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七-原文
○圣穆皇后柴氏
太祖一后三妃。圣穆皇后柴氏,邢州尧山人也,与太祖同里,遂以归焉。太祖 微时,喜饮博任侠,不拘细行,后常谏止之。太祖状貌奇伟,后心知其贵人也,事 之甚谨。及太祖即位,后已先卒,乃下诏:“故夫人柴氏,追册为皇后,谥曰圣穆。”
○淑妃杨氏
淑妃杨氏,镇州真定人也。父弘裕,真定少尹。妃幼以色选入赵王宫,事王熔。 熔为张文礼所杀,镇州乱,妃亦流寓民间,后嫁里人石光辅。居数年,光辅死。太 祖柴夫人卒,闻妃有色而贤,遂娶之为继室。太祖方事汉高祖于太原,天福中妃卒, 遂葬太原之近郊。太祖即位,广顺元年九月,追册为淑妃。拜妃弟廷璋为右飞龙使, 廷璋辞曰:“臣父老矣,愿以授之。”太祖曰:“吾方思之,岂忘尔父邪!”即召 弘裕,弘裕老不能行,乃就其家拜金紫光禄大夫、真定少尹。太祖崩,葬嵩陵,一 后三妃皆当陪葬,而太原未克,世宗诏有司营嵩陵之侧为虚墓以俟。显德元年,世 宗已败刘旻于高平,遂攻太原,太原闭壁被围,乃迁妃丧而葬之。
○贵妃张氏
贵妃张氏,镇州真定人也。祖记,成德军节度判官、检校兵部尚书。父同芝, 事赵王王熔为谘呈官,官至检校工部尚书。熔死,镇州乱,庄宗遣幽州符存审以兵 讨张文礼,裨将武从谏馆于妃家,见妃尚幼,怜之,而从谏家在太原,遂以妃归, 为其子妇。久之,太祖事汉高祖于太原,杨夫人卒,而武氏子亦卒,乃纳妃为继室。 太祖贵,累封吴国夫人。太祖以兵入京师,汉遣刘铢戮其家,妃与诸子皆死。太祖 即位,追册为贵妃。
○德妃董氏 太祖子侗 信 侄守愿 奉超 逊
德妃董氏,镇州灵寿人也。祖文广,唐深州录事参军。父光嗣,赵州昭庆尉。 妃幼颖悟,始能言,闻乐声知其律吕。年七岁,镇州乱,其家失之,为潞州牙将所 得,置诸褚中以归。潞将妻尝生女,辄不育,得妃怜之,养以为子,过于所生。居 五六年,妃家悲思,其兄瑀求之人间,莫知所在。潞将仕于京师,遇瑀,欣然归之, 时年十三。瑀以嫁里人刘进超,进超亦仕晋为内职。契丹犯阙,进超殁于虏中,妃 嫠居洛阳。汉高祖由太原入京师,太祖从,过洛阳,闻妃有贤行,聘之。太祖建国, 中宫虚位,遂册为德妃。广顺三年卒,年三十九。
妃兄三人:瑀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玄之、自明皆至刺史。
初,帝举兵于魏,汉以兵围帝第,时张贵妃与诸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 定哥,皆被诛。青哥、意哥,不知其母谁氏。太祖即位,诏故第二子青哥赠太尉, 赐名侗;第三子意哥赠司空,赐名信;皇侄守筠赠左领军卫将军,以筠声近荣,为 世宗避,更名守愿;奉超赠左监门卫将军;定哥赠左千年卫将军,赐名逊。世宗显 德四年夏四月癸未,诏曰:“礼以缘情,恩以悼往,矧在友于之列,尤钟恻怆之情。 故皇弟赠太保侗、赠司空信,景边初启,大年不登,俾予终鲜,实勤予怀。侗可赠 太傅,追封郯王;信司徒,杞王。”又诏曰:“故皇从弟赠左领军卫将军守愿、赠 左监门卫将军奉超、赠左千牛卫将军逊等,顷因季世,不享遐龄,每念非辜,难忘 有恸。守愿可赠左卫大将军,奉超右卫大将军,逊右武卫大将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七-译文
○圣穆皇后柴氏
太祖有一位皇后和三位妃子。圣穆皇后柴氏,是邢州尧山人,与太祖同乡,因此嫁给了他。太祖年轻时,喜欢饮酒赌博,行为豪放,不拘小节,皇后常常劝诫他。太祖相貌非凡,皇后心里知道他是贵人,因此侍奉他非常谨慎。等到太祖即位时,皇后已经去世,于是太祖下诏:“已故的夫人柴氏,追封为皇后,谥号为圣穆。”
○淑妃杨氏
淑妃杨氏,是镇州真定人。她的父亲杨弘裕,是真定少尹。杨妃年轻时因美貌被选入赵王宫,侍奉赵王王熔。王熔被张文礼杀害后,镇州陷入混乱,杨妃也流落民间,后来嫁给了同乡石光辅。几年后,石光辅去世。太祖的柴夫人去世后,太祖听说杨妃美貌且贤惠,于是娶她为继室。当时太祖正在太原侍奉汉高祖,天福年间杨妃去世,葬在太原的近郊。太祖即位后,广顺元年九月,追封她为淑妃。太祖任命杨妃的弟弟杨廷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推辞说:“我的父亲年老了,希望把这个职位给他。”太祖说:“我正想着这件事,怎么会忘记你的父亲呢!”于是召见杨弘裕,杨弘裕年老无法前来,太祖便到他家中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真定少尹。太祖去世后,葬在嵩陵,皇后和三位妃子都应陪葬,但当时太原尚未攻克,世宗下令在嵩陵旁边修建虚墓等待。显德元年,世宗在高平击败刘旻后,进攻太原,太原闭城被围,于是将杨妃的灵柩迁来安葬。
○贵妃张氏
贵妃张氏,是镇州真定人。她的祖父张记,是成德军节度判官、检校兵部尚书。父亲张同芝,曾侍奉赵王王熔为谘呈官,官至检校工部尚书。王熔死后,镇州陷入混乱,庄宗派幽州的符存审率兵讨伐张文礼,副将武从谏住在张妃家中,见到张妃年幼,心生怜爱,而武从谏家在太原,于是将张妃带回太原,作为自己的儿媳。后来,太祖在太原侍奉汉高祖,杨夫人去世,武从谏的儿子也去世了,于是太祖娶张妃为继室。太祖显贵后,张妃被封为吴国夫人。太祖率兵进入京师时,汉朝派刘铢杀害了他的家人,张妃和她的孩子们都遇害。太祖即位后,追封她为贵妃。
○德妃董氏 太祖子侗 信 侄守愿 奉超 逊
德妃董氏,是镇州灵寿人。她的祖父董文广,是唐朝深州录事参军。父亲董光嗣,是赵州昭庆尉。董妃自幼聪慧,刚会说话时,听到音乐声就能辨别音律。七岁时,镇州发生动乱,她的家人失散,她被潞州牙将收养,带回潞州。潞州牙将的妻子曾生过女儿,但未能养活,因此对董妃非常疼爱,视如己出。过了五六年,董妃的家人思念她,她的哥哥董瑀四处寻找,但不知道她的下落。潞州牙将在京师任职时,遇到了董瑀,欣然将董妃归还,当时董妃十三岁。董瑀将她嫁给同乡刘进超,刘进超也在晋朝担任内职。契丹入侵时,刘进超在敌营中去世,董妃寡居洛阳。汉高祖从太原进入京师时,太祖随行,经过洛阳,听说董妃贤惠,便娶了她。太祖建立国家后,中宫空缺,于是册封她为德妃。广顺三年,董妃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董妃有三个哥哥:董瑀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董玄之、董自明都官至刺史。
当初,太祖在魏地起兵时,汉朝派兵包围了太祖的府邸,当时张贵妃和她的儿子青哥、意哥,侄子守筠、奉超、定哥都被杀害。青哥、意哥的生母不详。太祖即位后,下诏追封已故的次子青哥为太尉,赐名侗;第三子意哥为司空,赐名信;皇侄守筠为左领军卫将军,因“筠”字与“荣”字音近,为避世宗讳,改名为守愿;奉超追封为左监门卫将军;定哥追封为左千年卫将军,赐名逊。世宗显德四年夏四月癸未,下诏说:“礼仪是为了表达情感,恩典是为了悼念逝者,尤其是在兄弟之间,更应表达深切的哀思。已故的皇弟赠太保侗、赠司空信,早年英逝,未能享尽天年,使我深感悲痛。侗可追赠为太傅,追封为郯王;信追赠为司徒,追封为杞王。”又下诏说:“已故的皇从弟赠左领军卫将军守愿、赠左监门卫将军奉超、赠左千牛卫将军逊等,因时局动荡,未能长寿,每每想起他们的无辜,难以忘怀悲痛。守愿可追赠为左卫大将军,奉超为右卫大将军,逊为右武卫大将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七-注解
圣穆皇后柴氏:柴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第一任妻子,出身于邢州尧山,与郭威同乡。她在郭威未显贵时便嫁给了他,并在郭威微贱时常劝诫他。郭威即位后,柴氏已去世,被追封为皇后,谥号圣穆。
淑妃杨氏:杨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继室,出身于镇州真定。她曾因美貌被选入赵王宫,后因战乱流落民间,再嫁石光辅。郭威即位后,追封她为淑妃。
贵妃张氏:张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出身于镇州真定。她因战乱被带到太原,后成为郭威的继室。郭威即位后,追封她为贵妃。
德妃董氏:董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德妃,出身于镇州灵寿。她幼年聪慧,因战乱被潞州牙将收养,后嫁刘进超。郭威即位后,册封她为德妃。
太祖:指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后周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用以表彰或评价其一生。
追册:指皇帝在某人死后追封其爵位或封号,以示尊崇。
广顺元年: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公元951年。
显德元年: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公元954年。
契丹犯阙:指契丹族入侵中原,威胁到中原政权的统治。
内职:指在朝廷内担任的官职,通常与皇帝的近臣或后宫有关。
太子右赞善大夫:古代东宫属官,负责辅佐太子,属于较高的官职。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军政事务。
太尉: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地位极高。
司空: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工程事务,地位极高。
左领军卫将军:古代禁军将领之一,负责宫廷守卫。
左监门卫将军:古代禁军将领之一,负责宫门守卫。
左千牛卫将军:古代禁军将领之一,负责宫廷仪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周家人传第七-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后周太祖郭威的四位后妃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变迁。柴氏、杨氏、张氏、董氏四位后妃的命运都与战乱紧密相连,她们的婚姻和地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柴氏作为郭威的原配妻子,虽然在郭威未显贵时便去世,但她的贤德和劝诫对郭威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威即位后追封她为皇后,体现了对她的尊重和怀念。
杨氏和张氏的经历则更为曲折,她们都因战乱流落民间,最终成为郭威的继室。她们的命运反映了五代时期女性在战乱中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智慧。
董氏的经历则更具传奇色彩,她幼年因战乱被潞州牙将收养,后嫁刘进超,最终成为郭威的德妃。她的聪慧和贤德得到了郭威的赏识,成为后宫中备受尊崇的人物。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四位后妃的生平,还反映了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变迁。通过她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女性在战乱中的生存状态。同时,郭威对她们的追封和尊崇,也体现了他在位期间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通过对四位后妃生平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如柴氏的劝诫、杨氏和张氏的流落、董氏的聪慧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真挚。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四位后妃的命运,展现了五代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女性在战乱中的生存状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