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原文

○华温琪

华温琪,字德润,宋州下邑人也。世本农家。温琪身长七尺。少从黄巢为盗, 巢陷长安,以温琪为供奉官都知。巢败,温琪走滑州,顾其状貌魁伟,惧不自容, 乃投白马河,流数十里,不死,河上人援而出之。又自经于桑林,桑辄枝折。乃之 胙县,有田父见之曰:“子状貌堂堂,非常人也!”乃匿于家。后岁馀,闻濮州刺 史硃裕募士为兵,乃往依之。

后事梁,为开道指挥使,累以战功为绛、棣二州刺史。棣州苦河水为患,温琪 徙于新州以避之,民赖其利。历齐、晋二州。庄宗攻晋州,逾月不能破,梁末帝嘉 温琪善守,升晋州为定昌军,以温琪为节度使。坐掠部民妻,为其夫所讼,罢为金 吾卫大将军、左龙武统军。硃友谦以河中叛附于晋,末帝拜温琪汝州防御使、河中 行营排阵使。迁耀州观察留后。

庄宗灭梁,见温琪,曰:“此为梁守平阳者也。”嘉之,因以耀州为顺义军, 拜温琪节度使,徙镇雄武。明宗时来朝,愿留阙下,以为左骁卫上将军。逾年,明 宗谓枢密使安重诲曰:“温琪旧人,宜与一重镇。”重诲意不欲与,对以无员阙。 佗日,明宗语又及之,重诲曰:“可代者惟枢密使耳。”明宗曰:“可。”重诲不 能答。温琪闻之惧,称疾不出者累月。已而以为镇国军节度使。废帝时,以太子太 保致仕。天福元年卒,赠太子太傅。

○苌从简

苌从简,陈州人也。世本屠羊。从简去事晋为军校,力敌数人,善用槊。庄宗 用兵攻城,从简多为梯头,庄宗爱其勇,以功累迁步军都指挥使。庄宗与梁军对阵, 梁军有执大旗出入阵间者,庄宗登高丘望见之,叹曰:“彼猛士,谁能为我取之者?” 从简因前请往,庄宗惜之,不许。从简潜率数骑,驰入梁军,夺其旗而还,军中皆 鼓噪,庄宗壮之,赐与甚厚。

从简尝中流矢,镞入髀骨,命工取之。工无良药,欲凿其骨,人皆以为不可。 从简遽使凿之,工迟疑不忍下,从简叱其亟凿,左右视者,皆若不胜其毒,而从简 言笑自若。然其为人刚暴难制,庄宗每屈法优容之。累迁蔡州防御使。明宗时,历 麟、汝、汾、金四州防御使。明宗尝戒之曰:“富贵可惜,然汝不能守也。先帝能 贷尔,吾恐不能。”从简性不可悛,明宗亦不之责。

废帝举兵于凤翔,从简与诸镇兵围之,已而兵溃,从简东走,被执。废帝责其 不降,从简曰:“事主不敢二心。”废帝释之,拜颍州团练使。晋高祖起兵太原, 废帝将亲征,召为招讨副使,从至河阳,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废帝还洛阳,从简即 降晋。历镇忠武、武宁,入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卒年六十五,赠太师。

从简好食人肉,所至多潜捕民间小兒以食。许州富人有玉带,欲之而不可得, 遣二卒夜入其家,杀而取之。卒夜逾垣,隐木间,见其夫妇相待如宾,二卒叹曰: “吾公欲夺其宝,而害斯人,吾必不免。”因跃出而告之,使其速以带献,遂逾垣 而去,不知其所之。

○张筠 弟抃

张筠,海州人也。世以赀为商贾。筠事节度使时溥为宿州刺史。梁兵攻溥取宿 州,得筠,爱其辩惠,以为四镇客将、长直军使,累拜宣徽使。末帝分相、澶、卫 三州为昭德军,以筠为节度使,由是魏博军叛附于晋。晋王攻相州,筠弃城走。后 以为永平军节度使。梁亡事唐,仍为京兆尹。从郭崇韬伐蜀,为剑南两川安抚使。 蜀平,拜河南尹,徙镇兴元。筠尝有疾,不见将吏,副使符彦琳入问疾,筠又辞不 见。彦琳疑筠已死,即请出牌印。筠怒,命左右收彦琳下狱,以其反闻。明宗知彦 琳无反状,召彦琳释之,阳徙筠为西京留守,戒守者不内,筠至长安不得入,乃朝 京师,以为左骁卫上将军。

筠弟抃,当筠为京兆尹时,以为牙内指挥使、三白渠营田制置使。筠西伐蜀, 留抃守京兆。蜀平,魏王继岌班师,至兴平,而明宗自魏起,京师大乱,抃乃断咸 阳浮桥以拒继岌,继岌乃自杀。初,筠代康怀英为永平军节度使,而怀英死,筠即 掠其家赀。又于唐故宫掘地,多得金玉。有偏将侯莫陈威者,尝与温韬发唐诸陵, 分得宝货,筠因以事杀威而取之。魏王继岌死渭南,抃悉取其行橐。而王衍自蜀行 至秦川,庄宗遣宦者向延嗣杀之,延嗣因尽得衍蜀中珍宝。明宗即位,即遣人捕诛 宦者,延嗣亡命,而蜀之珍宝抃又取之。由是兄弟赀皆巨万。然筠为人好施予,以 其富,故所至不为聚敛,民赖以安。而抃嗜酒贪鄙,历沂、密二州刺史。晋出帝时, 以将军市马于回鹘,坐马不中式,有司理其价直,抃性鄙,因郁郁而卒。

筠居洛阳,拥其赀,以酒色声妓自娱足者十馀年,人谓之“地仙。”天福二年, 徙居长安。是岁,张从宾作乱,入洛阳,筠遂以免。卒,赠太子太师。

呜呼,五代反者多矣,吾于明宗独难其辞。至于魏王继岌薨,然后终其事也。 庄宗遇弑,继岌以元子握重兵,死于外而不得立,此大事也,而前史不书其所以然。 夫继岌之存亡,于张抃无所利害,抃何为而拒之不使之东乎?岂其有所使而为之乎? 然明宗于符彦超深以为德,而待抃无所厚,此其又可疑也。不然,好乱之臣,望风 而飨应乎?使抃不断浮桥,而继岌得以兵东,明宗未必能自立。则继岌之死,由抃 之拒,其所

系者岂小哉!

○杨彦询

杨彦询,字成章,河中宝鼎人也。少事青州王师范,师范好学,聚书万卷,使 彦询掌之。彦询为人聪悟,遂见亲信。师范降梁,后见杀,彦询无所归,乃之魏, 事杨师厚为客将。魏博叛梁入于晋,彦询因留事晋。庄宗灭梁,以彦询为引进副使, 奉使吴、蜀,常称旨。历德州刺史、羽林将军晋高祖镇太原,废帝疑其有贰志,择 诸将之谨厚者佐之,乃以彦询为太原节度副使。其后晋高祖以疑见徙,欲拒命不行, 以问彦询,彦询不敢正言,因曰:“太原之力,能与唐敌否?公其审计之!”高祖 反意已决,彦询亦不复敢言。高祖左右以彦询异议,欲杀之,高祖遽止之,曰: “惟副使一人,我自保之。”乃免。是时,高祖乞兵于契丹,契丹耶律德光立高祖 于太原,以兵送至河上。彦询为宣徽使,数往来虏帐中,德光亦爱其为人。明年, 拜威德军节度使,复入为宣徽使,又拜安国军节度使。天福七年,徙镇镇国,遭岁 大饥,为政有惠爱。以病风罢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太师。

○李周

李周,字通理,邢州内丘人,唐昭义军节度使抱真之后也。父矩,遭世乱不仕, 尝谓周曰:“邯鄣用武之地,今世道未平,汝当从军旅以兴吾门。”周年十六,为 内丘捕贼将,以勇闻。是时,梁、晋兵争山东,群盗充斥道路,行者必以兵卫。内 丘人卢岳将徙家太原,舍逆旅,傍徨不敢进,周意怜之,为送至西山。有盗从林中 射岳,中其马,周大呼曰:“吾在此,孰敢尔邪?”盗闻其声,曰:“此李周也。” 因各溃去。周送岳至太原,岳谓之曰:“吾少学星历,且工相人。子方颐隆准,眉 目疏彻,身长七尺,真将相也。吾占天象,晋必有天下,子宜留事晋,以图富贵。” 周以母老辞归。

是时,梁遣葛从周攻下邢、洺,晋王栅兵青山口,周未知所归,乃思岳言,至 青山归晋,晋王以周为万胜黄头军使。后从征伐常有功。从战柏乡,先登,迁匡霸 指挥使,守杨刘。周为将甚勇,其于用兵,善守,能与士卒同甘苦。梁兵攻周,周 坚守。久之,周闻母丧奔归,庄宗遣佗将代周守,几为梁兵所破,庄宗遽追周还守 之,乃得不破。其后梁人已破德胜,因东击杨刘,以巨舰绝河,断晋饷援。周遣人 驰趋庄宗求救,请日行百里以赴急,庄宗笑曰:“周为我守,何忧!”日行六十里, 且行且猎,曰:“周非梁将可敌也。”比至,周已绝粮三日。庄宗以巨筏积薪沃油, 顺流纵火焚梁舰,梁兵解去。庄宗见周劳曰:“微公,诸将为梁擒矣!”历相、蔡 二州刺史。明宗时,拜武信军节度使,徙镇静难,历武宁、安远、永兴、宣武四镇, 所至多善政。晋高祖时,复镇静难,罢还。出帝幸澶渊,以周留守东京,还,拜开 封尹。卒年七十四,赠太师。

○刘处让

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也。少为张万进亲吏,万进入梁,为泰宁军节度使, 以处让为牙将。万进叛梁附晋,梁遣刘鄩讨之。万进遣处让求救于晋,晋王方与梁 相拒,未能出兵,处让乃于军门截耳而诉曰:“万进所以见围者,以附晋故也,奈 何不顾其急?苟不出兵,愿请死!”晋王壮之,曰:“义士也!”为之发兵。未渡 河,而万进为梁兵所败,处让因留事晋。庄宗即位,为客省使,常使四方,多称旨。 天成中,迁引进使,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废帝时,魏州军乱,逐其帅刘延皓,遣范 延光招讨,以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反,高祖命 杨光远为招讨使,以处让参其军事。已而副招讨使张从宾叛于河阳,处让分兵击破 从宾。还,与光远攻鄴,逾年不能下。其后延光有降意而迟疑,处让入城,譬以祸 福,延光乃出降。

唐制,枢密使常以宦者为之,自梁用敬翔、李振,至庄宗始用武臣,而权重将 相,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处让与诸宦者心不平之。光远之讨延 光也,以晋重兵在己掌握,举动多骄恣,其所求请,高祖颇裁抑之。处让为光远言: “此非上意,皆维翰、崧等嫉公耳!”光远大怒。及兵罢,光远见高祖,诉以维翰 等沮己,高祖不得已,罢维瀚等,以处让为枢密使。处让在职,凡所陈述,多不称 旨。处让丁母忧,高祖遂不复拜枢密使,以其印付中书而废其职。处让居丧期年, 起复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以疾卒,年六十三,累赠太师。

○李承约

李承约,字德俭,蓟门人也。少事刘仁恭,为山后八军巡检使,将骑兵二千人。 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承约以其骑兵奔晋,晋王以为匡霸指挥使。从破夹寨,战临 清,以功累迁洺汾二州刺史、颍州团练使。天成中,邠州节度使毛璋有异志,明宗 拜承约泾州节度副使,使往伺璋动静。承约见璋,谕以祸福。后明宗遣人代璋,璋 即时受代。明宗大喜,即拜承约黔南节度使。承约以恩信抚诸夷落,劝民农桑,兴 起学校。居数年,当代,黔南人诣京师乞留,为许留一年。召为左卫上将军,改左 龙武统军,拜昭义军节度使,复为左龙武统军。天福二年,迁左骁卫上将军。数请 老,不许。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师。

○张希崇

张希崇,字德峰,幽州蓟人也。少好学,通《左氏春秋》。刘守光

不喜儒士, 希崇因事军中为偏将,将兵戍平州。

其后契丹攻陷平州,得希崇,知其儒者也,以 为卢龙军行军司马。

明宗时,卢文进自平州亡归,契丹因以希崇代文进为平州节度 使,遣其亲将以三百骑监之。

居岁馀,虏将喜其为人,监兵稍怠,希崇因与其麾下 谋走南归。

其麾下皆言兵我,不可俱亡,惧不得脱,因劝希崇独去。

希崇曰:“虏 兵守我者三百骑尔,烹其将,其兵必散走。且平州去虏帐千馀里,使其闻乱而呼兵, 则吾与汝等在汉界矣!”众皆曰善。

乃先为阱,置以石灰。

明日,虏将谒希崇,希 崇饮之以酒,杀之阱中,兵皆溃去,希崇率其麾下,得生口二万南归。

明宗嘉之, 拜汝州防御使。

迁灵武节度使。

灵州地接戎狄,戍兵饷道,常苦抄掠,希崇乃开屯 田,教士耕种,军以足食,而省转馈,明宗下诏褒美。

希崇抚养士卒,招辑夷落, 自回鹘、瓜、沙皆遣使入贡。

居四岁,上书求还内地,徙镇邠宁。

晋高祖入立,复 拜灵武节度使,希崇叹曰:“吾当老死边徼,岂非命邪!”

希崇事母至孝,朝夕母 食,必侍立左右,彻馔乃敢退。

为将不喜声色。

好读书,颇知星历。

天福三年,月 掩毕口大星,希崇叹曰:“毕口大星,边将也,我其当之乎!”

明年正月卒,赠太 师。

有子仁谦。

○相里金

相里金,字奉金,并州人也。

为人勇悍,而能折节下士。

事晋王,为五院军队 长。

梁、晋战柏乡、胡柳,皆有功,迁黄甲指挥使。

同光中,拜忻州刺史。

是时诸 州皆用武人,多以部曲主场务,渔蠹公私,以利自入,金独禁部曲不与事,厚其给 养,使掌家事而已。

迁陇州防御使。

废帝起兵凤翔,驰檄四邻,四邻未有应者,独 金首遣判官薛文遇见废帝,往来计事。

废帝即位,德之,拜保义军节度使。

晋高祖 起太原,废帝以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

高祖入立,徙镇建雄,罢为上将军。

天福五年卒,赠太师。

○张廷蕴

张廷蕴,开封襄邑人也。

少为宣武军卒,去事晋,稍迁军校。

常从庄宗征伐, 先登力战,金疮满体,庄宗壮之,以为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魏博三城巡 检使。

是时,庄宗在魏,以刘皇后从行,刘氏多纵其下扰人为不法,人无敢言者, 廷蕴辄收而斩之。

李继韬叛于潞州,庄宗遣明宗为招讨使,元行钦为都部署,廷蕴 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将兵为前锋。

廷蕴至潞,日已暮,即率兵百馀逾濠登城,城守 者不能御,遂破潞州。

明旦,明宗与行钦后至,明宗心颇慊之。

廷蕴以功迁羽林都 指挥使、申怀沂三州刺史、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左监门卫上将军。

开运中, 以疾卒。

廷蕴武人,所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

尝从明宗破梁郓州,获判官赵凤, 廷蕴谓曰:“吾视汝貌必儒人,可无隐也。”

凤以实对,廷蕴亟荐于明宗。

后凤贵 为相,数荐廷蕴于安重诲,重诲屡言之,明宗以廷蕴破潞之隙,终恨之,故终不秉 髦节。

廷蕴素廉,历七州,卒之日,家无余赀。

○马全节

马全节,字大雅,大名元城人也。

唐同光中,全节为捉生指挥使。

赵在礼反鄴 都,以全节为马步军指挥使。

明宗即位,历博单郢沂四州刺史、金州防御使。

废帝 时,蜀人攻金州,州兵才数百,全节散家财,与士卒坚守,蜀人去,废帝召全节, 以为沧州留后。

晋高祖入立,即拜全节横海军节度使,徙镇安远,代李金全。

金全 叛附于李昪,高祖发兵三万,使全节与安审晖讨之,金全南奔。

昪将李承裕守安州, 全节与承裕战州南,大败承裕,斩首三千级,生擒千馀人。

承裕弃城去,审晖追至 云梦,执承裕及其兵二千人,全节斩千五百人,以其馀兵并承裕献于京师。

承裕谓 全节曰:“吾掠城中,所得百万计,将军皆取之矣。吾见天子,必诉此而后就刑。”

全节惧,因杀承裕,高祖置而不问,徙全节镇昭义。

又徙安国。

从杜重威讨安重荣, 以功徙镇义武。

自出帝与契丹交恶,全节未尝不在兵间。

开运元年,为行营都虞候, 契丹与晋大军相距澶、魏之间,全节别攻白团城,破之,虏七百人。

克泰州,虏二 千人,降其守将晋廷谦。

四月,契丹败于戚城,引兵分道而北,全节败之于定丰, 执其将安晖。

七月,徙广晋尹,留守鄴都。

十月,杜重威为招讨使,以全节为副, 大败契丹于卫村。

全节为人谦谨,事母至孝,其临政决事,必问法如何。

初,徙广晋,过元城, 衣白襕谒其县令,州里以为荣。

开运二年,徙镇顺国,未至而卒,年五十五,赠中 书令。

○皇甫遇

皇甫遇,常山真定人也。

为人有勇力,虬髯善射。

少从唐明宗征伐,事唐为武 胜军节度使,所至苛暴,以诛敛为务,宾佐多解官逃去,以避其祸。

晋高祖时,历 义武、昭义、建雄、河阳四镇,罢为神武统军。

契丹入寇,陷贝州,出帝以高行周 为北面行营都部署,遇为马军右厢排阵使。

是时,青州杨光远据城反,出帝乃遣李 守贞及遇分兵守郓州。

遇等至马家渡,契丹方将渡河助光远,遇等击败之,以功拜 义成军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

开运二年,契丹寇西山,遣先锋赵延寿围镇州,杜重威不敢出战。

延寿分兵大 掠,攻破栾城、柏乡等九县,南至邢州。

是时岁除,出帝与近臣饮酒过量,得疾, 不能出征,乃遣北面行营

都监张从恩会马全节、安审琦及遇等御之。

从恩等至相州, 阵安阳河南,遣遇与慕容彦超率数千骑前视虏。

遇渡漳河,逢虏数万,转战十馀里, 至榆林,为虏所围,遇马中箭而踣,得其仆杜知敏马,乘之以战。

知敏为虏所擒, 遇谓彦超曰:“知敏,义士也,岂可失之!”即与彦超跃马入虏,取之而还。

虏兵 与遇战,自午至未,解而复合,益出生兵,势甚盛。

遇戒彦超曰:“今日之势,战 与走尔,战尚或生,走则死也。等死,死战,犹足以报国。”

张从恩与诸将怪遇视 虏无报,皆谓遇已陷虏矣。

已而有驰骑报遇被围,安审琦率兵将赴之,从恩疑报者 诈,不欲往,审琦曰:“成败天也,当与公共之,虽虏不南来,吾属失皇甫遇,复 何面目见天子!”即引骑渡河,诸军皆从而北,拒虏十馀里,虏望见救兵来,即解 去。

遇与审琦等收军而南,契丹亦皆北去。

是时,契丹兵已深入,人马俱乏,其还 也,诸将不能追,而从恩率遇等退保黎阳,虏因得解去。

三年冬,以杜重威为都招讨使,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屯于中渡。

重威已阴 送款契丹,伏兵幕中,悉召诸将列坐,告以降虏,遇与诸将愕然不能对。

重威出降 表,遇等俯首以次自画其名,即麾兵解甲出降。

契丹遣遇与张彦泽先入京师,遇行 至平棘,绝吭而死。

呜呼,梁亡而敬翔死,不得为死节;晋亡而皇甫遇死,不得为死事,吾岂无意 哉!

梁之篡唐,用翔之谋为多,由子佐其父而弑其祖,可乎?其不戮于斧钺,为幸 免矣。

方晋兵之降虏也,士卒初不知,及使解甲,哭声震天,即降岂其欲哉!

使遇 奋然攘臂而起,杀重威于坐中,虽不幸不免而见害,犹为得其死矣,其义烈岂不凛 然哉!

既俯首听命,相与亡人之国矣,虽死不能赎也,岂足贵哉!

君子之于人,或 推以恕,或责以备。

恕,故迁善自新之路广;备则难得,难得,故可贵焉。

然知其 所可恕,与其所可贵,岂不又难哉!

○安彦威

安彦威,字国俊,代州崞县人也。

少以军卒隶唐明宗麾下。

彦威善射,颇知兵 法。

明宗镇天平、宣武、成德,以彦威常为牙将,以谨厚见信。

明宗入立,皇子从 荣镇鄴,彦威为护圣指挥使。

以从荣判六军,彦威迁捧圣指挥使,领宁国军节度使。

晋高祖入立,拜彦威北京留守,徙镇归德。

是时,河决滑州,命彦威塞之,彦威出 私钱募民治堤。

迁西京留守,遭岁大饥,彦威赈抚饥民,民有犯法,皆宽贷之,饥 民爱之,不忍流去。

丁母忧,哀毁过制。

出帝与契丹隳盟,拜彦威北面行营副都统, 彦威悉以家财佐军用。

以疾卒于京师。

彦威与安太妃同宗,出帝事以为舅,彦威未尝以为言。

及卒,太妃临哭,人始 知同宗也,当时益称其慎重。

○李琼

李琼,沧州饶安人也。

少为骑将,与晋高祖隶唐明宗麾下。

同光二年,契丹犯 塞,明宗出涿州,遇契丹,与战不胜,诸将各稍引去,而晋高祖独战不已,契丹渐 合而围之。

琼引高祖衣与俱遁,至刘李河而追兵且及,琼浮水先至南岸,高祖至河 中流,马踣,琼以长矛援出之,又以所乘马与高祖,而步护之,走十馀里,乃得免。

明宗兵变于魏而南,琼从高祖以三百骑先趋汴州。

高祖为保义军节度使,以为牙队 指挥使。

高祖建国,以为护圣都虞候,赐与金帛甚厚,而不与之官爵,琼亦郁郁。

久之,拜相、中二州刺史。

出帝时,为棣州刺史。

杨光远反,以书招琼,琼拒而不 纳。

迁洺州团练使,又为护圣右厢都指挥使。

晋亡,契丹入京师,以琼为威州刺史, 行至郑州,遇盗见杀。

○刘景岩

刘景岩,延州人也。

其家素富,能以赀交游豪俊。

事高万金,为部曲,其后为 丹州刺史。

晋高祖起兵太原,唐废帝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

延州节度使杨汉章发 乡民赴京师,将行,景岩遣人激怒之,义兵乱,杀汉章,迎景岩为留后。

晋高祖即 位,即拜景岩节度使。

景岩从事熊皦,为人多智,阴察景岩跋扈难制,惧其有异心, 欲以利愚之,因语景岩,以谓边地不可以久安,为陈保名享利之策,言邠、泾多善 田,其利百倍,宜多市田射利以自厚。

景岩信之,岁馀,其获甚多。

景岩使皦朝京 师,皦乃言:“景岩不宜在边,可徙之内地。”乃移景岩邠州,皦入拜补阙,而景 岩又徙镇保义,居未几,又徙武胜。

景岩乃悟皦为卖己,遂诬奏皦隐己玉带,皦坐 贬商州上津令。

皦惧景岩邀害之,道亡,匿山中。

开运三年,景岩罢武胜,以太子 太师致仕,居华州。

契丹犯京师,以周密镇延州,景岩乃还故里。

而州人逐密,立 高允权,允权妻刘氏,景岩孙女子也。

景岩良田甲第、僮仆甚盛,党项司家族畜牧 近郊,尤富强,景岩与之往来,允权颇患之。

允权妻岁时归省,景岩谓曰:“高郎 一县令,而有此州,其可保乎?”允权益恶之,而心又利其田宅,乃诬其反而杀之, 年八十馀。

长子行琮,德州刺史,罢,留京师,亦被诛。

次子行谦,允权妇翁也,为奏言 非刘氏子,遂免不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译文

○华温琪

华温琪,字德润,是宋州下邑人。家族世代务农。华温琪身高七尺。年轻时跟随黄巢做盗贼,黄巢攻陷长安后,任命华温琪为供奉官都知。黄巢失败后,华温琪逃到滑州,看到自己相貌魁梧,担心无法自保,于是跳入白马河,漂流了数十里,没有死,被河上的人救了出来。他又在桑林中上吊自杀,桑树的树枝却折断了。于是他去了胙县,有个农夫见到他说:“你相貌堂堂,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藏在家中。一年多后,听说濮州刺史硃裕招募士兵,便去投靠他。

后来他投靠了梁朝,担任开道指挥使,凭借战功多次升迁,成为绛州、棣州的刺史。棣州苦于河水泛滥,华温琪将州治迁到新州以避水患,百姓因此受益。他历任齐州、晋州的刺史。庄宗攻打晋州,一个月未能攻下,梁末帝赞赏华温琪善于守城,将晋州升为定昌军,任命华温琪为节度使。后来因抢夺部下的妻子,被其丈夫告发,被罢免为金吾卫大将军、左龙武统军。硃友谦在河中叛乱,投靠晋朝,梁末帝任命华温琪为汝州防御使、河中行营排阵使。后来调任耀州观察留后。

庄宗灭梁后,见到华温琪,说:“这就是为梁朝守平阳的人。”对他表示赞赏,将耀州改为顺义军,任命华温琪为节度使,调任镇守雄武。明宗时,华温琪来朝见,愿意留在朝廷,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一年后,明宗对枢密使安重诲说:“华温琪是旧臣,应该给他一个重要的职位。”安重诲不愿意,回答说没有空缺。后来,明宗又提到此事,安重诲说:“能代替他的只有枢密使。”明宗说:“可以。”安重诲无言以对。华温琪听说后感到害怕,称病不出数月。后来被任命为镇国军节度使。废帝时,以太子太保的身份退休。天福元年去世,追赠太子太傅。

○苌从简

苌从简,是陈州人。家族世代以屠羊为业。苌从简离开家乡投靠晋朝,成为军校,力大无比,能敌数人,擅长使用长矛。庄宗攻城时,苌从简多次担任梯头,庄宗欣赏他的勇猛,凭借战功多次升迁,成为步军都指挥使。庄宗与梁军对阵时,梁军中有一名执大旗的勇士在阵中出入,庄宗登上高丘看到后,感叹道:“那个猛士,谁能为我拿下他?”苌从简请求前往,庄宗舍不得他,没有同意。苌从简暗中率领几名骑兵,冲入梁军,夺下大旗返回,军中一片欢呼,庄宗赞赏他的勇敢,赏赐丰厚。

苌从简曾中流箭,箭头深入大腿骨,他命工匠取出。工匠没有良药,想凿开骨头,大家都认为不可行。苌从简坚持让工匠凿骨,工匠犹豫不忍下手,苌从简呵斥他赶紧动手,旁边观看的人都觉得难以忍受,而苌从简却谈笑自若。然而他为人刚烈暴躁,难以控制,庄宗常常违背法律宽容他。他多次升迁,成为蔡州防御使。明宗时,历任麟州、汝州、汾州、金州防御使。明宗曾告诫他说:“富贵难得,但你守不住。先帝能宽容你,我恐怕不能。”苌从简性格不改,明宗也没有责备他。

废帝在凤翔起兵,苌从简与各镇军队围攻他,后来军队溃败,苌从简向东逃走,被俘。废帝责备他不投降,苌从简说:“侍奉君主不敢有二心。”废帝释放了他,任命他为颍州团练使。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废帝准备亲征,召苌从简为招讨副使,随行到河阳,任命他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废帝返回洛阳后,苌从简随即投降晋朝。历任忠武、武宁节度使,入朝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去世时六十五岁,追赠太师。

苌从简喜欢吃人肉,每到一处都暗中抓捕民间小孩食用。许州有个富人有一条玉带,苌从简想要却得不到,便派两名士兵夜里潜入富人家中,杀人夺带。士兵夜里翻墙进入,躲在树林中,看到富人夫妇相敬如宾,两名士兵叹息道:“我们的主公想要夺走他们的宝物,却要害死他们,我们必定难逃一死。”于是跳出来告诉富人,让他赶紧献上玉带,随后翻墙离去,不知所踪。

○张筠 弟抃

张筠,是海州人。家族世代经商。张筠在节度使时溥手下担任宿州刺史。梁军攻打时溥,夺取宿州,俘获了张筠,梁军欣赏他的辩才和智慧,任命他为四镇客将、长直军使,多次升迁,成为宣徽使。梁末帝将相州、澶州、卫州三州划分为昭德军,任命张筠为节度使,因此魏博军叛变投靠晋朝。晋王攻打相州,张筠弃城逃走。后来被任命为永平军节度使。梁朝灭亡后,张筠投靠唐朝,仍担任京兆尹。随郭崇韬讨伐蜀地,担任剑南两川安抚使。蜀地平定后,被任命为河南尹,调任兴元节度使。张筠曾生病,不见将吏,副使符彦琳前来探病,张筠又推辞不见。符彦琳怀疑张筠已死,便请求交出牌印。张筠大怒,命人将符彦琳关入监狱,以谋反的罪名上奏。明宗知道符彦琳没有谋反的迹象,召见符彦琳并释放了他,表面上调任张筠为西京留守,命令守卫不让他进入,张筠到长安后无法入城,便前往京师,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

张筠的弟弟张抃,在张筠担任京兆尹时,被任命为牙内指挥使、三白渠营田制置使。张筠西征蜀地时,留下张抃守卫京兆。蜀地平定后,魏王继岌班师回朝,到达兴平时,明宗在魏地起兵,京师大乱,张抃便切断咸阳浮桥,阻止继岌东进,继岌因此自杀。当初,张筠接替康怀英担任永平军节度使,康怀英死后,张筠便掠夺了他的家产。他又在唐朝故宫挖掘,得到许多金玉。有个偏将侯莫陈威,曾与温韬一起盗掘唐朝皇陵,分得宝物,张筠借故杀了侯莫陈威,夺取了宝物。魏王继岌在渭南去世,张抃拿走了他所有的行李。王衍从蜀地行至秦川,庄宗派宦官向延嗣杀了他,向延嗣因此得到了王衍在蜀地的珍宝。明宗即位后,派人抓捕诛杀宦官,向延嗣逃亡,而蜀地的珍宝又被张抃夺走。因此兄弟俩的财富都达到了巨万。然而张筠为人慷慨,乐于施舍,因为他富有,所以所到之处不聚敛财富,百姓得以安居。而张抃嗜酒贪财,历任沂州、密州刺史。晋出帝时,张抃以将军身份到回鹘买马,因马匹不合格,有关部门追究其价值,张抃性格贪婪,因此郁郁而终。

张筠居住在洛阳,拥有巨额财富,以酒色声妓自娱自乐十多年,人们称他为“地仙”。天福二年,他迁居长安。同年,张从宾作乱,攻入洛阳,张筠因此得以幸免。去世后,追赠太子太师。

唉,五代时期反叛的人很多,我对明宗的事迹难以评说。至于魏王继岌去世,才最终了结此事。庄宗被弑,继岌作为长子手握重兵,死在外地而未能继位,这是大事,但前史没有记载其原因。继岌的存亡,对张抃并无利害关系,张抃为何要阻止他东进呢?难道是有人指使他这样做吗?然而明宗对符彦超非常感激,却对张抃没有特别优待,这又令人怀疑。否则,那些好乱的臣子,怎么会望风而动呢?如果张抃没有切断浮桥,继岌得以率兵东进,明宗未必能自立。那么继岌的死,是因为张抃的阻拦,这是

系者岂小哉!

○杨彦询

杨彦询,字成章,是河中宝鼎人。年轻时侍奉青州的王师范,王师范喜欢学习,收集了万卷书籍,让杨彦询管理。杨彦询为人聪明,因此得到信任。王师范投降梁朝,后来被杀,杨彦询无处可去,于是去了魏国,侍奉杨师厚为客将。魏博背叛梁朝归附晋国,杨彦询因此留在晋国。庄宗灭梁后,任命杨彦询为引进副使,出使吴、蜀,常常符合旨意。历任德州刺史、羽林将军。晋高祖镇守太原,废帝怀疑他有二心,选择诸将中谨慎厚道的人辅佐他,于是任命杨彦询为太原节度副使。后来晋高祖因怀疑被迁徙,想拒绝命令不去,问杨彦询,杨彦询不敢直言,于是说:“太原的力量,能与唐朝对抗吗?请您仔细考虑!”高祖反意已决,杨彦询也不敢再说什么。高祖左右的人因为杨彦询有异议,想杀他,高祖急忙阻止,说:“只有副使一人,我自保他。”于是免于被杀。当时,高祖向契丹求兵,契丹的耶律德光在太原立高祖为王,派兵送到河边。杨彦询为宣徽使,多次往来于契丹的帐篷中,德光也喜欢他的为人。第二年,任命为威德军节度使,再次入朝为宣徽使,又任命为安国军节度使。天福七年,调任镇国,遇到大饥荒,为政有恩惠。因病风罢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去世时七十四岁,赠太子太师。

○李周

李周,字通理,是邢州内丘人,唐朝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后代。父亲李矩,因世乱不做官,曾对李周说:“邯郸是用武之地,现在世道未平,你应当从军以振兴我们家族。”李周十六岁时,为内丘捕贼将,以勇敢闻名。当时,梁、晋在山东争夺,群盗充斥道路,行人必须带兵护卫。内丘人卢岳要搬家到太原,住在旅店,徘徊不敢前进,李周怜悯他,送他到西山。有盗贼从林中射卢岳,射中他的马,李周大呼:“我在这里,谁敢这样?”盗贼听到他的声音,说:“这是李周。”于是各自溃散。李周送卢岳到太原,卢岳对他说:“我年轻时学星历,且擅长相人。你方颐隆准,眉目疏彻,身长七尺,真是将相之才。我占天象,晋必有天下,你应当留在晋国,以图富贵。”李周因母亲年老辞归。

当时,梁派葛从周攻下邢、洺,晋王在青山口驻兵,李周不知该去哪里,于是想起卢岳的话,到青山归附晋国,晋王任命李周为万胜黄头军使。后来从征伐常有功。从战柏乡,先登,升为匡霸指挥使,守杨刘。李周为将非常勇敢,善于用兵,善于防守,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梁兵攻李周,李周坚守。很久后,李周听说母亲去世奔归,庄宗派其他将领代替李周守城,几乎被梁兵攻破,庄宗急忙追李周回来守城,才得以不破。后来梁人已破德胜,于是东击杨刘,用巨舰阻断黄河,断绝晋国的粮草支援。李周派人急驰向庄宗求救,请求日行百里以应急,庄宗笑说:“李周为我守城,何忧!”日行六十里,且行且猎,说:“李周不是梁将可敌的。”等到到达,李周已绝粮三日。庄宗用巨筏积薪浇油,顺流纵火焚烧梁舰,梁兵解围而去。庄宗见李周劳苦说:“没有你,诸将都被梁擒了!”历任相、蔡二州刺史。明宗时,任命为武信军节度使,调任静难,历任武宁、安远、永兴、宣武四镇,所到之处多有善政。晋高祖时,再次镇守静难,罢官回朝。出帝到澶渊,任命李周留守东京,回朝后,任命为开封尹。去世时七十四岁,赠太师。

○刘处让

刘处让,字德谦,是沧州人。年轻时是张万进的亲吏,张万进入梁朝,为泰宁军节度使,任命刘处让为牙将。张万进背叛梁朝归附晋国,梁派刘鄩讨伐他。张万进派刘处让向晋国求救,晋王正与梁朝对抗,未能出兵,刘处让于是在军门前割耳诉说:“张万进之所以被围,是因为归附晋国,为何不顾他的急难?如果不出兵,我愿请死!”晋王认为他是义士,于是发兵。未渡河,张万进被梁兵打败,刘处让因此留在晋国。庄宗即位,任命为客省使,常出使四方,多符合旨意。天成中,升为引进使,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废帝时,魏州军乱,驱逐其帅刘延皓,派范延光招讨,任命刘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晋高祖立,历任宣徽南院使。范延光反叛,高祖命杨光远为招讨使,任命刘处让参其军事。不久副招讨使张从宾在河阳反叛,刘处让分兵击破张从宾。回朝后,与杨光远攻鄴,一年多未能攻下。后来范延光有投降之意但迟疑,刘处让入城,以祸福劝喻,范延光于是出降。

唐朝制度,枢密使常由宦官担任,自梁朝用敬翔、李振,到庄宗开始用武臣,而权重将相,高祖时,以宰相桑维翰、李崧兼枢密使,刘处让与诸宦官心中不平。杨光远讨伐范延光时,因掌握晋国重兵,举动多骄恣,其所求请,高祖多裁抑。刘处让对杨光远说:“这不是皇上的意思,都是桑维翰、李崧等嫉妒你!”杨光远大怒。及兵罢,杨光远见高祖,诉说桑维翰等阻挠自己,高祖不得已,罢免桑维翰等,任命刘处让为枢密使。刘处让在职时,凡所陈述,多不符合旨意。刘处让因母亲去世丁忧,高祖于是不再任命他为枢密使,将其印交给中书而废其职。刘处让居丧一年,起复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累赠太师。

○李承约

李承约,字德俭,是蓟门人。年轻时侍奉刘仁恭,为山后八军巡检使,率领骑兵二千人。刘仁恭被其子刘守光囚禁,李承约率领骑兵投奔晋国,晋王任命他为匡霸指挥使。从破夹寨,战临清,因功累迁洺汾二州刺史、颍州团练使。天成中,邠州节度使毛璋有异志,明宗任命李承约为泾州节度副使,派他去观察毛璋的动静。李承约见毛璋,以祸福劝喻。后来明宗派人代替毛璋,毛璋即时接受替代。明宗大喜,即任命李承约为黔南节度使。李承约以恩信安抚诸夷落,劝民农桑,兴办学校。居数年,当代,黔南人到京师请求留任,允许留一年。召为左卫上将军,改任左龙武统军,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再次为左龙武统军。天福二年,升为左骁卫上将军。多次请求退休,不许。去世时七十五岁,赠太子太师。

○张希崇

张希崇,字德峰,是幽州蓟人。年轻时好学,精通《左氏春秋》。刘守光

不喜欢儒士,希崇因为军中事务成为偏将,带领军队守卫平州。

后来契丹攻陷平州,俘虏了希崇,知道他是个儒者,任命他为卢龙军行军司马。

明宗时期,卢文进从平州逃回,契丹因此让希崇代替文进担任平州节度使,并派他的亲信将领带领三百骑兵监视他。

过了一年多,契丹将领喜欢他的为人,监视的士兵逐渐懈怠,希崇因此与他的部下谋划南归。

他的部下都说士兵是我们的人,不能一起逃亡,担心无法逃脱,因此劝希崇独自离开。

希崇说:“契丹兵只有三百骑兵监视我们,杀了他们的将领,士兵必定会散开逃走。而且平州距离契丹的营地有一千多里,等他们听到混乱的消息再调兵,我们已经在汉界了!”大家都说好。

于是先挖了一个陷阱,放上石灰。

第二天,契丹将领来拜访希崇,希崇请他喝酒,将他杀死在陷阱中,士兵们都溃散逃走,希崇带领他的部下,带着两万人口南归。

明宗嘉奖他,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

后来升任灵武节度使。

灵州靠近戎狄,戍守的士兵和粮道经常被劫掠,希崇于是开垦屯田,教导士兵耕种,军队因此有足够的粮食,节省了转运的费用,明宗下诏褒奖他。

希崇抚养士兵,招抚夷族,从回鹘、瓜、沙等地都派使者来进贡。

过了四年,他上书请求回到内地,调任邠宁节度使。

晋高祖即位后,再次任命他为灵武节度使,希崇感叹说:“我注定要老死在边疆,这难道不是命运吗!”

希崇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每天早晚母亲吃饭时,他必定站在旁边侍候,等母亲吃完才敢退下。

作为将领,他不喜欢声色。

喜欢读书,颇懂星象历法。

天福三年,月亮遮蔽了毕口大星,希崇感叹说:“毕口大星,是边将的象征,我难道要应验这个征兆吗!”

第二年正月去世,追赠太师。

他有一个儿子叫仁谦。

○相里金

相里金,字奉金,是并州人。

为人勇猛强悍,但能屈尊下士。

侍奉晋王,担任五院军队长。

梁、晋在柏乡、胡柳作战,他都有功,升任黄甲指挥使。

同光年间,担任忻州刺史。

当时各州都用武人,大多让部曲主持政务,侵吞公私财物,以谋取私利,相里金却禁止部曲参与政务,厚待他们,只让他们管理家事。

后来升任陇州防御使。

废帝在凤翔起兵,向四方发檄文,四方没有人响应,只有相里金首先派判官薛文遇见废帝,往来商议事务。

废帝即位后,感激他,任命他为保义军节度使。

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废帝任命相里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

高祖即位后,调任建雄节度使,后来被罢免为上将军。

天福五年去世,追赠太师。

○张廷蕴

张廷蕴,是开封襄邑人。

年轻时是宣武军的士兵,后来去侍奉晋王,逐渐升为军校。

经常跟随庄宗征伐,冲锋陷阵,身上满是伤痕,庄宗赞赏他,任命他为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魏博三城巡检使。

当时,庄宗在魏州,刘皇后随行,刘氏经常纵容手下扰民,没有人敢说话,张廷蕴却将他们抓起来斩首。

李继韬在潞州叛乱,庄宗派明宗为招讨使,元行钦为都部署,张廷蕴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带领军队作为前锋。

张廷蕴到达潞州时,天色已晚,他立即率领一百多名士兵越过壕沟登上城墙,守城的人无法抵挡,于是攻破了潞州。

第二天早上,明宗和元行钦才到,明宗心里有些不快。

张廷蕴因功升任羽林都指挥使、申怀沂三州刺史、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左监门卫上将军。

开运年间,因病去世。

张廷蕴是个武人,认识的文字不多,但一生敬重文士。

他曾跟随明宗攻破梁的郓州,俘虏了判官赵凤,张廷蕴对他说:“我看你的相貌一定是个儒者,不必隐瞒。”

赵凤如实回答,张廷蕴立即将他推荐给明宗。

后来赵凤贵为宰相,多次向安重诲推荐张廷蕴,安重诲也多次提起他,但明宗因为张廷蕴攻破潞州时的事情,始终对他心存芥蒂,所以最终没有重用他。

张廷蕴一向廉洁,历任七州,去世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马全节

马全节,字大雅,是大名元城人。

唐同光年间,马全节担任捉生指挥使。

赵在礼在鄴都叛乱,任命马全节为马步军指挥使。

明宗即位后,历任博、单、郢、沂四州刺史、金州防御使。

废帝时期,蜀人攻打金州,州兵只有几百人,马全节散尽家财,与士兵坚守,蜀人退去后,废帝召见马全节,任命他为沧州留后。

晋高祖即位后,立即任命马全节为横海军节度使,调任安远节度使,代替李金全。

李金全叛变投靠李昪,高祖派兵三万,让马全节与安审晖讨伐他,李金全南逃。

李昪的将领李承裕守卫安州,马全节与李承裕在州南交战,大败李承裕,斩首三千级,俘虏一千多人。

李承裕弃城逃走,安审晖追到云梦,抓住了李承裕及其两千士兵,马全节斩杀了其中一千五百人,将其余的士兵和李承裕一起押送到京师。

李承裕对马全节说:“我掠夺城中财物,所得有百万之多,将军都拿走了。我见到天子,一定要告发这件事然后再受刑。”

马全节害怕,于是杀了李承裕,高祖没有追究,调任马全节为昭义节度使。

后来又调任安国节度使。

跟随杜重威讨伐安重荣,因功调任义武节度使。

自从出帝与契丹交恶后,马全节从未离开过战场。

开运元年,担任行营都虞候,契丹与晋军在澶州、魏州之间对峙,马全节另率军队攻破白团城,俘虏七百人。

攻克泰州,俘虏两千人,降服了守将晋廷谦。

四月,契丹在戚城战败,分兵北撤,马全节在定丰击败他们,抓住了他们的将领安晖。

七月,调任广晋尹,留守鄴都。

十月,杜重威担任招讨使,马全节为副将,在卫村大败契丹。

马全节为人谦逊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处理政务时一定要问清楚法律如何规定。

当初调任广晋时,经过元城,他穿着白衣拜见县令,州里的人都以此为荣。

开运二年,调任顺国节度使,还未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中书令。

○皇甫遇

皇甫遇,是常山真定人。

为人勇猛有力,胡须卷曲,擅长射箭。

年轻时跟随唐明宗征伐,侍奉唐朝为武胜军节度使,所到之处苛政暴虐,以搜刮为务,幕僚大多辞职逃走,以躲避他的祸害。

晋高祖时期,历任义武、昭义、建雄、河阳四镇节度使,后来被罢免为神武统军。

契丹入侵,攻陷贝州,出帝任命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皇甫遇为马军右厢排阵使。

当时,青州的杨光远据城反叛,出帝派李守贞和皇甫遇分兵守卫郓州。

皇甫遇等人到达马家渡时,契丹正准备渡河援助杨光远,皇甫遇等人击败了他们,因功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

开运二年,契丹入侵西山,派先锋赵延寿包围镇州,杜重威不敢出战。

赵延寿分兵大肆掠夺,攻破了栾城、柏乡等九县,南至邢州。

当时正值岁末,出帝与近臣饮酒过量,生病了,无法出征,于是派北面行营

都监张从恩与马全节、安审琦以及皇甫遇等人一起抵御敌军。

张从恩等人到达相州,在安阳河南布阵,派遣皇甫遇和慕容彦超率领数千骑兵前去侦察敌情。

皇甫遇渡过漳河,遇到数万敌军,转战十余里,到达榆林,被敌军包围,皇甫遇的马中箭倒下,他得到仆人杜知敏的马,骑上继续战斗。

杜知敏被敌军俘虏,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杜知敏是义士,怎能失去他!”随即与慕容彦超骑马冲入敌阵,救出杜知敏并返回。

敌军与皇甫遇交战,从中午到下午,战斗时断时续,敌军不断增兵,形势非常严峻。

皇甫遇告诫慕容彦超说:“今天的形势,要么战斗,要么逃跑,战斗或许还有生路,逃跑则必死无疑。同样是死,不如战死,还能报效国家。”

张从恩和其他将领奇怪皇甫遇侦察敌情没有回报,都以为皇甫遇已经陷入敌阵。

不久有骑兵报告皇甫遇被围,安审琦率兵准备前去救援,张从恩怀疑报告有诈,不想前往,安审琦说:“成败在天,我们应当共同承担,即使敌军不南下,我们失去皇甫遇,还有什么脸面见天子!”随即率领骑兵渡河,各军都跟随北上,与敌军对峙十余里,敌军看到援兵到来,随即撤退。

皇甫遇与安审琦等人收兵南返,契丹军队也全部北撤。

此时,契丹军队已经深入,人马疲惫,撤退时,各将无法追击,张从恩率领皇甫遇等人退守黎阳,敌军因此得以撤退。

三年冬天,任命杜重威为都招讨使,皇甫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驻扎在中渡。

杜重威暗中向契丹投降,埋伏兵士在帐中,召集各将列坐,告诉他们投降契丹的决定,皇甫遇和其他将领愕然无法应对。

杜重威拿出降表,皇甫遇等人低头依次签名,随即命令士兵解甲投降。

契丹派遣皇甫遇与张彦泽先行进入京师,皇甫遇行至平棘,自刎而死。

唉,梁朝灭亡时敬翔死,不能算是死节;晋朝灭亡时皇甫遇死,不能算是死事,我岂能没有感慨!

梁朝篡夺唐朝,敬翔的谋划起了很大作用,儿子帮助父亲弑杀祖父,这可以吗?他没有被斧钺处死,已经是侥幸了。

当晋军投降契丹时,士兵们起初不知道,等到被命令解甲时,哭声震天,投降岂是他们的本意!

如果皇甫遇奋然挺身而起,在座中杀死杜重威,即使不幸被害,也算是死得其所,他的义烈岂不凛然!

既然低头听命,共同亡国,即使死了也无法赎罪,这有什么可贵的!

君子对人,有时宽容,有时严格要求。

宽容,所以改过自新的道路宽广;严格要求则难得,难得,所以可贵。

然而知道什么是可以宽容的,什么是可贵的,岂不是更难!

○安彦威

安彦威,字国俊,是代州崞县人。

年轻时以军卒身份隶属唐明宗麾下。

安彦威擅长射箭,颇懂兵法。

唐明宗镇守天平、宣武、成德时,安彦威常担任牙将,以谨慎厚道受到信任。

唐明宗即位后,皇子从荣镇守鄴城,安彦威担任护圣指挥使。

从荣判六军时,安彦威升任捧圣指挥使,兼任宁国军节度使。

晋高祖即位后,任命安彦威为北京留守,调任归德。

当时,黄河在滑州决口,命令安彦威堵塞决口,安彦威拿出私钱招募百姓修筑堤坝。

调任西京留守,遇到大饥荒,安彦威赈济安抚饥民,百姓犯法,都宽大处理,饥民爱戴他,不忍离去。

母亲去世,安彦威哀痛过度。

出帝与契丹毁盟,任命安彦威为北面行营副都统,安彦威拿出全部家财资助军用。

因病在京师去世。

安彦威与安太妃同宗,出帝以他为舅,安彦威从未提及此事。

去世后,太妃亲临哭丧,人们才知道他们是同宗,当时更加称赞他的慎重。

○李琼

李琼,是沧州饶安人。

年轻时担任骑将,与晋高祖一起隶属唐明宗麾下。

同光二年,契丹侵犯边境,唐明宗出涿州,遇到契丹,交战不利,各将逐渐撤退,而晋高祖独自奋战,契丹逐渐合围。

李琼拉着晋高祖的衣服一起逃跑,到刘李河时追兵即将赶到,李琼先游到南岸,晋高祖到河中时马倒下,李琼用长矛将他救出,又将自己的马给晋高祖,步行保护他,走了十余里,才得以脱险。

唐明宗在魏州兵变南下,李琼跟随晋高祖率领三百骑兵先到汴州。

晋高祖担任保义军节度使,任命李琼为牙队指挥使。

晋高祖建国后,任命李琼为护圣都虞候,赏赐丰厚,但没有给他官爵,李琼也郁郁不乐。

后来,任命为相州、中州刺史。

出帝时,担任棣州刺史。

杨光远反叛,写信招降李琼,李琼拒绝。

调任洺州团练使,又担任护圣右厢都指挥使。

晋朝灭亡,契丹进入京师,任命李琼为威州刺史,行至郑州,遇到盗贼被杀。

○刘景岩

刘景岩,是延州人。

他家素来富有,能用钱财结交豪杰。

侍奉高万金,担任部曲,后来成为丹州刺史。

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唐废帝调集百姓七户出一人当义兵。

延州节度使杨汉章征发乡民赴京师,即将出发时,刘景岩派人激怒他们,义兵叛乱,杀死杨汉章,迎立刘景岩为留后。

晋高祖即位后,立即任命刘景岩为节度使。

刘景岩的从事熊皦,为人多智,暗中观察刘景岩跋扈难制,担心他有异心,想用利益愚弄他,于是对刘景岩说,边地不能久安,为他陈述保名享利的策略,说邠州、泾州有很多良田,利益百倍,应该多买田地获利以自肥。

刘景岩相信了,一年多后,收获颇丰。

刘景岩派熊皦去京师,熊皦却说:“刘景岩不宜在边地,可以调到内地。”于是调刘景岩到邠州,熊皦入朝担任补阙,而刘景岩又调任保义,不久又调任武胜。

刘景岩这才明白熊皦出卖了自己,于是诬告熊皦私藏自己的玉带,熊皦被贬为商州上津令。

熊皦害怕刘景岩加害,逃亡,躲在山中。

开运三年,刘景岩罢免武胜职务,以太子太师身份退休,住在华州。

契丹侵犯京师,任命周密为延州节度使,刘景岩回到故乡。

州人驱逐周密,立高允权为节度使,高允权的妻子刘氏,是刘景岩的孙女。

刘景岩拥有良田豪宅、众多僮仆,党项司家族在近郊放牧,非常富强,刘景岩与他们往来,高允权颇为担忧。

高允权的妻子每年回家省亲,刘景岩对她说:“高郎只是一个县令,却拥有这个州,能保住吗?”高允权更加厌恶他,又贪图他的田宅,于是诬告他谋反并杀了他,时年八十余岁。

长子刘行琮,担任德州刺史,罢官后留在京师,也被杀。

次子刘行谦,是高允权的岳父,上奏说不是刘氏的儿子,因此免于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注解

华温琪:华温琪,字德润,宋州下邑人,出身农家,曾随黄巢起义,后投靠梁朝,历任绛、棣二州刺史,因战功升为节度使。

黄巢: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曾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供奉官都知:供奉官都知,唐代官职,负责宫廷供奉事务。

滑州:滑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白马河:白马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境内。

胙县:胙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

濮州:濮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硃裕:硃裕,五代时期濮州刺史。

开道指挥使:开道指挥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开路先锋。

绛州:绛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

棣州:棣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惠民县一带。

新州:新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

齐州:齐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晋州:晋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

庄宗: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梁末帝:梁末帝,即后梁末帝朱友贞,五代时期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

定昌军:定昌军,五代时期军事建制,驻地在晋州。

金吾卫大将军:金吾卫大将军,唐代禁军高级将领,负责京城治安。

左龙武统军:左龙武统军,唐代禁军将领,负责京城防卫。

硃友谦:硃友谦,五代时期河中节度使,曾叛梁附晋。

汝州防御使:汝州是唐代设立的一个行政区,防御使是该地区的军事长官,负责防御外敌。

河中行营排阵使:河中行营排阵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河中地区的军事部署。

耀州观察留后:耀州观察留后,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耀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顺义军:顺义军,五代时期军事建制,驻地在耀州。

雄武:雄武,古代地名,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明宗:后唐明宗李嗣源,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二位皇帝,以仁政著称。

左骁卫上将军:左骁卫上将军,唐代禁军高级将领,负责京城防卫。

枢密使:枢密使,五代时期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安重诲:安重诲,五代时期后唐的枢密使,权倾朝野。

镇国军节度使:镇国军节度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镇国军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废帝:后唐废帝李从珂,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三位皇帝。

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古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天福元年:天福元年,即936年,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

太子太傅: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苌从简:苌从简,陈州人,出身屠羊世家,后投靠晋朝,以勇猛著称,历任步军都指挥使、蔡州防御使等职。

陈州:陈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晋:晋,指五代时期的后晋政权。

军校:军校,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训练士兵。

槊:槊,古代长柄兵器,类似于长矛。

梯头:梯头,古代攻城战中负责登梯冲锋的士兵。

步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步兵的指挥。

蔡州防御使:蔡州防御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蔡州防务。

麟州:麟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神木县一带。

汝州:汝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汝州市一带。

汾州:汾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汾阳市一带。

金州:金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安康市一带。

凤翔:凤翔,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

颍州团练使:颍州团练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颍州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晋高祖: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

河阳三城节度使:河阳三城节度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河阳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忠武:忠武,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武宁:武宁,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左金吾卫上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唐代禁军高级将领,负责京城防卫。

太师:古代官职,位列三公之一,通常为荣誉性职位。

许州:许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张筠:张筠,海州人,出身商贾世家,历任宿州刺史、宣徽使、昭德军节度使等职。

海州:海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带。

时溥:时溥,五代时期节度使,曾任宿州刺史。

四镇客将:四镇客将,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四镇的军事事务。

长直军使:长直军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长直军的指挥。

宣徽使:宣徽使,五代时期官职,负责宫廷礼仪和外交事务。

昭德军:昭德军,五代时期军事建制,驻地在相州。

魏博军:魏博军,五代时期军事建制,驻地在魏州。

永平军节度使:永平军节度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永平军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京兆尹:京兆尹,古代官职,负责京城的行政事务。

郭崇韬:郭崇韬,五代时期后唐的名将,曾任剑南两川安抚使。

剑南两川安抚使:剑南两川安抚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剑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河南尹:河南尹,古代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兴元:兴元,古代地名,今陕西省汉中市一带。

符彦琳:符彦琳,五代时期后唐的副使,曾任西京留守。

西京留守:西京留守,五代时期官职,负责西京的行政事务。

张抃:张抃,张筠之弟,曾任牙内指挥使、三白渠营田制置使等职。

牙内指挥使:牙内指挥使,五代时期军事官职,负责牙内军的指挥。

三白渠营田制置使:三白渠营田制置使,五代时期官职,负责三白渠地区的农田水利事务。

魏王继岌:魏王继岌,五代时期后唐的皇子,曾任河中节度使。

咸阳浮桥:咸阳浮桥,古代桥梁,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境内。

康怀英:康怀英,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永平军节度使。

温韬:温韬,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参与盗掘唐陵。

侯莫陈威:侯莫陈威,五代时期后唐的偏将,曾参与盗掘唐陵。

王衍:王衍,五代时期前蜀的末代皇帝。

向延嗣:向延嗣,五代时期后唐的宦官,曾参与杀害王衍。

回鹘: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曾与唐朝有过多次战争和贸易往来。

张从宾:张从宾,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发动叛乱。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古代官职,三公之一,负责辅导太子。

符彦超:符彦超,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西京留守。

杨彦询:杨彦询,字成章,河中宝鼎人,五代时期官员。少时侍奉青州王师范,后因师范降梁被杀,转投魏国,历任多个重要职位,最终成为晋高祖的亲信。

李周:李周,字通理,邢州内丘人,唐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之后。年少从军,以勇猛著称,后归附晋王,历任多个节度使职位,以善政闻名。

刘处让: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五代时期官员。少时为张万进亲吏,后归附晋王,历任多个重要职位,最终成为枢密使。

李承约:李承约,字德俭,蓟门人,五代时期官员。少时侍奉刘仁恭,后归附晋王,历任多个节度使职位,以恩信抚民著称。

张希崇:张希崇,字德峰,幽州蓟人,五代时期官员。少时好学,通《左氏春秋》,后归附晋王,历任多个重要职位。

希崇:张希崇,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在契丹统治下担任平州节度使,后成功南归,受到后唐明宗的嘉奖。

卢龙军行军司马:卢龙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行军司马是军队中的高级参谋职位,负责军务策划和指挥。

卢文进:五代时期后唐将领,曾为平州节度使,后因契丹入侵而逃亡。

平州节度使:平州是唐代设立的一个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灵武节度使:灵武是唐代设立的一个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瓜、沙:瓜州和沙州,唐代设立的两个行政区,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邠宁:邠州和宁州,唐代设立的两个行政区,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相里金:五代时期后晋将领,以勇悍著称,曾为忻州刺史、保义军节度使等职。

忻州刺史:忻州是唐代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陇州防御使:陇州是唐代设立的一个行政区,防御使是该地区的军事长官,负责防御外敌。

保义军节度使:保义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建雄:建雄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上将军:古代高级武官职位,通常为荣誉性职位。

张廷蕴: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将领,以勇猛著称,曾为魏博三城巡检使、羽林都指挥使等职。

魏博三城巡检使:魏博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巡检使是该地区的军事长官,负责巡逻和防御。

羽林都指挥使:羽林军是唐代的禁军之一,都指挥使是该军的最高指挥官。

申怀沂三州刺史:申州、怀州、沂州是唐代设立的三个行政区,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金州、颍州、陇州、绛州是唐代设立的四个行政区,防御团练使是该地区的军事长官,负责防御和训练军队。

左监门卫上将军:左监门卫是唐代的禁军之一,上将军是该军的最高指挥官。

马全节: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横海军节度使:横海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安远:安远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昭义:昭义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义武:义武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皇甫遇: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以忠诚和勇敢闻名。

武胜军节度使:武胜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义成军节度使:义成军是唐代设立的一个军事行政区,节度使是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马军都指挥使:马军是唐代的骑兵部队,都指挥使是该军的最高指挥官。

都监: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监督军队的行政事务。

安审琦: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相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

安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市。

漳河:河流名,流经今河北、河南两省。

榆林:古代地名,今陕西省榆林市。

杜知敏:皇甫遇的仆人,以忠诚著称。

慕容彦超: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与皇甫遇并肩作战。

黎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浚县一带。

杜重威: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后投降契丹。

中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境内。

张彦泽: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后投降契丹。

平棘: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境内。

梁亡:指后梁的灭亡。

敬翔:五代时期后梁的谋士,曾为梁太祖出谋划策。

晋亡:指后晋的灭亡。

安彦威: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以忠诚和谨慎著称。

李琼: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多次救晋高祖于危难之中。

刘景岩: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以智谋和财富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评注

《华温琪传》通过对华温琪生平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和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华温琪出身农家,早年随黄巢起义,后投靠梁朝,凭借战功逐步升迁,历任绛、棣二州刺史,最终成为节度使。他的经历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崛起和权力的更迭。华温琪在棣州治理河水为患,徙民于新州,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为民谋利的责任感。然而,他因掠部民妻而被罢官,又因战功被重新启用,显示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复杂性格和道德困境。

《苌从简传》则通过苌从简的勇猛事迹,展现了五代时期武将的英勇和残酷。苌从简出身屠羊世家,后投靠晋朝,以勇猛著称,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在战斗中中箭,镞入髀骨,仍能言笑自若,显示了其坚韧不拔的性格。然而,苌从简为人刚暴难制,甚至好食人肉,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的野蛮和残忍。他的经历揭示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复杂性格和道德困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张筠传》通过对张筠及其弟张抃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武将的权力斗争和道德沦丧。张筠出身商贾世家,凭借辩惠和战功逐步升迁,历任宿州刺史、宣徽使、昭德军节度使等职。他在永平军节度使任上,掠取康怀英家财,掘地得金玉,甚至杀害偏将侯莫陈威以夺取宝货,显示了其贪婪和残忍。张抃则在京兆尹任上,断咸阳浮桥以拒魏王继岌,导致继岌自杀,显示了其冷酷和无情。张筠兄弟的巨万财富和道德沦丧,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的权力斗争和道德困境。

总体而言,这三篇传记通过对华温琪、苌从简、张筠等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复杂性格和道德困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这些传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和官员们的忠诚与智慧。杨彦询、李周、刘处让、李承约和张希崇都是五代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忠诚,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和重用。

杨彦询的故事展示了他在政治动荡中的机智和忠诚。他先后侍奉多位君主,最终成为晋高祖的亲信,体现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忠诚。李周则以勇猛著称,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同时也在治理地方时表现出色,展现了文武双全的才能。

刘处让的故事则突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他在危急时刻不惜自残以表达对晋王的忠诚,最终赢得了晋王的信任和重用。李承约则以恩信抚民著称,他在治理地方时注重民生,劝民农桑,兴起学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张希崇则以学识渊博著称,他通晓《左氏春秋》,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历任多个重要职位。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局势,也展示了他们在乱世中的忠诚、智慧和才能。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才能。作者在叙述中注重细节描写,如杨彦询的机智、李周的勇猛、刘处让的忠诚、李承约的恩信和张希崇的学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官员们的生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官员们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五代时期几位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包括张希崇、相里金、张廷蕴、马全节和皇甫遇。这些将领在动荡的五代时期,凭借各自的才能和品德,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张希崇的故事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他在契丹统治下担任平州节度使,成功策划并实施了南归的计划,最终带领两万余人回到后唐。这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他对故国的忠诚。明宗对他的嘉奖和重用,进一步证明了他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相里金则以勇悍和折节下士著称。他在晋王麾下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废帝起兵时,他率先响应,表现出对主君的忠诚。他的廉洁和公正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尽管他身处乱世,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张廷蕴的故事则突出了他的勇猛和正直。他在庄宗麾下屡次冲锋陷阵,甚至在刘皇后纵容下属扰民时,敢于收斩不法之徒,表现出不畏权贵的勇气。尽管他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对文士的尊重和推荐,显示了他对文化的重视。

马全节则以谦谨和孝道闻名。他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尤其是在对抗契丹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他的廉洁和公正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孝道更是为人称道,事母至孝,体现了儒家伦理对他的深刻影响。

皇甫遇则以勇力和苛暴著称。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同时也以严厉和苛刻闻名,导致许多宾佐逃离。尽管如此,他在对抗契丹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为后晋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将领的生平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这些将领在乱世中凭借各自的才能和品德,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晋将领皇甫遇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面对国家危亡时的忠诚与无奈。皇甫遇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在与契丹的战斗中,他不仅亲自冲锋陷阵,还多次救出被困的战友,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然而,面对杜重威的背叛和投降,皇甫遇最终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投降的拒绝。

皇甫遇的故事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忠诚与无奈。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武将们不仅要面对外敌的威胁,还要应对内部的背叛和权力斗争。皇甫遇的忠诚和勇敢,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的悲剧性结局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安彦威、李琼和刘景岩等将领的事迹,进一步丰富了五代时期的历史画卷。安彦威以谨慎和忠诚著称,李琼则以勇敢和机智闻名,刘景岩则展现了智谋和财富的力量。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环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皇甫遇等人的事迹,深刻揭示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忠诚、勇敢和无奈,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