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宦者传第二十六-原文
后已。此 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 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 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故 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昭宗信狎宦者,由是有东宫之幽。
既出而与崔 胤图之,胤为宰相,顾力不足为,乃召兵于梁。
梁兵且至,而宦者挟天子走之岐。
梁兵围之三年,昭宗既出,而唐亡矣。
初,昭宗之出也,梁王悉诛唐宦者第五可范等七百馀人,其在外者,悉诏天下 捕杀之,而宦者多为诸镇所藏匿而不杀。
是时,方镇僭拟,悉以宦官给事,而吴越 最多。
及庄宗立,诏天下访求故唐时宦者悉送京师,得数百人,宦者遂复用事,以 至于亡。
此何异求已覆之车,躬驾而履其辙也?可为悲夫!
庄宗未灭梁时,承业已死。
其后居翰虽为枢密使,而不用事。
有宣徽使马绍宏 者,尝赐姓李,颇见信用。
然诬杀大臣,黩货赂,专威福,以取怨于天下者,左右 狎暱,黄门内养之徒也。
是时,明宗自镇州入觐,奉朝请于京师。
庄宗颇疑其有异 志,阴遣绍宏伺其动静,绍宏反以情告明宗。
明宗自魏而反,天下皆知祸起于魏, 孰知其启明宗之二心者,自绍宏始也!
郭崇韬已破蜀,庄宗信宦者言而疑之。
然崇 韬之死,庄宗不知,皆宦者为之也。
当此之时,举唐之精兵皆在蜀,使崇韬不死, 明宗入洛,岂无西顾之患?
其能晏然取唐而代之邪?
及明宗入立,又诏天下悉捕宦 者而杀之。
宦者亡窜山谷,多削发为浮图。
其亡至太原者七十馀人,悉捕而杀之都 亭驿,流血盈庭。
明宗晚而多病,王淑妃专内以干政,宦者孟汉琼因以用事。
秦王入视明宗疾已 革,既出而闻哭声,以谓帝崩矣,乃谋以兵入宫者,惧不得立也。
大臣硃弘昭等方 图其事,议未决,汉琼遽入见明宗,言秦王反,即以兵诛之,陷秦王大恶,而明宗 以此饮恨而终。
后愍帝奔于卫州,汉琼西迎废帝于路,废帝恶而杀之。
呜呼!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
宦、女之祸非一日,必伺人 之骄怠而浸入之。
明宗非佚君,而犹若此者,盖其在位差久也。
其馀多武人崛起, 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
其为大害者,略可见矣。
独承业之 论,伟然可爱,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
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不取,吾 于斯二人者,有所取焉。
取其善而戒其恶,所谓“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也。
故并述其祸败之所以然者著于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宦者传第二十六-译文
后来已经如此。这是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常常如此,并非只有一代。
作为君主,并非有意在内部养祸而疏远外部的忠臣和贤士,而是逐渐积累的形势使然。
女色的诱惑,如果不幸而不醒悟,那么祸患就会随之而来,如果一旦醒悟,立即抛弃即可。
宦官造成的祸患,即使想要悔悟,形势也不允许他们离开,唐昭宗的事情就是如此。
所以说宦官的祸患比女色更深,就是这个意思。怎能不警惕呢!
唐昭宗信任亲近宦官,因此被幽禁在东宫。
后来他出来与崔胤商议对策,崔胤是宰相,但力量不足,于是向梁国求援。
梁国的军队即将到来时,宦官挟持天子逃到岐地。
梁国的军队围困了三年,昭宗出来后,唐朝就灭亡了。
当初,昭宗出逃时,梁王诛杀了唐朝的宦官第五可范等七百多人,那些在外地的宦官,也下令全国捕杀,但宦官大多被各地藩镇藏匿而不杀。
当时,各地藩镇僭越,都用宦官来办事,尤其是吴越地区最多。
等到庄宗即位,下令全国寻找唐朝时期的宦官并送到京城,找到了几百人,宦官于是重新掌权,最终导致灭亡。
这与寻找已经翻覆的车子,亲自驾驶并重蹈覆辙有何不同?真是可悲啊!
庄宗还未灭梁时,承业已经去世。
后来居翰虽然担任枢密使,但并不掌权。
有个叫马绍宏的宣徽使,曾被赐姓李,颇受信任。
但他诬陷杀害大臣,贪污受贿,专权作威作福,导致天下人怨恨,他身边的亲信都是宦官和内侍。
当时,明宗从镇州入京朝见,在京城奉朝请。
庄宗怀疑他有异心,暗中派马绍宏监视他的动向,马绍宏却将情况告诉了明宗。
明宗从魏地起兵反叛,天下人都知道祸患起于魏地,但谁知道引发明宗二心的,正是马绍宏!
郭崇韬已经攻破蜀地,庄宗听信宦官的话而怀疑他。
然而郭崇韬的死,庄宗并不知情,都是宦官所为。
当时,唐朝的精兵都在蜀地,如果郭崇韬不死,明宗进入洛阳,难道不会有西顾之忧吗?
他能够安然取代唐朝吗?
等到明宗即位,又下令全国捕杀宦官。
宦官逃亡到山谷中,大多削发为僧。
那些逃到太原的七十多人,全部被捕并在都亭驿被杀,血流满地。
明宗晚年多病,王淑妃专权干预朝政,宦官孟汉琼因此掌权。
秦王入宫探望明宗时,明宗病情已经危急,秦王出来后听到哭声,以为皇帝已经去世,于是谋划带兵入宫,担心自己不能继位。
大臣朱弘昭等人正在商议此事,还未决定,孟汉琼突然入宫见明宗,说秦王谋反,立即派兵诛杀秦王,使秦王蒙受大恶,明宗因此含恨而终。
后来愍帝逃到卫州,孟汉琼在路上迎接废帝,废帝厌恶他并杀了他。
唉!人在安乐中,除非是圣贤,否则很难长久保持不骄不怠。
宦官和女色的祸患并非一日形成,必定是趁人的骄怠逐渐侵入。
明宗并非昏君,尚且如此,是因为他在位时间较长。
其他大多是武人崛起,他们的后代,世数短而年不永,所以宦官没有机会施展手段。
他们造成的祸患,大致可见。
只有承业的言论,伟大而可爱,而居翰改一字救活了千人。
君子对于人,如果有善行,无不取之,我对这两人,也有所取。
取其善而戒其恶,这就是所谓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因此一并叙述他们祸败的原因,著于篇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宦者传第二十六-注解
宦者:指宦官,古代宫廷中的男性侍从,通常被阉割以服务皇室。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常常干预朝政,成为政治斗争中的重要角色。
女祸:指因女性(尤其是后宫嫔妃)干预朝政而引发的国家祸乱。历史上常将女性干政视为国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张承业:唐代宦官,字继元,本姓康,幼年被阉割,成为内常侍张泰的养子。他在晋王李克用和庄宗李存勖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尤其在庄宗时期,掌管军国大事,功勋卓著。
庄宗: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其在位期间继续与宦官势力斗争。
监军:古代军队中的官职,主要负责监督军队的纪律和行动,通常由皇帝信任的宦官或大臣担任。
斛律寺:唐代寺庙名,张承业曾在此避难。
卢质:五代时期的人物,嗜酒且傲慢,曾多次侮辱庄宗及其家族,但因张承业的劝谏而免于被杀。
张居翰:五代时期宦官,字德卿,曾任范阳军监军,后为后唐枢密使。他在庄宗时期曾因修改诏书而救下千余蜀地降人。
枢密使: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军事和朝廷机密事务,权力极大。
明宗: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其在位期间继续清除宦官势力。
唐昭宗:唐朝末代皇帝,名李晔,其在位期间宦官专权,导致唐朝进一步衰败。
崔胤:唐朝末年的宰相,曾试图削弱宦官势力,但未能成功。
梁王:指朱温,后梁的开国皇帝,曾为唐朝的节度使,后篡唐自立。
郭崇韬:后唐的重要将领,因宦官的谗言而被庄宗猜忌,最终被杀。
孟汉琼:后唐时期的宦官,曾干预朝政,导致秦王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宦者传第二十六-评注
《宦者传》是五代时期史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张承业和张居翰两位宦官的生平事迹。文章通过对这两位宦官的描述,揭示了宦官在五代时期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宦官干政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张承业是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的重要宦官,他在晋王李克用和庄宗李存勖时期担任监军,掌管军国大事,功勋卓著。文章通过张承业的事迹,展现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诚与智慧。尤其是在庄宗时期,张承业不仅掌管财政,还劝课农桑,为庄宗的霸业奠定了基础。然而,庄宗晚年骄奢淫逸,张承业多次劝谏未果,最终因庄宗不听劝告而悲愤去世。张承业的忠诚与无奈,反映了宦官在权力斗争中的复杂处境。
张居翰则是另一位在五代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宦官。他在庄宗时期担任枢密使,虽然权力极大,但他为人低调,默默无闻。文章特别提到他在庄宗下令诛杀蜀地降人时,巧妙地修改诏书,救下了千余人的性命。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张居翰的仁慈与智慧,也反映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谨慎与机智。
文章最后通过对宦官干政的反思,指出宦官之祸比女祸更为深远。宦官由于接近皇帝,容易获得信任,进而把持朝政,导致忠臣被疏远,国家陷入危机。文章通过对张承业和张居翰的描写,揭示了宦官在历史上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可以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他们的干政也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败。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尤其是张承业与庄宗的对话,充满了戏剧性,既表现了张承业的忠诚与刚直,也揭示了庄宗的骄奢与无奈。张居翰修改诏书的情节,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的机智与仁慈。
总的来说,《宦者传》不仅是对张承业和张居翰两位宦官的生平记录,更是对五代时期宦官干政现象的深刻反思。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叙述唐朝末年至后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历史,深刻揭示了宦官干政对国家政治的危害。文章首先指出,宦官之祸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宦官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掌握大权,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导致忠臣被疏远,国家政治日益腐败。
文章以唐昭宗为例,详细描述了宦官如何通过控制皇帝来干预朝政,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昭宗被宦官幽禁,虽然后来与宰相崔胤合作试图铲除宦官势力,但由于力量不足,不得不借助外兵,结果反而加速了唐朝的覆灭。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了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接着,文章叙述了后唐时期宦官势力的复辟。庄宗虽然一度清除宦官,但后来由于宦官的谗言,导致重要将领郭崇韬被杀,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明宗即位后,虽然再次清除宦官,但宦官势力依然存在,并在明宗晚年再次干预朝政,导致秦王被杀,明宗也因此饮恨而终。
文章最后指出,宦官之祸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宦官利用皇帝的骄怠,逐渐渗透到国家政治的核心,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文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警示后人要警惕宦官专权的危害,避免重蹈覆辙。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历史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宦官专权的危害性。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宦官专权的危害性。同时,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忠臣的赞扬和对宦官的谴责,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唐朝末年至后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历史回顾,深刻揭示了宦官干政对国家政治的危害,警示后人要警惕宦官专权的危害,避免重蹈覆辙。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