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年代:明代(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40篇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一-原文
苏小妹三难新郎
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自混沌初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虽则造化无私,却也阴阳分位。阳动阴静,阳施阴受,阳外阴内。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飧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所以大家闺女,虽曾读书识字,也只要他识些姓名,记些帐目。他又不应科举,不求名誉,诗文之事,全不相干。然虽如此,各人资性不同。有等愚蠢的女子,教他识两个字,如登天之难。有等聪明的女子,一般过目成诵,不教而能。吟诗与李、杜争强,作赋与班、马斗胜。这都是山川秀气,偶然不锺于男而锺于女。且如汉有曹大家,他是个班固之妹,代兄续成汉史。又有个蔡琰,制《胡笳十八拍》,流传后世。晋时有个谢道韫,与诸兄咏雪,有柳絮随风之句,诸兄都不及他。唐时有个上官婕妤,中宗皇帝教他品第朝臣之诗,臧否一一不爽。至于大宋妇人,出色的更多。就中单表一个叫作李易安,一个叫作朱淑真。他两个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论起相女配夫,也该对个聪明才子。争奈月下老错注了婚籍,都嫁了无才无学之人,每每怨恨之情,形于笔札。有诗为证:
鸥鹭鸳鸯作一池,曾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那李易安有《伤秋》一篇,调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正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总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朱淑真时值秋间,丈夫出外,灯下独坐无聊,听得窗外雨声滴点,吟成一绝: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到又昏黄。那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后来刻成诗集一卷,取名《断肠集》。
说话的,为何单表那两个嫁人不著的?只为如今说一个聪明女子,嫁著一个聪明的丈夫,一唱一和,遂变出若干的话文。正是:
说来文士添佳兴,道出闺中作美谈。
话说四川眉州,古时谓之蜀郡,又曰嘉州,又曰眉山。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湖,山川之秀,锺于人物。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当时称为老苏。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别号颖滨。二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这也不在话下。更有一桩奇处,那山川之秀,偏萃于一门。两个儿子未为希罕,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十岁上随父兄居于京师寓中,有绣球花一树,时当春月,其花盛开。老泉赏玩了一回,取纸笔题诗,才写得四句,报说:“门前客到!”老泉阁笔而起。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之内,看见桌上有诗四句:
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烂熳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小妹览毕,知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遂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云:
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妹题诗依旧放在桌上,款步归房。老泉送客出门,复转书房,方欲续完前韵,只见八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疑是女儿小妹之笔,呼而问之,写作果出其手。老泉叹道:“可惜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自此愈加珍爱其女,恣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工督之。看看长成一十六岁,立心要妙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急切难得。
忽一日,宰相王荆公著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原来王荆公,讳安石,字介甫。初及第时,大有贤名。平时常不洗面,不脱衣,身上虱子无数。老泉恶其不近人情,异日必为奸臣,曾作《辨奸论》以讥之,荆公怀恨在心。后来见他大苏、小苏连登制科,遂舍怨而修好。老泉亦因荆公拜相,恐妨二子进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正是:
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从来势利不同心,何如意气交情深。
是日,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商量些今古,议论了一番时事,遂取酒对酌,不觉忘怀酩酊。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老泉带酒答道:“谁家儿子读两遍!”荆公道:“倒是老夫失言,不该班门弄斧。”老泉道:“不惟小儿只一遍,就是小女也只一遍。”荆公大惊道:“只知令郎大才,却不知有令爱。眉山秀气,尽属公家矣!”老泉自悔失言,连忙告退。荆公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递与老泉道:“此乃小儿王雱窗课,相烦点定。”老泉纳于袖中,唯唯而出。
回家睡至半夜,酒醒,想起前事:“不合自夸女孩儿之才。今介甫将儿子窗课属吾点定,必为求亲之事。这头亲事,非吾所愿,却又无计推辞。”沉吟到晓,梳洗已
毕,取出王雱所作,次第看之,真乃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又不觉动了个爱才之意:“但不知女儿缘分如何?我如今将这文卷与女儿观之,看他爱也不爱。”
遂隐下姓名,吩咐丫鬟道:“这卷文字,乃是个少年名士所呈,求我点定。我不得闲暇,转送与小姐,教他到批阅,阅完时,速来回话。”
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传达太老爷吩咐之语。小妹滴露研朱,从头批点,须臾而毕。叹道:“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作。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
遂于卷面批云:新奇藻丽,是其所长;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则有馀,享大年则不足。
后来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未几夭亡。可见小妹知人之明,这是后话。
却说小妹写罢批语,叫丫鬟将文卷纳还父亲。老泉一见大惊:“这批语如何回复得介甫!必然取怪。”
一时污损了卷面,无可奈何,却好堂候官到门:“奉相公钧旨,取昨日文卷,面见太爷,还有话禀。”
老泉此时,手足无措,只得将卷面割去,重新换过,加上好批语,亲手交堂候官收讫。
堂候官道:“相公还吩咐得有一言,动问贵府小姐曾许人否?倘未许人,相府愿谐秦晋。”
老泉道:“相府请亲,老夫岂敢不从。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当金屋之选。相烦好言达上,但访问自知,并非老夫推托。”
堂候官领命,回复荆公。
荆公看见卷面换了,已有三分不悦。又恐怕苏小姐容貌真个不扬,不中儿子之意,密地差人打听。
原来苏东坡学士,常与小妹互相嘲戏。东坡是一嘴胡子,小妹嘲云: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小妹额颅凸起,东坡答嘲云: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又嘲东坡下颏之长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东坡因小妹双眼微抠,复答云: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访事的得了此言,回复荆公,说:“苏小姐才调委实高绝,若论容貌,也只平常。”
荆公遂将姻事搁起不题。
然虽如此,却因相府求亲一事,将小妹才名播满了京城。
以后闻得相府亲事不谐,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老泉都教呈上文字,把与女孩儿自阅。
也有一笔涂倒的,也有点不上两三句的。
就中只有一卷,文字做得好。看他卷面写有姓名,叫做秦观。小妹批四句云: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这批语明说秦观的文才,在大苏小苏之间,除却二苏,没人及得。
老泉看了,已知女儿选中了此人。吩咐门上:“但是秦观秀才来时,快请相见。馀的都与我辞去。”
谁知众人呈卷的,都在讨信,只有秦观不到。却是为何?
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生平敬服的,只有苏家兄弟,以下的都不在意。
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衔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老泉见秦观不到,反央人去秦家寓所致意。
少游心中暗喜。又想道:“小妹才名得于传闻,未曾面试,又闻得他容貌不扬,额颅凸出,眼睛凹进,不知是何等鬼脸?如何得见他一面,方才放心。”
打听得三月初一日,要在岳庙烧香,趁此机会,改换衣装,觑个分晓。正是:眼见方为的,传闻未必真。若信传闻语,枉尽世间人。
从来大人家女眷入庙进香,不是早,定是夜。为甚么?早则人未来,夜则人已散。
秦少游到三月初一日五更时分,就起来梳洗,打扮个游方道人模样:头裹青布唐巾,耳后露两个石碾的假玉环儿,身穿皂布道袍,腰系黄縧,足穿净袜草履,项上挂一串拇指大的数珠,手中托一个金漆钵盂,侵早就到东岳庙前伺候。
天色黎明,苏小姐轿子已到。少游走开一步,让他轿子入庙,歇于左廊之下。小妹出轿上殿,少游已看见了。虽不是妖娆美丽,却也清雅幽闲,全无俗韵:“但不知他才调真正如何?”
约莫焚香已毕,少游却循廊而上,在殿左相遇。少游打个问讯云: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应声答云: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又问讯云: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一头走,一头答应: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直跟到轿前,又问讯云: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答云: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小妹一头说,一头上轿。少游转身时,口中喃出一句道:“‘风道人’得对‘小娘子’,万千之幸!”
小妹上了轿,全不在意。跟随的老院子,却听得了,怪这道人放肆,方欲回身寻闹,只见廊下走出一个垂髫的俊童,对著那道人叫道:“相公这里来更衣。”
那道人便前走,童儿后随。老院子将童儿肩上悄地捻了一把,低声问道:“前面是那个相公?”
童儿道:“是高邮秦少游相公。”
老院子便不言语。回来时,就与老婆说知了。这句话就传入内里,小妹才晓得那化缘的道人是秦少游假妆的,付之一笑,嘱付丫鬟们休得多口。
话分两头。且说秦少游那日饱看了小妹容貌不丑,况且应答如响,其才自不必言。择了吉日,亲往求亲。老泉应允,少不得下财纳币。此是二月初旬的事。
少游急欲完婚,小妹不肯。他看定秦观文字,必然中选。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他。
到三月初三礼部大试之期,秦观一举成名,中了制科。到苏府来拜丈人,就禀复完婚一事。因
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
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
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
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
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
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
杨柳枝枝春色秀,春色秀时常共饮。
时常共饮春浓酒,春浓酒似醉。
似醉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逢。
相逢竞忆游山水,竞忆游山水心息。
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东坡听念,大惊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为男子,官位必远胜于我矣!”
遂将佛印原写长歌,并小妹所定句读,都写出来,做一封儿寄与少游。
因述自己再读不解,小妹一览而知之故。
少游初看佛印所书,亦不能解。
后读小妹之句,如梦初觉,深加愧叹。
答以短歌云:
未及梵僧歌,词重而意复。
字字如联珠,行行如贯玉。
想汝惟一览,顾我劳三复。
裁诗思远寄,因以真类触。
汝其审思之,可表予心曲。
短歌后制成叠字诗一首,却又写得古怪:
思伊久阻归期
静忆
转漏闻时离别
少游书信到时,正值东坡与小妹在湖上看采莲。
东坡先拆书看了,递与小妹,问道:“汝能解否?”
小妹道:“此诗乃仿佛印禅师之体也。”
即念云: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东坡叹道:“吾妹真绝世聪明人也!今日采莲胜会,可即事各和一首,寄与少游,使知你我今日之游。”
东坡诗成,小妹亦就。
小妹诗云:
莲人在绿杨津
采一
玉嗽声歌新阙
东坡诗云:
花归去马如飞
赏酒
暮已时醒微力
照少游诗念出,小妹叠字诗,道是: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
一阙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
东坡叠字诗,道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二诗寄去,少游读罢,叹赏不已。
其夫妇酬和之诗甚多,不能详述。
后来少游以才名被徵为翰林学士,与二苏同官。
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古所希有。
于是宣仁太后亦闻苏小妹之才,每每遣内官赐以绢帛或饮馔之类,索他题咏。
每得一篇,宫中传诵,声播京都。
其后小妹先少游而卒,少游思念不置,终身不复娶云。
有诗为证:
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
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一-译文
苏小妹三难新郎
聪明的男子可以做公卿,聪明的女子却不能出头。如果允许女子参加科举,女儿们哪里会逊色于公卿。
自从天地初开,乾道形成男性,坤道形成女性,虽然造物主无私,但阴阳各有其位。阳动阴静,阳施阴受,阳外阴内。所以男子主管四方的事务,女子主管家中的事务。主管四方事务的男子,头戴冠帽,束腰带,称为丈夫;可以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需要博古通今,懂得权变。主管家中事务的女子,梳着三绺头发,穿着两截衣服。一天的计划,不过是做饭洗衣;一生的计划,不过是生儿育女。所以大户人家的女儿,虽然读书识字,也只是为了认识些名字,记些账目。她们不参加科举,不求名誉,诗文之事与她们无关。然而,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有些愚蠢的女子,教她认识两个字,比登天还难。有些聪明的女子,过目不忘,不教自会。吟诗可以与李白、杜甫争强,作赋可以与班固、司马迁比胜。这都是山川的秀气,偶然不集中在男子身上,而集中在女子身上。比如汉代的曹大家,她是班固的妹妹,代兄续写《汉书》。又比如蔡琰,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流传后世。晋代的谢道韫,与兄弟们咏雪,有“柳絮随风”的佳句,兄弟们都不及她。唐代的上官婕妤,中宗皇帝让她品评朝臣的诗,她的评价无一不准。至于宋朝的妇女,出色的更多。其中特别要提到李易安和朱淑真。她们都是闺阁中的文章大家,女流中的翰苑才子。论起相女配夫,也应该配个聪明才子。无奈月下老错注了婚籍,她们都嫁给了无才无学之人,常常在笔札中流露出怨恨之情。有诗为证:
鸥鹭和鸳鸯在一个池塘里,曾知道它们的羽翼不相配!
东君不为花做主,何不干脆不生连理枝!
李易安有一篇《伤秋》,调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正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总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朱淑真在秋天时,丈夫外出,灯下独坐无聊,听到窗外雨声滴点,吟成一绝: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到又昏黄。那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后来刻成诗集一卷,取名《断肠集》。
说话的,为何单表那两个嫁人不著的?只为如今说一个聪明女子,嫁著一个聪明的丈夫,一唱一和,遂变出若干的话文。正是:
说来文士添佳兴,道出闺中作美谈。
话说四川眉州,古时称为蜀郡,又叫嘉州,又叫眉山。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湖,山川的秀气,集中在人物身上。生出一个博学名儒,姓苏,名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当时称为老苏。老苏生下两个儿子,大苏、小苏。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别号颖滨。二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都拜翰林学士之职。天下称他们兄弟为二苏。称他们父子为三苏。这也不在话下。更有一桩奇处,那山川的秀气,偏偏集中在一家。两个儿子不算稀奇,又生个女儿,名叫小妹,她的聪明绝世无双,真是闻一知二,问十答十。因为她父兄都是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天赋过人十倍,什么事都懂。十岁时随父兄住在京师的寓所,有一棵绣球花树,正值春天,花开得正盛。老泉赏玩了一番,取纸笔题诗,才写了四句,报说:“门前客到!”老泉搁笔而起。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看见桌上有诗四句:
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烂熳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小妹看完,知道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便不假思索,续成后四句:
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妹题诗依旧放在桌上,款步归房。老泉送客出门,回到书房,正想续完前韵,只见八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怀疑是女儿小妹的笔迹,叫来一问,果然是她写的。老泉叹道:“可惜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岂不是又是个制科中的有名人物!”从此更加珍爱女儿,任她读书博学,不再以女工督促她。看看长到十六岁,立心要妙选天下才子,与她相配。急切难得。
忽然有一天,宰相王荆公派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中叙话。原来王荆公,名安石,字介甫。初及第时,大有贤名。平时常不洗脸,不脱衣,身上虱子无数。老泉厌恶他不近人情,认为他日后必为奸臣,曾作《辨奸论》讥讽他,荆公怀恨在心。后来见他大苏、小苏连登制科,便舍怨修好。老泉也因荆公拜相,怕妨碍二子的进取之路,也不得不曲意相交。正是:
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从来势利不同心,何如意气交情深。
那天,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是商量些古今,议论了一番时事,便取酒对酌,不觉忘怀酩酊。荆公偶然夸耀:“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老泉带酒答道:“谁家儿子读两遍!”荆公道:“倒是老夫失言,不该班门弄斧。”老泉道:“不惟小儿只一遍,就是小女也只一遍。”荆公大惊道:“只知令郎大才,却不知有令爱。眉山秀气,尽属公家矣!”老泉自悔失言,连忙告退。荆公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递给老泉道:“此乃小儿王雱窗课,相烦点定。”老泉纳于袖中,唯唯而出。
回家睡到半夜,酒醒,想起前事:“不该自夸女孩儿之才。今介甫将儿子窗课属我点定,必为求亲之事。这头亲事,非我所愿,却又无计推辞。”沉吟到天亮,梳洗已
看完后,取出王雱的作品,一篇篇地看,真是每篇都像锦绣一样美丽,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珍贵,不由得动了爱才之心:“但不知道女儿的缘分如何?我现在把这篇文章给女儿看,看她是否喜欢。”
于是隐藏了姓名,吩咐丫鬟说:“这篇文章是一个年轻的名士送来的,求我点评。我没有时间,转交给小姐,让她批阅,看完后,立即回来报告。”
丫鬟把文章呈给小姐,传达了太老爷的吩咐。小妹仔细阅读,很快就看完了。她感叹道:“好文章!这一定是聪明的才子写的。但秀气已经耗尽,华丽而不实际,恐怕不是长久之器。”
于是在卷面上批注道:新奇华丽,是他的长处;含蓄雍容,是他的短处。取得高科有余,享受长寿不足。
后来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不久就去世了。可见小妹看人的眼光很准,这是后话。
却说小妹写完批语,叫丫鬟把文章还给父亲。老泉一看大惊:“这评语怎么回复介甫!一定会引起他的不满。”
一时污损了卷面,无可奈何,正好堂候官到门:“奉相公的命令,取昨天的文章,面见太爷,还有话要说。”
老泉此时手足无措,只得把卷面割去,重新换过,加上好的评语,亲手交给堂候官收下。
堂候官说:“相公还吩咐了一句话,问贵府小姐是否已经许配人家?如果还没有,相府愿意结亲。”
老泉说:“相府来提亲,老夫岂敢不从。只是小女相貌丑陋,恐怕不足以成为金屋之选。麻烦你好好传达,但访问后自然知道,并非老夫推托。”
堂候官领命,回复荆公。
荆公看到卷面换了,已经有三分不悦。又担心苏小姐的容貌真的不好,不合儿子的心意,秘密派人打听。
原来苏东坡学士,常与小妹互相嘲戏。东坡有一嘴胡子,小妹嘲笑说:嘴角几次找不到,忽然听到毛里有声音传来。
小妹额头凸起,东坡回嘲说:还没走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经先到画堂前。
小妹又嘲笑东坡下巴长说: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东坡因为小妹双眼微凹,又回嘲说:几次擦脸都擦不到,留下两道汪汪的泉水。
打听的人得到这些话,回复荆公,说:“苏小姐的才华确实很高,但论容貌,也只是平常。”
荆公于是把婚事搁置不提。
尽管如此,却因为相府提亲一事,小妹的才名传遍了京城。
后来听说相府的婚事不成,慕名来求亲的人不计其数。老泉都让他们呈上文章,交给女儿自己阅读。
有的文章被一笔涂掉,有的只点了几句话。
其中只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好。看卷面上写的名字,叫做秦观。小妹批注了四句:今日聪明的秀才,他年风流的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这评语明确说秦观的文才,在大苏小苏之间,除了二苏,没人比得上。
老泉看了,已经知道女儿选中了这个人。吩咐门房:“只要是秦观秀才来,快请相见。其他的都给我辞掉。”
谁知道众人呈上文章后,都在等消息,只有秦观没来。这是为什么?
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中饱含万言,眼中空无一世。生平敬服的,只有苏家兄弟,其他的都不在意。
今天仰慕小妹的才华,虽然想求亲,又怕损害自己的名誉,不肯随波逐流,打听消息。
老泉见秦观没来,反而派人去秦家寓所传达意思。
少游心中暗喜。又想:“小妹的才名只是传闻,未曾亲自见过,又听说她容貌不好,额头凸出,眼睛凹进,不知道是什么鬼脸?怎么才能见她一面,才能放心。”
打听到三月初一日,小妹要去岳庙烧香,趁此机会,改换衣装,看看真相。正是:眼见为实,传闻未必真。如果相信传闻,白白浪费世间人。
从来大户人家的女眷入庙进香,不是早,就是晚。为什么?早则人还没来,晚则人已经散了。
秦少游在三月初一日五更时分,就起来梳洗,打扮成游方道人的模样:头裹青布唐巾,耳后露出两个石碾的假玉环,身穿皂布道袍,腰系黄縧,脚穿净袜草鞋,脖子上挂一串拇指大的数珠,手中托一个金漆钵盂,一大早就到东岳庙前等候。
天色黎明,苏小姐的轿子已经到了。少游走开一步,让她的轿子入庙,停在左廊下。小妹出轿上殿,少游已经看见了。虽然不是妖娆美丽,却也清雅幽闲,完全没有俗气:“但不知道她的才华到底如何?”
大约焚香完毕,少游却沿着走廊走上去,在殿左相遇。少游打个招呼说: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应声回答: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又打招呼说: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一边走,一边回答: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一直跟到轿前,又打招呼说: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回答:风道人这么贪痴,哪能随身金穴!
小妹一边说,一边上轿。少游转身时,口中喃喃说了一句:“‘风道人’对‘小娘子’,真是万千之幸!”
小妹上了轿,完全不在意。跟随的老院子却听到了,怪这道人放肆,正要回身找麻烦,只见廊下走出一个垂髫的俊童,对着那道人叫道:“相公这里来更衣。”
那道人便往前走,童儿跟在后面。老院子在童儿肩上轻轻捏了一把,低声问道:“前面是哪个相公?”
童儿说:“是高邮秦少游相公。”
老院子便不再说话。回来时,就告诉了老婆。这句话传到了内里,小妹才知道那化缘的道人是秦少游假扮的,付之一笑,嘱咐丫鬟们不要多嘴。
话说两头。且说秦少游那天饱看了小妹的容貌不丑,而且应答如流,她的才华自然不必多说。选了吉日,亲自去求亲。老泉答应了,少不得下财纳币。这是二月初旬的事。
少游急着完婚,小妹不肯。她看定秦观的文章,一定会中选。考试日期临近,想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她。
到三月初三礼部大试的日期,秦观一举成名,中了制科。到苏府来拜见丈人,就禀报完婚一事。因
梨花的光泽皎洁,梨花的光泽皎洁而玲珑。
玲珑的样子像是坠落的银花折断,像是坠落的银花折断最好。
最好的是柔软的溪畔草,柔软的溪畔草青青。
双双蝴蝶飞来,蝴蝶飞来落在花上。
落花林里鸟儿啼叫,林里鸟儿啼叫不停。
不停是因为怀念春光的美好,怀念春光的美好杨柳。
杨柳的枝条春色秀丽,春色秀丽时常一起饮酒。
时常一起饮春浓酒,春浓酒似醉。
似醉时闲步在春色里,闲步在春色里相逢。
相逢时竞相回忆游山玩水,竞相回忆游山玩水心息。
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东坡听后,大惊道:“我妹妹聪明悟性,我所不及!如果是男子,官位必定远胜于我!”
于是将佛印原写的长歌,以及小妹所定的句读,都写出来,做成一封信寄给少游。
并叙述自己再读不解,小妹一看就明白的原因。
少游初看佛印所写的,也不能理解。
后来读小妹的句子,如梦初醒,深感惭愧和赞叹。
回复以短歌说:
未及梵僧歌,词重而意复。
字字如联珠,行行如贯玉。
想你只需一看,我却要反复多次。
裁诗思远寄,因以真类触。
你要仔细思考,可以表达我的心意。
短歌后制成叠字诗一首,却又写得古怪:
思伊久阻归期
静忆
转漏闻时离别
少游书信到时,正值东坡与小妹在湖上看采莲。
东坡先拆开信看了,递给小妹,问道:“你能理解吗?”
小妹说:“这首诗仿佛是模仿佛印禅师的风格。”
随即念道: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东坡叹道:“我妹妹真是绝世聪明的人!今日采莲胜会,可以即事各和一首,寄给少游,让他知道你我今日的游玩。”
东坡诗成,小妹也完成了。
小妹的诗说:
莲人在绿杨津
采一
玉嗽声歌新阙
东坡的诗说:
花归去马如飞
赏酒
暮已时醒微力
照少游诗念出,小妹的叠字诗,道是: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
一阙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
东坡的叠字诗,道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两首诗寄去,少游读后,赞叹不已。
他们夫妇酬和的诗很多,不能详述。
后来少游因才名被征为翰林学士,与二苏同官。
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古所希有。
于是宣仁太后也听闻苏小妹的才华,常常派遣内官赐予绢帛或饮食之类,索要她的题咏。
每得一篇,宫中传诵,声播京都。
其后小妹先少游而去世,少游思念不已,终身不再娶。
有诗为证:
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
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一-注解
苏小妹:苏洵的女儿,苏轼和苏辙的妹妹,以其聪明才智著称,是宋代著名的才女。
三难新郎:指苏小妹与秦观的婚姻故事,象征着才子佳人的佳话。
公卿: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这里指男性在政治和社会上的显赫地位。
裙钗:古代女性的服饰,这里代指女性。
科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女性不被允许参加。
曹大家:即班昭,班固的妹妹,东汉著名的女学者,曾续写《汉书》。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末年的才女,以《胡笳十八拍》闻名。
谢道韫:东晋时期的女诗人,以咏雪诗句“柳絮因风起”著称。
上官婕妤:唐代女官,以文学才华受到唐中宗的赏识。
李易安:即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声声慢》等词作闻名。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以《断肠集》闻名,作品多表达对婚姻不幸的哀怨。
王荆公: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推行变法。
王雱: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之子,以文学才华著称。
锦绣:比喻文章或言辞华美。
珠玑:比喻文章或言辞精妙。
巍科:指科举考试中的高名次。
大年:指长寿。
秦晋:古代秦晋两国联姻,后泛指婚姻。
金屋之选:指选择美貌的女子为妻。
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秦观:北宋著名词人,字少游,号淮海居士。
制科:宋代的一种科举考试,选拔特殊才能的人才。
苏府:指苏东坡的府邸,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府邸常作为文人雅集的场所。
花烛: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装饰性蜡烛,象征喜庆和光明。
老泉:苏东坡的别号,因其晚年居住在黄州老泉山而得名。
挂榜:古代科举考试后,公布录取名单的行为。
脱白挂绿:指科举考试中,考生脱下白衣(未中举时的服饰),穿上绿衣(中举后的服饰),象征身份的转变。
上吉之日:指非常吉利的日子,适合举行重要活动。
东坡学士:苏东坡的官职和尊称,学士是宋代对高级文官的尊称。
小妹:指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传说中才貌双全的女子。
百年姻眷:指长久的婚姻关系,象征夫妻恩爱。
大登科后小登科:大登科指科举考试中举,小登科指结婚,两者都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青衣小鬟:指穿着青色衣服的年轻侍女,青衣是古代侍女常见的服饰颜色。
青钱万选:形容文章或人才非常优秀,经过多次选拔。
绝句:一种四句的诗歌形式,每句五言或七言。
七字对儿:指七言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意义相对。
花笺:装饰精美的信纸,常用于书写诗词或情书。
谯楼:古代城市中的瞭望楼,常用于报时。
佛印禅师:北宋著名禅师,与苏东坡有深厚的友谊。
急流勇退:比喻在事业或官场中,适时退隐,避免风险。
梨花光皎洁:形容梨花洁白如光,象征着纯洁和美丽。
玲珑:形容物体精巧细致,这里用来形容梨花的美丽。
银花:比喻梨花,因其颜色洁白如银。
柔茸溪畔草:形容溪边柔软的草地,增添了春天的生机。
双双蝴蝶:成对的蝴蝶,象征着和谐与爱情。
落花:指凋谢的花朵,常用来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
鸟啼叫:鸟儿的鸣叫,增添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春光好:形容春天景色的美好。
杨柳:柳树,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春浓酒:形容春天的气息浓郁如酒。
闲行:悠闲地散步,享受春天的美好。
相逢:指偶然的相遇,增添了诗意的浪漫。
游山水:指游览山水,象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心息:指心情平静,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归去来:指回归自然,象征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休休役役:形容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东坡:指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佛印:指佛印禅师,北宋著名僧人,与苏轼有深厚的友谊。
少游:指秦观,北宋著名词人,与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叠字诗:一种诗歌形式,通过重复字词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采莲:指采摘莲花,象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享受。
绿杨津:指绿柳成荫的渡口,增添了诗意的浪漫。
玉嗽声:形容歌声清脆如玉,象征着美好的音乐。
新阙:指新的歌曲,象征着创作的活力。
花归去:指花朵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
马如飞:形容马匹奔跑迅速,象征着自由和奔放。
酒力微:形容酒力微弱,象征着微醺的状态。
醒时已暮:指醒来时已是傍晚,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赏花归:指欣赏完花朵后归家,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宣仁太后:指宋仁宗的皇后,以贤德著称。
内官:指宫廷内的官员,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
绢帛:指丝绸,常用来作为赏赐的物品。
饮馔:指饮食,象征着宫廷的奢华生活。
题咏:指题诗作赋,象征着文学创作。
三苏:指苏轼、苏辙、苏洵,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家族。
一门秀气:形容苏氏家族的才华横溢,象征着家族的荣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十一-评注
《苏小妹三难新郎》是一篇反映宋代女性才智和婚姻观念的故事。文章通过苏小妹的聪明才智和对婚姻的自主选择,展现了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苏小妹不仅才华横溢,还能在婚礼上通过三个难题来考验新郎,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她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才智的认可和尊重。
文章中提到的曹大家、蔡琰、谢道韫、上官婕妤、李易安和朱淑真等历史人物,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才女,她们的事迹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女性的才华和成就,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有认知,展现了女性在文学、历史等领域的卓越贡献。
此外,文章还通过苏小妹与王雱的婚姻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和价值观。苏小妹的父亲苏洵虽然对女儿的才华感到自豪,但在面对王安石提亲时,却因政治和社会的压力而感到犹豫。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婚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结合,更是家族和政治利益的联姻。
总的来说,《苏小妹三难新郎》不仅是一篇展现女性才智的故事,也是一篇反映宋代社会文化和婚姻观念的作品。通过对苏小妹和其他历史才女的描写,文章不仅赞美了女性的智慧和才华,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复杂态度和期待。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讲述了苏小妹与秦观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通过苏小妹对王雱和秦观文章的批点,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识人之明。苏小妹不仅能够准确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还能通过文章看出作者的命运,如她对王雱文章的批语预示了其早逝的命运。
故事中,苏小妹的才名因相府求亲一事而传遍京城,吸引了众多求亲者。然而,苏小妹通过批阅文章的方式选择夫婿,体现了她对文学才华的重视。最终,她选中了秦观,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出色,还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
秦观为了亲眼见到苏小妹,不惜改扮成游方道人,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表现了秦观对苏小妹的真诚追求。两人在庙中的对话,展现了他们的机智和才华,也为他们的婚姻增添了浪漫色彩。
整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婚姻观念和文学追求,还通过苏小妹和秦观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学才华的重视。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设计巧妙,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特别是苏东坡与其妹妹苏小妹的婚礼。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婚礼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苏小妹以三个题目考验新郎秦少游,不仅体现了她的才情,也反映了古代婚姻中女方对男方的考验和期待。
秦少游在面对苏小妹的考验时,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机智。他不仅能够迅速理解并回应苏小妹的诗题,还在第三题的对联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才思。这种才子佳人的故事,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生活的生动描绘,也是对才情与智慧的高度赞美。
文中还通过苏东坡的介入,展现了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扶持。苏东坡在秦少游遇到困难时,巧妙地给予提示,帮助其完成对联,这不仅体现了苏东坡的智慧,也反映了文人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最后,文中提到的佛印禅师的长歌,以其独特的格式和内容,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种诗歌形式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婚礼、才子佳人的考验、文人友谊以及诗歌创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首作品以梨花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叠字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诗中“梨花光皎洁”一句,不仅描绘了梨花的洁白如光,更象征着纯洁和美丽,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随后的“玲珑似坠银花折”则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梨花的美丽形象。
诗中“柔茸溪畔草青青”一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溪边柔软的草地,增添了春天的生机。而“双双蝴蝶飞来到”则通过成对的蝴蝶,象征着和谐与爱情,为诗作增添了浪漫色彩。
“落花林里鸟啼叫”一句,通过凋谢的花朵和鸟儿的鸣叫,既展现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又增添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随后的“不休为忆春光好”则通过反复的叠字手法,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深深怀念。
诗中“杨柳枝枝春色秀”一句,以杨柳为象征,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和生机。而“春色秀时常共饮”则通过共饮春浓酒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和享受。
“闲行春色里相逢”一句,通过悠闲地散步和偶然的相遇,增添了诗意的浪漫。而“竞忆游山水心息”则通过游览山水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最后,“归去来休休役役”一句,通过回归自然和摆脱世俗纷扰的意象,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叠字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此外,诗中还通过东坡、佛印、少游等人物的互动,展现了北宋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文学创作的活力。特别是苏小妹的聪明才智和文学造诣,更是为诗作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叠字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同时,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展现了北宋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文学创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