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八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八-原文

○李茂贞

李茂贞,深州博野人也。本姓宋,名文通,为博野军卒,戍凤翔。黄巢犯京师,郑畋以博野军击贼,茂贞以功自队长迁军校。

光启元年,硃玫反,僖宗出居兴元。玫遣王行瑜攻大散关,茂贞与保銮都将李钅延等败行瑜于大唐峰。明年,玫遂败死。茂贞以功自扈跸都头拜武定军节度使,赐以姓名。

扈跸东归,至凤翔,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天威都头杨守立争道,以兵相攻,昌符不胜,走陇州。僖宗遣茂贞击杀昌符,以功拜凤翔陇右节度使。大顺元年,封陇西郡王。

二年,枢密使杨复恭得罪,奔于兴元,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复恭之养子也,纳之。茂贞乃上书言复恭父子罪皆当诛,因自请为山南招讨使。昭宗以宦者故,难之,未许。茂贞擅发兵攻破兴元,复恭父子见杀。茂贞表其子继密权知兴元军府事,昭宗乃徙茂贞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宰相徐彦若镇凤翔。茂贞不奉诏,上表自论曰:“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羁。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币;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

昭宗以茂贞表辞不逊,不能忍,以问宰相杜让能,让能以谓:“茂贞地大兵强,而唐力未可以致讨;凤翔又近京师,易以自危而难于后悔,佗日虽欲诛晁错以谢诸侯,恐不能也。”昭宗怒曰:“吾不能孱孱坐受凌弱!”乃责让能治兵,而以覃王嗣周为京西招讨使。

令下,京师市人皆知不可,相与聚承天门,遮宰相请无举兵,争投瓦石击宰相,宰相下舆而走,亡其堂印,人情大恐,昭宗意益坚。

覃王率扈驾军五十四都战于盩厔,唐军败溃,茂贞遂犯京师,屯于三桥。昭宗御安福门,杀两枢密以谢茂贞,使罢兵。茂贞素与让能有隙,因曰:“谋举兵者非两枢密,乃让能也。”陈兵临皋驿,请杀让能。让能曰:“臣故先言之矣,惟杀臣可以纾国难。”昭宗泣下沾襟,贬让能雷州司户参军,赐死,茂贞乃罢兵。

明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卒,其诸子珂、珙争立。晋王李克用请立珂,茂贞与韩建、王行瑜请立珙,昭宗不许。茂贞等怒,率三镇兵犯京师,谋废昭宗,立吉王保。未果,而晋王亦举兵,茂贞惧,乃杀宰相韦昭度、李磎,留其养子继鹏以兵二千宿卫而去。

晋兵至河中,继鹏与行瑜弟行实等争劫昭宗出奔,京师大乱,昭宗出居于石门。茂贞以兵至鄠县,斩继鹏自赎。晋兵已破王行瑜,还军渭北,请击茂贞。昭宗以谓晋远而茂贞近,因欲庇之以为德,而冀缓急之可恃也;且茂贞已杀其子自赎矣,乃诏罢归晋军。克用叹曰:“唐不诛茂贞,忧未已也!”

昭宗自石门还,益募安圣、捧宸等军万馀人,以诸王将之。茂贞谓唐将讨己,亦治兵请觐,京师大恐,居人亡入山谷。茂贞遂犯京师,昭宗遣覃王拒之,覃王至三桥,军溃,昭宗出居于华州。遣宰相孙偓以兵讨茂贞,韩建为茂贞请,乃已。久之,加拜茂贞尚书令,封岐王。

其后,昭宗为宦者所废,既反正,宰相崔胤欲借梁兵诛诸宦者,阴与梁太祖谋之。中尉韩全诲等,亦倚茂贞之强,以为外援,茂贞遣其子继筠以兵数千宿卫京师,宦者恃岐兵,益骄不可制。

天复元年,胤召梁太祖以西,梁军至同州,全诲等惧,与继筠劫昭宗幸凤翔。梁军围之逾年,茂贞每战辄败,闭壁不敢出。城中薪食俱尽,自冬涉春,雨雪不止,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米斗直钱七千,至烧人屎煮尸而食。父自食其子,人有争其肉者,曰:“此吾子也,汝安得而食之!”人肉斤直钱百,狗肉斤直钱五百。父甘食其子,而人肉贱于狗。天子于宫中设小磨,遣宫人自屑豆麦以供御,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城中人相与邀遮茂贞,求路以为生。茂贞穷急,谋以天子与梁以为解。昭宗谓茂贞曰:“朕与六宫皆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安能不与梁和乎?”三年正月,茂贞与梁约和,斩韩全诲等二十馀人,传首梁军,梁围解。天子虽得出,然梁遂劫东迁而唐亡,茂贞非惟亡唐,亦自困矣。

及梁太祖即位,诸侯之强者皆相次称帝,独茂贞不能,但称岐王,开府置官属,以妻为皇后,鸣梢羽扇视朝,出入拟天子而已。茂贞居岐,以宽仁爱物,民颇安之,尝以地狭赋薄,下令搉油,因禁城门无内松薪,以其可为炬也,有优者诮之曰:“臣请并禁月明。”茂贞笑而不怒。

初,茂贞破杨守亮取兴元,而邠、宁、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其被梁围也,兴元入于蜀;开平已后,邠、宁、鄜、坊入于梁,秦、凤、阶、成又入于蜀;当梁末年,所有七州而已。

庄宗已破梁,茂贞称岐王,上笺以季父行自处。及闻入洛,乃上表称臣,遣其子从严来朝。庄宗以其耆老,甚尊礼之,改封秦王,诏书不名。同光二年,以疾卒,年六十九,谥曰忠敬。

从严为人柔而善书画,茂贞承制拜从严彰义军节度使。茂贞卒,拜凤翔节度使。魏王继岌征蜀,为供军转运应接使。蜀平,继岌遣从严部送王衍,行至凤翔,监军使柴重厚拒而不纳,从严遂东至华州,闻庄宗之难乃西归。明宗入立,闻重厚尝拒从严,遣人诛之。从严上书,言重厚守凤翔,军民无所扰,愿贷其过。虽不许,士人以此多之。历镇宣武、天平。从严有田千顷、竹千亩在凤翔,惧侵民利,未

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至城下坚如铁石,凿不能入。

彝超外 招党项,抄掠从进等粮道,自陕以西,民运斗粟束刍,其费数千,人不堪命,道路 愁苦。

明宗遂释不攻,以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清泰二年卒。

其弟彝兴,累官检校太师兼侍中,周显德中,封西平王,其后事具国史。

○韩逊

韩逊,不知其世家。初为灵武军校,当唐末之乱,据有灵盐,唐即以为节度使, 而史失不录,不见其事。

梁开平三年,封朔方节度使韩逊为颍川王,始见于史。

是 时,邠宁杨崇本、鄜延李周彝、凤翔李茂贞,皆与梁争战,独逊与夏州李思谏臣属 于梁,未尝以兵争。

李茂贞尝遣刘知俊攻逊,不能克,逊亦善抚其部,人皆爱之, 为逊立生祠。

贞明中,逊卒,军中立其子洙为留后,梁即以为节度使。

至庄宗时,又以洙兼 河西节度。

天成四年,洙卒,即以洙子澄为朔方军留后。

其将李宾作乱,澄乃上章 请师于朝,明宗以康福为朔方河西节度使以代澄,由是命吏而相代矣。

韩氏自逊有 灵武,传世皆无所称述,澄后不知其所终。

○杨崇本

杨崇本,幼事李茂贞,养以为子,冒姓李,名曰继徽,茂贞表崇本静难军节度 使。

梁太祖攻岐未下,乃移兵攻邠州,崇本迎降,太祖使复其姓,赐名崇本,迁其 家于河中以为质。

崇本妻有美色,太祖用兵,往来河中,尝幸之。

崇本妻颇愧耻, 间遣人诮崇本曰:“大丈夫不能庇其伉俪,我已为硃公妇矣,无面视君,有刀绳而 已!”崇本涕泣愤怒。

其后梁兵解岐围,崇本妻得归,崇本乃复背梁归茂贞。

茂贞 西连蜀兵会崇本攻雍、华,关西大震。

太祖以兵西至河中,遣郴王友裕击之,友裕 至永寿而卒,梁兵乃旋。

崇本屯美原,太祖复遣刘知俊、康怀英等击之,崇本大败, 自此不复东。

乾化四年,为其子彦鲁所杀。

崇本养子李保衡,杀彦鲁以降梁。

○高万兴

高万兴,河西人也。

唐末,河西属李茂贞,茂贞将胡敬璋为延州刺史,万兴与 其弟万金俱事敬璋为骑将。

敬璋死,其将刘万子代为刺史。

梁开平二年,葬于州南, 万子在会,其将许从实杀万子,自为延州刺史。

是时,万兴兄弟皆将兵戍境上,闻 万子死,以其部下数千人,降梁。

梁太祖兵屯河中,遣同州刘知俊以兵应万兴,攻丹州,执其刺史崔公实。

进攻 延州,执许从实。

鄜州李彦容、坊州李彦昱皆弃城走。

梁太祖乃以万兴为延州刺史、 忠义军节度使,以牛存节为保大军节度使。

已而刘知俊叛,乃徙存节守同州,以万 金为保大军节度使。

万兴累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渤海郡王。

贞明四年,万金卒, 乃以万兴为鄜延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徙封北平王。

梁亡,庄宗入洛,万兴尝一 来朝。

同光三年,卒于镇。

万兴兄弟皆骁勇,而未尝立战功,然以戍兵降梁,梁取鄜、坊、丹、延自万兴 始,故其兄弟世守其土。

万兴死,子允韬代立,长兴元年徙镇安国,又徙义成,清泰中卒。

万金子允权,开运中为肤施令,罢居于家。

是时,周密为彰信军节度使,契丹 灭晋,延州军乱,逐密,密守东城,而西城之兵以允权为留后。

闻汉高祖起太原, 遂归汉,即拜节度使,广顺三年卒。

○温韬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

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

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

梁太祖围茂贞于凤翔,韬以耀州降梁,已而复 叛归茂贞。

茂贞又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韬为节度使。

末帝时,韬复叛茂 贞降梁,梁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复其姓 温,更其名曰昭图。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 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 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 不可发。

其后硃友谦叛梁,取同州,晋王以兵援友谦而趋华原,韬惧,求徙佗镇,遂徙 忠武。

庄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刘皇后,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 厚,赐姓名曰李绍冲。

郭崇韬曰:“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 矣,不可失信。”遽遣还镇。

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

明年,流于德州,赐死。

呜呼,厚葬之弊,自秦汉已来,率多聪明英伟之主,虽有高谈善说之士,极陈 其祸福,有不能开其惑者矣!

岂非富贵之欲,溺其所自私者笃,而未然之祸,难述 于无形,不足以动其心欤?

然而闻温韬之事者,可以少戒也!

五代之君,往往不得 其死,何暇顾其后哉!

独周太祖能鉴韬之祸,其将终也,为书以遗世宗,使以瓦棺、 纸衣而敛。

将葬,开棺示人,既葬,刻石以告后世,毋作下宫,毋置守陵妾。

其意 丁宁切至,然实录不书其葬之薄厚也。

又使葬其平生所服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各 二,其一于京师,其一于澶州;

又葬其剑、甲各二,其一于河中,其一于大名者, 莫能原其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八-译文

李茂贞,深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是博野军的士兵,驻守凤翔。黄巢攻入京师,郑畋率领博野军攻打黄巢,李茂贞因功从队长升为军校。

光启元年,硃玫反叛,僖宗逃到兴元。硃玫派王行瑜攻打大散关,李茂贞与保銮都将李钅延等在大唐峰击败王行瑜。第二年,硃玫败亡。李茂贞因功从扈跸都头升为武定军节度使,并被赐姓李。

随驾东归,到凤翔时,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天威都头杨守立因争道而兵戎相见,李昌符战败,逃到陇州。僖宗派李茂贞击杀李昌符,因功拜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大顺元年,封为陇西郡王。

二年,枢密使杨复恭获罪,逃到兴元,兴元节度使杨守亮是杨复恭的养子,收留了他。李茂贞上书说杨复恭父子罪该万死,并自请为山南招讨使。昭宗因宦官的原因,难以答应,未予批准。李茂贞擅自发兵攻破兴元,杨复恭父子被杀。李茂贞上表请求让他的儿子李继密暂时代理兴元军府事务,昭宗于是调任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派宰相徐彦若镇守凤翔。李茂贞不奉诏,上表自辩说:“只担心军情突变,兵马难以控制。徒然让京畿百姓因此受苦;不知皇帝流亡,今后将何去何从?”

昭宗因李茂贞的表辞不逊,难以忍受,询问宰相杜让能,杜让能认为:“李茂贞地大兵强,而唐廷的力量不足以讨伐他;凤翔又靠近京师,容易自危而难以后悔,日后即使想诛杀晁错以谢诸侯,恐怕也办不到了。”昭宗怒道:“我不能懦弱地坐以待毙!”于是责令杜让能治兵,并任命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

命令下达后,京师百姓都知道不可行,纷纷聚集在承天门,拦住宰相请求不要出兵,争相投掷瓦石击打宰相,宰相下车逃走,丢失了堂印,人心惶惶,昭宗的决心更加坚定。

覃王率领扈驾军五十四都在盩厔与李茂贞交战,唐军溃败,李茂贞于是进犯京师,屯兵三桥。昭宗登上安福门,杀了两名枢密使以向李茂贞谢罪,请求他退兵。李茂贞素来与杜让能有矛盾,便说:“谋划出兵的并非两枢密使,而是杜让能。”陈兵临皋驿,请求杀杜让能。杜让能说:“臣之前已经说过,只有杀臣才能缓解国难。”昭宗泪流满面,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参军,赐死,李茂贞这才退兵。

第二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去世,他的儿子王珂、王珙争立。晋王李克用请求立王珂,李茂贞与韩建、王行瑜请求立王珙,昭宗不许。李茂贞等人愤怒,率领三镇兵马进犯京师,企图废黜昭宗,立吉王李保为帝。未果,晋王也出兵,李茂贞害怕,于是杀了宰相韦昭度、李磎,留下养子李继鹏率兵二千宿卫京师,自己离去。

晋兵到达河中,李继鹏与王行瑜的弟弟王行实等人争相劫持昭宗出奔,京师大乱,昭宗逃到石门。李茂贞率兵到鄠县,斩杀李继鹏以自赎。晋兵已击败王行瑜,回军渭北,请求攻打李茂贞。昭宗认为晋王远而李茂贞近,想庇护他以示恩德,并希望他在危急时刻能依靠;况且李茂贞已杀子自赎,于是下诏让晋军退兵。李克用叹道:“唐不诛李茂贞,忧患未已!”

昭宗从石门返回,增募安圣、捧宸等军万余人,由诸王统领。李茂贞认为唐廷要讨伐自己,也整顿兵马请求觐见,京师大为恐慌,百姓逃入山谷。李茂贞于是进犯京师,昭宗派覃王抵抗,覃王到三桥时,军队溃败,昭宗逃到华州。派宰相孙偓率兵讨伐李茂贞,韩建为李茂贞求情,这才作罢。不久,加拜李茂贞为尚书令,封岐王。

后来,昭宗被宦官废黜,复位后,宰相崔胤想借梁兵诛杀宦官,暗中与梁太祖谋划。中尉韩全诲等人也倚仗李茂贞的势力,以为外援,李茂贞派其子李继筠率兵数千宿卫京师,宦官依仗岐兵,更加骄横不可控制。

天复元年,崔胤召梁太祖西进,梁军到达同州,韩全诲等人害怕,与李继筠劫持昭宗逃到凤翔。梁军围困凤翔一年多,李茂贞每战必败,闭城不敢出战。城中柴米耗尽,从冬到春,雨雪不止,百姓冻饿而死的人数以千计。一斗米值七千钱,甚至烧人粪煮尸体充饥。父亲吃自己的儿子,有人争抢人肉时说:“这是我的儿子,你怎么能吃!”人肉一斤值一百钱,狗肉一斤值五百钱。父亲甘愿吃自己的儿子,而人肉比狗肉还便宜。天子在宫中设小磨,派宫人磨豆麦以供御用,后宫、诸王十六宅中,每天冻饿而死的有三四个人。城中百姓纷纷拦住李茂贞,请求放他们一条生路。李茂贞走投无路,谋划将天子交给梁军以解围。昭宗对李茂贞说:“朕与六宫每天只吃一顿粥,一顿不托(面食),怎能不与梁和谈呢?”三年正月,李茂贞与梁约和,斩杀韩全诲等二十余人,将首级传示梁军,梁军解围。天子虽然得以脱身,但梁军劫持天子东迁,唐朝灭亡,李茂贞不仅亡唐,也自陷困境。

梁太祖即位后,诸侯中的强者相继称帝,唯独李茂贞不能,只称岐王,开府设官属,以妻子为皇后,鸣梢羽扇上朝,出入仿效天子。李茂贞在岐地,以宽仁爱民,百姓颇为安定,曾因土地狭小、赋税微薄,下令征收油税,并禁止城门内带入松薪,因为松薪可以做火炬,有优伶讥讽他说:“臣请求连月光也禁止。”李茂贞笑而不怒。

当初,李茂贞攻破杨守亮夺取兴元,邠、宁、鄜坊等地都归附他,拥有二十州之地,后来被梁军围困,兴元归蜀;开平以后,邠、宁、鄜、坊归梁,秦、凤、阶、成又归蜀;到梁末,李茂贞只剩下七州之地。

庄宗灭梁后,李茂贞称岐王,上表以叔父自居。听说庄宗入洛阳,便上表称臣,派其子李从严来朝。庄宗因他年老,对他十分尊敬,改封为秦王,诏书中不直呼其名。同光二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敬。

李从严为人温和,擅长书画,李茂贞承制任命他为彰义军节度使。李茂贞去世后,李从严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魏王李继岌征蜀时,李从严担任供军转运应接使。蜀地平定后,李继岌派李从严护送王衍,行至凤翔时,监军使柴重厚拒绝接纳,李从严于是东行至华州,听说庄宗遇难后西归。明宗即位后,听说柴重厚曾拒绝李从严,派人诛杀他。李从严上书,说柴重厚守凤翔时,军民未受侵扰,请求宽恕他的过错。虽然未被允许,但士人因此称赞他。李从严历任宣武、天平节度使。他在凤翔有千顷田、千亩竹林,担心侵占百姓利益,未

连勃勃用蒸土筑城,从进等人挖掘地道,到了城下发现城墙坚硬如铁石,无法凿穿。

彝超在外面招揽党项人,劫掠从进等人的粮道,从陕州以西,百姓运输一斗粮食或一捆草料,费用高达数千,百姓不堪重负,道路上一片愁苦。

明宗于是放弃进攻,任命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清泰二年,彝超去世。

他的弟弟彝兴,历任检校太师兼侍中,周显德年间被封为西平王,其后的事迹记载在国史中。

○韩逊

韩逊,不知道他的家世。最初是灵武军校,在唐末动乱时占据了灵盐,唐朝便任命他为节度使,但史书没有记载,因此他的事迹不为人知。

梁开平三年,封朔方节度使韩逊为颍川王,这才在史书中出现。

当时,邠宁的杨崇本、鄜延的李周彝、凤翔的李茂贞都与梁国交战,只有韩逊和夏州的李思谏臣属于梁国,从未用兵相争。

李茂贞曾派刘知俊攻打韩逊,未能攻克,韩逊也善于安抚部下,人们都很爱戴他,为他立了生祠。

贞明年间,韩逊去世,军中推举他的儿子洙为留后,梁国随即任命他为节度使。

到了庄宗时期,又让洙兼任河西节度使。

天成四年,洙去世,随即任命洙的儿子澄为朔方军留后。

他的部将李宾发动叛乱,澄于是上书请求朝廷派兵,明宗任命康福为朔方河西节度使代替澄,从此官员之间相互替代。

韩氏自韩逊占据灵武以来,世代相传,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迹,澄之后的事迹也不得而知。

○杨崇本

杨崇本,幼年时侍奉李茂贞,被收养为子,改姓李,名叫继徽,李茂贞上表任命他为静难军节度使。

梁太祖攻打岐州未能攻下,于是转而攻打邠州,杨崇本投降,梁太祖让他恢复本姓,赐名崇本,并将他的家人迁到河中作为人质。

杨崇本的妻子美貌,梁太祖用兵时,经常往来于河中,曾宠幸她。

杨崇本的妻子感到羞耻,暗中派人责备杨崇本说:“大丈夫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我已经成为硃公的妇人了,无颜见你,只有刀和绳子!”杨崇本痛哭愤怒。

后来梁兵解除了对岐州的包围,杨崇本的妻子得以归来,杨崇本于是再次背叛梁国归附李茂贞。

李茂贞联合蜀兵与杨崇本一起攻打雍州、华州,关西大震。

梁太祖率兵西进至河中,派郴王友裕攻打他们,友裕在永寿去世,梁兵于是撤退。

杨崇本驻扎在美原,梁太祖又派刘知俊、康怀英等人攻打他,杨崇本大败,从此不再东进。

乾化四年,杨崇本被他的儿子彦鲁所杀。

杨崇本的养子李保衡杀了彦鲁,投降梁国。

○高万兴

高万兴,是河西人。

唐末,河西属于李茂贞,李茂贞的部将胡敬璋担任延州刺史,高万兴和他的弟弟万金都侍奉胡敬璋为骑将。

胡敬璋去世后,他的部将刘万子接任刺史。

梁开平二年,胡敬璋葬于州南,刘万子在葬礼上,他的部将许从实杀了刘万子,自任延州刺史。

当时,高万兴兄弟都率兵驻守在边境上,听说刘万子被杀,便率领部下数千人投降梁国。

梁太祖率兵驻扎在河中,派同州的刘知俊率兵接应高万兴,攻打丹州,俘虏了丹州刺史崔公实。

接着进攻延州,俘虏了许从实。

鄜州的李彦容、坊州的李彦昱都弃城逃跑。

梁太祖于是任命高万兴为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任命牛存节为保大军节度使。

不久刘知俊叛乱,梁太祖便调牛存节驻守同州,任命万金为保大军节度使。

高万兴历任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被封为渤海郡王。

贞明四年,万金去世,梁太祖任命高万兴为鄜延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后又改封北平王。

梁国灭亡后,庄宗进入洛阳,高万兴曾来朝见。

同光三年,高万兴在任上去世。

高万兴兄弟都骁勇善战,但从未立下战功,然而他们率领戍兵投降梁国,梁国夺取鄜、坊、丹、延四州是从高万兴开始的,因此他们兄弟世代镇守这些地方。

高万兴去世后,他的儿子允韬继任,长兴元年调任安国节度使,后又调任义成节度使,清泰年间去世。

高万金的儿子允权,开运年间担任肤施县令,后来辞官回家。

当时,周密担任彰信军节度使,契丹灭晋,延州发生兵变,驱逐了周密,周密守在东城,而西城的士兵推举允权为留后。

允权听说汉高祖在太原起兵,便归附汉国,随即被任命为节度使,广顺三年去世。

○温韬

温韬,是京兆华原人。

年轻时做过盗贼,后来侍奉李茂贞,担任华原镇将,改姓李,名叫彦韬。

李茂贞将华原县改为耀州,任命温韬为刺史。

梁太祖围攻李茂贞于凤翔,温韬以耀州投降梁国,后来又背叛梁国归附李茂贞。

李茂贞又将美原县改为鼎州,建立义胜军,任命温韬为节度使。

梁末帝时,温韬再次背叛李茂贞投降梁国,梁国将耀州改为崇州,鼎州改为裕州,义胜军改为静胜军,随即任命温韬为节度使,恢复他的本姓温,改名为昭图。

温韬在任七年,唐朝的陵墓在他的辖区内,都被他挖掘,取走了其中的金银财宝,而昭陵最为坚固,温韬从墓道下去,看到墓室宏伟壮丽,与人间无异,中间是正寝,东西两侧排列着石床,床上的石函中有铁匣,里面藏有前世的图书,钟繇、王羲之的笔迹,纸墨如新,温韬全部取走,流传到人间,只有乾陵因风雨无法打开。

后来硃友谦背叛梁国,夺取同州,晋王派兵支援硃友谦并进攻华原,温韬害怕,请求调任其他镇,于是调任忠武节度使。

庄宗灭梁后,温韬从许州来朝见,通过伶人景进贿赂刘皇后,皇后为他说话,庄宗对温韬非常优待,赐他姓名为李绍冲。

郭崇韬说:“这是盗墓贼,罪不可赦!”庄宗说:“已经赦免他了,不能失信。”于是立即将他遣返镇守。

明宗进入洛阳后,将温韬和段凝一起关进监狱,后来赦免了他们,勒令他们回乡。

第二年,温韬被流放到德州,赐死。

唉,厚葬的弊端,自秦汉以来,大多是聪明英伟的君主,虽然有高谈善论的人极力陈述其祸福,但仍无法让他们醒悟!

难道不是因为富贵的欲望,使他们沉溺于自私的念头,而未来的祸患难以在无形中描述,不足以打动他们的心吗?

然而听到温韬的事迹,可以稍微引以为戒!

五代的君主,往往不得善终,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身后之事!

只有周太祖能够借鉴温韬的祸患,他在临终前写信给世宗,要求用瓦棺、纸衣下葬。

下葬时,打开棺材给人看,下葬后,刻石告诫后世,不要建造下宫,不要设置守陵的妾。

他的用意非常恳切,但实录中没有记载他葬礼的厚薄。

他还让人埋葬他生前所穿的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各两套,一套在京师,一套在澶州;

又埋葬他的剑、甲各两套,一套在河中,一套在大名,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用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八-注解

李茂贞: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原名宋文通,后因功被赐姓李,改名茂贞。他在唐末乱世中崛起,成为凤翔节度使,封陇西郡王,后封岐王。李茂贞在唐末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在五代十国时期成为岐王,但未能称帝。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曾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被唐军击败。

郑畋:唐朝末年宰相,曾组织军队抵抗黄巢起义军。

硃玫:唐末军阀,曾反叛唐朝,后被李茂贞击败。

僖宗:唐朝皇帝,唐僖宗李儇,其在位期间唐朝内忧外患,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

昭宗:唐朝皇帝,唐昭宗李晔,其在位期间唐朝进一步衰落,最终被朱温所灭。

杨复恭:唐朝末年宦官,曾权倾朝野,后被李茂贞击败并杀害。

李克用:唐朝末年军阀,后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建立者。

韩建:韩建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曾任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等职。他在唐末乱世中崛起,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最终投降后梁,成为后梁的重要将领。

王行瑜:唐朝末年军阀,曾与李茂贞等人合谋废黜唐昭宗。

梁太祖:即朱温,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建立者,曾劫持唐昭宗东迁,导致唐朝灭亡。

庄宗:即李存勖,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皇帝,曾击败朱温,建立后唐。

明宗:即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皇帝,庄宗李存勖的养子。

凤翔:凤翔是唐代的一个重要藩镇,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凤翔节度使是唐代在凤翔设立的军事和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和行政事务。

废帝:废帝指的是唐昭宗李晔,他在位期间因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而多次被迫离开长安,最终被朱温废黜,唐朝灭亡。

李仁福:李仁福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夏州节度使,属于党项族拓跋氏的后裔。他在夏州地区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并在梁、晋等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连勃勃:连勃勃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地方割据势力首领,以蒸土筑城而闻名,其城坚如铁石,难以攻破。

彝超:彝超是连勃勃的弟弟,后来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继承了连勃勃的势力。

韩逊:韩逊是五代时期灵武军校出身的地方割据势力首领,后成为朔方节度使,封颍川王。

杨崇本:杨崇本是五代时期李茂贞的养子,曾为静难军节度使,后背叛梁朝归附李茂贞。

高万兴:高万兴是五代时期河西人,曾为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后封渤海郡王。

温韬:温韬是五代时期的盗贼出身,后成为耀州刺史,曾盗掘唐陵,取走大量金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八-评注

李茂贞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皇权衰落的复杂局面。李茂贞从一个普通的军卒逐渐崛起,凭借军功成为一方诸侯,最终封岐王,成为唐末乱世中的一方霸主。他的崛起和衰落,正是唐末政治混乱、军阀割据的缩影。

李茂贞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唐末乱世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先后击败了硃玫、杨复恭等对手,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他的野心也导致了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冲突。李茂贞多次率兵进犯京师,甚至试图废黜唐昭宗,这些行为加剧了唐朝的衰亡。

李茂贞与唐昭宗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他一方面对昭宗表现出一定的忠诚,另一方面又多次挑战皇权,甚至逼迫昭宗杀宰相杜让能。这种矛盾的行为反映了唐末藩镇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李茂贞最终未能称帝,而是选择称岐王,这也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谨慎和现实。

李茂贞在岐地的统治相对宽仁,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他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搉油、禁松薪等,虽然有些措施显得苛刻,但也反映了他对地方治理的重视。李茂贞的统治风格与当时其他军阀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中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茂贞的结局颇具悲剧色彩。他虽然一度成为唐末乱世中的强者,但最终未能称帝,而是在五代十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他的儿子李从严虽然继承了凤翔节度使的职位,但也未能改变家族的命运。李茂贞的一生,既是唐末乱世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军阀命运的写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茂贞的崛起和衰落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政治、军事、社会的深刻变革。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李茂贞生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末五代的复杂历史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选择与命运。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凤翔节度使从严、韩建和李仁福的生平事迹。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

从严作为凤翔节度使,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甚至在废帝离开凤翔时,百姓叩马请求随行。这反映了当时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百姓对地方官员的依赖和信任。

韩建的生平则展现了唐末乱世中军阀的崛起与衰落。他出身低微,但通过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逐渐成为一方诸侯。韩建在华州的治理中,注重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疾苦,显示出他作为地方统治者的务实态度。然而,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反复无常,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

李仁福的故事则反映了唐末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作为夏州节度使,李仁福在梁、晋等势力的夹缝中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他的统治虽然未有显著的功绩,但在乱世中维持了夏州的稳定,显示出边疆地区在中央政权衰微时的特殊地位。

文本中还提到了唐昭宗的无奈与悲凉。昭宗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夹击下,多次被迫离开长安,最终被废黜。他的《菩萨蛮辞》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的渴望,反映了唐末皇权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描绘了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唐末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几位地方割据势力首领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割据势力的兴衰。连勃勃以蒸土筑城,展现了其在军事防御上的独特才能,其城坚如铁石,难以攻破,显示了其在地方割据中的强大实力。彝超继承了连勃勃的势力,成为定难军节度使,延续了家族的统治。

韩逊作为灵武军校出身的地方割据势力首领,能够在唐末乱世中据有灵盐,并被封为朔方节度使,显示了其在地方割据中的稳固地位。其子洙和澄相继继承其位,延续了韩氏在灵武的统治,但最终因内乱而失去权力,反映了五代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不稳定性和内斗的频繁。

杨崇本作为李茂贞的养子,曾为静难军节度使,后背叛梁朝归附李茂贞,展现了其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其妻被梁太祖所夺,崇本愤怒不已,最终复归茂贞,反映了当时割据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高万兴兄弟作为河西人,能够在唐末乱世中降梁并成为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显示了其在地方割据中的崛起。其兄弟世守其土,延续了家族在鄜延地区的统治,反映了五代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家族传承和地域性。

温韬作为盗贼出身的地方割据势力首领,曾盗掘唐陵,取走大量金宝,展现了其在乱世中的贪婪和残忍。其最终被庄宗赐死,反映了五代时期割据势力的兴衰无常和权力的脆弱性。

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地方割据势力首领的生平记载,展现了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割据势力的兴衰,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五代时期割据势力的家族传承、内斗频繁、权力斗争激烈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