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五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年代:明代(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40篇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五-原文

息,不去拘管著他。年登十六,生得身长力大,猿臂善射,正艺过人。常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曾一日射死三虎。

忽见个黄衣老者,策杖而前,称赞道:“郎君之勇,虽昔日卞庄、李存孝不是过也!但好生恶杀,万物同情。自古道:『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郎君何故必欲杀之?此兽乃百兽之王,不可轻杀。当初黄公有道术,能以赤刀制虎,尚且终为虎害。郎君若自恃甚勇,好杀不已,将来必犯天之忌,难免不测之忧矣。”

勤自励闻言省悟,即时折箭为誓,誓不杀虎。

忽一日,独往山中打生,得了几项野味而回。行至中途,地名大树坡,见一黄斑老虎,误陷于槛阱之中,猎户偶然未到,其虎见勤自励到来,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作声,似有乞怜之意。

自励道:“业畜,我已誓不害你了。但你今日自投槛阱,非干我事。”其虎眼观自励,口中呜呜不已。

自励道:“我今做主放你,你今后切莫害人。”虎闻言点头。自励破阱放虎。虎得命,狂跳而去。

自励道:“人以获虎为利,我却以放虎为仁。我欲仁而使人失其利,非忠恕之道也。”遂将所得野味,置于阱中,空手而回。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可施恩处便施恩。

只因勤自励不务本业,家道渐渐消乏,又且素性慷慨好客,时常引著这三朋四友,到家蒿恼,索酒索食。勤公、勤婆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初时犹勉强支持,以后支持不来,只得对儿子说道:“你今年已大长,不思务本作家,日逐游荡,有何了日!别人家儿子似你年纪,或农或商,胡乱得些进益,以食父母。似你有出气,无进气,家事日渐凋零,兀自三兄四弟,酒食徵逐,不知做爹娘的将没作有,千难万难,就是衣饰典卖,也有尽时。将来手足无措,连爹娘也有饿死之日哩。我如今与你说过,再引人上门时,茶也没有一杯与他吃了,你莫著急!”

勤自励被爹娘教训了一遍,嘿嘿无言,走出去了。真个好几日没有人上门蒿恼。

约莫一月有馀,勤自励又引十来个猎户到家,借锅煮饭。勤公也道:“容他煮罢。”勤婆不肯道:“费柴费火,还是小事,只是才说得儿子回心,清净了这几日,老娘心里不喜欢。今日又来缠帐,开了端,辞得哪一个!他日又赔茶赔酒。老娘支持得怕了,索性做个冷面,莫惯他罢。”

勤公见勤婆不允,闪过一边,勤婆将中门闭了,从门内说道:“我家不是公馆,柴火不便,别处去利市。”众人闻言,只索去了。

勤自励满面羞惭,叹口气,想道:“我自小靠爹娘过活,没处赚得一文半文,家中来路又少,也怪爹娘不得。闻得安南作乱,朝廷各处募军,本府奉节度使文牒,大张榜文。众兄弟中已有几个应募去了。凭著我一身本事,一刀一枪,或者博个衣锦还乡,也未见得。守著这六尺地上,带累爹娘受气,非丈夫之所为也。只是一件,爹娘若知我应募从军,必然不允。功名之际,只可从权,我自有个道理。”

当下瞒过勤公、勤婆,竟往府中投军。太守试他武艺出众,将他充为队长,军政司上了名字。不一日招募数足,领兵官点名编号,给了口粮,制办衣甲器械,择个出征吉日,放炮起身。勤自励也不对爹娘说知,直到上路三日后,遇了个县中差役,方才写寄一封书信回来,勤公拆书开看时,写道:男自励无才无能,累及爹娘。今已应募,充为队长,前往安南。幸然有功,必然衣锦还乡,爹娘不必挂念!

勤公看毕,呆了半晌,开口不得。勤婆道:“儿子哪里去了?写甚么言语在书上?你不对我说?”勤公道:“对你说时,只怕急坏了你!儿子应募充军,从征安南去了。”勤婆笑道:“我多大难事,等儿子去十日半月后,唤他回来就是了。”勤公道:“妇道家不知利害!安南离此有万里之遥,音信尚且难通,况他已是官身,此去刀剑无情,凶多吉少。万一做了沙场之鬼,我两口儿老景谁人侍奉?”勤婆就哭天哭地起来,勤公也流泪不止。

过了数日,林亲家亦闻此信,特地自来问个端的。勤公、勤婆遮瞒不得,只得实说了,伤感了一场。木公回去说知,举家都不欢喜。正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他人分离犹自可,骨肉分离苦杀我。

光阴似箭,不觉三年,勤自一去,杳无音信。林公频频遣人来打探消息,都则似金针堕海,银瓶落井,全没些影响。同县也有几个应募去的,都则如此。

林公的妈妈梁氏对丈夫说道:“勤郎一去,三年不回,不知死活存亡。女儿年纪长成了,把他担误,不是个常法,你也该与勤亲家那边讨个决裂。虽然亲则是亲,各儿各女,两个肚皮里出来的。我女儿还不认得女婿的面长面短,却教他活活做孤孀不成?”

林公道:“阿妈说的是。”即忙来到勤家。对勤公道:“小女年长,令郎杳无归信。倘只是不归,作何区处?老荆日夜愁烦,特来与亲家商议。”

勤公已知其意,便道:“不肖子无赖,有误令爱芳年。但事已如此,求亲家多上覆亲母,耐心再等三年。若六年不回,任凭亲家将令爱别许高门,老汉再无言语。”

林公见他说道理,只得唯唯而退。回来与妈妈说知。梁氏向来知道女婿不学本分,心中百喜。今三年不回,正中其意,听说还要等三年,好不焦燥,恨不得十缩做一日,把三年一霎儿过了,

了个揖,就走开去了。

勤公教勤婆将媳妇装扮起来,却请林公进房,父女会面,出于意外,犹如梦中相逢,欢喜无限。

要接女儿回家,勤公、勤婆不肯。

择了吉日,就于家中拜堂成亲。

李承务家已知勤自励回来,自没话说。

后来郭、李一元帅恢复长安,肃宗皇帝登极,清查文武官员。

肃宗自为太子时,曾闻勤自励征讨之功,今番贼党簿籍中,没有他名字,嘉其未曾从贼,再起为亲军都指挥使,累征安庆绪、史思明有功。

年老致仕,夫妻偕老。

有诗为证:

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

奉劝人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五-译文

勤自励从小就不受拘束。到了十六岁,他长得高大强壮,手臂像猿一样灵活,擅长射箭,技艺超群。他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结交了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们一起放鹰、遛狗、骑马,以打猎为乐。有一天,他一天之内射死了三只老虎。

突然,一个穿着黄衣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称赞道:“你的勇猛,即使是古代的卞庄、李存孝也比不上!但是,好生恶杀,万物都有同情之心。古人说:‘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你为什么要杀它们呢?老虎是百兽之王,不能轻易杀害。当年黄公有道术,能用赤刀制服老虎,但最终还是被老虎所害。如果你自恃勇猛,继续滥杀,将来必定会触犯天意,难免会有不测之祸。”

勤自励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立刻折断箭矢发誓,从此不再杀虎。

有一天,他独自进山打猎,收获了一些野味后返回。走到半路,经过一个叫大树坡的地方,看到一只黄斑老虎误入陷阱,猎户们还没赶到。老虎看到勤自励来了,前腿跪地,低头垂耳,发出声音,似乎在乞求怜悯。

勤自励说:“畜生,我已经发誓不伤害你了。但今天是你自己掉进陷阱,与我无关。”老虎看着勤自励,嘴里不停地发出呜呜声。

勤自励说:“我现在做主放了你,你以后千万不要伤害人。”老虎听后点了点头。勤自励打破陷阱,放走了老虎。老虎得救后,狂跳着离开了。

勤自励说:“人们以捕获老虎为利,我却以放虎为仁。我想行仁,却让人失去了利益,这不是忠恕之道。”于是他把打到的野味放在陷阱里,空手回家了。正所谓:该放手时就放手,该施恩时就施恩。

由于勤自励不务正业,家境逐渐衰落,再加上他生性慷慨好客,经常带着一群朋友回家,索要酒食。勤公和勤婆对儿子的爱无微不至。起初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实在支撑不住了,只好对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不想着好好工作,整天游手好闲,这样下去有什么前途!别人家的孩子像你这个年纪,要么务农,要么经商,多少能赚些钱养活父母。而你只会花钱,不会赚钱,家业日渐凋零,还整天和一群朋友吃喝玩乐,不知道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已经竭尽全力,连衣服首饰都典当了,也有用完的时候。将来你手足无措,连父母也会饿死。我现在跟你说清楚,以后再带人上门,连一杯茶都不会给他们喝,你别着急!”

勤自励被父母教训了一顿,默默无言,走了出去。果然,好几天都没有人上门打扰。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勤自励又带了十几个猎户回家,借锅煮饭。勤公说:“让他们煮吧。”勤婆不同意,说:“费柴费火还是小事,只是刚让儿子回心转意,清净了几天,我心里正高兴。今天又来纠缠,开了这个头,以后怎么拒绝?以后还得赔茶赔酒。我已经受不了了,索性冷面相对,别惯着他了。”

勤公见勤婆不同意,便躲到一边,勤婆把中门关上,从门里说:“我家不是公馆,柴火不方便,你们去别处吧。”众人听了,只好离开。

勤自励满脸羞愧,叹了口气,心想:“我从小靠父母养活,没赚过一分钱,家里收入又少,怪不得父母。听说安南叛乱,朝廷正在各地招募军队,本府也贴出了告示。我的几个朋友已经应征入伍了。凭我这一身本事,或许能博得功名,衣锦还乡也未可知。守着这六尺之地,连累父母受气,不是大丈夫所为。只是有一件事,如果父母知道我应征入伍,肯定不会同意。为了功名,只能暂时瞒着他们,我自有办法。”

于是他瞒着父母,直接去府里投军。太守见他武艺出众,任命他为队长,军政司登记了他的名字。不久,招募的士兵人数够了,领兵官点名编号,发放了口粮,准备了衣甲器械,选了个出征的吉日,放炮出发。勤自励也没有告诉父母,直到上路三天后,遇到一个县里的差役,才写了一封信寄回家。勤公拆开信一看,上面写着:儿子自励无能,连累了父母。如今已经应征入伍,担任队长,前往安南。如果立下功劳,必定衣锦还乡,父母不必挂念!

勤公看完信,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勤婆问:“儿子去哪儿了?信上写了什么?你怎么不告诉我?”勤公说:“告诉你,怕你急坏了!儿子应征入伍,去安南打仗了。”勤婆笑道:“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等儿子去十天半个月后,叫他回来就是了。”勤公说:“你一个妇道人家,不懂利害!安南离这里万里之遥,连音信都难通,何况他现在已经是官身,战场上刀剑无情,凶多吉少。万一他死在战场上,我们老两口谁来照顾?”勤婆听了,哭天喊地,勤公也泪流不止。

过了几天,林亲家也听说了这件事,特地来问个究竟。勤公和勤婆无法隐瞒,只好如实相告,大家都感到非常伤感。林公回去后告诉了家人,全家都不高兴。正所谓:最快乐的是新相识,最悲伤的是生离死别。别人分离尚且可以忍受,骨肉分离却让人痛苦万分。

时间飞逝,转眼三年过去了,勤自励一去,杳无音信。林公多次派人去打探消息,都像石沉大海,毫无音讯。同县也有几个应征入伍的人,情况也是如此。

林公的妻子梁氏对丈夫说:“勤郎一去三年不回,生死未卜。女儿年纪已经大了,再这样耽误下去不是办法,你也该去勤家那边讨个说法。虽然我们是亲家,但各人有各人的儿女,都是自己肚子里出来的。我女儿连女婿的面都没见过,难道要让她守活寡吗?”

林公说:“你说得对。”于是赶紧来到勤家,对勤公说:“我女儿年纪大了,你儿子却杳无音信。如果他一直不回来,我们该怎么办?我妻子日夜忧愁,特地来和亲家商量。”

勤公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便说:“我那不肖子不务正业,耽误了你女儿的青春。但事已至此,请亲家多劝劝你妻子,再耐心等三年。如果六年后他还不回来,任凭你女儿另嫁高门,我绝无怨言。”

林公见他讲道理,只好点头答应,回去告诉了妻子。梁氏一向知道女婿不务正业,心里早就对他不满。如今三年不回,正合她的心意,听说还要再等三年,心里非常焦躁,恨不得把三年时间一下子缩短过去。

行了个揖礼,就离开了。

勤公让勤婆把媳妇打扮起来,然后请林公进房间,父女相见,出乎意料,就像梦中重逢一样,非常高兴。

想要接女儿回家,但勤公和勤婆不同意。

选了个好日子,就在家里举行了婚礼。

李承务家已经知道勤自励回来了,自然没什么可说的。

后来郭、李两位元帅收复了长安,肃宗皇帝登基,清查文武官员。

肃宗在做太子时,就听说过勤自励的征战功绩,这次在贼党的名册中没有他的名字,赞赏他没有跟随贼党,再次起用他为亲军都指挥使,多次征讨安庆绪、史思明有功。

年老退休,夫妻一起安享晚年。

有诗为证:

如果行事刻薄,人人都会怨恨;如果能施恩,连老虎也会亲近。

奉劝人们多做方便他人的事,能宽容的地方就宽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五-注解

浮沤:水上的泡沫,比喻短暂无常的事物。

公道:公正的道理,指符合天理和人心的正义行为。

天理:指宇宙间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能主宰人间善恶。

倾银铺:古代的一种店铺,主要从事银器的买卖和加工。

大虫:古代对老虎的俗称。

八字:指人的生辰八字,古代认为八字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吊睛白额虎:一种传说中的猛虎,形容其凶猛异常。

佛堂:供奉佛像、进行佛教活动的场所。

义虎:指有义气、知恩图报的老虎,常用于形容动物也有仁义之心。

卞庄:卞庄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勇士,以勇猛著称,曾单枪匹马刺杀双虎。

李存孝:李存孝,唐朝末年著名的猛将,以勇猛善战闻名,传说中他曾徒手搏虎。

黄公:黄公,传说中的古代道士,擅长道术,能以赤刀制虎,但最终仍被虎所害。

安南:古代对越南的称呼,此处指越南地区。

节度使:唐朝时期的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方的军政大权。

军政司:古代负责军队行政事务的机构。

林亲家:指勤自励的岳父家,林公是勤自励的岳父。

勤自励: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位从军十年的士兵,因战事离家,归来后发现妻子即将改嫁,遂持剑前往阻止。

林公:勤自励的岳父,林公是对岳父的尊称。

潮音:勤自励的妻子,坚守贞节,誓死不从父母改嫁的安排。

黄斑吊睛白额虎:故事中的神兽,象征着报恩和正义,帮助勤自励找回妻子。

大树坡:故事中的地点,勤自励在此避雨并遇到神虎。

青龙共白虎同去: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四象之一,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此处比喻勤自励与神虎一同行动,吉凶未卜。

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或告别,通常双手合十,身体微微前倾。

勤公、勤婆:勤自励的父母,勤公是对父亲的尊称,勤婆是对母亲的尊称。

拜堂成亲:古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新郎新娘在堂前行礼,正式结为夫妻。

李承务:勤自励的岳父,承务是官职名,李承务即李姓的承务郎。

郭、李一元帅:指郭子仪和李光弼,唐朝著名的将领,曾平定安史之乱。

肃宗皇帝:唐肃宗李亨,唐朝第八位皇帝,安史之乱后登基。

安庆绪、史思明:安史之乱的叛军首领,安庆绪是安禄山的儿子,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将。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称谓。

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行事刻薄,人人都会怨恨他;如果一个人能够施恩,即使是凶猛的虎也会亲近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五-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故事中的韦德和单氏夫妇,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因天理昭彰而得以保全性命。故事的核心思想是劝诫世人要存公道、守天理,不可贪图私利而谋害他人。

文本开篇以八句诗点明主题,强调世间万物无常,唯有公道和天理才能长存。诗中提到‘使心用心,反害其身’,揭示了恶有恶报的道理,这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相契合。

故事中的韦德和单氏夫妇,代表了古代社会中普通百姓的形象。韦德的父亲为人公道,生意兴隆,体现了‘善有善报’的观念。而韦德与单氏的婚姻,虽因单裁缝的去世而显得坎坷,但最终因天理昭彰而得以保全,展现了‘天理不容恶’的主题。

张稍作为反面角色,代表了那些心怀不轨、贪图私利的人。他的恶行最终被天理所惩罚,被老虎所吞噬,这一情节不仅具有戏剧性,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恶行的严厉谴责。

故事中的老虎被赋予了神明的属性,成为天理的执行者。老虎的出现不仅是对张稍恶行的惩罚,也是对韦德夫妇的考验和救赎。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动物的崇拜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最后,韦德夫妇因感激天地的恩德而终身信佛,并在家中建造佛堂,日夜烧香。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天理的敬畏,也反映了佛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整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念,强调了天理和公道的重要性。同时,故事中的老虎和佛教元素,也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自然和宗教的深刻理解与信仰。

这段古文通过勤自励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以及个人命运的变迁。勤自励原本是一个勇猛善射的青年,但在黄衣老者的劝诫下,他意识到好生恶杀的重要性,并立誓不再杀虎。这一转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即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勤自励的家庭背景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他的父母虽然爱子心切,但也对他的游荡生活感到无奈和焦虑。勤自励最终选择从军,既是为了追求功名,也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这一选择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个人命运与家庭责任的紧密联系。

文中还通过勤自励与老虎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老虎作为百兽之王,象征着自然的力量,而勤自励放虎的行为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共处的愿望。这一情节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此外,文中还通过勤自励与林家的婚姻问题,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与家庭伦理。林家的焦虑与勤家的无奈,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婚姻与家庭责任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人命运对家庭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勤自励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的变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主人公勤自励因战事离家十年,归来后发现妻子即将改嫁,遂持剑前往阻止。故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观念,勤自励的忠诚与潮音的贞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

故事中的黄斑吊睛白额虎不仅是一个神兽形象,更是正义与报恩的象征。它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勤自励的困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的道德观念。这种将动物人格化、赋予其道德意义的叙事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艺术特色。

此外,故事中的大树坡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点,不仅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勤自励在此避雨并遇到神虎,这一情节的设置巧妙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细节的精心处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婚姻、家庭和个人品德的重视。勤自励和潮音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忠诚和贞节的赞美,也是对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忠诚与贞节的故事,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一次深刻诠释。

这段文字选自唐代传奇小说《勤自励传》,讲述了勤自励在战乱中与家人重逢,并在家中成亲的故事。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勤自励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在战乱中的忠诚与勇敢。

首先,文本通过勤自励与家人的重逢,展现了家庭在战乱中的重要性。勤自励的父母为他安排了婚礼,体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中对婚姻的重视。婚礼的举行不仅是对勤自励个人的祝福,也是对家庭和谐的期盼。

其次,文本通过勤自励在战乱中的表现,展现了忠诚与勇敢的品质。勤自励在安史之乱中未曾从贼,得到了肃宗皇帝的嘉奖,并被任命为亲军都指挥使。这一情节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忠诚与勇敢的推崇,也体现了勤自励作为一个将领的责任感与担当。

最后,文本通过结尾的诗句,传达了深刻的道德教诲。’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这两句诗,强调了施恩与宽容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勤自励个人品德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劝诫,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行善积德,宽容待人。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勤自励的忠诚与勇敢,勤公、勤婆的慈爱与智慧,林公的宽厚与豁达,都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行动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结尾的诗句更是画龙点睛,使整个故事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对忠诚与勇敢的推崇。它不仅是对勤自励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唐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以及人们对忠诚与勇敢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0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