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一行传第二十二-原文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当此之时,臣 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 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
虽曰干戈 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 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 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吾 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 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孰若无 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 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 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 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
于此之时,能以 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 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 行传》。
○郑遨 张荐明附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 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 俱隐,其妻不从,遨及入少室山为道士。
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 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 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 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 善,世目以为三高士。
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 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 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 其身者欤?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 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荷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
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 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 者,尸居衤任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 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 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高祖善之,赐号 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石昂
石昂,青州临淄人也。
家有书数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 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
而昂不求仕进。
节度使符习高基行,召以为临 淄令。
习入朝京师,监军杨彦朗知留后事,昂以公事至府上谒,赞者以彦朗讳“石”, 更其姓曰“右”。
昂趋于庭,仰责彦朗曰:“内侍奈何以私害公!昂姓‘石’,非 ‘右’也。”
彦朗大怒,拂衣起去,昂即趋出。
解官还于家,语其子曰:“吾本不 欲仕乱世,果为刑人所辱,子孙其以我为戒!”
昂父亦好学,平生不喜拂说,父死,昂于柩前诵《尚书》,曰:“此吾先人之 所欲闻也。”
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
晋高祖时,诏天下求孝悌之士,户部尚书王权、宗正卿石光赞、国子祭酒田敏、 兵部侍郎王延等相与诣东上阁门,上昂行义可以应诏。
诏昂至京师,召见便殿,以 为宗正丞。
迁少卿。
出帝即位,晋政日坏,昂数上疏极谏,不听,乃称疾东归,以 寿终于家。
昂既去,而晋室大乱。
○程福赟
程福赟者,不知其世家。
为人沉厚寡言而有勇。
少为军卒,以战功累迁洺州团 练使。
晋出帝时,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开运中,契丹入寇,出帝北征,奉国军士 乘间夜纵火焚营,欲因以为乱,福赟身自救火被伤,火灭而乱者不得发。
福赟以为 契丹且大至,而天子在军,京师虚空,不宜以小故动摇人听,因匿其事不以闻。
军 将李殷位次福赟下,利其去而代之,因诬福赟与乱者同谋,不然何以不奏。
出帝下 福赟狱,人皆以为冤,福赟终不自辨以见杀。
○李自伦
李自伦者,深州人也。
天福四年正月,尚书户部奏:“深州司功参军李自伦六 世同居,奉敕准格。
按格,孝义旌表,必先加按验,孝者复其终身,义门仍加旌表。
得本州审到乡老程言等称,自伦高祖训,训生粲,粲生则,则生忠,忠生自伦,自 伦生光厚,六世同居不妄。”
敕以所居飞凫乡为孝义乡,匡圣里为仁和里,准式旌 表门闾。
九月丙子,户部复奏:“前登州义门王仲昭六世同居,其旌表有听事、步
栏,前列屏,树乌头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乌头二柱端冒以瓦桶,筑双阙一丈,在 乌头之南三丈七尺,夹树槐柳,十有五步,请如之。
敕曰:“此故事也,令式无 之。其量地之宜,高其外门,门安绰楔,左右建台,高一丈二尺,广狭方正称焉, 圬以白而赤其四角,使不孝不义者见之,可以悛心而易行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一行传第二十二-译文
唉,五代的混乱达到了极点,正如《传》中所说的“天地闭塞,贤人隐退”的时代啊!
在这个时代,臣子弑杀君主,儿子弑杀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然享受俸禄,站在朝廷上,毫无廉耻之心的人比比皆是。
我认为自古以来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但奇怪的是当时可以称道的人为何如此之少,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虽然战争频繁,学校荒废,礼义衰败,风俗败坏,到了这种地步,但自古以来天下从未缺少过人才,我相信一定有洁身自好、自负其志的人,他们厌恶世道,远离尘世,不为人所见。
自古以来,有才能的人往往隐藏于内心而不显露于外,或者隐居在陋巷,委身于草莽,即使像颜回那样的德行,若不遇到孔子,名声也不会显扬,更何况世事变故多端,君子之道衰微的时代呢!
我又认为一定有具备才能、修养节义的人,却沉沦于下层,默默无闻。
在传记中寻找,但由于乱世动荡,文字残缺不全,无法再找到更多,仅能找到四五人而已。
隐居山林,与麋鹿为伴,虽然不足以成为中庸之道,但与其享受别人的俸禄,低头忍受耻辱,不如无愧于心,自由自在地生活,我找到了两个人,他们是郑遨和张荐明。
不屈服于权势和利益,进退不违背道义,我找到了一人,他是石昂。
如果有利于君主,因忠诚而获罪,又何必自我辩解,有人至死也不说话,这是古代的义士,我找到了一人,他是程福赟。
五代的混乱,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至于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关系,无不败坏,天理几乎要灭绝了。
在这个时候,能够以孝悌之道修身于一乡,并风行于天下的人,或许还有,但他们的事迹不显著,无法详细记录,只有他们的名字或许在书中有所记载,我也不敢遗漏,其中可以略加记录的人,我找到了一人,他是李自伦。
于是写了《一行传》。
○郑遨 张荐明附
郑遨,字云叟,是滑州白马人。
唐明宗的祖庙忌讳“遨”字,所以世人用他的字称呼他。
郑遨年轻时好学,擅长文辞。
唐昭宗时,他考进士未中,看到天下已经大乱,有拂袖而去的意思,想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起隐居,但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于是进入少室山做了道士。
他的妻子多次写信劝他回家,他总是把信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和儿子去世,他痛哭一场后便不再提此事。
郑遨与李振关系很好,李振后来在梁国显贵,想用俸禄招揽郑遨,郑遨不为所动,后来李振因罪被流放到南方,郑遨徒步千里去看望他,因此世人更加推崇他的品行。
后来,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松脂渗入地下,千年后化为药,能去除三尸虫,于是迁居华阴,想寻找这种药。
他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关系很好,世人称他们为三高士。
郑遨种田,罗隐之卖药自给,李道殷有钓鱼之术,钩上不放鱼饵,还能将石头变成金子,郑遨曾验证过这些事确实如此,但他并不追求这些。
节度使刘遂凝多次送他宝物,郑遨一概不接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他入朝,他都不应召,于是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高尚,遭遇乱世却不被荣利所污染,甚至抛弃妻子和儿子不顾而去,难道不是与世隔绝而深爱自己的人吗?
然而郑遨喜欢饮酒下棋,时常写诗流传于人间,人们多用绢帛抄写他的诗,互相赠送视为珍宝,甚至有人画他的像挂在墙上,他的事迹虽然遥远,但他的名声却更加显扬,与石门、荷等人不同。
与郑遨同时代的张荐明,是燕地人。
年轻时以儒学游历河朔,后来做了道士,精通老子、庄周的学说。
高祖召见他,问:“道家可以治国吗?”他回答说:“道,是妙万物而言的,得其极致者,即使坐在席子上也可以治理天地。”
高祖对他的话大为赞赏,请他到内殿讲《道德经》,并拜他为师。
张荐明听到宫中敲鼓,说:“陛下听到鼓声了吗?鼓声只有一个音。五音十二律,鼓并不在其中,但调和它们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能守住一的人可以治理天下。”
高祖很欣赏他,赐号通玄先生,后来不知他的去向。
○石昂
石昂,是青州临淄人。
家中有数千卷书,喜欢邀请四方之士,士人无论远近,多来向他求学,有的在他门下吃饭多年,石昂从未有怠慢之色。
但石昂不求仕进。
节度使符习欣赏他的品行,召他为临淄令。
符习入朝京师,监军杨彦朗代理留后事务,石昂因公事到府上拜见,赞者因为杨彦朗忌讳“石”字,将他的姓改为“右”。
石昂走到庭前,仰头责备杨彦朗说:“内侍为何因私害公!我姓‘石’,不是‘右’。”
杨彦朗大怒,拂袖而去,石昂随即离开。
他辞官回家,对儿子说:“我本不想在乱世做官,果然被小人侮辱,子孙们要以我为戒!”
石昂的父亲也好学,平生不喜欢听奉承话,父亲去世后,石昂在灵柩前诵读《尚书》,说:“这是先父想听的。”
他禁止家人用佛教仪式玷污先父。
晋高祖时,诏令天下寻找孝悌之士,户部尚书王权、宗正卿石光赞、国子祭酒田敏、兵部侍郎王延等人一起到东上阁门,推荐石昂的品行可以应诏。
诏令石昂到京师,在便殿召见他,任命他为宗正丞。
后来升为少卿。
出帝即位后,晋朝政治日益败坏,石昂多次上疏极力劝谏,不被采纳,于是称病东归,在家中寿终正寝。
石昂离开后,晋朝大乱。
○程福赟
程福赟,不知他的家世。
他为人沉稳寡言,但很有勇气。
年轻时从军,因战功逐渐升为洺州团练使。
晋出帝时,任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开运年间,契丹入侵,出帝北征,奉国军士乘夜纵火焚烧军营,想趁机作乱,程福赟亲自救火受伤,火被扑灭后,叛乱未能得逞。
程福赟认为契丹即将大举入侵,而天子在军中,京师空虚,不应因小事动摇人心,于是隐瞒此事不上报。
军将李殷职位在程福赟之下,想取代他,于是诬告程福赟与叛乱者同谋,否则为何不上报。
出帝将程福赟下狱,人们都认为他冤枉,程福赟始终不为自己辩解,最终被杀。
○李自伦
李自伦,是深州人。
天福四年正月,尚书户部上奏:“深州司功参军李自伦六世同居,奉敕准格。
按格,孝义旌表,必须先进行核实,孝者终身免除赋税,义门则加以旌表。
本州审问乡老程言等人,称李自伦的高祖李训,李训生李粲,李粲生李则,李则生李忠,李忠生李自伦,李自伦生李光厚,六世同居不虚。”
敕令将他居住的飞凫乡改为孝义乡,匡圣里改为仁和里,按照格式旌表门闾。
九月丙子,户部再次上奏:“前登州义门王仲昭六世同居,其旌表有听事、步
栏杆,前面排列着屏风,树立乌头正门,门的高度为一丈二尺,乌头门的两根柱子顶端覆盖着瓦桶,建造双阙高一丈,位于乌头门南面三丈七尺的地方,两侧种植槐树和柳树,间隔十五步,请求按照这样的规格建造。
皇帝下诏说:“这是旧时的规矩,现在的法令中没有这样的规定。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加高外门,门上安装绰楔,左右两侧建造台子,高度为一丈二尺,宽度和长度要方正对称,用白色涂抹并在四角涂上红色,让不孝不义的人看到后,能够悔改并改变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一行传第二十二-注解
天地闭,贤人隐:出自《易经·系辞下》,意指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贤能之士往往选择隐居避世。
搢绅之士:指古代士大夫阶层,搢绅是古代士大夫的服饰,代指有地位的人。
颜子:即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常被用来比喻贤德之人。
仲尼:即孔子,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
三尸: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三种恶神,常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根源。
五粒松:传说中的一种松树,其松脂可以入药,具有神奇的功效。
石门、荷之徒:石门指石门山,荷指荷衣,两者都是隐士的代称。
老子、庄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两人都是道家思想的奠基者。
道德经:道家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文献。
五音十二律: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体系,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十二律指十二个音阶。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上古至周朝的历史和政治文献。
孝悌:儒家伦理观念,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尊敬兄长,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
旌表:古代政府对孝子、义士等道德楷模进行表彰的一种方式,通常通过立碑、赐匾等形式进行。
乌头:古代建筑中用于正门两侧的柱子,通常装饰有雕刻,象征地位和尊严。
阀阅:古代指门的高度,这里特指门的高度为一丈二尺。
瓦桶:古代建筑中用于柱子顶端的装饰性瓦片,形状类似桶,用于防雨和装饰。
双阙:古代宫殿或重要建筑前的两座对称的楼台,象征权力和威严。
槐柳:槐树和柳树,古代常种植于道路两旁或重要建筑周围,具有观赏和遮荫的功能。
绰楔:古代建筑中用于固定门扇的装置,确保门的稳固和美观。
台:古代建筑中的平台或基座,用于提升建筑的高度和威严。
圬以白而赤其四角:指用白色涂抹建筑主体,而四角则涂成红色,这种色彩搭配在古代建筑中常见,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一行传第二十二-评注
本文通过对五代乱世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道德的沦丧。作者以‘天地闭,贤人隐’开篇,点明了乱世中贤人隐退的现象,进而批评了那些在乱世中仍然贪图禄位、毫无廉耻的士大夫。作者认为,尽管乱世中礼义衰败,但并非没有忠臣义士,只是他们往往隐居于山林,不为世人所知。
文中提到的郑遨、张荐明、石昂、程福赟、李自伦等人,都是乱世中坚守道德、不随波逐流的典范。郑遨弃官隐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张荐明以道家思想治国,提出了‘守一’的治国理念;石昂不畏权贵,坚守自己的姓氏与尊严;程福赟在军中默默奉献,最终因不白之冤而死;李自伦则以孝悌闻名,六世同居,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楷模。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乱世中坚守道德者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感到痛心。文章通过对这些隐士、义士的赞颂,呼吁人们在乱世中仍应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利益所动。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几个人物的简短描写,勾勒出了五代乱世的整体风貌。作者善于通过对比手法,将乱世中的道德沦丧与隐士的高洁品行进行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儒家、道家思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是对五代乱世的历史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道德状况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隐士、义士的记载,作者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提醒人们在任何时代都应坚守道德,不为外界的动荡所动摇。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文中提到的‘乌头’、‘阀阅’、‘瓦桶’等建筑元素,不仅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例如,‘乌头’作为正门的柱子,象征着主人的地位和尊严,而‘瓦桶’则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和对细节的追求。
此外,文中提到的‘双阙’和‘槐柳’等元素,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威严和美感。‘双阙’作为对称的楼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空间感,也象征着权力和秩序。而‘槐柳’的种植,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环境的重视。
文中还提到‘圬以白而赤其四角’,这种色彩搭配不仅美观,也具有象征意义。白色代表纯洁和高贵,而红色则象征喜庆和活力,这种色彩的运用反映了古人对色彩心理的理解和运用。
最后,文中提到的‘使不孝不义者见之,可以悛心而易行焉’,表明这种建筑布局和装饰不仅是为了美观和实用,也具有教化作用。通过建筑的威严和美感,可以感化人心,促使人们向善。这种将建筑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描述了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审美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建筑元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