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东汉世家第十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东汉世家第十-原文

刘旻,汉高祖母弟也。

初名崇,为人美须髯,目重瞳子。

少无赖,嗜酒好博, 尝黥为卒。

高祖事晋为河东节度使,以旻为都指挥使。

高祖即帝位,以为太原尹、 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隐帝时,累加中书令。

隐帝少,政在大臣,周太祖为枢密使,新讨三叛,立大功,而与旻素有隙,旻 颇不自安,谓判官郑珙曰:“主上幼弱,政在权臣,而吾与郭公不叶,时事如何?”

珙曰:“汉政将乱矣!晋阳兵雄天下,而地形险固,十州征赋足以自给。公为宗室, 不以此时为计,后必为人所制。”

旻曰:“子言,乃吾意也。”

乃罢上供征赋,收 豪杰,籍丁民以益兵。

三年,周太祖起魏,隐帝遇弑,旻乃谋举兵。

周太祖之自魏入也,反状已白,而汉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乃白汉太 后,立旻子赟为汉嗣,遣宰相冯道迎赟于徐州。

当是时,人皆知太祖之非实意也, 旻独喜曰:“吾兒为帝矣,何患!”

乃罢兵,遣人至京师。

周太祖少贱,黥其颈上 为飞雀,世谓之郭雀兒。

太祖见旻使者,具道所以立赟之意,因自指其颈以示使者 曰:“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幸公无以我为疑。”

旻喜,益信以为然。

太原少尹李骧 曰:“郭公举兵犯顺,其势不能为汉臣,必不为刘氏立后。”

因劝旻以兵下太行, 控孟津以俟变,庶几赟得立,赟立而罢兵可也。

旻大骂曰:“骧腐儒,欲离间我父 子!”

命左右牵出斩之。

骧临刑叹曰:“吾为愚人画计,死诚宜矣!然吾妻病,不 可独存,愿与之俱死。”

旻闻之,即并戮其妻于市,以其事白汉,以明无他。

已而 周太祖果代汉,降封赟湘阴公。

旻遣牙将李鋋奉书周太祖,求赟归太原,而赟已死。

旻恸哭,为李骧立祠,岁时祠之。

乃以周广顺元年正月戊寅即皇帝位于太原,以子承钧为太原尹,判官郑珙、赵 华为宰相,都押衙陈光裕为宣徽使,遣通事舍人李鋋间行使于契丹。

契丹永康王兀 欲与旻约为父子之国,旻乃遣宰相郑珙致书兀欲,称侄皇帝,以叔父事之而已。

兀 欲遣燕王述轧、政事令高勋以册尊旻为大汉神武皇帝,并册旻妻为皇后。

兀欲性豪 俊,汉使者至,辄以酒肉困之,珙素有疾,兀欲强之饮,一夕而以醉卒。

然兀欲闻 旻自立,颇幸中国多故,乃遣其贵臣述轧、高勋以自爱黄骝、九龙十二稻玉带报聘。

已而兀欲为述轧所弑,述律代立。

旻遣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聘于述律,求兵以攻 周。

述律遣萧禹厥率兵五万助旻。

旻出阴地攻晋州,为王峻所败。

是岁大寒,旻军 冻馁,亡失过半。

明年,又攻府州,为折德扆所败,德扆因取岢岚军。

周太祖崩,旻闻之喜,遣使乞兵于契丹。

契丹遣杨衮将铁马万骑及奚诸部兵五 六万人号称十万以助旻。

旻以张元徽为先锋,自将骑兵三万攻潞州。

潞州李筠遣穆 令钧以步骑三千拒元徽于太平驿,元徽击败之,益围潞州。

是时,世宗新即位,以谓旻幸周有大丧,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 击其不意。

自宰相冯道等多言不可,世宗意甚锐。

显德元年三月亲征,甲午,战于 高平,李重进、白重赞将左,樊爱能、何徽将右,向训、史彦超居中军,张永德以 禁兵卫跸。

旻亦列为三阵,张元徽居东偏,杨衮居西偏,旻居其中。

衮望周师谓旻 曰:“勍敌也,未可轻动。”

旻奋髯曰:“时不可失,无妄言也!”

衮怒而去。

旻 号令东偏先进,王得中叩马谏曰:“南风甚急,非北军之利也,宜少待之。”

旻怒 曰:“老措大,毋妄沮吾军!”

即麾元徽,元徽击周右军,兵始交,爱能、徽退走, 其骑军乱,步卒数千弃甲叛降元徽,呼万岁声振川谷。

世宗大骇,躬督战士,士皆 奋命争先,而风势愈盛,旻自麾赤帜收军,军不可遏,旻遂败。

日暮,旻收余兵万 人阻涧而止。

是时,周之后军,刘词将之,在后未至,而世宗锐于速战,战已胜,词军继至, 因乘胜追击之,旻又大败,辎重器甲、乘舆服御物皆为周师所获。

旻独乘契丹黄骝, 自雕窠岭间道驰去,夜失道山谷间,得村民为乡导,误趋平阳,得他道以归,而张 元徽战殁于阵。

杨衮怒旻,按兵西偏不战,故独全军而返。

旻归,为黄骝治厩,饰 以金银,食以三品料,号“自在将军”。

世宗休军潞州,大宴将士,斩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军威大振。

进攻 太原,遣符彦卿、史彦超北控忻口,以断契丹援路。

太原城方四十里,周师去城三 百步,围之匝,自四月至于六月,攻之不克,而彦卿等为契丹所败,彦超战殁,世 宗遽班师。

初,周师围城也,旻遣王得中送杨衮以归,因乞援兵于契丹,契丹发数万骑助 旻,遣得中先还。

至代州,代州将桑珪杀防御使郑处谦,以城降周,并送得中于周。

世宗召问得中虏助兵多少,得中言送衮归,无所求也,世宗信之。

已而契丹败符彦 卿于忻口,得中遂见杀。

旻自败于高平,已而被围,以忧得疾,明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子承钧立。

承钧,旻次子也。

少颇好学,工书。

旻卒,承钧遣人奉表契丹,自称男。

述律 答之以诏,呼承钧为兒,许其嗣位。

初,旻常谓张元徽等曰:“吾以高祖之业,赟 之冤,义不为郭公屈尔,期与公等勉力以复家国之仇。

至于称帝一方,岂获已也, 顾我是何天子,尔亦是何节度使?”

故其

水已落而城多摧圮。

契丹使者韩知璠时在太原,叹曰:“王师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

太平兴国四年,王师复北征,继元穷窘,而并人犹欲坚守。

其枢密副使马峰老疾居于家,舁入见继元,流涕以兴亡谕之,继元乃降。

太宗皇帝御城北高台受降,以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封彭城公。

其后事具国史。

旻年世兴灭,诸书皆同,自周广顺元年建号,至皇朝太平兴国四年灭,凡二十八年,余具年谱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东汉世家第十-译文

刘旻是汉高祖的弟弟。

最初名叫刘崇,长着漂亮的胡须和双瞳的眼睛。

年轻时无所事事,喜欢喝酒和赌博,曾经被刺字成为士兵。

高祖在晋朝担任河东节度使时,任命刘旻为都指挥使。

高祖即位后,任命刘旻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隐帝时期,刘旻多次被加封为中书令。

隐帝年幼,政权掌握在大臣手中,周太祖担任枢密使,刚刚讨平了三叛,立下大功,但与刘旻素有嫌隙,刘旻感到不安,对判官郑珙说:“皇帝年幼,政权在权臣手中,而我和郭公不和,现在的情况如何?”

郑珙说:“汉朝的政治将要乱了!晋阳的兵力雄壮,地形险要坚固,十州的赋税足以自给自足。您是皇室宗亲,不趁此时谋划,以后必定被人控制。”

刘旻说:“你的话,正是我的意思。”

于是停止上供赋税,招募豪杰,登记壮丁以增加兵力。

三年后,周太祖在魏地起兵,隐帝被杀,刘旻于是谋划起兵。

周太祖从魏地进入时,反叛的迹象已经明显,但汉朝的大臣们没有立即推举他,所以他不敢立即自立,于是向汉太后提议,立刘旻的儿子刘赟为汉朝的继承人,派遣宰相冯道到徐州迎接刘赟。

当时,人们都知道周太祖并非真心实意,只有刘旻高兴地说:“我的儿子成为皇帝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于是停止起兵,派人到京城。

周太祖年轻时地位低贱,脖子上刺有飞雀的图案,世人称他为郭雀儿。

周太祖见到刘旻的使者,详细说明了立刘赟的意图,并指着自己的脖子对使者说:“自古以来哪有刺青的天子?希望您不要怀疑我。”

刘旻很高兴,更加相信这是真的。

太原少尹李骧说:“郭公起兵反叛,他的势力不可能成为汉朝的臣子,必定不会为刘氏立后。”

于是劝刘旻带兵南下太行山,控制孟津以等待变化,或许刘赟能立为皇帝,刘赟立为皇帝后就可以停止起兵。

刘旻大骂说:“李骧这个腐儒,想离间我们父子!”

命令左右将他拉出去斩首。

李骧临刑前叹息说:“我为愚人出谋划策,死是应该的!但我的妻子生病,不能独自生存,希望和她一起死。”

刘旻听说后,立即将他的妻子也处死在市集上,并将此事报告汉朝,以表明没有其他意图。

不久,周太祖果然取代了汉朝,降封刘赟为湘阴公。

刘旻派遣牙将李鋋送信给周太祖,请求将刘赟送回太原,但刘赟已经死了。

刘旻痛哭,为李骧立祠,每年祭祀。

于是在周广顺元年正月戊寅日在太原即皇帝位,任命儿子刘承钧为太原尹,判官郑珙、赵华为宰相,都押衙陈光裕为宣徽使,派遣通事舍人李鋋秘密出使契丹。

契丹的永康王兀欲与刘旻约定为父子之国,刘旻于是派遣宰相郑珙送信给兀欲,称自己为侄皇帝,以叔父之礼对待兀欲。

兀欲派遣燕王述轧、政事令高勋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并册封刘旻的妻子为皇后。

兀欲性格豪爽,汉朝使者到来时,总是用酒肉招待他们,郑珙本来有病,兀欲强迫他喝酒,一夜之间因醉酒而死。

然而兀欲听说刘旻自立为帝,觉得中国多事,于是派遣贵臣述轧、高勋带着自己喜爱的黄骝马和九龙十二稻玉带回访。

不久,兀欲被述轧所杀,述律继位。

刘旻派遣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出使述律,请求派兵攻打周朝。

述律派遣萧禹厥率领五万兵马援助刘旻。

刘旻从阴地进攻晋州,被王峻击败。

这一年天气极寒,刘旻的军队冻饿交加,损失过半。

第二年,又进攻府州,被折德扆击败,折德扆趁机夺取了岢岚军。

周太祖去世,刘旻听说后很高兴,派遣使者向契丹请求援兵。

契丹派遣杨衮率领一万铁骑和奚族各部五六万兵马,号称十万,援助刘旻。

刘旻任命张元徽为先锋,亲自率领三万骑兵进攻潞州。

潞州的李筠派遣穆令钧率领三千步骑兵在太平驿抵挡张元徽,张元徽击败了他们,进一步包围了潞州。

当时,世宗刚刚即位,认为刘旻趁周朝有大丧,天子新立,必定不会出兵,应该亲自率军出其不意地进攻。

宰相冯道等人大多认为不可行,但世宗意志坚决。

显德元年三月,世宗亲自出征,甲午日,在高平与刘旻交战,李重进、白重赞率领左军,樊爱能、何徽率领右军,向训、史彦超率领中军,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皇帝。

刘旻也列成三阵,张元徽在东侧,杨衮在西侧,刘旻在中军。

杨衮看到周朝的军队,对刘旻说:“这是强敌,不可轻举妄动。”

刘旻奋起胡须说:“时机不可失,不要胡说!”

杨衮愤怒地离开了。

刘旻命令东侧的军队先发起进攻,王得中拉住马劝谏说:“南风很急,不利于北军,应该稍等片刻。”

刘旻怒道:“老书生,不要扰乱我军!”

随即命令张元徽进攻周朝的右军,战斗刚开始,樊爱能、何徽就撤退了,他们的骑兵混乱,数千步兵弃甲投降张元徽,欢呼万岁的声音震动山谷。

世宗大惊,亲自督战,士兵们奋勇争先,风势越来越猛,刘旻亲自挥动红旗收兵,但军队无法控制,刘旻最终失败。

傍晚,刘旻收拢残余的一万兵马,在涧边停下。

当时,周朝的后军由刘词率领,尚未到达,世宗急于速战,战斗已经胜利,刘词的军队随后赶到,乘胜追击,刘旻再次大败,辎重、兵器、车马、御用物品都被周军缴获。

刘旻独自骑着契丹的黄骝马,从雕窠岭的小路逃走,夜里在山谷中迷路,找到村民带路,误入平阳,找到另一条路返回,而张元徽在战斗中阵亡。

杨衮对刘旻愤怒,按兵西侧不战,因此全军而返。

刘旻回来后,为黄骝马修建马厩,用金银装饰,喂以三品饲料,称它为“自在将军”。

世宗在潞州休整军队,大宴将士,斩杀了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军威大振。

进攻太原,派遣符彦卿、史彦超北上控制忻口,以切断契丹的援军路线。

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周朝的军队离城三百步,将其团团围住,从四月到六月,攻城不克,而符彦卿等人被契丹击败,史彦超战死,世宗急忙撤军。

起初,周军围城时,刘旻派遣王得中送杨衮返回,并向契丹请求援兵,契丹派遣数万骑兵援助刘旻,让王得中先返回。

到达代州时,代州将领桑珪杀死防御使郑处谦,献城投降周朝,并将王得中交给周朝。

世宗召见王得中,询问契丹援兵的数量,王得中说只是送杨衮回去,没有其他要求,世宗相信了他。

不久,契丹在忻口击败符彦卿,王得中于是被杀。

刘旻自从在高平战败后,被围困,因忧虑而得病,第二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六十岁,儿子刘承钧继位。

刘承钧是刘旻的次子。

年轻时很好学,擅长书法。

刘旻去世后,刘承钧派人向契丹上表,自称儿子。

述律用诏书回复,称刘承钧为儿子,允许他继位。

起初,刘旻常对张元徽等人说:“我以高祖的基业,刘赟的冤屈,义不为郭公屈服,期望与你们共同努力,以报家国之仇。

至于称帝一方,岂是不得已,看看我是什么天子,你们又是什么节度使?”

所以

水位已经下降,城墙多处倒塌。

契丹的使者韩知璠当时在太原,感叹道:“朝廷的军队引水淹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先淹城再让水干涸,那么并州的人就全完了!”

太平兴国四年,朝廷的军队再次北征,继元陷入困境,但并州的人仍然想要坚守。

继元的枢密副使马峰年老多病,住在家里,被人抬着去见继元,流着眼泪用国家的兴亡来劝说他,继元于是投降。

太宗皇帝在城北的高台上接受投降,任命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封为彭城公。

之后的事情都记录在国史中。

关于旻年的兴衰,各种史书的记载都一致,从周广顺元年建国,到本朝太平兴国四年灭亡,共二十八年,其余的事情都记录在年谱的注释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东汉世家第十-注解

刘旻:刘旻,汉高祖母弟,初名崇,后改名旻。为人美须髯,目重瞳子,少时无赖,嗜酒好博,曾黥为卒。后随高祖事晋,成为河东节度使的都指挥使。高祖即帝位后,任命他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隐帝时,累加中书令。

隐帝:隐帝,指后汉隐帝刘承祐,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儿子。隐帝年幼即位,政事多由大臣掌控。

周太祖:周太祖,即郭威,五代后周的建立者。他曾为后汉枢密使,后因功高震主,与刘旻有隙。郭威最终代汉自立,建立后周。

郭雀兒:郭雀兒是周太祖郭威的绰号,因其年少时曾黥颈为飞雀,故得此名。

太原尹:太原尹是唐代至五代时期太原地区的行政长官,掌管太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军政事务。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宰相职位,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中书令:古代官职,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令。

晋阳:晋阳是古代太原的别称,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郭公:郭公指周太祖郭威,因其姓郭,故称郭公。

郑珙:郑珙是刘旻的判官,曾为刘旻出谋划策,建议刘旻在晋阳自立,以应对后汉政局的动荡。

李骧:李骧是太原少尹,曾劝刘旻以兵下太行,控孟津以俟变,但被刘旻视为离间父子关系,最终被斩。

契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辽国,与中原政权有频繁的互动。

兀欲:兀欲是契丹永康王,曾与刘旻约为父子之国,并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

述轧:述轧是契丹燕王,曾弑杀兀欲,自立为王。

高勋:高勋是契丹政事令,曾与述轧一同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

杨衮:杨衮是契丹将领,曾率兵助刘旻攻打后周,但因刘旻战败,杨衮按兵不战,最终全军而返。

世宗: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继位后励精图治,力图统一中原。

高平之战:高平之战是后周世宗柴荣与北汉刘旻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显德元年(954年),最终后周获胜,奠定了后周统一中原的基础。

张元徽:张元徽是刘旻的先锋将领,曾在高平之战中击败后周右军,但最终战殁于阵。

李重进:李重进是后周将领,曾参与高平之战,负责左翼指挥。

樊爱能:樊爱能是后周将领,曾参与高平之战,负责右翼指挥,但因战败被世宗斩杀。

符彦卿:符彦卿是后周将领,曾奉命北控忻口,以断契丹援路,但最终被契丹击败。

忻口:忻口是古代山西北部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乾祐:五代时期后汉的年号,刘承钧继位后仍沿用此年号,未改元。

天会:刘承钧继位后改元的年号,标志着新的统治时期的开始。

七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通常设立七庙以祭祀七代祖先。

昭义节度使: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之一,负责昭义地区的军政事务。

陇西郡王:古代封号,李筠被刘承钧封为此爵位。

宣徽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和外交事务。

鸿胪卿: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处理外交事务。

华严经: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

宝兴军:刘承钧在柏谷设立的银冶,后建为宝兴军,负责银矿开采和冶炼。

太师:古代官职,位列三公之一,是皇帝的最高顾问。

广运:刘继元继位后改元的年号。

平卢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之一,负责平卢地区的军政事务。

安国军节度使:唐代设立的节度使之一,负责安国地区的军政事务。

契丹使者韩知璠:契丹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民族,韩知璠是契丹派往太原的使者,其言论反映了契丹对当时战局的观察和评价。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这里特指宋太宗时期的军队。

继元:指北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继元,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枢密副使马峰:北汉的高级官员,枢密副使是负责军事的高级职位。

太宗皇帝:指宋太宗赵光义,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右卫上将军:宋朝的高级军事职位,负责皇宫的守卫。

彭城公:封号,彭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今江苏徐州。

周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的年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东汉世家第十-评注

本文选自《旧五代史·刘旻传》,主要记载了北汉开国皇帝刘旻的生平事迹及其与后周、契丹等势力的复杂关系。刘旻作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本有机会在后汉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与周太祖郭威的矛盾,最终选择在晋阳自立,建立北汉政权。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君臣关系复杂的时代特征。刘旻与郭威的矛盾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后汉与后周两大政权之间的权力斗争。刘旻在晋阳自立,既是对后周的反抗,也是对后汉政权的延续。他的行为体现了五代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刘旻的豪迈与刚愎自用、郭威的机智与权谋、李骧的忠诚与悲剧命运,都在文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尤其是高平之战的描写,通过对战场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时也揭示了刘旻的军事才能与性格缺陷。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提供了重要史料。刘旻与契丹的关系,反映了当时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复杂互动。契丹的介入不仅影响了北汉的存亡,也对后周的统一起到了牵制作用。此外,本文还揭示了五代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生存策略,即通过结盟外部势力来对抗中央政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刘旻生平的叙述,展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复杂局面,揭示了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权力斗争,同时也反映了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研究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后汉的刘承钧和刘继元的统治时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内外关系。刘承钧继位后,虽然改元为天会,但仍保留了乾祐年号,显示出他对前朝的尊重和继承。他立七庙于显圣宫,表明他对祖先的尊崇和对传统礼制的重视。

刘承钧与契丹的关系复杂,契丹曾派遣高勋协助他,但后来契丹使者责备他改元、援李筠、杀段常等行为,显示出契丹对刘承钧的不满和压力。刘承钧在内外压力下,逐渐失去了契丹的支持,导致国用日削,不得不依赖五台山僧继颙的经济支持。继颙通过讲经和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帮助刘承钧维持国家的运转。

刘承钧的养子刘继恩继位后,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势。他试图通过封赏和安抚来稳定内部,但最终被供奉官侯霸荣所杀。刘继元继位后,改元广运,面对宋太祖的招降,他选择了坚守城池,显示出他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然而,由于内部的不和和外部的压力,刘继元最终未能保住政权。

这段古文通过对刘承钧和刘继元统治时期的描述,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频繁和复杂,以及统治者在内忧外患中的挣扎和无奈。同时,文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家思想和佛教的重视,以及经济对国家生存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叙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这段文字记载了北宋初期对北汉的征服过程,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策略。文中提到的‘水浸城’战术,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一种攻城手段,通过引水淹没敌方城池,削弱其防御能力。然而,契丹使者韩知璠的评论揭示了这种战术的潜在风险,即如果水退后城池受损严重,可能会导致城内居民无一生还,这种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远见。

文中还提到了北汉皇帝刘继元的投降,这一事件标志着北汉的灭亡和北宋统一中国的重要一步。枢密副使马峰的劝说和刘继元的最终投降,反映了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也不得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生存问题。宋太宗在城北高台接受投降,并封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公,这一系列行为不仅展示了宋太宗的宽大和智慧,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降将的宽容政策,旨在通过和平手段巩固统治,减少战争带来的破坏。

最后,文中提到的‘旻年世兴灭,诸书皆同’,说明了这段历史的记载在多种史料中都有所体现,增加了其可信度。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后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以及古代中国在统一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提醒人们在追求统一和强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战争的人道成本和长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世家-东汉世家第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0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