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七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七-原文

○王镕

王镕,其先回鹘阿布思之遗种,曰没诺干,为镇州王武俊骑将,武俊录以为子,遂冒姓王氏。

没诺干子曰末垣活,末垣活子曰升,升子曰廷凑,廷凑子曰元达,元达子曰绍鼎、绍懿,绍鼎子曰景崇。

自升以上三世,常为镇州骑将,自景崇以上四世五人,皆为成德军节度使。

景崇官至守太尉,封常山郡王,唐中和二年卒。

子镕立,年十岁。

是时,晋新有太原,李匡威据幽州,王处存据中山,赫连鐸据大同,孟方立据邢台,四面豪杰并起而交争。

镕介于其间,而承祖父百年之业,士马强而畜积富,为唐累世籓臣。

故镕年虽少,藉其世家以取重,四方诸镇废立承继,有请于唐者,皆因镕以闻。

自晋兵出山东,已破孟迁,取邢、洺、磁三州,景福元年,乃大举击赵,下临城。

镕求救于李匡威,匡威来救,晋军解去。

明年,晋会王处存攻镕坚固、新市。

晋王与处存皆自将,而镕未尝临军,遣追风都团练使段亮、翦寇都团练使马珂等,以兵属匡威而已。

匡威战磁河,晋军大败。

明年春,晋攻天长军,镕出兵救之,败于叱日岭,晋军遂出井陉。

镕又求救于匡威,晋军解去。

初,匡威悦其弟匡俦之妇美而淫之,匡俦怒,及其救镕也,诱其军乱而自立。

匡威内惭不敢还,乃以符印归其弟,而将奔于京师。

行至深州,镕德匡威救己,使人邀之,馆于梅子园,以父事之。

匡威客李正抱者,少游燕、赵间,每徘徊常山,爱之不能去。

正抱、匡威皆失国无聊,相与登城西高阁,顾览山川,泫然而泣,乃与匡威谋劫牜而代之。

因诈为忌日,镕去卫从,晨诣馆慰,坐定,甲士自幕后出,持镕两袖,镕曰:“吾国赖公而存,诚无以报厚德,今日之事,是所甘心。”

因叩头以位与匡威。

匡威素少镕,以谓无能为也,因与镕方辔诣府,将代其位。

行过亲事营,军士闭门大噪,天雨震电,暴风拔木,屋瓦皆飞。

屠者墨君和望见镕,识之,从缺垣中跃出,挟镕于马,负之而走,乱军击杀匡威、正抱,燕人皆死。

匡俦虽憾其兄,而阳以大义责镕甚急。

镕既失燕援,而晋军急攻平山,劫镕以盟,镕遂与晋和。

其后梁太祖下晋邢、洺、磁三州,乃为书诏镕,使绝晋而归梁,镕依违不决。

晋将李嗣昭复取洺州,梁太祖击败嗣昭,嗣昭弃洺州走。

梁获其辎重,得镕与嗣昭书,多道梁事,太祖怒,因移兵常山,顾谓葛从周曰:“得镇州以与尔,尔为我先锋。”

从周至临城,中流矢,卧舆中,梁军大沮。

梁太祖自将傅城下,焚其南关,镕惧,顾其属曰:“事急矣!奈何?”

判官周式,辨士也,对曰:“此难与力争,而可以理夺也。”

式与梁太祖有旧,因请入梁军。

太祖望见式,骂曰:“吾常以书招镕不来,今吾至此,而尔为说客,晚矣!且晋吾仇也,而镕附之,吾知李嗣昭在城中,可使先出。”

乃以所得镕与嗣昭书示式,式进曰:“梁欲取一镇州而止乎,而欲成霸业于天下也?且霸者责人以义而不私,今天子在上,诸侯守封睦邻,所以息争,且休民也。昔曹公破袁绍,得魏将吏与绍书,悉焚之,此英雄之事乎!今梁知兵举无名,而假嗣昭以为辞。且王氏五世六公抚有此士,岂无死士,而待嗣昭乎?”

太祖大喜,起牵式衣而抚之曰:“吾言戏耳。”

因延式于上坐,议与镕和。

镕以子昭祚为质,梁太祖以女妻之。

太祖即位,封镕赵王。

镕祖母丧,诸镇皆吊,梁使者见晋使在馆,还言赵王有二志。

是时,魏博罗绍威卒,梁因欲尽取河北,开平四年冬,遣供奉官杜廷隐监魏博将夏諲,以兵三千袭深、冀二州,以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镕惧,乞兵于晋。

晋人击败景仁于柏乡,梁遂失镇、定,而庄宗由此益强,北破幽、燕,南并魏博,镕常以兵从。

镕德晋甚。

明年,会庄宗于承天军,奉觞为寿,庄宗以镕父友,尊礼之,酒酣为镕歌,拔佩刀断衣而盟,许以女妻镕子昭诲。

镕为人仁而不武,未尝敢为兵先,佗兵攻赵,常藉邻兵为救。

当是时,诸镇相弊于战争,而赵独安,乐王氏之无事,都人士女褒衣博带,务夸侈为嬉游。

镕尤骄于富贵,又好左道,炼丹药,求长生,与道士王若讷留游西山,登王母祠,使妇人维锦绣牵持而上。

每出,逾月忘归,任其政于宦者。

宦者石希蒙与镕同卧起。

天祐十八年冬,镕自西山宿鹘营庄,将还府,希蒙止之。

宦者李弘规谏曰:“今晋王身自暴露以亲矢石,而大王竭军国之用为游畋之资,开城空宫,逾月不返,使一失闭门不纳从者,大王欲何归乎?”

镕惧,促驾,希蒙固止之。

弘规怒,遣亲事军将苏汉衡率兵擐甲露刃于帐前曰:“军士劳矣!愿从王归。”

弘规继而进曰:“惑王者希蒙也,请杀之以谢军士!”

镕不答,弘规呼镕甲士斩希蒙首,掷于镕前,镕惧,遽归。

使其子昭祚与大将张文礼族弘规、汉衡,收其偏将下狱,穷究反状,亲军皆惧。

文礼诱以为乱,夜半,亲军千馀人逾垣而入,镕方与道士焚香受箓,军士斩镕首,袖之而出,因纵火焚其宫室,遂灭王氏之族。

镕小子昭诲,年十岁,其军士有德镕者,藏之穴中,乱定,髡其发,被以僧衣,遇湖南人李震,匿昭诲于茶笼中,载之湖南,依南岳为浮图,易名崇隐。

明宗时,昭诲已长,思

归,而镕故将符习为宣武军节度使,震以归习,习表于朝。昭诲自称 前成德军中军使以见,拜考功郎中、司农少卿。周显德中,犹为少府监云。

张文礼者,狡狯人也,镕惑爱之,以为子,号王德明。镕已死,文礼自为留后。 庄宗初纳之,后知其通于梁也,遣赵故将符习与阎宝击之。文礼家鬼夜哭,野河水 变为血,游鱼皆死,文礼惧,病疽卒。子处瑾秘丧拒守,击败习等。以李嗣昭代之, 嗣昭中流矢卒,以李存进代之,存进辄复战殁,乃以符存审为招讨使,遂破之。执 文礼妻及子处瑾、处球、处琪等,折足归于晋。赵人请而醢之,磔文礼尸于市。

○罗绍威

罗绍威,字端己,其先长沙人。祖让,北迁为魏州贵乡人。父弘信,为牧监卒。 文德元年,魏博牙军乱,遂杀其帅乐彦贞,立其将赵文建为留后,已而又杀之。牙 将未知所立,乃聚呼曰:“孰能为我帅者?”弘信从众中出应曰:“我可为君等帅 也。”弘信状貌奇怪,面色青黑,军中异之,共立为留后。唐昭宗即位,拜弘信节 度使。

梁太祖将攻晋,乞籴于弘信,弘信不与,由是有隙。梁兵攻魏,取黎阳、淇门、 卫县。战于内黄,魏兵五战五败,弘信惧,请盟,乃止。是时,梁方东攻兗、郓, 北敌晋,晋遣李存信救硃宣,假道于魏。太祖闻,遣使语弘信曰:“晋人志在河朔, 兵还灭魏矣。”弘信以为然,乃发兵击存信于莘县,太祖遣葛从周助之。梁兵擒晋 王子落落,送于魏,弘信杀之,乃与晋绝。太祖犹疑弘信有二心,乃以兄事弘信, 常为卑辞厚币以聘魏。魏使者至梁,太祖北面拜而受币,谓使者曰:“六兄于我有 倍年之长,吾何敢慢之。”弘信大喜,以为厚己。以故太祖往来燕、赵之间,卒有 河北者,魏不为之患也。弘信死,绍威立。

绍威好学工书,颇知属文,聚书数万卷,开馆以延四方之士。弘信在唐,以其 先长沙人,故封长沙郡王,绍威袭父爵长沙。绍威新立,幽州刘仁恭以兵十万攻魏, 屠贝州,绍威求救于梁,大败燕军于内黄。明年,梁太祖遣葛从周会魏兵攻沧州, 取其德州,遂败燕军于老鸦堤,绍威以故德梁助己。

魏博自田承嗣始有牙军,牙军岁久益骄,至绍威时已二百年,父子世相婚姻以 自结。前帅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乐彦贞等,皆由牙军所立,怒辄遂杀之。绍 威为人精悍明敏,通习吏事,为政有威严,然其家世由牙军所立。天祐二年,魏州 城中地陷,绍威惧有变。已而牙校李公牷作乱,绍威诛之,乃间遣使告梁乞兵,欲 尽诛牙军。梁太祖许之,为遣李思安等攻沧州,召兵于魏,绍威因悉发魏兵以从, 独牙军在。

绍威子廷规娶梁女,会梁女卒,太祖阴遣客将马嗣勋选良兵实舆中,以长直军 千人杂舆夫入魏,诈为助葬,太祖以兵继其后。绍威夜以奴兵数百,会嗣勋兵击牙 军,并其家属尽杀之。太祖自内黄驰至魏,魏兵从攻沧州者行至历亭,闻之皆反, 入澶、博诸州,魏境大乱,数月,太祖为悉平之。牙军死,魏兵悉叛,绍威势益孤, 太祖乃欲夺其地,绍威始大悔。是岁,太祖复攻沧州,宿兵长芦,绍威馈给梁兵, 自沧至魏五百里,起亭堠,供帐什物自具,梁兵数十万皆取足,绍威以此重困。昭 宗东迁洛阳,诏诸镇缮理京师,绍威营太庙成,加拜守侍中,进封鄴王。

太祖围沧州未下,刘守光会晋军破梁潞州。太祖自长芦归,过魏,疾作,卧府 中,诸将莫得见,绍威惧太祖终袭己,乃乘间入见曰:“今四方称兵,为梁患者, 以唐在故也;唐家天命已去,不如早自取之。”太祖大喜,乃急归。太祖即位,将 都洛阳,绍威取魏良材为五凤楼、朝元前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师。太祖叹曰: “吾闻萧何守关中,为汉起未央宫,岂若绍威越千里而为此,若神化然,功过萧何 远矣!”赐以宝带名马。

燕王刘守光囚其父仁恭,与其兄守文有隙,绍威驰书劝守光等降梁。太祖闻之 笑曰:“吾常攻燕不能下,今绍威折简,乃胜用兵十万。”太祖每有大事,多遣使 者问之,绍威时亦驰简入白,使者相遇道中,其事往往相合。

绍威自以魏久不用兵,愿伐木安阳淇门为船,自河入洛,岁漕谷百万石,以供 京师。太祖益以绍威尽忠,遣将程厚、卢凝督其役。舟未成而绍威病,乃表言: “魏故大镇,多外兵,愿得梁一有功重臣临之,请以骸骨就第。”太祖亟命其子周 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 今使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绍威仕梁,累拜太师兼中书令,卒年三十四, 赠尚书令,谥曰贞壮。

子三人,廷规,官至司农卿卒。周翰袭父位,乾化二年八月为杨师厚所逐,徙 为宣义军节度使,卒于官,年十四。周敬代为宣义军节度使,年十岁,徙镇忠武。 明年,为秘书监、驸马都尉、光禄卿。唐庄宗时为金吾大将军,明宗以为匡国军节 度使,罢为上将军。晋天福二年卒,年三十二。廷规娶梁太祖二女,一曰安阳公主, 一曰金华公主。周翰娶末帝女,曰寿春公主,周敬亦娶末帝女,曰晋安公主。

○王处直

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人也。父宗,善殖财货,富拟王侯,为唐神策军吏, 官至金吾大将军,领兴元节度使,子

号“刘窟头。”稍以功迁军校。

仁恭为人有勇,好大言。

可举死,子匡威恶其为人, 不欲使居军中,徙为瀛州景城县令。

瀛州军乱,杀刺史,仁恭募县中得千人,讨平 之,匡威喜,复以为将,使戍蔚州。

戍兵过期不得代,皆思归,出怨言。

匡威为弟 匡俦所逐,仁恭闻乱,乃拥戍兵攻幽州,行至居庸关,战败,奔晋、晋以为寿阳镇 将。

仁恭多智诈,善事人,事晋王爱将盖寓尤谨,每对寓涕泣,自言:“居燕无罪, 以谗见逐。”因道燕虚实,陈可取之谋,晋王益信而爱之。

乾宁元年,晋击破匡俦, 乃以仁恭为幽州留后,留其亲信燕留得等十馀人监其军,为之请命于唐,拜检校司 空、卢龙军节度使。

其后晋攻罗弘信,求兵于仁恭,仁恭不与,晋王以书微责诮之,仁恭大怒,执 晋使者,杀燕留得等以叛。

晋王自将讨之,战于安塞,晋王大败。

光化元年,遣其 子守文袭沧州,逐节度使卢彦威,遂取沧、景、德三州。

为其子请命于唐,昭宗迟 之,未即从,仁恭怒,语唐使者曰:“为我语天子,旌节吾自有,但要长安本色尔, 何屡求而不得邪!”

昭宗卒以守文为横海军节度使。

仁恭父子率两镇兵十万,号称三十万以击魏,屠贝州。

罗绍威求救于梁,梁遣 李思安救魏,大败守文于内黄,斩首五万。

仁恭走,梁军追击之,自魏至长河,横 尸数百里。

梁军自是连岁攻之,破其瀛、漠二州,仁恭惧,复附晋。

天祐三年,梁攻沧州,仁恭调其境内凡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十已下,皆黥其面, 文曰“定霸都”,得二十万人,兵粮自具,屯于瓦桥。

梁军壁长芦,深沟高垒,仁 恭不能近。

沧州被围百馀日,城中食尽,人自相食,析骸而爨,或丸墐土而食,死 者十六七。

仁恭求救于晋,晋王为之攻潞州以牵梁围,晋破潞州,梁军乃解去。

然仁恭幸世多故,而骄于富贵,筑宫大安山,穷极奢侈,选燕美女充其中。

又 与道士炼丹药,冀可不死。

令燕人用墐土为钱,悉敛铜钱,銮山而藏之,已而杀其 工以灭口,后人皆莫知其处。

仁恭有爱妾罗氏,其子守光烝之,仁恭怒,笞守光,逐之。

梁开平元年,遣李 思安攻仁恭,仁恭在大安,守光自外将兵以入,击走思安,乃自称卢龙节度使,遣 李小喜、元行钦以兵攻大安山,执仁恭而幽之。

其兄守文闻父且囚,即率兵讨守光, 至于卢台,为守光所败,进战玉田,又败,乃乞兵于契丹。

明年,守文将契丹、吐 浑兵四万人战于鸡苏,守光兵败,守文阳为不忍,出于阵而呼其众曰:“毋杀吾弟!”

守光将元行钦识守文,跃马而擒之,又囚之于别室,既而杀之。

守文将吏孙鹤、吕 兗等,立守文子延祚以距守光,守光围之百馀日,城中食尽,米斛直钱三万,人相 杀而食,或食墐土,马相食其骏尾,兗等率城中饥民食以麹,号“宰务”,日杀以 饷军。

久之,延祚力穷,遂降。

守光素庸愚,由此益骄,为铁笼、铁刷,人有过者,坐之笼中,外燎以火,或 刷剔其皮肤以死,燕之士逃祸于佗境。

守光身衣赭黄,谓其将吏曰:“我衣此而南 面,可以帝天下乎?”

孙鹤切谏以为不可。

梁攻赵,赵王王镕求救于守光,孙鹤曰: “今赵无罪,而梁伐之,诸侯救赵之兵,先至者霸,臣恐燕军未出,而晋已先破梁 矣,此不可失之时也。”

守光曰:“赵王尝与我盟而背之,今急乃来归我;且两虎 方斗,可待之,吾当为卞庄子也。”

遂不出兵。

晋王果救赵,大败梁兵于柏乡,进 掠邢、洺,至于黎阳。

守光闻晋空国深入梁,乃治兵戒严,遣人以语动镇、定曰: “燕有精兵三十万,率二镇以从晋,然谁当主此盟者?”

晋人患之,谋曰:“昔夫 差争黄池之会,而越入吴;项羽贪伐齐之利,而汉败楚。

今吾越千里以伐人,而强 燕在其后,此腹心之患也。”

乃为之班师。

守光益以为诸镇畏其强,乃讽诸镇共推尊己,于是晋王率天德宋瑶、振武周德 威、昭义李嗣昭、义武王处直、成德王镕等,以墨制册尊守光为尚书令、尚父。

守 光又遣告于梁,请授己河北兵马都统,以讨镇、定、河东。

梁遣阁门使王瞳拜守光 河北采访使。

有司白守光,尚父受册,用唐册太尉礼仪,守光问曰:“此仪注何不 郊天改元?”

有司曰:“此天子之礼也,尚父虽尊,乃人臣耳。”

守光怒曰:“我 为尚父,谁当帝者乎?且今天下四分五裂,大者称帝,小者称王,我以二千里之燕, 独不能帝一方乎?”

乃械梁、晋使者下狱,置斧钅质于其庭,令曰:“敢谏者死!”

孙鹤进曰:“沧州之败,臣蒙王不杀之恩,今日之事,不敢不谏。”

守光怒,推之 伏钅质,令军士割而啖之。

鹤呼曰:“不出百日,大兵当至!”

命窒其口而醢之。

守光遂以梁乾化元年八月自号大燕皇帝,改元曰应天,以王瞳、齐涉为左右相。

晋 遣太原少尹李承勋贺册尚父,至燕,而守光已僭号。

有司迫承勋称臣,承勋不屈, 以列国交聘礼入见,守光怒,杀之。

明年,晋遣周德威将三万人,会镇、定之兵以攻燕,自祈沟关入,其澶、涿、 武、顺诸州皆迎降。

守光被围经年,累战常败,乃遣客将王遵化致书于德威曰: “予得罪于晋,迷而不复,今其病矣,公善为我辞焉。”

德威谓遵化曰:“大燕皇 帝尚未郊天,何至此邪?予受命以

讨僭乱,不知其佗也。”

守光益窘,乃献绢千匹、 银千两、锦百段,遣其将周遵业谓德威曰:“吾王以情告公,富贵成败,人之常理; 录功宥过,霸者之事也。守光去岁妄自尊崇,本不能为硃温下耳,岂意大国暴师经 年,幸少宽之。”德威不许。

守光登城呼德威曰:“公三晋贤士,独不急人之危乎?” 遣人以所乘马易德威马而去,因告曰:“俟晋王至则降。”

晋王乃自临军,守光登 城见晋王,晋王问将如何?守光曰:“今日俎上肉耳,惟王所为也!”

守光有嬖者 李小喜,劝其毋降,守光因请俟佗日。

是夕,小喜叛降于晋军。

明旦,晋军攻破其 城,执仁恭及其家族三百口。

守光与其妻李氏、祝氏,子继珣、继方、继祚等,南走沧州,迷失道,至燕乐 界中,数日不得食,遣其妻祝氏乞食于田家,田家怪而诘之,祝氏以实告,乃被擒 送幽州。

晋王方大飨军,客将引守光见,晋王戏之曰:“主人何避客之遽也?”

守 光叩头请死,命械守光并其父仁恭以从军。

军还过赵,赵王王镕会晋王,置酒,酒 酣请曰:“愿见仁恭父子。”

晋王命破械出之,引置下坐。

饮食自若,皆无惭色。

晋王至太原,仁恭父子曳以组练,献于太庙。

守光将死,泣曰:“臣死无恨, 然教臣不降者,李小喜也,罪人不死,臣将诉于地下。”

晋王使召小喜,小喜真 目曰:“囚父弑兄,蒸其骨肉,亦小喜教尔邪?”

晋王怒,命先斩小喜。

守光知不 免,呼曰:“王将复唐室以成霸业,何不赦臣使自效?”

其二妇从旁骂曰:“事已 至此,生复何为?愿先死!”乃俱死。

晋王命李存霸执仁恭至雁门,刺其心血以祭 先王墓,然后斩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七-译文

王镕

王镕,他的祖先是回鹘阿布思的后裔,名叫没诺干,是镇州王武俊的骑将,王武俊收他为养子,于是他冒姓王氏。

没诺干的儿子叫末垣活,末垣活的儿子叫升,升的儿子叫廷凑,廷凑的儿子叫元达,元达的儿子叫绍鼎、绍懿,绍鼎的儿子叫景崇。

从升以上三代,一直是镇州的骑将,从景崇以上四代五人,都是成德军的节度使。

景崇官至守太尉,封为常山郡王,唐中和二年去世。

他的儿子王镕继位,年仅十岁。

当时,晋国刚刚占领太原,李匡威占据幽州,王处存占据中山,赫连鐸占据大同,孟方立占据邢台,四面豪杰并起,互相争斗。

王镕处于这些势力之间,继承了祖父百年的基业,兵马强盛,积蓄丰厚,是唐朝的世袭藩臣。

因此,王镕虽然年幼,但凭借家族的声望而受到重视,四方诸镇的废立承继,有请求唐朝的,都通过王镕上报。

自从晋军从山东出兵,已经攻破孟迁,占领了邢、洺、磁三州,景福元年,晋军大举进攻赵国,攻下临城。

王镕向李匡威求救,李匡威前来救援,晋军撤退。

第二年,晋军联合王处存进攻王镕的坚固、新市。

晋王和王处存都亲自率军,而王镕从未亲自上阵,派遣追风都团练使段亮、翦寇都团练使马珂等人,将军队交给李匡威指挥。

李匡威在磁河作战,晋军大败。

第二年春天,晋军进攻天长军,王镕出兵救援,在叱日岭战败,晋军于是从井陉撤退。

王镕再次向李匡威求救,晋军撤退。

起初,李匡威喜欢他弟弟匡俦的妻子,并与之私通,匡俦愤怒,等到他救援王镕时,诱使军队叛乱,自立为王。

李匡威内心惭愧,不敢回去,于是将符印交给弟弟,准备逃往京师。

走到深州,王镕感激李匡威救了自己,派人邀请他,安排在梅子园居住,以对待父亲的礼节侍奉他。

李匡威的客人李正抱,年轻时游历燕、赵之间,常常徘徊在常山,喜爱这里,不愿离开。

李正抱和李匡威都失去了国家,感到无聊,一起登上城西的高阁,眺望山川,泪流满面,于是与李匡威密谋劫持王镕,取而代之。

他们假装是忌日,王镕去掉随从,早晨到馆舍慰问,坐定后,甲士从幕后出来,抓住王镕的两袖,王镕说:“我的国家依赖您而存在,实在无法报答您的厚德,今天的事情,我心甘情愿。”

于是叩头将王位让给李匡威。

李匡威一向轻视王镕,认为他无能,于是与王镕并驾前往府邸,准备取代他的位置。

经过亲事营时,军士们关门大噪,天降大雨,雷电交加,暴风拔起树木,屋瓦飞散。

屠夫墨君和看到王镕,认出他,从墙的缺口跳出,挟持王镕上马,背着他逃走,乱军杀死了李匡威和李正抱,燕人都死了。

李匡俦虽然怨恨他的哥哥,但表面上以大义责备王镕非常急切。

王镕失去了燕国的援助,而晋军加紧进攻平山,劫持王镕以结盟,王镕于是与晋国和解。

后来梁太祖攻下晋国的邢、洺、磁三州,于是写信给王镕,让他断绝与晋国的关系,归顺梁国,王镕犹豫不决。

晋将李嗣昭再次占领洺州,梁太祖击败李嗣昭,李嗣昭放弃洺州逃走。

梁军缴获了他们的辎重,得到了王镕与李嗣昭的书信,信中多次提到梁国的事情,梁太祖大怒,于是移兵常山,对葛从周说:“攻下镇州就给你,你为我做先锋。”

葛从周到达临城,中了流箭,躺在车中,梁军士气大挫。

梁太祖亲自率军到城下,焚烧了南关,王镕害怕,对他的部下说:“事情紧急了!怎么办?”

判官周式,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回答说:“这难以用武力解决,但可以用道理说服。”

周式与梁太祖有旧交,于是请求进入梁军。

梁太祖看到周式,骂道:“我常常写信招降王镕,他不来,现在我到这里,你却来做说客,晚了!而且晋国是我的仇敌,王镕依附他们,我知道李嗣昭在城中,可以让他先出来。”

于是将缴获的王镕与李嗣昭的书信给周式看,周式进言说:“梁国是想占领一个镇州就满足,还是想成就天下的霸业呢?而且霸者以义责人而不自私,现在天子在上,诸侯守土睦邻,是为了平息争斗,让百姓休养生息。从前曹操打败袁绍,得到魏国将吏与袁绍的书信,全部烧掉,这是英雄的行为!现在梁国知道出兵无名,却借李嗣昭为借口。而且王氏五世六公统治这片土地,难道没有死士,而要依赖李嗣昭吗?”

梁太祖大喜,起身拉着周式的衣服,安抚他说:“我只是开玩笑。”

于是请周式上座,商议与王镕和解。

王镕以儿子昭祚为人质,梁太祖将女儿嫁给他。

梁太祖即位后,封王镕为赵王。

王镕的祖母去世,诸镇都来吊唁,梁国的使者看到晋国的使者在馆舍,回去报告说赵王有二心。

当时,魏博的罗绍威去世,梁国想趁机占领整个河北,开平四年冬天,派遣供奉官杜廷隐监军魏博的将领夏諲,率领三千士兵袭击深、冀二州,任命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王镕害怕,向晋国求援。

晋军在柏乡击败王景仁,梁国于是失去了镇、定二州,而庄宗因此更加强大,北破幽、燕,南并魏博,王镕常常率军跟随。

王镕非常感激晋国。

第二年,王镕在承天军与庄宗会面,举杯祝寿,庄宗因为王镕是父亲的朋友,对他非常尊敬,酒酣时为王镕唱歌,拔出佩刀割断衣襟结盟,答应将女儿嫁给王镕的儿子昭诲。

王镕为人仁慈但不善武事,从未敢率先出兵,其他军队进攻赵国时,常常依赖邻国的军队救援。

当时,诸镇因战争而疲惫不堪,而赵国独享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都城的男女穿着宽大的衣服,追求奢华,尽情游玩。

王镕尤其骄奢淫逸,喜欢旁门左道,炼制丹药,追求长生不老,与道士王若讷一起游历西山,登上王母祠,让妇女们穿着锦绣衣服牵着他上山。

每次出游,常常超过一个月才回来,将政事交给宦官处理。

宦官石希蒙与王镕同吃同住。

天祐十八年冬天,王镕从西山宿营鹘营庄,准备回府,石希蒙阻止他。

宦官李弘规劝谏说:“现在晋王亲自冒着箭石冲锋陷阵,而大王却耗尽军国的资财用于游猎,打开城门,空置宫殿,超过一个月不回来,如果一旦城门关闭,不接纳随从,大王将如何回去?”

王镕害怕,催促车驾,石希蒙坚决阻止。

李弘规愤怒,派遣亲事军将苏汉衡率兵披甲持刀站在帐前说:“军士们辛苦了!希望跟随大王回去。”

李弘规接着进言说:“迷惑大王的是石希蒙,请杀了他以谢军士!”

王镕不回答,李弘规叫来王镕的甲士斩下石希蒙的首级,扔在王镕面前,王镕害怕,急忙回去。

他让儿子昭祚与大将张文礼族灭李弘规、苏汉衡,将他们的偏将下狱,彻底追查反叛的罪状,亲军都感到恐惧。

张文礼诱使他们叛乱,半夜,亲军一千多人翻墙而入,王镕正与道士焚香受箓,军士们斩下王镕的首级,藏在袖子里带出,于是放火烧毁了他的宫殿,灭掉了王氏一族。

王镕的小儿子昭诲,年仅十岁,有军士感激王镕的恩德,将他藏在洞穴中,乱局平定后,剃光他的头发,穿上僧衣,遇到湖南人李震,将昭诲藏在茶笼中,带到湖南,依附南岳为僧,改名为崇隐。

明宗时,昭诲已经长大,思念

归顺后,镕的旧将符习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震将归顺之事报告给符习,符习上表朝廷。昭诲自称是前成德军中军使前来拜见,被任命为考功郎中、司农少卿。周显德年间,仍然担任少府监。

张文礼是一个狡猾的人,镕被迷惑并宠爱他,将他收为养子,号王德明。镕死后,文礼自立为留后。庄宗最初接纳了他,后来得知他与梁国勾结,派遣赵的旧将符习与阎宝攻打他。文礼家中鬼魂夜哭,野外的河水变成了血,游鱼都死了,文礼害怕,病疽而死。他的儿子处瑾秘密发丧并拒守,击败了符习等人。李嗣昭被派去代替符习,李嗣昭中流箭而死,李存进被派去代替他,李存进也战死,于是符存审被任命为招讨使,最终攻破了他。抓住了文礼的妻子和儿子处瑾、处球、处琪等人,将他们砍断脚后送回晋国。赵人请求将他们剁成肉酱,将文礼的尸体在市场上肢解。

罗绍威,字端己,祖先是长沙人。祖父罗让,北迁到魏州贵乡。父亲罗弘信,是牧监的卒。文德元年,魏博牙军叛乱,杀了他们的统帅乐彦贞,立他们的将领赵文建为留后,不久又杀了他。牙将们不知道该立谁为帅,于是聚集在一起喊道:“谁能做我们的统帅?”罗弘信从人群中站出来回答说:“我可以做你们的统帅。”罗弘信相貌奇特,面色青黑,军中的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于是共同立他为留后。唐昭宗即位后,任命罗弘信为节度使。

梁太祖准备攻打晋国,向罗弘信请求粮食,罗弘信不给,因此产生了矛盾。梁兵攻打魏国,攻取了黎阳、淇门、卫县。在内黄作战,魏兵五战五败,罗弘信害怕,请求结盟,于是停止了战争。当时,梁国正在东攻兗州、郓州,北面与晋国为敌,晋国派遣李存信救援硃宣,向魏国借道。梁太祖听说后,派遣使者告诉罗弘信说:“晋国的目标是河朔,军队回来后会灭掉魏国。”罗弘信相信了,于是发兵在莘县攻打李存信,梁太祖派遣葛从周协助他。梁兵抓住了晋国的王子落落,送到魏国,罗弘信杀了他,于是与晋国断绝了关系。梁太祖仍然怀疑罗弘信有二心,于是以兄长的礼节对待罗弘信,常常用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来聘问魏国。魏国的使者到梁国,梁太祖北面拜受礼物,对使者说:“六兄比我年长一倍,我怎敢怠慢他。”罗弘信非常高兴,认为梁太祖厚待自己。因此梁太祖在燕、赵之间往来,最终拥有了河北,魏国没有成为他的祸患。罗弘信死后,罗绍威继位。

罗绍威好学,擅长书法,颇懂文章,聚集了数万卷书籍,开设馆舍以招揽四方之士。罗弘信在唐朝时,因为祖先是长沙人,所以被封为长沙郡王,罗绍威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罗绍威刚继位,幽州的刘仁恭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屠杀了贝州,罗绍威向梁国求救,在内黄大败燕军。第二年,梁太祖派遣葛从周与魏兵一起攻打沧州,攻取了德州,于是在老鸦堤击败了燕军,罗绍威因此感激梁国的帮助。

魏博自田承嗣开始有牙军,牙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骄横,到罗绍威时已经有两百年了,父子世代通婚以巩固关系。前任统帅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乐彦贞等,都是由牙军所立,一旦发怒就杀了他们。罗绍威为人精明强悍,通晓吏事,为政有威严,但他的家世是由牙军所立。天祐二年,魏州城中地面塌陷,罗绍威害怕有变故。不久牙校李公牷作乱,罗绍威杀了他,于是秘密派遣使者向梁国请求援兵,想要彻底消灭牙军。梁太祖答应了,派遣李思安等人攻打沧州,召魏兵前来,罗绍威于是调动了所有魏兵,只留下牙军。

罗绍威的儿子廷规娶了梁国的女儿,梁国的女儿去世后,梁太祖暗中派遣客将马嗣勋挑选精兵藏在车中,以长直军千人混在车夫中进入魏国,假装是来帮助葬礼,梁太祖随后派兵跟进。罗绍威夜里率领数百奴兵,与马嗣勋的兵一起攻打牙军,将牙军及其家属全部杀死。梁太祖从内黄赶到魏国,魏兵从攻打沧州的路上走到历亭,听说后都反叛了,进入澶州、博州等地,魏国境内大乱,几个月后,梁太祖才彻底平定。牙军死后,魏兵全部反叛,罗绍威的势力更加孤立,梁太祖于是想要夺取他的地盘,罗绍威开始非常后悔。这一年,梁太祖再次攻打沧州,驻扎在长芦,罗绍威供应梁兵,从沧州到魏国五百里,沿途设立亭堠,供应帐幕和物品,梁兵数十万都得到了充足的供应,罗绍威因此负担沉重。昭宗东迁洛阳,诏令各镇修缮京师,罗绍威修建太庙完成,被加封为守侍中,进封为鄴王。

梁太祖围攻沧州未能攻下,刘守光与晋军联合攻破了梁国的潞州。梁太祖从长芦返回,经过魏国时生病,躺在府中,诸将无法见到他,罗绍威害怕梁太祖最终会袭击自己,于是趁机进见说:“现在四方起兵,成为梁国祸患的,是因为唐朝还在;唐朝的天命已经结束,不如早点自立。”梁太祖非常高兴,于是急忙返回。梁太祖即位后,准备定都洛阳,罗绍威取魏国的良材建造五凤楼、朝元前殿,通过河流运到京师。梁太祖感叹说:“我听说萧何守关中,为汉朝建造未央宫,哪里比得上罗绍威千里之外做这件事,如同神化一般,功劳远远超过萧何!”赐给他宝带和名马。

燕王刘守光囚禁了他的父亲刘仁恭,与他的哥哥刘守文有矛盾,罗绍威写信劝刘守光等人投降梁国。梁太祖听说后笑着说:“我常常攻打燕国不能攻下,现在罗绍威一封信,胜过十万大军。”梁太祖每次有大事,常常派遣使者询问罗绍威,罗绍威也常常写信报告,使者们在路上相遇,事情往往相合。

罗绍威认为魏国长期没有用兵,愿意砍伐安阳淇门的树木造船,从黄河进入洛河,每年运送百万石粮食供应京师。梁太祖更加认为罗绍威尽忠,派遣将领程厚、卢凝监督这项工程。船还没有造好,罗绍威就生病了,于是上表说:“魏国是大镇,有很多外兵,希望梁国派一位有功的重臣来管理,请让我退休回家。”梁太祖立即命令他的儿子周翰代理府事,对使者说:“赶快去,告诉你的主人,为我多吃点饭,如果有什么不测,我会世世代代让你的子孙富贵。现在让周翰代理府事,还希望你康复。”罗绍威在梁国任职,多次被封为太师兼中书令,去世时三十四岁,追赠尚书令,谥号贞壮。

罗绍威有三个儿子,廷规,官至司农卿去世。周翰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乾化二年八月被杨师厚驱逐,调任宣义军节度使,在任上去世,年仅十四岁。周敬代替他担任宣义军节度使,年仅十岁,调任忠武节度使。第二年,担任秘书监、驸马都尉、光禄卿。唐庄宗时担任金吾大将军,明宗时担任匡国军节度使,后来被罢免为上将军。晋天福二年去世,年仅三十二岁。廷规娶了梁太祖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安阳公主,一个叫金华公主。周翰娶了末帝的女儿,叫寿春公主,周敬也娶了末帝的女儿,叫晋安公主。

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人。父亲王宗,善于经营财富,富可敌国,是唐朝神策军的官吏,官至金吾大将军,兼任兴元节度使,儿子

刘仁恭的绰号是“刘窟头”。他因功绩逐渐升迁为军校。

刘仁恭为人勇敢,喜欢说大话。

刘仁恭的父亲刘可举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匡威厌恶刘仁恭的为人,不想让他留在军中,便将他调任为瀛州景城县令。

瀛州发生兵变,刺史被杀,刘仁恭在县中招募了一千人,讨平了叛乱,刘匡威很高兴,再次任命他为将领,派他驻守蔚州。

驻守的士兵过了期限没有得到替换,都想回家,开始抱怨。

刘匡威被弟弟刘匡俦驱逐,刘仁恭听说后,便率领驻守的士兵攻打幽州,行至居庸关时战败,逃奔到晋国,晋国任命他为寿阳镇将。

刘仁恭多智谋且狡诈,善于讨好别人,尤其对晋王的爱将盖寓非常恭敬,常常对盖寓哭泣,自称:“我在燕国无罪,却因谗言被驱逐。”并透露燕国的虚实,提出可以攻取的计谋,晋王因此更加信任和喜爱他。

乾宁元年,晋国击败刘匡俦,便任命刘仁恭为幽州留后,留下他的亲信燕留得等十余人监视他的军队,并为他向唐朝请命,封他为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

后来晋国攻打罗弘信,向刘仁恭请求援兵,刘仁恭不给,晋王写信责备他,刘仁恭大怒,扣押了晋国的使者,杀了燕留得等人,宣布叛变。

晋王亲自率军讨伐他,在安塞交战,晋王大败。

光化元年,刘仁恭派他的儿子刘守文袭击沧州,驱逐了节度使卢彦威,占领了沧、景、德三州。

刘仁恭为他的儿子向唐朝请命,唐昭宗拖延不决,刘仁恭愤怒,对唐朝的使者说:“替我告诉天子,旌节我自己有,只是要长安的本色罢了,为什么屡次请求却得不到呢!”

唐昭宗最终任命刘守文为横海军节度使。

刘仁恭父子率领两镇十万兵马,号称三十万,攻打魏州,屠杀了贝州。

罗绍威向梁国求救,梁国派李思安救援魏州,在内黄大败刘守文,斩首五万。

刘仁恭逃走,梁军追击,从魏州到长河,横尸数百里。

梁军从此连年攻打刘仁恭,攻破了他的瀛、漠二州,刘仁恭害怕,再次依附晋国。

天祐三年,梁国攻打沧州,刘仁恭调集境内所有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都在脸上刺字,写上“定霸都”,共得二十万人,自带兵粮,驻扎在瓦桥。

梁军在长芦筑垒,深沟高垒,刘仁恭无法接近。

沧州被围困一百多天,城中粮食耗尽,人们互相残杀为食,甚至拆骨烧火,或吃泥土,死者十之六七。

刘仁恭向晋国求救,晋王为他攻打潞州以牵制梁军,晋国攻破潞州,梁军才撤退。

然而刘仁恭因世道多乱而骄奢淫逸,在大安山修建宫殿,极尽奢侈,挑选燕地美女充实其中。

他还与道士炼制丹药,希望长生不死。

他命令燕人用泥土制作钱币,将铜钱全部收缴,藏在銮山,然后杀了工匠灭口,后人都不知藏钱的地方。

刘仁恭有个爱妾罗氏,他的儿子刘守光与她私通,刘仁恭大怒,鞭打刘守光,将他驱逐。

梁开平元年,梁国派李思安攻打刘仁恭,刘仁恭在大安山,刘守光从外率兵进入,击退李思安,自称卢龙节度使,派李小喜、元行钦率兵攻打大安山,抓住刘仁恭并囚禁他。

刘守光的哥哥刘守文听说父亲被囚禁,便率兵讨伐刘守光,到达卢台时被刘守光击败,再战于玉田,又败,于是向契丹求援。

第二年,刘守文率领契丹、吐浑四万兵马在鸡苏与刘守光交战,刘守光兵败,刘守文假装不忍心,出阵对士兵喊道:“不要杀我弟弟!”

刘守光的将领元行钦认出刘守文,跃马将他擒获,囚禁在别室,随后杀了他。

刘守文的将领孙鹤、吕兗等人,拥立刘守文的儿子刘延祚抵抗刘守光,刘守光围困他们一百多天,城中粮食耗尽,一斛米值三万钱,人们互相残杀为食,或吃泥土,马匹互相啃食尾巴,吕兗等人率领城中饥民吃麹,称为“宰务”,每天杀人供应军队。

时间一长,刘延祚力竭,最终投降。

刘守光一向平庸愚昧,从此更加骄横,制作铁笼、铁刷,凡有过错的人,就关进铁笼,外面用火烧,或用铁刷刷皮肤至死,燕地的士人纷纷逃往他处避难。

刘守光身穿赭黄色衣服,对他的将领说:“我穿这衣服南面而坐,可以称帝吗?”

孙鹤极力劝谏,认为不可。

梁国攻打赵国,赵王王镕向刘守光求救,孙鹤说:“现在赵国无罪,梁国攻打它,诸侯救赵的军队,先到的将成为霸主,我担心燕军未出,晋国已先击败梁国,这是不可错过的时机。”

刘守光说:“赵王曾与我结盟却背叛我,现在危急才来求我;况且两虎相斗,可以等待,我将成为卞庄子。”

于是不出兵。

晋王果然救援赵国,在柏乡大败梁军,进而攻掠邢、洺,直到黎阳。

刘守光听说晋国倾国深入梁国,便整顿军队戒严,派人去镇、定二镇煽动说:“燕国有精兵三十万,率领二镇跟随晋国,但谁来主持这个联盟呢?”

晋国人感到忧虑,商议说:“当年夫差争黄池之会,越国趁机攻入吴国;项羽贪图伐齐之利,汉军趁机击败楚国。如今我们越过千里攻打别人,强大的燕国在我们背后,这是心腹之患。”

于是决定撤军。

刘守光更加认为各镇畏惧他的强大,便暗示各镇共同推举他为尊,于是晋王率领天德宋瑶、振武周德威、昭义李嗣昭、义武王处直、成德王镕等人,用墨制册封刘守光为尚书令、尚父。

刘守光又派人告诉梁国,请求任命他为河北兵马都统,讨伐镇、定、河东。

梁国派阁门使王瞳任命刘守光为河北采访使。

有司告诉刘守光,尚父受册封时,使用唐朝册封太尉的礼仪,刘守光问:“这礼仪为什么不郊天改元?”

有司回答:“这是天子的礼仪,尚父虽然尊贵,但仍是臣子。”

刘守光怒道:“我是尚父,谁还能称帝?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大的称帝,小的称王,我以二千里之燕,难道不能称帝一方吗?”

于是将梁、晋的使者关进监狱,在庭中放置斧钺,下令:“敢劝谏者死!”

孙鹤进言:“沧州之败,我蒙王不杀之恩,今天的事,不敢不劝谏。”

刘守光大怒,将他推倒在斧钺下,命令士兵割肉分食。

孙鹤喊道:“不出百日,大军必至!”

刘守光命令堵住他的嘴,将他剁成肉酱。

刘守光于是在梁乾化元年八月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任命王瞳、齐涉为左右相。

晋国派太原少尹李承勋前来祝贺册封尚父,到达燕国时,刘守光已僭号称帝。

有司逼迫李承勋称臣,李承勋不屈,以列国交聘的礼仪入见,刘守光大怒,杀了他。

第二年,晋国派周德威率领三万人,联合镇、定的军队攻打燕国,从祈沟关进入,澶、涿、武、顺等州都投降。

刘守光被围困一年,屡战屡败,便派客将王遵化送信给周德威说:“我得罪了晋国,迷途不返,如今已病重,请您替我向晋王求情。”

周德威对王遵化说:“大燕皇帝尚未郊天,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奉命以

讨伐僭越和混乱,不知道其他的事情。”

守光更加窘迫,于是献上绢千匹、银千两、锦百段,派遣他的将领周遵业对德威说:“我王以实情告诉您,富贵成败,是人之常理;记录功劳宽恕过错,是霸者的事情。守光去年妄自尊崇,本来就不能为硃温效力,哪里想到大国军队经过一年,希望稍微宽容一下。”德威不允许。

守光登上城墙呼喊德威说:“您是三晋的贤士,难道不急于救人于危难吗?”派人用自己所乘的马换德威的马而去,于是告诉他说:“等到晋王到来就投降。”

晋王于是亲自来到军中,守光登上城墙见到晋王,晋王问将如何?守光说:“今天我是砧板上的肉,任凭大王处置!”

守光有宠爱的李小喜,劝他不要投降,守光于是请求等待他日。

当晚,小喜背叛投降于晋军。

第二天早晨,晋军攻破其城,抓住了仁恭及其家族三百人。

守光与他的妻子李氏、祝氏,儿子继珣、继方、继祚等,向南逃往沧州,迷失了道路,到了燕乐界中,几天没有食物,派遣他的妻子祝氏向农家乞食,农家感到奇怪并询问她,祝氏如实相告,于是被擒送到幽州。

晋王正在大宴军队,客将引守光见晋王,晋王戏弄他说:“主人为何躲避客人如此匆忙?”

守光叩头请求死,命令给守光和他的父亲仁恭戴上枷锁随军。

军队回程经过赵地,赵王王镕会见晋王,设酒宴,酒酣时请求说:“愿见仁恭父子。”

晋王命令打破枷锁放出他们,引到下座。

他们饮食自如,都没有惭愧的神色。

晋王到达太原,仁恭父子被拖曳着用绳索捆绑,献于太庙。

守光将要死时,哭泣说:“臣死无恨,然而教臣不投降的,是李小喜,罪人不死,臣将在地下申诉。”

晋王派人召来小喜,小喜瞪大眼睛说:“囚禁父亲杀害兄长,蒸煮他们的骨肉,也是小喜教你的吗?”

晋王愤怒,命令先斩小喜。

守光知道不免一死,呼喊说:“王将恢复唐室以成就霸业,为何不赦免臣使臣自效?”

他的两位妻子从旁边骂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愿先死!”于是都死了。

晋王命令李存霸执仁恭到雁门,刺其心血以祭先王墓,然后斩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七-注解

回鹘阿布思:回鹘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阿布思是回鹘的一个部落。

镇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王武俊:唐代的将领,曾为镇州节度使。

成德军节度使:唐代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划,成德军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太尉: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位列三公之一。

常山郡王:唐代的封爵,常山郡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晋: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政权。

李匡威:五代时期的军阀,曾占据幽州。

王处存:五代时期的军阀,曾占据中山。

赫连鐸:五代时期的军阀,曾占据大同。

孟方立:五代时期的军阀,曾占据邢台。

邢、洺、磁三州:唐代的三个州,分别位于今河北省和河南省境内。

景福元年:唐代的一个年号,公元892年。

李匡俦:李匡威的弟弟,曾与其兄争夺权力。

梁太祖:朱温,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曾为唐朝将领,后篡唐自立。

葛从周: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

庄宗:李存勖,五代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克用之子。

承天军:五代时期的一个军事重镇,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天祐十八年:五代时期的一个年号,公元921年。

王若讷:五代时期的道士,与王镕有交往。

石希蒙:王镕的宦官,与其关系密切。

李弘规:王镕的宦官,曾劝谏王镕。

张文礼:张文礼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因狡诈多谋而被赵王镕宠爱,甚至被收为义子。他在赵王镕死后自立为留后,后因与梁国通敌而被后唐庄宗派兵讨伐,最终病逝。

昭诲:王镕的儿子,后改名崇隐,成为僧人。

符习:符习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宣武军节度使。他在后唐庄宗时期因战功显赫而受到重用,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

罗绍威:唐末军阀,曾任魏博节度使。

牙军:牙军是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藩镇节度使的亲兵,通常由节度使的亲信组成,负责保卫节度使及其家族。牙军势力强大,常能左右节度使的废立,甚至有时会发动叛乱。

李存信:李存信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尤其是在对抗后梁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重要将领之一。

处存:王处存,唐朝末年将领,曾任义武军节度使,参与讨伐黄巢起义军。

处直:王处直,王处存之弟,后成为义武军节度使,因好巫术而宠信妖人李应之,最终被养子王都所杀。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曾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李克用:唐末五代时期沙陀族将领,后唐的奠基者之一,曾参与镇压黄巢起义。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唐昭宗年号。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昭宗年号。

李应之:王处直宠信的妖妄之人,以左道之术迷惑王处直,最终被王处直的将吏所杀。

王都:王处直的养子,原名刘云郎,后成为义武军节度使,最终因谋反被明宗讨伐,自焚而死。

明宗:李嗣源,后唐第二位皇帝,庄宗之弟。

契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辽国。

王晏球:后唐将领,曾参与讨伐王都的叛乱。

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后唐明宗年号。

刘窟头:刘仁恭的绰号,可能与其出身或早期经历有关,具体含义不详。

仁恭:指刘仁恭,刘守光的父亲,燕国的前君主。

匡威:李匡威,唐末军阀,曾任卢龙军节度使,后被其弟李匡俦所逐。

瀛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河间市一带。

蔚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蔚县一带。

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晋王:指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曾灭燕国。

盖寓:李克用的爱将,曾任晋国的重要将领。

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卢龙军:唐代藩镇名,辖境大致在今河北省北部。

罗弘信:唐末军阀,曾任魏博节度使。

安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

沧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一带。

贝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

李思安:五代时期梁国将领。

内黄: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内黄县一带。

长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瓦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雄县一带。

长芦: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一带。

潞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大安山: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刘仁恭曾在此筑宫。

守光:指刘守光,五代时期燕国的君主,因僭越称帝而被晋王李存勖所灭。

李小喜:刘守光的宠臣,曾劝刘守光不降,后叛降晋军。

元行钦:刘守光的将领。

卢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玉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玉田县一带。

吐浑: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活跃于今内蒙古一带。

鸡苏: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孙鹤:刘守光的将领。

吕兗:刘守光的将领。

延祚:刘守文之子,刘守光的侄子。

王镕:五代时期赵国君主。

柏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柏乡县一带。

邢: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洺: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永年县一带。

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浚县一带。

宋瑶:五代时期天德军节度使。

周德威:五代时期晋国将领。

李嗣昭:五代时期昭义军节度使。

王处直:五代时期义武军节度使。

王瞳:五代时期梁国官员。

齐涉:刘守光的宰相。

李承勋:五代时期晋国官员。

祈沟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澶: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涿: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

武: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市一带。

顺:古代州名,位于今北京市顺义区一带。

王遵化:刘守光的将领。

僭乱:指超越本分、不守规矩的行为,特指封建社会中臣子超越君主的行为。

德威:指李德威,晋王李存勖的将领,负责讨伐刘守光。

硃温:指朱温,五代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曾与刘守光有过冲突。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象征皇权的正统性。

雁门:古代重要的关隘,位于今山西省代县,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七-评注

本文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王镕的生平事迹。王镕出身于回鹘阿布思部落,其家族在镇州世代为将,后成为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在年幼时继承了家族的基业,虽然年纪轻轻,但凭借家族的威望和实力,成为唐朝的藩臣,并在五代十国的动荡局势中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王镕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军事冲突。他多次依靠李匡威等外部势力的援助来抵御晋军的进攻,展现了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然而,王镕的统治也暴露了其性格上的弱点,他过于依赖他人,缺乏果断的军事才能,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王镕与李匡威、李匡俦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李匡威曾多次援助王镕,但由于其弟李匡俦的背叛,李匡威最终失去了权力。王镕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一定的仁义之心,愿意将权力让给李匡威,但这一举动并未改变他的命运。

王镕的统治后期,逐渐沉溺于享乐和道教的长生之术,忽视了政事的管理,导致宦官专权,最终引发了内部的叛乱。王镕的死亡标志着王氏家族的覆灭,其子昭诲虽得以幸存,但最终也只能隐姓埋名,成为僧人。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权力更迭频繁的历史背景。王镕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缩影。王镕的失败揭示了在乱世中,仅靠家族背景和外部援助是难以维持长久统治的,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王镕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中对王镕的性格刻画尤为细腻,既有其仁义的一面,也有其软弱和骄奢的一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后唐和后梁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如符习、张文礼、罗绍威等。文本通过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背景。

首先,文本通过符习和张文礼的故事,揭示了五代时期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符习作为后唐的重要将领,参与了讨伐张文礼的战役,而张文礼则因狡诈多谋而一度自立为留后,最终因与梁国通敌而被讨伐。这段叙述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政权更迭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文本详细描述了罗绍威的生平事迹。罗绍威作为魏博节度使,继承了父亲罗弘信的职位,展现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他好学工书,聚书数万卷,开馆延请四方之士,显示了他在文化上的追求。然而,罗绍威与牙军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魏博局势的动荡,反映了五代时期藩镇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梁太祖朱温的政治手腕。朱温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手段,逐步削弱了其他藩镇的势力,最终建立了后梁政权。他对罗绍威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合作到后来的猜疑,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叙述符习、张文礼、罗绍威等人的事迹,展现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背景。文本不仅揭示了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还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文本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五代时期历史的重要视角。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末五代时期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王处直及其家族的历史,尤其是王处直与养子王都之间的权力斗争。王处存作为唐朝末年的重要将领,曾参与讨伐黄巢起义,表现出对唐朝的忠诚。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崛起,王处直的统治也充满了权谋与背叛。

王处直的性格特点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好巫术,宠信妖人李应之,甚至将李应之养子刘云郎(后改名王都)视为己出。这种对巫术的迷信和对妖人的依赖,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历史背景。王处直的统治也因此变得不稳定,最终被养子王都所杀。

王都的形象则更为复杂。他狡诈多谋,善于利用权术,最终夺取了义武军的控制权。然而,他的统治同样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尤其是对王氏家族及其将校的屠杀,显示出他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冷酷性格。王都的失败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局限性,尽管他们能够在短期内掌握权力,但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这段文字还涉及了五代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尤其是后唐与契丹之间的关系。王都为了对抗后唐,不惜与契丹结盟,甚至招引契丹军队入塞。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中原地区的动荡,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巨大威胁。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尤其是对王处直、王都等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抉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五代时期的历史特点,即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民族矛盾尖锐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王处存、王处直及其家族的历史,还通过他们的命运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变迁。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及其历史背景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这段文字记载了五代时期燕国建立者刘仁恭及其子刘守光的兴衰历程,展现了当时军阀割据、权力斗争的复杂局面。刘仁恭从一个普通的军校逐渐崛起,凭借智谋和权术,最终成为卢龙军节度使,并在乱世中自立为燕帝。然而,他的成功并非完全依靠武力,更多的是通过权谋和外交手段,尤其是在与晋王李克用的关系中,刘仁恭表现得极为谨慎,甚至不惜涕泣以表忠心,最终获得了晋王的信任。

刘仁恭的统治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他一方面通过严酷的手段控制军队和百姓,如黥面征兵、敛铜钱等,另一方面又沉迷于奢侈享乐,筑宫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这种极端的统治方式虽然短期内巩固了他的权力,但也埋下了隐患。尤其是他对儿子的纵容和后来的内讧,直接导致了燕国的衰落。

刘守光的继位则进一步加剧了燕国的危机。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骄奢淫逸,还表现出极度的狂妄和残暴。他自封为燕帝,试图通过武力扩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却屡战屡败,最终被晋国和梁国联合击败。刘守光的失败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不足,更是他未能认清时局、盲目自信的结果。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权力更迭的混乱局面。刘仁恭和刘守光的兴衰,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在这种斗争中,智谋、权术、武力等因素的复杂交织。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明快,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刘仁恭的智诈与刘守光的狂妄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同时,文中对战争场面和权力斗争的描写也极具画面感,如刘守光自封为帝时的狂妄言论,以及孙鹤被杀的惨烈场景,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燕国的兴衰,还反映了当时各路军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晋、梁、燕三国之间的博弈。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权力斗争的复杂局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燕国君主刘守光被晋王李存勖所灭的历史事件。文本通过刘守光的投降、逃亡、被俘以及最终的处决,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刘守光作为燕国的君主,曾僭越称帝,最终因无法抵御晋军的进攻而选择投降,但其投降并未得到宽恕,反而被晋王李存勖处决。这一情节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即使是投降的君主也难以保全性命。

文本中,刘守光的宠臣李小喜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李小喜曾劝刘守光不降,但在关键时刻叛降晋军,最终被晋王处决。这一情节揭示了五代时期臣子的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性。李小喜的背叛不仅加速了刘守光的灭亡,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刘守光在临死前指责李小喜,认为是他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这一情节进一步凸显了五代时期君臣关系的脆弱性。

此外,文本还通过刘守光与其家人的命运,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对家族的影响。刘守光与其妻李氏、祝氏,以及其子继珣、继方、继祚等人在逃亡过程中被俘,最终被晋王处决。这一情节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不仅影响君主本人,还波及整个家族,甚至导致家族的覆灭。刘守光的妻子祝氏在逃亡过程中乞食于田家,最终被擒送幽州,这一细节进一步凸显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文本通过刘守光的投降、逃亡、被俘以及最终的处决,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即使是投降的君主也难以保全性命。此外,文本还通过刘守光的宠臣李小喜的背叛,揭示了五代时期臣子的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燕国君主刘守光被晋王李存勖所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文本通过刘守光的投降、逃亡、被俘以及最终的处决,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即使是投降的君主也难以保全性命。此外,文本还通过刘守光的宠臣李小喜的背叛,揭示了五代时期臣子的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性。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性,还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二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