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三-原文
○周德威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
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
梁军围晋太原,令军中曰:“能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出入阵中,求周阳五,欲必生致之。
晋王戒德威曰:“陈野义欲得汝以求刺史,见白马硃甲者,宜善备之!”德威笑曰:“陈章好大言耳,安知刺史非臣作邪?”
因戒其部兵曰:“见白马硃甲者,当佯走以避之。”两军皆阵,德威微服杂卒伍中。
陈章出挑战,兵始交,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章果奋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中章堕马,遂生擒之。
梁攻燕,晋遣德威将五万人为燕攻梁,取潞州,迁代州刺史、内外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
梁军舍燕攻潞,围以夹城,潞州守将李嗣昭闭城拒守,而德威与梁军相持于外逾年。
嗣昭与德威素有隙,晋王病且革,语庄宗曰:“梁军围潞,而德威与嗣昭有隙,吾甚忧之!”
王丧在殡,庄宗新立,杀其叔父克宁,国中未定,而晋之重兵,悉属德威于外,晋人皆恐。
庄宗使人以丧及克宁之难告德威,且召其军。德威闻命,即日还军太原,留其兵城外,徒步而入,伏梓宫前恸哭几绝,晋人乃安。
遂从庄宗复击梁军,破夹城,与李嗣昭欢如初。以破夹城功,拜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魏、滑、汴、宋等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遣德威先屯赵州。
冬,梁军至柏乡,赵人告急,庄宗自将出赞皇,会德威于石桥,进距柏乡五里,营于野河北。
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神威、龙骧、拱宸等军,皆梁精兵,人马铠甲饰以组绣金银,其光耀日,晋军望之色动。
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贩兒,徒饰其外耳,其中不足惧也!其一甲直数十千,擒之适足为吾资,无徒望而爱之,当勉以往取之。”
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军出千里,其利速战。今不乘势急击之,使敌知吾之众寡,则吾无所施矣!”
德威曰:“不然,赵人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
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德威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兵。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鄗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
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
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引与俱见,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
德威晨遣三百骑叩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其军以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
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汴、宋之军居西,魏、滑之军居东。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之胜地!”
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
诸将亦皆以为然。至未申时,梁军东偏尘起,德威鼓噪而进,麾其西偏曰:“魏、滑军走矣!”又麾其东偏曰:“梁军走矣!”
梁阵动,不可复整,乃皆走,遂大败。自鄗追至于柏乡,横尸数十里,景仁以十余骑仅而免。
自梁与晋争,凡数十战,其大败未尝如此。
刘守光僭号于燕,晋遣德威将三万出飞狐以击之。德威入祁沟关,取涿州,遂围守光于幽州,破其外城,守光闭门距守。
而晋军尽下燕诸州县,独幽州不下,围之逾年乃破之,以功拜卢龙军节度使。
德威虽为大将,而常身与士卒驰骋矢石之间。守光骁将单廷珪,望见德威于阵,曰:“此周阳五也!”乃挺枪驰骑追之。
德威佯走,度廷珪垂及,侧身少却,廷珪马方驰,不可止,纵其少过,奋槌击之,廷珪坠马,遂见擒。
庄宗与刘掞相持于魏,掞夜潜军出黄泽关以袭太原,德威自幽州以千骑入土门以蹑之。掞至乐平,遇雨不得进而还。
德威与掞俱东,争趋临清。临清有积粟,且晋军饷道也,德威先驰据之,以故庄宗卒能困掞军而败之。
庄宗勇而好战,尤锐于见敌。德威老将,常务持重以挫人之锋,故其用兵,常伺敌之隙以取胜。
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三万人,与镇、定等军从庄宗于河上,自麻家渡进军临濮,以趋汴州。
军宿胡柳陂,黎明,候骑报曰:“梁军至矣!”庄宗问战于德威,德威对曰:“此去汴州,信宿而近,梁军父母妻子皆在其中,而梁人家国系此一举。
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且吾军先至此,粮爨具而营栅完,是谓以逸待劳之师也。
王宜按军无动,而臣请以骑军扰之,使其营栅不得成,樵爨不暇给,因其劳乏而乘之,可以胜也。”
庄宗曰:“吾军河上,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顾李存
审曰:“公以辎重先,吾为公殿。” 遽督军而出。
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
前遇梁军而阵:王居中,镇、定 之军居左,德威之军居右,而辎重次右之西。
兵已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阵,梁 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硃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之,德威 父子皆战死。
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
庄 宗即位,赠德威太师。明宗时,加赠太尉,配享庄宗庙。晋高祖追封德威燕王。子 光辅,官至刺史。
○符存审 子彦超 彦饶 彦卿
符存审,字德详,陈州宛丘人也。初名存,少微贱,尝犯法当死,临刑,指旁 坏垣顾主者曰:“愿就死于彼,冀得垣土覆尸。”主者哀而许之,为徙垣下。
而主 将方饮酒,顾其爱妓,思得善歌者佐酒,妓言:“有符存常为妾歌,甚善。”主将 驰骑召存审,而存审以徙垣下故,未加刑,因往就召,使歌而悦之,存审因得不死。
其后事李罕之,从罕之归晋,晋王以为义兒军使,赐姓李氏,名存审。
从晋王击李匡俦,为前锋,破居庸关。又从击王行瑜,破龙泉寨,以功迁检校 左仆射。
从李嗣昭攻汾州,执李瑭,迁左右厢步军指挥使。
又从嗣昭攻潞州,降丁 会。
从周德威破梁夹城,迁忻州刺史、蕃汉马步军指挥使。
晋、赵攻燕,梁救燕, 击赵深州,围蓚县,存审与史建瑭军下博,击走梁军,迁领邢州团练使。
魏博叛梁 降晋,存审为前锋,屯临清。庄宗入魏,存审殿军魏县,与刘掞相距于莘西。
从庄 宗败掞于故元城,阎宝以邢州降,乃以存审为安国军节度使。毛璋以沧州降,徙存 审横海,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契丹围幽州,是时晋与梁相持河上,欲发兵,兵少,欲勿救,惧失之。庄宗疑, 以问诸将,而存审独以为当救,曰:“愿假臣骑兵五千足矣!”乃遣存审分兵救之, 卒击走契丹。
从战胡柳陂,晋军晨败,亡周德威,存审与其子彦图力战,暮复败梁 军于土山,遂取德胜,筑河南北为两城,晋人谓之“夹寨”。迁内外蕃汉马步军总 管。
梁硃友谦以河中同州降晋,梁遣刘掞攻同州,友谦求救,乃遣存审与李嗣昭救 之。
河中兵少而弱,梁人素易之,且不虞晋军之速至也。
存审选精骑二百杂河中兵 出击掞垒,阳败而走,掞兵追之,晋骑反击,获其骑兵五十,梁人知其晋军也,皆 大惊。
然河中粮少而新降,人心颇持两端,晋军屯朝邑,诸将皆欲速战,存审曰: “使梁军知吾利于速战,则将夹渭而营,断我饷道,以持久困我,则进退不可,败 之道也。不若缓师示弱,伺隙出奇,可以取胜。”乃按军不动。
居旬日,望气者言: “有黑气,状如斗鸡。”存审曰:“可以一战矣!”乃进军击掞,大败之,掞闭壁 不复出。
存审曰:“掞兵已败,不如逸之。”乃休士卒,遣裨将王建及牧马于沙苑, 掞以谓晋军且懈,乃夜遁去,存审追击于渭河,又大败之。
张文礼弑赵王王镕,晋 遣阎宝、李嗣昭等攻之,至辄战死,最后遣存审破之。
存审为将有机略,大小百余战,未尝败衄,与周德威齐名。德威死,晋之旧将 独存审在。
契丹攻遮虏,乃以存审为卢龙军节度使。时存审已病,辞不肯行,庄宗 使人慰谕,强遣之。
庄宗灭梁入洛,存审自以身为大将,不得与破梁之功,怏怏,疾益甚,因请朝 京师。
是时,郭崇韬权位已重,然其名望素出存审下,不乐其来而加己上,因沮其 事,存审妻郭氏泣诉于崇韬曰:“吾夫于国有功,而于公乡里之旧,奈何忍令死弃 穷野!”崇韬愈怒。
存审章累上,辄不许,存审伏枕叹曰:“老夫事二主四十年, 今日天下一家,四夷远俗,至于亡国之将、射钩斩袪之人,皆得亲见天子,奉觞为 寿,而独予弃死于此,岂非命哉!”
崇韬度存审病已亟,乃请许其来朝。徙存审宣 武军节度使,卒于幽州。
临终,戒其子曰:“吾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取将相, 然履锋冒刃出死入生而得至此也。”因出其平生身所中矢镞百余而示之曰:“尔其 勉哉!”
存审三子:彦超、彦饶、彦卿。
彦超为汾州刺史。郭从谦弑庄宗,明宗入洛阳,是时,彦超为北京巡检,永王 存霸奔于太原,彦超见留守张宪谋之。
宪,儒者,事庄宗最久,不忍背恩,欲纳之, 彦超不从,存霸遂见杀。
明宗即位,彦超来朝,明宗德之,劳曰:“河东无事,赖 尔之力也。”以为建雄军留后。
迁北京留守,徙镇昭义,罢为上将军,复为泰宁军 节度使,又徙安远。
彦超主藏奴王希全盗其赀,彦超稍责之,奴惧,夜叩其门,言 有急,彦超出,见杀,赠太尉。
次子彦饶,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天成元年,发汴兵三千戍瓦桥关,控鹤指 挥使张谏为乱,杀权知州高逖,迫彦饶为帅。
彦饶阳许之曰:“欲吾为帅,当止焚 掠,明日以军礼见吾于南衙。”乃阴与拱衙指挥使庞起伏甲于衙内。
明日,谏等皆 集,伏兵发,诛谏等,杀四百余人,即日牒州事与推官韦俨。
明宗下诏褒其忠略。 其后累迁彰圣都指挥使,历曹、沂、饶三州刺史。
清泰三年,自饶州刺史拜忠正军 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晋高祖起太原,彦饶以侍卫兵从废帝至河阳。废帝 败,晋高祖以杨光远代彦饶将亲军,徙彦饶义成军节度使。
延光反,白奉进以侍卫兵三千屯滑州。
兵士犯法,奉进捕得五人,其三人义成兵也,因并斩之,彦饶怒。
明日,奉进从数骑过彦饶谢不先告而杀,彦饶曰:“军士各有部分,义成兵卒岂公所得斩邪?何无主客之礼也!”
奉进怒曰:“军士犯法,安有彼此!且仆已自谢过,而公怒不息,欲与延光同反邪!”拂衣而起,彦饶不复留之,其麾下大噪,追奉进杀之,彦饶不之止也。
已而屯驻军将马万等闻乱,以兵擒彦饶送之京师,遂以彦饶应延光反闻。
行至赤冈,高祖使人杀之,下诏削夺在身官爵。
彦饶与晋初无衅隙,以一旦之忿,不能驭其军,杀奉进已非其本意,以反见诛,非其罪也!
○史建瑭 子匡翰
史建瑭,雁门人也。
晋王为雁门节度使,其父敬思为九府都督,从晋王入关破黄巢,复京师,击秦宗权于陈州,尝将骑兵为先锋。
晋王东追黄巢于冤朐,还过梁,军其城北。
梁王置酒上源驿,独敬思与薛铁山、贺回鹘等十余人侍。
晋王醉,留宿梁驿,梁兵夜围而攻之。
敬思登驿楼,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
而敬思为梁追兵所得,见杀。
建瑭少事军中为裨校,自晋降丁会,与梁相距于潞州,建瑭已为晋兵先锋。
梁兵数为建瑭所杀,相戒常避史先锋。
梁遣王景仁攻赵,晋军救赵,建瑭以先锋兵出井陉,战于柏乡。
梁军为方阵,分其兵为二:汴、宋之军居左,魏、滑之军居右。
周德威击其左,建瑭击其右,梁军皆走,遂大败之。
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攻燕,燕王刘守光乞师于梁,梁太祖自将击赵,围枣强、蓚县。
是时晋精兵皆北攻燕,独符存审与建瑭以三千骑屯赵州。
梁军已破枣强,存审扼下博桥。
建瑭分其麾下五百骑为五队:一之衡水,一之南宫,一之信都,一之阜城,而自将其一,约各取梁刍牧者十人会下博。
至暮,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军且大至。”
明日,建瑭率百骑为梁旗帜,杂其刍牧者,暮叩梁营,杀其守门卒,纵火大呼,斩击数十百人。
而梁刍牧者所出,各遇晋兵,有所亡失,其纵而不杀者,归而皆言晋军且至。
梁太祖夜拔营去,蓚县人追击之,梁军弃其辎重铠甲不可胜计。
梁太祖方病,由是增剧,而晋军以故得并力以收燕者,二人之力也。
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
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兵傅镇州,建瑭攻其城门,中流矢卒,年四十二。
建瑭子匡翰,尚晋高祖女,是为鲁国长公主。
匡翰为将,沉毅有谋,而接下以礼,与部曲语未尝不名。
历天雄军步军都指挥使、彰圣马军都指挥使。
事晋为怀和二州刺史、郑州防御使、义成军节度使,所至兵民称慕之。
史氏世为将,而匡翰好读书,尤喜《春秋三传》,与学者讲论,终日无倦。
义成军从事关澈尤嗜酒,尝醉骂匡翰曰:“近闻张彦泽脔张式,未见史匡翰斩关澈,天下谈者未有偶尔!”
匡翰不怒,引满自罚而慰勉之,人皆服其量。
卒年四十。
○王建及
王建及,许州人也。
少事李罕之,从罕之奔晋,为匡卫指挥使。
梁、晋战柏乡,相距鄗邑野河上,镇、定兵扼河桥,梁兵急击之。
庄宗登高台望见镇、定兵将败,顾建及曰:“桥为梁夺,则吾军危矣,奈何?”
建及选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败,解去。
从战莘县、故元城,皆先登陷阵,以功累拜辽州刺史,将银枪效节军。
晋攻杨刘,建及躬自负葭苇堙堑,先登拔之。
从战胡柳,晋兵已败,与梁争土山,梁兵先至,登山而阵。
庄宗至山下望梁阵坚而整,呼其军曰:“今日之战,得山者胜。”
因驰骑犯之,建及以银枪军继进,梁兵下走,阵山西,晋兵遂得土山。
诸将皆言:“溃兵未集,日暮不可战。”
阎宝曰:“彼阵山上,吾在其下,尚能击之,况以高而击下,不可失也。”
建及以为然,因白庄宗曰:“请登高望臣破敌!”
即呼众曰:“今日所失辎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
即驰犯梁阵,梁兵大败。
晋遂军德胜,为南北城于河上。
梁将贺瑰攻其南城,以竹笮维战舰于河,晋兵不得渡,南城危甚。
庄宗积金帛于军门,募能破梁战舰者,至于吐火禁咒莫不皆有。
建及重铠执槊呼曰:“梁、晋一水间尔,何必巧为!吾今破之矣。”
即以大甕积薪,自上流纵火焚梁战舰,建及以二舟载甲士随之,斧其竹笮,梁兵皆走。
晋军乃得渡。
救南城,瑰围解去。
自庄宗得魏博,建及将银枪效节军。
建及为将,喜以家赀散士卒。
庄宗遣宦官韦令图监其军,令图言:“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
即以为代州刺史。
建及怏怏而卒,年五十七。
○元行钦
元行钦,幽州人也。
为刘守光裨将,守光篡其父仁恭,使行钦以兵攻仁恭于大安山而囚之,又使行钦害诸兄弟。
其后晋攻幽州,守光使行钦募兵云、朔间。
是时明宗掠地山北,与行钦相拒广边军,凡八战,明宗七射中行钦,行钦拔矢而战,亦射明宗中股。
行钦屡败,乃降。
明宗抚其背而饮以酒曰:“壮士也!”
因养以为子。
常从明宗战,数立功。
庄宗已下魏,益选骁将自卫,闻行钦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
赐姓名曰李绍荣。
庄宗好战而轻敌,与梁军战潘张,军败而溃,庄宗得三四骑驰去,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望其旗而识之,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还营,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拜忻州刺史,迁武宁军节度使。
庄宗宴群臣于内殿,酒酣乐作,道平生战阵事以为笑乐,而怪行钦不在,因左右顾视曰:“绍荣安在?”所司奏曰:“奉敕宴使相,绍荣散官,不得与也。”庄宗罢会不乐。明日,即拜行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不召群臣入内殿,但宴武臣而已。
赵在礼反于魏,庄宗方选大将击之,刘皇后曰:“此小事,可趣绍荣指挥。”乃以为鄴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攻鄴南门,以诏书招在礼。在礼送羊酒犒军,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上贻圣忧,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行钦具以闻,庄宗大怒,敕行钦:“破城之日,无遗种!”乃益召诸镇兵,皆属行钦。行钦屯澶州,分诸镇兵为五道,毁民车轮、门扉、屋椽为筏,渡长庆河攻冠氏门,不克。
是时,邢、洺诸州,相继皆叛,而行钦攻鄴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至魏,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入于魏,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金枪指挥使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自魏县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至万胜镇,不得进,与行钦登道旁冢,置酒,相顾泣下。有野人献雉,问其冢名,野人曰:“愁台也。”庄宗益不悦,因罢酒去。西至石桥,置酒野次,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还洛阳,数日,复幸汜水。郭从谦反,庄宗崩,行钦出奔。行至平陆,为野人所执,送虢州,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兒何负于尔!”行钦真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市人皆为之流涕。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故曰:主在与在,主亡与亡者,社稷之臣也。方明宗之兵变于魏,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又杀其子从璟,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之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安金全
安金全,代北人也。为人骁果,工骑射,号能擒生踏伏。事晋为骑将,数从庄宗用兵有功,官至刺史,以疾居于太原。庄宗已下魏博,与梁相距河上。梁将王檀袭太原,晋兵皆从庄宗于河上,太原无备,监军张承业大恐,率诸司工匠登城捍御,而外攻甚急。金全强起谓承业曰:“太原,晋之根本也。一旦不守,则大事去矣!老夫诚惫矣,然尚能为公破贼。”承业喜,授以甲兵。金全被甲跨马,召率子弟及故将吏得百余人,夜出北门,击檀于羊马城中,檀军惊溃,而晋救兵稍至。然庄宗不以金全为能,终其世不录其功。金全与明宗有旧,明宗即位,拜金全振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镇二年,召还京师,以疾卒。
○袁建丰
袁建丰,不知其世家也。晋王讨黄巢至华阴,阑得之,时方九岁,爱其俊爽,收养之。长习骑射,为铁林都虞候,从击王行瑜、李匡威,以功迁突阵指挥使。从庄宗破夹城,战柏乡,迁左厢马军指挥使。明宗为衙内指挥使,建丰为副使,从庄宗入魏,取卫、磁、洺三州,拜洺州刺史。击梁将王千,斩首千余级,获其将校七十余人。迁相州刺史。从战胡柳,指挥使孟谦据相州叛,建丰还讨平之。徙隰州刺史,病风废。明宗即位,以旧恩召还京师,亲幸其第,抚慰甚厚,加检校太尉,遥领镇南军节度使,俾食其俸以卒,赠太尉。
○西方鄴
西方鄴,定州满城人也。父再遇,为汴州军校,鄴居军中,以勇力闻。年二十,南渡河游梁,不见用,复归庄宗于河上,庄宗以为孝义指挥使,数从征伐有功,同光中为曹州刺史,以州兵屯汴州。明宗自魏反,兵南渡河,而庄宗东幸汴州,汴州节度使孔循怀二志,使北门迎明宗,西门迎庄宗,所以供帐委积如一,曰:“先至者入之。”鄴因责循曰:“主上破梁而得公,有不杀之恩,奈何欲纳总管而负国!”循不答。鄴度循不可争,而石敬瑭妻,明宗女也,时方在汴,鄴欲杀之,以坚人心。循知其谋,取藏其家,鄴无如之何。而明宗已及汴,乃将五百骑西迎庄
宗于汜水, 呜咽泣下,庄宗亦为之嘘唏,乃使以兵为先锋。
庆宗至汴西,不得入,还洛阳,遇 弑。
明宗入洛,鄴请死于马前,明宗嘉叹久之。
明年,荆南高季兴叛,明宗遣襄州 节度使刘训等招讨,而以东川董璋为西南面招讨使,乃拜鄴夔州刺史,副璋以兵出 三峡。
已而训等无功见黜,诸将皆罢,璋亦尝出兵,惟鄴独取三州,乃以夔州为宁 江军,拜鄴节度使。
已而又取归州,数败季兴之兵。
鄴武人,所为多不中法度,判 官谭善达数以谏。
鄴怒,遣人告善达受人金,下狱。
善达素刚,辞益不逊,遂死于 狱中。
鄴病,见善达为祟,卒于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三-译文
○周德威
周德威,字镇远,是朔州马邑人。他为人勇敢且多智谋,能够通过观察尘土来判断敌人的数量。他的外貌雄伟,笑容不改,人们见到他,都感到敬畏。
他侍奉晋王为骑将,逐渐升迁为铁林军使,跟随晋王击败王行瑜,因功升迁为衙内指挥使。他的小名是阳五,在梁、晋对峙时期,周阳五的勇猛闻名天下。
梁军围攻晋的太原时,下令军中:“能活捉周阳五的人将被封为刺史。”梁军中有位骁将陈章,号称陈野义,常骑白马披红甲以显与众不同,出入阵中,寻找周阳五,想要活捉他。
晋王告诫德威说:“陈野义想要捉住你以求封为刺史,见到骑白马披红甲的人,你要小心防备!”德威笑着说:“陈章只是喜欢说大话罢了,他怎么知道刺史不会是我呢?”
于是告诫他的部下说:“见到骑白马披红甲的人,要假装逃跑避开他。”两军对阵时,德威穿着普通士兵的衣服混在队伍中。
陈章出阵挑战,战斗刚开始,德威的部下见到骑白马披红甲的人,便假装逃跑,陈章果然奋力追击,德威等陈章追过自己后,挥动铁槌击中陈章,陈章坠马,被活捉。
梁军攻打燕国,晋国派遣德威率领五万人为燕国攻打梁国,攻取了潞州,德威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内外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
梁军放弃攻打燕国,转而围攻潞州,潞州守将李嗣昭闭城坚守,德威与梁军在城外对峙了一年多。
李嗣昭与德威素有嫌隙,晋王病重时对庄宗说:“梁军围攻潞州,而德威与嗣昭有嫌隙,我非常担忧!”
晋王去世后,庄宗刚刚即位,杀了他的叔父克宁,国内局势未定,而晋国的重兵都在德威手中,晋国人都感到恐惧。
庄宗派人将晋王的丧事和克宁的变故告诉德威,并召他回军。德威接到命令后,当天就率军返回太原,将军队留在城外,自己徒步进城,伏在晋王的灵柩前痛哭几乎昏厥,晋国人这才安心。
随后,德威跟随庄宗再次攻打梁军,攻破夹城,与李嗣昭的关系也恢复如初。因攻破夹城的功劳,德威被任命为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祐七年秋天,梁国派遣王景仁率领魏、滑、汴、宋等地的七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王熔向晋国求援,晋国派遣德威先驻扎在赵州。
冬天,梁军到达柏乡,赵国人告急,庄宗亲自率军从赞皇出发,与德威在石桥会合,前进到距离柏乡五里的地方,在野河北岸扎营。
晋军兵力较少,而王景仁率领的神威、龙骧、拱宸等军队都是梁国的精锐,人马铠甲都用金银装饰,光彩夺目,晋军看到后都感到畏惧。
德威鼓励他的部下说:“这些不过是汴、宋的商贩子弟,只是外表华丽罢了,内在并不可怕!他们的一副铠甲价值数万钱,捉住他们正好可以为我们所用,不要只是羡慕他们的外表,要努力去夺取他们。”
德威退下后对庄宗说:“梁军非常精锐,我们不宜与他们正面交锋,应该稍微后退等待时机。”庄宗说:“我率领孤军出征千里,速战对我们有利。现在不乘势急攻,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虚实,我们就无计可施了!”
德威说:“不然,赵国人善于守城而不善于野战。我们的优势在于骑兵,平川广野是骑兵的用武之地。现在我们驻扎在河边,逼近敌人的营门,这不是我们发挥优势的地方。”
庄宗不高兴,退到帐中休息,诸将都不敢进去见他。德威对监军张承业说:“大王生气了。我们不急于出战,并不是因为胆怯。而且我们兵力少,又逼近敌人的营门,所依赖的只是一条河而已。如果梁军得到船只渡河,我们就完了!不如退到鄗邑,引诱敌人出营,扰乱他们,使他们疲惫,这样我们可以用计取胜。”
张承业进去对庄宗说:“德威是老将,懂得用兵之道,希望大王不要忽视他的建议!”庄宗立刻起身说:“我正在考虑这件事。”
不久,德威抓获了梁军的侦察兵,询问王景仁在做什么,侦察兵说:“正在建造数百艘船,准备用来搭建浮桥。”德威带着侦察兵去见庄宗,庄宗笑着说:“果然如你所料。”于是下令退军到鄗邑。
德威清晨派遣三百骑兵去梁军营前挑战,自己率领三千精锐随后跟进。王景仁大怒,率领全军出战,与德威转战数十里,直到鄗南。
两军对阵,梁军横亘六七里,汴、宋的军队在西侧,魏、滑的军队在东侧。庄宗策马登高,望见后高兴地说:“平原浅草,进退自如,真是我们的好战场!”
于是派人告诉德威:“我将为你打头阵,你可以随后跟进。”德威劝谏说:“梁军轻敌远来,与我们转战,他们必然来不及携带粮草,即使带了也来不及吃,不到中午,人马都会饥饿,趁他们将要撤退时出击,可以取胜。”
诸将也都同意德威的看法。到了下午,梁军东侧尘土飞扬,德威鼓噪前进,指挥西侧的军队说:“魏、滑的军队逃跑了!”又指挥东侧的军队说:“梁军逃跑了!”
梁军阵型大乱,无法重整,纷纷逃跑,晋军大获全胜。从鄗邑一直追到柏乡,横尸数十里,王景仁仅带着十几名骑兵逃脱。
自从梁国与晋国交战以来,共打了数十仗,梁军从未遭受过如此惨败。
刘守光在燕国僭号称帝,晋国派遣德威率领三万军队从飞狐出击。德威攻入祁沟关,夺取涿州,随后包围了刘守光所在的幽州,攻破外城,刘守光闭门坚守。
晋军攻下了燕国的所有州县,只有幽州久攻不下,围困了一年多才攻破,德威因功被任命为卢龙军节度使。
德威虽然是大将,但常常亲自与士兵一起冲锋陷阵。刘守光的骁将单廷珪在阵中见到德威,说:“这就是周阳五!”于是挺枪骑马追击德威。
德威假装逃跑,等到单廷珪快要追上时,侧身稍稍后退,单廷珪的马正在疾驰,无法停下,德威趁机挥动铁槌击中单廷珪,单廷珪坠马被擒。
庄宗与刘掞在魏地对峙,刘掞夜间率军从黄泽关偷袭太原,德威从幽州率领一千骑兵进入土门追击刘掞。刘掞到达乐平时,因下雨无法前进而撤退。
德威与刘掞一同向东行进,争夺临清。临清有大量粮食储备,且是晋军的粮道,德威抢先占据临清,因此庄宗最终能够困住刘掞的军队并击败他。
庄宗勇猛好战,尤其喜欢与敌人正面交锋。德威是老将,常常持重行事,以挫败敌人的锐气,因此他用兵时,常常等待敌人的破绽以取胜。
十五年,德威率领燕兵三万人,与镇、定等地的军队跟随庄宗在黄河边作战,从麻家渡进军临濮,准备攻打汴州。
军队驻扎在胡柳陂,黎明时分,侦察兵报告说:“梁军来了!”庄宗询问德威如何应战,德威回答说:“这里距离汴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梁军的父母妻子都在汴州,梁国的存亡在此一举。
我们深入敌境,面对敌人必死的决心,可以用计取胜,但难以与他们硬拼。而且我们的军队先到这里,粮草充足,营垒坚固,这是以逸待劳的军队。
大王应该按兵不动,我请求率领骑兵骚扰敌人,使他们的营垒无法建成,粮草无法供应,趁他们疲惫时出击,可以取胜。”
庄宗说:“我们的军队在黄河边,整天等待敌人,现在见到敌人却不进攻,还能做什么呢?”顾李存
符存审说:‘您带着辎重先走,我来为您殿后。’于是迅速率领军队出发。
周德威对他的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
前方遇到梁军,摆开阵势:晋王在中间,镇州、定州的军队在左边,周德威的军队在右边,辎重则安排在右军的西侧。
战斗开始后,庄宗率领银枪军冲入梁军阵中,梁军稍显败退,转而攻击晋军的辎重,辎重部队看到梁军的红色旗帜,惊慌失措地逃入周德威的军中,导致周德威的军队混乱,梁军乘机进攻,周德威父子都战死了。
庄宗与诸将相拥而泣,说:‘我没有听从老将的话,导致他们父子落得如此下场!’
庄宗即位后,追赠周德威为太师。明宗时,又加赠他为太尉,并配享庄宗庙。晋高祖追封周德威为燕王。他的儿子周光辅,官至刺史。
符存审,字德详,陈州宛丘人。原名符存,年轻时家境贫寒,曾因犯法被判死刑,临刑前,他指着旁边的破墙对行刑官说:‘我希望能死在那里,希望墙上的土能覆盖我的尸体。’行刑官怜悯他,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移到墙下。
当时主将正在饮酒,看到他的爱妓,想要找个会唱歌的人来助兴,妓女说:‘有个叫符存的人,常为我唱歌,唱得很好。’主将立刻派人骑马去召符存审,而符存审因为被移到墙下,尚未行刑,于是前去应召,唱歌后主将非常高兴,符存审因此得以免死。
后来他投靠李罕之,随李罕之归顺晋王,晋王任命他为义兒军使,赐姓李,名存审。
他随晋王攻打李匡俦,担任前锋,攻破居庸关。又随晋王攻打王行瑜,攻破龙泉寨,因功升任检校左仆射。
随李嗣昭攻打汾州,俘虏李瑭,升任左右厢步军指挥使。
又随李嗣昭攻打潞州,降服丁会。
随周德威攻破梁军的夹城,升任忻州刺史、蕃汉马步军指挥使。
晋、赵两国攻打燕国,梁国出兵救援燕国,攻打赵国的深州,包围蓚县,符存审与史建瑭率军驻扎在下博,击退梁军,升任邢州团练使。
魏博叛离梁国,归顺晋国,符存审担任前锋,驻扎在临清。庄宗进入魏国,符存审在魏县殿后,与刘掞在莘西对峙。
随庄宗在故元城击败刘掞,阎宝献邢州投降,于是任命符存审为安国军节度使。毛璋献沧州投降,调任符存审为横海军节度使,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契丹包围幽州,当时晋国与梁国在黄河上对峙,晋国想要出兵救援,但兵力不足,又担心失去幽州。庄宗犹豫不决,询问诸将的意见,符存审独自认为应当救援,说:‘请给我五千骑兵就够了!’于是庄宗派符存审分兵救援,最终击退了契丹。
随晋军在胡柳陂作战,晋军早晨战败,周德威阵亡,符存审与他的儿子符彦图奋力作战,傍晚在土山再次击败梁军,最终夺取德胜,修筑河南北两城,晋人称其为‘夹寨’。升任内外蕃汉马步军总管。
梁国的硃友谦献河中同州投降晋国,梁国派刘掞攻打同州,硃友谦求救,晋国派符存审与李嗣昭前去救援。
河中的兵力少且弱,梁国一向轻视他们,且没有料到晋军会迅速到达。
符存审挑选二百精锐骑兵混入河中兵中,出击刘掞的营垒,假装败退,刘掞的军队追击,晋军骑兵反击,俘虏了五十名梁国骑兵,梁国人这才知道是晋军,大为震惊。
然而河中的粮食短缺,且刚刚投降,人心不稳,晋军驻扎在朝邑,诸将都想速战速决,符存审说:‘如果梁军知道我们急于速战,他们就会在渭河两岸扎营,切断我们的粮道,用持久战来困住我们,那样我们进退不得,必败无疑。不如缓兵示弱,等待时机出奇制胜。’于是按兵不动。
过了十天,望气的人说:‘有黑气,形状像斗鸡。’符存审说:‘可以一战了!’于是进军攻打刘掞,大败梁军,刘掞闭门不出。
符存审说:‘刘掞的军队已经败了,不如让他们逃走。’于是让士兵休息,派副将王建及在沙苑放马,刘掞以为晋军松懈,于是连夜逃走,符存审追击到渭河,再次大败梁军。
张文礼弑杀赵王王镕,晋国派阎宝、李嗣昭等人攻打张文礼,结果阎宝等人战死,最后派符存审攻破张文礼。
符存审作为将领,富有谋略,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与周德威齐名。周德威死后,晋国的旧将中只有符存审还在。
契丹攻打遮虏,晋国任命符存审为卢龙军节度使。当时符存审已经生病,推辞不肯上任,庄宗派人劝慰,强行派他前往。
庄宗灭梁国后进入洛阳,符存审自认为身为大将,却没有参与灭梁的功劳,心中不快,病情加重,于是请求回京朝见。
当时,郭崇韬的权位已经很重,但他的名望一向不如符存审,他不愿意符存审回京后地位超过自己,于是阻挠此事。符存审的妻子郭氏哭着对郭崇韬说:‘我丈夫对国家有功,而且与您是同乡,您怎么能忍心让他死在荒野!’郭崇韬更加愤怒。
符存审多次上奏请求回京,都被拒绝,符存审躺在床上叹息说:‘我侍奉两位君主四十年,如今天下一统,四夷归顺,就连亡国之将、射钩斩袪的人都能亲自见到天子,举杯祝寿,唯独我被抛弃在这里等死,难道这是命吗!’
郭崇韬估计符存审的病情已经很重,于是同意他回京朝见。调任符存审为宣武军节度使,最终在幽州去世。
临终前,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年轻时提着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间做到了将相,然而我经历了无数生死才走到今天。’他拿出自己身上中的百余支箭镞,展示给儿子们说:‘你们要努力啊!’
符存审有三个儿子:符彦超、符彦饶、符彦卿。
符彦超担任汾州刺史。郭从谦弑杀庄宗,明宗进入洛阳时,符彦超担任北京巡检,永王李存霸逃到太原,符彦超与留守张宪商议此事。
张宪是个儒者,侍奉庄宗最久,不忍心背叛庄宗,想要接纳李存霸,符彦超不同意,李存霸最终被杀。
明宗即位后,符彦超回京朝见,明宗感激他,慰劳他说:‘河东无事,全靠你的功劳。’任命他为建雄军留后。
升任北京留守,调任昭义节度使,后罢免为上将军,又担任泰宁军节度使,再调任安远节度使。
符彦超的家奴王希全偷了他的财物,符彦超稍微责备了他,家奴害怕,夜里敲他的门,说有急事,符彦超出门后被杀,追赠太尉。
次子符彦饶,担任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天成元年,派汴兵三千人戍守瓦桥关,控鹤指挥使张谏发动叛乱,杀死权知州高逖,逼迫符彦饶为帅。
符彦饶假装答应说:‘要我当帅,必须停止烧杀抢掠,明天在南衙以军礼见我。’暗中与拱衙指挥使庞起在衙内埋伏甲士。
第二天,张谏等人聚集在南衙,伏兵发动,诛杀张谏等人,杀死四百余人,当天将州事交给推官韦俨处理。
明宗下诏褒奖他的忠勇谋略。后来他历任彰圣都指挥使,曹州、沂州、饶州刺史。
清泰三年,从饶州刺史升任忠正军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符彦饶率领侍卫兵随废帝到河阳。废帝战败后,晋高祖派杨光远代替符彦饶统领亲军,调任符彦饶为义成军节度使。
延光反叛,白奉进率领三千侍卫兵驻扎在滑州。
士兵犯法,奉进逮捕了五人,其中三人是义成兵,于是将他们一并斩首,彦饶愤怒。
第二天,奉进带着几名骑兵去彦饶那里道歉,说没有事先告知就杀了他们,彦饶说:“军士各有归属,义成兵卒岂是你能斩杀的?为何没有主客之礼!”
奉进愤怒地说:“军士犯法,哪有彼此之分!况且我已经道歉了,你还怒气不息,难道想和延光一起反叛吗!”说完拂袖而去,彦饶不再挽留他,他的部下大声喧哗,追赶奉进并杀了他,彦饶没有阻止。
不久,驻扎的军将马万等人听说叛乱,带兵擒获彦饶送到京城,于是以彦饶响应延光反叛的罪名上报。
行至赤冈,高祖派人杀了他,下诏剥夺他的官职和爵位。
彦饶与晋国起初并无仇隙,因一时的愤怒,不能控制自己的军队,杀奉进并非他的本意,因反叛而被诛杀,并非他的罪过!
○史建瑭 子匡翰
史建瑭,是雁门人。
晋王担任雁门节度使时,他的父亲敬思是九府都督,跟随晋王入关击败黄巢,收复京师,在陈州攻打秦宗权,曾率领骑兵为先锋。
晋王向东追击黄巢到冤朐,返回时经过梁国,驻扎在城北。
梁王在上源驿设宴,只有敬思与薛铁山、贺回鹘等十余人陪同。
晋王喝醉,留宿在梁国的驿站,梁兵夜间包围并攻打他们。
敬思登上驿楼,射杀了十多名梁兵,恰逢天降大雨,晋王得以与随从一起离开,从尉氏门缒下逃走。
而敬思被梁国追兵抓获,被杀。
建瑭年轻时在军中担任裨校,自从晋国投降丁会,与梁国在潞州对峙,建瑭已成为晋兵的先锋。
梁兵多次被建瑭所杀,互相告诫要避开史先锋。
梁国派遣王景仁攻打赵国,晋军救援赵国,建瑭率领先锋兵从井陉出发,在柏乡交战。
梁军摆出方阵,将兵力分为两部分:汴、宋的军队在左,魏、滑的军队在右。
周德威攻打左翼,建瑭攻打右翼,梁军全部溃逃,于是大败梁军。
因功加封检校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国攻打燕国,燕王刘守光向梁国求援,梁太祖亲自率军攻打赵国,包围枣强、蓚县。
当时晋国的精兵都在北方攻打燕国,只有符存审与建瑭率领三千骑兵驻扎在赵州。
梁军已经攻破枣强,存审扼守下博桥。
建瑭将麾下的五百骑兵分为五队:一队去衡水,一队去南宫,一队去信都,一队去阜城,自己率领一队,约定各自抓捕梁国的十名牧马人,在下博会合。
到了傍晚,擒获了数十名梁兵,全部杀掉,各自留下一人,放他们逃走,告诉他们:“晋王的大军即将到来。”
第二天,建瑭率领一百骑兵打着梁国的旗帜,混在牧马人中,傍晚时敲击梁营,杀死守门的士兵,放火大喊,斩杀数十百人。
而梁国的牧马人外出时,各自遇到晋兵,有所损失,那些被放走而不杀的人,回去后都说晋军即将到来。
梁太祖连夜拔营离开,蓚县人追击他们,梁军丢弃的辎重铠甲不计其数。
梁太祖当时正生病,因此病情加重,而晋军因此得以全力收复燕国,这是二人的功劳。
后来跟随庄宗进入魏博,在故元城击败刘掞,因功历任贝、相二州刺史。
十八年,晋军讨伐张文礼于镇州,建瑭率领先锋兵攻下赵州,抓获其刺史王珽。
军队逼近镇州,建瑭攻打城门,中箭身亡,享年四十二岁。
建瑭的儿子匡翰,娶了晋高祖的女儿,即鲁国长公主。
匡翰为将,沉着坚毅有谋略,对待下属以礼相待,与部下说话时从不直呼其名。
历任天雄军步军都指挥使、彰圣马军都指挥使。
在晋国担任怀和二州刺史、郑州防御使、义成军节度使,所到之处兵民都称赞他。
史氏世代为将,而匡翰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春秋三传》,与学者讨论,终日不倦。
义成军从事关澈特别嗜酒,曾醉酒骂匡翰说:“最近听说张彦泽脔割张式,却没见史匡翰斩杀关澈,天下谈论的人没有偶然的!”
匡翰不生气,自己罚酒并安慰鼓励他,人们都佩服他的度量。
去世时四十岁。
○王建及
王建及,是许州人。
年轻时跟随李罕之,随罕之投奔晋国,担任匡卫指挥使。
梁、晋在柏乡交战,对峙于鄗邑野河上,镇、定兵扼守河桥,梁兵猛烈攻击。
庄宗登上高台看到镇、定兵即将失败,对建及说:“桥被梁兵夺走,我军就危险了,怎么办?”
建及挑选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败退,解围而去。
跟随庄宗在莘县、故元城作战,都是率先冲锋陷阵,因功历任辽州刺史,率领银枪效节军。
晋国攻打杨刘,建及亲自背负芦苇填平壕沟,率先登城攻下。
跟随庄宗在胡柳作战,晋兵已经败退,与梁兵争夺土山,梁兵先到,登山布阵。
庄宗到山下看到梁军阵势坚固整齐,对军队喊道:“今天的战斗,得山者胜。”
于是骑马冲锋,建及率领银枪军跟进,梁兵溃退,布阵于山西,晋兵于是夺得土山。
诸将都说:“溃兵还未集结,日暮不可再战。”
阎宝说:“他们在山上布阵,我们在山下,尚且能攻击他们,何况从高处攻击低处,不可错过机会。”
建及同意,于是对庄宗说:“请登高看我破敌!”
随即对众人喊道:“今天丢失的辎重都在山西,何不去取!”
于是骑马冲击梁军阵势,梁兵大败。
晋军于是驻扎在德胜,在河上修建南北两城。
梁将贺瑰攻打南城,用竹索将战舰系在河上,晋兵无法渡河,南城危急。
庄宗在军门堆积金帛,招募能破梁战舰的人,甚至包括吐火禁咒的人。
建及身穿重甲,手持长矛喊道:“梁、晋只隔一条河,何必耍花招!我今天就破了它。”
于是用大甕装满柴草,从上流放火焚烧梁国战舰,建及用两艘船载着甲士跟随,砍断竹索,梁兵全部逃走。
晋军于是得以渡河。
救援南城,贺瑰的包围解除。
自从庄宗得到魏博,建及率领银枪效节军。
建及为将,喜欢用家财分给士兵。
庄宗派遣宦官韦令图监督他的军队,令图说:“建及深得士兵之心,恐怕有异心,不可让他掌管牙兵。”
于是任命他为代州刺史。
建及郁郁而终,享年五十七岁。
○元行钦
元行钦,是幽州人。
担任刘守光的裨将,守光篡夺其父仁恭的位子,派行钦带兵在大安山攻打仁恭并囚禁他,又派行钦杀害他的兄弟们。
后来晋国攻打幽州,守光派行钦在云、朔间招募士兵。
当时明宗在山北掠夺土地,与行钦在广边军对峙,共交战八次,明宗七次射中行钦,行钦拔箭继续战斗,也射中明宗的大腿。
行钦屡次战败,于是投降。
明宗抚摸他的背并给他酒喝,说:“壮士啊!”
于是收养他为义子。
经常跟随明宗作战,多次立功。
庄宗已经攻下魏国,更加挑选骁勇的将领自卫,听说行钦骁勇,任命他为散员都部署。
赐给他姓名为李绍荣。
庄宗喜欢战斗但轻视敌人,与梁军在潘张交战,军队失败而溃散,庄宗带着三四名骑兵逃走,梁军数百人追上,用长矛围住他。行钦看到他的旗帜认出了他,骑马冲过去,夺剑砍断了两根长矛,斩首一人,梁军退去。庄宗回到营地,握着行钦的手哭泣说:“富贵与你共享!”从此宠爱超过其他将领。任命他为忻州刺史,后升为武宁军节度使。
庄宗在内殿宴请群臣,酒酣时奏乐,谈论平生战斗的事情以为笑乐,但奇怪行钦不在,于是左右顾视说:“绍荣在哪里?”有关部门奏报说:“奉命宴请使相,绍荣是散官,不能参加。”庄宗因此不悦,结束宴会。第二天,立即任命行钦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不再召群臣入内殿,只宴请武臣。
赵在礼在魏地反叛,庄宗正选大将去讨伐,刘皇后说:“这是小事,可以让绍荣指挥。”于是任命他为鄴都行营招抚使,带领二千人讨伐。行钦攻打鄴城南门,用诏书招降在礼。在礼送羊酒犒劳军队,登城对行钦说:“将士们多年离开父母,没有接到命令就奔回家,给皇上带来忧虑,追悔莫及?如果你能好好劝说,还能改过自新。”行钦说:“天子因为你们有社稷之功,小过一定会赦免。”在礼再拜,将诏书展示给诸军。皇甫晖从旁边夺过诏书撕毁,军士大噪。行钦将情况报告庄宗,庄宗大怒,命令行钦:“破城之日,不留活口!”于是召集更多镇兵,都归行钦指挥。行钦驻扎在澶州,将各镇兵分为五路,毁坏民车轮、门扉、屋椽做筏子,渡长庆河攻打冠氏门,未能攻克。
这时,邢、洺等州相继反叛,而行钦攻打鄴城无功,庄宗想亲自前往,群臣都劝止,于是派明宗去讨伐。明宗到魏地,驻扎在城西,行钦驻扎在城南。明宗军队发生兵变,进入魏城,与在礼会合。行钦听说后,退守卫州,报告明宗反叛。庄宗派金枪指挥使李从璟带着诏书去明宗处商议。从璟是明宗的儿子。到了卫州,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准备杀他,从璟请求回京师,于是放了他。明宗从魏县引兵南下,行钦率兵回京师。跟随庄宗到汴州,走到荥泽,听说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又派从璟去明宗处通问,行钦认为不可,于是击杀从璟。
明宗进入汴州,庄宗到万胜镇,无法前进,与行钦登上路旁的坟墓,设酒,相视流泪。有野人献上雉鸡,问坟墓的名字,野人说:“愁台。”庄宗更加不悦,于是停止饮酒离去。西行到石桥,设酒在野外,庄宗对行钦说:“你们跟随我很久,富贵急难都共同经历。现在危难,却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到荥泽,想单骑渡河,自求总管,你们各自陈述利害。今天让我到此地步,你们如何?”行钦哭泣回答说:“臣本是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于是与诸将百余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国,君臣相拥痛哭。
庄宗回到洛阳,几天后,又到汜水。郭从谦反叛,庄宗去世,行钦出逃。走到平陆,被野人抓住,送到虢州,刺史石潭折断他的双脚,用囚车送到京师。明宗见到他,骂道:“我儿何负于你!”行钦瞪眼直视说:“先皇帝何负于你!”于是在洛阳市斩首,市民都为之流泪。
唉!死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不苟且偷生。所以说:主在就在,主亡就亡,是社稷之臣。当明宗在魏地兵变时,诸将不知何去何从,而行钦独自报告反叛,又杀了他的儿子从璟,以至于断发自誓,其忠诚值得嘉奖。但庄宗去世时,不能自决,反而逃死求生,最终被抓住杀害。他的言辞虽不屈,但死非其志,何足贵哉!
○安金全
安金全,代北人。为人骁勇果敢,擅长骑射,号称能擒生踏伏。在晋国为骑将,多次跟随庄宗用兵有功,官至刺史,因病住在太原。庄宗已攻下魏博,与梁军在河上对峙。梁将王檀袭击太原,晋兵都跟随庄宗在河上,太原无备,监军张承业非常害怕,率领各司工匠登城防御,但外攻非常急。金全勉强起身对承业说:“太原是晋国的根本。一旦失守,大事去矣!老夫确实疲惫,但还能为你破贼。”承业高兴,给他甲兵。金全披甲骑马,召集子弟及旧将吏百余人,夜出北门,在羊马城中攻击王檀,檀军惊溃,晋国救兵稍至。但庄宗不认为金全有才能,终其一生未记录他的功劳。金全与明宗有旧交,明宗即位,任命金全为振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镇二年,召回京师,因病去世。
○袁建丰
袁建丰,不知其家世。晋王讨伐黄巢到华阴,偶然得到他,当时九岁,爱其俊爽,收养他。长大后学习骑射,为铁林都虞候,跟随攻打王行瑜、李匡威,因功升为突阵指挥使。跟随庄宗攻破夹城,战柏乡,升为左厢马军指挥使。明宗为衙内指挥使,建丰为副使,跟随庄宗入魏,攻取卫、磁、洺三州,任命为洺州刺史。攻打梁将王千,斩首千余级,俘虏将校七十余人。升为相州刺史。跟随战胡柳,指挥使孟谦据相州反叛,建丰回师讨平。调任隰州刺史,因病风废。明宗即位,因旧恩召回京师,亲自到他家中,抚慰甚厚,加检校太尉,遥领镇南军节度使,让他领取俸禄直到去世,赠太尉。
○西方鄴
西方鄴,定州满城人。父亲再遇,为汴州军校,鄴在军中,以勇力闻名。二十岁时,南渡河游梁,不被任用,又回到庄宗在河上,庄宗任命他为孝义指挥使,多次跟随征伐有功,同光年间为曹州刺史,带领州兵驻扎汴州。明宗从魏地反叛,兵南渡河,庄宗东行到汴州,汴州节度使孔循怀有二心,让北门迎接明宗,西门迎接庄宗,供帐委积如一,说:“先到者入之。”鄴责备孔循说:“主上破梁而得你,有不杀之恩,为何要接纳总管而负国!”孔循不答。鄴估计孔循不可争,而石敬瑭的妻子是明宗的女儿,当时在汴州,鄴想杀她,以坚定人心。孔循知道他的计划,将她藏在家中,鄴无可奈何。明宗已到汴州,于是带领五百骑兵西迎庄
宗在汜水边,哭泣不止,庄宗也因此感到悲伤,于是命令他带领军队作为先锋。
庆宗到达汴西,无法进入,返回洛阳,途中遭遇刺杀。
明宗进入洛阳,鄴请求在明宗马前自尽,明宗对此表示赞赏并感叹良久。
第二年,荆南的高季兴叛乱,明宗派遣襄州节度使刘训等人去招讨,同时任命东川的董璋为西南面招讨使,并任命鄴为夔州刺史,协助董璋带领军队出三峡。
不久,刘训等人因无战功被贬职,其他将领也被撤职,董璋也曾出兵,只有鄴独自攻占了三州,因此将夔州设为宁江军,任命鄴为节度使。
随后,鄴又攻占了归州,多次击败高季兴的军队。
鄴是武将,他的行为常常不符合法度,判官谭善达多次劝谏。
鄴因此愤怒,派人告发谭善达接受贿赂,将其下狱。
谭善达性格刚烈,言辞更加不逊,最终在狱中去世。
鄴生病时,看到谭善达的鬼魂作祟,最终在任上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三-注解
周德威: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为晋王李克用的先锋。
晋王:指李克用,五代时期晋国的建立者,后唐的开国皇帝,以勇猛善战著称。
梁:指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朱温建立,与晋国(后唐)长期对峙。
陈章:梁军骁将,号陈野义,以勇猛著称,曾在战场上挑战周德威,最终被周德威生擒。
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夹城:一种军事防御工事,通常由两道城墙构成,用于加强防御。
潞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柏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柏乡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刘守光:五代时期燕国的君主,曾割据一方。
单廷珪:刘守光的骁将,曾在战场上与周德威交锋,最终被周德威击败。
辎重:军队的物资装备,包括粮草、武器等,是军队行军作战的重要保障。
殿:在军队中,殿指后卫部队,负责保护主力部队的后方安全。
太师: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多为荣誉性职位,象征极高的地位和尊荣。
太尉: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掌管军事,象征极高的军事权威。
配享:指在祭祀时,将功臣的牌位放在帝王庙中一同祭祀,以示尊崇。
燕王:古代封号,燕为地名,王为爵位,象征极高的封爵和地位。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掌管一州的军政事务。
符存审: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为晋王李克用的先锋。
义兒军使:古代官职名,义兒军为晋王李克用的亲军,军使为其指挥官。
检校左仆射:古代官职名,为高级武官的加衔。
蕃汉马步军指挥使:古代官职名,掌管蕃汉混合的骑兵和步兵,指挥使为军队指挥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宰相职衔,李绍荣因庄宗的宠信被任命为此职,成为朝廷重臣。
卢龙军节度使:古代官职名,卢龙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方的军政事务。
宣武军节度使:古代官职名,宣武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方的军政事务。
建雄军留后:古代官职名,留后为代理节度使,掌管一方的军政事务。
忠正军节度使:古代官职名,忠正为地名,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方的军政事务。
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古代官职名,掌管皇帝的侍卫部队,都指挥使为军队指挥官。
延光:指五代时期的后晋将领安重荣,字延光,曾反叛后晋。
滑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义成兵:指义成军的士兵,义成军是五代时期的一支军队。
彦饶:指五代时期的将领李彦饶,曾为后晋将领。
高祖:指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
赤冈: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后晋时期的军事要地。
史建瑭:五代时期后晋将领,雁门人,曾为晋王李克用的先锋。
雁门: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代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曾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秦宗权:唐末军阀,曾割据一方,后被朱温击败。
陈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梁王:指五代时期的后梁太祖朱温,曾为梁王。
上源驿: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后梁时期的驿站。
尉氏门:古代城门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后梁时期的城门。
井陉: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井陉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汴、宋:指汴州和宋州,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
魏、滑:指魏州和滑州,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滑州今河南省滑县。
天祐九年:指后梁天祐九年,即公元912年。
燕王刘守光:五代时期燕国的君主,曾割据一方。
梁太祖:指后梁太祖朱温,五代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
枣强、蓚县:古代地名,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蓚县今河北省景县。
赵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赵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衡水、南宫、信都、阜城:均为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境内。
魏博: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刘掞:五代时期后梁将领,曾与后晋交战。
贝、相二州: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张文礼:五代时期后梁将领,曾割据一方。
镇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王珽:五代时期后梁将领,曾任赵州刺史。
鲁国长公主:指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女儿,嫁与史匡翰。
天雄军:五代时期的一支军队,驻守魏博地区。
彰圣马军:五代时期的一支军队,驻守魏博地区。
怀和二州: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和州今安徽省和县。
郑州防御使:古代官职名,负责郑州的防御事务。
义成军节度使:古代官职名,负责义成军的军事指挥。
关澈: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任义成军从事。
张彦泽: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割据一方。
张式: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与张彦泽交战。
王建及:五代时期后晋将领,许州人,曾为匡卫指挥使。
许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李罕之:五代时期后梁将领,曾割据一方。
匡卫指挥使:古代官职名,负责匡卫军的军事指挥。
鄗邑: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高邑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镇、定兵:指镇州和定州的士兵,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
辽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辽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银枪效节军:五代时期的一支军队,以银枪为标志。
杨刘:古代地名,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胡柳: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后梁时期的军事要地。
土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后梁时期的军事要地。
阎宝: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为晋王李克用的先锋。
德胜: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后梁时期的军事要地。
贺瑰:五代时期后梁将领,曾与后晋交战。
竹笮:古代用于固定船只的竹制工具。
韦令图:五代时期后晋宦官,曾为监军。
代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代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元行钦:五代时期后晋将领,幽州人,曾为刘守光的裨将。
幽州:古代地名,今北京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仁恭:指刘仁恭,五代时期燕国的君主,刘守光之父。
大安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燕国时期的军事要地。
云、朔:指云州和朔州,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
明宗: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庄宗的弟弟,继位后成为后唐的第二位皇帝。
广边军: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后唐时期的军事要地。
散员都部署:古代官职名,负责散员军的军事指挥。
李绍荣:原名不详,后唐庄宗赐姓名为李绍荣,是后唐时期的重要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受到庄宗的宠信。
潘张之战:后唐与后梁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庄宗在此战中因轻敌而败北,险些丧命。
忻州刺史:忻州位于今山西省,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李绍荣因战功被任命为此职。
武宁军节度使:武宁军为后唐时期的军事行政区划,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李绍荣后来升任此职。
鄴都行营招抚使:鄴都为今河北临漳,行营招抚使为临时设立的军事职务,负责招抚叛军,李绍荣被任命为此职讨伐赵在礼。
愁台:地名,庄宗与李绍钦在此置酒相泣,象征君臣关系的破裂与国家的危难。
安金全:后唐时期的将领,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在太原保卫战中力挽狂澜,但因庄宗不重视其功绩而未得重用。
袁建丰:后唐时期的将领,自幼被晋王收养,因战功显赫而历任要职,明宗即位后因其旧恩受到优待。
西方鄴:后唐时期的将领,以勇力闻名,曾在汴州与明宗的斗争中表现出对庄宗的忠诚。
宗于汜水:指庄宗在汜水地区,汜水是古代黄河的一个支流,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庆宗: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庄宗的弟弟,继位后成为后唐的第二位皇帝。
汴西:指汴京(今河南开封)以西的地区。
洛阳: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
鄴:指李鄴,后唐时期的将领。
荆南高季兴:指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五代时期荆南地区的割据势力。
襄州节度使刘训:指刘训,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襄州节度使。
东川董璋:指董璋,后唐时期的将领,曾任东川节度使。
夔州刺史:夔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重庆市一带,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宁江军:后唐时期的一个军事编制,以夔州为基地。
判官谭善达:判官是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谭善达是后唐时期的一位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唐臣传第十三-评注
《周德威传》是五代时期著名将领周德威的传记,记载了他在晋王李克用和庄宗李存勖麾下的军事生涯。周德威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多次在战场上以少胜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本通过多个战役的描写,展现了周德威的军事智慧。例如,在与梁军骁将陈章的对决中,周德威通过佯装退却,诱敌深入,最终以铁槌击落陈章,生擒敌将。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周德威的勇猛,更展示了他善于利用敌人心理的战术智慧。
在潞州之战中,周德威与梁军相持逾年,尽管与守将李嗣昭有隙,但他依然以大局为重,最终在庄宗的调解下与李嗣昭和解,共同击破梁军。这一情节反映了周德威的忠诚和顾全大局的品质。
柏乡之战是周德威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胜利。面对梁军的精锐部队,周德威冷静分析敌我形势,提出诱敌出营、扰敌疲敌的策略,最终在庄宗的支持下,成功击败梁军,取得大胜。这一战役不仅展示了周德威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与庄宗之间的默契配合。
周德威的军事生涯贯穿了五代时期的动荡局势,他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还在政治上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智慧。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即便在个人恩怨面前也能顾全大局,最终成为后唐的重要支柱。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通过生动的战斗场面描写和人物对话,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形象。周德威的形象不仅具有历史真实性,还富有文学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战争的残酷。
总的来说,《周德威传》不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军事史诗。通过对周德威生平的描写,文本展现了五代时期的历史风云和英雄人物的风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唐名将符存审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其从微贱到显贵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忠诚。符存审初名存,因犯法当死,却因歌唱才能得以免死,后投奔晋王李克用,成为其义兒军使,赐姓李氏,名存审。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符存审的个人命运转折,也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人才流动频繁的历史背景。
符存审在军事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多次参与重要战役,屡立战功。从破居庸关、降丁会,到击退契丹、大败梁军,符存审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特别是在胡柳陂之战中,晋军晨败,符存审与其子彦图力战,最终在土山击败梁军,夺取德胜,筑河南北为两城,晋人称之为“夹寨”。这一战役不仅体现了符存审的勇猛善战,也展示了其临危不乱、善于抓住战机的军事智慧。
符存审的忠诚和责任感也贯穿其一生。他在契丹围幽州时,力主救援,并亲自率兵击退契丹。庄宗灭梁后,符存审因未能参与破梁之功而怏怏不乐,最终病逝于幽州。临终前,他告诫其子要勉力报国,并展示了自己身中百余箭的伤痕,以此激励后人。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符存审的忠诚和责任感,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的生死观和家国情怀。
符存审的三个儿子彦超、彦饶、彦卿也各有成就,尤其是彦饶在平定叛乱中表现出色,得到了明宗的褒奖。这一家族的成功不仅延续了符存审的军事传统,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家族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符存审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五代时期的历史风云和武将的忠诚与智慧。符存审从微贱到显贵的传奇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人才流动频繁的缩影。其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和忠诚精神,不仅为后世所称颂,也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晋将领史建瑭、王建及、元行钦等人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英勇与谋略。史建瑭作为晋王李克用的先锋,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柏乡之战中,他率领先锋兵击败梁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史建瑭的儿子史匡翰继承了父亲的将才,沉毅有谋,且以礼待人,深受兵民爱戴。史匡翰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还是一位学者,尤其喜爱《春秋三传》,与学者讲论终日无倦,体现了文武双全的风范。
王建及是另一位杰出的后晋将领,他在柏乡之战中表现出色,成功击退梁军,解救了镇、定兵。王建及在胡柳之战中再次展现了其勇猛与智慧,率领银枪效节军攻占土山,扭转了战局。王建及不仅是一位勇将,还是一位慷慨的将领,常常将自己的家财散给士卒,赢得了士兵的忠诚与爱戴。然而,由于他深得军心,引起了庄宗的猜忌,最终被调任代州刺史,郁郁而终。
元行钦则是另一位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将领。他原本是刘守光的裨将,后来投降后唐明宗,成为明宗的养子。元行钦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尤其是在与明宗的八次交战中,虽然屡败,但依然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明宗对他的勇猛十分赞赏,称他为“壮士”,并收为养子。元行钦的事迹展现了五代时期将领们在乱世中的忠诚与勇敢。
这段古文通过对史建瑭、王建及、元行钦等人事迹的记载,生动地描绘了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斗争。这些将领们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勇猛与智慧,屡次扭转战局,展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将领们命运多舛的历史现实。通过对这些将领事迹的记载,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军事、政治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李绍荣、安金全、袁建丰、西方鄴四位将领的事迹,展现了后唐庄宗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动荡。庄宗虽以勇猛善战著称,但其轻敌和内部矛盾导致国家逐渐走向衰败。李绍荣作为庄宗的宠将,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在庄宗死后未能自决,最终被明宗处死,其忠诚与悲剧性命运令人唏嘘。
安金全在太原保卫战中的表现,体现了其忠勇与智慧,但庄宗未能重用他,反映了庄宗在用人上的局限性。袁建丰因自幼被晋王收养,与庄宗和明宗均有深厚关系,其一生功绩与明宗的优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五代时期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西方鄴在汴州与明宗的斗争中,表现出对庄宗的忠诚,但其努力未能改变局势,反映了后唐内部的分裂与无力回天的局面。四位将领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残酷与个人忠诚的无奈。
本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四位将领的性格与命运,同时也揭示了后唐庄宗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困境。庄宗的轻敌、内部矛盾以及用人不当,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而将领们的忠诚与悲剧性命运,则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流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五代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常。
这段文字记载了后唐时期的一段历史,主要涉及庄宗、明宗以及将领李鄴的事迹。庄宗在汜水地区时,因情感激动而泣下,庄宗亦为之感动,显示出庄宗与臣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庆宗在汴西未能进入,返回洛阳后遭遇弑杀,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内部斗争激烈的历史背景。
明宗继位后,李鄴请求在马前自尽,明宗对此表示嘉叹,显示出明宗对忠臣的尊重。随后,荆南高季兴叛乱,明宗派遣刘训等人进行招讨,任命董璋为西南面招讨使,李鄴则被任命为夔州刺史,协助董璋出兵三峡。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反映了后唐政权在巩固统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李鄴在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独自攻取三州,被任命为宁江军节度使,随后又攻取归州,多次击败高季兴的军队。然而,李鄴作为武将,行为多不合法度,判官谭善达多次进谏,最终因言辞激烈而被李鄴陷害下狱,死于狱中。这一事件揭示了武将与文官之间的矛盾,以及五代时期法治不严、权力斗争激烈的社会现实。
李鄴在病中见到谭善达的鬼魂作祟,最终死于镇守之地,这一情节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鬼神之说的普遍信仰。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后唐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展现了五代时期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军事斗争以及社会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