰相入见内殿,称为起居。李琪认为这不是唐朝的旧制,请求废除五日起居,恢复朔望入阁。明宗说:“五日起居,是我想要多见群臣的方式,不可废除。但朔望入阁可以恢复。”然而唐朝的旧制,天子每日上殿见群臣,称为常参;朔望日祭祀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在便殿见群臣,称为入阁。宣政殿是前殿,称为衙,衙有仪仗。紫宸殿是便殿,称为阁。天子不御前殿而御紫宸殿时,从正衙唤来仪仗,由阁门进入,百官在衙等候上朝的,随仪仗入见,因此称为入阁。然而衙是正式的朝会,礼仪庄重;阁是宴见,礼仪简略。自乾符以后,因动乱礼仪缺失,天子不能每日见群臣而只在朔望日见,因此正衙日常废仪仗,而朔望入阁有仪仗,后来习以为常,遂以入阁为重。到出御前殿时,仍称为入阁,后来也被废除,到此时才恢复。然而有司不能正确解释这些礼仪。群臣每五天入见中兴殿,中兴殿是便殿,这是入阁的遗制,却称为起居,朔望日出御文明殿,文明殿是前殿,反而称为入阁,李琪都无法纠正。李琪又建议:“入阁有待制、次对官论事,而内殿起居,一见即退,想要进言的人,无法自陈,这不是多见群臣的本意。

明宗于是下诏,规定在起居日有言事的人,允许他们出行自陈。又下诏百官依次转对。

当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用事,重诲的前驱经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撞了他,重诲就在台门斩了马延然后上奏。琪担任中丞,畏惧重诲不敢弹劾纠察,又害怕谏官议论,于是托宰相任圜先告诉重诲然后纠察,但仍然犹豫不敢直言其事。豆卢革等人罢相,任圜提议想让琪为相,但孔循、郑珏阻止了,于是作罢。琪迁任尚书右仆射。琪以状申中书,说《开元礼》中“仆射上事日,中书、门下率百官送上。”中书下太常,礼院说没有送上之文,而琪已经落新授,又举上仪,都不可以。

明宗讨伐王都,已经攻破定州,从汴州返回洛阳,琪应当率百官到上东门,但他请求到偃师奉迎。他的奏章说“败契丹之凶党,破真定之逆城”,因为误将定州写成真定,被罚俸一个月。霍彦威去世,诏琪撰写神道碑文。彦威是故梁将,而琪是故梁相,叙述彦威在梁事时不称伪,被冯道所驳。

琪为人重然诺,喜欢称赞别人的优点。年轻时以文章知名,也以此自负。显贵后,刻牙版为金字“前乡贡进士李琪”,常放在座位旁边。为人不够持重,不知进退,所以多次被当时的人所阻。以太子太傅致仕,去世时六十岁。

郑珏,是唐宰相綮的诸孙。他的父亲徽,是河南尹张全义的判官。珏年轻时依附全义住在河南,多次考进士不中,全义将珏托付给有司,才得以及第。昭宗时,担任监察御史。梁太祖即位,拜左补阙。梁诸大臣因为全义的缘故多次推荐他,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奉旨。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庄宗从郓州进入汴州,末帝听说唐兵即将到来,惶恐不知所措,与李振、敬翔等相持痛哭,于是召珏问计安出,珏说:“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说:“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说:“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低头沉思说:“但恐不易了。”于是左右皆大笑。庄宗入汴,珏率百官迎谒道左。贬莱州司户参军,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为言于郭崇韬,复召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欲用任圜为相,而安重诲以圜新进,不欲独相之,以问枢密使孔循。循曾事梁,与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谨慎而长者,乃拜珏平章事。

明宗幸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鄴都,军士愁怨,大臣颇以为言。明宗不省,上下汹汹,转相动摇,独珏称赞,以为当行。赵凤极言于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谏,乃诏罢其行。而珏又称赞之,以为宜罢。珏在相位既碌碌无所为,又病聋,孔循罢枢密使,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职。明宗数留之,珏章四上,乃拜左仆射致仕,赐郑州庄一区。卒,赠司空。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愚为人谨重寡言,好学,擅长古文。沧州节度使卢彦威以愚为安陵主簿,丁母忧解去。后游关中,刘季述幽昭宗于东内,愚以书说韩建,使图兴复,其言甚壮。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阳。举进士、宏词,为河南府参军。白马之祸,愚复去之山东,与李延光相善,延光以经术事梁末帝为侍讲,数称荐愚,愚由此得召。久之,拜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

衡王友谅,末帝兄也,梁大臣李振等皆拜之,独愚长揖,末帝以责愚曰:“衡王朕拜之,卿独揖,可乎?”愚曰:“陛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坐言事忤旨,罢为邓州观察判官。

唐庄宗灭梁,愚朝京师,唐诸公卿素闻愚学古,重之,拜主客郎中、翰林学士。魏王继岌伐蜀,辟愚都统判官。蜀道阻险,议者以谓宜缓师待变而进,招讨使郭崇韬以决于愚,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利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初,军行至宝鸡,招讨判官陈乂称疾请留,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知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摇,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中无敢言留者。

明宗即位,累迁兵部侍郎承旨。明宗祀天南郊,愚为宰相冯道、赵凤草加恩制,道鄙其辞,罢为太常卿。任圜罢相,乃拜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愚为相,不治第宅,借延宾馆以居。愚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毯敝席,四壁萧然,明宗嗟叹,命以供帐物赐之。

潞王反,犯京师,愍帝夜出奔。明日,愚与冯道至端门,闻帝已出,而硃弘昭、冯赟皆已死,愚欲至中书候太后进止,道曰:“潞王已处处张榜招安,今即至矣,何可俟太后旨也?”乃相与出迎。废帝入立,罢道出镇同州,以刘昫为相。昫性褊急,而愚素刚介,动辄违戾。昫与冯道姻家,愚数以此诮昫,两人遂相谊诟,乃俱罢。愚守左仆射。

是时,兵革方兴,天下多事,而愚为相,欲依古以创理,乃请颁《唐六典》示百司,使各举其职,州县贡士,作乡饮酒礼,时以其迂阔不用。愍帝即位,有意于治,数召学士,问以时事,而以愚为迂,未尝有所问。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饭僧尔!”以谓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也。清泰二年,以疾卒。

卢导,字熙化,范阳人。唐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唐亡事梁,累迁左司郎中、侍御史知杂事,以病免。唐明宗时,召拜右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潞王从珂自凤翔以兵犯京师,愍帝出奔于卫州。

宰相冯道和李愚召集百官在天宫寺,准备出城迎接潞王,京城里的人们非常恐慌,百姓纷纷躲藏,百官迟迟未能集合,只有导和舍人张昭先到。

冯道请求导起草劝进的文书,导说:“潞王入朝,出城迎接是可以的,但劝进的事情,怎么能轻易讨论呢!”

冯道说:“劝进的事情难道可以不做吗?”

导说:“现在天子在外蒙难,突然以大位劝人,如果潞王坚守节操不回头,以忠义责备我们,我们将如何应对?而且皇上和潞王都是太后的儿子,不如率领百官到宫门,听从太后的指示。”

话还没说完,有人报告说:“潞王已经到了。”

京城巡检使安从进催促百官列队迎接,百官纷纷离去。

潞王停在正阳门外,冯道又催促导起草劝进文书,导的回答和之前一样。

李愚说:“我们是罪人,卢舍人说得对。”

导最终没有起草劝进文书。

导后来在晋朝担任吏部侍郎。天福六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司空颋

司空颋是贝州清阳人。

唐僖宗时期,他考进士未中,后来去为罗绍威担任掌书记。

罗绍威去世后,他进入梁朝担任太府少卿。

杨师厚镇守天雄时,司空颋辞去官职去依附他。

杨师厚去世后,贺德伦接替了他的职位。

张彦叛乱时,命令判官王正言起草奏章诋毁梁朝的君臣,王正言一向不擅长文辞,又被兵刃所逼迫,汗流浃背,无法下笔。

张彦发怒,把王正言推下床,骂道:“你这个笨蛋侮辱我!”

他回头问书吏谁可以起草奏章,书吏说司空颋是罗王时期的书记,于是派人骑马去召他。

司空颋被乱兵抢走了衣服,穿着破旧的衣服遮体而来,见到张彦后长揖行礼,神态自若,挥笔成文,但言辞非常浅显粗鄙,张彦因为容易理解,非常高兴,立即给他衣服和仆人马匹,于是任命他为德伦的判官。

贺德伦以魏博投降晋朝,晋王兼任天雄节度使,仍然任命司空颋为判官。

梁朝和晋朝在河上对峙,常常由司空颋代理军府事务。

司空颋被郭崇韬所厌恶,郭崇韬多次说他受贿。

都虞候张裕有很多过失,司空颋多次依法处置他。

司空颋有个侄子在梁朝,他派家奴去召他,张裕抓住了他的家奴,认为他与梁朝通信。

庄宗下令处死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二-注解

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维,是维系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礼指礼仪、礼节,义指正义、道义,廉指廉洁、清廉,耻指羞耻、知耻。这四者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冯道: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宰相,以善于处理复杂政治局势和保持个人节操著称。

长乐老叙:冯道自述其生平经历的文章,内容涉及他在五代时期侍奉多个君主的事迹,以及他对自身行为的辩解和自誉。

王凝妻李氏:五代时期的一位女性,以其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刚烈的行为闻名。她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幼子,并在旅途中因拒绝受辱而自断其臂,成为后世传颂的贞烈典范。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出自《论语·公冶长》,意为即使在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里,也必定会有忠信之人。这句话强调了忠信之人的普遍存在,即使在乱世中也不例外。

刘旻:五代时期后汉的建立者,原名刘知远,后改名刘旻,是后汉的开国皇帝。

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以英明果断著称。

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五代时期的重要战场。

淮南:指今安徽省淮南地区,五代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

三关:指五代时期的三个重要关隘,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太祖:指后周太祖郭威,是后周的开国皇帝。

文懿:谥号,意为文德兼备,懿德昭彰。

瀛王:追封的爵位,瀛指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象征尊贵。

李琪: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丞、尚书右仆射等职,以文章知名,但政治上缺乏果断,常因畏惧权臣而不敢直言。

梁太祖:指后梁太祖朱温,是五代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

唐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明宗:指后唐明宗李嗣源,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二位皇帝,其在位期间政治相对稳定,注重文治。

入阁:古代皇帝在便殿接见群臣的仪式,通常在朔望日举行。

起居:古代皇帝定期接见群臣的仪式,通常在五日内举行一次。

安重诲:后唐时期的权臣,曾任枢密使,掌握大权,专横跋扈,最终因权力斗争被诛杀。

豆卢革:后唐时期的宰相,因与安重诲等人不合而被罢相。

任圜:后唐时期的宰相,曾与安重诲等人共同执政,后因权力斗争被罢相。

孔循: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使,与郑珏等人关系密切,参与朝廷权力斗争。

郑珏:后唐时期的宰相,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政治上较为谨慎,但缺乏作为。

李愚:五代时期后唐的官员,曾任宰相,以忠诚和正直闻名。

卢导: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等职,政治上较为中立,后因潞王从珂叛乱而参与朝廷事务。

潞王:指后唐末帝李从珂,他在后唐灭亡后自立为帝,史称潞王。

劝进:古代指臣子劝君主即位或接受更高的职位,是一种政治行为。

司空颋: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后梁太府少卿,后因政治变动投靠后晋,最终因被诬陷通敌而被杀。

罗绍威:五代时期军阀,曾任后梁节度使,司空颋曾为其掌书记。

杨师厚:五代时期后梁的重要将领,曾任天雄军节度使。

贺德伦:五代时期后梁的官员,曾任天雄军节度使。

张彦: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

郭崇韬:五代时期后唐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清廉和严厉著称。

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他是后唐的开国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二-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礼义廉耻的论述,强调了道德规范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传》中的话,指出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若这四维不张,国家将面临灭亡。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高度重视,认为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根本。

文中通过对冯道的批评,揭示了五代时期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的道德困境。冯道虽然历经多个朝代,担任高官,但其行为被认为缺乏廉耻,尤其是在《长乐老叙》中自述其经历时,表现出对易主行为的自得,这引发了作者对其道德操守的质疑。作者通过对冯道的批评,表达了对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应坚守忠义节操的期望。

王凝妻李氏的故事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乱世中的道德坚守。李氏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幼子,并在旅途中因拒绝受辱而自断其臂,表现出极高的贞烈节操。这一故事不仅是对李氏个人的赞美,也是对乱世中仍能坚守道德的人的肯定。作者通过这一故事,表达了对忠义节操的推崇,并以此对比冯道的行为,进一步凸显了道德的重要性。

文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强调了即使在乱世中,忠信之人仍然存在。这一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人性本善的信念,认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仍有人能够坚守道德,成为社会的支柱。

通过对五代时期士大夫阶层和普通百姓的道德行为的对比,作者揭示了乱世中道德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像冯道这样的士大夫在乱世中易主求荣,丧失了廉耻;另一方面,像李氏这样的普通百姓却能够坚守节操,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勇气。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乱世中道德状况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他对士大夫阶层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乱世中坚守忠义,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礼义廉耻的论述、对冯道的批评、对李氏的赞美以及对孔子名言的引用,深刻揭示了乱世中道德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士大夫阶层应坚守忠义节操的期望,同时也展现了普通百姓在乱世中仍能坚守道德的勇气。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理解五代时期的道德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与大臣冯道的互动,以及李琪兄弟的事迹。通过这些历史片段,我们可以窥见五代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复杂面貌。

首先,冯道作为历经九朝的老臣,其政治智慧与处世哲学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冯道在五代乱世中能够安然自保,甚至得到世人的赞誉,这与他的谨慎、谦逊和善于审时度势密不可分。他在世宗欲亲征刘旻时,敢于直言进谏,虽然最终未能阻止世宗的决定,但其忠诚与胆识令人钦佩。冯道的生平反映了五代时期文人士大夫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他们既要忠于君主,又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全自身。

其次,李琪兄弟的事迹则展现了五代时期文人的才华与政治抱负。李琪以文才见长,曾为梁太祖起草诏书,深得太祖赏识。他的兄长李珽则以谋略著称,曾在荆南成汭麾下担任掌书记,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李琪兄弟的经历反映了五代时期文人在军事与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政治决策的参与者。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礼仪变迁。例如,明宗即位后,恢复了朔望入阁的制度,这一举措反映了五代时期朝廷礼仪的混乱与重建。李琪对此提出了建议,试图恢复唐代的旧制,但未能完全实现。这一细节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制度的动荡与变革,同时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对传统礼仪的重视与维护。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冯道、李琪兄弟等人的事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乱世中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启示。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后唐明宗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官员的言行,反映了五代时期朝廷内部的复杂权力关系和官员们的政治态度。文中提到的安重诲、李琪、郑珏、李愚等人,都是当时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体现了个人性格和政治立场,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风气。

安重诲作为权臣,专横跋扈,甚至敢于在御史台门前斩杀殿直马延,显示了其权力的膨胀和对朝廷法度的无视。李琪虽然以文章知名,但在政治上缺乏果断,常因畏惧权臣而不敢直言,反映了当时文官在权臣面前的软弱和无奈。郑珏则是一个典型的谨慎型官员,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多作为,但在关键时刻仍能提出一些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往往显得不合时宜。

李愚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他主张复古,试图通过颁布《唐六典》来整顿朝廷秩序,但由于其性格刚直,常与同僚发生冲突,最终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卢导则是一个较为中立的官员,他在潞王从珂叛乱时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智慧,试图通过迎降来保全朝廷的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这些官员的言行,展现了五代时期朝廷内部的复杂权力斗争和政治风气。官员们或专横跋扈,或谨慎小心,或刚直不阿,或中立求稳,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描绘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冯道和司空颋。冯道在面对潞王入朝的政治危机时,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他拒绝草率劝进,主张应尊重太后的意见,体现了对传统礼制和皇权的尊重。这种态度不仅避免了可能的政治灾难,也展示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稳健和深思熟虑。

司空颋的故事则展示了五代时期官员在战乱和政治变动中的艰难处境。他从一个不中进士的士子,到成为罗绍威的书记,再到后梁的太府少卿,最后因政治变动投靠后晋,其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官员的无奈和挣扎。他在张彦之乱中的表现,尤其是在压力下仍能保持冷静,迅速完成文书工作,显示了他的才能和应变能力。然而,他最终因被诬陷通敌而被杀,这一结局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冯道的坚持原则和司空颋的忠诚与才能,都是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品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揭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即使是有才能和操守的人,也难以避免政治斗争的波及。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五代时期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状况。通过对冯道和司空颋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也通过他们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历史事件更加鲜活,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五代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冯道和司空颋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运作、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五代时期人物心理和行为模式的重要线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