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年代:明代(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40篇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二-原文
是学士使我来。如是吾师肯从贱妾云雨之欢,明日赏钱三千贯,出嫁良人;如吾师不从,明日唤管家婆决竹篦二十,逐出府门。望吾师周全救我!”
道罢,深深便拜。
佛印听罢,呵呵大笑,便道:“你休烦恼!我救你。”
遂去书袋内,取出一幅纸,有现成文房四宝在桌上,佛印捻起笔来,做了一支词,名《浪淘沙》: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缘。分明醉里亦如然。睡觉来时浑是梦,却在身边。此事怎生言?岂敢相怜!不曾抚动一条弦。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
佛印写了,意不尽,又做了四句诗:
传与巫山窈窕娘,休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当下琴娘得了此词,迳回堂中呈上学士。
学士看罢,大喜,自到书院中,见佛印盘膝坐在椅上。
东坡道:“善哉,善哉!真禅僧也!”
亦赏琴娘三百贯钱,择嫁良人。
东坡自此将佛印愈加敬重,遂为入幕之宾。虽妻妾在傍,并不回避。
佛印时时把佛理晓悟东坡,东坡渐渐信心。
后来东坡临终不乱,相传已证正果。至今人犹唤为坡仙,多得佛印点化之力。
有诗为证:
东坡不能化佛印,佛印反得化东坡。若非佛力无边大,那得慈航渡爱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二-译文
是学士派我来的。如果我的老师愿意与我这卑微的妾室共度云雨之欢,明天将赏赐三千贯钱,并让我嫁给一个好人家;如果我的老师不愿意,明天就叫管家婆打我二十下竹篦,然后把我赶出府门。希望我的老师能周全救我!”
说完,她深深地拜了一拜。
佛印听完,哈哈大笑,说道:“你不要烦恼!我会救你。”
于是他从书袋里拿出一张纸,桌上正好有现成的文房四宝,佛印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词,名为《浪淘沙》:
昨夜遇到神仙,也是姻缘。分明在醉中也是如此。醒来时却是一场梦,但那人还在身边。这件事怎么说得出口?怎敢相怜!不曾抚动一根琴弦。传给东坡苏学士,处处都能封存。
佛印写完,意犹未尽,又写了四句诗:
传给巫山的美女,不要用魂梦来烦恼襄王。禅心已经像沾了泥的絮,不再随东风上下飘荡。
琴娘拿到这首词后,立刻回到堂中呈给学士。
学士看完,非常高兴,亲自到书院中,看到佛印盘膝坐在椅子上。
东坡说:“善哉,善哉!真是禅僧啊!”
他也赏赐了琴娘三百贯钱,并让她嫁给一个好人家。
从此,东坡对佛印更加敬重,佛印成了他的入幕之宾。即使妻妾在旁边,也不回避。
佛印时常用佛理来启发东坡,东坡渐渐对佛法有了信心。
后来东坡临终时心境不乱,相传他已经证得正果。至今人们还称他为坡仙,这多亏了佛印的点化之力。
有诗为证:
东坡不能点化佛印,佛印反而点化了东坡。如果不是佛力无边大,怎能用慈航渡过爱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二-注解
佛印禅师:宋代著名僧人,原名谢端卿,因被宋神宗赐法名了元,号佛印,成为佛教高僧。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宋理宗:南宋皇帝,名赵昀,在位期间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
刘庄:宋代文人,道号后村先生,以诗文著称。
神宗皇帝:北宋皇帝,名赵顼,在位期间推行新法,力图振兴国家。
大相国寺:位于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著名佛教寺庙,是当时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
度牒:古代官府发给僧尼的出家证明,持有度牒的僧尼享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特权。
紫罗袈裟:佛教僧侣的法衣,紫色象征尊贵,通常由皇帝赐予高僧。
佛印:宋代著名禅僧,与苏东坡交往甚密,常以诗词相和,影响苏东坡的佛教信仰。
东坡: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韩娥:古代传说中的歌女,以歌声美妙著称。
秦青:古代传说中的歌者,以歌声动人著称。
西江月:词牌名,宋代常用词牌之一。
品字令:词牌名,宋代词牌之一。
蝶恋花:词牌名,宋代常用词牌之一。
琴娘:故事中的歌女,擅长音乐,能抚琴唱歌。
竹篦:古代一种刑具,用于鞭打。
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浪淘沙》:词牌名,佛印在此创作的词,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随缘而安的生活态度。
禅心已作沾泥絮:禅心指禅定的心境,沾泥絮比喻心境如沾了泥土的柳絮,不再随风飘荡,意指心境已定,不为外界所动。
坡仙:对苏东坡的尊称,因其文学成就和佛教信仰,被后人尊为仙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二-评注
这段文字描绘了宋代文人苏轼与佛印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佛印禅师因缘际会成为僧人的故事。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宋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文人生活的多个层面。
首先,文章通过刘庄的八句诗,表达了对苏轼才华的赞美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重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虑。
其次,文章详细描述了苏轼与佛印禅师的交往过程,以及佛印禅师因被宋神宗赐法名而成为僧人的经历。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宋代佛教的兴盛和皇权对宗教的影响,也反映了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此外,文章通过对大相国寺斋戒场景的描写,生动再现了宋代佛教法事的盛况和皇权的威严。这不仅体现了宋代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皇权与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文章通过对佛印禅师内心活动的描写,揭示了他在成为僧人后的心理变化和对功名富贵的超脱。这不仅反映了佛教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段古文描绘了苏轼与佛印禅师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融。文中通过佛印与东坡的对话、诗词创作以及琴娘的出现,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音乐、诗词的热爱,以及他们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文中佛印禅师的形象颇为生动,他既是修行深厚的僧人,又具有文人的才情。他与东坡的诗词唱和,不仅展现了其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和谐共存。佛印在面对琴娘的诱惑时,表现出坚定的修行态度,拒绝世俗的诱惑,维护了自己的清德。
东坡的形象则更为复杂,他既是文人雅士,又是世俗中人。他试图通过琴娘来引诱佛印还俗,反映了世俗对佛教修行的误解与挑战。然而,佛印的坚定态度也使得东坡的计划落空,最终未能得逞。
琴娘作为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她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她既是东坡计划中的工具,也是佛印修行路上的考验。她的无奈与恐惧,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优美,诗词创作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学才华。文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入微,尤其是佛印在面对诱惑时的内心挣扎,以及琴娘在无奈中的恐惧与绝望,都刻画得十分生动。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字描绘了佛印与苏东坡之间的一段趣事,通过佛印的机智和禅意,展现了宋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佛印以一首《浪淘沙》和四句诗,不仅巧妙地化解了琴娘的困境,也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随缘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影响了苏东坡,使他逐渐对佛教产生了信心,并在临终时保持了平静,相传已证正果。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佛教信仰和禅宗思想。佛印的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正是禅宗追求内心平静、不为外界所动的体现。苏东坡的转变,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对宋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艺术特色方面,佛印的诗词创作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禅意。他的《浪淘沙》和四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禅宗的哲理,又有文学的韵味。这种文学与禅宗的结合,是宋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也反映了宋代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苏东坡被尊为坡仙,多得佛印点化之力,这一传说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宋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展现了宋代文人的佛教信仰、禅宗思想和文学才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