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三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三-原文

○刘昫

刘昫,涿州归义人也。昫为人美风仪,与其兄暄、弟皞,皆以好学知名燕、蓟 之间。后为定州王处直观察推官。处直为子都所囚,昫兄暄亦为怨家所杀,昫乃避 之沧州。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 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 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 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 乃句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 持州县求贿赂,及昫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 昫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昫 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 两人刚直,因共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昫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 聚立月华门外,闻宣麻罢昫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昫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 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怏怏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 名心惧”之语,昫辄易曰“有耻且格”。居俭诉曰:“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 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 史下,昫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是时,冯道罢相为司空。自隋、唐 以来,三公无职事,不特置,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 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昫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 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

晋高祖时,张从宾反,杀皇子重乂于洛阳,乃以昫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 中,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犯京师,昫以目疾罢为太保,是 岁卒,年六十。

○卢文纪

卢文纪,字子持,其祖简求,为唐太原节度使,父嗣业,官至右补阙。文纪举 进士,事梁为刑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唐明宗时,为御史中丞。初上事,百官台参, 吏白诸道进奏官贺,文纪问:“当如何?”吏对曰:“朝廷在长安时,进奏官见大 夫、中丞如胥史。自唐衰,天子微弱,诸侯强盛,贡奉不至,朝廷姑息方镇,假借 邸吏,大夫、中丞上事,进奏官至客次通名,劳以茶酒而不相见,相传以为故事。” 文纪曰:“吾虽德薄,敢隳旧制?”因遣吏谕之。进奏官奋臂喧然欲去,不得已入 见,文纪据床端笏,台吏通名赞拜,既出,恚怒不自胜,诉于枢密使安重诲。重诲 曰:“吾不知故事,可上诉于朝。”即相率诣阁门求见以壮诉。明宗问宰相赵凤: “进奏吏比外何官?”凤曰:“州县发递知后之流也。”明宗怒曰:“乃吏卒尔, 安得慢吾法官!”皆杖而遣之。文纪又请悉复中外官校考法,将相天子自书之,诏 虽施行,而官卒不考。岁馀,迁工部尚书。

文纪素与宰相崔协有隙,协除工部郎中于鄴,文纪以鄴与其父名同音,大怒, 鄴赴省参上,文纪不见之,因请连假。已而鄴奉使未行,文纪即出视事,鄴因醉忿 自经死,文纪坐贬石州司马。久之,为秘书监、太常卿。奉使于蜀,过凤翔。时废 帝为凤翔节度使,文纪为人形貌魁伟、语音琅然,废帝奇之。后废帝入立,欲择宰 相,问于左右,左右皆言:“文纪及姚顗有人望。”废帝因悉书清望官姓名内琉璃 瓶中,夜焚香祝天,以箸挟之,首得文纪,欣然相之,乃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是时,天下多事,废帝数以责文纪。文纪因请罢五日起居,复唐故事,开延英, 冀得从容奏议天下事。废帝以谓五日起居,明宗所以见群臣也,不可罢,而便殿论 事,可以从容,何必延英。因诏宰相有事,不以时诣阁门请对。晋高祖起太原,废 帝北征,过拜徽陵,休仗舍,顾文纪曰:“吾自凤翔识卿,不以常人为待,自卿为 相,询于舆议,皆云可致太平,今日使吾至此,卿宜如何?”文纪皇恐谢罪。废帝 至河阳,文纪劝帝扼桥自守,不听。晋高祖入立,罢为吏部尚书,累迁太子太师, 致仕。周太祖入立,即拜司空于家。卒,年七十六,赠司徒。

○马胤孙

马胤孙,字庆先,棣州商河人也。为人懦暗,少好学,学韩愈为文章。举进士, 为唐潞王从珂河中观察支使。从珂为杨彦温所逐,罢居于京师里第,胤孙从而不去。 从珂为京兆尹,徙镇凤翔,胤孙常从之,以为观察判官。潞王将举兵反,与将吏韩 昭胤等谋议已定,召胤孙告之曰:“受命移镇,路出京师,何向为便?”胤孙曰: “君命召,不俟驾。今大王为国宗属,而先帝新弃天下,临丧赴镇,臣子之忠也。” 左右皆笑其愚,然从珂心独重之。废帝入立,以为户部郎中、翰林学士。久之,拜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胤孙不通世务

故事多壅塞。

是时,冯道罢匡国军节度使,拜司空。

司空自唐已来无特拜者,有司不知故事,朝廷议者纷然,或曰司空三公,宰相职也,当参与大政,而宰相卢文纪独以谓司空之职,祭祀扫除而已。

胤孙皆不能决。

时刘昫亦罢相为仆射,右散骑常侍孔昭序建言:“常侍班当在仆射前。”

胤孙责御史台检例,台言:“故事无所见,据今南北班位,常侍在前。”

胤孙即判台状施行,刘昫大怒。

崔居俭扬言于朝曰:“孔昭序解语,是朝廷无解语人也!且仆射师长百寮,中丞、大夫就班修敬,而常侍在南宫六卿之下,况仆射乎?昭序痴兒,岂识事体?”

朝士闻居俭言,流议稍息。

胤孙临事多不能决,当时号为“三不开”,谓其不开口以论议,不开印以行事,不开门以延士大夫也。

晋兵起太原,废帝至河阳,是时势已危迫,胤孙自洛来朝行在,人皆冀其有所建言,胤孙献绫三百匹而已。

晋高祖入立,罢归田里。

胤孙既学韩愈为文,故多斥浮屠氏之说,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于世。

时人诮之曰:“佞清泰不彻,乃来佞佛。”清泰,废帝年号也。

人有戏胤孙曰:“公素慕韩愈为人,而常诵傅奕之论,今反佞佛,是佛佞公邪,公佞佛邪?”

胤孙答曰:“岂知非佛佞我也?”

时人传以为笑。

后以太子宾客分司居于洛阳,周广顺中卒。

胤孙卒后,其家婢有为胤孙语者。

初,崔协为明宗相,在位无所发明,既死,而有降语其家,胤孙又然。

时人嘲之曰:“生不能言,死而后语”云。

○姚顗

姚顗,字百真,京兆长安人也。

少蠢,不修容止,时人莫之知,中条山处士司空图一见以为奇,以其女妻之。

举进士,事梁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唐庄宗灭梁,贬复州司马,已而以为左散骑常侍兼吏部侍郎、尚书左丞。

废帝欲择宰相,选当时清望官知名于世者,得卢文纪及顗,乃拜顗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顗为人仁恕,不知钱陌铢两之数,御家无法,在相位龊龊无所为。

唐制吏部分为三铨,尚书一人曰尚书铨,侍郎二人曰中铨、东铨。

每岁集以孟冬三旬,而选尽季春之月。

天成中,冯道为相,建言:“天下未一,选人岁才数百,而吏部三铨分注,虽曰故事,其实徒繁而无益。”

始诏三铨合为一,而尚书、侍郎共行选事。

至顗与卢文纪为相,复奏分铨为三。

而循资、长定旧格,岁久多舛,因增损之。

选人多不便之,往往邀遮宰相,喧诉不逊,顗等无如之何,废帝为下诏书禁止。

晋高祖立,罢顗为户部尚书。

卒,年七十五,卒之日,家无馀赀,尸不能敛,官为赗赠乃能敛,闻者哀怜之。

○刘岳

刘岳,字昭辅,洛阳人也。

唐民部尚书政会之八代孙,崇龟、崇望其诸父也。

岳名家子,好学,敏于文辞,善谈论。

举进士,事梁为左拾遗、侍御史。

末帝时,为翰林学士,累官至兵部侍郎。

梁亡,贬均州司马,复用为太子詹事。

唐明宗时,为吏部侍郎。

故事,吏部文武官告身,皆输硃胶纸轴钱然后给,其品高者则赐之,贫者不能输钱,往往但得敕牒而无告身。

五代之乱,因以为常,官卑者无复给告身,中书但录其制辞,编为敕甲。

岳建言,以谓“制辞或任其材能,或褒其功行,或申以训诫,而受官者既不给告身,皆不知受命之所以然,非王言所以告诏也。请一切赐之。”

由是百官皆赐告身,自岳始也。

宰相冯道世本田家,状貌质野,朝士多笑其陋。

道旦入朝,兵部侍郎任赞与岳在其后,道行数反顾,赞问岳:“道反顾何为?”

岳曰:“遗下《兔园册》尔。”

《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故岳举以诮道。

道闻之大怒,徙岳秘书监。

其后李愚为相,迁岳太常卿。

初,郑馀庆尝采唐士庶吉凶书疏之式,杂以当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

明宗见其起复、冥昏之制,叹曰:’儒者所以隆孝悌而敦风俗,且无金革之事,起复可乎?婚,吉礼也,用于死者可乎?”

乃诏岳选文学通知古今之士,共删定之。

岳与太常博士段颙、田敏等增损其书,而其事出鄙俚,皆当时家人女子传习所见,往往转失其本,然犹时有《礼》之遗制。

其后亡失,愈不可究其本末,其婚礼亲迎,有女坐婿鞍合髻之说,尤为不经。

公卿之家,颇遵用之。

至其久也,又益讹谬可笑,其类甚多。

岳卒于官,年五十六,赠吏部尚书。

子温叟。

呜呼,甚矣,人之好为礼也!

在上者不以礼示之,使人不见其本,而传其习俗之失者,尚拳拳而行之。

五代干戈之乱,不暇于礼久矣!

明宗武君,出于夷狄,而不通文字,乃能有意使民知礼。

而岳等皆当时儒者,卒无所发明,但因其书增损而已。

然其后世士庶吉凶,皆取岳书以为法,而十又转失其三四也,可胜叹哉!

○马缟

马缟,不知其世家,少举明经,又举宏词。

事梁为太常少卿,以知礼见称于世。

唐庄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

明宗入立,继唐太祖、庄宗而不立亲庙。

缟言:“汉诸侯王入继统者,必别立亲庙,光武皇帝立四庙于南阳,请如汉故事,立庙以申孝享。”

明宗下其议,礼部尚书萧顷等请如缟议。

宰相郑珏等议引汉桓、灵为比,以谓灵帝尊其祖解渎亭侯淑为孝元皇,父苌为孝

仁皇,请下有司定谥四代祖考为皇,置园陵如汉故事。

事下太常,博士王丕议汉桓帝尊祖为孝穆皇帝,父为孝崇皇帝。

缟以谓孝穆、孝崇有皇而无帝,惟吴孙皓尊其父和为文皇帝,不可以为法。

右仆射李琪等议与缟同。

明宗诏曰:“五帝不相袭礼,三王不相沿乐,惟皇与帝,异世殊称。

爰自嬴秦,已兼厥号,朕居九五之位,为亿兆之尊,奈何总二名于眇躬,惜一字于先世。”

乃命宰臣集百官于中书,各陈所见。

李琪等请尊祖祢为皇帝,曾高为皇。

宰相郑珏合群议奏曰:“礼非天降而本人情,可止可行,有损有益。

今议者引古,以汉为据,汉之所制,夫复何依?

开元时,尊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皆立庙京师,此唐家故事也。

臣请四代祖考皆加帝如诏旨,而立庙京师。”

诏可其加帝,而立庙应州。

刘岳修《书仪》,其所增损,皆决于缟。

缟又言:“缞麻丧纪,所以别亲疏,辨嫌疑。

《礼》,叔嫂无服,推而远之也。

唐太宗时,有司议为兄之妻服小功五月,今有司给假为大功九月,非是。”

废帝下其议,太常博士段颙议“嫂服给假以大功者,令文也,令与礼异者非一,而丧服之不同者五。

《礼》,姨舅皆服小功,令皆大功。

妻父母婿外甥皆服缌,令皆小功。

礼、令之不可同如此。”

右赞善大夫赵咸又议曰:“丧,与其易也,宁戚。

《仪礼》五服,或以名加,或因尊制,推恩引义,各有所当。

据《礼》为兄之子妻服大功,今为兄之子母服小功,是轻重失其伦也。

以名则兄子之妻疏,因尊则嫂非卑,嫂服大功,其来已久。

令,国之典,不可灭也。”

司封郎中曹琛,请下其议,并以《礼》、令之违者定议。

诏尚书省集百官议。

左仆射刘昫等议曰:“令于丧服无正文,而嫂服给大功假,乃假宁附令,而敕无年月,

请凡丧服皆以《开元礼》为定,下太常具五服制度,附于令。”

令有五服,自缟始也。

缟明宗时尝坐覆狱不当,贬绥州司马。

复为太子宾客,迁户部、兵部侍郎。

卢文纪作相,以其迂儒鄙之,改国子祭酒。

卒,年八十,赠兵部尚书。

○崔居俭

崔居俭,清河人也。

祖蠡、父荛皆为唐名臣。

居俭美文辞,风骨清秀,少举进士。

梁贞明中,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唐庄宗时,为刑部侍郎、太常卿。

崔氏自后魏、隋、唐与卢、郑皆为甲族,吉凶之事,各著家礼。

至其后世子孙,专以门望自高,为世所嫉。

明宗崩,居俭以故事为礼仪使,居俭以祖讳蠡,辞不受,

宰相冯道即徙居俭为秘书监。

居俭历兵、吏部侍郎、尚书左丞、户部尚书。

晋天福四年卒,年七十,赠右仆射。

居俭拙于为生,居显官,衣常乏,死之日贫不能葬,闻者哀之。

○崔棁

崔棁,字子文,深州安平人也。

父涿,唐末为刑部郎中。

棁少好学,颇涉经史,工于文辞。

遭世乱,寓居于滑台,不游里巷者十馀年,人罕识其面。

梁贞明三年,举进士甲科,开封尹王瓚辟掌奏记。

棁性至孝,其父涿病,不肯服药,曰:“死生有命,何用药为?”

棁屡进医药,不纳。

每宾客问疾者,棁辄迎拜门外,泣涕而告之,涿终不服药而卒。

棁居丧哀毁,服除,唐明宗以为监察御史,不拜,逾年再命,乃拜。

累迁都官郎中、翰林学士。

晋高祖时,以户部侍郎为学士承旨,权知天福二年贡举。

初,棁为学士,尝草制,为宰相桑维翰所改。

棁以唐故事学士草制有所改者当罢职,乃引经据争之,维翰颇不乐。

而棁少专于文学,不能莅事,维翰乃命棁知贡举,棁果不能举职。

时有进士孔英者,素有丑行,为当时所恶。

棁既受命,往见维翰,维翰素贵,严尊而语简,谓棁曰:“孔英来矣。”

棁不谕其意,以谓维翰以孔英为言,乃考英及第,物议大以为非,即罢学干,拜尚书左丞,迁太常卿。

五年,高祖诏太常复文武二舞,详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

自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

其年冬至,高祖会朝崇元殿,廷设宫县,二舞在北,登歌在上。

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进贤,黄纱袍,白中单,白练衤盖裆,白布大口袴,革带履。

左执籥,右秉翟。

执籥引者二人。

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帻,绯丝布大袖、绣裆甲金饰,白练衤盖,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袴,乌靴。

左执干,右执戚。

执旌引者二人。

加鼓吹十二按,负以熊钓,以象百兽率舞。

按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

歌、箫、笳各二人。

王公上寿,天子举爵,奏《玄同》;三举,登歌奏《文同》;

举食,文舞舞《昭德》,武舞舞《成功》之曲。

礼毕,高祖大悦,赐棁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嗟叹之。

然礼乐废久,而制作简缪,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参乱雅音,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明年正旦,复奏于廷,而登歌发声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殡》之音,舞者行列进退,皆不应节,闻者皆悲愤。

其年高祖崩。

棁以风痹改太子宾客分司西京以卒。

开运二年,太常少卿陶穀奏废二舞。

明年,契丹灭晋,耶律德光入京师,太常请备法驾奉迎,乐工教习卤簿鼓吹,都人闻者为之流涕焉。

○李怿

李怿,京兆人也。

少好学,颇工文辞。

唐末举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

唐亡,事梁为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梁亡,责授怀州司马,遇赦量移,稍迁卫尉少卿。

天成中,复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累迁尚书右丞承旨。

时右散骑常侍张文宝知贡举,所放进士,中书有覆落者,乃请下学士院作诗赋为贡举格,学士窦梦徵、张砺等所作不工,乃命怿为之,怿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后生可畏,来者未可量,假令予复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

闻者多其知体。

后迁刑部尚书分司洛阳,卒,年七十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三-译文

刘昫,涿州归义人。刘昫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与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皞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他担任定州王处直的观察推官。王处直被儿子王都囚禁,刘昫的哥哥刘暄也被仇家杀害,刘昫于是逃到沧州避难。唐庄宗即位后,任命刘昫为太常博士,并让他担任翰林学士。明宗时期,刘昫多次升迁,最终担任兵部侍郎。明宗一向器重刘昫,并欣赏他的风度,于是将他升为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刘昫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昫到中兴殿门谢恩,当天因为大祭祀没有上朝,刘昫便到端明殿谢恩。刘昫从端明殿学士升为宰相,当时人们以此为荣。废帝即位后,刘昫升任吏部尚书、门下侍郎,并监修国史。

起初,废帝即位后,问三司使王玫:“国库里有多少钱?”王玫回答:“有几百万。”等到要用这些钱赏赐军队时,却发现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废帝大怒,罢免了王玫,命令刘昫兼任三司使。刘昫性格精明,尤其痛恨三司的腐败,于是他仔细核对账目,查清虚实,将积欠的租税全部免除。过去,官吏们常常利用多年的积欠掩盖问题,借此把持州县,索取贿赂。等到刘昫将积欠全部免除后,百姓欢欣鼓舞,认为这是恩德,但三司的官吏们却感到沮丧和怨恨。此前,冯道与刘昫是姻亲,并且同为宰相。冯道被罢免后,李愚接替了他的位置。李愚一向厌恶冯道的为人,每当发现事情有疏漏时,必定指着刘昫讥讽道:“这是你亲家翁干的!”刘昫性格不够宽容,而李愚则特别刚直,两人因此互相诋毁。相府的史吏们厌恶这两人的刚直,于是共同散布谣言,事情传到废帝耳中,废帝将两人一并罢免,任命刘昫为右仆射。当时,三司的官吏们拿着官印聚集在月华门外,听到宣布罢免刘昫宰相的消息后,都欢呼庆祝,说:“从今以后我们快活了!”

刘昫在宰相任上,不熟悉典章制度。起初,明宗去世后,太常卿崔居俭按照惯例应当担任礼仪使,但崔居俭以祖讳为由推辞。冯道将崔居俭改任为秘书监,崔居俭因此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位。中书舍人李详为崔居俭起草诰词时,用了“闻名心惧”这样的词句,刘昫却将其改为“有耻且格”。崔居俭申诉道:“名讳有明确规定,我有什么罪?”当时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传为笑谈。等到刘昫担任右仆射时,有一次上朝遇到下雨,他移到廊下站立,御史台的官吏引导他站在中丞御史的下方,刘昫质问官吏这是否符合惯例,结果从宰相到台省的官员都不知道。当时,冯道被罢免宰相职位,担任司空。自隋唐以来,三公没有实际职务,也不特别设置,等到冯道担任司空时,询问有关部门的班次,大家也都不知道,因此冯道不再进入朝堂,等到台官、两省官员进入后才进去,宰相出来时他也跟着出来。等到刘昫担任右仆射时,他自认为是从宰相职位上被罢免的,与冯道情况相同,于是也跟随冯道出入,有关部门无法纠正,而议论者大多暗中嘲笑他。

晋高祖时期,张从宾反叛,在洛阳杀害了皇子重乂,于是任命刘昫为东都留守,掌管盐铁事务。开运年间,刘昫被任命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掌管三司。契丹侵犯京师时,刘昫因眼疾被罢免为太保,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岁。

卢文纪,字子持,他的祖父卢简求是唐朝的太原节度使,父亲卢嗣业官至右补阙。卢文纪考中进士,在梁朝担任刑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唐明宗时期,他担任御史中丞。刚上任时,百官到御史台参拜,官吏报告说各道的进奏官前来祝贺,卢文纪问:“应该怎么处理?”官吏回答:“朝廷在长安时,进奏官见到大夫、中丞就像见到胥吏一样。自从唐朝衰落,天子势力微弱,诸侯强盛,贡奉不再送到朝廷,朝廷姑息藩镇,假借邸吏的名义,大夫、中丞上任时,进奏官到客次通报姓名,用茶酒慰劳但不相见,这已经成为惯例。”卢文纪说:“我虽然德行浅薄,但怎敢破坏旧制?”于是派官吏去传达他的意思。进奏官们愤怒地喧哗着想要离开,但最终还是不得不进去拜见。卢文纪坐在床上,手持笏板,御史台的官吏通报姓名并赞拜,进奏官们出来后,愤怒得无法自控,向枢密使安重诲申诉。安重诲说:“我不知道旧制,你们可以向朝廷上诉。”于是进奏官们一起到阁门请求拜见,以壮声势。明宗问宰相赵凤:“进奏官相当于外地的什么官职?”赵凤回答:“相当于州县发递知后之类的官吏。”明宗怒道:“不过是些吏卒罢了,怎敢怠慢我的法官!”于是下令将他们杖责后遣返。卢文纪又请求全面恢复朝廷内外官员的考核制度,将相的考核由天子亲自书写,诏令虽然施行,但官员们最终没有进行考核。一年多后,卢文纪升任工部尚书。

卢文纪一向与宰相崔协有矛盾,崔协任命工部郎中于鄴,卢文纪因为于鄴的名字与他父亲的名字同音,非常愤怒。于鄴到省里参拜时,卢文纪不见他,并请求连续休假。不久,于鄴奉命出使,尚未出发,卢文纪就出来处理事务,于鄴因醉酒愤怒而自缢身亡,卢文纪因此被贬为石州司马。很久以后,卢文纪担任秘书监、太常卿。他奉命出使蜀地,路过凤翔。当时废帝是凤翔节度使,卢文纪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废帝对他感到惊奇。后来废帝即位,想要选择宰相,询问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说:“卢文纪和姚顗有威望。”废帝于是将所有清望官的姓名写在纸条上,放入琉璃瓶中,夜里焚香向天祈祷,用筷子夹取,第一个夹到的是卢文纪,废帝欣然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当时,天下多事,废帝多次责备卢文纪。卢文纪于是请求废除五日起居的制度,恢复唐朝的旧制,开放延英殿,希望能够从容地讨论天下大事。废帝认为五日起居是明宗接见群臣的制度,不可废除,而在便殿讨论事务,已经可以从容进行,何必一定要开放延英殿。于是下诏,宰相有事时,不必按时到阁门请求对答。晋高祖从太原起兵,废帝北征,路过徽陵,在休仗舍休息时,对卢文纪说:“我从凤翔时就认识你,没有把你当作普通人对待,自从你担任宰相后,我询问众人的意见,大家都说你可以带来太平,如今却让我落到这个地步,你该怎么办?”卢文纪惶恐谢罪。废帝到达河阳时,卢文纪劝废帝扼守桥梁自卫,但废帝没有听从。晋高祖即位后,卢文纪被罢免为吏部尚书,后来多次升迁,最终担任太子太师,退休。周太祖即位后,立即在家中任命他为司空。卢文纪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司徒。

马胤孙,字庆先,棣州商河人。他性格懦弱,不善言辞,但从小好学,学习韩愈的文章风格。他考中进士,担任唐潞王李从珂的河中观察支使。李从珂被杨彦温驱逐后,退居京师的府邸,马胤孙跟随他,没有离开。李从珂担任京兆尹,调任凤翔节度使时,马胤孙一直跟随他,担任观察判官。潞王准备起兵反叛时,与将吏韩昭胤等人商议已定,召来马胤孙告诉他说:“我奉命调任,路过京师,应该往哪个方向走?”马胤孙回答:“君命召见,不等车马备好就应出发。如今大王是国家的宗室,而先帝刚刚去世,您应当临丧赴任,这是臣子的忠诚。”左右的人都笑他愚笨,但李从珂心里却特别看重他。废帝即位后,任命马胤孙为户部郎中、翰林学士。很久以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马胤孙不擅长处理世俗事务。

故事多壅塞。

当时,冯道被免去匡国军节度使的职务,被任命为司空。

司空自唐朝以来没有特别任命的,有关部门不知道旧例,朝廷中议论纷纷,有人说司空是三公之一,是宰相的职位,应该参与国家大政,而宰相卢文纪却认为司空的职责只是祭祀和扫除而已。

胤孙都无法决定。

当时刘昫也被免去宰相职务,担任仆射,右散骑常侍孔昭序建议说:“常侍的班次应该在仆射之前。”

胤孙责成御史台查例,御史台说:“旧例没有记载,根据现在的南北班位,常侍在前。”

胤孙就按照御史台的意见执行,刘昫大怒。

崔居俭在朝廷上公开说:“孔昭序能说会道,是朝廷中没有能说会道的人!况且仆射是百官之长,中丞、大夫都要按班次行礼,而常侍在南宫六卿之下,何况仆射呢?昭序是个痴儿,哪里懂得事体?”

朝臣们听了崔居俭的话,议论渐渐平息。

胤孙处理事情常常不能决断,当时被称为“三不开”,即不开口议论,不开印行事,不开门接待士大夫。

晋兵从太原起兵,废帝到了河阳,当时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胤孙从洛阳来朝见皇帝,人们都希望他能有所建议,胤孙却只献上了三百匹绫。

晋高祖即位后,胤孙被罢免回乡。

胤孙曾经学习韩愈的文章,因此经常批评佛教,等到被罢免回乡后,反而开始学习佛教,撰写了《法喜集》、《佛国记》并流传于世。

当时有人讥讽他说:“佞清泰不彻,乃来佞佛。”清泰是废帝的年号。

有人开玩笑对胤孙说:“你一向仰慕韩愈的为人,经常诵读傅奕的言论,现在反而佞佛,是佛佞你呢,还是你佞佛呢?”

胤孙回答说:“怎么知道不是佛佞我呢?”

当时人们传为笑谈。

后来胤孙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居住在洛阳,周广顺年间去世。

胤孙去世后,他家的婢女有为他说话的。

当初,崔协是明宗的宰相,在位时没有什么建树,死后却有降语到他家,胤孙也是如此。

当时人们嘲笑他说:“生不能言,死而后语。”

○姚顗

姚顗,字百真,是京兆长安人。

年轻时愚笨,不修边幅,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中条山的隐士司空图一见他就觉得他很奇特,把女儿嫁给了他。

他考中进士,在梁朝担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唐庄宗灭梁后,他被贬为复州司马,后来又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兼吏部侍郎、尚书左丞。

废帝想选宰相,挑选当时有名望的清官,选中了卢文纪和姚顗,于是任命姚顗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姚顗为人仁厚宽恕,不知道钱币的重量,治家没有章法,在相位上碌碌无为。

唐朝制度,吏部分为三铨,尚书一人称为尚书铨,侍郎二人称为中铨、东铨。

每年在孟冬三旬集中,选拔到季春结束。

天成年间,冯道担任宰相,建议说:“天下尚未统一,每年选拔的人才只有几百人,而吏部三铨分注,虽然说是旧例,其实只是繁琐而无益。”

于是下诏将三铨合为一,尚书和侍郎共同进行选拔。

到了姚顗和卢文纪担任宰相时,又上奏将铨选分为三。

而循资、长定的旧格,时间久了多有错误,于是进行了增减。

选拔的人多感到不便,常常拦住宰相,喧哗诉说不逊,姚顗等人无可奈何,废帝下诏书禁止。

晋高祖即位后,罢免姚顗为户部尚书。

他去世时七十五岁,去世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尸体无法入殓,官府赠送财物才能入殓,听到的人都感到哀怜。

○刘岳

刘岳,字昭辅,是洛阳人。

他是唐朝民部尚书政会的八代孙,崇龟、崇望是他的叔父。

刘岳是名门之子,好学,文辞敏捷,善于谈论。

他考中进士,在梁朝担任左拾遗、侍御史。

末帝时,担任翰林学士,累官至兵部侍郎。

梁朝灭亡后,他被贬为均州司马,后来又复任为太子詹事。

唐明宗时,担任吏部侍郎。

旧例,吏部文武官的告身,都要交纳硃胶纸轴钱才能发放,品级高的则赐予,贫穷的不能交纳钱,往往只能得到敕牒而没有告身。

五代之乱,这种情况成为常态,品级低的官员不再发放告身,中书只记录其制辞,编为敕甲。

刘岳建议说:“制辞或根据其才能,或褒奖其功行,或申明训诫,而受官者既不给告身,都不知道受命的原因,这不是王言用来告诏的方式。请一律赐予告身。”

从此百官都赐予告身,从刘岳开始。

宰相冯道出身农家,相貌质朴粗野,朝臣们多笑他丑陋。

冯道早上入朝,兵部侍郎任赞和刘岳跟在他后面,冯道多次回头看,任赞问刘岳:“冯道回头看什么?”

刘岳说:“遗下《兔园册》而已。”

《兔园册》是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所读的书,所以刘岳用这个来讥讽冯道。

冯道听说后大怒,将刘岳调任秘书监。

后来李愚担任宰相,升任刘岳为太常卿。

当初,郑馀庆曾采集唐朝士庶吉凶书疏的格式,杂以当时家人的礼节,编成《书仪》两卷。

明宗看到其中的起复、冥昏制度,感叹说:“儒者推崇孝悌,敦厚风俗,但没有战争之事,起复可以吗?婚礼是吉礼,用于死者可以吗?”

于是下诏刘岳选拔通晓古今的文学之士,共同删定。

刘岳与太常博士段颙、田敏等增删其书,但内容多出自鄙俚,都是当时家人女子传习所见,往往失去原本,但仍有《礼》的遗制。

后来书失传,更加无法考究其本末,婚礼中的亲迎,有女坐婿鞍合髻的说法,尤其不合常理。

公卿之家,多遵循使用。

时间久了,又增加了许多讹谬可笑的内容,种类繁多。

刘岳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赠吏部尚书。

他的儿子是温叟。

唉,人们多么喜欢礼仪啊!

在上位的人不以礼仪示范,使人们看不到礼仪的根本,而传习习俗的失误,仍然坚持执行。

五代战乱,礼仪久已荒废!

明宗是武人,出身夷狄,不通文字,却有意使百姓知礼。

而刘岳等人都是当时的儒者,最终没有发明,只是对其书进行增删而已。

然而后世士庶的吉凶礼仪,都以刘岳的书为法,而十之三四又失去了原本,真是令人叹息!

○马缟

马缟,不知道他的家世,年轻时考中明经,又考中宏词。

在梁朝担任太常少卿,以知礼著称于世。

唐庄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

明宗即位后,继承唐太祖、庄宗而不立亲庙。

马缟说:“汉朝诸侯王入继大统的,必定另立亲庙,光武皇帝在南阳立四庙,请按照汉朝旧例,立庙以申孝享。”

明宗将他的建议下议,礼部尚书萧顷等请求按照马缟的建议。

宰相郑珏等引用汉桓帝、灵帝为比,认为灵帝尊其祖解渎亭侯淑为孝元皇,父亲苌为孝

仁皇,请求有关部门为四代祖先定谥号为皇,并按照汉朝的先例设置陵园。

此事交由太常处理,博士王丕提议汉桓帝尊祖为孝穆皇帝,父亲为孝崇皇帝。

缟认为孝穆、孝崇有皇号而无帝号,只有吴国的孙皓尊其父和为文皇帝,这不应作为效法的依据。

右仆射李琪等人的意见与缟相同。

明宗下诏说:“五帝的礼仪不相沿袭,三王的音乐不相沿用,只有皇与帝的称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

自从秦朝以来,已经合并了这些称号,我位居九五之尊,为亿万百姓的君主,为何要将两个称号加于自己,而对先世吝惜一个字。”

于是命令宰相召集百官在中书省,各自陈述意见。

李琪等人请求尊祖祢为皇帝,曾高为皇。

宰相郑珏综合众人的意见上奏说:“礼仪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根据人情制定的,可以停止也可以实行,有损有益。

现在讨论的人引用古代,以汉朝为依据,汉朝的制度,又依据什么呢?

开元年间,尊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都在京师立庙,这是唐朝的先例。

我请求四代祖先都按照诏书加帝号,并在京师立庙。”

诏书同意加帝号,但在应州立庙。

刘岳修订《书仪》,其中的增减都由缟决定。

缟又说:“缞麻丧纪,是用来区分亲疏,辨别嫌疑的。

《礼记》规定,叔嫂之间没有服丧的义务,是为了推远关系。

唐太宗时,有关部门提议为兄长的妻子服小功五个月,现在有关部门给假为大功九个月,这是不对的。”

废帝将此事交由太常博士段颙讨论,段颙提议“嫂服给假为大功,是令文的规定,令与礼不同的地方不止一处,而丧服的不同有五处。

《礼记》规定,姨舅都服小功,令文规定都服大功。

妻父母、女婿、外甥都服缌麻,令文规定都服小功。

礼与令的不同如此明显。”

右赞善大夫赵咸又提议说:“丧事,与其简化,不如哀戚。

《仪礼》中的五服,有的根据名分加服,有的根据尊卑制定,推恩引义,各有其当。

根据《礼记》,为兄长的儿子妻子服大功,现在为兄长的儿子母亲服小功,这是轻重失序。

以名分来说,兄长的儿子妻子关系疏远,以尊卑来说,嫂子并非卑贱,嫂子服大功,由来已久。

令文是国家的典章,不可废除。”

司封郎中曹琛,请求将此事交由尚书省讨论,并根据《礼记》和令文的不同之处作出决定。

诏书命令尚书省召集百官讨论。

左仆射刘昫等人提议说:“令文中关于丧服没有明确规定,而嫂服给大功假,是假宁附令,而敕令没有年月,

请求所有丧服都以《开元礼》为准,交由太常制定五服制度,附于令文中。”

令文中有了五服的规定,是从缟开始的。

缟在明宗时曾因审理案件不当,被贬为绥州司马。

后来复任太子宾客,升任户部、兵部侍郎。

卢文纪任宰相时,认为他迂腐儒生,轻视他,改任国子祭酒。

去世时八十岁,追赠兵部尚书。

○崔居俭

崔居俭,清河人。

祖父蠡、父亲荛都是唐朝的名臣。

居俭文辞优美,风骨清秀,年轻时考中进士。

梁贞明年间,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唐庄宗时,任刑部侍郎、太常卿。

崔氏自后魏、隋、唐以来与卢、郑都是显赫的家族,吉凶之事,各有家礼。

到了后世子孙,专以门第自高,为世人所嫉恨。

明宗去世后,居俭按照旧例担任礼仪使,居俭因祖讳蠡,辞不受命,

宰相冯道随即改任居俭为秘书监。

居俭历任兵部、吏部侍郎、尚书左丞、户部尚书。

晋天福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右仆射。

居俭不善于谋生,虽居显官,但常缺衣少食,去世时贫困无法安葬,闻者皆哀怜之。

○崔棁

崔棁,字子文,深州安平人。

父亲涿,唐末任刑部郎中。

棁年少好学,广泛涉猎经史,擅长文辞。

遭遇乱世,寓居滑台,十多年不游里巷,人们很少见到他的面。

梁贞明三年,考中进士甲科,开封尹王瓚征召他掌管奏记。

棁极为孝顺,父亲涿生病时,不肯服药,说:“死生有命,何必用药?”

棁多次进献医药,父亲不接受。

每当有宾客来探望病情,棁都迎拜门外,泣涕告知,涿最终不服药而去世。

棁居丧期间哀痛过度,丧期满后,唐明宗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他不接受,过了一年再次任命,才接受。

历任都官郎中、翰林学士。

晋高祖时,以户部侍郎任学士承旨,权知天福二年贡举。

起初,棁任学士时,曾起草诏书,被宰相桑维翰修改。

棁认为按照唐朝的惯例,学士起草的诏书被修改后应当罢职,于是引经据典争辩,维翰很不高兴。

而棁年轻时专注于文学,不擅长处理事务,维翰于是任命棁主持贡举,棁果然不能胜任。

当时有个叫孔英的进士,素来品行不端,为当时人所厌恶。

棁受命后,去见维翰,维翰素来尊贵,言辞简略,对棁说:“孔英来了。”

棁不明白他的意思,以为维翰是在推荐孔英,于是录取孔英为进士,舆论大哗,棁随即被罢免学干,改任尚书左丞,升任太常卿。

五年,高祖下诏太常恢复文武二舞,详细制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

自唐末乱世以来,礼乐制度已经失传很久,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人重新制定。

当年冬至,高祖在崇元殿举行朝会,廷中设宫县,二舞在北,登歌在上。

文舞郎八佾,共六十四人,头戴进贤冠,身穿黄纱袍,白中单,白练衤盖裆,白布大口袴,革带履。

左手执籥,右手执翟。

执籥引者二人。

武舞郎八佾,共六十四人,头戴平巾帻,身穿绯丝布大袖、绣裆甲金饰,白练衤盖,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袴,乌靴。

左手执干,右手执戚。

执旌引者二人。

加鼓吹十二按,背负熊钓,象征百兽率舞。

按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

歌、箫、笳各二人。

王公上寿,天子举爵,奏《玄同》;三举,登歌奏《文同》;

举食,文舞舞《昭德》,武舞舞《成功》之曲。

礼毕,高祖非常高兴,赐棁金帛,群臣左右目睹者皆赞叹不已。

然而礼乐废弛已久,制作简略,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参杂雅音,乐工舞郎多为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没有老师良工教习。

第二年正旦,再次在廷中演奏,而登歌发声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殡》之音,舞者行列进退,皆不应节,闻者皆悲愤。

当年高祖去世。

棁因风痹改任太子宾客分司西京,最终去世。

开运二年,太常少卿陶穀奏请废除二舞。

第二年,契丹灭晋,耶律德光进入京师,太常请求备法驾奉迎,乐工教习卤簿鼓吹,都人闻之皆为之流涕。

李怿

李怿是京兆人。

他年少时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

唐朝末年考中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

唐朝灭亡后,他在梁朝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梁朝灭亡后,他被贬为怀州司马,后来遇到赦免,逐渐升迁为卫尉少卿。

在天成年间,他再次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后来升任尚书右丞承旨。

当时右散骑常侍张文宝负责科举考试,所录取的进士中,中书省有落选的,于是请求学士院作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学士窦梦徵、张砺等人所作的诗赋不够好,于是让李怿来写。李怿笑着说:“我年轻时考中进士,不过是偶然罢了。年轻人值得敬畏,未来的人不可限量,假如让我再去参加礼部的考试,未必不会落第,怎么能以我为标准呢?”

听到的人都认为他懂得事理。

后来他升任刑部尚书,分管洛阳事务,去世时七十多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三-注解

刘昫:后唐时期的左仆射。

涿州归义:涿州归义,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归义为古代地名,属于涿州管辖。

定州王处直:王处直,五代时期定州节度使,后为子都所囚。

唐庄宗: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太常博士:太常博士,古代官职,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翰林学士:唐代官职,隶属于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决策等事务,是皇帝的近臣。

明宗:后唐明宗李嗣源。

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古代官职,负责为皇帝提供咨询、起草诏书等事务。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副职,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朝政等事务。

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古代官职,刑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司法事务。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废帝:指后唐末帝李从珂。

三司使:三司使,古代官职,负责财政、税收等事务。

帑廪:帑廪,古代指国库和粮仓。

冯道:后唐时期的宰相。

李愚:李愚,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宰相,以刚直著称。

右仆射:古代官名,相当于副宰相。

太常卿:古代官名,负责宗庙礼仪、祭祀等事务。

崔居俭: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常卿。

秘书监:古代官名,负责图书典籍的管理。

中书舍人:唐代官职,隶属于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文书等事务,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御史台:御史台,古代官署,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

司空: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

晋高祖: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东都留守:东都留守,古代官职,负责东都洛阳的军政事务。

盐铁:盐铁,古代指盐铁专卖制度,负责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契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辽国。

太保:太保,古代官职,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卢文纪:后唐时期的宰相。

太原节度使:太原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太原地区的军政事务。

右补阙:右补阙,古代官职,负责进谏、纠正皇帝过失等事务。

进士:进士,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考中者称为进士。

刑部侍郎: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集贤殿学士:集贤殿学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图书、参与朝政等事务。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古代官职,御史台的副职,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

枢密使:枢密使,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安重诲:安重诲,五代时期官员,曾任枢密使。

赵凤:赵凤,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宰相。

工部尚书: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工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工程、建筑等事务。

崔协:崔协,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宰相。

工部郎中:工部郎中,古代官职,工部的属官,负责工程、建筑等事务。

石州司马:石州司马,古代官职,石州的属官,负责军政事务。

凤翔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凤翔地区的军政事务。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致仕:致仕,古代指官员退休。

周太祖:周太祖,即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

司徒:司徒,古代官职,三公之一,负责民政事务。

马胤孙:马胤孙,字庆先,五代时期官员,曾任翰林学士、中书侍郎等职。

棣州商河:棣州商河,今山东省商河县一带,棣州为古代地名。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反对佛教和提倡古文运动著称。

潞王从珂:潞王从珂,即李从珂,五代时期后唐的末代皇帝。

河中观察支使:河中观察支使,古代官职,负责河中地区的军政事务。

京兆尹:京兆尹,古代官职,负责京兆地区的军政事务。

凤翔: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古代地名。

观察判官:观察判官,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审判等事务。

户部郎中:户部郎中,古代官职,户部的属官,负责财政、税收等事务。

孔昭序: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右散骑常侍,因班位问题与刘昫发生争执。

胤孙: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宰相,因临事不决而被戏称为“三不开”。

傅奕:唐代官员,以反对佛教的言论著称。

姚顗: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宰相,以仁恕和清廉著称。

刘岳: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修《书仪》。

冯道世: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兵部侍郎,因外貌质朴而被嘲笑。

马缟:五代时期官员,曾任太常少卿,以知礼见称。

仁皇: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因其谥号为明宗,故称仁皇。

谥:古代对已故帝王、贵族、大臣等给予的称号,用以总结其一生功过。

园陵:指帝王的陵墓及其附属建筑。

太常:古代官署名,负责宗庙礼仪、祭祀等事务。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学、礼仪等。

汉桓帝:东汉皇帝刘志,谥号孝桓皇帝。

孝穆皇帝:汉桓帝尊其祖为孝穆皇帝。

孝崇皇帝:汉桓帝尊其父为孝崇皇帝。

吴孙皓: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尊其父和为文皇帝。

李琪: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右仆射。

五帝: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嬴秦:指秦朝,因其君主姓嬴,故称嬴秦。

九五之位:指帝位,源自《易经》中的“九五”爻,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

亿兆之尊:指皇帝,意为天下万民的尊主。

宰臣:指宰相,古代最高行政官员。

中书:古代官署名,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政务。

郑珏:后唐时期的宰相。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指唐朝的鼎盛时期。

皋陶:传说中的上古贤臣,被尊为德明皇帝。

凉武昭王:指李暠,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被尊为兴圣皇帝。

应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应县。

缞麻:古代丧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

丧纪:指丧礼的规范和制度。

叔嫂无服:古代礼制规定,叔嫂之间不穿丧服。

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小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服期为五个月。

大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服期为九个月。

段颙:后唐时期的太常博士。

赵咸:后唐时期的右赞善大夫。

司封郎中:古代官名,负责封爵、礼仪等事务。

曹琛:后唐时期的司封郎中。

尚书省:古代官署名,负责全国政务。

开元礼:唐玄宗时期制定的礼仪制度。

绥州司马:古代官名,绥州的地方官员。

太子宾客:古代官名,负责辅佐太子。

户部侍郎:古代官名,负责户籍、财政等事务。

兵部侍郎:古代官名,负责军事事务。

国子祭酒:古代官名,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兵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清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清河县。

后魏:指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

隋:隋朝,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卢、郑:指卢氏和郑氏,均为古代的名门望族。

甲族:指世家大族,地位显赫。

尚书左丞:古代官名,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户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全国财政事务。

晋天福: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

崔棁:后唐时期的官员,曾任翰林学士。

深州安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安平县。

刑部郎中: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滑台: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

开封尹:古代官名,负责开封府的行政事务。

王瓚:后梁时期的官员,曾任开封尹。

监察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都官郎中: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学士承旨:古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事务。

贡举: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选拔人才。

桑维翰:后晋时期的宰相。

孔英:后晋时期的进士,品行不端。

太常少卿:古代官名,负责宗庙礼仪、祭祀等事务。

陶穀:后晋时期的太常少卿。

耶律德光:辽国皇帝,曾灭后晋。

法驾:指皇帝的车驾。

卤簿: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

李怿:李怿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的官员和文学家。他年少时好学,擅长文辞,唐末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等职。唐朝灭亡后,他在后梁担任监察御史,后升迁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后梁灭亡后,他被贬为怀州司马,后遇赦迁至卫尉少卿。在天成年间,他再次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承旨。

秘书省校书郎:唐代官职,隶属于秘书省,主要负责校勘典籍、整理文献等工作。

集贤校理:唐代官职,隶属于集贤院,负责校勘典籍、整理文献等学术工作。

怀州司马:唐代官职,怀州(今河南沁阳)的地方官员,司马是州郡的副职。

卫尉少卿:唐代官职,隶属于卫尉寺,负责宫廷的警卫和礼仪事务。

尚书右丞承旨:唐代官职,隶属于尚书省,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承旨则是指接受皇帝的旨意并传达执行。

张文宝:五代时期的官员,曾任右散骑常侍,负责主持科举考试。

窦梦徵:五代时期的官员和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

张砺:五代时期的官员和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三-评注

刘昫、卢文纪、马胤孙三人均为五代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刘昫以其风仪和学识闻名,历任多个重要职位,最终拜相,成为当时朝廷中的重要人物。然而,他在相位上不习典故,导致在处理政务时出现失误,最终被罢相。卢文纪则以刚直著称,他在御史中丞任上坚持旧制,不姑息进奏官的傲慢行为,赢得了明宗的赞赏。然而,他与宰相崔协的矛盾导致他被贬为石州司马,最终在废帝时期重新被启用为宰相。马胤孙则以懦暗著称,虽然不通世务,但因忠诚于潞王从珂而得到重用,最终拜相。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时期官员的仕途起伏和政治斗争的激烈。刘昫、卢文纪、马胤孙三人的经历展示了当时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不同命运。刘昫虽然学识渊博,但因不习典故而被罢相,反映了当时官员在处理政务时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卢文纪的刚直和不妥协的态度,虽然赢得了皇帝的赞赏,但也导致了他与同僚的矛盾,最终被贬。马胤孙的懦暗和不通世务,虽然使他在政治上处于劣势,但因忠诚而得到重用,反映了当时忠诚在官员仕途中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描绘了五代时期官员的生活和政治斗争。作者通过对刘昫、卢文纪、马胤孙三人不同经历的描述,展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特别是卢文纪与进奏官的冲突,以及马胤孙对潞王从珂的忠诚,都通过具体的对话和事件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官员仕途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刘昫、卢文纪、马胤孙三人经历的描述,可以了解当时官员的选拔标准、权力斗争的方式以及皇帝对官员的态度。特别是刘昫在处理政务时的失误,反映了当时官员在处理复杂政务时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卢文纪的刚直和不妥协的态度,展示了当时官员在处理政务时的不同风格。马胤孙的懦暗和不通世务,反映了当时官员在仕途中的不同命运。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几位官员的政治生涯和他们在朝廷中的争议与决策。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五代时期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首先,冯道的罢免和拜司空的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官职任命的争议。司空一职自唐代以来未有特拜者,导致有司不知如何处理,朝廷议者纷然。卢文纪认为司空之职仅为祭祀扫除,而其他人则认为司空应参与大政。这种争议不仅体现了官职设置的混乱,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决策的困难。

其次,孔昭序与刘昫的班位之争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孔昭序提出常侍班应在仆射前,而刘昫则对此表示不满。崔居俭的批评更是加剧了这场争议,最终胤孙的判决虽然平息了流议,但也暴露了他在决策上的犹豫不决。胤孙被称为“三不开”,形象地描绘了他在政治上的不作为。

再次,胤孙的学佛经历和时人的嘲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态度。胤孙原本学韩愈为文,反对佛教,但罢归后却转而学佛,撰写了《法喜集》和《佛国记》。时人对此表示不解和嘲笑,认为他是在佞佛。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胤孙个人的思想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复杂态度。

最后,姚顗和刘岳的故事则展现了五代时期官员的清廉和改革精神。姚顗为人仁恕,不知钱陌铢两之数,御家无法,在相位龊龊无所为。刘岳则改革了告身制度,使得百官皆赐告身,自岳始也。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官员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几位官员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五代时期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后唐明宗时期关于尊祖为皇的礼仪争议,以及后唐末帝时期关于丧服制度的讨论。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在礼仪制度上的严谨与复杂。

首先,关于尊祖为皇的争议,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祖先尊崇的重视。明宗李嗣源在尊祖为皇的问题上,表现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其作为帝王的权威。他通过召集百官讨论,最终决定尊祖为皇帝,并立庙于应州。这一决定不仅符合当时的礼仪制度,也彰显了明宗对祖先的孝道。

其次,关于丧服制度的讨论,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丧礼的重视。丧服制度是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亲属关系的复杂性。后唐末帝时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叔嫂之间的丧服问题上。太常博士段颙和右赞善大夫赵咸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最终左仆射刘昫等人建议以《开元礼》为定,统一丧服制度。这一决定不仅解决了当时的争议,也为后世的丧礼制度提供了参考。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如崔居俭、崔棁等。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虽然地位不高,但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崔居俭虽为名门之后,却因家道中落而生活困顿,最终贫不能葬,令人唏嘘。崔棁则以孝道闻名,其父病重时,他屡次进药,虽未能挽救父亲的生命,但其孝行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变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社会结构。

李怿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末至五代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政治境遇。他年少时好学,擅长文辞,考中进士后进入仕途,历任多个重要官职,显示出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才能。然而,随着唐朝的灭亡,他的仕途也经历了起伏,先后在后梁和后唐任职,最终在洛阳去世。

李怿的言论体现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深刻理解和谦逊态度。他在面对张文宝等人请求他制定科举考试的诗赋标准时,表现出对年轻一代的尊重和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识。他认为自己年少时考中进士是偶然的,未必能再次通过考试,因此不应以自己为标准来评判他人。这种态度不仅显示了他的谦逊,也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李怿的仕途经历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他在唐朝灭亡后,先后在后梁和后唐任职,经历了多次政治变迁。尽管他的官职有所升降,但他始终能够在不同的政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李怿的生平事迹体现了唐末至五代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复杂心态。他们一方面追求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带来的不确定性。李怿的谦逊态度和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思考。

从艺术特色来看,李怿的言论简洁明了,富有哲理,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语言功底和思想深度。他的生平事迹虽然简略,但通过对其仕途经历和言论的描述,展现了一个文人士大夫在动荡时代的生存智慧和人格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李怿的生平事迹为我们了解唐末至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仕途经历和言论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也为我们研究科举制度和政治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四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