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南平世家第九-原文
高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人也。本名季昌,避后唐献祖庙讳,更名季兴。
季兴少为汴州富人李让家僮。梁太祖初镇宣武,让以入赀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硃友让。
季兴以友让故得进见,太祖奇其材,命友让以子畜之,因冒姓硃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天复二年,梁兵攻凤翔,李茂贞坚壁不出,太祖议欲收军还河中,季兴独进曰:“天下豪杰窥此举者一岁矣,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
太祖壮其言,命季兴募勇敢士,得骑士马景,季兴授以计,引见太祖。
景曰:“此行无还理,愿录其后嗣。”太祖恻然止之,景固请,乃行。
景以数骑驰叩城门告曰:“梁兵将东,前锋去矣。”岐人以为然,开门出追梁军,梁兵随景后以进,杀其九千余人,景死之。
茂贞后与梁和,昭宗出,赠景官,谥曰忠壮。季兴由是知名。
明年,拜宋州刺史。从破青州,徙颍州防御使,复姓高氏。
当唐之末,襄州赵匡凝袭破雷彦恭于荆南,以其弟匡明为留后。梁兵攻破襄州,匡凝奔于吴,匡明奔于蜀,乃以季兴为荆南节度观察留后。
开平元年,拜季兴节度使。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荆南节度十州,当唐之末,为诸道所侵,季兴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凋零。
季兴招缉绥抚,人士归之,乃以倪可福、鲍唐为将帅,梁震、司空熏、王保义等为宾客。
太祖崩,季兴见梁日以衰弱,乃谋阻兵自固,治城隍,设楼橹。
以兵攻归、峡,为蜀将王宗寿所败。
又发兵声言助梁击晋,以侵襄州,为孔勍所败,乃绝贡赋累年。
梁末帝优容之,封季兴渤海王,赐以衮冕剑佩。
贞明三年,始复修贡。
梁亡,唐庄宗入洛,下诏慰谕季兴,司空薰等皆劝季兴入朝京师,梁震以为不可,曰:“梁、唐世为仇敌,夹河血战垂二十年,今主上新灭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强兵,居重镇,以身入朝,行为虏尔。”
季兴不听,留其二子,以骑士三百为卫,朝于洛阳。
庄宗果欲留之,郭崇韬谏曰:“唐新灭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而季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而反縻之,示天下以不广,且绝四方内向之意,不可。”
庄宗乃止,厚礼而遣之。
庄宗尝问季兴曰:“吾已灭梁,欲征吴、蜀,何者为先?”季兴曰:“宜先蜀,臣请以本道兵先进。”
庄宗大悦,以手拊其背,季兴因命工绣其手迹于衣,归以为荣耀。
季兴已去,庄宗心悔遣之,密诏襄州刘训图之。
季兴行至襄州,心动,夜斩关而出。
已去,而诏书夜至。
季兴归而谓梁震曰:“不听子言,几不免。”
因曰:“吾行有二失;来朝一失,放还一失。且主上百战以取河南,对功臣夸手抄《春秋》;又曰:‘我于手指上得天下。’其自矜伐如此。而荒于游畋,政事多废,吾可无虑矣。”
同光三年,封南平王。
魏王继岌已破蜀,得蜀金帛四十余万,自峡而下,而庄宗之难作。
季兴闻京师有变,乃悉邀留蜀物,而杀其使者韩珙等十余人。
初,唐兵伐蜀,季兴请以本道兵自取夔、忠、万、归、峡等州,乃以季兴为峡路东南面招讨使,而季兴未尝出兵。
魏王已破蜀,而明宗入立,季兴因请夔、忠等州为属郡,唐大臣以为季兴请自取之,而兵出无功,不与。
季兴屡请,虽不得已而与之,而唐犹自除刺史,季兴拒而不纳。
明宗乃以襄州刘训为招讨使,攻之,不克,而唐别将西方鄴克其夔、忠、万三州,季兴遂以荆、归、峡三州臣于吴,吴册季兴秦王。
天成三年冬卒,年七十一,谥曰武信。
季兴子九人,长子从诲立。
从诲字遵圣。季兴时,入梁为供奉官,累迁鞍辔库使,赐告归宁,季兴遂留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
季兴卒,吴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
从诲以父自绝于唐,惧复见讨,乃遣使者聘于楚,楚王马殷为之请命于唐,而从诲亦遣押衙刘知谦奉表自归,进赎罪银三千两,明宗纳之。
长兴元年正月,拜从诲节度使,追封季兴楚王,谥曰武信。
三年,封从诲渤海王。
应顺元年,封南平王。
从诲为人明敏,多权诈。
晋高祖遣翰林学士陶穀为从诲生辰国信使,从诲宴穀望沙楼,大陈战舰于楼下,谓穀曰:“吴、蜀不宾久矣,愿修武备,习水战,以待师期。”
穀还,具道其语,晋高祖大喜,复遣使赐以甲马百匹。
襄州安从进反,结从诲为援,从诲外为拒绝,阴与之通。
晋师致讨,从诲遣将李端以舟师为应,从进诛,从诲求郢州为属郡,高祖不许。
契丹灭晋,汉高祖起太原,从诲遣人间道奉表劝进,且言汉得天下,愿乞郢州为属,汉高祖阳诺之。
高祖入汴,从诲遣使朝贡,因求郢州,高祖不与。
从诲怒,发兵攻郢州,为刺史尹实所败。
汉遣国子祭酒田敏使于楚,假道荆南,从诲问敏中国虚实,以为契丹之后,兵食皆殚,意欲以诮敏,敏为言:“杜重威悉以晋戈甲降虏,虏置之镇州,未尝以北,而晋兵皆汉有也。”
从诲不悦。
敏以印本《五经》遗从诲,从诲谢曰:“予之所识,不过《孝经》十八章尔。”
敏曰:“至德要道,于此足矣。”
敏因诵《诸侯章》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以为讥己,即以大卮罚敏。
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自吴称帝,而南汉、闽、楚皆奉梁正朔, 岁时贡奉,皆假道荆南。季兴、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诸道以书责诮, 或发兵加讨,即复还之而无愧。其后南汉与闽、蜀皆称帝,从诲所向称臣,盖利其 赐予。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犹言无赖也,故诸国皆目为“高赖子”。
从诲自求郢州不得,遂自绝于汉。逾年,复通朝贡。乾祐元年十月卒,年五十 八,赠尚书令,谥曰文献。子保融立。从诲十五子,长曰保勋,次保正,保融第三 子也,不知其得立之因。
保融字德长。从诲时,为节度副使,兼峡州刺史。从诲卒,拜节度使。广顺元 年,封渤海郡王。显德元年,进封南平王。世宗征淮,保融遣指挥使魏璘率兵三千, 出夏口以为应。又遣客将刘扶奉笺南唐,劝其内附。李景称臣,世宗得保融所与笺, 大喜,赐以绢百匹。荆南自后唐以来,常数岁一贡京师,而中间两绝。及世宗时, 无岁不贡矣。保融以谓器械金帛,皆土地常产,不足以效诚节,乃遣其弟保绅来朝, 世宗益嘉之。
初,季兴之镇,梁以兵五千为牙兵,衣食皆给于梁。至明宗时,岁给以盐万三 千石,后不复给。及世宗平淮,故命泰州给之。
保融性迂缓,无材能,而事无大小,皆委其弟保勖。其从叔从义谋为乱,为其 徒高知训所告,徙之松滋而杀之。宋兴,保融惧,一岁之间三入贡。建隆元年,以 疾卒,年四十一,赠太尉,谥曰贞懿。弟保勖立。
保勖字省躬,从诲第十子也。保融卒,拜节度使。三年,保勖疾,谓其将梁延 嗣曰:“我疾遂不起,兄弟孰可付之后事者?”延嗣曰:“公不念贞懿王乎?先王 寝疾,以军府付公,今先王子继冲长矣。”保勖曰:“子言是也。”即以继冲判内 外兵马。十一月,保勖卒,年三十九,赠侍中。保融之子继冲立。
继冲字成和。保勖卒,拜节度使。湖南周行逢卒,子保权立,其将张文表作乱, 建隆四年,太祖命慕容延钊等讨之。延钊假道荆南,约以兵过城外。继冲大将李景 威曰:“兵尚权谲,城外之约,不可信也。宜严兵以待之。”判官孙光宪叱之曰: “汝峡江一民尔,安识成败!且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况圣宋受命, 真主出邪!王师岂易当也!”因劝继冲去斥候,封府库以待,继冲以为然。景威出 而叹曰:“吾言不用,大事去矣,何用生为!”因扼吭而死。延钊军至,继冲出逆 于郊,而前锋遽入其城。继冲亟归,见旌旗甲马,布列衢巷,大惧,即诣延钊纳牌 印,太祖优诏复命继冲为节度使。
乾德元年,有事于南郊,继冲上书愿陪祠。九月,具文告三庙,率其将吏宗族 五百余人朝于京师,拜武宁军节度使以卒。光宪拜黄州刺史,其后事具国史。
季兴兴灭年世甚明,诸书皆同,盖自梁开平元年镇荆南,至皇朝乾德元年国除, 凡五十七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南平世家第九-译文
高季兴,字贻孙,是陕州硖石人。原名季昌,因避后唐献祖的庙讳,改名为季兴。
高季兴年轻时是汴州富人李让的家僮。梁太祖初镇宣武时,李让因献财得宠,被收养为子,改名为硃友让。
高季兴因硃友让的关系得以进见梁太祖,太祖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命硃友让把他当作儿子抚养,因此冒姓硃氏,被任命为制胜军使,后升为毅勇指挥使。
天复二年,梁兵攻打凤翔,李茂贞坚守不出,梁太祖商议要撤军回河中,高季兴独自进言说:“天下豪杰窥视这一举动已经一年了,现在岐人已经疲惫,破城在即,而大王所担心的是他们闭城不出,拖垮我军,这正可以诱使他们出战。”
梁太祖赞赏他的话,命高季兴招募勇敢的士兵,得到骑士马景,高季兴授以计策,引见给梁太祖。
马景说:“此行恐怕无法生还,希望大王能照顾我的后代。”梁太祖怜悯他,想阻止他,但马景坚持请求,最终出发。
马景带着几名骑兵驰至城门,告诉守军:“梁兵将要东撤,前锋已经离开。”岐人信以为真,开门追击梁军,梁兵跟随马景后进攻,杀敌九千余人,马景战死。
李茂贞后来与梁和好,昭宗出城,追赠马景官职,谥号为忠壮。高季兴因此名声大振。
第二年,高季兴被任命为宋州刺史。随军攻破青州后,调任颍州防御使,恢复高姓。
唐朝末年,襄州赵匡凝在荆南击败雷彦恭,任命其弟赵匡明为留后。梁兵攻破襄州,赵匡凝逃往吴国,赵匡明逃往蜀国,于是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观察留后。
开平元年,高季兴被任命为节度使。二年,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荆南节度使管辖十州,唐朝末年,这些地方被各道侵占,高季兴初到时,只有江陵一城,经过战火,城邑凋零。
高季兴招抚百姓,安抚人心,许多人才归附他,于是任命倪可福、鲍唐为将帅,梁震、司空熏、王保义等为宾客。
梁太祖去世后,高季兴见梁朝日渐衰弱,便谋划拥兵自保,修筑城墙,设置瞭望塔。
他派兵攻打归州、峡州,被蜀将王宗寿击败。
又发兵声称要帮助梁朝攻打晋国,趁机进攻襄州,被孔勍击败,于是多年停止进贡。
梁末帝宽容他,封高季兴为渤海王,赐予衮冕剑佩。
贞明三年,高季兴重新开始进贡。
梁朝灭亡后,唐庄宗进入洛阳,下诏安抚高季兴,司空薰等人都劝高季兴入朝京师,梁震认为不可,说:“梁、唐世代为仇敌,夹河血战近二十年,如今主上刚灭梁朝,而大王是梁朝旧臣,手握强兵,占据重镇,若亲自入朝,恐怕会被扣押。”
高季兴不听,留下两个儿子,带领三百骑兵为护卫,前往洛阳朝见。
唐庄宗果然想扣留他,郭崇韬劝谏说:“唐新灭梁得天下,正要以大信示人,如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是派遣子弟将吏,而高季兴亲自述职,为诸侯表率,应当加以恩礼,以激励后来者。若反而扣留他,示天下以不广,且断绝四方归附之心,不可。”
唐庄宗于是作罢,厚礼送他回去。
唐庄宗曾问高季兴:“我已灭梁,欲征吴、蜀,应当先攻哪个?”高季兴说:“应先攻蜀,臣请以本道兵先进。”
唐庄宗大喜,用手拍他的背,高季兴命工匠将庄宗的手迹绣在衣服上,以此为荣耀。
高季兴离开后,唐庄宗心中后悔放他走,密诏襄州刘训图谋他。
高季兴行至襄州,心中不安,连夜斩关而出。
他刚离开,诏书便连夜到达。
高季兴回来后对梁震说:“不听你的话,差点遭难。”
又说:“我有两个失误;一是来朝,二是被放回。况且主上百战才取得河南,对功臣夸耀手抄《春秋》;还说:‘我于手指上得天下。’他如此自夸。而荒于游猎,政事多废,我可以无忧了。”
同光三年,高季兴被封为南平王。
魏王继岌攻破蜀国,获得蜀国金帛四十余万,从峡州顺流而下,而唐庄宗遇难。
高季兴听说京师有变,便截留了蜀国的财物,并杀了使者韩珙等十余人。
起初,唐兵伐蜀,高季兴请求以本道兵自取夔、忠、万、归、峡等州,于是被任命为峡路东南面招讨使,但高季兴从未出兵。
魏王攻破蜀国后,明宗即位,高季兴请求将夔、忠等州划为属郡,唐大臣认为高季兴请求自取,但兵出无功,不予同意。
高季兴多次请求,虽不得已同意,但唐仍自行任命刺史,高季兴拒绝接受。
明宗于是任命襄州刘训为招讨使,攻打高季兴,未能攻克,而唐别将西方鄴攻占了夔、忠、万三州,高季兴于是以荆、归、峡三州臣服于吴国,吴国册封高季兴为秦王。
天成三年冬,高季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为武信。
高季兴有九个儿子,长子高从诲继位。
高从诲,字遵圣。高季兴在世时,入梁为供奉官,累迁至鞍辔库使,赐告归宁,高季兴便留他任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
高季兴去世后,吴国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
高从诲因父亲与唐朝断绝关系,担心再次被讨伐,便派遣使者向楚国求援,楚王马殷为他向唐朝请命,而高从诲也派遣押衙刘知谦奉表自归,进献赎罪银三千两,明宗接受了他的请求。
长兴元年正月,高从诲被任命为节度使,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为武信。
三年,高从诲被封为渤海王。
应顺元年,高从诲被封为南平王。
高从诲为人聪明机敏,善于权谋。
晋高祖派遣翰林学士陶穀为高从诲的生辰国信使,高从诲在望沙楼宴请陶穀,楼下陈列大量战舰,对陶穀说:“吴、蜀久不臣服,愿修武备,习水战,以待师期。”
陶穀回去后,详细报告了高从诲的话,晋高祖大喜,再次派遣使者赐予高从诲甲马百匹。
襄州安从进反叛,结高从诲为援,高从诲表面上拒绝,暗中与他勾结。
晋师讨伐安从进,高从诲派遣将领李端率水军响应,安从进被诛杀后,高从诲请求将郢州划为属郡,晋高祖不同意。
契丹灭晋后,汉高祖在太原起兵,高从诲派遣人从小路奉表劝进,并说汉得天下后,愿乞郢州为属郡,汉高祖表面上答应了他。
汉高祖进入汴州后,高从诲派遣使者朝贡,并请求郢州,汉高祖不同意。
高从诲大怒,发兵攻打郢州,被刺史尹实击败。
汉派遣国子祭酒田敏出使楚国,途经荆南,高从诲向田敏询问中原的虚实,认为契丹之后,兵粮皆尽,意图讥讽田敏,田敏回答说:“杜重威将晋国的戈甲全部投降契丹,契丹将其安置在镇州,未曾北调,而晋兵皆归汉所有。”
高从诲不悦。
田敏将印本《五经》赠予高从诲,高从诲谢道:“我所认识的,不过是《孝经》十八章而已。”
田敏说:“至德要道,于此足矣。”
田敏于是背诵《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认为是在讥讽自己,就用大酒杯罚敏。
荆南地区狭小,兵力薄弱,位于吴国和楚国之间,是一个小国。自从吴国称帝后,南汉、闽国、楚国都尊奉梁朝的正统,每年按时进贡,都要经过荆南。季兴和从诲常常拦截他们的使者,抢夺他们的财物,而各地方用书信责备他们,有时还发兵讨伐,他们就把财物归还,但并不感到羞愧。后来南汉、闽国、蜀国都称帝,从诲向他们称臣,主要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赏赐。民间俗语称那些抢夺财物、不知羞耻的人为赖子,就像说无赖一样,所以各国都称他为“高赖子”。
从诲自己请求郢州没有得到,于是与汉朝断绝关系。过了一年,又恢复朝贡。乾祐元年十月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尚书令,谥号为文献。他的儿子保融继位。从诲有十五个儿子,长子叫保勋,次子叫保正,保融是第三子,不知道他为什么能继位。
保融字德长。从诲在世时,他担任节度副使,兼任峡州刺史。从诲去世后,他被任命为节度使。广顺元年,被封为渤海郡王。显德元年,晋升为南平王。世宗征讨淮河地区时,保融派遣指挥使魏璘率领三千士兵,从夏口出发作为响应。又派遣客将刘扶带着书信去南唐,劝他们归附。李景称臣,世宗得到保融的书信,非常高兴,赏赐他一百匹绢。荆南自从后唐以来,通常每隔几年向京师进贡一次,中间有两次中断。到了世宗时期,每年都进贡。保融认为器械和金帛都是土地的常产,不足以表达忠诚,于是派遣他的弟弟保绅来朝见,世宗更加赞赏他。
起初,季兴镇守荆南时,梁朝派五千士兵作为牙兵,衣食都由梁朝供给。到了明宗时期,每年供给一万三千石盐,后来不再供给。到了世宗平定淮河地区后,命令泰州供给他们。
保融性格迟缓,没有才能,无论大小事务,都交给他的弟弟保勖处理。他的从叔从义密谋叛乱,被他的部下高知训告发,被流放到松滋并杀害。宋朝建立后,保融感到害怕,一年之内三次进贡。建隆元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一岁,追赠太尉,谥号为贞懿。他的弟弟保勖继位。
保勖字省躬,是从诲的第十个儿子。保融去世后,他被任命为节度使。三年后,保勖生病,对他的将领梁延嗣说:“我的病恐怕好不了了,兄弟中谁可以托付后事?”延嗣说:“您不记得贞懿王吗?先王病重时,把军府交给您,现在先王的儿子继冲已经长大了。”保勖说:“你说得对。”于是让继冲掌管内外兵马。十一月,保勖去世,享年三十九岁,追赠侍中。保融的儿子继冲继位。
继冲字成和。保勖去世后,他被任命为节度使。湖南的周行逢去世,他的儿子保权继位,他的将领张文表叛乱,建隆四年,太祖命令慕容延钊等人讨伐他。延钊借道荆南,约定军队从城外经过。继冲的大将李景威说:“兵不厌诈,城外的约定不可信。应该严阵以待。”判官孙光宪斥责他说:“你不过是峡江的一个平民,怎么懂得成败!况且中国自从周世宗时期,就已经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何况圣宋受命,真主出现!王师岂是容易抵挡的!”于是劝继冲撤去哨兵,封存府库等待,继冲认为他说得对。景威出来后叹息说:“我的话不被采纳,大事已去,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自缢而死。延钊的军队到达后,继冲到郊外迎接,而前锋突然进入城中。继冲急忙返回,看到旌旗和甲马遍布街道,非常害怕,立即去见延钊,交出牌印,太祖下诏恢复继冲为节度使。
乾德元年,太祖在南郊举行祭祀,继冲上书请求陪同祭祀。九月,他准备好文书告祭三庙,率领他的将吏和宗族五百多人到京师朝见,被任命为武宁军节度使,后来去世。光宪被任命为黄州刺史,他的事迹记载在国史中。
季兴的兴亡年代非常清楚,各种史书的记载都一致,从梁朝开平元年镇守荆南,到宋朝乾德元年国家灭亡,共五十七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南平世家第九-注解
高季兴:五代时期荆南节度使,原名高季昌,因避讳改名高季兴。他在梁太祖时期因才能被重用,后成为荆南节度使,封渤海王,最终成为南平王。
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五代时期为梁国的都城。
梁太祖:即朱温,五代时期梁国的开国皇帝。
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五代时期为李茂贞的根据地。
李茂贞:五代时期岐国的君主,与梁国多次交战。
宋州刺史: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荆南节度使: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一带,节度使为地方军政长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宰相职衔,相当于宰相。
渤海王:五代时期封号,渤海为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国家。
南平王:封号,表示对地方诸侯的封赏。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
郭崇韬:后唐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任宰相。
明宗:即后唐明宗李嗣源,庄宗之后的皇帝。
吴:五代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位于今江苏、浙江一带。
蜀:五代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位于今四川一带。
契丹:即辽国,五代时期北方的强大政权。
汉高祖:即后汉高祖刘知远,五代时期后汉的开国皇帝。
郢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荆南: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湖北省南部,历史上曾是一个小国。
吴、楚:吴指吴国,楚指楚国,均为中国古代的诸侯国。
正朔:指正统的历法和年号,表示对中央政权的臣服。
季兴、从诲:荆南的两位君主,季兴是高季兴,从诲是高从诲。
赖子:俚语,指无赖、无耻之人。
乾祐:五代时期后汉的年号。
尚书令: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文献:谥号,表示对逝者的尊称。
渤海郡王:封号,表示对地方诸侯的封赏。
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
淮:指淮河地区,古代中国的战略要地。
夏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南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江苏、安徽一带。
李景:南唐的君主。
绢: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常用作赏赐。
泰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江苏省。
松滋: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宋:指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建隆: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太尉: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军事统帅。
贞懿:谥号,表示对逝者的尊称。
继冲:高继冲,荆南的最后一位君主。
周行逢:湖南的君主。
张文表:湖南的将领,曾发动叛乱。
慕容延钊:宋朝的将领。
李景威:荆南的将领。
孙光宪:荆南的官员。
黄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湖北省。
乾德: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武宁军: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区域,位于今江西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南平世家第九-评注
高季兴是五代时期荆南地区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治动荡、割据政权林立的历史背景。高季兴原本是汴州富人李让的家僮,因梁太祖朱温的赏识而得以晋升,最终成为荆南节度使,封渤海王,后为南平王。他的崛起体现了五代时期社会流动性较大,个人才能和机遇在乱世中尤为重要。
高季兴在梁太祖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在凤翔之战中提出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击败了李茂贞的军队,显示出其军事才能。此后,他在荆南地区的治理也表现出色,招抚流民,恢复生产,使得荆南地区逐渐恢复繁荣。高季兴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军事才能,还得益于他善于用人,如倪可福、鲍唐等将领,以及梁震、司空熏等谋士的辅佐。
然而,高季兴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波折。梁朝灭亡后,他面对后唐庄宗的招抚,虽然一度入朝,但最终因担心被扣留而连夜逃离。这一事件反映了五代时期诸侯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诸侯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被中央政权削弱的危险。高季兴的谨慎和权谋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高季兴的晚年,面对后唐明宗的征讨,他选择了与吴国结盟,最终以荆、归、峡三州臣服于吴国。这一决策显示了他对时局的敏锐判断,也反映了五代时期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频繁发生的特点。高季兴的权谋和灵活应对,使得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己的势力。
高季兴的儿子高从诲继承了父亲的权谋和灵活,他在面对晋、汉等政权的更替时,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既与楚国结盟,又向汉高祖奉表劝进,显示出其善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周旋的能力。高从诲的权诈和明敏,使得荆南地区在五代末期的动荡中得以相对稳定。
总的来说,高季兴及其子高从诲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五代时期诸侯割据、政权更替频繁的历史特点。他们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军事才能,还得益于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善于用人的智慧。高季兴的崛起和荆南地区的相对稳定,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荆南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特别是高氏家族在荆南的统治。荆南地处吴、楚之间,地理位置重要,但由于地狭兵弱,常常需要依附于周边的大国。高季兴和高从诲父子在荆南的统治中,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时而依附于梁朝,时而向其他称帝的国家称臣,以获取利益。这种策略虽然使荆南得以在乱世中生存,但也使其被周边国家视为无赖之徒,被称为“高赖子”。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荆南的高氏家族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尽可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但这种策略也使其失去了尊严和信誉。荆南的统治者虽然在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的机智,但在道德上却显得颇为无耻,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忠信、礼义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生动地展现了荆南的政治生态。作者通过对高氏家族行为的描述,揭示了他们在乱世中的生存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字中穿插了一些俚语和俗语,如“赖子”,增加了文本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荆南作为一个小国,其生存策略和外交手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当时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无奈和挣扎。通过对荆南历史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南方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变迁。此外,这段文字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后周世宗征淮、宋太祖统一天下等,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