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原文
呜呼,尧、舜盛矣!三代之王,功有余而德不足,故皆更始以自新,由是改正朔矣,至于后世,遂名年以建元。及僭窃交兴,而称号纷杂,则不可以不别也。
五代十国,称帝改元者七。吴越、荆、楚,常行中国年号。然予闻于故老,谓吴越亦尝称帝改元,而求其事迹不可得,颇疑吴越后自讳之。及旁采闽、楚、南汉诸国之书,与吴越往来者多矣,皆无称帝之事。独得其封落星石为宝石山制书,称宝正六年辛卯,则知其尝改元矣。辛卯,长兴二年,乃镠之末世也,然不见其终始所因,故不得而备列。
钱氏讫五代,尝外尊中国,岂其张轨之比乎。十国皆非中国有也,其称帝改元与不,未足较其得失,故并列之。作《十国世家年谱》。
以下表略
或问:十国固非中国有也,然犹命以封爵,而称中国年号来朝贡者,亦有之矣,本纪之不书,何也?
曰:封爵之不书,所以见其非中国有也。其朝贡之来如夷狄,以夷狄书之则甚矣。
问者曰:四夷、十国,皆非中国之有也,四夷之封爵朝贡则书,而十国之不书何也?
曰:以中国而视夷狄,夷狄之可也。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故十国之封爵、朝贡,不如夷狄,则无以书之。书如夷狄,则五代之君未可以夷狄之也。是以外而不书,见其自绝于中国焉尔。
问者曰:外而不书,则东汉之立何以书?
曰:吾于东汉,常异其辞于九国也。《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世乱则疑难之事多,正疑处难,敢不慎也。周、汉之事,可谓难矣哉!
或谓:刘旻尝致书于周,求其子赟不得而后自立,然则旻之志不以忘汉为仇,而以失子为仇也。
曰:汉尝诏立赟为嗣,则赟为汉之国君,不独为旻子也。旻之大义,宜不为周屈,其立虽未必是,而义当不屈于周,此其可以异乎九国矣。终旻之世,犹称乾祐,至承钧立,然后改元,则旻之志岂不可哀也哉!
十国年世,惟楚、闽、东汉三国,诸家之说不同,而互有得失,最难考正。今略其诸说而正其是者,庶几博览者不惑,而一以《年谱》为正也。
马氏,据《湖湘故事》、《九国志》、《运历图》,并云殷以长兴元年卒,是岁,子希声立,长兴三年卒。而《五代旧史》殷列传云,殷长兴二年卒,享年七十八,子希声立,不周岁而卒;明宗本纪长兴元年,书希声除节度使,起复,三年八月,又书希声卒。
今据《九国志》,殷以大中六年岁在壬申生,享年七十九。盖自大中壬申至长兴元年庚寅,实七十九年,为得其实。而希声,据《湖湘故事》、《九国志》、《运历图》皆以三年卒,与明宗本纪皆合,不疑。惟《旧史》书殷卒二年,及年七十八,希声立不周岁卒为缪尔。
希萼、希崇之乱,南唐尽迁马氏之族归于金陵。《五代旧史》云,时广顺元年也。而《运历图》云乾祐二年马氏灭者,缪也。
初,殷入湖南,掘地得石,谶云:“龙起头,猪掉尾。”盖殷以乾宁三年岁在丙辰,自立于湖南,至广顺元年辛亥而灭。《九国志》以乾祐三年为辛亥,《湖湘故事》以显德元年为辛亥者,皆缪也。惟《五代旧史》得其实。
王氏世次,曰潮、曰审知、曰延翰、曰璘、曰昶、曰曦、曰延政,凡七主。而潮以唐景福元年岁在壬子始入福州,至开运三年丙午而灭,实五十五年。当云七主五十五年,为得其实。而《运历图》云五十六年,《九国志》、《五代旧史》、《纪年通谱》、《闽中实录》、《闽王列传》皆云七主六十年者,皆缪也。
审知,《五代旧史》本传云,同光元年十二月卒,《九国志》亦云同光元年卒。《运历图》同光三年卒。今检《五代旧史》庄宗本纪,同光二年五月丙午,审知加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岂得卒于元年也?又至四年二月庚子,福建副使王延翰奏称权知军府事,三月辛亥,遂除延翰威武军节度使。以此推之,审知卒当在同光三年十二月,盖闽去京师远,明年二月延翰之奏始至京师,理当然也。
又据《闽王列传》、《九国志》,皆云审知在位二十九年。审知以唐乾宁四年嗣位,是岁丁巳,至同光三年乙酉,实二十九年。则《运历图》为是,而《旧史》、《九国志》元年卒者,皆缪也。
璘本名延钧,《五代旧史》本传云在位十二年。《九国志》云在位十一年。《闽王列传》、《纪年通谱》皆云在位十年。盖璘以天成元年杀延翰自立,是岁丙戌,至清泰二年乙未,实十年而卒,与《闽王列传》合,而《旧史》、《九国志》皆缪也。
璘以清泰二年改元永和,是岁见杀,而《旧史》、《九国志》、《运历图》皆无永和之号,又《运历图》书鏻见杀在天福元年丙申者,皆缪也。
刘旻,《九国志》云,乾祐七年十一月旻卒,享年六十,子承钧立,时年二十九。乾祐七年,乃显德元年也。而《五代旧史》、《周世宗实录》、《运历图》、《纪年通谱》皆云显德二年冬旻卒。又有旻伪中书舍人王保衡《晋阳见闻要录》云,旻乙卯生,卒年六十一,子承钧立。承钧丙戌生,立时年二十九。保衡是旻之臣,其亲所见闻,所得最实,然而颇为转写差误尔。
按保衡书旻乙卯生,若享年六十一,当于乙卯岁卒,则是显德二年也。又书承钧丙戌生,立时年二十九,则当是显德元年
年甲寅岁也。
岂有旻卒于二年,承钧以元年嗣位?理必不然。
以《九国志》参较, 旻享年六十,显德元年卒,承钧以是岁嗣位,时年二十九,为得其实,但《见闻要 录》衍“一”字尔。
其云二年卒者,皆缪也。
《九国志》又云,承钧立,服丧三年, 至乾祐九年服除,改十年为天会元年,当是显德四年。
而《纪年通谱》以显德三年 为天会元年者,缪也。
晋与梁为敌国,自称天祐者二十年,故首列于《年谱》,其 后遂灭梁而为唐,故不列于世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译文
唉,尧、舜的时代真是盛世啊!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功绩有余而德行不足,所以他们都重新开始以自我革新,因此改变了历法,到了后世,便以建元来命名年份。
五代十国时期,有七个国家称帝并改元。吴越、荆、楚等国,通常使用中国的年号。但我听老人们说,吴越也曾称帝改元,却找不到相关的事迹,因此怀疑吴越后来自己隐瞒了这件事。通过查阅闽、楚、南汉等国的书籍,发现与吴越往来的记录很多,但都没有称帝的记载。唯独找到一封封落星石为宝石山的制书,上面写着“宝正六年辛卯”,由此知道吴越确实曾改元。辛卯年是长兴二年,是钱镠的末年,但不知道改元的原因,所以无法详细列出。
钱氏家族直到五代时期,仍然对外尊奉中国,难道他们能与张轨相比吗?十国都不属于中国,它们是否称帝改元,不足以比较其得失,所以一并列出。于是写了《十国世家年谱》。
以下表格略去。
有人问:十国本来就不属于中国,但它们仍然被封爵,并且使用中国年号来朝贡,为什么本纪中没有记载呢?
回答说:不记载封爵,是为了表明它们不属于中国。它们的朝贡行为像夷狄一样,如果以夷狄的身份记载,那就太过分了。
提问者说:四夷和十国都不属于中国,为什么四夷的封爵和朝贡有记载,而十国的却没有记载呢?
回答说: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夷狄是可以记载的。但从五代君主的视角来看,十国不能被视为夷狄。所以十国的封爵和朝贡,如果不如夷狄,那就没有必要记载。如果像夷狄一样记载,那五代的君主就不能被视为夷狄了。因此,不记载它们,表明它们自绝于中国。
提问者说:如果不记载它们,那东汉的建立为什么有记载呢?
回答说:我对东汉的记载,常常与九国有所不同。《春秋》在乱世中确立了治国的法则,本纪则通过治国法则来纠正乱君。世道混乱时,疑难之事很多,处理这些疑难问题,怎能不谨慎呢?周、汉的事情,真是难啊!
有人说:刘旻曾写信给周朝,要求归还他的儿子刘赟,但没有成功,于是自立为帝。那么刘旻的志向不是以忘记汉朝为仇,而是以失去儿子为仇。
回答说:汉朝曾下诏立刘赟为继承人,所以刘赟是汉朝的国君,而不仅仅是刘旻的儿子。刘旻的大义,应该是不屈服于周朝,他的自立虽然未必正确,但在道义上不应屈服于周朝,这一点与九国不同。刘旻在世时,仍然使用乾祐年号,直到刘承钧继位后才改元,刘旻的志向难道不可怜吗?
十国的年代,只有楚、闽、东汉三国,各家的说法不同,互相有得失,最难考证。现在略去各家的说法,纠正其中的错误,希望博览群书的人不会迷惑,而以《年谱》为准。
关于马氏,根据《湖湘故事》、《九国志》、《运历图》,都说马殷在长兴元年去世,同年,他的儿子马希声继位,长兴三年去世。而《五代旧史》的马殷列传中说,马殷在长兴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儿子马希声继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明宗本纪在长兴元年记载,马希声被任命为节度使,起复,三年八月又记载马希声去世。
现在根据《九国志》,马殷在大中六年壬申年出生,享年七十九岁。从大中壬申年到长兴元年庚寅年,正好是七十九年,这是准确的。而马希声,根据《湖湘故事》、《九国志》、《运历图》都记载他在三年去世,与明宗本纪一致,没有疑问。只有《旧史》记载马殷在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马希声继位不到一年就去世,这是错误的。
马希萼、马希崇的叛乱,南唐将马氏家族全部迁到金陵。《五代旧史》记载,这是广顺元年的事。而《运历图》记载乾祐二年马氏灭亡,这是错误的。
当初,马殷进入湖南时,挖地得到一块石头,上面有谶语:“龙起头,猪掉尾。”马殷在乾宁三年丙辰年自立于湖南,到广顺元年辛亥年灭亡。《九国志》记载乾祐三年为辛亥年,《湖湘故事》记载显德元年为辛亥年,都是错误的。只有《五代旧史》记载准确。
王氏的世系,依次是王潮、王审知、王延翰、王璘、王昶、王曦、王延政,共七位君主。王潮在唐景福元年壬子年进入福州,到开运三年丙午年灭亡,共五十五年。应该说七位君主五十五年,这是准确的。而《运历图》记载五十六年,《九国志》、《五代旧史》、《纪年通谱》、《闽中实录》、《闽王列传》都记载七位君主六十年,都是错误的。
王审知,《五代旧史》本传记载他在同光元年十二月去世,《九国志》也记载他在同光元年去世。《运历图》记载他在同光三年去世。现在查阅《五代旧史》庄宗本纪,同光二年五月丙午日,王审知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守中书令,怎么可能在同光元年去世呢?又到四年二月庚子日,福建副使王延翰上奏称权知军府事,三月辛亥日,王延翰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由此推断,王审知应该是在同光三年十二月去世,因为福建离京师较远,第二年二月王延翰的奏章才到达京师,这是合理的。
又根据《闽王列传》、《九国志》,都记载王审知在位二十九年。王审知在唐乾宁四年继位,那年是丁巳年,到同光三年乙酉年,正好是二十九年。所以《运历图》的记载是正确的,而《旧史》、《九国志》记载他在元年去世,都是错误的。
王璘本名王延钧,《五代旧史》本传记载他在位十二年。《九国志》记载他在位十一年。《闽王列传》、《纪年通谱》都记载他在位十年。王璘在天成元年杀死王延翰自立,那年是丙戌年,到清泰二年乙未年,正好十年后去世,与《闽王列传》一致,而《旧史》、《九国志》都是错误的。
王璘在清泰二年改元永和,同年被杀,而《旧史》、《九国志》、《运历图》都没有永和的年号,又《运历图》记载王璘在天福元年丙申年被杀,都是错误的。
刘旻,《九国志》记载,乾祐七年十一月刘旻去世,享年六十岁,儿子刘承钧继位,时年二十九岁。乾祐七年是显德元年。而《五代旧史》、《周世宗实录》、《运历图》、《纪年通谱》都记载显德二年冬天刘旻去世。还有刘旻的伪中书舍人王保衡的《晋阳见闻要录》记载,刘旻乙卯年出生,享年六十一岁,儿子刘承钧继位。刘承钧丙戌年出生,继位时二十九岁。王保衡是刘旻的臣子,亲眼所见,记录最为真实,但有些转写错误。
根据王保衡的记载,刘旻乙卯年出生,如果享年六十一岁,应该在乙卯年去世,那就是显德二年。又记载刘承钧丙戌年出生,继位时二十九岁,那应该是显德元年。
这一年是甲寅年。
怎么可能旻在第二年去世,而承钧在第一年就继位呢?这显然不合逻辑。
根据《九国志》的记载,旻享年六十岁,在显德元年去世,承钧在同一年继位,当时二十九岁,这才是事实,只是《见闻要录》多写了一个“一”字。
那些说旻在第二年去世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九国志》还记载,承钧继位后,服丧三年,直到乾祐九年才结束服丧,将第十年改为天会元年,这应该是显德四年。
而《纪年通谱》将显德三年作为天会元年的说法,是错误的。
晋国与梁国是敌对的国家,自称天祐的年号有二十年,因此首先列在《年谱》中,后来晋国灭掉梁国成为唐朝,所以不再列在世家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注解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王,尧和舜被视为理想化的君主,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理想政治和道德标准。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代。
改正朔:指改变历法,通常与新的朝代或君主的即位有关,象征着新的开始。
建元:指君主即位后设立新的年号,以标志新的统治时期的开始。
五代十国:指中国历史上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的时期,大约从907年到960年。
吴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
荆、楚:指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
中国年号: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使用的年号,用于纪年。
宝正六年:吴越国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31年。
长兴二年:后唐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31年。
钱氏:指吴越国的统治者钱镠及其后代。
张轨:西晋时期的凉州刺史,曾建立前凉政权。
十国世家年谱:指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世系和年号的谱系。
东汉: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政权,因其统治者刘旻自称是东汉后裔而得名。
乾祐:北汉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48年至950年。
马氏:指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统治者马殷及其后代。
殷:指楚国开国君主马殷。
希声:指马殷的儿子马希声。
希萼、希崇:指马殷的另外两个儿子马希萼和马希崇。
南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一带。
广顺元年:后周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51年。
乾祐二年:北汉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49年。
显德元年:显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显德元年即公元954年。
王氏:指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统治者王潮及其后代。
潮:指闽国开国君主王潮。
审知:指王潮的儿子王审知。
延翰:指王审知的儿子王延翰。
璘:指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后改名王璘。
昶:指王璘的儿子王昶。
曦:指王昶的弟弟王曦。
延政:指王曦的弟弟王延政。
同光元年:后唐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23年。
天成元年:后唐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26年。
清泰二年:后唐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35年。
永和:闽国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35年。
天福元年:后晋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36年。
刘旻:北汉的开国君主。
承钧:承钧指的是刘承钧,刘旻的儿子,继承了后汉的皇位。
显德二年:后周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955年。
晋阳见闻要录:指北汉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北汉的历史和事件。
甲寅岁:甲寅岁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甲为天干的第一位,寅为地支的第三位,组合起来表示特定的年份。
旻:旻在这里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君主,具体为后汉的刘旻。
九国志:《九国志》是一部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史书,作者不详,内容涉及多个国家的历史。
见闻要录:《见闻要录》可能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和见闻的书籍,具体作者和内容不详。
乾祐九年:乾祐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年号,乾祐九年即公元956年。
天会元年:天会是后汉隐帝刘承祐的年号,天会元年即公元957年。
纪年通谱:《纪年通谱》是一部记录历代年号的书籍,用于对照和查找不同朝代的年号。
晋与梁:晋指的是后晋,梁指的是后梁,两者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两个敌对政权。
天祐:天祐是后梁太祖朱温的年号,天祐二十年即公元923年。
年谱:年谱是一种按年份记录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平的书籍。
世家:世家在古代史书中通常指记载诸侯或重要家族历史的篇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年号的使用和记载问题,特别是吴越、楚、闽、东汉等国的年号变更和历史记载的准确性。作者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对比和分析,试图纠正一些历史记载中的错误,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文本首先提到尧、舜时代的盛世,认为三代之王虽然功绩卓著,但德行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改正朔来象征新的开始。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即不仅要依靠功绩,还要依靠德行来维持统治。
接着,作者讨论了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年号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吴越国是否曾称帝改元的问题。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对比,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吴越国确实曾改元,但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具体情况难以考证。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考据精神,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文本还讨论了十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特别是十国是否应被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十国虽然名义上尊奉中原政权,但实际上并不属于中国,因此在史书中不应将其与中原政权同等对待。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正统性的重视,以及对“中国”概念的严格界定。
在讨论东汉(北汉)的历史时,作者特别提到刘旻的立国动机,认为刘旻的立国并非出于对汉朝的怀念,而是出于对失去儿子的仇恨。这种对历史人物心理的分析,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最后,作者通过对楚、闽、东汉三国年号的考证,指出了各种史料中的错误,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对历史细节的严谨态度,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研究的认真和负责。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五代十国历史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对比和分析,作者不仅纠正了一些历史记载中的错误,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君主刘旻和刘承钧的即位时间以及相关年号的考证。作者通过对比《九国志》和《见闻要录》等史书的记载,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和矛盾之处。这种考证方法体现了古代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严谨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
文中提到的年号和纪年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法体系和历史记载的复杂性。通过对不同史书的对比,作者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努力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文中提到的晋与梁的敌对关系以及后晋自称天祐二十年的历史背景,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这种历史背景为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过程,也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历史记载的多样性。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