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二-原文
○刘知俊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人也。少事时溥,溥与梁相攻,知俊与其麾下二千人 降梁,太祖以为左开道指挥使。知俊姿貌雄杰,能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出诸将。 当是时,刘开道名重军中。历海、怀、郑三州刺史,从破青州,以功表匡国军节度 使。
邠州杨崇本以兵六万攻雍州,屯于美原。是时,太祖方与诸将攻沧州,知俊不 俟命,与康怀英等击败崇本,斩馘二万,获马三千匹,执其偏裨百人。李思安为夹 城攻潞州,久不下,太祖罢思安,拜知俊行营招讨使,未至潞,夹城已破,徙西路 行营招讨使,败邠、岐兵于幕谷。是时,延州高万兴叛杨崇本降梁,太祖遣知俊会 万兴,攻下丹、延、鄜、坊四州,加检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知俊功益高, 太祖性多猜忌,屡杀诸将,王重师无罪见杀,知俊益惧,不自安。太祖已下鄜、坊, 遣知俊复攻邠州,知俊以军食不给未行。
太祖幸河中,使宣徽使王殷召知俊。其弟知浣为亲军指挥使,间遣人告知俊以 不宜来。知俊遂叛,臣于李茂贞,以兵攻雍、华,执刘捍送于凤翔。太祖使人谓知 俊曰:“朕待卿至矣,何相负邪?”知俊报曰:“王重师不负陛下而族灭,臣非背 德,但畏死尔!”太祖复使语曰:“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 至此,吾岂不恨之邪?今捍已死,未能塞责。”知俊不报,以兵断潼关。
太祖遣刘鄩、牛存节攻知俊,知俊遂奔于茂贞,茂贞地狭,无以处之,使之西 攻灵武。韩逊告急,太祖遣康怀英、寇彦卿等攻邠宁以牵之。知俊大败怀英于升平, 杀梁将许从实。茂贞大喜,以知俊为泾州节度使,使攻兴元,取兴、凤,围西县。 已而茂贞左右忌知俊功,以事间之,茂贞夺其军。知俊乃奔于蜀,王建以为武信军 节度使,使返攻茂贞,取秦、凤、阶、成四州。建虽待知俊甚厚,然亦阴忌其材, 尝谓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尔辈所能制,不如早图之!”而蜀人亦共 嫉之。知俊为人色黑,而其生岁在丑。建之诸子,皆以“宗”、“承”为名,乃于 里巷构为谣言曰:“黑牛出圈棕绳断。”建益恶之,遂见杀。
○丁会
丁会,字道隐,寿州寿春人也。少工挽丧之歌,尤能凄怆其声以自喜。后去为 盗,与梁太祖俱从黄巢。梁太祖镇宣武,以为宣武都押衙。光启四年,东都张全义 袭破河阳,逐李罕之,罕之召晋兵围河阳,全义告急。是时,梁军在魏,乃遣会及 葛从周等将万人救之。会等行至河阴,谋曰:“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 来远,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者,兵家之胜策也。”乃渡九鼎, 直趋河阳,战于沇水,罕之大败,河阳围解。大顺元年,梁军击魏,会及葛从周破 黎阳、临河,遂败罗弘信于内黄。梁军攻时溥于徐州,遣会别攻宿州,刺史张筠闭 城距守,会堰汴水浸其东,城坏,筠降。兗州硃瑾以兵万馀击单父,会及瑾战于金 乡,大败之。光化二年,李罕之叛晋,以潞州降梁。会自河阳攻晋泽州,下之。乃 以会为昭义军留后,会畏梁太祖雄猜,常称疾者累年。天复元年,太祖复起会为昭 义军节度使。昭宗遇弑,会与三军缟素发哀。梁军攻燕沧州,燕王守光乞师于晋, 晋人为攻潞州,会乃降晋。晋王以会归于太原,赐以甲第,位在诸将上。庄宗立, 以会为都招讨使。天祐七年,以疾卒于太原。唐兴,追赠太师。
○贺德伦
贺德伦,河西人也。少为滑州牙将。梁太祖兼领宣义,德伦从太祖征伐,以功 累迁平卢军节度使。贞明元年,魏州杨师厚卒,末帝以魏兵素骄难制,乃分相、澶、 卫三州建昭德军,以张筠为节度使;魏、博、贝三州仍为天雄军,以德伦为节度使。 遣刘鄩以兵六万渡河,声言攻镇定,王彦章以骑兵五百入魏州,屯金波亭以虞变; 分魏牙兵之半入昭德。租庸使遣孔目吏阅魏兵籍,检校府库。德伦促牙兵上道,牙 兵亲戚相决别,哭声盈途。效节军将张彦谋于其众曰:“朝廷以我军府强盛,设法 残破之。况我六州旧为籓府,未尝远出河门,一旦离亲戚,去乡里,生不如死。” 乃相与夜攻金波亭,彦章走出。迟明,魏兵攻牙城,杀五百馀人,执德伦致之楼上, 纵兵大掠。
末帝遣供奉官扈异驰至魏谕彦,许以刺史。彦谓异曰:“为我报皇帝,三军不 负朝廷,朝廷负三军,割隶无名,所以乱耳。但以六州还魏,而诏刘鄩反兵,皇帝 可以高枕。”异还,言彦狂蹶不足畏,宜促鄩兵击之。末帝使人谕彦,以制置已定, 不可复易。使者三反,彦怒曰:“佣保兒敢如是邪!”乃召罗绍威故吏司空颋曰: “为我作奏,若复依违,则渡河虏之耳!”末帝优诏答之,言:“王镕死,镇人请 降,遣鄩以兵定镇州,非有佗也,若魏不便之,即召鄩还。”戒彦勿为朝廷生事。 彦乃以杨师厚镇魏州尝带招讨使,逼德伦论列之,末帝不许,谕以诏书,彦裂诏书 抵于地,曰:“愚主听人穿鼻,难与共事矣!”乃迫德伦降晋,德伦惶恐曰:“惟 将军命。乃遣牙将曹廷隐奉书庄宗。
庄宗入魏,德伦以彦逼己,遣人阴诉于庄宗,庄宗斩彦于临清而后入。徙德伦 为大同军节度使。行至太原,监军张承业留之。王檀攻太原,德伦麾下多奔檀,承
业惧德伦为变,杀之。
○阎宝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也。少为硃瑾牙将,瑾走淮南,宝降于梁。梁太祖时, 为诸军都虞候,常从诸将征伐,未尝独立战功。至末帝时,以宝为保义军节度使。 贞明三年,贺德伦以魏博降晋,晋军攻下洺、磁、相、卫,移兵围邢州。末帝遣捉 生都指挥使张温将五百骑救宝,温至内黄,遇晋军,乃降晋。晋遣温将所降梁军至 城下招宝,宝遂降晋。晋王拜宝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天平军节度使、 东南面招讨使,位在诸将上。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庄宗欲引兵退保临濮,宝曰: “夫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既得,断在不疑。今梁兵窘蹙,其势可破;胜而骄 怠,其情可知。此不可失之时也。”庄宗谢曰:“微公,几败吾事。”乃整军复战, 遂败梁兵。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以宝为招讨使。明年三月,宝战败,退 保赵州。惭愤发疽卒,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王。
○康延孝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遣段凝军于河上,以延 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 宗于朝城,庄宗解御衣、金带以赐之。拜延孝博州刺史、捧日军使兼南面招讨指挥 使。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赵岩婿也,张汉杰妇家,皆用 事。段凝奸邪,以入金多为大将,自其父时故将皆出其下。王彦章,骁将也,遣汉 杰监其军而制之。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又问 梁计如何,曰:“臣在梁时,窃闻其议:期以仲冬大举,遣董璋以陕虢、泽潞之众 出石会以攻太原;霍彦威以关西、汝、洛之兵掠邢洺以趋镇定;王彦章以京师禁卫 击郓州;段凝以河上之军当陛下。”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 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馀。臣请待其既分,以 铁骑五千自郓趋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 后董璋等虽不出兵,而梁兵悉属段凝于河上,京师无备,庄宗卒用延孝策,自郓入 汴,凡八日而灭梁。以功拜郑州防御使,赐姓名曰李绍琛。二年,迁保义军节度使。
三年,征蜀,以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与王衍战 三泉,衍败走,断吉柏江浮桥,延孝造舟以渡,进取绵州。衍复断绵江浮桥。延孝 谓招抚使李严曰:“吾远军千里,入人之国,利在速战。乘衍破胆之时,但得百骑 过鹿头关,彼将迎降不暇。若修缮桥梁,必留数日,使衍得闭关为备,则胜负未可 知也。”因与严乘马浮江,军士随之济者千馀人,遂入鹿头关,下汉州,居三日, 后军始至。衍弟宗弼果以蜀降。延孝屯汉州,以俟魏王继岌。
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 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责璋曰:“吾有平蜀之功, 公等仆HY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 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 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绍琛反邪?敢违吾节度!” 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硃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 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已自疑, 及璋过延孝军,又不谒,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 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 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族,皆号哭诉于军 门曰:“硃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 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驰檄蜀人,数日之间,众至五万。继 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 圜置酒军中,引槛车至坐上,知祥酌大卮从车中饮之而谓曰:“公自梁朝脱身归命, 遂拥节旄。今平蜀之功,何患富贵,而入此槛车邪?”延孝曰:“郭崇韬佐命之臣, 功在第一,兵不血刃而取两川,一旦无罪,阖门受戮。顾如延孝,何保首领。以此 不敢归朝耳!”任圜东还,延孝槛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二-译文
刘知俊,字希贤,是徐州沛县人。年轻时侍奉时溥,时溥与梁太祖交战,刘知俊率领部下两千人投降梁太祖,梁太祖任命他为左开道指挥使。刘知俊相貌雄伟,能够披甲上马,挥剑杀敌,勇猛超过其他将领。当时,刘开道在军中名声显赫。历任海、怀、郑三州刺史,随军攻破青州,因功被封为匡国军节度使。
邠州的杨崇本率领六万军队攻打雍州,驻扎在美原。当时,梁太祖正与诸将攻打沧州,刘知俊不等命令,与康怀英等人击败杨崇本,斩杀两万人,缴获三千匹马,俘虏了一百多名偏将。李思安攻打潞州的夹城,久攻不下,梁太祖罢免了李思安,任命刘知俊为行营招讨使,刘知俊还未到达潞州,夹城已被攻破,于是改任西路行营招讨使,在幕谷击败了邠州和岐州的军队。当时,延州的高万兴背叛杨崇本投降梁太祖,梁太祖派刘知俊与高万兴会合,攻下了丹、延、鄜、坊四州,加封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大彭郡王。刘知俊的功劳越来越大,梁太祖性格多疑,屡次杀害将领,王重师无罪被杀,刘知俊更加恐惧,心中不安。梁太祖已经攻下鄜、坊二州,派刘知俊再次攻打邠州,刘知俊因军粮不足没有出兵。
梁太祖前往河中,派宣徽使王殷召见刘知俊。刘知俊的弟弟刘知浣是亲军指挥使,暗中派人告诉刘知俊不宜前来。刘知俊于是叛变,投靠李茂贞,率兵攻打雍州、华州,俘虏了刘捍并送到凤翔。梁太祖派人告诉刘知俊说:“朕待你不薄,为何背叛朕?”刘知俊回答说:“王重师没有辜负陛下却被灭族,臣并非背德,只是怕死而已!”梁太祖又派人传话说:“朕知道你是因此事,朕杀王重师,是刘捍误导了朕,导致你走到这一步,朕岂能不恨他?如今刘捍已死,未能弥补过错。”刘知俊没有回应,率兵切断了潼关。
梁太祖派刘鄩、牛存节攻打刘知俊,刘知俊于是投奔李茂贞,李茂贞地盘狭小,无法安置他,派他西攻灵武。韩逊告急,梁太祖派康怀英、寇彦卿等人攻打邠宁以牵制刘知俊。刘知俊在升平大败康怀英,杀死了梁将许从实。李茂贞大喜,任命刘知俊为泾州节度使,派他攻打兴元,攻取了兴、凤二州,包围了西县。后来李茂贞的左右忌惮刘知俊的功劳,挑拨离间,李茂贞夺走了他的军队。刘知俊于是投奔蜀地,王建任命他为武信军节度使,派他反攻李茂贞,攻取了秦、凤、阶、成四州。王建虽然待刘知俊很厚,但也暗中忌惮他的才能,曾对左右说:“我老了,我死后,刘知俊不是你们能控制的,不如早点除掉他!”而蜀地的人也嫉妒他。刘知俊皮肤黝黑,出生在丑年。王建的儿子都以“宗”、“承”为名,于是在民间散布谣言说:“黑牛出圈棕绳断。”王建更加厌恶他,最终将他杀害。
丁会,字道隐,是寿州寿春人。年轻时擅长唱挽歌,尤其喜欢用凄怆的声音表达情感。后来成为盗贼,与梁太祖一起跟随黄巢。梁太祖镇守宣武时,任命他为宣武都押衙。光启四年,东都的张全义袭击河阳,驱逐了李罕之,李罕之召来晋兵包围河阳,张全义告急。当时,梁军在魏州,于是派丁会与葛从周等人率领一万人救援。丁会等人到达河阴,商议说:“李罕之料定我们不敢渡过九鼎,认为我们兵少且远道而来,且不预料我们会迅速到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兵家的胜策。”于是渡过九鼎,直奔河阳,在沇水与李罕之交战,李罕之大败,河阳之围解除。大顺元年,梁军攻打魏州,丁会与葛从周攻破黎阳、临河,随后在内黄击败罗弘信。梁军攻打徐州的时溥,派丁会另攻宿州,刺史张筠闭城坚守,丁会筑堰引汴水淹城,城墙倒塌,张筠投降。兗州的硃瑾率领一万多军队攻打单父,丁会与硃瑾在金乡交战,大败硃瑾。光化二年,李罕之背叛晋国,以潞州投降梁国。丁会从河阳攻打晋国的泽州,攻下了泽州。于是任命丁会为昭义军留后,丁会畏惧梁太祖的猜忌,常称病多年。天复元年,梁太祖再次起用丁会为昭义军节度使。昭宗被弑,丁会与三军穿白衣发丧。梁军攻打燕国的沧州,燕王守光向晋国求援,晋人攻打潞州,丁会于是投降晋国。晋王将丁会带回太原,赐给他豪宅,地位在诸将之上。庄宗即位后,任命丁会为都招讨使。天祐七年,丁会因病在太原去世。唐朝复兴后,追赠他为太师。
贺德伦,是河西人。年轻时担任滑州牙将。梁太祖兼任宣义节度使时,贺德伦跟随梁太祖征伐,因功逐渐升迁为平卢军节度使。贞明元年,魏州的杨师厚去世,末帝认为魏兵一向骄横难以控制,于是将相、澶、卫三州划为昭德军,任命张筠为节度使;魏、博、贝三州仍为天雄军,任命贺德伦为节度使。派刘鄩率领六万军队渡河,声称要攻打镇定,王彦章率领五百骑兵进入魏州,驻扎在金波亭以防变故;将魏州牙兵的一半调入昭德军。租庸使派孔目吏查阅魏州兵籍,检查府库。贺德伦催促牙兵上路,牙兵与亲戚告别,哭声满路。效节军将张彦与部下商议说:“朝廷认为我军府强盛,设法削弱我们。何况我们六州原本是藩镇,从未远离河门,如今一旦离开亲戚,远离家乡,生不如死。”于是连夜攻打金波亭,王彦章逃走。天亮时,魏兵攻打牙城,杀死五百多人,将贺德伦抓到楼上,纵兵大肆抢掠。
末帝派供奉官扈异赶到魏州劝谕张彦,许诺任命他为刺史。张彦对扈异说:“替我告诉皇帝,三军没有辜负朝廷,朝廷辜负了三军,割隶无名,所以才会叛乱。只要将六州归还魏州,并下诏让刘鄩退兵,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扈异回去后,说张彦狂妄不足为惧,应催促刘鄩出兵攻打他。末帝派人劝谕张彦,说制置已定,不可更改。使者往返三次,张彦怒道:“佣保儿竟敢如此!”于是召来罗绍威的旧吏司空颋说:“替我写奏章,如果朝廷再犹豫不决,我就渡河俘虏他们!”末帝下诏安抚他,说:“王镕死后,镇人请求投降,派刘鄩率兵平定镇州,并非有其他意图,如果魏州不便,就召刘鄩回来。”并告诫张彦不要为朝廷生事。张彦于是以杨师厚镇守魏州时曾兼任招讨使为由,逼迫贺德伦上书请求,末帝不许,下诏书劝谕,张彦将诏书撕碎扔在地上,说:“愚主听人摆布,难与共事!”于是逼迫贺德伦投降晋国,贺德伦惶恐地说:“唯将军之命是从。”于是派牙将曹廷隐送信给庄宗。
庄宗进入魏州,贺德伦因张彦逼迫自己,暗中派人向庄宗诉苦,庄宗在临清斩杀张彦后进入魏州。将贺德伦调任大同军节度使。贺德伦行至太原,监军张承业将他留下。王檀攻打太原,贺德伦的部下大多投奔王檀,张承
业(指某人)害怕德伦(指某人)会叛变,于是杀了他。
○阎宝
阎宝,字琼美,是郓州人。年轻时是硃瑾的牙将,硃瑾逃到淮南后,阎宝投降了梁。梁太祖时,他担任诸军都虞候,经常跟随诸将征伐,但从未独立立下战功。到了末帝时,他被任命为保义军节度使。贞明三年,贺德伦带着魏博投降了晋,晋军攻下了洺、磁、相、卫等地,移兵包围了邢州。末帝派遣捉生都指挥使张温率领五百骑兵去救阎宝,张温到了内黄,遇到晋军,便投降了晋。晋派遣张温带着投降的梁军到城下招降阎宝,阎宝于是投降了晋。晋王任命阎宝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地位在诸将之上。梁、晋在胡柳交战,晋军战败。庄宗想带兵退守临濮,阎宝说:“决胜在于料势,决战在于料情,情势既然已经掌握,决断就不应迟疑。现在梁兵困窘,其势可破;他们胜利后骄傲懈怠,其情可知。这是不可错过的时机。”庄宗感谢道:“没有您,我几乎坏了大事。”于是整顿军队再战,最终击败了梁兵。十八年,晋军讨伐镇州的张文礼,任命阎宝为招讨使。第二年三月,阎宝战败,退守赵州。他因惭愧和愤怒而发疽去世,被追赠为太师。晋天福年间,追封为太原王。
○康延孝
康延孝,是代北人。曾是太原的军卒,因犯罪逃亡到梁。末帝派遣段凝在河上驻军,任命康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见梁末帝任用小人,知道梁必亡,于是带着一百骑兵投奔了唐。在朝城见到庄宗,庄宗脱下御衣、金带赐给他。任命康延孝为博州刺史、捧日军使兼南面招讨指挥使。庄宗屏退左右,问康延孝梁的情况,康延孝详细说道:“末帝懦弱。赵岩是他的女婿,张汉杰是他的妻家,都掌权。段凝奸邪,因进献金银多而被任命为大将,自他父亲时的老将都被排挤。王彦章是骁将,却派张汉杰监军来制约他。小人得势,忠臣勇士都被疏远排斥,这是梁必亡的形势。”庄宗又问梁的计划如何,康延孝说:“我在梁时,私下听到他们的计划:计划在仲冬大举进攻,派遣董璋带着陕虢、泽潞的军队从石会进攻太原;霍彦威带着关西、汝、洛的军队攻打邢洺,直逼镇定;王彦章带着京师禁卫军攻打郓州;段凝带着河上的军队抵挡陛下。”庄宗起初听到康延孝说梁必亡,很高兴,但听到梁要大举进攻时,又感到害怕,说:“我们该如何抵御?”康延孝说:“梁兵虽多,但分散后就没有余力了。我请求等他们分散后,带着五千铁骑从郓州直趋汴州,出其不意,攻其空虚,不出十天,天下就平定了。”庄宗非常赞赏他的话。后来董璋等人虽然没有出兵,但梁兵都归段凝指挥在河上,京师没有防备,庄宗最终采用了康延孝的策略,从郓州进入汴州,仅用八天就灭了梁。因功被任命为郑州防御使,赐姓名为李绍琛。二年后,升任保义军节度使。
三年后,征讨蜀地,任命康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攻破凤州,夺取固镇,降服兴州。与王衍在三泉交战,王衍败走,断了吉柏江的浮桥,康延孝造舟渡江,进攻绵州。王衍又断了绵江的浮桥。康延孝对招抚使李严说:“我军远行千里,进入敌国,利在速战。趁着王衍胆破之时,只要有一百骑兵过鹿头关,他们就会来不及投降。如果修缮桥梁,必定要耽搁几天,让王衍有时间闭关备战,胜负就难料了。”于是与李严骑马渡江,军士跟随渡江的有一千多人,于是进入鹿头关,攻下汉州,驻扎三天后,后军才到。王衍的弟弟宗弼果然带着蜀地投降。康延孝驻扎在汉州,等待魏王继岌。
蜀地平定后,康延孝的功劳最大。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的地位在康延孝之下,但特别受郭崇韬的器重。郭崇韬有军事事务时,只召董璋商议,而不问康延孝,康延孝大怒,责备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地的功劳,你们这些人不过是随从,却俯首于郭公门下,我作为都将,难道不能用军法斩你吗?”董璋向郭崇韬诉苦,郭崇韬解除了董璋的军职,上表任命他为东川节度使,康延孝更加愤怒,说:“我冒着刀剑,历经险阻,平定两川,董璋有什么功劳而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于是去见郭崇韬,说这不可行。郭崇韬说:“绍琛(康延孝)反了吗?敢违抗我的命令!”康延孝害怕而退下。第二年郭崇韬死后,康延孝对董璋说:“你现在又俯首于谁的门下呢?”董璋哀求才得以免罪。
继岌班师回朝,命令康延孝带着一万二千人殿后,走到武连时,听说硃友谦无罪被杀。硃友谦有个儿子令德在遂州,庄宗派使者诏令继岌立即诛杀他。继岌没有派康延孝去,而是派了董璋,康延孝已经自疑,等到董璋经过康延孝的军队时,又不来拜见,康延孝大怒,对手下说:“南平梁,西取蜀,这些计谋都出自郭公,而冲锋陷阵、攻城破敌的是我。现在郭公已死,我还能活吗?而硃友谦和我都是背梁归唐的人,硃友谦的祸事接下来就是我了!”康延孝的部下都是硃友谦的旧将,知道硃友谦被灭族,都号哭着到军门诉苦说:“硃公无罪,二百口人被诛杀,旧将往往跟着死去,我们也必死无疑了!”康延孝于是带着他的部众从剑州返回蜀地,自称西川节度使、三川制置使等。向蜀人发布檄文,几天之内,部众达到五万人。继岌派遣任圜带着七千骑兵追击,追到汉州,与孟知祥夹攻康延孝,康延孝战败,被擒,关在槛车里。任圜在军中设宴,把槛车引到座位上,孟知祥斟了一大杯酒从车中递给康延孝,说:“你从梁朝脱身归顺,得到了节度使的职位。现在平定了蜀地,何愁富贵,却进了这槛车呢?”康延孝说:“郭崇韬是佐命之臣,功劳第一,兵不血刃就取得了两川,一旦无罪,全家被杀。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保住性命呢?因此不敢回朝罢了!”任圜东归,康延孝的槛车到了凤翔,庄宗派宦官杀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二-注解
阎宝:阎宝,字琼美,郓州人,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将领。初为硃瑾牙将,后降梁,历任诸军都虞候、保义军节度使等职。梁末帝时降晋,晋王拜其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在梁晋战争中,阎宝为晋军出谋划策,助晋军击败梁军。后因战败惭愤发疽卒,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王。
康延孝:康延孝,代北人,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将领。初为太原军卒,后亡命于梁,梁末帝时以百骑奔唐,庄宗拜其为博州刺史、捧日军使兼南面招讨指挥使。康延孝在梁唐战争中为唐军出谋划策,助唐军灭梁。后随庄宗征蜀,功勋卓著。因与郭崇韬、董璋等人矛盾激化,最终反叛,自称西川节度使,兵败被擒,被庄宗遣宦者杀之。
梁太祖:即朱温,五代时期后梁开国皇帝,907年称帝,建立后梁,定都开封。朱温原为唐末藩镇将领,后篡唐自立,开启五代十国时期。
庄宗:即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923年称帝,建立后唐,定都洛阳。李存勖为晋王李克用之子,继承父业,灭后梁,统一中原。
郭崇韬:五代时期后唐重要将领,庄宗时期任枢密使,参与灭梁、平蜀等重大战役,功勋卓著。后因与宦官、权臣矛盾激化,被庄宗赐死。
董璋:五代时期后唐将领,庄宗时期任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参与平蜀战役。因与康延孝矛盾激化,被郭崇韬解职,表为东川节度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二-评注
本文节选自《旧五代史》,主要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唐三位将领阎宝、康延孝、郭崇韬的生平事迹。通过对这三位将领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以及将领们在乱世中的命运起伏。
首先,本文通过对阎宝、康延孝两位将领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将领们的复杂处境。阎宝初为硃瑾牙将,后降梁,再降晋,最终因战败惭愤而卒。康延孝初为太原军卒,后亡命于梁,再奔唐,最终因与郭崇韬、董璋等人矛盾激化而反叛,兵败被擒。这两位将领的经历,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们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他们不得不在各势力之间周旋,以求自保。
其次,本文通过对康延孝与郭崇韬、董璋等人矛盾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康延孝因不满郭崇韬重用董璋,与其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反叛。这一情节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激烈,甚至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最后,本文通过对郭崇韬被赐死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将领们的悲剧命运。郭崇韬作为庄宗时期的重要将领,功勋卓著,却因与宦官、权臣矛盾激化,被庄宗赐死。这一情节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们的命运多舛,即使功勋卓著,也难以避免悲剧结局。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阎宝、康延孝、郭崇韬三位将领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以及将领们在乱世中的命运起伏。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