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年代:明代(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40篇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四-原文
隋炀帝逸游召谴
玉树歌残舞袖斜,景阳宫里剑如麻。曙星自合临天下,千里空教怨丽华。
这首诗单表隋文帝篡周灭陈,奄有天下,一统太平,真个治得外户不闭,路不拾遗。
初时已立太子勇为东宫,却因不得母后独孤氏欢心。
原来,那个独孤皇后最是妒忌,文帝畏而爱之。
常言:“前代帝王,骨肉分争,皆因嫡庶相猜相忌,致有祸胎。今吾家五子同母,傍无异生之子,后来安享太平,绝无后患。”
不想太子勇嫡妃元氏无宠,抑郁而死,专宠云定兴之女。
所生子女,皆是庶出。独孤皇后心中甚是不愤,每每在文帝前谮诉太子勇之短。
文帝极是惧内的,听他言话,太子勇日渐日疏。
来晋王广又多以金宝珠玉,结交越公杨素,令他谗废太子。
杨素是文帝第一个有功之臣,言无不从。皇后谮之于内,杨素毁之于外。
文帝积怒太子勇,已非一日。
遂废太子勇为庶人,幽之别宫,却立晋王广为太子。
受命之日,地皆震动。识者皆知其夺嫡阴谋。
独杨素残忍深刻,扬扬得意,以为:“太子由我得立。”威权震天下,百官皆畏而避之。
后来独孤皇后崩,后宫却得近幸。
文帝有一位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隋灭陈,配掖庭。
性聪慧,姿貌无双。及皇后崩后,始进位为贵人。
专房擅宠,后宫莫及。
文帝寝疾于仁寿宫,夫人与太子广同侍疾。
平旦,夫人出更衣,为太子所逼。
夫人拒之,发乱神惊,归于帝所。
文帝怪其容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泣曰:“太子无礼。”
文帝大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盖指皇后也。
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司空越公杨素等,曰:“召我儿来。”
述等将呼太子广,帝曰:“勇也。”
杨素曰:“国本不可屡迁,臣不敢奉诏。”
帝气哽塞,回面向内不言。
素出语太子广曰:“事急矣。”
太子广拜素曰:“以终身累公。”
有顷,左右报素曰:“帝呼不应,喉中呦呦有声。”
素急入,文帝已崩矣。
陈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悲恸。
晡时,太子广遣使者赍金合,缄封其际,亲书封字以赐夫人。
夫人见之惶惧,以为药酒,不敢发。
使者促之,乃开,见盒中有同心结数枚。
宫人咸相庆曰:“得免死矣。”
陈夫人恚而却坐,不肯致谢。
宫人咸逼之,乃拜使者。
太子夜入烝焉。
明旦发丧,使人杀故太子勇而后即位。
左右扶太子上殿。
太子足弱,欲倒者数四,不能上。
杨素叱去左右,以手扶接,太子援之乃上。
百官莫不嗟叹。
杨素归谓家人曰:“小儿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郎,不知能了当否?”
素恃己有功,于帝多呼为郎君。
时宴内宫,宫人偶遗酒污素衣。
素叱左右引下加挞焉。
帝甚不平,隐忍不发。
一日,帝与素钓鱼于后苑池上,并坐,左右张伞以遮日。
帝起如厕,回见素坐赭伞下,风骨秀异,神彩毅然。
帝大忌之。
帝每欲有所为,素辄抑而禁之,由是愈不快于素。
会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先是,素一日欲入朝,见文帝执金钺逐之,曰:“此贼,吾欲立勇,竟不从吾言。今必杀汝。”
素惊怖入室,召子弟二人语曰:“吾必死矣!出见文帝如此如此。”
移时而死。
帝自素死,益无忌惮,沉迷女色。
一日,顾诏近侍曰:“人主享天下之富,亦欲极当年之乐,自快其意。
今天下富安,外内无事,正吾行乐之日也。
今宫殿虽壮丽显敞,苦无曲房小室,幽轩短槛。
若得此,则吾期老于其中也。”
近侍高昌奏曰:“臣有友项升,浙人也。自言能构宫室。”
翌日,诏召问之。
升曰:“臣乞先进图本。”
后日进图,帝览之,大悦。
即日诏有司供具材木,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
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回环四合,牖户自通,千门万户,金碧相辉,照耀人耳目。
金虬伏于栋下,玉兽蹲于户傍;壁砌生光,琐窗曜日,工巧之极,自古未之有比也。
费用金宝珠玉,库藏为之一空。
人误入其中者,虽终日不能出。
帝幸之,大悦,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诏以五品官赐升,仍给内库金帛千匹赏之。
诏选良家女数千以居楼中。
帝每一幸,经月不出。
是月,大夫何稠进御女车。
车之制度绝小,只容一人,有机伏于其中。
若御童女,则以机碍女之手足,女纤毫不能动。
帝以处女试之,极喜,召何稠谓之曰:“卿之巧思,一何神妙如此。”
以千金赠之。
稠又进转关车,可以升楼阁,如行平地。
车中御女,则自摇动。
帝尤喜悦,谓稠曰:“此车何名?”
稠曰:“臣任意造成,未有名也,愿赐佳名。”
帝曰:“卿任其巧意以成车,朕得之,任其意以自乐,可命名任意车也。”
帝又令画工绘画士女交合之图数十幅,悬于阁中。
其年,上官时自江外得替回,铸乌铜鉴数十面,其高五尺,而阔三尺,磨以成镜为屏,环于寝所,诣阙投进。
帝以屏纳迷楼中,而御女于其傍,纤毫运转,皆入于鉴中。
帝大喜曰:“绘画得其形像耳,此得人之真容也,胜绘图万倍矣。”
帝日夕沉荒于迷楼,罄竭其力,亦多倦息。
又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役民力常百万,内为十六院。
聚巧石为山,凿池为五湖四海,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送京师。
诏定西苑十六院名:
景明、迎晖、栖鸾、晨光、明霞、翠华、文安、积珍、影纹、仪凤、仁智、清修、宝林、和明、绮阴、绛阳。
每
院择宫中佳丽谨厚有容色美人实之,选帝常幸御者为之首。分派宦者,主出入易市。
又凿五湖,每湖四方十里,东曰翠光湖、南曰迎阳湖、西曰金光湖、北曰洁水湖、中曰广明湖。湖中积土石为山,构亭殿,屈曲环绕澄泓,皆穷极人间华丽。
又凿北海,周环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莱、方丈、瀛洲,其上皆台榭回廊,其下水深数丈。开通五湖北海,通行龙凤舸。
帝多泛东湖,因制湖上曲《望江南》八阕云:
湖上月,偏照列仙家。水浸寒光铺枕簟,浪摇晴影走金蛇。偏称泛灵槎。光景好,轻彩望中斜。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枝花。开宴思无涯。
其二云:
湖上柳,烟里不胜催。宿雾洗开明媚眼,东风摇弄好腰肢。烟雨更相宜。环曲岸,阴覆画桥低。线拂行人春晚后,絮飞晴雪暖风时。幽意更依依。
其三云:
湖上雪,风急堕还多。轻片有时敲竹户,素华无韵入澄波。望外玉相磨。湖水远,天地色相和。仰面莫思梁苑赋,朝来且听玉人歌。不醉拟如何?
其四云:
湖上草,碧翠浪通津。修带不为歌舞缓,浓铺堪作醉人茵。无意衬香衾。晴霁后,颜色一般新。游子不归生满地,佳人远意正青春。留咏卒难伸。
其五云:
湖上花,天水浸灵芽。浅蕊水边匀玉粉,浓苞天外剪明霞。日在列仙家。开烂熳,插鬓若相遮,水殿春寒幽冷艳,玉轩晴照暖添华。清赏思何赊。
其六云:
湖上女,精选正轻盈。犹恨乍离金殿侣,相将尽是采莲人。清唱谩频频。轩内好,嬉戏下龙津。玉管朱弦闻尽夜,踏青斗草事青春。玉辇从群真。
其七云:
湖上酒,终日助清欢。檀板轻声银甲缓,醅浮香米玉蛆寒。醉眼暗相看。春殿晚,仙艳奉杯盘。湖上风光真可爱,醉乡天地就中宽。帝主正清安。
其八云:
湖上水,流绕禁园中。斜日暖摇清翠动,落花香暖众纹红。苹末起清风。闲纵目,鱼跃小莲东。泛泛轻摇兰棹稳,沉沉寒影上仙宫。远意更重重。
帝常游湖上,多令宫中美人歌唱此曲。
大业六年,后苑草木鸟兽繁息茂盛:桃蹊柳径,翠阴交合;金猿青鹿,动辄成群。自大内开为御道,直通西苑,夹道植长松高柳。帝多宿苑中,去来无时。侍御多夹道而宿,帝往往于中夜即幸焉。
道州贡矮民王义,眉目浓秀,应对敏捷,帝尤爱之。常从帝游,终不得入宫。曰:“尔非宫中物也。”义乃出,自宫以求进。帝由是愈加怜爱,得出入内寝。义多卧御榻下。帝游湖海回,多宿十六院。
一夕,中夜,帝潜入栖鸾院。时夏气暄烦,院妃庆儿卧于帘下。初月照轩,甚是明朗。庆儿睡中惊魇,若不救者。帝使义呼庆儿。帝自扶起,久方清醒。帝曰:“汝梦中何故而如此?”庆儿曰:“妾梦中如常时,帝握妾臂,游十六院。至第十院,帝入坐殿上。俄时火发,妾乃奔走,回视帝坐烈焰中,惊呼人救帝,久方睡觉。”帝自强解曰:“梦死得生,火有威烈之势。吾居其中,得威者也。”后帝幸江都被弑。帝入第十院,居火中,此其应也。
一夕,帝因观殿壁上有广陵图,帝注目视之,移时,不能举步。时萧后在侧,谓帝曰:“知他是甚图画?何消帝如此挂心?”帝曰:“朕不爱此画,只为思旧游之处耳。”于是以左手凭后肩,右手指图上山水及人烟村落寺宇,历历皆如在目前,谓萧后曰:“朕昔征陈后主时游此,岂期久有天下,万机在躬,便不得豁然于怀抱也。”言讫,容色惨然。萧后奏曰:“帝意在广陵,何如一幸?”帝闻之,言下恍然。
即日召群臣,言欲至广陵,旦夕游赏。议当泛巨舟,自洛入河,自河达海入淮,至广陵。群臣皆言:“似此程途,不啻万里,又孟津水紧,沧海波深,若泛巨舟,事恐不测。”
时有谏议大夫萧怀静,乃皇后弟也,奏曰:“臣闻秦始皇时,金陵有王气,始皇使人凿断砥柱,王气遂绝。今睢阳有王气,又陛下喜在东南,欲泛孟津,又虑危险。况大梁西北有故河道,乃是秦将王贲畎水灌大梁之处。乞陛下广集兵夫,于大梁起首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阴,放孟津水出。此间地不过千里,况于睢阳境内经过。一则路达广陵,二则凿穿王气。”
帝闻奏,大喜。出敕朝堂,有敢谏开河者斩。乃命征北大总管麻叔谋为开河都护,以荡寇将军李渊为开河副使。渊称疾不赴,即以左屯卫将军令狐达代之。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隐匿者,斩三族。凡役夫五百四十三万馀人,昼夜开掘,急如星火。又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使命促督。民间有配著造船一只者,家产破用皆尽,犹有不足,枷项笞背,然后鬻卖子女以供官费。
到得开河功役渐次将成,龙舟亦就。帝大喜,将幸江都,命越王侗留守东都。宫女半不随驾,争攀号留。且言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遣将征之。帝意不回。作诗留别宫人云:
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车驾既行,师徒百万。离都旬日,长安贡御车女袁宝儿,年十五,腰肢纤堕,呆憨多态。帝宠爱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云:“得之嵩山坞中,人不知其名,采花者异而贡之。”会帝驾适至,因以“迎辇”名之。帝令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
时诏虞世南草《征辽指挥德音敕》,宝儿持花侍侧,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
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作诗嘲之。”
世南应诏,为绝句云:
学画莺黄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宠,长把花枝傍辇行。
帝大悦。
既至汴京,帝御龙舟,萧后乘凤舸。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龙舟凤舸。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
时方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则牵舟之人庇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献柳一株,赏一匹绢。百姓竞献之。
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皆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与灾同音,盖妖谶也。
栽毕,取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数里。
一日,帝将登龙舟,凭殿脚女吴绛仙肩,喜其媚丽,不与群辈等,爱之,久不移步。绛仙善画长蛾眉,帝色不自禁。回辇,召绛仙,将拜婕妤。萧后性妒忌,故不克谐。帝寝兴罢,擢为龙舟首楫,号曰“崆峒夫人”。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徵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绛仙得赐螺黛不绝。帝每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顾内谒者曰:“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因吟《持楫篇》赐之曰:
旧曲歌桃叶,新妆艳落梅。将身傍轻楫,知是渡江来。
诏殿脚女千辈唱之。
时越溪进耀光绫,绫纹突起,有光彩。帝独赐司花女及绛仙,他人莫预。萧后恚愤不怿。由是二姬稍稍不得亲幸,帝常登楼忆之,题东南柱二篇云:
黯黯愁侵骨,绵绵病欲成。须知潘岳鬓,大半为多情。
又云:
不信长相忆,丝从鬓里生。闲来倚槛立,相望几含情。
殿脚女自至广陵,悉命备月观行宫,绛仙辈亦不得亲侍寝殿。
有郎将自瓜州宣事回,进合欢果一器。帝命小黄门以一双驰骑赐绛仙。遇马上摇动,合欢蒂解,绛仙拜赐,因附红笺小简上进曰:
驿骑传双果,君王宠念深。宁知辞帝里,无复合欢心。
帝览之,不悦,顾小黄门曰:“绛仙如何辞怨之深也?”黄门拜而言曰:“适走马摇动,及月观,果已离解,不复连理。”
帝因言曰:“绎仙不独容貌可观,诗意深切,乃女相如也。亦何谢左贵嫔乎?”
帝尝醉游后宫,偶见宫婢罗罗者,悦而私之。罗罗畏萧后,不敢迎帝,因托辞以程姬之疾,不可荐寝。帝乃嘲之曰:
个人无赖是横波,黛染隆颅簇小峨。幸好留侬伴成梦,不留侬住意如何?
帝自达广陵,沉湎滋深,荒淫无度,往往为妖崇所惑。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帝幼年与后主甚善,乃起迎之,都忘其已死。后主尚唤帝为殿下。后主戴青纱皂帻,青绰袖,长裾,绿锦纯缘紫纹方平履。舞女数十,罗侍左右。
中有一女殊色,帝屡目之。后主云:“殿下不识此人耶?即张丽华贵妃也。每忆桃叶山前乘战舰与此妃北渡。尔时丽华最恨,方倚临春阁,试东郭㕙紫毫笔,书小砑红绡,作答江令‘璧月’句未终,见韩擒虎跃青骢马,拥万甲骑,直来冲人,都不存去就之礼,以至有今日。”言罢,即以绿文测海酒蠡,酌红梁新酿劝帝。帝饮之甚欢,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丽华白后主,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粗巨,无复往时姿态。帝再三强之。乃徐起舞,终一曲。后主问帝:“萧妃何如此人?”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后主复诵诗十数篇。帝不记之,独爱《小牕诗》及《寄侍儿碧玉诗》。《小牕诗》云:
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寄碧玉》云:
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愁魂若非散,凭仗一相招。
丽华拜求帝赐一章,帝辞以不能。丽华笑曰:“尝闻‘此处不留侬,会有留侬处。’安得言不能耶?”帝强为之,操笔立成,曰:
见面无多事,闻名尔许时。坐来生百媚,实个好相知。
丽华捧诗,赧然不怿。后主问帝:“龙舟之游,乐乎?始谓殿下致治在尧舜之上,今日仍此逸游。大抵人生各图快乐,向时何见罪之深耶?三十六封书,至今使人怏怏不悦。”帝忽悟其已死,叱之曰:“何今日尚呼我为殿下,复以往事相讯耶?”恍惚不见,帝兀然不自知,惊悸移时。
帝后御龙舟,中道,夜半,闻歌者甚悲,其辞曰: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少。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帝闻其歌,遽遣人求其歌者,至晓不得其人。帝颇旁徨,通夕不寐。帝知世祚已去,意欲遂幸永嘉,群臣皆不愿从。扬州朝百官,天下朝贡使无一人至者。有来者,在途遭兵夺其贡物。帝犹与群臣议,诏十三道起兵,诛不朝贡者。
帝深识玄象,常夜起观天,乃召太史令袁充,问曰:“天象如何?”充伏地泣涕曰:“星文大恶,贼星逼帝座甚急,恐祸起旦夕!愿陛下遽修德灭之。”帝不乐,乃起,入便殿,索酒自歌曰:
宫木阴浓燕子飞,兴亡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艳恋红
辉。
歌竟,不胜其悲。近侍奏:“无故而歌甚悲,臣皆不晓。”帝曰:“休问。他日自知也。”俯首不语,召矮民王义问曰:“汝知天下将乱乎?”义泣对曰:“臣远方废民,得蒙上贡,进入深宫,久承恩泽,又尝自宫,以近陛下。天下大乱,固非今日,履霜坚冰,其渐久矣。臣料大祸,事在不救。”帝曰:“子何不早告我也?”义曰:“臣惟不言,言即死久矣。”帝乃泣下沾襟,曰:“子为我陈败乱之理,朕贵知其故也。”
明日,义上书曰:
臣本出南楚卑薄之地,逢圣明出治之时,不爱此身,愿从入贡。臣本侏儒,性尤蒙滞。出入左右,积有年岁。浓被圣私,皆逾素望。侍从乘舆,周旋台阁。臣虽至鄙,酷好穷经。颇知善恶之本源,少识兴亡之所以。还往民间,周知利害。深蒙顾问,方敢敷陈。自陛下嗣守元符,体临大器,圣神独断,谋谏莫从。大兴西苑,两至辽东。龙舟逾万艘,宫阙遍天下。兵甲常役百万,士民穷乎山谷。征辽者百不存十,殁葬者十未有一。帑藏全虚,谷粟涌贵。乘舆竟往,行幸无时。兵人侍从,常守空宫。遂令四方失望,天下为墟。方今有家之村,存者可数;子弟死于兵役,老弱困于蓬蒿。兵尸如岳,饿莩盈郊。狗彘厌人之肉,鸢鱼食人之馀。臭闻千里,骨积高原。阴风无人之墟,鬼哭寒草之下。目断平野,千里无烟。万民剥落,不保朝昏。父遗幼子,妻号故夫。孤苦何多,饥荒尤甚。乱离方始,生死谁知。人主爱人,一何至此!陛下圣性毅然,孰敢上谏?或有鲠言,即令赐死。臣下相顾,箝结自全。龙逢复生,安敢议奏!左右近臣,阿谀顺旨。迎合帝意,造作拒谏。皆出此途,乃逢富贵。陛下恶过,从何得闻?方今又败辽师,再幸东土,社稷危于春雪,干戈遍于四方。生民已入涂炭,官吏犹未敢言。陛下自惟:若何为计?陛下欲兴师,则兵吏不顺;欲行幸,则将卫莫从。适当此时,何以自处?陛下虽欲发愤修德,特加爱民,圣慈虽切救时,天下不可复得。大势已去,时不再来。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决,掬壤不能救!臣本远人,不知忌讳。事急至此,安敢不言。臣今不死,后必死兵。敢献此书,延颈待尽。
帝省义奏,曰:“自古安有不亡之国,不死之主乎?”义曰:“陛下尚犹蔽饰己过!陛下常言:‘吾当跨三皇,超五帝,下视商周,使万世不可及。’今日之势如何?能自复回都辇乎?”
帝再三加叹。义曰:“臣昔不言,诚爱生也;今既具奏,愿以死谢。天下方乱,陛下自爱。”
少选,左右报曰:“义自刎矣。”帝不胜悲伤,命厚葬焉。时值阁裴虔通、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左右屯卫将军字文化及,将谋作乱。因请放官奴,分直上下。帝可其奏,即下诏云:
寒暑迭用,所以成岁功也;日月代明,所以均劳逸也。故士子有游息之谈,农夫有休养之节。咨尔髦众:服役甚勤,执劳无怠;埃垢溢于爪发,虮虱结于兜鍪。朕甚悯之。俾尔休番,从便嬉戏,无烦方朔滑稽之请,而从卫士递上之文。朕于侍从之间,可谓恩矣,可依前件施行。
不数日,忽中夜闻外切切有声。帝急起,衣冠御内殿。坐未久,左右伏兵俱起。司马德戡携白刃向帝。帝叱之曰:“吾终年重禄养汝,吾无负汝,汝何得负我!”帝常所幸朱贵儿在帝傍,谓德戡曰:“三日前,帝虑侍卫秋寒,诏宫人悉絮袍裤,帝自临视。造数千领,两日毕功。前日颁赐,尔等岂不知也?何敢迫胁乘舆!”乃大骂德戡。德戡斩之,血溅帝衣。
德戡前数帝罪,且曰:“臣实负陛下。但今天下俱叛,二京已为贼据。陛下归亦无门,臣生亦无路。臣已亏臣节,虽欲复已,不可得也,愿得陛下首以谢天下。”乃携剑逼帝。
帝复叱曰:“汝岂不知诸侯之血入地,大旱三年,况天子乎?死自有法。”命索药酒,不得。左右进练巾,逼帝入阁自经死。萧后率左右宫娥,辍床头小版为棺敛,粗备仪卫,葬于吴公台下,即前此帝与陈后主相遇处也。
初,帝不爱第三子齐王腖,见之常切齿。每行幸,辄录以自随。及是难作,谓萧后曰:“得非阿孩耶?”阿孩,齐王腖小字也。
司马德戡等既弑帝,即驰遣骑兵执齐王腖于私第,裸跣驱至当街。腖曰:“大家计必杀儿,愿容儿衣冠就死。”犹意帝遣人杀之。父子见杀,至死不明,可胜痛悼。
后唐文皇太宗皇帝,提兵入京,见迷楼,太宗叹曰:“此皆民膏血所为也。”乃命放出诸宫女,焚其宫殿,火经月不灭。前谣前诗,无不应验。方知炀帝非天亡之也。后人有诗:
十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更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四-译文
隋炀帝逸游召谴
玉树歌残舞袖斜,景阳宫里剑如麻。曙星自合临天下,千里空教怨丽华。
这首诗单表隋文帝篡周灭陈,奄有天下,一统太平,真个治得外户不闭,路不拾遗。
初时已立太子勇为东宫,却因不得母后独孤氏欢心。
原来,那个独孤皇后最是妒忌,文帝畏而爱之。
常言:“前代帝王,骨肉分争,皆因嫡庶相猜相忌,致有祸胎。今吾家五子同母,傍无异生之子,后来安享太平,绝无后患。”
不想太子勇嫡妃元氏无宠,抑郁而死,专宠云定兴之女。
所生子女,皆是庶出。独孤皇后心中甚是不愤,每每在文帝前谮诉太子勇之短。
文帝极是惧内的,听他言话,太子勇日渐日疏。
来晋王广又多以金宝珠玉,结交越公杨素,令他谗废太子。
杨素是文帝第一个有功之臣,言无不从。皇后谮之于内,杨素毁之于外。
文帝积怒太子勇,已非一日。
遂废太子勇为庶人,幽之别宫,却立晋王广为太子。
受命之日,地皆震动。识者皆知其夺嫡阴谋。
独杨素残忍深刻,扬扬得意,以为:“太子由我得立。”威权震天下,百官皆畏而避之。
后来独孤皇后崩,后宫却得近幸。
文帝有一位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隋灭陈,配掖庭。
性聪慧,姿貌无双。及皇后崩后,始进位为贵人。
专房擅宠,后宫莫及。
文帝寝疾于仁寿宫,夫人与太子广同侍疾。
平旦,夫人出更衣,为太子所逼。
夫人拒之,发乱神惊,归于帝所。
文帝怪其容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泣曰:“太子无礼。”
文帝大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盖指皇后也。
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司空越公杨素等,曰:“召我儿来。”
述等将呼太子广,帝曰:“勇也。”
杨素曰:“国本不可屡迁,臣不敢奉诏。”
帝气哽塞,回面向内不言。
素出语太子广曰:“事急矣。”
太子广拜素曰:“以终身累公。”
有顷,左右报素曰:“帝呼不应,喉中呦呦有声。”
素急入,文帝已崩矣。
陈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悲恸。
晡时,太子广遣使者赍金合,缄封其际,亲书封字以赐夫人。
夫人见之惶惧,以为药酒,不敢发。
使者促之,乃开,见盒中有同心结数枚。
宫人咸相庆曰:“得免死矣。”
陈夫人恚而却坐,不肯致谢。
宫人咸逼之,乃拜使者。
太子夜入烝焉。
明旦发丧,使人杀故太子勇而后即位。
左右扶太子上殿。
太子足弱,欲倒者数四,不能上。
杨素叱去左右,以手扶接,太子援之乃上。
百官莫不嗟叹。
杨素归谓家人曰:“小儿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郎,不知能了当否?”
素恃己有功,于帝多呼为郎君。
时宴内宫,宫人偶遗酒污素衣。
素叱左右引下加挞焉。
帝甚不平,隐忍不发。
一日,帝与素钓鱼于后苑池上,并坐,左右张伞以遮日。
帝起如厕,回见素坐赭伞下,风骨秀异,神彩毅然。
帝大忌之。
帝每欲有所为,素辄抑而禁之,由是愈不快于素。
会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先是,素一日欲入朝,见文帝执金钺逐之,曰:“此贼,吾欲立勇,竟不从吾言。今必杀汝。”
素惊怖入室,召子弟二人语曰:“吾必死矣!出见文帝如此如此。”
移时而死。
帝自素死,益无忌惮,沉迷女色。
一日,顾诏近侍曰:“人主享天下之富,亦欲极当年之乐,自快其意。
今天下富安,外内无事,正吾行乐之日也。
今宫殿虽壮丽显敞,苦无曲房小室,幽轩短槛。
若得此,则吾期老于其中也。”
近侍高昌奏曰:“臣有友项升,浙人也。自言能构宫室。”
翌日,诏召问之。
升曰:“臣乞先进图本。”
后日进图,帝览之,大悦。
即日诏有司供具材木,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
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回环四合,牖户自通,千门万户,金碧相辉,照耀人耳目。
金虬伏于栋下,玉兽蹲于户傍;壁砌生光,琐窗曜日,工巧之极,自古未之有比也。
费用金宝珠玉,库藏为之一空。
人误入其中者,虽终日不能出。
帝幸之,大悦,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诏以五品官赐升,仍给内库金帛千匹赏之。
诏选良家女数千以居楼中。
帝每一幸,经月不出。
是月,大夫何稠进御女车。
车之制度绝小,只容一人,有机伏于其中。
若御童女,则以机碍女之手足,女纤毫不能动。
帝以处女试之,极喜,召何稠谓之曰:“卿之巧思,一何神妙如此。”
以千金赠之。
稠又进转关车,可以升楼阁,如行平地。
车中御女,则自摇动。
帝尤喜悦,谓稠曰:“此车何名?”
稠曰:“臣任意造成,未有名也,愿赐佳名。”
帝曰:“卿任其巧意以成车,朕得之,任其意以自乐,可命名任意车也。”
帝又令画工绘画士女交合之图数十幅,悬于阁中。
其年,上官时自江外得替回,铸乌铜鉴数十面,其高五尺,而阔三尺,磨以成镜为屏,环于寝所,诣阙投进。
帝以屏纳迷楼中,而御女于其傍,纤毫运转,皆入于鉴中。
帝大喜曰:“绘画得其形像耳,此得人之真容也,胜绘图万倍矣。”
帝日夕沉荒于迷楼,罄竭其力,亦多倦息。
又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役民力常百万,内为十六院。
聚巧石为山,凿池为五湖四海,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送京师。
诏定西苑十六院名:
景明、迎晖、栖鸾、晨光、明霞、翠华、文安、积珍、影纹、仪凤、仁智、清修、宝林、和明、绮阴、绛阳。
每
宫中挑选容貌美丽、性格谨慎厚道的佳丽,皇帝常宠幸的妃子被选为首领。分配宦官,负责出入市场。
又开凿了五个湖,每个湖方圆十里,东边的叫翠光湖、南边的叫迎阳湖、西边的叫金光湖、北边的叫洁水湖、中间的叫广明湖。湖中堆积土石成山,建造亭台楼阁,曲折环绕清澈的湖水,极尽人间的华丽。
又开凿了北海,周长四十里,湖中有三座山,模仿蓬莱、方丈、瀛洲,山上建有台榭回廊,湖水深达数丈。开通五湖和北海,通行龙凤船。
皇帝经常泛舟东湖,因此创作了《望江南》八首曲子:
湖上的月光,特别照耀着仙人的家。水波浸染着寒光铺在枕席上,波浪摇动着晴天的影子像金蛇游动。特别适合泛舟仙槎。景色美好,轻纱般的彩霞在视野中斜斜飘过。清冷的露水侵染着月亮的影子,西风吹落了桂枝花。开宴时思绪无边无际。
第二首:
湖上的柳树,在烟雾中显得格外娇弱。夜雾洗开了明媚的眼睛,东风摇动着柔软的腰肢。烟雨更加适宜。环绕着曲折的岸边,阴影覆盖着低矮的画桥。柳丝轻拂着晚春的行人,柳絮像晴天的雪花在暖风中飞舞。幽深的情意更加缠绵。
第三首:
湖上的雪,风急时落得更多。轻薄的雪花有时敲打着竹门,素白的花瓣无声地落入清澈的湖水中。远望如玉相磨。湖水遥远,天地颜色和谐。仰面不要想梁苑的赋文,早晨来听玉人的歌声。不醉又该如何?
第四首:
湖上的草,碧绿的波浪通向渡口。修长的草带不为歌舞而缓慢,浓密的草地可以作醉人的茵席。无意中衬托着香被。晴天过后,颜色依然新鲜。游子不归,草生满地,佳人远方的思念正值青春。留下的诗篇难以表达。
第五首:
湖上的花,天水浸润着灵芽。浅色的花蕊在水边均匀地铺着玉粉,浓密的花苞像剪下的明霞。太阳照耀着仙人的家。花开得烂漫,插在鬓发上仿佛相互遮掩,水殿春寒中显得幽冷艳丽,玉轩晴照下更添华彩。清赏时思绪无穷。
第六首:
湖上的女子,精选的轻盈美丽。还恨刚刚离开金殿的伴侣,相伴的都是采莲人。清唱频频。轩内美好,嬉戏在龙津。玉管朱弦的声音整夜不停,踏青斗草是青春的事。玉辇跟随群仙。
第七首:
湖上的酒,整天助长清欢。檀板轻声敲击,银甲缓缓拨动,酒醅浮着香米,玉蛆寒凉。醉眼暗中相看。春殿傍晚,仙艳的妃子奉上杯盘。湖上的风光真可爱,醉乡的天地宽广。皇帝正清安。
第八首:
湖上的水,流绕在禁园中。斜阳温暖地摇动着清翠的水波,落花的香气温暖着红色的波纹。苹末起清风。闲时放眼望去,鱼儿在小莲东跳跃。轻轻摇动兰棹,稳稳地泛舟,沉沉的寒影映上仙宫。远方的思绪更加深重。
皇帝经常在湖上游玩,多让宫中的美人唱这些曲子。
大业六年,后苑的草木鸟兽繁盛茂密:桃树小径柳树小路,翠绿的树荫交织;金猿青鹿,动不动就成群结队。从皇宫内开辟为御道,直通西苑,夹道种植着高大的松树和柳树。皇帝经常在苑中过夜,来去无定时。侍从们多夹道而宿,皇帝常常在半夜就宠幸他们。
道州进贡的矮民王义,眉目浓秀,应对敏捷,皇帝特别喜欢他。经常跟随皇帝游玩,但始终不能入宫。皇帝说:“你不是宫中的东西。”王义于是自宫以求进。皇帝因此更加怜爱他,得以出入内寝。王义多卧在皇帝的榻下。皇帝游湖海回来,多宿在十六院。
一天晚上,半夜,皇帝潜入栖鸾院。当时夏天气候炎热,院妃庆儿卧在帘下。初月照在轩窗上,非常明亮。庆儿在睡梦中惊魇,好像无法自救。皇帝让王义叫醒庆儿。皇帝亲自扶起她,很久才清醒。皇帝说:“你梦中为什么这样?”庆儿说:“妾梦中像平常一样,皇帝握着妾的手臂,游十六院。到第十院,皇帝坐在殿上。突然火起,妾于是奔走,回头看皇帝坐在烈焰中,惊呼人救皇帝,很久才醒来。”皇帝自我解释说:“梦死得生,火有威烈之势。我居其中,得威者也。”后来皇帝在江都被弑。皇帝进入第十院,坐在火中,这是应验了。
一天晚上,皇帝因为看殿壁上的广陵图,皇帝注目看着,移时,不能举步。当时萧后在旁边,对皇帝说:“知道这是什么图画?为什么皇帝如此挂心?”皇帝说:“朕不爱此画,只为思念旧游之处。”于是用左手扶着萧后的肩膀,右手指着图上的山水及人烟村落寺宇,历历如在眼前,对萧后说:“朕昔年征讨陈后主时游此,岂料久有天下,万机在身,便不能豁然于怀抱。”说完,容色惨然。萧后奏道:“皇帝意在广陵,何不一游?”皇帝听了,顿时恍然。
当天召集群臣,说要去广陵,早晚游赏。商议要泛巨舟,从洛水入黄河,从黄河入海入淮河,到广陵。群臣都说:“这样的路程,不止万里,又孟津水急,沧海波深,如果泛巨舟,恐怕事情不测。”
当时有谏议大夫萧怀静,是皇后的弟弟,上奏说:“臣听说秦始皇时,金陵有王气,始皇派人凿断砥柱,王气遂绝。现在睢阳有王气,又陛下喜欢在东南,想泛孟津,又担心危险。况且大梁西北有故河道,是秦将王贲引水灌大梁的地方。请求陛下广集兵夫,从大梁开始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阴,放孟津水出。这段路不过千里,况且经过睢阳境内。一则路达广陵,二则凿穿王气。”
皇帝听了奏章,大喜。出敕朝堂,有敢谏开河者斩。于是任命征北大总管麻叔谋为开河都护,以荡寇将军李渊为开河副使。李渊称病不去,即以左屯卫将军令狐达代替。诏令征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都要到。如有隐匿者,斩三族。共征发役夫五百四十三万余人,昼夜开掘,急如星火。又诏令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使命促督。民间有配著造船一只者,家产破用皆尽,犹有不足,枷项笞背,然后卖子女以供官费。
等到开河工程渐渐完成,龙舟也造好了。皇帝大喜,准备去江都,命越王侗留守东都。宫女一半不随驾,争相攀附号哭挽留。并且说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劳大驾,愿派将领征讨。皇帝心意不回。作诗留别宫人:
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车驾出发,师徒百万。离开都城十天后,长安进贡御车女袁宝儿,年十五,腰肢纤细,呆憨多态。皇帝宠爱特厚。当时洛阳进贡合蒂迎辇花,说:“得之嵩山坞中,人不知其名,采花者异而贡之。”正好皇帝车驾到,因此以“迎辇”命名。皇帝让宝儿持花,号曰“司花女”。
当时诏令虞世南起草《征辽指挥德音敕》,宝儿持花侍侧,注视良久。皇帝对虞世南说:“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
生来就擅长文字修饰,难道有人能像这样吗?如今得到了宝儿,才明白以前的事情。然而她有很多憨态,现在正注视着你。你是才子,可以马上作诗来嘲笑她。”
世南应诏,写了一首绝句:
学画黄莺还没画成一半,垂肩的袖子显得太憨厚。因为憨厚却得到了君王的宠爱,常常拿着花枝跟在车辇旁边行走。
皇帝非常高兴。
到了汴京,皇帝乘坐龙舟,萧后乘坐凤舸。于是吴越地区选取了五百名十五六岁的民间女子,称为殿脚女,到龙舟和凤舸上。每艘船用十条彩缆,每条彩缆用十名殿脚女和十只嫩羊,让殿脚女和羊交替行走。
当时正值盛夏,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建议在汴渠两岸种植垂柳。一是树根四散,可以保护河堤;二是为牵舟的人提供阴凉;三是牵舟的羊可以吃柳叶。皇帝非常高兴,下令民间每献一株柳树,赏赐一匹绢。百姓竞相献柳。
又下令亲自种植。皇帝自己种了一株,群臣依次种植,最后才轮到百姓。当时有谣言说:“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与灾同音,这是不祥的预言。
种植完毕后,皇帝用御笔赐垂柳姓杨,称为杨柳。
当时船只连绵不断,连接千里,从大梁到淮口,连绵不绝。锦帆经过的地方,香气飘散数里。
一天,皇帝准备登上龙舟,扶着殿脚女吴绛仙的肩膀,喜欢她的妩媚美丽,觉得她与众不同,非常喜爱她,久久不愿移步。绛仙擅长画长蛾眉,皇帝情不自禁。回到车辇后,召见绛仙,准备封她为婕妤。萧后性格妒忌,所以未能如愿。皇帝休息后,提拔她为龙舟的首楫,封号为“崆峒夫人”。从此殿脚女争相效仿画长蛾眉。司宫吏每天供给五斛螺子黛,称为蛾绿。螺子黛产自波斯国,每颗价值十金。后来赋税不足,掺杂铜黛供给。只有绛仙得到螺黛的赏赐不断。皇帝常常倚着帘子看绛仙,久久不愿离开,对内谒者说:“古人说秀色可餐,像绛仙这样的美貌真的可以解饥。”于是吟诵《持楫篇》赐给她:
旧曲唱桃叶,新妆艳如落梅。将身体靠近轻楫,知道是渡江而来。
下令殿脚女千人唱这首诗。
当时越溪进贡了耀光绫,绫纹突起,有光彩。皇帝只赐给司花女和绛仙,其他人没有份。萧后非常愤怒。从此这两位妃子渐渐不得宠,皇帝常常登楼思念她们,在东南柱上题了两首诗:
愁绪黯黯侵入骨髓,病痛绵绵即将形成。要知道潘岳的白发,大半是因为多情。
又写道:
不相信长久思念,白发从鬓角生出。闲来倚着栏杆站立,相望时眼中含情。
殿脚女到了广陵后,全部被安排在月观行宫,绛仙等人也不能亲自侍寝。
有郎将从瓜州宣事回来,进献了一器合欢果。皇帝命令小黄门用一对快马赐给绛仙。在马上摇动时,合欢果的蒂解开了,绛仙拜谢赏赐,附上红笺小简进献说:
驿骑传递双果,君王宠爱深厚。谁知离开帝里,再无合欢之心。
皇帝看了后,不高兴,对小黄门说:“绛仙为何如此深怨?”黄门拜谢说:“刚才马匹摇动,到了月观,果子已经分开,不再连理。”
皇帝于是说:“绛仙不仅容貌美丽,诗意也深切,真是女相如。也不逊色于左贵嫔。”
皇帝曾经醉酒游后宫,偶然见到宫婢罗罗,喜欢她并私下亲近她。罗罗害怕萧后,不敢迎接皇帝,借口程姬有病,不能侍寝。皇帝于是嘲笑她说:
这个人无赖是横波,黛色染在隆起的额头上,簇成小峨眉。幸好留你伴我入梦,不留你住下又怎样?
皇帝自从到了广陵,沉湎于酒色,荒淫无度,常常被妖邪迷惑。曾经游吴公宅的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皇帝幼年与后主关系很好,于是起身迎接他,完全忘记他已经死了。后主仍然称呼皇帝为殿下。后主戴着青纱皂帻,穿着青绰袖长袍,绿锦纯缘紫纹方平履。舞女数十人,侍奉左右。
其中有一位女子特别美丽,皇帝多次注视她。后主说:“殿下不认识这个人吗?她就是张丽华贵妃。每次想起桃叶山前乘战舰与她北渡。那时丽华最恨,正倚在临春阁,试东郭㕙的紫毫笔,在小砑红绡上写答江令‘璧月’句未完成,看到韩擒虎骑着青骢马,带着万甲骑兵,直冲过来,毫无礼节,以至于有今天。”说完,就用绿文测海酒蠡,斟满红梁新酿劝皇帝喝。皇帝喝得很高兴,于是请丽华跳《玉树后庭花》。丽华告诉后主,推辞说已经很久没有跳舞了,从井中出来后,腰肢粗大,不再有往日的姿态。皇帝再三强求。于是慢慢起舞,跳完一曲。后主问皇帝:“萧妃如何比得上这个人?”皇帝说:“春兰秋菊,各有各的美丽。”后主又背诵了十几首诗。皇帝不记得了,只喜欢《小牕诗》和《寄侍儿碧玉诗》。《小牕诗》写道:
午醉醒来已是傍晚,无人惊扰梦境。夕阳似乎有意,偏偏照在小窗上。
《寄碧玉》写道:
离别时肠子应该断了,相思时骨头应该消融。愁魂如果不散,就靠这一招相招。
丽华拜求皇帝赐一首诗,皇帝推辞说不会。丽华笑着说:“曾经听说‘此处不留我,自有留我处。’怎么能说不会呢?”皇帝勉强为之,提笔立刻写成:
见面时没有多少事,闻名已久。坐下来生出百般妩媚,真是个好朋友。
丽华捧着诗,羞红了脸,不太高兴。后主问皇帝:“龙舟之游,快乐吗?当初说殿下治理国家在尧舜之上,如今仍然这样逸游。大抵人生各图快乐,当初为何见罪如此深?三十六封书信,至今让人怏怏不悦。”皇帝突然意识到他已经死了,叱责他说:“为何今天还叫我殿下,还用往事来问我?”恍惚间不见了,皇帝茫然不知,惊悸了好一会儿。
皇帝后来乘坐龙舟,途中,半夜,听到有人唱歌,歌声非常悲伤,歌词是:
我哥哥征辽东,饿死在青山下。如今我挽龙舟,又困在隋堤道。如今天下饥荒,路上没有粮食。前方还有三千里路,我这身体怎能保全。寒骨枕在荒沙上,幽魂哭泣在烟草中。悲伤损害了家中的妻子,望断了家中的老人。哪里能找到义男儿,焚烧这无主的尸体,引领他的孤魂回来,背负他的白骨归乡。
皇帝听到这首歌,立刻派人寻找唱歌的人,到天亮也没有找到。皇帝非常彷徨,整夜未眠。皇帝知道国运已去,想要前往永嘉,群臣都不愿意跟随。扬州朝见百官,天下朝贡使没有一个人来。有来的,在路上被兵士抢走了贡物。皇帝仍然与群臣商议,下令十三道起兵,诛杀不朝贡的人。
皇帝深谙天象,常常夜里起来观天,于是召见太史令袁充,问道:“天象如何?”袁充伏地哭泣说:“星象非常凶险,贼星逼近帝座非常急迫,恐怕祸事即将发生!希望陛下赶快修德灭之。”皇帝不高兴,于是起身,进入便殿,索酒自歌:
宫木阴浓燕子飞,兴亡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艳恋红
光辉。
歌唱完毕,皇帝感到非常悲伤。近侍上奏说:“无缘无故地唱歌非常悲伤,我们都不明白。”皇帝说:“不要问了。以后自然会知道的。”他低下头不说话,召来矮民王义问道:“你知道天下将要大乱吗?”王义哭着回答说:“我是远方的废民,有幸被上贡,进入深宫,长期承受您的恩泽,又曾经自宫,以便接近陛下。天下大乱,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霜降冰坚,其征兆已经很久了。我预料大祸将至,事情已经无法挽救了。”皇帝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王义说:“我只是不敢说,说了早就死了。”皇帝于是泪流满面,说:“你为我陈述败乱的道理,我很想知道原因。”
第二天,王义上书说:
我本来出身于南楚的卑微之地,遇到圣明之世,不惜此身,愿意随从入贡。我本是侏儒,性格尤其迟钝。在您左右出入,已经有很多年了。深受您的恩宠,都超出了我的期望。侍从乘舆,周旋于台阁之间。我虽然非常卑微,但酷爱研究经典。略知善恶的本源,稍识兴亡的原因。往返于民间,深知利害。深受您的咨询,才敢陈述。自从陛下继承大位,统治天下,圣明独断,谋谏无人听从。大兴西苑,两次到辽东。龙舟超过万艘,宫阙遍布天下。兵甲常役使百万,士民穷困于山谷。征辽的人百不存十,殁葬的人十未有一。国库空虚,粮食价格飞涨。乘舆频繁出行,行幸无时。兵人侍从,常守空宫。于是令四方失望,天下成为废墟。如今有家的村庄,存者可以数得过来;子弟死于兵役,老弱困于蓬蒿。兵尸如山,饿殍遍野。狗猪厌食人肉,鸢鱼吃人剩下的。臭闻千里,骨积高原。阴风在无人的废墟中吹过,鬼哭在寒草之下。目断平野,千里无烟。万民剥落,不保朝夕。父遗幼子,妻号故夫。孤苦何其多,饥荒尤其严重。乱离刚刚开始,生死谁知。君主爱人,为何到了这种地步!陛下圣性毅然,谁敢上谏?或有直言,即令赐死。臣下相顾,箝口自保。龙逢复生,安敢议奏!左右近臣,阿谀顺旨。迎合帝意,造作拒谏。皆出此途,乃逢富贵。陛下的过错,从何得闻?如今又败辽师,再次东征,社稷危于春雪,干戈遍于四方。生民已入涂炭,官吏犹未敢言。陛下自问:该如何是好?陛下欲兴师,则兵吏不顺;欲行幸,则将卫莫从。适当此时,何以自处?陛下虽欲发愤修德,特加爱民,圣慈虽切救时,天下不可复得。大势已去,时不再来。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决,掬壤不能救!我本是远人,不知忌讳。事急至此,安敢不言。我今不死,后必死于兵乱。敢献此书,延颈待尽。
皇帝看了王义的奏章,说:“自古以来,哪有不会灭亡的国家,不会死亡的君主呢?”王义说:“陛下还在掩饰自己的过错!陛下常说:‘我要超越三皇,超过五帝,俯视商周,使万世不可及。’今日之势如何?能自复回都辇吗?”
皇帝再三叹息。王义说:“我过去不说,确实是爱惜生命;如今既然已经上奏,愿以死谢罪。天下正乱,陛下自爱。”
不久,左右报告说:“王义自刎了。”皇帝非常悲伤,命令厚葬他。当时正值阁裴虔通、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左右屯卫将军字文化及,将要谋反。他们请求释放官奴,分直上下。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即下诏说:
寒暑交替使用,所以成就岁功;日月交替明亮,所以均劳逸。所以士子有游息之谈,农夫有休养之节。咨尔髦众:服役甚勤,执劳无怠;埃垢溢于爪发,虮虱结于兜鍪。朕甚悯之。俾尔休番,从便嬉戏,无烦方朔滑稽之请,而从卫士递上之文。朕于侍从之间,可谓恩矣,可依前件施行。
不几天,忽然半夜听到外面有切切的声音。皇帝急忙起身,穿戴整齐到内殿。坐未久,左右伏兵俱起。司马德戡携白刃向皇帝。皇帝叱责他说:“我终年重禄养你,我没有负你,你为何负我!”皇帝常所幸的朱贵儿在皇帝旁边,对司马德戡说:“三天前,皇帝担心侍卫秋寒,诏宫人悉絮袍裤,皇帝亲自临视。造数千领,两日完成。前日颁赐,你们岂不知也?何敢迫胁乘舆!”于是大骂司马德戡。司马德戡斩了她,血溅皇帝衣服。
司马德戡上前数落皇帝的罪过,并且说:“我确实负了陛下。但今天下俱叛,二京已为贼据。陛下归亦无门,我生亦无路。我已亏臣节,虽欲复已,不可得也,愿得陛下首以谢天下。”于是携剑逼皇帝。
皇帝再次叱责说:“你岂不知诸侯之血入地,大旱三年,何况天子呢?死自有法。”命令索要药酒,不得。左右进练巾,逼皇帝入阁自缢而死。萧后率左右宫娥,辍床头小版为棺敛,粗备仪卫,葬于吴公台下,即前此皇帝与陈后主相遇处。
起初,皇帝不爱第三子齐王腖,见之常切齿。每次行幸,都记录以自随。及至难作,对萧后说:“得非阿孩耶?”阿孩,是齐王腖的小字。
司马德戡等弑帝后,即驰遣骑兵执齐王腖于私第,裸跣驱至当街。腖说:“大家计必杀我,愿容我衣冠就死。”还以为是皇帝派人杀他。父子见杀,至死不明,可胜痛悼。
后唐文皇太宗皇帝,提兵入京,见迷楼,太宗叹曰:“此皆民膏血所为也。”于是命令放出诸宫女,焚其宫殿,火经月不灭。前谣前诗,无不应验。方知炀帝非天亡之也。后人有诗:
十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更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四-注解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名杨广,以奢侈荒淫著称,其统治时期被称为隋炀帝时期。
独孤皇后:隋文帝的皇后,以嫉妒心强著称,对隋文帝的决策有重大影响。
杨素:隋朝的重要官员,因功高震主,对隋炀帝的即位有重要影响。
迷楼:隋炀帝建造的豪华宫殿,指唐太宗看到隋炀帝的豪华宫殿后感叹。
西苑:隋炀帝在洛阳建造的大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包含多个主题园区。
五湖:指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大湖,分别是翠光湖、迎阳湖、金光湖、洁水湖和广明湖。这些湖泊在文中象征着帝王的奢华生活和园林艺术的高超。
北海: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北海,象征着帝王的权力和威严。文中的北海周环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莱、方丈、瀛洲,体现了帝王对长生不老和仙境生活的向往。
龙凤舸:古代帝王专用的豪华船只,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望江南》:古代词牌名,文中提到的八阕《望江南》是隋炀帝所作,描绘了湖上美景和宫廷生活,反映了帝王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大业六年:隋炀帝的年号,指公元610年。这一年隋炀帝的园林和后苑繁盛,象征着他的统治时期的繁荣和奢华。
道州贡矮民王义:道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矮民指身材矮小的人。王义是隋炀帝的宠臣,因其聪明伶俐而受到宠爱。
广陵: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今江苏扬州一带。隋炀帝曾在此地游历,文中提到他对广陵的怀念,反映了他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萧怀静:隋炀帝的谏议大夫,皇后之弟。他建议开凿运河以连接广陵,体现了当时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
麻叔谋:隋炀帝时期的征北大总管,负责开凿运河的工程。
李渊:隋炀帝时期的荡寇将军,后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文中提到他称疾不赴开河副使的任命,暗示了他对隋朝的不满和未来的反叛。
袁宝儿:隋炀帝的宠妃,因其美貌和呆憨多态而受到宠爱。
虞世南:隋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文中提到他为隋炀帝草拟《征辽指挥德音敕》,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地位。
殿脚女:指在龙舟、凤舸上牵拉彩缆的女子,通常选自民间年轻女子,负责在船行进时协助牵引。
螺子黛:一种来自波斯的珍贵化妆品,用于画眉,因其价值昂贵,常被视为奢侈品。
蛾绿:指用螺子黛画出的眉毛颜色,因其色泽如蛾翅般翠绿而得名。
合欢果:一种象征爱情和美满的果实,常用于表达对爱情的祝福或思念。
陈后主:陈朝的末代皇帝,指隋炀帝与陈后主相遇的地方。
张丽华:陈后主的宠妃,以其美貌和才艺闻名,后因陈朝灭亡而被杀。
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时期的宫廷舞曲,象征陈朝的奢华与衰败。
小牕诗:陈后主所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宫廷生活的怀念。
辉:此处指光辉、光彩,象征着帝王的荣耀与威严。
歌竟:歌唱完毕,指皇帝在某种仪式或场合中歌唱结束。
俯首不语:低头不说话,形容皇帝在听到近侍的疑问后沉默不语,表现出内心的沉重和忧虑。
矮民王义:指身材矮小的平民王义,此处特指一个名叫王义的侏儒,他因特殊身份得以接近皇帝。
履霜坚冰:比喻事物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难以逆转,出自《易经》。
帑藏全虚:国库空虚,指国家财政状况极度恶化。
谷粟涌贵:粮食价格飞涨,形容社会动荡、经济崩溃。
乘舆竟往:皇帝的车驾频繁出行,指皇帝频繁巡游,不顾国家安危。
兵尸如岳:形容战场上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极言战争的惨烈。
饿莩盈郊:饿死的人遍布郊野,形容饥荒严重,民不聊生。
臭闻千里:形容尸体的腐臭气味传播极远,极言战乱和饥荒的惨状。
骨积高原:尸骨堆积在高原上,形容战乱和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阴风无人之墟:形容荒凉无人烟的地方,阴风阵阵,充满凄凉之感。
鬼哭寒草之下:形容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仿佛鬼魂在寒草下哭泣。
目断平野:放眼望去,平野上空无一人,形容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万民剥落:百姓生活困苦,形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父遗幼子:父亲去世,留下年幼的孩子,形容战乱导致家庭破碎。
妻号故夫:妻子为死去的丈夫哭泣,形容战乱导致家庭悲剧。
孤苦何多:形容战乱导致大量孤儿和孤苦无依的人。
饥荒尤甚:饥荒特别严重,形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乱离方始:战乱刚刚开始,形容社会动荡的初期。
生死谁知:生死难料,形容战乱中人们的命运无法预测。
人主爱人:君主爱护百姓,指皇帝本应关心百姓疾苦。
陛下圣性毅然:皇帝性格刚毅果断,形容皇帝的坚强意志。
鲠言:直言进谏,指臣子敢于直言不讳地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
赐死:皇帝下令处死臣子,指皇帝对直言进谏的臣子进行严厉惩罚。
箝结自全:臣子们互相勾结,以求自保,形容朝廷内部的腐败和自私。
龙逢复生:比喻即使有像龙逢这样的忠臣复生,也不敢进谏,形容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专断。
阿谀顺旨:臣子们阿谀奉承,顺从皇帝的旨意,形容朝廷内部的腐败和谄媚之风。
迎合帝意:臣子们迎合皇帝的意愿,形容朝廷内部的腐败和谄媚之风。
造作拒谏:臣子们制造借口,拒绝进谏,形容朝廷内部的腐败和皇帝的专断。
社稷危于春雪:国家危在旦夕,形容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干戈遍于四方:战乱遍布全国,形容国家处于全面战争的境地。
生民已入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形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官吏犹未敢言:官员们不敢直言进谏,形容朝廷内部的腐败和皇帝的专断。
巨厦之崩:比喻国家的崩溃,形容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洪河已决:比喻国家的崩溃,形容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掬壤不能救:比喻国家的崩溃已经无法挽回,形容国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延颈待尽:伸长脖子等待死亡,形容王义在进谏后等待死亡的决心。
自刎:自杀,指王义在进谏后选择自杀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厚葬:隆重的葬礼,指皇帝对王义的忠诚表示敬意,给予他隆重的葬礼。
阁裴虔通:指裴虔通,隋朝末年的一位官员,参与了弑杀隋炀帝的阴谋。
虎贲郎将司马德戡:指司马德戡,隋朝末年的一位将领,参与了弑杀隋炀帝的阴谋。
左右屯卫将军字文化及:指字文化及,隋朝末年的一位将领,参与了弑杀隋炀帝的阴谋。
放官奴:释放官奴,指皇帝下令释放官奴,以缓解社会矛盾。
分直上下:分配值班,指皇帝下令分配官奴的值班任务。
寒暑迭用:寒暑交替,指时间的流逝。
日月代明:日月交替,指时间的流逝。
士子有游息之谈:士人有休息的谈论,指士人在闲暇时的谈论。
农夫有休养之节:农夫有休息的时节,指农夫在农闲时的休息。
咨尔髦众:告诉你们这些年轻人,指皇帝对年轻士兵的训话。
服役甚勤:服役非常勤奋,指士兵们服役非常努力。
执劳无怠:执行任务不松懈,指士兵们执行任务非常认真。
埃垢溢于爪发:尘土和污垢沾满了指甲和头发,形容士兵们服役的辛苦。
虮虱结于兜鍪:虱子结在头盔上,形容士兵们服役的艰苦。
休番:休息,指皇帝下令让士兵们休息。
从便嬉戏:随意玩耍,指皇帝下令让士兵们随意玩耍。
方朔滑稽之请:指方朔的滑稽请求,形容士兵们的请求轻松愉快。
卫士递上之文:卫士们递上的文书,指士兵们递上的请求文书。
恩矣:恩惠,指皇帝对士兵们的恩惠。
切切有声:形容声音急促而低沉,指夜晚传来的急促声音。
衣冠御内殿:穿戴整齐进入内殿,指皇帝在紧急情况下穿戴整齐进入内殿。
伏兵俱起:埋伏的士兵一起出现,指司马德戡等人发动叛乱。
白刃:锋利的刀剑,指司马德戡手持的武器。
朱贵儿:隋炀帝的宠妃,指朱贵儿在皇帝身边。
絮袍裤:用棉絮填充的袍子和裤子,指皇帝为士兵们准备的御寒衣物。
颁赐:赏赐,指皇帝赏赐给士兵们的衣物。
迫胁乘舆:逼迫皇帝的车驾,指司马德戡等人逼迫皇帝。
斩之:斩杀,指司马德戡斩杀朱贵儿。
血溅帝衣:鲜血溅到皇帝的衣服上,形容朱贵儿被杀的惨状。
亏臣节:违背臣子的节操,指司马德戡等人违背了臣子的忠诚。
复已:恢复,指司马德戡等人无法恢复自己的忠诚。
诸侯之血入地:诸侯的血流入地下,指诸侯被杀后血流成河。
大旱三年:大旱持续三年,指诸侯被杀后会导致大旱。
天子:皇帝,指隋炀帝。
死自有法:死亡自有其法则,指皇帝认为自己死亡是命中注定的。
索药酒:寻找毒酒,指皇帝寻找毒酒自杀。
练巾:白色的布巾,指皇帝用白布巾自缢。
自经死:自缢而死,指皇帝用白布巾自缢而死。
萧后:隋炀帝的皇后,指萧皇后在皇帝死后处理后事。
辍床头小版为棺敛:用床头的木板制作棺材,指萧皇后用简陋的木板为皇帝制作棺材。
粗备仪卫:简单地准备仪仗和护卫,指萧皇后简单地准备皇帝的葬礼。
吴公台下:吴公台下,指隋炀帝被埋葬的地方。
齐王腖:隋炀帝的第三子,指齐王腖在皇帝死后被杀害。
阿孩:齐王腖的小名,指齐王腖在皇帝死后的称呼。
裸跣驱至当街:赤身裸体被驱赶到街上,指齐王腖被杀害时的惨状。
衣冠就死:穿戴整齐去死,指齐王腖请求穿戴整齐后再被杀害。
父子见杀:父子都被杀害,指隋炀帝和齐王腖都被杀害。
至死不明:到死都不明白,指齐王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被杀。
后唐文皇太宗皇帝: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在隋朝灭亡后建立了唐朝。
民膏血:百姓的血汗,指隋炀帝的豪华宫殿是用百姓的血汗建造的。
放出诸宫女:释放宫中的宫女,指唐太宗释放隋炀帝的宫女。
焚其宫殿:烧毁宫殿,指唐太宗烧毁隋炀帝的豪华宫殿。
火经月不灭:大火持续一个月不灭,指隋炀帝的豪华宫殿被烧毁后大火持续了一个月。
前谣前诗:以前的谣传和诗歌,指隋朝灭亡前的预言和诗歌。
炀帝非天亡之也:隋炀帝的灭亡不是天意,指隋炀帝的灭亡是由于他自己的暴政。
十里长河一旦开:形容隋朝的灭亡如同长河决堤,瞬间崩溃。
亡隋波浪九天来:形容隋朝的灭亡如同波浪席卷九天,声势浩大。
锦帆未落干戈起:形容隋朝的灭亡如同锦帆未落,战乱已经爆发。
惆怅龙舟不更回:形容隋炀帝的龙舟再也无法返回,象征隋朝的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四-评注
这首诗通过描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和政治阴谋,揭示了隋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诗中提到的‘玉树歌残舞袖斜,景阳宫里剑如麻’描绘了宫廷中的奢华与混乱,反映了隋炀帝对享乐的追求和对政治的忽视。
诗中的‘曙星自合临天下,千里空教怨丽华’则暗示了隋炀帝的统治不得人心,民众的不满和怨恨如同千里之外的丽华,虽远却深。这种对隋炀帝统治的批评,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此外,诗中提到的独孤皇后和杨素等人物,以及他们的政治行为,如废立太子、宫廷斗争等,都是隋朝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隋朝的政治走向,也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隋炀帝个人行为的批评,也是对隋朝晚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历史对个人行为的评价和反思。
这段古文描绘了隋炀帝的奢华生活和宫廷文化,反映了当时帝王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文中提到的五湖、北海、龙凤舸等象征物,体现了隋炀帝对长生不老和仙境生活的向往。
《望江南》八阕是隋炀帝所作,描绘了湖上美景和宫廷生活,反映了帝王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这些词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文中提到的道州贡矮民王义、萧怀静、麻叔谋、李渊等人物,展现了隋炀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关系。王义的聪明伶俐、萧怀静的智慧远见、麻叔谋的工程才能、李渊的政治野心,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隋炀帝对广陵的怀念,反映了他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在文中通过他对广陵图的凝视和对萧后的倾诉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帝王的孤独和无奈。
文中提到的开凿运河的工程,反映了隋炀帝的政治野心和对国家发展的追求。然而,这一工程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和民众的痛苦,暗示了隋朝的衰落和灭亡。
袁宝儿和虞世南的出现,为这段古文增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色彩。袁宝儿的美貌和呆憨多态,虞世南的文学才华和政治地位,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描绘隋炀帝的奢华生活和宫廷文化,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了解隋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描绘了隋炀帝的奢华生活及其与陈后主的幻象相遇,展现了隋朝末年的荒淫无度和政治腐败。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揭示了隋炀帝沉溺于享乐、忽视国事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现实。
文本中的‘殿脚女’、‘螺子黛’、‘合欢果’等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隋炀帝的奢靡生活,也暗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嫉妒心理。特别是萧后的嫉妒和绛仙的得宠,反映了后宫嫔妃之间的明争暗斗。
隋炀帝与陈后主的幻象相遇,是文本的高潮部分。通过陈后主的回忆和张丽华的舞蹈,文本巧妙地借古讽今,暗示隋炀帝的统治也将如陈朝一般走向灭亡。陈后主的诗句‘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和‘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表达了对逝去荣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进一步加深了文本的悲剧色彩。
最后,文本通过隋炀帝夜闻悲歌的情节,揭示了民间对隋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歌中‘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等句,直指隋炀帝的穷兵黩武和民不聊生的现实,预示了隋朝的覆灭不可避免。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象征,展现了隋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这段文字描绘了隋炀帝统治末期国家的动荡和皇帝的无奈与悲凉。通过王义的进谏和自杀,展现了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皇帝的失望。王义的奏章详细描述了国家的衰败景象,揭示了隋炀帝的暴政和朝廷的腐败。隋炀帝在面对王义的直言时,虽然感到悲伤,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挽救国家的危局,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隋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惨状。王义的忠诚和隋炀帝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历史的悲剧性。隋炀帝的暴政和朝廷的腐败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而王义的进谏则是对这一现实的深刻揭露。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兵尸如岳”、“饿莩盈郊”等,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和饥荒的惨状。同时,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隋朝末年的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封建王朝灭亡的普遍规律。隋炀帝的暴政和朝廷的腐败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而王义的进谏则是对这一现实的深刻揭露。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隋朝末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我们反思历史、吸取教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