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七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七-原文

○翟光鄴

翟光鄴,字化基,濮州鄄城人也。其父景珂,倜傥有胆气。梁、晋相距于河上, 景珂率聚邑人守永定驿,晋人攻之,逾年不能下,景珂卒战死。光鄴时年十岁,为 晋兵所掠,明宗爱其颖悟,常以自随。光鄴事唐,官至耀州团练使。晋高祖时,历 棣沂二州刺史、西京副留守。出帝已破杨光远,以光鄴为青州防御使。光鄴招辑兵 民,甚有恩意。契丹灭晋,遣光鄴知曹州。许王从益入汴,以为枢密使。汉高祖入 京师,改右领军卫大将军、左金吾大将军,充街使。周太祖入立,拜宣徽使、枢密 副使,出知永兴军,卒于官。

光鄴为人沈默多谋,事继母以孝闻。虽贵,不营财产,常假官舍以居,萧然仅 蔽风雨。雍睦亲族,粗衣粝食,与均有无,而光鄴处之晏然,日与宾客饮酒聚书为 乐。其所临政,务以宽静休息为意。病亟,戒其左右,气绝以尸归洛,无久留以烦 军府。既卒,州人上书乞留葬立祠,不许。

○冯晖

冯晖,魏州人也。为效节军卒,以功迁队长。唐庄宗入魏,与梁相距于河上, 晖以队长亡入梁军,王彦章以晖骁勇,隶之麾下。梁亡,庄宗赦晖不问。从明宗讨 杨立、魏王继岌平蜀,累迁夔、兴二州刺史。董璋反东川,晖从晋高祖讨璋,军至 剑门,剑门兵守,不得入,晖从佗道出其左,击蜀守兵殆尽。会晋高祖班师,拜晖 澶州刺史。

天福中,范延光反魏州,遣晖袭滑州,不克,遂入于魏,为延光守。已而出降, 拜义成军节度使,徙镇灵武。灵武自唐明宗已后,市马籴粟,招来部族,给赐军士, 岁用度支钱六千万,自关以西,转输供给,民不堪役,而流亡甚众。青冈、土桥之 间,氐、羌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晖始至,则推以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 然后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馀区,多出俸钱,民不加赋,管内大治,晋 高祖下诏书褒美。

党项拓拔彦超最为大族,诸族向背常以彦超为去就。晖之至也,彦超来谒,遂 留之,为起第于城中,赐予丰厚,务足其意。彦超既留,而诸部族争以羊马为市易, 期年有马五千匹。晋见晖马多而得夷心,反以为患,徙镇静难,又徙保义。岁中, 召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河阳节度使,晖于是始觉晋有患己意。是时,出帝昏乱, 冯玉、李彦韬等用事,晖曲意事之,因得复镇灵武。时王令温镇灵武,失夷落心, 大为边患。晖即请曰:“今朝廷多事,必不能以兵援臣,愿得自募兵以为卫。”乃 募得兵千馀人,行至梅戍,蕃夷稍稍来谒,晖顾首领一人,指其佩剑曰:“此板桥 王氏剑邪?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俯而取诸腰间,若将玩之,因击杀首领者, 其从骑十馀人皆杀之。裨将药元福曰:“今去灵武尚五六百里,奈何?”晖笑曰: “此夷落之豪,部族之所恃也,吾能杀之,其馀岂敢动哉!”已而诸族皆以兵扼道 路,晖以言譬谕之,独所杀首领一族求战,即与之战而败走,诸族遂不敢动。晖至 灵武,抚绥边部,凡十馀年,恩信大著。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广顺三年卒,追 封卫王。子继业。

○皇甫晖

皇甫晖,魏州人也。为魏军卒,戍瓦桥关,岁满当代归,而留屯贝州。是时, 唐庄宗已失政,天下离心。晖为人骁勇无赖,夜博军中,不胜,乃与其徒谋为乱, 劫其部将杨仁晟曰:“唐能破梁而得天下者,以先得魏而尽有河北兵也。魏军甲不 去体、马不解鞍者十馀年,今天下已定,而天子不念魏军久戍之劳,去家咫尺,不 得相见。今将士思归不可遏,公当与我俱行。不幸天子怒吾军,则坐据一州,足以 起事。”仁晟曰:“公等何计之过也!今英主在上,天下一家,精甲锐兵,不下数 十万,公等各有家属,何故出此不祥之言?”军士知不可强,遂斩之,推一小校为 主,不从,又斩之,乃携二首以诣裨将赵在礼,在礼从之,乃夜焚贝州以入于魏, 在礼以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晖拥甲士数百骑,大掠城中,至一民家,问其姓,曰: “姓国。”晖曰:“吾当破国!”遂尽杀之。又至一家,问其姓,曰:“姓万。” 晖曰:“吾杀万家足矣。”又尽杀之。及明宗入魏,遂与在礼合谋,庄宗之祸自晖 始。明宗即位,晖自军卒擢拜陈州刺史,终唐世常为刺史。

晋天福中,以卫将军居京师。在礼已秉旄节,罢镇来朝,晖往候之曰:“与公 俱起甘陵,卒成大事,然由我发也,公今富贵,能恤我乎?不然,祸起坐中!”在 礼惧,遽出器币数千与之,而饮以酒,晖饮自若,不谢而去。久之,为密州刺史。 契丹犯阙,晖率其州人奔于江南,李景以为歙州刺史、奉化军节度使,镇江州。周 师征淮,景以晖为北面行营应援使,屯清流关,为周师所败,并其都监姚凤皆被擒。 世宗召见,晖金疮被体,哀之,赐以金带、鞍马,后数日卒。拜凤左屯卫上将军。

○唐景思

唐景思,秦州人也。幼善角牴,以屠狗为生。后去为军卒,累迁指挥使。唐魏 王继岌伐蜀,景思为蜀守固镇。继岌兵至,景思以城降,拜兴州刺史。晋高祖时, 为贝州行军司马。出帝时,契丹攻陷贝州,景思为赵延寿所得,以为壕砦使。契丹 灭晋,拜景思亳州防御使。汉高祖时,为邓州行军司马,后为沿淮巡检。

汉法酷,而史弘肇用

事,喜以告讦杀人。

景思有奴,尝有所求不如意,即驰见弘肇,言景思与李景交通,而私畜兵甲。

弘肇遣吏将三十骑往收景思,奴谓吏曰:“景思勇者也,得则杀之,不然将失之也。”

吏至,景思迎前,以两手抱吏呼冤,请诣狱自理。

吏引奴与景思验,景思曰:“我家在此,请索之。有钱十千,为受外赂。有甲一属,为私畜兵。”

吏索之,惟一衣笥,军籍、粮簿而已。

吏闵而宽之,景思请械送京师以自明。

景思有仆王知权在京师,闻景思被告,乃见弘肇,愿先下狱明景思不反,弘肇怜之,送知权狱中,日劳以酒食。

景思既械就道,颍、亳之人随至京师共明之。

弘肇乃鞫其奴,具伏,即奏斩奴而释景思。

后从世宗战高平,世宗以所得汉降兵数千为效顺指挥,以景思为指挥使,复戍淮上。

周师伐淮南,以功领饶州刺史,迁濠州刺史,兵攻濠州,以战伤重卒,赠武清军节度使。

○王进

王进,幽州良乡人也。为人勇悍,走及奔马。

少聚徒为盗,乡里患之,符彦超遣人以赂招置麾下。

彦超镇安远军,军中有变,遣进驰奏京师,明宗怪其来速,嘉其足力,以隶宁卫指挥。

汉高祖为侍卫亲军指挥使,以进为军校。

高祖镇河东,因以之从,每有急,遣进驰至京师,往返不过五六日,由是愈亲爱之,累迁奉国军都指挥使。

从周太祖起魏,迁虎捷右厢都指挥使。

历汝、郑二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

显德元年秋,以疾卒,赠太师。

呜呼!予述旧史,至于王进之事,未尝不废书而叹曰:甚哉,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各裂土地封侯王,何异豺狼之牧斯人也!

虽其附托遭遇,出于一时之幸,然犹必皆横身阵敌,非有百夫之勇,则必一日之劳。

至如进者,徒以疾足善走而秉旄节,何其甚欤!

岂非名器之用,随世而轻重者欤?

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世乱则小人易得而轻欤?

抑因缘侥幸,未始不有,而尤多于乱世,既其极也,遂至于是欤?

岂其又有甚于是者欤?

当此之时,为国长者不过十馀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

天下之人,视其上易君代国,如更戍长无异,盖其轻如此,况其下者乎!

如进等者,岂足道哉!

《易》否泰消长,君子小人常相上下,视在上者如进等,则其在下者可知矣。

予书进事,所以哀斯人之乱,而见当时贤人君子之在下者,可胜道哉!可胜道哉!

○常思

常思,字克恭,太原人也。

初从唐庄宗为卒,后为长剑指挥使。

历唐、晋为六军都虞候。

汉高祖为河东节度使,以思为牢城指挥使。

高祖入立,领武胜军节度使,徙镇昭义。

思起军卒,未尝有战功,徒以幸会汉兴,遂秉旄节。

在潞州五年,以聚敛为事,而性鄙俭。

初,思微时,周太祖方少孤无依,衣食于思家,以思为叔,后思与周太祖俱遭汉以取富贵。

周太祖已即位,每呼思为常叔,拜其妻,如家人礼。

广顺三年,徙镇归德,居三年来朝,又徙平卢,思因启曰:“臣居宋,宋民负臣丝息十万两,愿以券上进。”

太祖颔之,即焚其券,诏宋州悉蠲除之。

思居青州,逾年得疾,归于洛阳,卒,赠中书令。

○孙方谏

孙方谏,郑州清苑人也。

初,定州西北有狼山堡,定人常保以避契丹,有尼深意居其中,以佛法诱民,民多归之。

后尼死,堡人言其尸不朽,因奉而事之。

尼姓孙氏,方谏自以为尼族人,即继行其法,堡人推以为主。

晋出帝时,义武军节度使恶方谏聚徒山中,恐为边患,因表以为游奕使。

方谏因有所求不得,乃北通契丹。

契丹后灭晋,以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

已而徙方谏于云中,方谏不受命,率其徒复入狼山。

汉高祖起,契丹纵火烧定州,虏其人民北去。

方谏闻之,自狼山入,据之以归汉,高祖嘉之,即拜方谏义武军节度使。

周太祖时,徙镇镇国,以其弟行友为定州留后。

世宗攻太原,方谏朝于行在,从还京,至洛得疾,徙镇匡国,卒于洛阳,年六十二,赠太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七-译文

○翟光鄴

翟光鄴,字化基,是濮州鄄城人。他的父亲翟景珂,性格豪爽,有胆识。梁、晋两军在黄河对峙时,翟景珂率领乡民守卫永定驿,晋军攻打了一年多未能攻下,翟景珂最终战死。翟光鄴当时年仅十岁,被晋军俘虏,明宗欣赏他的聪明才智,常常带在身边。翟光鄴后来为唐朝效力,官至耀州团练使。晋高祖时,历任棣州、沂州刺史、西京副留守。出帝击败杨光远后,任命翟光鄴为青州防御使。翟光鄴招抚军民,深得民心。契丹灭晋后,派翟光鄴掌管曹州。许王从益进入汴京后,任命他为枢密使。汉高祖进入京师后,改任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左金吾大将军,兼任街使。周太祖即位后,任命他为宣徽使、枢密副使,外派掌管永兴军,最终在任上去世。

翟光鄴为人沉默寡言,足智多谋,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虽然地位显赫,但他不置办财产,常常借住官舍,生活简朴,仅能遮风挡雨。他与亲族和睦相处,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粮,与大家共享财物,而翟光鄴对此处之泰然,每天与宾客饮酒读书为乐。他在任上施政,注重宽厚宁静,让百姓休养生息。病重时,他告诫身边的人,死后将遗体送回洛阳,不要久留以免烦扰军府。他去世后,州民上书请求将他安葬在当地并立祠纪念,但未获批准。

○冯晖

冯晖是魏州人。他原是效节军的士兵,因功升为队长。唐庄宗进入魏州时,与梁军在黄河对峙,冯晖以队长的身份逃入梁军,王彦章因他骁勇善战,将他收归麾下。梁朝灭亡后,唐庄宗赦免了冯晖,不再追究。他跟随明宗讨伐杨立、魏王继岌平定蜀地,历任夔州、兴州刺史。董璋在东川反叛时,冯晖跟随晋高祖讨伐董璋,军队到达剑门,剑门守军阻挡,无法进入,冯晖从另一条路绕到左侧,几乎全歼蜀军守兵。晋高祖班师后,任命冯晖为澶州刺史。

天福年间,范延光在魏州反叛,派冯晖袭击滑州,未能成功,于是进入魏州,为范延光守城。后来他投降,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调任灵武。灵武自唐明宗以后,购买马匹、粮食,招抚部族,赏赐军士,每年花费度支钱六千万,从关西转运供给,百姓不堪重负,流亡者众多。青冈、土桥一带,氐、羌人经常抢劫商旅,商人出行必须带兵护卫。冯晖到任后,推行恩信政策,部族感念他的恩德,停止了侵扰,随后他大规模屯田以减少转运粮饷的负担,修建仓库、亭馆千余处,多用自己的俸禄,百姓无需增加赋税,境内大治,晋高祖下诏书表彰他。

党项族的拓拔彦超是最大的部族,其他部族的向背常以彦超为风向标。冯晖到任后,彦超前来拜见,冯晖将他留下,在城中为他修建府第,赏赐丰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彦超留下后,其他部族争相用羊马进行交易,一年内冯晖得到了五千匹马。晋朝见冯晖马匹众多且深得夷族人心,反而感到担忧,将他调任静难军,后又调任保义军。年中,他被召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任河阳节度使,冯晖这才意识到晋朝对自己有戒心。当时,出帝昏庸无道,冯玉、李彦韬等人掌权,冯晖曲意逢迎,得以再次镇守灵武。当时王令温镇守灵武,失去了夷族的信任,边境大乱。冯晖立即请求说:“如今朝廷事务繁多,必定无法派兵支援我,我希望能自行招募士兵以自卫。”于是他招募了一千多名士兵,行军至梅戍,蕃夷人渐渐前来拜见,冯晖看着其中一位首领,指着他的佩剑说:“这是板桥王氏的剑吗?我听说王氏的剑是天下利器。”他俯身从腰间取剑,假装要欣赏,趁机杀死了首领,其随从十余人也被杀死。副将药元福说:“现在离灵武还有五六百里,怎么办?”冯晖笑着说:“这是夷族的首领,部族所依赖的人,我能杀了他,其他人岂敢轻举妄动!”随后,其他部族都派兵封锁道路,冯晖用言语安抚他们,只有被杀首领的部族要求决战,冯晖与他们交战并将其击败,其他部族便不敢再动。冯晖到达灵武后,安抚边境部族,十多年间,恩信大著。他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广顺三年去世,追封卫王。他的儿子是冯继业。

○皇甫晖

皇甫晖是魏州人。他原是魏军的士兵,驻守瓦桥关,服役期满本应回乡,却被留在贝州驻守。当时,唐庄宗已经失去民心,天下离心离德。皇甫晖为人骁勇无赖,夜里在军中赌博,输了钱,便与同伙密谋叛乱,劫持了部将杨仁晟说:“唐朝之所以能灭梁而得天下,是因为先得到了魏州并掌握了河北的军队。魏军士兵十余年来甲不离身、马不解鞍,如今天下已定,天子却不念魏军长期戍边的辛劳,离家咫尺,却不能相见。如今将士们思乡心切,无法遏制,您应当与我一起行动。如果天子对我们发怒,我们就占据一州,足以起事。”杨仁晟说:“你们为何如此鲁莽!如今英明的君主在位,天下一家,精兵锐甲不下数十万,你们都有家眷,为何说出这种不祥之言?”士兵们知道无法强迫他,便将他杀死,推举一名小校为首领,小校不从,也被杀死,于是他们带着两颗人头去见副将赵在礼,赵在礼同意了他们的计划,夜里焚烧贝州,进入魏州,赵在礼任命皇甫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皇甫晖带领数百名甲士,大肆劫掠城中,到了一户人家,问其姓氏,回答说:“姓国。”皇甫晖说:“我要破国!”于是将全家杀光。又到另一户人家,问其姓氏,回答说:“姓万。”皇甫晖说:“我杀万家就够了。”又将全家杀光。等到明宗进入魏州,皇甫晖与赵在礼合谋,庄宗的祸乱由此开始。明宗即位后,皇甫晖从士兵被提拔为陈州刺史,终唐一世常任刺史。

晋天福年间,皇甫晖以卫将军的身份居住在京师。赵在礼已经担任节度使,罢镇回朝,皇甫晖前去拜访他说:“我与您一同在甘陵起事,最终成就大事,但事情是由我发起的,如今您富贵了,能照顾我吗?否则,祸事将从这里开始!”赵在礼害怕,急忙拿出数千件器物和钱币给他,并请他喝酒,皇甫晖饮酒自如,没有道谢便离开了。后来,他担任密州刺史。契丹入侵时,皇甫晖率领州民逃往江南,李景任命他为歙州刺史、奉化军节度使,镇守江州。周军征讨淮河时,李景任命皇甫晖为北面行营应援使,驻守清流关,被周军击败,与其都监姚凤一同被俘。世宗召见皇甫晖,见他满身伤痕,心生怜悯,赐给他金带、鞍马,几天后皇甫晖去世。姚凤被任命为左屯卫上将军。

○唐景思

唐景思是秦州人。他从小擅长摔跤,以屠狗为生。后来参军,逐渐升为指挥使。唐魏王继岌讨伐蜀地时,唐景思为蜀军守卫固镇。继岌的军队到达后,唐景思献城投降,被任命为兴州刺史。晋高祖时,他担任贝州行军司马。出帝时,契丹攻陷贝州,唐景思被赵延寿俘虏,任命为壕砦使。契丹灭晋后,任命唐景思为亳州防御使。汉高祖时,他担任邓州行军司马,后来任沿淮巡检。

汉朝法律严酷,而史弘肇用

事情是这样的,有人喜欢通过告发他人来杀人。

景思有一个奴仆,曾经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跑去见弘肇,说景思与李景有勾结,并且私自藏有兵器。

弘肇派了三十名骑兵去抓捕景思,奴仆对官吏说:“景思是个勇猛的人,抓到他就杀了他,不然会让他逃掉的。”

官吏到了,景思上前,用双手抱住官吏喊冤,请求到监狱里自己辩解。

官吏带着奴仆和景思对质,景思说:“我家就在这里,请搜查。有十千钱,是接受外人的贿赂。有一副铠甲,是私自藏有的兵器。”

官吏搜查后,只发现一个衣箱,里面只有军籍和粮簿。

官吏同情他并宽恕了他,景思请求被铐送到京城以自证清白。

景思有个仆人王知权在京城,听说景思被告发,就去见弘肇,愿意先下狱证明景思没有反叛,弘肇怜悯他,把知权送到狱中,每天用酒食慰劳他。

景思被铐上后上路,颍、亳的人跟随到京城一起为他证明。

弘肇于是审讯那个奴仆,奴仆全部招供,弘肇立即上奏斩杀了奴仆并释放了景思。

后来景思跟随世宗在高平作战,世宗将数千名投降的汉兵编为效顺指挥,任命景思为指挥使,再次戍守淮上。

周军攻打淮南,景思因功被任命为饶州刺史,后升任濠州刺史,在攻打濠州时因战伤过重去世,被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

○王进

王进,是幽州良乡人。他为人勇猛强悍,跑得比奔马还快。

年轻时聚集了一帮人做盗贼,乡里人都很害怕他,符彦超派人用贿赂招揽他到麾下。

彦超镇守安远军时,军中发生变故,派王进快马加鞭到京城报告,明宗对他的速度感到惊讶,赞赏他的脚力,任命他为宁卫指挥。

汉高祖担任侍卫亲军指挥使时,任命王进为军校。

高祖镇守河东时,王进跟随他,每当有紧急情况,就派王进快马加鞭到京城,往返不过五六天,因此高祖更加亲近和喜爱他,王进多次升迁至奉国军都指挥使。

跟随周太祖在魏地起兵,升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

历任汝、郑二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

显德元年秋天,因病去世,被追赠为太师。

唉!我记述旧史,写到王进的事迹时,总是忍不住放下书叹息:多么可叹啊,五代的君主都是武人崛起,他们身边的勇夫悍卒,各自割据土地封侯封王,这与豺狼放牧人类有什么区别!

虽然他们的依附和遭遇,都是出于一时的幸运,但他们仍然必须亲自上阵杀敌,没有百夫之勇,也必定有一日之劳。

至于像王进这样的人,仅仅因为跑得快就担任高官,这是多么荒谬啊!

难道不是名器的使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轻重不同吗?

世道太平则君子居高位而受重视,世道混乱则小人容易得势而受轻视吗?

还是因为机缘巧合,这种事情并非没有,而在乱世尤其多,到了极致,就变成这样了吗?

难道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

在那个时代,国家的寿命长的不过十几年,短的三四年甚至一两年。

天下的人,看到君主更替,就像更换戍守的长官一样平常,国家的命运如此轻贱,更何况那些地位更低的人呢!

像王进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一提!

《易经》中说否泰消长,君子小人常常上下交替,看到在上位的人像王进这样,那么在下位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记述王进的事迹,是为了哀叹那个时代的混乱,同时也看到当时贤人君子在下位的处境,真是难以言表啊!难以言表啊!

○常思

常思,字克恭,是太原人。

最初跟随唐庄宗当兵,后来成为长剑指挥使。

历任唐、晋两朝为六军都虞候。

汉高祖担任河东节度使时,任命常思为牢城指挥使。

高祖即位后,常思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调任昭义镇守。

常思出身军卒,从未有过战功,只是因为幸运地遇到汉朝兴起,才得以担任高官。

在潞州五年,以聚敛财物为事,性格鄙陋吝啬。

当初,常思微贱时,周太祖年少孤苦无依,靠常思家供养,称常思为叔父,后来常思与周太祖一起依附汉朝以获取富贵。

周太祖即位后,常常称呼常思为常叔,对他的妻子行礼,如同对待家人一样。

广顺三年,常思调任归德镇守,三年后回朝,又调任平卢,常思上奏说:“臣在宋州时,宋州百姓欠臣十万两丝的利息,愿意将债券献给朝廷。”

太祖点头同意,立即烧掉了债券,下诏宋州免除这些债务。

常思在青州居住,一年后得病,回到洛阳,去世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

当初,定州西北有狼山堡,定州人常常依靠它来躲避契丹,有个叫深意的尼姑住在里面,用佛法吸引民众,很多人都归附她。

后来尼姑去世,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没有腐烂,于是供奉她并侍奉她。

尼姑姓孙,方谏自认为是尼姑的族人,于是继承了她的做法,堡里的人推举他为首领。

晋出帝时,义武军节度使厌恶方谏在山中聚集徒众,担心成为边患,于是上表任命他为游奕使。

方谏因为有所求而不得,于是向北勾结契丹。

契丹后来灭了晋朝,任命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

不久后契丹将方谏调往云中,方谏不接受命令,率领他的徒众重新进入狼山。

汉高祖起兵时,契丹纵火烧了定州,掳走了当地的人民。

方谏听说后,从狼山进入定州,占据它并归附汉朝,高祖赞赏他,立即任命他为义武军节度使。

周太祖时,方谏调任镇国镇守,任命他的弟弟行友为定州留后。

世宗攻打太原时,方谏到行在朝见,随从回京,到洛阳时得病,调任匡国镇守,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被追赠为太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七-注解

翟光鄴:翟光鄴,字化基,濮州鄄城人,五代时期官员,历任耀州团练使、棣沂二州刺史、西京副留守、青州防御使等职。以孝闻名,不营财产,生活简朴,政绩以宽静休息为主。

冯晖:冯晖,魏州人,五代时期将领,历任效节军卒、队长、夔、兴二州刺史、澶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等职。以恩信安抚边部,官至中书令,封陈留王。

皇甫晖:皇甫晖,魏州人,五代时期将领,曾任魏军卒、陈州刺史、卫将军、密州刺史等职。以骁勇无赖著称,参与贝州叛乱,后投奔江南,任歙州刺史、奉化军节度使。

唐景思:唐景思,秦州人,五代时期将领,曾任指挥使、兴州刺史、贝州行军司马、亳州防御使、邓州行军司马等职。以善角牴闻名,后为契丹所得,任壕砦使。

弘肇:指后汉时期的将领史弘肇,以其严酷的执法和喜以告讦杀人而闻名。

景思:指后汉时期的将领李景思,因被诬告与李景交通而遭受冤屈,后得以昭雪。

李景:指后汉时期的将领李景,与李景思被诬告有交通关系。

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以英明果断著称,曾多次征战,巩固了后周的统治。

高平:指高平之战,后周世宗在此战中大败北汉,巩固了后周的统治。

王进:幽州良乡人,以勇悍著称,曾为盗贼,后被符彦超招安,成为后汉和后周的重要将领。

符彦超:后汉时期的将领,曾镇守安远军,后因军中有变,派遣王进驰奏京师。

明宗:指后唐明宗李嗣源,以仁政著称,曾嘉奖王进的足力。

汉高祖:指后汉高祖刘知远,曾为侍卫亲军指挥使,后成为后汉的开国皇帝。

周太祖:指后周太祖郭威,曾与常思一同在汉朝取富贵,后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

常思:字克恭,太原人,曾为唐庄宗卒,后成为后汉和后周的重要将领,以聚敛为事。

孙方谏:郑州清苑人,曾为定州狼山堡的首领,后归附后汉,成为义武军节度使。

契丹:指辽朝,曾与后晋和后汉多次交战,孙方谏曾北通契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七-评注

翟光鄴的传记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五代时期官员形象。他出身于战乱年代,幼年即被俘,却因聪颖得到明宗赏识。翟光鄴的仕途较为顺利,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但其个人生活却极为简朴,不营财产,常假官舍以居,体现了其清廉自守的品质。他对继母的孝行也为人称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翟光鄴的政绩以宽静休息为主,这种施政理念在战乱频仍的五代时期显得尤为难得,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怀。

冯晖的传记则展现了一个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高级将领的过程。他最初以效节军卒的身份参与战斗,因功升迁,后因骁勇得到王彦章的赏识。冯晖的军事才能在他从佗道出其左、击蜀守兵殆尽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在灵武的治理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通过恩信安抚边部,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馀区,使得管内大治,得到了晋高祖的褒奖。冯晖的传记还反映了五代时期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以及将领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智慧。

皇甫晖的传记则展现了一个骁勇无赖的将领形象。他最初为魏军卒,因不满唐庄宗的统治,发动贝州叛乱,成为庄宗之祸的始作俑者。皇甫晖的叛乱行为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以及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他在叛乱中的残暴行为,如杀害无辜百姓,也暴露了他性格中的冷酷无情。皇甫晖的传记还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将领们为求自保而频繁叛变的现实。

唐景思的传记则展现了一个从屠狗为生到成为将领的传奇经历。他幼年善角牴,后从军,因功升迁。唐景思的军事才能在他为蜀守固镇、以城降继岌的战役中得到了体现。他在契丹攻陷贝州后被俘,但仍能得到契丹的重用,反映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唐景思的传记还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们在战乱中的生存策略,以及他们在不同政权之间的游走。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几位将领的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武将的崛起。首先,李景思的故事揭示了当时告讦之风盛行,即使是忠诚的将领也可能因诬告而遭受冤屈。然而,李景思最终得以昭雪,并在高平之战中立下战功,展现了忠诚与勇气的价值。

王进的故事则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崛起和社会的动荡。王进从一个盗贼成为后汉和后周的重要将领,凭借其勇悍和足力赢得了皇帝的信任。然而,作者对此表示感叹,认为五代时期的君主多为武人崛起,封侯拜将的往往是勇夫悍卒,这与豺狼牧人无异。作者通过对王进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乱象的哀叹,认为名器之用随世而轻重,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世乱则小人易得而轻。

常思的故事则展现了五代时期将领的复杂性格。常思虽无战功,却因幸会汉兴而秉旄节,成为节度使。他在潞州五年,以聚敛为事,性鄙俭,反映了当时一些将领的贪婪和自私。然而,常思与周太祖的关系也显示了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周太祖即位后仍以家人礼待常思,体现了旧日情谊的深厚。

孙方谏的故事则揭示了五代时期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孙方谏最初以佛法诱民,成为狼山堡的首领,后因与契丹的关系而成为义武军节度使。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民众在战乱中的生存策略,以及将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将领的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社会的动荡、武将的崛起以及人性的复杂。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叙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乱象的深刻反思,认为名器之用随世而轻重,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世乱则小人易得而轻。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百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