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一-原文
○氏叔琮
氏叔琮,开封尉氏人也。为梁骑兵伍长,梁兵击黄巢陈、许间,叔琮战数有功, 太祖壮之,使将后院马军,从攻徐、兗,表宿州刺史。使攻襄阳,战数败,降为阳 翟镇遏使。久之,迁曹州刺史。太祖下河中,取晋、绛,晋王遣使致书太祖求成, 太祖以晋书词嫚,乃遣叔琮与贺德伦等攻之。叔琮自太行入,取泽、潞,出石会, 营于洞涡,久之粮尽,乃旋。表晋州刺史。晋人复取绛州,攻临汾,叔琮选壮士二 人深目而胡须者,牧马襄陵道旁,晋人以为晋兵,杂行道中,伺其怠,擒晋二人而 归。晋人大惊,以为有伏兵,乃退屯于蒲县。太祖遣友宁兵万人会叔琮御晋,友宁 欲休兵以待,叔琮曰:“敌闻救至必走,走则何功邪?”乃夜击之,晋人大败,逐 之至于太原。太祖大喜曰:“破太原非氏老不可。”已而兵大疫,叔琮班师,令曰: “病不能行者焚之。”病者惧,皆言无恙,乃以精卒为殿而还至石会,留数骑,以 大将旗帜立于高冈,晋兵疑其有伏,乃不敢追。久之,徙保大军节度使。昭宗迁洛, 拜右龙武统军。太祖遣叔琮与李彦威等弑昭宗,已而杀之。
○李彦威
李彦威,寿州人也。少事梁太祖,为人颖悟,善揣人意,太祖怜之,养以为子, 冒姓硃氏,名友恭。历汝、颍二州刺史。昭宗迁洛,拜右龙武统军。初,刘季述废 昭宗,立皇太子裕为天子。昭宗反正,以为太子幼,为贼所立,赦之,复其始封为 德王。昭宗自岐还,太祖见裕眉目疏秀,恶之,谓宰相崔胤曰:“德王尝为季述所 立,安得犹在乎?公白天子杀之。”胤奏之,昭宗不许,佗日以问太祖,太祖曰: “臣安敢及之,胤欲卖臣尔。”昭宗迁洛,谓蒋玄晖曰:“德王,朕爱子也,全忠 何为欲杀之?”因泣下,啮指流血。玄晖具以白太祖,太祖益恶之。是时,昭宗改 元天祐,迁于东都,为梁所迫,而晋人、蜀人以为天祐之号非唐所建,不复称之, 但称天复。王建亦传檄天下,举兵诛梁。太祖大惧,恐昭宗奔佗镇,以兵七万如河 中,阴遣敬翔至洛,告彦威与氏叔琮等,使行弑逆。八月壬辰,彦威、叔琮以龙武 兵宿禁中,夜二鼓,以兵百人叩宫门奏事,夫人裴正一开门问曰:“奏事安得以兵 入?”龙武牙官史太杀之,趋椒兰殿,问昭宗所在,昭宗方醉,起走,太持剑逐之, 昭宗单衣旋柱而走,太剑及之,昭宗崩。讣至河中,太祖阳为惊骇,投地号哭,骂 曰:“奴辈负我,俾我被恶名于后世邪!”太祖至洛,流彦威、叔琮岭南,使张廷 范杀之。彦威临刑大呼曰:“卖我以灭口,其如神理何?”顾廷范曰:“勉之,公 行自及。”遂见杀。已而还其姓名。
庄宗时,得故唐内人景姹,言当彦威等弑昭宗时,诸王宗属数百人皆遇害,而 同为一坑,瘗于龙兴寺北,请合为一冢而改葬之。诏以故濮王为首,葬以一品礼云。
○李振
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吾卫将军,拜台州刺史。 盗起浙东,不果行,乃西归。过梁,以策干太祖,太祖留之。太祖兼领郓州,表振 节度副使。
振奏事长安,舍梁邸。宦官刘季述谋废昭宗,遣其侄希正因梁邸吏程岩见振曰: “今主上严急,诛杀不辜,中尉惧及祸,将行废立,请与诸邸吏协力以定中外,如 何?”振骇然曰:“百岁奴事三岁主,而敢尔邪!今梁王百万之师,方仗大义尊天 子,君等无为此不祥也!”振还,季述卒与岩等废昭宗,幽之东宫,号太上皇,立 皇太子裕为天子。是时,太祖用兵在邢、洺间,季述诈为太上皇诰告太祖,太祖犹 豫,未知所为,振曰:“夫竖刁、伊戾之乱,所以为霸者资也。今阉宦作乱,天子 危辱,此正仗义立功之时。”太祖大悟,乃囚季述使者,遣振诣京师见崔胤,谋出 昭宗。昭宗返正,太祖大喜,执振手曰:“卿谋得之矣!”
王师范以青州降梁,遣振往代师范,师范疑惧,不知所为,振曰:“独不闻汉 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雠杀人也。今 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师范洗然自释,乃西归梁。
昭宗迁洛,振往来京师,朝臣皆侧目,振视之若无人。有所小怒,必加谴谪。 故振一至京师,朝廷必有贬降。时人目振为鸱枭。太祖之弑昭宗也,遣振至京师与 硃友恭、氏叔琮谋之。昭宗崩,太祖问振所以待友恭等宜如何?振曰:“昔晋司马 氏杀魏君而诛成济,不然,何以塞天下口?”太祖乃归罪友恭等而杀之。
振尝举进士咸通、乾符中,连不中,尤愤唐公卿,及裴枢等七人赐死白马驿, 振谓太祖曰:“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太祖笑而从之。
太祖即位,累迁户部尚书。友珪时,以振代敬翔为崇政院使。庄宗灭梁入汴, 振谒见郭崇韬,崇韬曰:“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尔!”已而伏诛。
○裴迪
裴迪,字升之,河东闻喜人也。为人明敏,善治财赋,精于簿书。唐司空裴璩 判度支,辟为出使巡官。都统王鐸镇滑州,奏迪汴、宋、郓等州供军院使。鐸为租 庸使,辟租庸招纳使。梁太祖镇宣武,辟节度判官。太祖用兵四方,常留迪以调兵 赋。太祖乃榜门,以兵事自处,而以货财狱讼一切任迪。太祖西攻
岐,王师范谋袭 汴,遣健卒苗公立持书至汴,阴伺虚实。
迪召公立问东事,公立色动,乃屏人密诘 之,具得其事。
迪不暇启,遣硃友宁以兵巡兗、郓,以故师范虽窃发而事卒不成。
太祖自岐还,将吏皆赐“迎銮叶赞功臣”,将吏入见,太祖目迪曰:“叶赞之功, 惟裴公有之,佗人不足当也。”
迪入唐,累迁太常卿。
太祖即位,召拜右仆射,居 一岁告老,以司空致仕,卒于家。
○韦震
韦震,字东卿,雍州万年人也。初名肇。为人强敏,有口辩。
事梁太祖为都统 判官。
申丛执秦宗权,欲送于太祖,又欲自献于京师,又欲挟宗权夺其兵。
太祖遣 震入蔡州视之,丛遣骑兵三百迎震,欲杀之,震以计得免。
还白太祖曰:“丛不足 虑,为其谋者牙将裴涉,妄庸人也。”
丛后果为郭璠所杀。
璠以宗权归于太祖,太 祖欲大其事,请献俘于唐,唐以时溥破黄巢,献馘而已,宗权不足俘,左拾遗徐彦 枢亦疏请所在斩决。
太祖遣震奏事京师,往复论列,卒俘宗权。
太祖德之,表为节 度副使。
昭宗幸石门,太祖遣震由虢略间道奉表行在,昭宗赐其名震。
太祖已破兗、 郓,遂攻吴,大败于清口。
太祖惧诸镇乘间图己,乃讽杜洪、钟传、王师范、钱镠 等荐己为元帅,且求兼领郓州。
昭宗初不许,震强辩,敢大言,语数不逊,昭宗卒 许梁以郓州,太祖遂兼四镇,表震郓州留后。
昭宗迁洛,震入为河南尹、六军诸卫 副使,以病喑,守太子太保致仕。
太祖受禅,改太子太傅。
末帝即位,加太师,卒。
○孔循
孔循,不知其家世何人也。少孤,流落于汴州,富人李让阑得之,养以为子。
梁太祖镇宣武,以李让为养子,循乃冒姓硃氏。
稍长,给事太祖帐下,太祖诸兒乳 母有爱之者,养循为子,乳母之夫姓赵,循又冒姓为赵氏,名殷衡。
昭宗东迁洛阳, 太祖尽去天子左右,悉以梁人代之,以王殷为宣徽使,循为副使。
循与蒋玄晖、张廷范等共与弑昭宗之谋,其后循与玄晖有隙,哀帝即位,将有 事于南郊,循因与王殷谗于太祖曰:“玄晖私侍何太后,与廷范等奉天子郊天,冀 延唐祚。”
太祖大怒。
是时,梁兵攻寿春,大败而归,哀帝遣裴迪劳军,太祖见迪, 怒甚,迪还,哀帝不敢郊。
封太祖魏王,备九锡,太祖拒而不受。
玄晖与宰相柳璨 相次驰至梁自解,璨曰:“自古王者之兴,必有封国,而唐所以不即逊位者,当先 建国备九锡,然后禅也。”
太祖曰:“我不由九锡作天子可乎?”
璨惧,驰去。
太祖遣循与王殷弑何皇后,因杀璨及玄晖、廷范等,以循为枢密副使。
唐亡,事梁为汝州防御使、左卫大将军、租庸使,始改姓孔,名循。
庄宗时, 权知汴州。
明宗自魏兵反而南,庄宗东出汜水,循持两端,遣迎明宗于北门,迎庄 宗于西门,供帐牲饩,其礼如一,而戒其人曰:“先至者入之。”
明宗先至,遂纳 之。
明宗即位,以为枢密使。
明宗幸汴州,循留守东都,民有犯曲者,循族杀其家, 明宗知其冤,因诏天下除曲禁,许民得造曲。
循为人柔佞而险猾,安重诲尤亲信之, 凡循所言,无不听用。
明宗尝欲以皇子娶重诲女,重诲以问循,循曰:“公为机密 之臣,不宜与皇子婚。”
重诲信之,乃止。
而循阴使人白明宗,求以女妻皇子,明 宗即以宋王从厚娶循女。
重诲始恶其为人,出循为忠武军节度使,徙镇横海,卒于 镇,年四十八,赠太尉。
○孙德昭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
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 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
与破贼功,拜右 金吾卫大将军。
硃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
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 师宿卫。
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 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是时,京师数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
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 谋反正,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 以盟。
天复元年正月朔,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伏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 分索馀党皆尽。
昭宗闻外喧哗,大恐。
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 正!”
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
德昭掷其首入。
已而承诲等悉取馀党首以献, 昭宗信之。
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 “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 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 交争。
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幸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 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
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
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 留,遂为两街制置使。
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 洛阳,赐甲第一区。
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
太祖即位,以乌银带、 袍、笏、名马赐之。
疾少间,以为左卫
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 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王敬荛
王敬荛,颍州汝阴人也。事州为牙将。唐末,王仙芝等攻劫汝、颍间,刺史不 能拒,敬荛遂代之,即拜刺史。敬荛为人状貌魁杰,而沈勇有力,善用铁枪,重三 十斤。颍州与淮西为邻境,数为秦宗权所攻,力战拒之,宗权悉陷河南诸州,独敬 荛不可下,由是颍旁诸州民,皆依敬荛避贼。是时,所在残破,独颍州户二万。梁 太祖攻淮南,道过颍州,敬荛供馈梁兵甚厚,太祖大喜,表敬荛沿淮指挥使。其后 梁兵攻吴,庞师古死清口,败兵亡归,过颍,大雪,士卒饥冻,敬荛乃沿淮积薪为 作糜粥餔之,亡卒多赖以全活,太祖表敬荛武宁军留后,遂拜节度使。天祐三年, 为左卫上将军。太祖即位,敬荛以疾致仕,后卒于家。
○蒋殷
蒋殷,幼为王重盈养子,冒姓王氏。梁太祖取河中,以王氏旧恩录其子孙,表 殷牙将,太祖尤爱之。唐迁洛阳,殷为宣徽北院使。太祖已下襄阳,转攻淮南,还 屯正阳,哀帝遣殷劳军。是时,哀帝方卜郊,殷与枢密使蒋玄晖等有隙,因谮之太 祖,言玄晖等教天子卜郊祈天,且待诸侯助祭者以谋兴复,太祖大怒,哀帝为改卜 郊。是时,太祖将有篡弑之谋,何太后尝泣涕叩头为玄晖等言:“梁王禅位后,愿 全唐家子母。”殷乃诬玄晖尝私侍太后,太祖斩玄晖及张廷范、柳璨等,遣殷弑太 后于积善宫。哀帝下诏惭愧,自言以母后故无以奉天,乃卒不郊。庶人友珪与殷善, 友珪弑太祖自立,拜殷武宁军节度使。末帝即位,以福王友璋代殷,殷不受代。王 瓚亦王氏子,惧为殷所累,乃言殷非王氏子,本姓蒋。末帝诏削官爵,还其姓,遣 牛存节讨之,殷举族自燔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一-译文
○氏叔琮
氏叔琮是开封尉氏人。他最初是梁朝的骑兵伍长,梁军在陈、许一带攻打黄巢时,叔琮多次立下战功,梁太祖对他非常赏识,任命他统领后院马军,跟随攻打徐州、兖州,并表奏他为宿州刺史。后来他奉命攻打襄阳,但多次战败,被降职为阳翟镇遏使。过了很久,他被调任为曹州刺史。梁太祖攻下河中,夺取晋、绛等地,晋王派人送信给梁太祖求和,梁太祖认为晋王的信言辞傲慢,便派叔琮与贺德伦等人攻打晋王。叔琮从太行山进入,攻取了泽、潞等地,出石会关,驻扎在洞涡,时间久了粮草耗尽,便撤军。梁太祖表奏他为晋州刺史。晋人再次夺取绛州,攻打临汾,叔琮挑选了两名深目胡须的壮士,在襄陵道旁放马,晋人误以为是晋兵,混杂在行军中,叔琮趁他们懈怠时,擒获了两人并带回。晋人大惊,以为有伏兵,便退守蒲县。梁太祖派友宁率兵一万与叔琮会合抵御晋军,友宁想休整等待时机,叔琮说:“敌人听说援军到了必定会逃跑,逃跑后我们还有什么功劳呢?”于是连夜出击,晋军大败,叔琮追击到太原。梁太祖大喜,说:“攻破太原非氏老不可。”不久军中爆发瘟疫,叔琮下令班师,并下令:“病重不能行走的人就烧掉。”病人们害怕,都说自己没事,叔琮便挑选精兵殿后,回到石会关,留下几匹马,将大将的旗帜立在高冈上,晋兵怀疑有伏兵,不敢追击。过了很久,叔琮被调任为保大军节度使。昭宗迁都洛阳后,叔琮被任命为右龙武统军。梁太祖派叔琮与李彦威等人弑杀昭宗,事后又杀了他们。
○李彦威
李彦威是寿州人。他年轻时侍奉梁太祖,为人聪明,善于揣摩人心,梁太祖很喜欢他,收他为养子,改姓朱,名友恭。他曾任汝、颍二州刺史。昭宗迁都洛阳后,他被任命为右龙武统军。当初,刘季述废黜昭宗,立皇太子裕为天子。昭宗复位后,认为太子年幼,是被贼人所立,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封号为德王。昭宗从岐州返回后,梁太祖见德王眉目清秀,心生厌恶,对宰相崔胤说:“德王曾被刘季述立为天子,怎么能还活着呢?你向天子请求杀了他。”崔胤上奏,昭宗不同意,后来昭宗问梁太祖,梁太祖说:“臣怎么敢干预此事,是崔胤想陷害臣。”昭宗迁都洛阳后,对蒋玄晖说:“德王是朕的爱子,全忠为什么要杀他?”说着流下眼泪,咬破手指流血。蒋玄晖将此事告诉了梁太祖,梁太祖更加厌恶德王。当时,昭宗改元天祐,迁都东都,受到梁朝的逼迫,而晋人、蜀人认为天祐的年号不是唐朝所建,不再使用,只称天复。王建也传檄天下,举兵讨伐梁朝。梁太祖非常害怕,担心昭宗逃到其他藩镇,便率兵七万前往河中,暗中派敬翔到洛阳,告诉李彦威和氏叔琮等人,让他们弑杀昭宗。八月壬辰日,彦威、叔琮率龙武兵驻扎在宫中,半夜二更时分,率兵百人敲宫门奏事,夫人裴正一开门问:“奏事怎么能带兵进来?”龙武牙官史太杀了她,直奔椒兰殿,问昭宗在哪里,昭宗当时喝醉了,起身逃跑,史太持剑追赶,昭宗穿着单衣绕着柱子逃跑,史太的剑刺中了他,昭宗驾崩。消息传到河中,梁太祖假装震惊,倒地痛哭,骂道:“这些奴才辜负了我,让我在后世背上恶名!”梁太祖到洛阳后,将彦威、叔琮流放到岭南,派张廷范杀了他们。彦威临刑前大喊道:“出卖我来灭口,天理何在?”他对张廷范说:“你也要小心,你也会遭报应的。”随后被杀。后来恢复了他们的原名。
庄宗时,得到唐朝旧宫女景姹,她说李彦威等人弑杀昭宗时,数百名宗室成员都被杀害,埋在一个坑里,葬在龙兴寺北,请求将他们合葬并改葬。庄宗下诏以故濮王为首,按一品礼安葬。
○李振
李振,字兴绪,他的祖父李抱真是唐朝的潞州节度使。李振曾任唐朝的金吾卫将军,后任台州刺史。浙东发生盗乱,他未能赴任,便西归。经过梁朝时,他向梁太祖献策,梁太祖将他留下。梁太祖兼任郓州节度使时,表奏李振为节度副使。
李振到长安奏事,住在梁朝的官邸。宦官刘季述密谋废黜昭宗,派他的侄子刘希正通过梁朝官邸的官吏程岩见李振,说:“现在皇上严苛,滥杀无辜,中尉担心祸及自身,打算废黜皇上,另立新君,请与各位官邸官吏合作,安定内外,如何?”李振大惊,说:“百岁的奴仆侍奉三岁的主子,你们怎么敢这样做!现在梁王有百万大军,正以大义尊奉天子,你们不要做这种不祥之事!”李振回来后,刘季述最终与程岩等人废黜了昭宗,将他幽禁在东宫,尊为太上皇,立皇太子裕为天子。当时,梁太祖正在邢、洺一带用兵,刘季述伪造太上皇的诏书告诉梁太祖,梁太祖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应对,李振说:“竖刁、伊戾的叛乱,正是成就霸业的机会。现在宦官作乱,天子危难,这正是仗义立功的时候。”梁太祖恍然大悟,便囚禁了刘季述的使者,派李振到京师见崔胤,谋划救出昭宗。昭宗复位后,梁太祖非常高兴,握着李振的手说:“你的计谋成功了!”
王师范以青州投降梁朝,梁太祖派李振去接替王师范,王师范感到疑虑和恐惧,不知该如何应对,李振说:“你没听说过汉朝的张绣吗?张绣曾与曹操为敌,但他没有投靠袁绍,而是归顺了曹操,因为他知道曹操志向远大,不会因私仇杀人。现在梁王正要成就大业,怎么会因旧怨害忠臣呢?”王师范听后释然,便西归梁朝。
昭宗迁都洛阳后,李振频繁往来于京师,朝臣们都对他侧目而视,李振却视若无睹。他稍有不满,必定会加以贬谪。因此,李振一到京师,朝廷必定有人被贬。当时人称李振为“鸱枭”。梁太祖弑杀昭宗时,派李振到京师与朱友恭、氏叔琮密谋。昭宗驾崩后,梁太祖问李振该如何处置朱友恭等人,李振说:“当年晋朝的司马氏杀了魏君后诛杀了成济,否则,怎么堵住天下人的口?”梁太祖便将罪责归咎于朱友恭等人,杀了他们。
李振曾在咸通、乾符年间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未中第,因此对唐朝的公卿非常愤恨。裴枢等七人被赐死于白马驿时,李振对梁太祖说:“这些人曾自称清流,不如把他们投进河里,让他们变成浊流。”梁太祖笑着同意了。
梁太祖即位后,李振多次升迁,官至户部尚书。友珪时期,李振接替敬翔担任崇政院使。庄宗灭梁后进入汴京,李振拜见郭崇韬,郭崇韬说:“人们都说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见到他,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不久,李振被处死。
○裴迪
裴迪,字升之,是河东闻喜人。他为人聪明机敏,善于管理财政,精通簿记。唐朝司空裴璩担任度支使时,任命他为出使巡官。都统王铎镇守滑州时,上奏裴迪为汴、宋、郓等州供军院使。王铎担任租庸使时,任命裴迪为租庸招纳使。梁太祖镇守宣武时,任命裴迪为节度判官。梁太祖四处用兵时,常留裴迪负责调拨兵力和赋税。梁太祖在门上张贴告示,将军事事务交给自己处理,而将财政和诉讼等事务全部交给裴迪。梁太祖西征时
岐州的王师范策划袭击汴州,派遣健壮的士兵苗公立带着书信到汴州,暗中侦察虚实。
裴迪召见苗公立询问东方的事务,苗公立神色慌张,裴迪便屏退旁人,秘密审问他,完全得知了王师范的计划。
裴迪来不及向朝廷报告,便派遣硃友宁率兵巡视兗州和郓州,因此王师范虽然发动了袭击,但最终未能成功。
太祖从岐州返回,将领和官吏都被赐予“迎銮叶赞功臣”的称号,将领和官吏入见太祖时,太祖看着裴迪说:“叶赞的功劳,只有裴公能够担当,其他人都不足以胜任。”
裴迪进入唐朝,多次升迁至太常卿。
太祖即位后,召见并任命他为右仆射,任职一年后告老还乡,以司空的职位退休,最终在家中去世。
韦震,字东卿,是雍州万年县人。原名肇。他为人刚强敏捷,口才出众。
他担任梁太祖的都统判官。
申丛抓住了秦宗权,想要将他送给太祖,又想自己献给京师,还想挟持秦宗权夺取他的兵权。
太祖派遣韦震进入蔡州查看情况,申丛派遣三百骑兵迎接韦震,想要杀死他,韦震用计谋得以逃脱。
他回来向太祖报告说:“申丛不足为虑,为他出谋划策的是牙将裴涉,是个狂妄平庸的人。”
申丛后来果然被郭璠所杀。
郭璠将秦宗权交给太祖,太祖想要夸大此事,请求将秦宗权作为俘虏献给唐朝,唐朝因为时溥击败了黄巢,只献上了黄巢的首级,秦宗权不足以作为俘虏,左拾遗徐彦枢也上疏请求在当地处决秦宗权。
太祖派遣韦震到京师奏事,经过多次辩论,最终将秦宗权作为俘虏献上。
太祖感激他,任命他为节度副使。
昭宗前往石门,太祖派遣韦震从虢略的小路奉表到行在,昭宗赐给他名字“震”。
太祖已经攻破兗州和郓州,于是进攻吴国,在清口大败。
太祖担心各镇乘机图谋自己,便暗示杜洪、钟传、王师范、钱镠等人推荐自己为元帅,并且请求兼任郓州。
昭宗最初不同意,韦震强辩,敢于大言不惭,言辞多次不逊,昭宗最终同意梁国兼任郓州,太祖于是兼任四镇,任命韦震为郓州留后。
昭宗迁都洛阳,韦震进入朝廷担任河南尹、六军诸卫副使,因病失声,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
太祖接受禅让后,改任他为太子太傅。
末帝即位后,加封他为太师,最终去世。
孔循,不知道他的家世如何。他年少时孤苦,流落到汴州,被富人李让收养为子。
梁太祖镇守宣武时,以李让为养子,孔循于是冒姓硃氏。
稍长后,他在太祖帐下任职,太祖的乳母中有喜欢他的,将他收养为子,乳母的丈夫姓赵,孔循又冒姓为赵氏,名殷衡。
昭宗东迁洛阳时,太祖将天子身边的人全部替换为梁人,任命王殷为宣徽使,孔循为副使。
孔循与蒋玄晖、张廷范等人共同参与了弑杀昭宗的阴谋,后来孔循与蒋玄晖有了矛盾,哀帝即位后,准备在南郊举行祭祀,孔循便与王殷向太祖进谗言说:“蒋玄晖私下侍奉何太后,与张廷范等人奉天子郊天,希望延长唐朝的国祚。”
太祖大怒。
当时,梁兵攻打寿春,大败而归,哀帝派遣裴迪慰劳军队,太祖见到裴迪,非常愤怒,裴迪返回后,哀帝不敢举行郊祀。
封太祖为魏王,准备九锡之礼,太祖拒绝接受。
蒋玄晖与宰相柳璨相继赶到梁国自辩,柳璨说:“自古以来,王者的兴起,必定有封国,而唐朝之所以不立即逊位,应当先建国准备九锡,然后禅让。”
太祖说:“我不通过九锡就能成为天子吗?”
柳璨害怕,急忙离去。
太祖派遣孔循与王殷弑杀何皇后,随后杀死柳璨、蒋玄晖、张廷范等人,任命孔循为枢密副使。
唐朝灭亡后,孔循在梁国担任汝州防御使、左卫大将军、租庸使,开始改姓孔,名循。
庄宗时,他暂时掌管汴州。
明宗从魏兵反叛南下,庄宗东出汜水,孔循持两端,派遣人分别在北门迎接明宗,在西门迎接庄宗,供应的帐幕和牲礼都一样,并告诫他的人说:“先到的人就接纳。”
明宗先到,于是接纳了他。
明宗即位后,任命他为枢密使。
明宗前往汴州时,孔循留守东都,有百姓犯曲禁,孔循将其全家处死,明宗知道他是冤枉的,于是下诏天下废除曲禁,允许百姓造曲。
孔循为人柔佞而险猾,安重诲特别信任他,凡是孔循所说的话,无不听从。
明宗曾经想让皇子娶安重诲的女儿,安重诲询问孔循的意见,孔循说:“您是机密的臣子,不宜与皇子结亲。”
安重诲相信了他,于是作罢。
而孔循暗中派人告诉明宗,请求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子,明宗于是让宋王从厚娶了孔循的女儿。
安重诲开始厌恶他的为人,将孔循外放为忠武军节度使,调任横海镇,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太尉。
孙德昭,是盐州五原县人。他的父亲孙惟最,有才能和谋略。
黄巢攻陷长安时,孙惟最率领乡里子弟,组织了一千名义兵,向南攻打黄巢于咸阳,兴平州的将领赞赏他的行为,增派了两千州兵。
因破贼有功,被任命为右金吾卫大将军。
硃玫在京师作乱,僖宗逃往兴元,孙惟最率兵击贼。
多次升迁至鄜州节度使,留在京师宿卫。
鄜州的将吏到朝廷请求孙惟最到任,京师数万百姓与神策军再次阻拦,使他无法成行,改任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管神策军,号称“扈驾都”。
当时,京师多次发生动乱,百姓都依赖他保护。
孙德昭因父亲的职位担任神策军指挥使。
光化三年,刘季述废黜昭宗,将他幽禁在东宫,宰相崔胤谋划恢复昭宗的帝位,暗中派人寻找可以共同成事的义士,孙德昭便与孙承诲、董从实响应崔胤,崔胤撕裂衣襟写下盟书。
天复元年正月初一,天未亮,刘季述准备上朝,孙德昭埋伏甲士在道路旁,拦截他的车驾并斩杀了他,孙承诲等人分别搜捕其余党羽,全部处决。
昭宗听到外面的喧哗声,非常恐惧。
孙德昭骑马赶到,敲门说:“刘季述已经被诛杀,皇帝应当复位!”
何皇后喊道:“你可以进献逆贼的首级!”
孙德昭将刘季述的首级扔了进去。
随后孙承诲等人将其他党羽的首级全部献上,昭宗相信了他们。
孙德昭破锁救出昭宗,昭宗登上丹凤楼复位,因功被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称“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孙承诲等人都被任命为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画像被挂在凌烟阁,都留在京师,号称“三使相”,恩宠无比。
当时,崔胤正想诛杀唐朝的宦官,外交上依赖梁国,而宦官也依赖李茂贞作为屏障,梁国和岐国互相争斗。
冬十月,宦官韩全诲劫持昭宗逃往凤翔,孙承诲、董从实都跟随,而孙德昭独自与梁国合作,于是率兵保护崔胤及百官保卫东街,催促梁兵向西进军,梁太祖非常感激他依附自己,赐给他龙凤剑和斗鸡纱。
太祖到达华州时,孙德昭以军礼在道路旁迎接。
太祖到达京师后,任命他为同州留后,准备出发时,京师百姓再次请求他留下,于是担任两街制置使。
梁兵围攻凤翔时,孙德昭率领八千士兵归属太祖,太祖更加感激他,让他先到洛阳,赐给他一座甲第。
昭宗东迁后,任命他为左威卫上将军,因病免职。
太祖即位后,赐给他乌银带、袍、笏和名马。
病情稍有好转后,任命他为左卫。
大将军。末帝即位后,被封为左金吾大将军,后来去世。承诲和从实到达凤翔,与宦官一起被杀。
○王敬荛
王敬荛是颍州汝阴人。在州里担任牙将。唐朝末年,王仙芝等人攻打汝州和颍州之间,刺史无法抵抗,王敬荛于是代替他,被任命为刺史。王敬荛身材魁梧,勇敢有力,擅长使用重达三十斤的铁枪。颍州与淮西相邻,多次被秦宗权攻打,王敬荛奋力抵抗,秦宗权攻陷了河南各州,唯独王敬荛无法攻下,因此颍州附近的百姓都依靠王敬荛躲避贼寇。当时,各地都遭到破坏,唯独颍州有两万户人家。梁太祖攻打淮南,路过颍州,王敬荛为梁军提供了丰厚的物资,梁太祖非常高兴,任命王敬荛为沿淮指挥使。后来梁军攻打吴国,庞师古在清口战死,败兵逃回,经过颍州时,遇到大雪,士兵饥寒交迫,王敬荛便沿淮河堆积柴火,煮粥给他们吃,许多逃兵因此得以活命,梁太祖任命王敬荛为武宁军留后,后来又被任命为节度使。天祐三年,王敬荛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梁太祖即位后,王敬荛因病退休,后来在家中去世。
○蒋殷
蒋殷小时候是王重盈的养子,冒姓王氏。梁太祖攻占河中后,因为对王氏有旧恩,录用了他的子孙,任命蒋殷为牙将,梁太祖特别喜欢他。唐朝迁都洛阳后,蒋殷担任宣徽北院使。梁太祖攻下襄阳后,转而攻打淮南,回师驻扎在正阳,哀帝派蒋殷去慰劳军队。当时,哀帝正在占卜郊祀的日期,蒋殷与枢密使蒋玄晖等人有矛盾,于是向梁太祖进谗言,说蒋玄晖等人教天子占卜郊祀祈求上天,并且等待诸侯助祭以图谋复兴唐朝,梁太祖大怒,哀帝因此改卜郊祀的日期。当时,梁太祖有篡位弑君的阴谋,何太后曾哭泣叩头为蒋玄晖等人求情:“梁王禅位后,希望能保全唐朝的母子。”蒋殷于是诬告蒋玄晖曾私下侍奉太后,梁太祖斩杀了蒋玄晖及张廷范、柳璨等人,派蒋殷在积善宫弑杀了太后。哀帝下诏表示惭愧,自称因为母后的缘故无法奉天,最终没有举行郊祀。庶人友珪与蒋殷关系很好,友珪弑杀梁太祖自立为帝,任命蒋殷为武宁军节度使。末帝即位后,派福王友璋代替蒋殷,蒋殷不接受替代。王瓚也是王氏的儿子,担心被蒋殷牵连,于是说蒋殷不是王氏的儿子,本姓蒋。末帝下诏削去蒋殷的官爵,恢复他的本姓,派牛存节讨伐他,蒋殷全家自焚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一-注解
氏叔琮:开封尉氏人,梁朝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因战功被梁太祖重用,后因战败被降职。
李彦威:寿州人,梁太祖的养子,原名硃友恭,因参与弑杀昭宗而被杀。
李振:字兴绪,唐潞州节度使李抱真之孙,曾任唐金吾卫将军,后投靠梁太祖,参与政治活动。
裴迪:字升之,河东闻喜人,擅长财政管理,曾任梁朝节度判官,负责财政事务。
岐:指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
汴:指汴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苗公立:人名,王师范派遣的使者。
硃友宁:人名,梁太祖的将领。
兗、郓:兗州和郓州,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和郓城县。
迎銮叶赞功臣:指迎接皇帝并辅佐其成功的功臣。
裴公:指裴迪,梁太祖的重要谋士。
太常卿:古代官职,掌管宗庙礼仪。
右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掌管工程。
韦震:人名,梁太祖的重要将领。
雍州万年: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都统判官: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和行政事务。
申丛:人名,梁太祖的将领。
秦宗权:唐朝末年的军阀,曾控制河南一带,与唐朝中央政权对抗。
蔡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郭璠:人名,梁太祖的将领。
左拾遗:古代官职,负责谏言和监察。
徐彦枢:人名,唐朝官员。
节度副使: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昭宗:唐朝皇帝,名李晔。
石门: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石门县一带。
虢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
清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
杜洪、钟传、王师范、钱镠:人名,均为梁太祖的对手或盟友。
郓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郓城县一带。
河南尹:古代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六军诸卫副使:古代官职,负责禁军指挥。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末帝:指梁末帝,名朱友贞。
孔循:人名,梁太祖的重要谋士。
汴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李让:人名,梁太祖的养子。
宣武: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蒋玄晖、张廷范:人名,均为梁太祖的谋士。
哀帝:唐朝皇帝,名李柷。
南郊:指皇帝在南郊举行的祭祀仪式。
何太后:唐朝皇后,名何氏。
枢密副使: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机要。
汝州防御使:古代官职,负责汝州的防御事务。
左卫大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禁军指挥。
租庸使:古代官职,负责税收和徭役。
庄宗:指后唐庄宗,名李存勖。
明宗:指后唐明宗,名李嗣源。
枢密使: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军事机要和宫廷警卫。
忠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忠武军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横海: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一带。
孙德昭:人名,唐朝将领。
盐州五原: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一带。
黄巢:人名,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硃玫:人名,唐朝末年将领。
僖宗:唐朝皇帝,名李儇。
兴元: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一带。
鄜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富县一带。
荆南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荆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神策军:唐朝禁军之一。
扈驾都:指护卫皇帝的军队。
刘季述:人名,唐朝末年宦官。
崔胤:人名,唐朝末年宰相。
孙承诲、董从实:人名,均为唐朝末年将领。
静海军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静海军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扶倾济难忠烈功臣:指辅佐皇帝并立下大功的功臣。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凌烟阁:唐朝皇帝为表彰功臣而设立的阁楼。
三使相:指孙德昭、孙承诲、董从实三人。
韩全诲:人名,唐朝末年宦官。
凤翔: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
龙凤剑、斗鸡纱:指皇帝赏赐的贵重物品。
华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华县一带。
同州: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两街制置使:古代官职,负责京城的治安和行政事务。
左威卫上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禁军指挥。
乌银带、袍、笏、名马:指皇帝赏赐的贵重物品。
左卫:古代官职,负责禁军指挥。
大将军: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将领称号,通常指在军队中担任最高指挥职务的将领。
左金吾大将军:唐代设立的官职,属于禁军的高级将领,负责皇宫的警卫和京城的治安。
牙将: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通常负责指挥小规模的部队。
刺史: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铁枪:古代的一种重型武器,通常由铁制成,重量较大,适合力量强大的战士使用。
淮西: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域,大致位于今天的安徽省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
梁太祖:即朱温,五代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原为唐朝将领,后篡位建立后梁。
沿淮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沿淮河一带的军队。
武宁军留后:古代军事官职,留后通常指在主要将领不在时代理军务的副将。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政合一的地方长官,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左卫上将军:古代禁军的高级将领,负责皇宫的警卫。
宣徽北院使:唐代设立的官职,负责宫廷的礼仪和外交事务。
积善宫:古代宫殿名称,具体位置和功能不详,可能为皇宫的一部分。
武宁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政合一的地方长官,负责武宁军(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军政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一-评注
本文通过四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梁朝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氏叔琮作为梁朝的重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和忠诚为梁太祖所赏识,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遭到清算,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李彦威作为梁太祖的养子,其聪明才智和对梁太祖的忠诚使他一度获得重用,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被杀,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李振作为梁朝的重要谋士,其政治智慧和谋略为梁太祖所倚重,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被杀,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裴迪作为梁朝的财政官员,其财政管理才能为梁太祖所赏识,反映了当时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通过四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梁朝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氏叔琮作为梁朝的重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和忠诚为梁太祖所赏识,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遭到清算,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李彦威作为梁太祖的养子,其聪明才智和对梁太祖的忠诚使他一度获得重用,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被杀,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李振作为梁朝的重要谋士,其政治智慧和谋略为梁太祖所倚重,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被杀,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裴迪作为梁朝的财政官员,其财政管理才能为梁太祖所赏识,反映了当时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通过四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梁朝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氏叔琮作为梁朝的重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和忠诚为梁太祖所赏识,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遭到清算,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李彦威作为梁太祖的养子,其聪明才智和对梁太祖的忠诚使他一度获得重用,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被杀,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李振作为梁朝的重要谋士,其政治智慧和谋略为梁太祖所倚重,但最终因参与弑杀昭宗而被杀,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裴迪作为梁朝的财政官员,其财政管理才能为梁太祖所赏识,反映了当时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及其重要将领和谋士的事迹,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
首先,文中提到裴迪在梁太祖朱温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裴迪不仅机智地识破了王师范的阴谋,还迅速采取行动,派遣硃友宁巡防兗、郓,成功阻止了王师范的叛乱。梁太祖对裴迪的信任和赞赏,体现了裴迪在梁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裴迪的功绩不仅在于军事上的成功,更在于他对梁太祖的忠诚和智慧,这使他成为梁朝初期的重要支柱。
其次,韦震的事迹展现了他在梁太祖麾下的卓越才能。韦震不仅善于言辞,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为梁太祖争取利益,还多次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例如,他在蔡州之行中成功逃脱申丛的暗杀,并准确判断出裴涉的庸碌无能,最终帮助梁太祖成功俘获秦宗权。韦震的机智和胆识,使他成为梁太祖不可或缺的谋士和将领。
孔循的故事则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孔循出身低微,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灵活的政治手腕,逐渐在梁朝中崭露头角。然而,他的阴险和狡诈也使他树敌众多,最终在与蒋玄晖等人的斗争中失势。孔循的经历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阴暗面。
最后,孙德昭的事迹则展现了他在唐朝末年的忠诚和勇敢。孙德昭在刘季述废黜昭宗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功诛杀刘季述,帮助昭宗复位。他的忠诚和勇敢,使他成为唐朝末年的重要功臣,并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和赏赐。孙德昭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唐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裴迪、韦震、孔循和孙德昭等人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这些人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本文节选自《新五代史》,主要记载了王敬荛和蒋殷两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对这两位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
王敬荛是颍州汝阴人,他在唐末王仙芝起义期间崭露头角,成为颍州刺史。王敬荛以其魁梧的体魄和勇猛的战斗力著称,尤其擅长使用重达三十斤的铁枪。在秦宗权攻陷河南诸州的情况下,王敬荛坚守颍州,成为当地百姓的庇护者。他的忠诚和勇敢赢得了梁太祖朱温的赏识,最终被任命为节度使。王敬荛的故事反映了唐末地方军阀的崛起和他们在乱世中的重要作用。
蒋殷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政治人物。他原本是王重盈的养子,后因梁太祖的赏识而进入权力中心。蒋殷在梁太祖篡位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诬陷蒋玄晖等人的事件中,他通过谗言和阴谋帮助梁太祖巩固了权力。然而,蒋殷最终因与庶人友珪的关系而被削官爵,最终举族自焚而死。蒋殷的故事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以及个人在权力漩涡中的命运无常。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通过对王敬荛和蒋殷的描写,展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生态。王敬荛代表了那些在乱世中凭借个人勇武和忠诚获得地位的地方军阀,而蒋殷则代表了那些通过阴谋和谗言在权力斗争中生存的政治人物。这两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的叙述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王敬荛和蒋殷的生平事迹的叙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王敬荛的勇猛和忠诚与蒋殷的阴险和狡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末五代时期政治和社会的重要资料。通过对王敬荛和蒋殷的生平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社会变迁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具有历史学的价值,也具有文学和文化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