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四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四-原文

○符习

符习,赵州昭庆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校,自晋救赵,破梁军柏乡,赵常遣 习将兵从晋。晋军德胜,张文礼弑赵王王镕,上书庄宗,求习归赵。庄宗遣之,习 号泣曰:“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 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庄宗壮之,乃遣阎宝、史建瑭等助习讨文礼, 以习为镇州兵马留后。习攻文礼不克,庄宗用佗将破之。拜习成德军节度使,习辞 不敢受,乃以相、卫二州为义宁军,以习为节度使,习辞曰:“魏博六州,霸王之 府也,不宜分割以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乃拜习天平军节度使、 东南面招讨使,习亦未尝攻取。后徙镇安国,又徙平卢。

赵在礼作乱,遣习以镇兵讨贼。习未至魏,而明宗兵变,习不敢进。明宗遣人 招之,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霍彦威绐习曰:“主 上所杀者十人,公居其四,复何犹豫乎?”习意乃决。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宗 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属,将杀之。指挥使王公俨素为希望所信,绐希望曰:“内侍 尽忠朝廷,诛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足虑也。” 希望信之,乃悉分其兵守城,公俨因擒希望斩之,习家属由是获免。而公俨宣言青 人不便习之严急,不欲习复来,因自求为节度使。明宗乃以房知温代习镇平卢,拜 公俨登州刺史。公俨不时承命,知温擒而杀之。习复镇天平,徙镇宣武。

习素为安重诲所不悦,希其旨者上言习厚敛汴人,乃以太子太师致仕,归昭庆 故里,明宗以其子令谦为赵州刺史以奉养之。习以无罪,怏怏失职,纵猎剧饮以自 娱。居岁余,中风卒,赠太师。

习二子:令谦、蒙。令谦有勇力,善骑射,以父任为将,官至赵州刺史,有善 政,卒于州,州人号泣送葬者数千人,当时号为良刺史。蒙少好学,性刚鲠,为成 德军节度副使。后事晋,官至礼部侍郎。

○乌震

乌震,冀州信都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卒,稍以功迁裨校,隶符习军。习从 庄宗于河上,而镕为张文礼所弑,震从习讨文礼,而家在赵,文礼执震母妻及子十 余人以招震,震不顾。文礼乃皆断其手鼻,割而不诛,纵至习军,军中皆不忍正视。 震一恸而止,愤激自励,身先士卒。晋军攻破镇州,震以功拜刺史,历深、赵二州。 震为人纯质,少好学,通《左氏春秋》,喜作诗,善书。及为刺史,以廉平为政有 声,迁冀州刺史,兼北面水陆转运使。明宗闻其名,擢拜河北道副招讨使,领宁国 军节度使,代房知温戍于卢台军。始至而戍兵龙晊等作乱,见杀,赠太师。

呜呼!忠孝以义则两得,吾既已言之矣,若乌震者,可谓忠乎?甚矣,震之不 思也。夫食人之禄而任人之事,事有任,专其责,而其国之利害,由己之为不为, 为之虽利于国,而有害于其亲者,犹将辞其禄而去之。矧其事众人所皆可为,而任 不专己,又其为与不为,国之利害不系焉者,如是而不顾其亲,虽不以为利,犹曰 不孝,况因而利之乎!夫能事其亲以孝,然后能事其君以忠,若乌震者,可谓大不 孝矣,尚何有于忠哉!

○孔谦

孔谦,魏州人也,为魏州孔目官。魏博入于晋,庄宗以为度支使。谦为人勤敏, 而倾巧善事人,庄宗及其左右皆悦之。自少为吏,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晋 与梁相拒河上十余年,大小百余战,谦调发供馈,未尝阙乏,所以成庄宗之业者, 谦之力为多,然民亦不胜其苦也。

庄宗初建大号,谦自谓当为租庸使,而郭崇韬用魏博观察使判官张宪为使,以 谦为副。谦已怏怏。既而庄宗灭梁,谦从入汴,谓崇韬曰:“鄴,北都也,宜得重 人镇之,非张宪不可。”崇韬以为然,因以宪留守北都,而以宰相豆卢革判租庸。 谦益失望,乃阴求革过失,而革尝以手书假租庸钱十万,谦因以书示崇韬,而微泄 其事,使革闻之。革惧,遂求解职以让崇韬,崇韬亦不肯当。庄宗问:“谁可者?” 崇韬曰:“孔谦虽长于金谷,而物议未可居大任,不若复用张宪。”乃趣召宪。宪 为人明辩,人颇忌之,谦因乘间谓革曰:“租庸钱谷,悉在目前,委一小吏可办。 鄴都天下之重,不可轻以任人。”革以语崇韬,崇韬罢宪不召,以兴唐尹王正言为 租庸使。谦益愤愤,因求解职。庄宗怒其避事,欲寘之法,赖伶官景进救解之,乃 止。已而正言病风,不任事,景进数以为言,乃罢正言,以谦为租庸使,赐“丰财 赡国功臣”。

谦无佗能,直以聚敛为事。庄宗初即位,推恩天下,除百姓田租,放诸场务课 利欠负者,谦悉违诏督理。故事:观察使所治属州事,皆不得夺达,上所赋调,亦 下观察使行之。而谦直以租庸帖调发诸州,不关观察,观察使交章论理,以谓: “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专奏事,唐制也。租庸直帖,沿伪梁之弊,不可为法。今 唐运中兴,愿还旧制。”诏从其请,而谦不奉诏,卒行直帖。又请减百官俸钱,省 罢节度观察判官、推官等员数。以至鄣塞天下山谷径路,禁止行人,以收商旅征算; 遣大程官放猪羊柴炭,占庇人户;更制括田竿尺;尽率州使公廨钱。由是天下皆怨 苦之。明宗立,下诏暴谦罪,斩于洛

市,籍没其家。遂罢租庸使额,分盐铁、度支、 户部为三司。

○张延朗

张延朗,汴州开封人也。事梁,以租庸吏为郓州粮料使。明宗克郓州,得延朗, 复以为粮料使,后徙镇宣武、成德,以为元从孔目官。明宗即位,为庄宅使、宣徽 北院使、忠武军节度使。长兴元年,拜三司使。唐制:户部度支以本司郎中、侍郎 判其事,而有盐铁转运使。其后用兵,以国计为重,遂以宰相领其职。乾符已后, 天下丧乱,国用愈空,始置租庸使,用兵无常,随时调敛,兵罢则止。梁兴,始置 租庸使,领天下钱谷,废盐铁、户部、度支之官。庄宗灭梁,因而不改。明宗入立, 诛租庸使孔谦而废其使职,以大臣一人判户部、度支、盐铁,号曰判三司。延朗因 请置三司使,事下中书。中书用唐故事,拜延朗特进、工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 等使,兼判户部度支事。诏以延朗充三司使,班在宣徽使下。三司置使自此始。

延朗号为有心计,以三司为己任,而天下钱谷亦无所建明。明宗常出游幸,召 延朗共食,延朗不至,附使者报曰:“三司事忙,无暇。”闻者笑之。历泰宁、雄 武军节度使。废帝以为吏部尚书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

晋高祖有异志,三司财货在太原者,延朗悉调取之,高祖深以为恨。晋兵起, 废帝欲亲征,而心畏高祖,迟疑不决,延朗与刘延朗等劝帝必行。延朗籍诸道民为 丁及括其马,丁马未至,晋兵入京师,高祖得延朗,杀之。

○李严

李严,幽州人也,初名让坤。事刘守光为刺史,后事庄宗为客省使。严为人明 敏多艺能,习骑射,颇知书而辩。同光三年,使于蜀,为王衍陈唐兴复功德之盛, 音辞清亮,蜀人听之皆竦动。衍枢密使宋光嗣召严置酒,从容问中国事。严对曰: “前年天子建大号于鄴宫,自郓趋汴,定天下不旬日,而梁之降兵犹三十万,东渐 于海,西极甘凉,北慑幽陵,南逾闽岭,四方万里,莫不臣妾。而淮南杨氏承累世 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 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天子方怀之以德,而震之以威,天下之势, 不得不一也。”光嗣曰:“荆、湖、吴越非吾所知,若凤翔则蜀之姻亲也,其人反 覆,其可信乎?又闻契丹日益强盛,大国其可无虑乎?”严曰:“契丹之强,孰与 伪梁?”光嗣曰:“比梁差劣尔!”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 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 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蜀人闻严应对,愈益奇之。

是时,蜀之君臣皆庸暗,而恃险自安,穷极奢僭。严自蜀还,具言可取之状。 初,庄宗遣严以名马入蜀,市珍奇以充后宫,而蜀法严禁以奇货出剑门,其非奇物 而出者,名曰“入草物”,由是严无所得而还,惟得金二百两、地衣、毛布之类。 庄宗闻之,大怒曰:“物归中国,谓之‘入草’,王衍其能免为‘入草人’乎?” 于是决议伐蜀。

冬,魏王继岌西伐,以严为三川招讨使,与康延孝以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皆 迎降。延孝至汉州,王衍告曰:“得李严来即降。”众皆以伐蜀之谋自严始,而衍 怨严深,不宜往。严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衍见严,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 严还,明宗以为泗州防御使,客省使如故。

其后孟知祥屈强于蜀,安重诲稍裁抑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 都监。将行,其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行,其以死报蜀人矣!”严不听。初, 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 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庄宗怒稍解, 命知祥监笞严二十而释之。知祥虽与严有旧恩,而恶其来。蜀人闻严来,亦皆恶之。 严至,知祥置酒从容问严曰:“朝廷以公来邪?公意自欲来邪?”严曰:“君命也。” 知祥发怒曰:“天下籓镇皆无监军,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即擒 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

○李仁矩

李仁矩,不知其世家。少事明宗为客将,明宗即位,以为客省使、左卫大将军。 明宗祀天南郊,东、西川当进助礼钱,使仁矩趣之。仁矩恃恩骄恣,见籓臣不以礼。 东川节度使董璋置酒召仁矩,仁矩辞醉不往,于传舍与倡妓饮。璋怒,率衙兵露刃 之传舍,仁矩惶恐,不袜而靴走庭中,璋责之曰:“尔以西川能斩李严,谓我独不 能斩尔邪!”顾左右牵出斩之。仁矩涕泣拜伏谢罪,乃止。明日,璋置酒召仁矩, 见其妻子,以厚谢之。仁矩还,言璋必反。仁矩素为安重诲所亲信,自璋有异志, 重诲思有以制之,乃分东川之阆州为保宁军,以仁矩为节度使,遣姚洪将兵戍之。 璋以书至京师告其子光业曰:“朝廷割我支郡,分建节髦,又以兵戍之,是将杀我 也。若唐复遣一骑入斜谷,吾反必矣!与汝自此而决。”光业私以书示枢密承旨李 虔徽,使白重诲,重诲不省。仁矩至镇,伺璋动静必以闻,璋益疑惧,遂决反。重 诲又遣荀咸乂将兵益戍阆州,光业亟言以为不可,重诲不听。咸乂未至,璋已反, 攻阆州,仁矩召将校问

策,皆曰:“璋有二心久矣,常以利啖吾兵,兵未可用,而 贼锋方锐,宜坚壁以挫之。守旬日,大军必至,贼当自退。”

仁矩曰:“蜀懦,安 能当我精锐之师!”即驱之出战,兵未交而溃,仁矩被擒,并其家属皆见杀。

○毛璋

毛璋,沧州人也。梁末,戴思远为横海军节度使,璋事思远为军校。晋已下魏 博,思远弃沧州出奔,璋以沧州降晋,以功为贝州刺史。

璋为人有胆勇,自晋与梁 相拒河上,璋累战有功。庄宗灭梁,拜璋华州节度使。

在镇多不法,议者疑其有异 志,乃徙璋镇昭义。

璋初欲拒命,其判官边蔚切谏谕之,乃听命。

璋累历籓镇,又 在华州得魏王继岌伐蜀余赀,既富而骄,益为淫侈。

尝服赭袍饮酒,使其所得蜀奴 为王衍宫中之戏于前。

明宗闻而恶之,召为金吾上将军。

东川董璋上书言璋遣子廷 赟持书往西川,疑其有奸。

明宗乃遣人追还廷赟,并璋下御史狱。

廷赟款称实璋假 子,有叔父在蜀,欲往省之,而无私书。

璋无罪名,有司议:“璋前任籓镇,阴畜 异图,及处班行,不慎行止。”乃停璋见任官,勒还私第。

初,廷赟之蜀,与其客赵延祚俱,及召下狱,延祚多捃璋阴事欲言之,璋许延 祚重赂以灭口。

既出而责赂于璋,不与,延祚乃诣台自言,并璋复下狱,鞫之无状。

中丞吕梦奇议曰:“璋前经推劾,已蒙昭雪,而延祚以责赂之故,复加织罗。”乃 稍宥璋。

璋款上,有告者言梦奇受赂而劾狱不尽,乃移军巡狱。

狱吏希旨,锻炼其 事,璋具伏:许赂延祚而未与,尝以马借梦奇而无受赂。

璋坐长流儒州,已而令所 在赐自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四-译文

符习,赵州昭庆人。年轻时在赵王王镕手下担任军校,后来随晋军救援赵国,在柏乡击败梁军,赵国常派符习率兵跟随晋军。晋军在德胜取得胜利后,张文礼杀害了赵王王镕,上书庄宗,请求让符习回赵国。庄宗同意了,符习痛哭流涕地说:“我世代为赵国人,受赵王恩惠,赵王曾赐我一把剑,让我效忠于他。如今听说赵王被杀,我想用这把剑自尽,但想到这样无济于事,请求让我率兵攻打赵国,消灭叛贼,为赵王报仇。”庄宗赞赏他的勇气,派阎宝、史建瑭等人协助符习讨伐张文礼,任命符习为镇州兵马留后。符习攻打张文礼未能成功,庄宗派其他将领击败了张文礼。庄宗任命符习为成德军节度使,符习推辞不敢接受,于是庄宗将相、卫二州设为义宁军,任命符习为节度使,符习再次推辞说:“魏博六州是霸王的根基,不应分割以示弱,希望陛下授予我河南一镇,让我自行攻取。”于是庄宗任命符习为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但符习并未真正攻取任何地方。后来符习调任安国,又调任平卢。

赵在礼发动叛乱,朝廷派符习率镇兵讨伐叛贼。符习还未到达魏州,明宗发动兵变,符习不敢前进。明宗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在胙县见到明宗,但因明宗举兵不顺,符习对去留犹豫不决。霍彦威欺骗符习说:“主上已经杀了十个人,其中有四个是你的亲信,你还犹豫什么?”符习于是下定决心。平卢监军杨希望听说符习被明宗召见,便派兵包围符习的家属,准备杀害他们。指挥使王公俨一向受杨希望信任,欺骗杨希望说:“内侍忠于朝廷,诛杀反叛者的家族,谁敢不效命!应该分兵守城,以防外变,符习的家属不足为虑。”杨希望相信了他的话,分兵守城,王公俨趁机擒获杨希望并斩杀了他,符习的家属因此得以幸免。王公俨宣称青州人不喜欢符习的严厉,不希望符习回来,于是自请担任节度使。明宗任命房知温代替符习镇守平卢,任命王公俨为登州刺史。王公俨不按时接受任命,房知温擒获并杀了他。符习再次镇守天平,后调任宣武。

符习一向不受安重诲的喜欢,有人迎合安重诲的旨意,上书说符习在汴州横征暴敛,符习因此被任命为太子太师,退休回到昭庆老家。明宗任命符习的儿子令谦为赵州刺史,以供养符习。符习认为自己无罪,心中不快,失去官职后,便纵情打猎、饮酒自娱。一年多后,符习中风去世,被追赠为太师。

符习有两个儿子:令谦和蒙。令谦勇猛有力,擅长骑射,因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将领,官至赵州刺史,政绩卓著,去世时,州中有数千人哭泣送葬,当时被称为良刺史。蒙年少时好学,性格刚直,担任成德军节度副使。后来效力于晋朝,官至礼部侍郎。

乌震,冀州信都人。年轻时在赵王王镕手下担任军卒,因功逐渐升为裨校,隶属于符习的军队。符习随庄宗在河上作战时,赵王王镕被张文礼杀害,乌震随符习讨伐张文礼。乌震的家在赵国,张文礼抓住乌震的母亲、妻子和十多个孩子,以此招降乌震,乌震不为所动。张文礼于是砍断他们的手和鼻子,割下他们的肉却不杀死他们,将他们送到符习的军中,军中的人都不忍心直视。乌震痛哭一场后,愤激自励,身先士卒。晋军攻破镇州后,乌震因功被任命为刺史,历任深州、赵州刺史。乌震为人纯朴,年少时好学,精通《左氏春秋》,喜欢作诗,擅长书法。担任刺史时,以廉洁公平著称,后调任冀州刺史,兼任北面水陆转运使。明宗听说他的名声,提拔他为河北道副招讨使,兼任宁国军节度使,代替房知温戍守卢台军。乌震刚到任,戍兵龙晊等人发动叛乱,乌震被杀,被追赠为太师。

唉!忠孝如果以义为标准,两者可以兼得,我已经说过了。像乌震这样的人,能算是忠吗?乌震真是太不思考了。享受别人的俸禄,就要承担别人的责任,责任在身,就要专心尽责,国家的利害关系,取决于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即使做某事对国家有利,但对自己的亲人有害,也应该辞去俸禄离开。更何况这件事是别人都可以做的,责任并不专属于自己,而且做与不做,与国家的利害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不顾自己的亲人,即使不是为了利益,也可以说是不孝,更何况是为了利益呢!能够孝顺父母,然后才能忠于君主,像乌震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大不孝了,还谈什么忠呢!

孔谦,魏州人,担任魏州孔目官。魏博归附晋朝后,庄宗任命他为度支使。孔谦为人勤勉机敏,善于逢迎讨好,庄宗及其左右的人都喜欢他。他从小做官,精通文书和计算,熟悉财政事务。晋朝与梁朝在河上对峙十余年,大小百余战,孔谦调拨物资供应前线,从未短缺,庄宗能够成就大业,孔谦的功劳很大,但百姓也因此苦不堪言。

庄宗刚登基时,孔谦自认为应该担任租庸使,但郭崇韬任命魏博观察使判官张宪为租庸使,孔谦为副使。孔谦心中不快。后来庄宗灭梁,孔谦随庄宗进入汴州,对郭崇韬说:“鄴都是北都,应该派重臣镇守,非张宪不可。”郭崇韬同意,于是任命张宪留守北都,任命宰相豆卢革为租庸使。孔谦更加失望,暗中寻找豆卢革的过失。豆卢革曾用手书借了十万租庸钱,孔谦将书信拿给郭崇韬看,并稍微泄露了此事,让豆卢革知道。豆卢革害怕,请求辞去职务,让郭崇韬接任,郭崇韬也不肯接受。庄宗问:“谁可以担任租庸使?”郭崇韬说:“孔谦虽然擅长财政,但舆论认为他不适合担任大任,不如重新任用张宪。”于是庄宗召张宪回来。张宪为人明辨是非,人们都忌惮他,孔谦趁机对豆卢革说:“租庸钱谷的事,现在都在眼前,交给一个小吏就能处理。鄴都是天下的重镇,不能轻易交给别人。”豆卢革将这话告诉郭崇韬,郭崇韬不再召张宪,任命兴唐尹王正言为租庸使。孔谦更加愤愤不平,请求辞去职务。庄宗怒他逃避责任,想治他的罪,幸亏伶官景进为他求情,才作罢。后来王正言中风,无法处理事务,景进多次进言,庄宗罢免了王正言,任命孔谦为租庸使,赐他“丰财赡国功臣”的称号。

孔谦没有其他才能,只专注于聚敛财富。庄宗刚即位时,广施恩惠,免除百姓的田租,免除各场务的欠税,孔谦却违背诏令,继续征收。按照惯例,观察使所管辖的州的事务,都不能直接干预,朝廷的赋税,也要通过观察使来执行。但孔谦直接以租庸帖调发各州,不经过观察使,观察使纷纷上书论理,认为:“制敕不下达支郡,刺史不专奏事,这是唐朝的制度。租庸直帖是伪梁的弊政,不能作为法度。如今唐朝中兴,希望恢复旧制。”庄宗下诏同意,但孔谦不奉诏,仍然执行直帖。孔谦又请求削减百官的俸禄,裁减节度观察判官、推官等职位。他甚至堵塞天下的山谷小路,禁止行人通行,以征收商旅的税;派遣大程官放猪羊柴炭,占用民户;重新制定括田竿尺;尽数征收州使的公廨钱。因此天下百姓都怨恨他。明宗即位后,下诏揭露孔谦的罪行,将他斩于洛阳。

市,没收了他的家产。于是取消了租庸使的职位,将盐铁、度支、户部分为三司。

○张延朗

张延朗,是汴州开封人。他在梁朝任职,以租庸吏的身份担任郓州粮料使。明宗攻下郓州后,得到了张延朗,再次任命他为粮料使,后来调任宣武、成德,担任元从孔目官。明宗即位后,他担任庄宅使、宣徽北院使、忠武军节度使。长兴元年,被任命为三司使。唐朝的制度:户部度支由本司的郎中、侍郎负责,另有盐铁转运使。后来因为战争,国家财政变得重要,于是由宰相兼任这一职务。乾符以后,天下大乱,国家财政更加空虚,开始设立租庸使,用兵无常,随时征收赋税,战争结束后就停止。梁朝兴起后,开始设立租庸使,掌管天下的钱粮,废除了盐铁、户部、度支的官职。庄宗灭梁后,沿用了这一制度。明宗即位后,诛杀了租庸使孔谦并废除了这一职位,由一位大臣负责户部、度支、盐铁,称为判三司。张延朗因此请求设立三司使,事情交由中书省处理。中书省按照唐朝的旧例,任命张延朗为特进、工部尚书,担任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兼任判户部度支事。诏令任命张延朗为三司使,职位在宣徽使之下。三司设立使职从此开始。

张延朗以有心计著称,将三司视为自己的责任,但天下的钱粮事务并没有显著的建树。明宗经常出游,召张延朗一起吃饭,张延朗没有去,派人回复说:“三司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听到的人都笑了。他历任泰宁、雄武军节度使。废帝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

晋高祖有异心,三司在太原的财货,张延朗全部调取,晋高祖对此非常怨恨。晋兵起事后,废帝想亲自出征,但心里害怕晋高祖,犹豫不决,张延朗与刘延朗等人劝废帝一定要出征。张延朗登记各道的百姓为丁壮并征用他们的马匹,丁壮和马匹还未到达,晋兵就攻入了京师,晋高祖抓住了张延朗,杀了他。

○李严

李严,是幽州人,原名让坤。他在刘守光手下担任刺史,后来在庄宗手下担任客省使。李严为人聪明机敏,多才多艺,擅长骑射,颇通诗书且能言善辩。同光三年,他出使蜀国,向王衍陈述唐朝复兴的盛况,言辞清晰响亮,蜀人听了都为之震动。王衍的枢密使宋光嗣召李严喝酒,从容询问中原的事情。李严回答说:“前年天子在鄴宫建立大号,从郓州直奔汴州,平定天下不到十天,而梁朝的降兵还有三十万,东到海边,西到甘凉,北到幽陵,南到闽岭,四方万里,无不臣服。而淮南的杨氏凭借几代的强盛,凤翔的李公依靠先朝的旧情,都派遣儿子入朝侍奉,叩首称臣。至于荆、湖、吴越,进贡赋税,献上珍奇,愿意自比于列郡的,每月都有。天子正以德怀柔他们,以威震慑他们,天下的形势,不得不统一。”宋光嗣说:“荆、湖、吴越的情况我不了解,但凤翔是蜀国的姻亲,他们反复无常,能相信吗?又听说契丹日益强盛,大国难道不担心吗?”李严说:“契丹的强大,比起伪梁如何?”宋光嗣说:“比梁朝差一些!”李严说:“唐朝灭梁朝如同摧枯拉朽,何况契丹还不如梁朝!唐朝的兵力遍布天下,发动一镇的兵力,就可以灭掉契丹,使其无后。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古以来的王者,都存而不论,大概是不想穷兵黩武吧。”蜀人听了李严的回答,更加觉得他非凡。

当时,蜀国的君臣都昏庸无能,却依仗险要的地势自安,极尽奢侈僭越。李严从蜀国回来后,详细报告了可以攻取的情况。当初,庄宗派李严带着名马进入蜀国,购买珍奇之物以充实后宫,但蜀国的法律严禁奇货出剑门,那些不是奇货的物品出关,被称为“入草物”,因此李严一无所获,只带回了二百两黄金、地衣、毛布之类的东西。庄宗听说后,大怒说:“物归中国,却称之为‘入草’,王衍难道能免于成为‘入草人’吗?”于是决定讨伐蜀国。

冬天,魏王继岌西征,任命李严为三川招讨使,与康延孝率领五千兵马先行,所经过的州县都投降了。康延孝到达汉州时,王衍说:“只要李严来,我就投降。”大家都认为伐蜀的计谋是李严提出的,而王衍对李严怨恨很深,李严不应该去。李严听说后很高兴,立即骑马进入益州。王衍见到李严,托付他的妻母,当天就投降了蜀国。李严回来后,明宗任命他为泗州防御使,客省使的职务不变。

后来孟知祥在蜀国倔强,安重诲逐渐压制他,想找办法控制孟知祥,李严于是请求担任西川兵马都监。临行前,他的母亲说:“你之前提出了破蜀的计谋,现在去,恐怕要以死报答蜀人了!”李严不听。当初,李严与孟知祥一起在庄宗手下任职,当时孟知祥是中门使,李严曾犯过错,庄宗非常生气,命令斩了他,孟知祥让行刑的人稍缓,进去对庄宗说:“李严犯的是小错,不应该因为一时喜怒杀人,恐怕会失去士大夫的心。”庄宗的怒气稍解,命令孟知祥监督鞭打李严二十下后释放了他。孟知祥虽然与李严有旧恩,但厌恶他的到来。蜀人听说李严来了,也都厌恶他。李严到达后,孟知祥设酒宴从容问李严:“是朝廷派你来的,还是你自己想来的?”李严说:“是君命。”孟知祥发怒说:“天下的藩镇都没有监军,怎么唯独你到这里来?这是小孩子迷惑朝廷罢了!”立即抓住他斩首,明宗也无法追究,孟知祥因此反叛。

○李仁矩

李仁矩,不知道他的家世。年轻时在明宗手下担任客将,明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客省使、左卫大将军。明宗在南郊祭天时,东、西川应当进献助礼钱,派李仁矩去催促。李仁矩依仗恩宠骄横放肆,见到藩臣也不以礼相待。东川节度使董璋设酒宴召李仁矩,李仁矩借口喝醉不去,在驿站与倡妓喝酒。董璋大怒,率领衙兵持刀到驿站,李仁矩惶恐不安,不穿袜子只穿靴子跑到庭院中,董璋责备他说:“你以为西川能斩李严,我就不能斩你吗!”命令左右将他拉出去斩首。李仁矩哭泣跪拜谢罪,董璋才作罢。第二天,董璋设酒宴召李仁矩,见到他的妻子,厚礼相待。李仁矩回来后,说董璋一定会反叛。李仁矩一向被安重诲信任,自从董璋有异心后,安重诲想找办法控制他,于是将东川的阆州分出来设立保宁军,任命李仁矩为节度使,派姚洪带兵驻守。董璋写信到京师告诉他的儿子光业说:“朝廷割我的支郡,分设节度使,又派兵驻守,这是要杀我。如果唐朝再派一骑进入斜谷,我必定反叛!从此与你诀别。”光业私下将信交给枢密承旨李虔徽,让他告诉安重诲,安重诲没有理会。李仁矩到任后,监视董璋的动静并报告,董璋更加疑惧,于是决定反叛。安重诲又派荀咸乂带兵增援阆州,光业急忙说这样不行,安重诲不听。荀咸乂还未到达,董璋已经反叛,攻打阆州,李仁矩召集将校询问

大家都说:“毛璋有二心已经很久了,常常用利益诱惑我们的士兵,士兵们还不能用,而敌人的锋芒正锐利,应该坚守壁垒来挫败他们。守十天,大军一定会到,敌人自然会撤退。”

仁矩说:“蜀人懦弱,怎么能抵挡我们的精锐部队!”立即驱使他们出战,兵还没交战就溃败了,仁矩被擒,他的家属也都被杀。

○毛璋

毛璋是沧州人。梁朝末年,戴思远任横海军节度使,毛璋在戴思远手下担任军校。晋国已经攻下魏博,戴思远放弃沧州出逃,毛璋以沧州投降晋国,因功被任命为贝州刺史。

毛璋为人有胆量勇气,自从晋国与梁国在河上对峙,毛璋多次战斗有功。庄宗灭梁后,任命毛璋为华州节度使。

在任上多有违法行为,议论者怀疑他有异心,于是调任毛璋为昭义节度使。

毛璋起初想拒绝任命,他的判官边蔚极力劝谏,毛璋才听从命令。

毛璋历任藩镇,又在华州得到魏王继岌伐蜀的剩余财物,既富有又骄傲,更加淫逸奢侈。

曾经穿着赭色袍子喝酒,让他得到的蜀奴在王衍的宫中表演。

明宗听说后很厌恶他,召他为金吾上将军。

东川董璋上书说毛璋派他的儿子廷赟带着书信去西川,怀疑他有奸计。

明宗于是派人追回廷赟,并将毛璋下御史狱。

廷赟供认实际上是毛璋的养子,有叔父在蜀,想去探望他,并没有私信。

毛璋没有罪名,有关部门议论:“毛璋前任藩镇,暗中蓄谋异图,及至在朝中任职,行为不谨慎。”于是停止毛璋的现任官职,勒令回家。

起初,廷赟去蜀,与他的客人赵延祚一起,等到被召下狱,赵延祚收集了很多毛璋的隐秘事情想说出来,毛璋答应给赵延祚重金以封口。

赵延祚出来后向毛璋索要贿赂,毛璋不给,赵延祚于是到台前自首,毛璋再次下狱,审讯后没有发现罪状。

中丞吕梦奇议论说:“毛璋前次经过推劾,已经得到昭雪,而赵延祚因为索要贿赂的缘故,再次加以罗织。”于是稍微宽恕毛璋。

毛璋供认,有告发者说吕梦奇受贿而审讯不彻底,于是移交军巡狱。

狱吏迎合旨意,罗织罪名,毛璋供认:答应给赵延祚贿赂但没有给,曾经借马给吕梦奇但没有受贿。

毛璋被判长流儒州,不久命令所在地赐他自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四-注解

符习:赵州昭庆人,少时在赵王王镕麾下为军校,后随晋军破梁军于柏乡。赵王被弑后,符习请求归赵报仇,被庄宗派遣讨伐张文礼。后历任镇州兵马留后、成德军节度使等职。

乌震:冀州信都人,少时在赵王王镕麾下为军卒,后随符习讨伐张文礼。乌震为人纯质,好学,通《左氏春秋》,喜作诗,善书。历任深、赵二州刺史,以廉平为政有声。

孔谦:魏州人,为魏州孔目官,后为庄宗度支使。孔谦勤敏,倾巧善事人,工书算,知金谷聚敛之事。庄宗初建大号,孔谦自谓当为租庸使,但因郭崇韬用张宪为使,孔谦为副,后因不满而阴求革过失,最终被庄宗任命为租庸使。

租庸使:唐代设立的官职,负责征收租税和调发徭役。租庸使的设立反映了唐代财政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战乱时期,租庸使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三司使:唐代后期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包括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三司使的设立标志着唐代财政管理制度的进一步集中化和专业化。

庄宅使:唐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庄园和宅第。庄宅使的设立反映了唐代皇室财产的集中管理。

宣徽使:唐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尤其是皇帝的日常生活和礼仪。宣徽使的职位通常由皇帝的亲信担任。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和行政官职,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军政事务。节度使的权力极大,往往成为地方割据的象征。

孔目官:唐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和档案。孔目官在地方行政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财政和军事事务中。

判三司:唐代官职,负责管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事务。判三司的设立反映了唐代财政管理的集中化趋势。

特进:唐代官职,属于高级文官,通常授予有功勋的大臣。特进的职位象征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工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工程和制造事务。工部尚书在唐代官僚体系中属于高级官员。

盐铁转运使:唐代官职,负责管理盐铁的生产和运输事务。盐铁转运使的设立反映了唐代对盐铁资源的严格控制。

户部度支:唐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收支。户部度支的设立反映了唐代财政管理的专业化和集中化。

泰宁军:唐代的军事编制,属于地方军队。泰宁军的设立反映了唐代地方军事力量的增强。

雄武军:唐代的军事编制,属于地方军队。雄武军的设立反映了唐代地方军事力量的增强。

吏部尚书:唐代官职,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吏部尚书在唐代官僚体系中属于高级官员。

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官职,属于宰相级别,负责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位象征极高的政治权力。

晋高祖:指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晋高祖的崛起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废帝:指后唐的末代皇帝李从珂。废帝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内忧外患,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

刘延朗:后唐时期的官员,曾担任节度使等重要职务。刘延朗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李严:后唐时期的官员,曾担任客省使等重要职务。李严在外交和军事上都有一定的成就。

孟知祥:后蜀的开国皇帝,曾担任节度使等重要职务。孟知祥的崛起标志着后蜀的建立。

安重诲:后唐时期的官员,曾担任枢密使等重要职务。安重诲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李仁矩:后唐时期的官员,曾担任客省使等重要职务。李仁矩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的成就。

董璋:后唐时期的官员,曾担任节度使等重要职务。董璋在地方割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姚洪:后唐时期的官员,曾担任节度使等重要职务。姚洪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成就。

荀咸乂:后唐时期的官员,曾担任节度使等重要职务。荀咸乂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成就。

策:古代的一种军事策略或计划,通常指在战争或冲突中制定的行动方案。

璋:指毛璋,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任华州节度使等职,后因涉嫌谋反被流放并赐死。

仁矩:指李仁矩,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因轻敌冒进导致战败被擒。

蜀: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或后蜀政权,位于今四川一带。

晋:指五代时期的后晋政权,由石敬瑭建立。

梁:指五代时期的后梁政权,由朱温建立。

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的开国皇帝。

明宗: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庄宗的继任者。

金吾上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禁卫和京城治安。

御史狱:古代由御史台负责审理的重大案件,通常涉及官员的违法行为。

长流: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四-评注

本文通过叙述符习、乌震、孔谦三人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符习作为赵王王镕的旧部,面对赵王被弑的悲剧,表现出强烈的忠诚和复仇的决心。他请求庄宗派遣自己讨伐张文礼,虽未能成功,但其忠义之心令人敬佩。符习的辞让节度使之职,显示出他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不愿因个人利益而削弱国家实力。

乌震的形象则更为复杂。他在面对张文礼的威胁时,选择了不顾家人的安危,继续为晋军效力。这种行为虽然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但也引发了对其孝道的质疑。文中通过对比忠孝两难的选择,探讨了忠孝之间的关系,认为乌震的行为虽忠但不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孝观念的复杂态度。

孔谦则是一个典型的官僚形象,他勤敏善事,工于书算,擅长金谷聚敛之事。然而,他的倾巧和阴险也暴露无遗。孔谦在权力斗争中的表现,显示出他对个人利益的极度追求,甚至不惜通过阴险手段排挤他人。他的聚敛行为虽然为庄宗的霸业提供了物质支持,但也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难,最终在明宗时期被斩。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还深刻揭示了忠孝、权力、利益等复杂的社会问题。符习的忠义、乌震的忠孝两难、孔谦的倾巧聚敛,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政治和军事事件,尤其是围绕张延朗、李严、李仁矩等官员的仕途和命运展开。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权力斗争激烈、地方割据严重的局面。

首先,张延朗的仕途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官员的升迁与权力斗争。张延朗从租庸吏逐步升迁至三司使,最终因卷入晋高祖与废帝的权力斗争而被杀。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张延朗个人的政治智慧与命运,也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

其次,李严的外交才能和军事成就在这段古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李严在出使蜀国时,以其出色的口才和外交手腕,成功说服蜀国君臣归顺后唐。然而,李严最终因与孟知祥的矛盾而被杀,这一结局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官员在地方割据中的困境。

最后,李仁矩的遭遇则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的严重性。李仁矩因与董璋的矛盾而险些被杀,最终因董璋的反叛而陷入困境。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李仁矩个人的命运,也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张延朗、李严、李仁矩等官员的仕途和命运,生动地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权力斗争激烈、地方割据严重的局面。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后唐将领毛璋的生平事迹及其最终的悲剧结局。毛璋原本是后梁的将领,后投降后晋,因战功显赫而受到重用。然而,他在担任华州节度使期间,因行为不检点、骄奢淫逸而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尽管他曾一度被赦免,但最终因涉嫌谋反被流放并赐死。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环境复杂的时代背景。毛璋的遭遇揭示了当时将领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以及朝廷对将领的猜忌和防范。同时,毛璋的骄奢淫逸也反映了当时部分将领在权力膨胀后的道德沦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毛璋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转折。例如,毛璋在华州时“服赭袍饮酒,使其所得蜀奴为王衍宫中之戏于前”,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他的骄奢形象。此外,文中对毛璋与赵延祚之间的贿赂纠纷的描写,也展现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毛璋的经历不仅反映了当时将领的生存状态,也揭示了朝廷对将领的控制手段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此外,文中对毛璋案件的审理过程,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司法制度和官场生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毛璋生平的叙述,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环境复杂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将领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和道德沦丧。其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得这段历史故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0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