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原文

○柴守礼

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守礼字克让, 以后族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禄大夫、 检校司空、光禄卿。致仕,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而左右亦莫敢言, 第以元舅礼之,而守礼亦颇恣横,尝杀人于市,有司有闻,世宗不问。是时,王溥、 汪晏、王彦超、韩令坤等同时将相,皆有父在洛阳,与守礼朝夕往来,惟意所为, 洛阳人多畏避之,号“十阿父。”守礼卒年七十二,官至太傅。

呜呼,父子之恩至矣!孟子言: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则弃天下,窃负之而 逃。以谓天下可无舜,不可无至公,舜可弃天下,不可刑其父,此为世立言之说也。 然事固有不得如其意者多矣!盖天子有宗庙社稷之重、百官之卫、朝廷之严,其不 幸有不得窃而逃,则如之何而可?予读周史,见守礼杀人,世宗寝而不问,盖进任 天下重矣,而子于其父亦至矣,故宁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其所以合于义者, 盖知权也。君子之于事,择其轻重而处之耳。失刑轻,不孝重也。刑者所以禁人为 非,孝者所以教人为善,其意一也,孰为重?刑一人,未必能使天下无杀人,而杀 其父,灭天性而绝人道,孰为重?权其所谓轻重者,则天下虽不可弃,而父亦不可 刑也。然则为舜与世宗者,宜如何无使瞽叟、守礼至于杀人,则可谓孝矣!然而有 不得如其意,则择其轻重而处之焉。世宗之知权,明矣夫!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世宗三皇后。贞惠皇后刘氏,不知其世家,盖微时所娶也,世宗为左监门卫将 军,得封彭城县君。世宗从太祖于魏,后留京师,太祖举兵,汉诛其族家属,后见 杀。太祖即位,追封彭城郡夫人。世宗显德四年夏四月,始诏彭城郡夫人刘氏追册 为皇后,有司谥曰贞惠,陵曰惠陵。

○宣懿皇后符氏

宣懿皇后符氏,其祖秦王存审,父魏王彦卿。后世王家,出于将相之贵,为人 明果有大志。初适李守贞子崇训。守贞事汉为河中节度使,已挟异志。有术者善听 人声以知吉凶,守贞出其家人使听之,术者闻后声,惊曰:“此天下之母也!”守 贞益自负,曰:“吾妇犹为天下母,吾取天下复何疑哉!”于是决反。而汉遣周太 祖讨之,逾年,攻破其城。崇训知不免,手自杀其家人,次以及后,后走匿,以帷 幔自蔽,崇训惶遽求后不得,遂自杀。汉兵入其家,后俨然坐堂上,顾军士曰: “郭公与吾王父有旧,汝辈无犯我!”军士见之不敢迫。太祖闻之,以谓一女子能 使乱兵不敢犯,奇之,为加慰勉,以归彦卿。后感太祖不杀,拜太祖为父。其母以 后夫家灭亡,而独脱死兵刃之间,以为天幸,欲使削发为尼,后不肯曰:“死生有 命,天也。何必妄毁形发为!”太祖于后有恩,而世宗性特英锐,闻后如此,益奇 之。及刘夫人卒,遂纳以为继室。世宗即位,册为皇后。世宗办急多暴怒,而后尝 追悔,每怒左右,后必从容伺颜色,渐为解说,世宗意亦随解,由是益重之。世宗 征淮,后以帝不宜亲行,切谏止之,世宗不听。师久无功,遭大暑雨,后以忧成疾 而崩。议者以方用兵,请杀丧礼,于是百官朝临于西宫,三日而释服,帝亦七日而 释,葬于新郑,陵曰懿陵。

后立皇后符氏。后妹也。国初,迁西宫,号周太后。

○世宗七子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 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 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 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 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 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 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 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 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 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 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呜呼!至公,天下之所共也。其是非曲直之际,虽父爱其子,亦或有所不得私 焉。当周太祖举兵于魏,汉遣刘铢诛其家族于京师,酷毒备至;后太祖入立,遣人 责铢,铢辞不屈,太祖虽深恨之,然以铢辞直,终不及其家也。及追封妻子之被杀 者,其言深自隐痛之而已,不敢有非汉之辞焉,盖知其曲在己也。故略存其辞,以 见周之有愧于其心者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译文

○柴守礼

周太祖的圣穆皇后柴氏没有儿子,收养了皇后兄长柴守礼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后来的世宗。柴守礼字克让,因为是皇后的亲属,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世宗即位后,加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柴守礼退休后住在洛阳,在世宗在位期间,他从未到过京城,身边的人也不敢提起他,只是以舅舅的礼节对待他。柴守礼性格放纵,曾在市场上杀人,有关部门上报此事,世宗却没有追究。当时,王溥、汪晏、王彦超、韩令坤等人都是将相,他们的父亲都在洛阳,与柴守礼朝夕往来,随心所欲,洛阳的人大多畏惧躲避他们,称他们为“十阿父”。柴守礼去世时七十二岁,官至太傅。

唉,父子之间的恩情真是深厚啊!孟子说:舜当天子时,他的父亲瞽叟杀人,舜就放弃了天下,偷偷背着父亲逃跑。他认为天下可以没有舜,但不能没有公正,舜可以放弃天下,但不能惩罚自己的父亲,这是为世人立下的言论。然而,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天子有宗庙社稷的重任、百官的护卫、朝廷的威严,如果不幸不能偷偷逃跑,那该怎么办呢?我读周史时,看到柴守礼杀人,世宗却置之不理,这是因为世宗承担了天下的重任,而他对父亲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所以宁愿承受违背法律的过错,也要维护父子之道,这符合道义,因为他懂得权衡。君子在处理事情时,会权衡轻重来处理。失去刑罚是小事,不孝才是大事。刑罚是用来禁止人们作恶的,孝道是用来教导人们行善的,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哪个更重要呢?惩罚一个人,未必能让天下不再有杀人者,但杀死自己的父亲,却是违背天性和人道的,哪个更重要呢?权衡轻重,天下虽然不能放弃,但父亲也不能惩罚。那么,像舜和世宗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让瞽叟和柴守礼杀人呢?这才算是真正的孝!然而,事情往往不能如人所愿,那就只能权衡轻重来处理了。世宗懂得权衡,真是明智啊!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世宗有三位皇后。贞惠皇后刘氏,不知道她的家世,大概是世宗在微贱时所娶的。世宗当时是左监门卫将军,刘氏被封为彭城县君。世宗跟随太祖在魏地时,刘氏留在京城。太祖起兵后,汉朝诛杀了世宗的家族和家属,刘氏也被杀害。太祖即位后,追封她为彭城郡夫人。世宗显德四年夏四月,下诏追封彭城郡夫人刘氏为皇后,有关部门给她谥号为贞惠,陵墓称为惠陵。

○宣懿皇后符氏

宣懿皇后符氏,她的祖父是秦王符存审,父亲是魏王符彦卿。符氏家族出身将相,符氏本人聪明果敢,胸怀大志。最初嫁给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李守贞在汉朝担任河中节度使,心怀异志。有个术士善于通过听人的声音来判断吉凶,李守贞让家人出来让术士听声音,术士听到符氏的声音后,惊讶地说:“这是天下之母啊!”李守贞更加自负,说:“我的儿媳都能成为天下之母,我夺取天下还有什么疑问呢!”于是决定反叛。汉朝派周太祖讨伐他,一年后攻破了城池。李崇训知道自己无法幸免,亲手杀死了家人,轮到符氏时,符氏逃走躲藏,用帷幔遮住自己,李崇训慌忙寻找符氏未果,于是自杀。汉兵进入李家,符氏端庄地坐在堂上,对军士们说:“郭公(周太祖)与我祖父有旧交,你们不要冒犯我!”军士们见到她后不敢逼迫。周太祖听说后,认为一个女子能让乱兵不敢冒犯,感到惊奇,对她加以慰勉,并将她送回符彦卿家。符氏感激周太祖不杀之恩,拜周太祖为父。她的母亲认为符氏夫家灭亡,而她独自在兵刃之间幸免于难,认为是天意,想让她削发为尼,符氏不肯,说:“死生有命,这是天意。何必妄自毁坏形发呢!”周太祖对符氏有恩,而世宗性格特别英明锐利,听说符氏如此,更加惊奇。等到刘夫人去世后,世宗便纳符氏为继室。世宗即位后,册封她为皇后。世宗性情急躁,常常暴怒,符氏常常追悔,每当世宗对左右发怒时,符氏总是从容观察他的脸色,慢慢为他解释,世宗的怒气也随之消散,因此更加敬重她。世宗征讨淮地时,符氏认为皇帝不宜亲自出征,极力劝阻,世宗不听。军队久战无功,遭遇大暑和暴雨,符氏因忧虑成疾而去世。朝臣们认为正值用兵之际,请求简化丧礼,于是百官在西宫朝拜,三天后脱去丧服,皇帝也在七天后脱去丧服,符氏被葬在新郑,陵墓称为懿陵。

后来立符氏的妹妹为皇后。建国初期,迁居西宫,称为周太后。

○世宗七子

世宗有七个儿子:长子叫宜哥,次子和第三子都没有名字,第四子是恭皇帝,第五子是熙让,第六子是熙谨,第七子是熙诲,都不知道他们的母亲是谁。宜哥和另外两个儿子都被汉朝诛杀。太祖即位后,下诏赐皇孙名字为谊,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诚,追赠左武卫大将军;諴,追赠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求封赏宗室,世宗认为建国时间尚短,恩信尚未深入人心,必须等到功德大成,福泽流传后世,才能讨论此事。第二年夏四月癸未,先封赏太祖的诸子。又下诏说:“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次想到天阏之事,更加感到悲伤。因此,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回顾往事,令人伤怀,应增加一字之封,并追赠三台之职。谊可追赠太尉,追封越王;诚追赠太傅,吴王;諴追赠太保,韩王。”而在世的皇子都没有封赏。

显德六年,北伐收复三关,世宗患病,返回京城。六月癸未,皇子宗训被特进为左卫上将军,封为梁王;宗让也被封为左骁卫上将军,封为燕国公。十天后,世宗去世,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同年八月,宗让改名为熙让,封为曹王。熙谨和熙诲之前没有封爵,于是封熙谨为右武卫大将军,封为纪王;熙诲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封为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去世。熙让和熙诲的结局不详。

唉!公正,是天下共有的。在是非曲直之间,即使是父亲爱儿子,有时也不能偏私。当周太祖在魏地起兵时,汉朝派刘铢在京城诛杀他的家族,手段极其残忍;后来太祖即位,派人责备刘铢,刘铢言辞不屈,太祖虽然非常恨他,但因为刘铢言辞正直,最终没有牵连他的家人。等到追封被杀的妻子和儿子时,太祖的言辞中充满了隐痛,但不敢有指责汉朝的言辞,因为他知道错在自己。因此,略存这些言辞,以表明周朝在心中有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注解

柴守礼: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的兄长,世宗的养父。因其后族身份,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职。世宗即位后,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致仕后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守礼性格恣横,曾杀人于市,世宗不问。

世宗:周世宗,名柴荣,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的养子,后成为周朝皇帝。

十阿父:指柴守礼与王溥、汪晏、王彦超、韩令坤等将相之父在洛阳的称呼,因其权势显赫,洛阳人多畏避之。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以孝道著称。孟子曾言舜为天子,若其父瞽叟杀人,舜会弃天下而窃负之逃,以示孝道重于天下。

贞惠皇后刘氏:世宗的第一位皇后,出身微贱,世宗为左监门卫将军时娶之。太祖举兵时,刘氏被汉诛杀,后追封为彭城郡夫人,世宗显德四年追册为皇后,谥号贞惠。

宣懿皇后符氏: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出身将相之家,初适李守贞子崇训。李守贞反汉失败后,符氏被周太祖所救,后感太祖不杀,拜太祖为父。世宗即位后册为皇后,以其贤德著称。

恭皇帝:世宗的第七子,名宗训,世宗崩后继位,是为恭皇帝。

熙让、熙谨、熙诲:世宗的皇子,熙让封曹王,熙谨封纪王,熙诲封蕲王。熙谨早逝,熙让、熙诲不知所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评注

本文通过叙述周世宗与其养父柴守礼的关系,展现了古代中国孝道与法制的冲突。柴守礼作为世宗的养父,虽行为恣横,甚至杀人于市,但世宗因孝道之故,选择不问其罪。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孝道至上的伦理观念,尤其是在帝王家庭中,孝道往往凌驾于法律之上。孟子曾言舜为天子,若其父杀人,舜会弃天下而负父逃,这一典故在此被引用,进一步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文中还提到世宗的三位皇后,尤其是宣懿皇后符氏,她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女性在政治动荡中的坚韧与智慧。符氏初适李守贞子崇训,李守贞反汉失败后,符氏被周太祖所救,后感太祖不杀,拜太祖为父。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符氏的机智与勇敢,也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家族兴衰中的重要作用。符氏后来成为世宗的皇后,以其贤德著称,多次劝谏世宗,展现了她在政治中的影响力。

世宗的七位皇子中,恭皇帝宗训继位后,周朝进入短暂的恭帝时期。熙让、熙谨、熙诲等皇子的命运则显得较为模糊,反映了古代皇族子弟在政治斗争中的不确定性。世宗在处理皇子封爵问题时,表现出对父子之道的重视,但也体现了其在政治上的谨慎与权衡。

最后,文中提到周太祖在处理刘铢诛杀其家族一事时,虽深恨刘铢,但因刘铢言辞直率,终未追究其家族。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帝王在处理政治恩怨时的克制与理性,尤其是在面对曲直是非时,帝王往往需要权衡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叙述周世宗及其家族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孝道、政治、伦理与法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文学的感染力。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张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0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