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臣传第十九-原文
○王朴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 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 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 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为开封尹,拜朴右拾遗,为推官。世宗 即位,迁比部郎中,献《平边策》,曰: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 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僭,大 不制而至于滥,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 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 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 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 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 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 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 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 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 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 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 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 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 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 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岁中,迁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是时,世 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 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 德以为先。惟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谓江淮为 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仆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迁枢密使。四年,再征淮,以朴留守京师。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 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显德二年,诏朴校定大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 学,设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步日月五星,为《钦天历》。 六年,又诏朴考正雅乐,朴以谓十二律管互吹,难得其真,乃依京房为律准,以九 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 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庄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 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 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 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 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郑仁诲
郑仁诲,字日新,太原晋阳人也。初,事唐将陈绍光。绍光为人骁勇而好使酒, 尝因醉怒仁诲,拔剑欲杀之,左右皆奔走,仁诲植立不动,无惧色,绍光掷剑于地, 抚仁诲曰:“汝有器量,必富贵,非吾所及也。”仁诲后弃绍光去,还乡里,事母 以孝闻。汉高祖为河东节度使,周太祖居帐下,时时往过仁诲,与语甚欢。每事有 疑,即从仁诲质问,仁诲所对不阿,周太祖益奇之。汉兴,周太祖为枢密使,乃召 仁诲用之,累官至内客省使。太祖破李守贞于河中,军中机画,仁诲多所参决。太 祖入立,以仁诲为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枢密副使,累迁宣徽北院使,出为镇 宁军节度使。显德元年,拜枢密使。世宗攻河东,仁诲留守东都。明年冬,以疾卒。 世宗将临其丧,有司言岁不利临丧,世宗不听,乃先以桃荝而临之。
仁诲自其微时,常为太祖谋画,及居大位,未尝有所闻,而太祖、世宗皆亲重 之,然亦能谦谨好礼,不自矜伐,为士大夫所称。赠中书令,追封韩国公,谥曰忠 正。
○扈载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学,善属文。广顺初,举进士高第,拜校书郎, 直史馆。再迁监察御史。其为文章,以辞多自喜。常次历代有
国废兴治乱之迹为 《运源赋》,甚详。
又因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世宗闻 之,遣小黄门就壁录之,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迁翰林学士,赐绯, 而载已病,不能朝谢。
居百余日,乃力疾入直学士院。
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 医视疾。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 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穀曰:“非不知其才,然载命薄,恐不能胜。”
朴曰:“公为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何言命邪?”
已而召拜知制诰。
及为学士, 居岁中病卒,年三十六。
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载与张昭、窦俨、陶穀、徐台 符等俱被进用。
穀居数人中,文辞最劣,尤无行。
昭、俨数与论议,其文粲然,而 穀徒能先意所在,以进谀取合人主,事无大小,必称美颂赞,至于广京城,为木偶 耕人、紫芝白兔之类,皆为颂以献,其辞大抵类俳优。
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 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
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
盖材待匠而成, 臣待君而用。
故曰,治国譬之于奕,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 者败。
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奕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
胜者所 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
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
不遇世宗,何 所施哉?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 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惟知所用尔。
夫 乱国之君,常置愚不肖于上,而强其不能,以暴其短恶,置贤智于下,而泯没其材 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
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而置愚不肖 于远,使君子、小人各适其分,而身享安荣。
治乱相去虽远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 多也,反其所置而已。
呜呼,自古治君少而乱君多,况于五代,士之遇不遇者,可 胜叹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臣传第十九-译文
○王朴
王朴,字文伯,是东平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朝的枢密使杨邠。杨邠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汉朝建立不久,隐帝年幼且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道国家必将大乱,于是离开杨邠东归。后来李业等人教唆隐帝诛杀权臣,杨邠与王章、史弘肇都被杀,三家的门客大多受到牵连,而王朴因此得以幸免。
周世宗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世宗担任开封尹时,任命王朴为右拾遗,担任推官。世宗即位后,王朴升任比部郎中,献上《平边策》,说:
唐朝因失道而失去了吴、蜀,晋朝因失道而失去了幽、并。观察他们失去这些地方的原因,就能知道如何平定这些地方的方法。在失去这些地方的时候,君主昏庸,政治混乱,军队骄横,百姓困苦,近处有奸臣在内部作乱,远处有叛臣在外作乱,小事不加以控制就会导致僭越,大事不加以控制就会导致泛滥,天下人心离散,人们不再听从命令,吴、蜀乘机作乱并窃取国号,幽、并乘机占据这些地方。平定这些地方的方法,在于纠正唐朝、晋朝的过失。一定要先任用贤能之人,罢免不肖之人,以澄清当时的政治;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能的人,以审察他们的才能;用恩信和号令来团结人心;赏功罚罪,以尽他们的力量;恭敬节俭,以丰富国家的财富;按时征发徭役,以使百姓富裕。等到国家的仓库充实、器用完备、人民可用时,再举兵征讨。那些地方的百姓,知道我们的政教广泛推行,上下同心,力量强大,财富充足,人民安定,将领和睦,有必胜的态势,那么了解他们情况的人愿意为我们做间谍,了解他们山川地形的人愿意为我们做向导。那些地方的百姓与我们的百姓心意相同,这就是与天意相同;与天意相同,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业。
攻取的方法,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当今只有吴地容易图谋,东至大海,南至长江,可以骚扰的地方有两千里。从防备薄弱的地方先进行骚扰,防备东边就骚扰西边,防备西边就骚扰东边,他们必然奔走救援,奔走之间,可以知道他们的虚实、兵力的强弱,攻击他们的虚弱之处,那么所向无敌。不要大规模举兵,只用轻兵骚扰他们。他们的人怯弱,知道我们的军队进入他们的地盘,必然大规模发兵来应对,多次大规模发兵则百姓困苦,国家财力枯竭,一次不大规模发兵则我们获利。他们财力枯竭,我们获利,那么江北各州就归国家所有了。得到江北之后,就用他们的百姓,壮大我们的军队,江南也不难平定。这样,用力少而收效多。得到吴地,那么桂、广都会成为内臣,岷、蜀可以飞书召降。如果不来,就四面并进,席卷而平定蜀地。吴、蜀平定后,幽地可以望风而降。只有并地是必死的敌人,不能用恩信诱降,必须用强兵攻打,他们的力量已经枯竭,士气已经丧失,不足以成为边患,可以留待以后图谋。现在兵力精练,器用完备,群臣知法,诸将用命,一年之后,可以平定边疆。
我是一个书生,不足以谈论大事,至于不能通达大体,不合机变,希望陛下宽恕。
王朴升任左谏议大夫,担任开封府事。年中,升任左散骑常侍,充任端明殿学士。当时,世宗刚刚即位,锐意征伐,已经扰乱了群臣的议论,亲自在高平打败刘旻,回来后更加整顿军队,慨然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多次询问大臣治国之道,选拔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王朴被选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希望皇帝急于用武,认为平定僭乱,应以修文德为先。只有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和王朴都主张用兵之策,王朴认为江淮可以先取。世宗早就知道王朴,等到见到他的议论宏伟,更加认为他奇特,引他与自己商议天下事,没有不合意的,于是决定任用他。显德三年,征讨淮地,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来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升任枢密使。四年,再次征讨淮地,任命王朴留守京师。
世宗在位时,对外进行征伐,对内修治法度。王朴为人聪明敏捷,多才多智,不仅精通当世的事务,对于阴阳律历的方法,也无不精通。显德二年,诏令王朴校定大历,于是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设立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推算日月五星,作成《钦天历》。六年,又诏令王朴考正雅乐,王朴认为十二律管互吹,难以得到真实的声音,于是依照京房的律准,用九尺长的弦十三根,依照管的长度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谐。
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深得世宗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当时没有人敢反对,但也没有人能超过他。世宗征讨淮地时,王朴留守京师,扩建新城,疏通道路,庄伟宏阔,现在京师的制度,大多是他规划的。他所制作的乐,至今沿用不变。他陈述的用兵策略,不仅是一时的策略。至于说到各国的兴灭顺序:“淮南可以先取,并地是必死的敌人,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四方,只有并地最后归服,都如王朴所言。
六年春,世宗派遣王朴巡视汴口,建造斗门,回来时,经过故相李穀的府第,突然发病,倒在座位上,抬回家后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世宗亲临他的丧礼,用玉钺敲地,多次痛哭。追赠他为侍中。
○郑仁诲
郑仁诲,字日新,是太原晋阳人。起初,他侍奉唐朝将领陈绍光。陈绍光为人骁勇但喜欢喝酒,曾因醉酒对郑仁诲发怒,拔剑要杀他,左右的人都逃走了,郑仁诲却站立不动,毫无惧色,陈绍光把剑扔在地上,抚摸着郑仁诲说:“你有器量,必定富贵,不是我能比的。”郑仁诲后来离开陈绍光,回到家乡,以孝顺母亲闻名。汉高祖担任河东节度使时,周太祖在他帐下,常常去拜访郑仁诲,与他交谈甚欢。每当有疑难之事,就去向郑仁诲请教,郑仁诲的回答从不阿谀,周太祖更加认为他奇特。汉朝兴起后,周太祖担任枢密使,于是召用郑仁诲,累官至内客省使。太祖在河中打败李守贞,军中的机要谋划,郑仁诲多有参与决策。太祖即位后,任命郑仁诲为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枢密副使,累迁宣徽北院使,出任镇宁军节度使。显德元年,任命他为枢密使。世宗攻打河东时,郑仁诲留守东都。第二年冬天,因病去世。世宗准备亲临他的丧礼,有司说这一年不利于临丧,世宗不听,于是先用桃荝驱邪,然后亲临丧礼。
郑仁诲从微贱时起,就常常为太祖谋划,等到他身居高位,却从未听说过他有什么过失,而太祖、世宗都亲近重视他,但他也能谦逊谨慎,喜好礼仪,不自夸,为士大夫所称道。追赠他为中书令,追封韩国公,谥号忠正。
○扈载
扈载,字仲熙,是北燕人。年轻时好学,善于写文章。广顺初年,考中进士高第,担任校书郎,直史馆。再升任监察御史。他写文章,以辞藻华丽自喜。常常编次历代有
国家兴衰治乱的历史被写成《运源赋》,内容非常详细。
又因为游览相国寺,看到庭院中的竹子非常可爱,便写了《碧鲜赋》,题写在墙壁上,世宗听说后,派小黄门去抄录下来,阅读后称赞其好,于是任命他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后来升迁为翰林学士,赐予绯袍,但扈载已经生病,无法上朝谢恩。
过了百余天,才勉强带病进入学士院工作。
世宗怜悯他,赐予他告假回家,并派太医为他看病。
起初,扈载因文才一时闻名,枢密使王朴特别看重他的才能,推荐给宰相李穀,但很久都没有被任用,王朴问李穀:“扈载为什么不能做舍人?”李穀说:“不是不知道他的才能,但扈载命薄,恐怕不能胜任。”
王朴说:“您作为宰相,职责是进用贤才,罢退不肖之人,怎么能说命呢?”
不久后,扈载被召为知制诰。
等到成为学士,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评论者认为李穀能识人,而王朴能推荐人才。
当时,天子英明威武,乐于延揽天下奇才,尤其礼遇文士,扈载与张昭、窦俨、陶穀、徐台符等人都被任用。
陶穀在这些人中,文辞最差,品行尤其不好。
张昭、窦俨多次与他讨论,文章光彩夺目,而陶穀只会迎合皇帝的意思,阿谀奉承,无论事情大小,必定称颂赞美,甚至为了扩建京城,制作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的东西,都写颂文献上,其文辞大多像俳优一样。
而扈载不幸早逝,虽然论议不及张昭、窦俨,但不像陶穀那样阿谀奉承。
唉!制作器物的人,没有好材料却有好工匠;治理国家的人,没有能臣却有好君主。
因为材料需要工匠才能成器,臣子需要君主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说,治理国家就像下棋,知道棋子的用处并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能取胜,不知道棋子的用处而放在不合适的位置就会失败。
失败者盯着棋盘,整天劳心费力,让善于下棋的人来看,只需改变棋子的位置就能取胜。
胜利者所用的棋子,正是失败者的棋子;兴国所用的臣子,正是亡国的臣子。
王朴的才能,确实可以说是能干的。
如果不遇到世宗,他的才能又能施展到哪里呢?
世宗在位时,对外征伐,攻取战胜;对内修定制度,讨论刑法,制定历法,研究礼乐的遗文,所用的人都是五代时期的士人,难道他们在晋、汉时期都是愚笨怯懦,而在周朝就变得才智出众了吗?
只是知道如何用人罢了。
乱国的君主,常常把愚笨不肖的人放在高位,强迫他们做不能胜任的事,暴露他们的短处和恶行,把贤能智慧的人放在低位,埋没他们的才能,使君子和小人都失去应有的位置,最终导致国家危亡。
治国的君主,能把贤能智慧的人放在近处,把愚笨不肖的人放在远处,使君子和小人各得其所,从而享受安宁和荣耀。
治乱之间的差距虽然很大,但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多,只是用人方式的不同罢了。
唉,自古以来治国的君主少而乱国的君主多,何况在五代时期,士人的遇与不遇,真是令人叹息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臣传第十九-注解
王朴:五代时期后周的枢密使,以才能著称,曾推荐扈载。
校书郎: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校勘书籍,编纂文献,属于文职官员。
枢密使: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机要事务,是皇帝的重要辅佐。
隐帝:指后汉隐帝刘承祐,五代时期后汉的皇帝,因年幼且政治无能,导致政权不稳。
平边策:王朴提出的政治军事策略,主张通过政治改革和军事策略来统一中国,特别是针对吴、蜀等割据势力。
比部郎中:古代官职名,属于刑部,主要负责司法事务。
钦天历:王朴主持修订的历法,旨在纠正当时历法中的错误,提高历法的准确性。
郑仁诲:郑仁诲,字日新,太原晋阳人,五代时期后周的政治家,曾任枢密使等职,以忠诚和谦逊著称。
扈载: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五代时期后周的文学家,以文才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运源赋:《运源赋》是扈载所作的一篇赋文,内容涉及国家的兴衰治乱,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碧鲜赋:《碧鲜赋》是扈载因游相国寺时,见庭竹可爱而作的一篇赋文,题于壁上,后被世宗所赏识。
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视文治武功,是五代时期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水部员外郎:古代官名,属于水部,负责水利、漕运等事务,员外郎为副职。
知制诰:古代官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翰林学士:古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机要事务,是皇帝的高级顾问。
李穀:五代时期后周的宰相,以知人善任著称。
张昭:五代时期后周的文士,以文辞著称。
窦俨:五代时期后周的文士,以文辞著称。
陶穀:五代时期后周的文士,文辞虽劣,但善于逢迎取宠。
徐台符:五代时期后周的文士,与扈载等人一同被进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臣传第十九-评注
王朴是五代时期后周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平边策》不仅是一份军事策略,更是一份政治改革的蓝图。王朴通过对唐、晋失道的分析,提出了通过政治改革来统一中国的策略。他主张‘先进贤退不肖’,强调通过选拔贤能、清除无能来净化政治环境,这是对当时政治腐败的直接回应。
王朴的策略还强调了‘恩信号令’和‘赏功罚罪’,这是对当时社会不公和军事混乱的直接回应。他主张通过公正的赏罚制度来激励士兵和民众,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这种策略不仅适用于军事,也适用于政治和社会管理。
王朴的《平边策》还提出了具体的军事策略,如‘从易者始’和‘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这些策略体现了王朴对军事战术的深刻理解,他主张通过灵活的战术来消耗敌人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强攻。这种策略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验证,显示了王朴的军事才能。
王朴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他在天文学和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主持修订的《钦天历》和考正的雅乐,不仅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也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这些成就显示了王朴的多才多艺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郑仁诲和扈载也是五代时期的重要人物。郑仁诲以忠诚和谦逊著称,他在政治上的稳健和军事上的果断,为后周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扈载则以文才著称,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王朴、郑仁诲和扈载都是五代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扈载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五代时期的政治环境中的遭遇。扈载以文才知名,曾作《运源赋》和《碧鲜赋》,尤其是《碧鲜赋》因其文采被世宗所赏识,从而被任命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后迁翰林学士。然而,扈载虽才华横溢,却因命薄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文中通过扈载的遭遇,反映了五代时期文士的命运多舛。尽管世宗英武,乐于延揽天下奇才,但文士的进用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扈载虽被王朴推荐,但因李穀认为其命薄,未能及时得到重用。这种命运的无常,反映了当时文士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哀。
此外,文中还通过对比陶穀与扈载、张昭、窦俨等人的文辞与品行,揭示了当时文士的不同命运。陶穀虽文辞不佳,但善于逢迎取宠,得以在朝廷中立足;而扈载等人虽文辞粲然,却因早逝或不被重用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这种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文士在政治环境中的复杂处境。
最后,作者通过比喻治国如奕棋,强调了君主在用人方面的智慧与责任。乱国之君往往置愚不肖于上,而置贤智于下,导致国家危亡;而治国之君则能置贤智于近,使君子、小人各适其分,从而身享安荣。这种治国理念,反映了作者对五代时期政治乱象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扈载的生平事迹,还通过其遭遇反映了五代时期文士的命运与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作者通过对扈载、陶穀等人的对比,揭示了文士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哀,并通过比喻治国如奕棋,强调了君主在用人方面的智慧与责任。这段文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与文士命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