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二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年代:明代(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40篇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二-原文

间青气现。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正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洞宾叫声“稽首”,看那娘子,正与浇蜡烛待诏说话。回头道:“先生过一遭。”洞宾上前一看,见怒气太重,叫声“可惜”!去袖内拂下一张纸来,上有四句诗曰:

出山罚愿度三千,寻遍阎浮未结缘。特地来时真有意,可怜殷氏骨难仙。

诗后写道:“口口仙作。”这个女娘见那道人袖中一幅纸拂将下来,交人拾起看时,二“口”为“吕”,知是吕祖师化身。便教人急忙赶去,寻这个先生。先生化阵清风不见了。殷氏心中懊悔。正是:无缘对面不相逢!只因这四句诗,风魔了这女娘一十二年。后来坐化而亡。

只说洞宾不觉又早一年光景,无寻人处。且去太虚顶上观看,只见一匹马飞来。到面前下马离鞍,背上宣筒里取出请书来:“告上仙:东京开封府马行街,居住奉道信官王惟善,于今月十四日,请道一坛,就家庭开建奉真清醮三百六十分位斋。请往来道士二千员,恭为纯阳真人度诞之辰。特赍请状拜请。”洞宾听说:“吾忘其所以,来朝是吾生日。符官有劳心力远来!”符官曰:“小圣直到终南山,见老师父说,上仙在中原之地,特寻到此,得见上仙。”洞宾于荆筐篮内,取一个仙果,与符使吃了。拜谢上马而去。

洞宾一道云头直到东京人不到处,坠下云头,立住了脚。

若还这般模样,被人识破。把头一摆,喝声变,变作一个腌臜疥癞先生入城。行到马行街,只见扬幡挂榜做好事,上朝请圣邀真。洞宾却好到。

人若有愿,天必从之。且看那斋主有缘度他?洞宾到坛上看,却是个中贵官太尉,好善,奉真修道,眉间微微有些青气。洞宾肚内思量:“此人时节未到,显些神通化他。初心不退,久后成其正果。”

洞宾吃罢斋,支衬钱五百文,白米五斗。洞宾言曰:“贫道善能水墨画,用水一碗,也不用笔,取将绢一匹,画一幅山水相谢斋衬。”众人禀了太尉,取绢一幅与先生。先生磨那碗墨水,去绢上一泼,坏了那幅绢。太尉见道:“这厮无礼,捉弄下官,与我拿来!”

先生见太尉焦躁,转身便去。众人赶来,只见先生化阵清风而去。但见有幅白纸吊将下来,众人拿白纸来见太尉,太尉打开看时,有四句言语道:

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来不识。要知贫道姓名,但看绢画端的。

太尉教取恰才坏了的绢,再展开来看。不看时万事全休,看了纳头便拜。见甚么来?正是:

神仙不肯分明说,误了阎浮世上人。

王太尉取污了绢来看时,完然一幅全身吕洞宾,才信来的先生是神仙,悔之不及!将这幅仙画送进入后宫,太后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王太尉奏过,将房屋宅子纳还朝廷,伴当家人都散了,直到武当山出家。山中采药,遭遇纯阳真人,得度为仙。这是后话。

且说洞宾吕先生三年将满限期,一人不曾度得,如之奈何?心中闷倦。只得再在太虚顶上观看青气现处。只见正南上有青气一股,急驾云头望著青气现处。约行两个时辰,见青气至近,喝声住,唤:“此间山神安在?”风过处,山神现形。金盔金甲锦袍,手执著开山斧,躬身唱喏:“告上仙,有何法旨?”洞宾道:“下方青气现处,是个甚么人家?”山神曰:“下界江西地面,黄州黄龙山下有个公公,姓傅,法名永善,广行阴骘,累世积善。因此有青气现。”洞宾曰:“速退。”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先生坠下云来,直到黄龙山下傅家庭前,正见傅太公家斋僧。直至草堂上,见傅太公。先生曰:“结缘增福,开发道心。”太公曰:“先生少怪!老汉家斋僧不斋道。”洞宾曰:“斋官,儒释道三教,从来总一家。”太公曰:“偏不敬你道门!你那道家说谎太多。”洞宾曰:“太公,哪见俺道家说谎太多?”太公曰:“秦皇汉武,尚且被你道家捉弄,何况我等!”

先生曰:“从头至尾说,俺道家怎么是捉弄秦皇汉武?”太公曰:“岂不闻白氏讽谏曰:

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雪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神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肯归,童男童女舟中老。徐福狂言多诳诞,上元太乙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上青天。”

傅太公言毕,先生曰:“我道家说谎,你那佛门中有甚奇德处?”太公曰:“休言灵山活佛,且说俺黄龙山黄龙寺黄龙长老慧南禅师,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说法如云,度人如雨。法座下听经闻法者,每日何止数千,尽皆欢喜。几曾见你道门中阐扬道法,普度群生,只独吃自疴,因此不敬道门。”

吕先生不听,万事全休;听得时,怒气填胸,问太公:“这和尚今日说法么?”太公道:“一年四季不歇,何在乎今日!”吕先生不别太公,提了宝剑,迳上黄龙山来,与慧南长老斗圣。谁胜谁赢?正是: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直恁甘忙!事皆前定,谁弱与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容他些一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明月,箪纹展帘幕高张。江南好

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却才说不了,吕先生迳望黄龙山上来,寻那慧南长老。

话中且说黄龙禅师擂动法鼓,鸣钟击磬,集众上堂说法,正欲开口启齿,只见一阵风,有一道青气撞将入来,直冲到法座下。

长老见了,用目一观,暗暗地叫声苦:“魔障到了!”便把手中界尺,去桌上按住大众道:“老僧今日不说法,不讲经,有一转语问你大众,其中有答得的么?”

言未了,去那人丛里走出那先生来道:“和尚,你快道来。”

长老曰:老僧今年胆大,黄龙山下扎寨。袖中扬起金锤,打破三千世界。

先生呵呵大笑道:“和尚!前年不胆大,去年不胆大,明年亦不胆大,只今年胆大!你再道来。”

和尚言:“老僧今年胆大。”

先生道:“住!贫道从来胆大,专会偷营劫寨。夺了袖中金锤,留下三千世界。”

众人听得,发一声喊,好似一风撼折千竿竹,百万军中半夜潮。

众人道:“好个先生答得好!”

长老拿界方按定,众人肃静。

先生道:“和尚,这四句只当引子,不算输赢。我有一转语,和你赌赛输赢,不赌金珠富贵。”

去背上拔出那口宝剑来,插在砖缝里,双手拍著:“众人听贫道说:和尚赢,斩了小道;小道赢,要斩黄龙。”

先生说罢,諕得人人失色,个个吃惊。

只见长老道:“你快道来!”

先生言:铁牛耕地种金钱,石刻儿童把线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休道此玄玄未尽,此玄玄内更无玄。

先生说罢,便问和尚:“答得么?”

黄龙道:“你再道来。”

先生道:“铁牛耕地种金钱。”

黄龙道:“住!”

和尚言:自有红炉种玉钱,比先毫发不曾穿。一粒能化三千界,大海须还纳百川。六月炉头喷猛火,三冬水底纳凉天。谁知此禅真妙用,此禅禅内又生禅。

先生道:“和尚输了,一粒化不得三千界。”

黄龙道:“怎地说,近前来,老僧耳聋!”

先生不知是计,趱上法座边,被黄龙一把捽住:“我问你:一粒化不得三千界,你一粒怎地藏世界?且论此一句。我且问你:半升铛内煮山川,半升外在哪里?”

先生无言可答。

和尚道:“我的禅大合小,你的禅小合大。本欲斩你,佛门戒杀。饶你这一次!”

手起一界尺,打得先生头上一个疙瘩。通红了脸。

众人一齐贺将起来。

先生没出豁,看著黄龙长老,大笑三声,三摇头,三拍手,拿了宝剑,入了鞘子,望外便走。

众人道:“输了呀!”

黄龙禅师按下界方:“大众!老僧今日大难到了。不知明日如何?有一转语曰:五五二十五,会打贺山鼓。黄龙山下看相扑,却来这里吃一赌。大地甜瓜彻底甜,生擦瓜儿连蒂苦。”

大众,你道甚么三鼓掌,三摇头,三声大笑,作甚么生?咦!本是醍醐味,番成毒药讐。今夜三更后,飞剑斩吾头。”

禅师道罢,众人皆散。

和尚下座入方丈,集众道:“老僧今日对你们说,夜至三更,先生飞剑来斩老僧。老僧有神通,躲得过;神通小些,没了头。你众僧各自小心。”

众僧合掌下跪:“长老慈悲,救度则个!”

黄龙长老点头。伸两个指头,言不数句,话不一席,救了一寺僧众。

正是:劝君莫结冤,冤深难解结。一日结成冤,千日解不彻。若将恩报冤,如汤去泼雪。若将冤报冤,如狼重见蝎。我见结冤人,尽被冤磨折。

黄龙长老道:“众僧,牢关门户,休点灯烛。各人裹顶头巾,戴顶帽儿,躲此一夜,来日早见。”

众僧出方丈,自言自语:“今日也说法,明日也说法,说出这个祸来!一寺三百馀僧,有分切西瓜一般,都被切了头去。”

胆大的在寺里,胆小的连夜走了。

且说长老唤门公来。门公到面前唱个喏。长老道:“近前来。”耳边低低道了言语,门公领了法旨自去。

天色已晚,闹了黄龙寺中,半夜不安迹。

话中却说吕先生坐在山岩里,自思:“限期已近,不曾度得一人。师父说道:休寻和尚斗!被他打了一界尺,就这般干休?和尚,不是你便是我!飞将剑去斩了黄龙,教人说俺有气度。若不斩他,回去见师父如何答应?”

擡头观看,星移斗转,正是三更时分,取出剑来,吩咐道:“吾奉本师法旨,带将你做护身之宝,休误了我。你去黄龙山黄龙寺,见长老慧南禅师,不问他行住坐卧间,速取将头来。”

念念有词,喝声道:“疾!”豁剌剌一声响亮,化作一条青龙,迳奔黄龙寺去。

吕先生喝声采。

去了多时,约莫四更天气,却似石沉沧海,线断风筝,不见回来。

急念收咒语,念到有三千馀遍,不见些儿消息。

吕先生慌了手脚:“倘或失了宝剑,斩首灭形!”

连忙起身,驾起云头,直到黄龙寺前坠下云头。

见山门佛殿大门一齐开著,却是长老吩咐门公,教他都不要关闭。

吕先生见了道:“可惜早知这和尚不准备,直入到方丈,一剑挥为两段。”

迳到方丈里面,两支大红烛点得明晃晃地,焚著一炉好香,香烟缭绕,禅床上坐著黄龙长老。

长老高声大叫:“多口子!你要剑,在这里!进来取去。”

吕先生揭起帘子,走将入方丈去,道:“和尚,还我剑来。”

长老用手一指,那口剑一半插在泥里。

吕先生肚里思量:“我去拔剑,被他暗算,如之奈何?”

道:“和尚,罢,罢,罢!你还了我剑,两解手。”

长老道:“多口子,老僧不与你一般见识。本欲斩了你。看你师父面。”

洞宾听得

“直恁利害!就拔剑在手,斩这厮!”大踏步向前,双手去拔剑,却便似万万斤生铁铸牢在地上,尽平生气力来拔,不动分毫。

黄龙大笑:“多口子,自古道:‘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我要还了你剑,教你回去见师父去;你心中却要拔剑斩吾!吾不还你剑。有气力拔了去。”

吕先生道:“他禁法禁住了,如何拔得去!”便念解法,越念越牢,永拔不起。

吕先生道:“和尚,还了我剑罢休。”长老道:“我有四句颂,你若参得透,还了你剑。”先生道:“你道来!”

和尚怀中取出一幅纸来,纸上画著一个圈,当中间有一点,下面有一首颂曰:

丹在剑尖头,剑在丹心里。若人晓此因,必脱轮回死。

吕先生见了,不解其意。黄龙曰:“多口子,省得么?”洞宾顿口无言。

黄龙禅师道声:“俺护法神安在?”风过处,护法神现形。怎生打扮?

头顶金盔,绀红撒发朱缨,浑身金甲,妆成惯带,手中拿著降魔宝杵,貌若颜童。

护法神向前问讯:“不知我师呼召,有何法旨?”黄龙曰:“护法神,与我将这多口子押入困魔岩,待他参透禅机,引来见吾。每日天厨与他一个馒头。”护法神曰:“领我师法旨。”

护法神道:“先生快请行!”吕先生道:“哪里去?”护法神曰:“走,走!如不走,交你认得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手中宝杵!只重得一万四千斤!你若不走,直压你入泥里去!”

吕先生自思量:“师父教我不要惹和尚!”只得跟著护法神入困魔岩参禅。不在话下。

却说黄龙寺僧众,五更都到方丈参见长老。长老道:“夜来惊恐你们。”众僧曰:“得蒙长老佛法浩大,无些动静。”长老道:“你们自好睡,却好闹了一夜。”众僧道:“没有甚执照?”长老用手一指,众人见了这口宝剑,却似:

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水。

众僧一齐礼拜,方见长老神通广大,法力高强。山前山后,城里城外,男子女人,僧尼道俗,都来方丈看剑的人,不知其数。闹了黄龙山,鼎沸了黄州府。

却说吕先生坐在困魔岩,耳畔听得闹嚷嚷地,便召山神。山神现形唱喏,问:“寺中为甚热闹?”山神曰:“告上仙:城里城外人都来看这口宝剑,人人拔不起,因此热闹。”洞宾道:“速退。”山神去了。先生自思:“闹了黄州,师父知道,怎地分说?自首免罪。”韦天不在,走出洞门,驾云而起。

且说韦天到困魔岩,不见了吕先生,迳来方丈报与黄龙禅师:“走了吕先生,不知吾师要赶他也不赶?”禅师道:“护法神,免劳生受。且回天宫。”化阵清风而去。

却说吕先生一道云头,直到终南山洞门口立著。见道童向前稽首,道童施礼。吕先生道:“道童,师父在么?”道童言:“老师父山中采药,不在洞中。”

吕先生迳上终南山寻见师父,双膝跪下,俯伏在地。锺离师父呵呵大笑,自已知道了。道:“吾弟子引将徒弟来了?不知度得几人?先将剑来还我。”吕先生告罪说:“不是处,望乞老师父将就解救弟子!”师父曰:“吾再三吩咐,休惹和尚们,你头上的疙瘩,尚然未消,有何面目见吾?你神通短浅,法力未精,如何与人斗胜?徒弟们不曾度得一个,妆这辱门败户的事!俺且饶你初犯一次,速去取剑来。”吕先生拜:“告吾师,免弟子之罪。此剑被他禁住了,不能得回。”师父言:“吾修书一封,将去与吾师兄辟支佛看,自然还你。不可轻易,休损坏了封皮。”去荆筐篮里,取出这封书来。吕先生见了,纳头便拜:“吾师过去未来,俱已知道。”

得了书,直到黄龙寺坠下云来。伽蓝通报长老:“吕先生在方丈外听法旨。”黄龙道:“唤他进来。”伽蓝曰:“吾师有请!”洞宾到方丈里,合掌顶礼:“来时奉本师法旨,有封书在此。”长老已知道,教取书来。吕先生双手献上。长老拆开,上面一个圆圈,圈外有一点,上下有四句偈曰:

丹只是剑,剑只是丹。得剑知丹,得丹知剑。”

黄龙曰:“觑汝师父面皮,取了剑去。”洞宾向前,将剑轻轻拔起:“拜谢吾师。”吕岩请问:“吾师法语,‘圈子里一点’;本师法语,‘圈子上一点’,不知是何意故?”黄龙曰:“你肯拜我为师,传道与你。”吕先生言:“情愿皈依我佛。”前三拜,后三拜,礼佛三拜,三三九拜,合掌抱膝谛听。黄龙曰:“汝在座前言,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合大,圈子上一点。吾答一粒能化三千界,大合小,圈子内一点。这是道!吾传与你。”

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拜谢吾师,弟子回终南山去拜谢师父。”黄龙曰:“吾传道与汝,久后休言自会,或诗或词留为表记。”就去取那文房四宝将来。

吕先生磨墨蘸笔,作诗一首。诗曰:

捽碎葫芦踏折琴,生来只念道门深。今朝得悟黄龙术,方信从前枉用心。

作诗已毕,拜谢了黄龙禅师,迳回终南山,见了本师,纳还了宝剑。从此定性,修真养道,数百年不下山去。功成行满,陆地神仙。正是:

朝骑白鹿升三岛,暮跨青鸾上九霄。

后府人于凤翔府天庆观壁上,见诗一首,字如龙蛇之形,诗后大书“回道人”三字。详之,知为纯阳祖师也。诗曰:

得道年来八百秋,可曾飞剑取人头?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乌金混世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二-译文

突然出现了一股青气。洞宾看到后,叫了一声好,不知道高低。正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洞宾叫了一声“稽首”,看到那位娘子,正在和浇蜡烛的待诏说话。回头说道:“先生过来一下。”洞宾上前一看,发现怒气太重,叫了一声“可惜”!从袖子里拂下一张纸来,上面有四句诗:

出山罚愿度三千,寻遍阎浮未结缘。特地来时真有意,可怜殷氏骨难仙。

诗后写道:“口口仙作。”这位女子看到道人袖子里拂下一张纸,让人拾起来看时,两个“口”字合起来是“吕”,知道是吕祖师的化身。便让人急忙赶去,寻找这位先生。先生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了。殷氏心中懊悔。正是:无缘对面不相逢!只因这四句诗,让这位女子痴迷了十二年。后来坐化而亡。

只说洞宾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没有找到人。于是去太虚顶上观看,只见一匹马飞来。到面前下马离鞍,从背上的宣筒里取出请书来:“告上仙:东京开封府马行街,居住奉道信官王惟善,于今月十四日,请道一坛,就家庭开建奉真清醮三百六十分位斋。请往来道士二千员,恭为纯阳真人度诞之辰。特赍请状拜请。”洞宾听说:“我忘了这件事,明天是我的生日。符官有劳心力远来!”符官说:“小圣直到终南山,见老师父说,上仙在中原之地,特寻到此,得见上仙。”洞宾从荆筐篮里取出一个仙果,给符使吃了。拜谢上马而去。

洞宾一道云头直到东京人不到处,坠下云头,立住了脚。

如果还是这般模样,会被人识破。于是把头一摆,喝声变,变成一个腌臜疥癞的先生进城。走到马行街,只见扬幡挂榜做好事,上朝请圣邀真。洞宾正好到。

人若有愿,天必从之。且看那斋主有缘度他?洞宾到坛上看,却是个中贵官太尉,好善,奉真修道,眉间微微有些青气。洞宾心里思量:“此人时节未到,显些神通化他。初心不退,久后成其正果。”

洞宾吃完斋,支衬钱五百文,白米五斗。洞宾说:“贫道善能水墨画,用水一碗,也不用笔,取一匹绢,画一幅山水相谢斋衬。”众人禀告太尉,取一匹绢给先生。先生磨那碗墨水,往绢上一泼,坏了那幅绢。太尉见了说:“这厮无礼,捉弄下官,给我拿下!”

先生见太尉焦躁,转身便去。众人赶来,只见先生化作一阵清风而去。但见有幅白纸吊下来,众人拿白纸来见太尉,太尉打开看时,有四句言语道:

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来不识。要知贫道姓名,但看绢画端的。

太尉让人取刚才坏了的绢,再展开来看。不看时万事全休,看了纳头便拜。见什么来?正是:

神仙不肯分明说,误了阎浮世上人。

王太尉取污了的绢来看时,完然一幅全身吕洞宾,才信来的先生是神仙,悔之不及!将这幅仙画送进入后宫,太后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王太尉奏过,将房屋宅子纳还朝廷,伴当家人都散了,直到武当山出家。山中采药,遭遇纯阳真人,得度为仙。这是后话。

且说洞宾吕先生三年将满限期,一人不曾度得,如之奈何?心中闷倦。只得再在太虚顶上观看青气现处。只见正南上有青气一股,急驾云头望著青气现处。约行两个时辰,见青气至近,喝声住,唤:“此间山神安在?”风过处,山神现形。金盔金甲锦袍,手执著开山斧,躬身唱喏:“告上仙,有何法旨?”洞宾道:“下方青气现处,是个甚么人家?”山神曰:“下界江西地面,黄州黄龙山下有个公公,姓傅,法名永善,广行阴骘,累世积善。因此有青气现。”洞宾曰:“速退。”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先生坠下云来,直到黄龙山下傅家庭前,正见傅太公家斋僧。直至草堂上,见傅太公。先生曰:“结缘增福,开发道心。”太公曰:“先生少怪!老汉家斋僧不斋道。”洞宾曰:“斋官,儒释道三教,从来总一家。”太公曰:“偏不敬你道门!你那道家说谎太多。”洞宾曰:“太公,哪见俺道家说谎太多?”太公曰:“秦皇汉武,尚且被你道家捉弄,何况我等!”

先生曰:“从头至尾说,俺道家怎么是捉弄秦皇汉武?”太公曰:“岂不闻白氏讽谏曰:

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雪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神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肯归,童男童女舟中老。徐福狂言多诳诞,上元太乙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上青天。”

傅太公言毕,先生曰:“我道家说谎,你那佛门中有甚奇德处?”太公曰:“休言灵山活佛,且说俺黄龙山黄龙寺黄龙长老慧南禅师,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说法如云,度人如雨。法座下听经闻法者,每日何止数千,尽皆欢喜。几曾见你道门中阐扬道法,普度群生,只独吃自疴,因此不敬道门。”

吕先生不听,万事全休;听得时,怒气填胸,问太公:“这和尚今日说法么?”太公道:“一年四季不歇,何在乎今日!”吕先生不别太公,提了宝剑,迳上黄龙山来,与慧南长老斗圣。谁胜谁赢?正是: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直恁甘忙!事皆前定,谁弱与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容他些一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明月,箪纹展帘幕高张。江南好

千杯美酒,一曲《满庭芳》。

刚才还没说完,吕先生直接上了黄龙山,寻找慧南长老。

话说黄龙禅师敲响法鼓,鸣钟击磬,召集众人上堂说法,正想开口,忽然一阵风,一道青气冲进来,直冲到法座下。

长老见了,用眼睛一看,暗暗叫苦:“魔障来了!”便用手中的界尺按住大众说:“老僧今天不说法,不讲经,有一句话问你们,谁能答得上来?”

话还没说完,人群中走出那位先生说:“和尚,你快说吧。”

长老说:老僧今年胆大,黄龙山下扎寨。袖中扬起金锤,打破三千世界。

先生呵呵大笑道:“和尚!前年不胆大,去年不胆大,明年也不胆大,只有今年胆大!你再说一遍。”

和尚说:“老僧今年胆大。”

先生说:“停!贫道从来胆大,专会偷营劫寨。夺了袖中金锤,留下三千世界。”

众人听了,发出一声喊,像一阵风撼动千竿竹,像百万军中半夜的潮水。

众人说:“好个先生,答得好!”

长老用界尺按住,众人安静下来。

先生说:“和尚,这四句只是引子,不算输赢。我有一句话,和你赌赛输赢,不赌金银富贵。”

他从背上拔出宝剑,插在砖缝里,双手拍着说:“众人听我说:和尚赢了,斩了我;我赢了,要斩黄龙。”

先生说完,吓得人人失色,个个吃惊。

只见长老说:“你快说!”

先生说:铁牛耕地种金钱,石刻儿童把线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休道此玄玄未尽,此玄玄内更无玄。

先生说完,便问和尚:“答得上来吗?”

黄龙说:“你再说一遍。”

先生说:“铁牛耕地种金钱。”

黄龙说:“停!”

和尚说:自有红炉种玉钱,比先毫发不曾穿。一粒能化三千界,大海须还纳百川。六月炉头喷猛火,三冬水底纳凉天。谁知此禅真妙用,此禅禅内又生禅。

先生说:“和尚输了,一粒化不了三千界。”

黄龙说:“怎么说?近前来,老僧耳聋!”

先生不知是计,走到法座边,被黄龙一把抓住:“我问你:一粒化不了三千界,你一粒怎么藏世界?且论这一句。我再问你:半升铛内煮山川,半升外在哪里?”

先生无言以对。

和尚说:“我的禅大合小,你的禅小合大。本想斩你,佛门戒杀。饶你这一次!”

手起一界尺,打得先生头上一个疙瘩,脸通红。

众人一齐欢呼起来。

先生没辙,看着黄龙长老,大笑三声,三摇头,三拍手,拿了宝剑,入了鞘子,往外就走。

众人说:“输了呀!”

黄龙禅师按下界尺说:“大众!老僧今天大难临头了。不知明天如何?有一句话说:五五二十五,会打贺山鼓。黄龙山下看相扑,却来这里吃一赌。大地甜瓜彻底甜,生擦瓜儿连蒂苦。”

大众,你们说这三鼓掌,三摇头,三声大笑,是什么意思?咦!本是醍醐味,反成毒药仇。今夜三更后,飞剑斩我头。”

禅师说完,众人散去。

和尚下座进入方丈,召集众人说:“老僧今天告诉你们,夜里三更,先生飞剑来斩老僧。老僧有神通,躲得过;神通小些,没了头。你们各自小心。”

众僧合掌下跪:“长老慈悲,救救我们吧!”

黄龙长老点头,伸出两个指头,说了几句话,救了一寺僧众。

正是:劝君莫结冤,冤深难解结。一日结成冤,千日解不彻。若将恩报冤,如汤去泼雪。若将冤报冤,如狼重见蝎。我见结冤人,尽被冤磨折。

黄龙长老说:“众僧,关好门户,别点灯烛。各人裹上头巾,戴上帽子,躲过这一夜,明天早上见。”

众僧出方丈,自言自语:“今天也说法,明天也说法,说出这个祸来!一寺三百多僧,像切西瓜一样,都被切了头去。”

胆大的留在寺里,胆小的连夜跑了。

话说长老叫门公来。门公到面前行礼。长老说:“近前来。”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门公领了法旨去了。

天色已晚,黄龙寺中闹得半夜不安宁。

话说吕先生坐在山岩里,心想:“限期快到了,还没度得一人。师父说:别找和尚斗!被他打了一界尺,就这样算了?和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飞剑去斩了黄龙,教人说我有气度。若不斩他,回去见师父怎么交代?”

抬头看天,星移斗转,正是三更时分,取出剑来,吩咐道:“我奉师父法旨,带你做护身之宝,别误了我。你去黄龙山黄龙寺,见长老慧南禅师,不管他行住坐卧,速取他的头来。”

念念有词,喝声道:“疾!”豁剌剌一声响,化作一条青龙,直奔黄龙寺去。

吕先生喝彩。

去了很久,大约四更天,却像石沉大海,线断风筝,不见回来。

急忙念收咒语,念了三千多遍,不见一点消息。

吕先生慌了手脚:“万一失了宝剑,斩首灭形!”

连忙起身,驾起云头,直到黄龙寺前落下云头。

见山门佛殿大门都开着,原来是长老吩咐门公,教他不要关闭。

吕先生见了说:“可惜早知道这和尚没准备,直接进方丈,一剑挥为两段。”

直接进方丈里面,两支大红烛点得明晃晃的,焚着一炉好香,香烟缭绕,禅床上坐着黄龙长老。

长老高声大叫:“多嘴的!你要剑,在这里!进来取吧。”

吕先生揭起帘子,走进方丈,说:“和尚,还我剑来。”

长老用手一指,那口剑一半插在泥里。

吕先生心里想:“我去拔剑,被他暗算,怎么办?”

说:“和尚,罢了,罢了,罢了!你还了我剑,两解手。”

长老说:“多嘴的,老僧不跟你一般见识。本想斩了你。看你师父的面子。”

洞宾听了

“真是厉害!我拔剑在手,斩了这厮!”他大步向前,双手去拔剑,但剑却像被万斤生铁牢牢固定在地上,用尽全身力气也拔不动分毫。

黄龙大笑道:“多嘴的人啊,自古道:‘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我本想把剑还给你,让你回去见师父;你却想拔剑斩我!我不还你剑。你有力气就拔去吧。”

吕先生说:“他用禁法把剑固定住了,我怎么拔得动!”于是他念了解法咒语,但越念剑越牢固,永远拔不起来。

吕先生说:“和尚,还了我的剑吧。”长老说:“我有四句颂词,你若能参透,我就还你剑。”吕先生说:“你说吧!”

长老从怀中取出一张纸,纸上画着一个圈,中间有一点,下面有一首颂词:

丹在剑尖头,剑在丹心里。若人晓此因,必脱轮回死。

吕先生看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黄龙问:“多嘴的人,你明白了吗?”吕洞宾无言以对。

黄龙禅师喊道:“我的护法神在哪里?”一阵风吹过,护法神现身。他的打扮是:

头顶金盔,红发朱缨,全身金甲,手中拿着降魔宝杵,容貌像孩童。

护法神上前问:“师父召唤我,有什么吩咐?”黄龙说:“护法神,把这个多嘴的人押到困魔岩,等他参透禅机,再带他来见我。每天给他一个馒头。”护法神说:“遵命。”

护法神说:“先生,快走吧!”吕先生问:“去哪里?”护法神说:“走,走!如果不走,让你见识一下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手中的宝杵!它重达一万四千斤!如果你不走,直接把你压进泥里!”

吕先生心想:“师父教我不要惹和尚!”只好跟着护法神去困魔岩参禅。暂且不提。

却说黄龙寺的僧众,五更时分都到方丈参见长老。长老说:“昨晚让你们受惊了。”众僧说:“多亏长老佛法无边,没有发生什么大事。”长老说:“你们自己睡得好,却闹了一夜。”众僧问:“有什么证据?”长老用手一指,众人看到这把宝剑,顿时感觉:

头顶像被劈开八片,倒下半桶冰雪水。

众僧一齐礼拜,这才见识到长老的神通广大,法力高强。山前山后,城里城外,男女老少,僧尼道士,都来方丈看这把剑,人数多得数不清。黄龙山闹得沸沸扬扬,黄州府也沸腾了。

却说吕先生坐在困魔岩,听到外面闹哄哄的,便召唤山神。山神现身行礼,问:“寺中为什么这么热闹?”山神说:“禀告上仙:城里城外的人都来看这把宝剑,但谁也拔不动,所以热闹。”吕洞宾说:“快退下。”山神走了。吕先生心想:“闹得黄州沸沸扬扬,师父知道了,怎么解释?不如自首免罪。”韦天不在,他走出洞门,驾云而起。

且说韦天到困魔岩,发现吕先生不见了,便直接到方丈报告黄龙禅师:“吕先生跑了,师父要不要追他?”禅师说:“护法神,不用麻烦了。回天宫去吧。”说完化作一阵清风消失了。

却说吕先生驾着云,直到终南山洞门口停下。见道童上前行礼,道童也施礼。吕先生问:“道童,师父在吗?”道童说:“师父在山中采药,不在洞里。”

吕先生直接上终南山找到师父,双膝跪下,俯伏在地。锺离师父呵呵大笑,早已知道一切。他说:“我的弟子带徒弟来了?不知度化了多少人?先把剑还给我。”吕先生认错说:“我做错了,求师父救救我!”师父说:“我多次叮嘱你,不要惹和尚,你头上的疙瘩还没消,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你神通浅薄,法力不精,怎么能与人争斗?徒弟一个也没度化,却做出这种丢脸的事!我暂且饶你初犯一次,快去把剑取回来。”吕先生拜道:“求师父饶恕我的罪过。这把剑被他禁住了,拿不回来。”师父说:“我写一封信,你拿去给我师兄辟支佛看,他自然会还你剑。不要轻易拆开,别损坏了信封。”说完从荆筐篮里取出这封信。吕先生见了,磕头拜谢:“师父过去未来,早已知道一切。”

拿到信后,吕先生驾云到黄龙寺降落。伽蓝通报长老:“吕先生在方丈外等候法旨。”黄龙说:“叫他进来。”伽蓝说:“师父有请!”吕洞宾进到方丈,合掌行礼:“奉我师父之命,带来一封信。”长老早已知道,让他把信拿来。吕先生双手奉上。长老拆开信,上面画着一个圆圈,圈外有一点,下面有四句偈语:

丹只是剑,剑只是丹。得剑知丹,得丹知剑。”

黄龙说:“看在你师父的面子上,把剑拿去吧。”吕洞宾上前,轻轻拔起剑:“拜谢师父。”吕岩问:“师父的法语,‘圈子里一点’;我师父的法语,‘圈子上一点’,不知是什么意思?”黄龙说:“你若愿意拜我为师,我就传道给你。”吕先生说:“我愿皈依佛门。”他前三拜,后三拜,礼佛三拜,总共九拜,合掌抱膝认真听讲。黄龙说:“你在座前说,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合大,圈子上一点。我回答一粒能化三千界,大合小,圈子内一点。这就是道!我传给你。”

吕先生听完,大彻大悟,如同漆桶底脱落:“拜谢师父,弟子回终南山去拜谢师父。”黄龙说:“我传道给你,以后不要说是自己悟的,可以写诗或词作为纪念。”说完取来文房四宝。

吕先生磨墨蘸笔,作了一首诗。诗曰:

摔碎葫芦踏断琴,生来只念道门深。今朝得悟黄龙术,方信从前枉用心。

作完诗后,拜谢了黄龙禅师,直接回终南山,见了师父,归还了宝剑。从此他定下心来,修真养道,数百年不下山。最终功成行满,成为陆地神仙。正是:

早晨骑白鹿升上三岛,傍晚跨青鸾飞上九霄。

后来有人在凤翔府天庆观的墙壁上,看到一首诗,字迹如龙蛇飞舞,诗后大书“回道人”三字。仔细一看,才知道是纯阳祖师写的。诗曰:

得道以来八百年,可曾飞剑取人头?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乌金混世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二-注解

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原名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著名道士,以剑术和道法闻名。

黄龙:黄龙禅师,佛教高僧,以神通广大著称,常以禅机点化众生。

终南山:道教名山,位于陕西,是道教修炼的重要场所。

东华帝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祇,被认为是道教的始祖之一。

降魔太阿神光宝剑:传说中的神剑,具有强大的法力,能够飞取人头。

阎浮世上:佛教术语,指人间世界。

太虚顶上:道教术语,指天界或仙界的最高处,象征着超越世俗的境界。

土地:道教中的地方神祇,负责管理一方的土地和居民。

殷氏:故事中的一位女性角色,唐朝殷开山的后代,七世女身,具有深厚的道教背景。

洞宾: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唐代道士,被尊为纯阳真人,以剑术和诗词闻名。

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通常用于对长辈或神灵的敬礼。

阎浮:佛教术语,指阎浮提,即人间世界,佛教认为这是众生轮回的地方。

吕祖师:指吕洞宾,道教中尊称其为祖师,因其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纯阳真人:吕洞宾的道号,纯阳代表阳刚之气,真人是道教中对得道高人的尊称。

黄龙山下:指江西省黄龙山下,黄龙山是道教名山之一,与道教文化有深厚联系。

傅太公:故事中的人物,姓傅,法名永善,是一位广行善事的长者。

黄龙长老慧南禅师:故事中的佛教高僧,黄龙寺的主持,以讲经说法闻名。

黄龙山:黄龙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以佛教禅宗文化闻名。

慧南长老:慧南是宋代著名禅师,黄龙派的创始人,以禅法高深著称。

法鼓:佛教寺院中用于召集僧众或进行法事活动的鼓。

界尺:佛教中用于维持秩序的法器,象征戒律和规矩。

转语:禅宗中用于启发弟子悟道的机锋话语,常带有隐喻和象征意义。

铁牛耕地种金钱:禅宗中的隐喻,象征修行中的坚韧和智慧。

一粒粟中藏世界:禅宗中的隐喻,表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哲学思想。

红炉种玉钱:禅宗中的隐喻,象征修行中的纯净和智慧。

五五二十五:禅宗中的机锋语,常用来表达禅理的深奥和不可言说性。

醍醐味:佛教中比喻佛法的最高真理,如同醍醐灌顶般令人顿悟。

飞剑:道教中的法器,象征修行者的神通和力量。

吕先生: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以剑术和炼丹闻名。

护法神:佛教中的护法神祇,负责保护佛法,镇压邪魔。

困魔岩:佛教传说中的一处修行之地,常用来考验修行者的定力和智慧。

锺离师父:锺离权,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师父,以炼丹和剑术闻名。

辟支佛: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境界,指通过自力修行而觉悟的佛。

伽蓝:佛教寺院中的护法神,负责守护寺院和僧众。

回道人:吕洞宾的别号,因其修行有成,常以“回道人”自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二-评注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是一篇充满道教色彩的神话故事,通过吕洞宾的修行和冒险,展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超脱生死的精神追求。故事中,吕洞宾作为道教八仙之一,其形象既有神仙的超凡脱俗,又有凡人的情感和困惑,这种双重性格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故事中的关键词如‘终南山’、‘东华帝君’、‘降魔太阿神光宝剑’等,都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们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道教文化的理解。特别是‘降魔太阿神光宝剑’,作为吕洞宾的法宝,象征着道教的力量和智慧,是吕洞宾斩妖除魔、度化众生的关键工具。

此外,故事中的‘阎浮世上’和‘太虚顶上’等术语,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和人生的独特理解。通过这些术语,故事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哲学思想。

最后,故事中的殷氏角色,作为唐朝殷开山的后代,七世女身,具有深厚的道教背景,她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节,也体现了道教对女性修行者的尊重和认可。通过殷氏的形象,故事传达了一种平等和包容的宗教观念。

总的来说,《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不仅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更是一部蕴含深厚道教文化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向读者展示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段文本描绘了吕洞宾与傅太公及慧南禅师的互动,展现了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微妙关系。吕洞宾作为道教的重要人物,其形象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特质,如他能够化风而去、留下预示性的诗句等,这些都体现了道教中神仙的神秘与超然。

文本中的傅太公对道教的批评反映了历史上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傅太公提到秦皇汉武被道教方士所骗,这实际上是对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成仙的一种讽刺。而吕洞宾的反驳则试图为道教辩护,强调道教与儒释两教的共通性。

吕洞宾与慧南禅师的斗法,不仅是个人之间的较量,更是道教与佛教在教义和实践上的较量。这种较量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反映了不同宗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与融合。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如“青气”象征仙气或善行,“太虚顶上”象征超越世俗的境界等。这些象征和隐喻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增强了其文学价值。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反映了宋代社会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竞争,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都是研究宋代宗教史的重要资料。同时,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为研究古代文学和民间传说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这段文本描绘了一场禅宗与道教之间的智慧较量,展现了禅宗机锋的深奥和道教的玄妙。故事以黄龙禅师与吕先生的对话为主线,通过禅宗转语和道教飞剑的象征,揭示了修行中的智慧与力量的较量。

黄龙禅师以禅宗的机锋话语应对吕先生的挑战,展现了禅宗‘一即一切’的哲学思想。禅师通过‘一粒粟中藏世界’等隐喻,表达了禅宗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修行中的顿悟和智慧。

吕先生则以道教的飞剑象征力量,试图通过神通来证明自己的修行境界。然而,禅宗的智慧最终战胜了道教的力量,黄龙禅师通过机锋话语和象征性的动作,化解了吕先生的挑战,展现了禅宗‘以柔克刚’的智慧。

文本中的对话充满了禅宗的机锋和隐喻,如‘铁牛耕地种金钱’、‘一粒粟中藏世界’等,这些话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还展现了禅宗语言的独特魅力。禅宗通过简短的机锋话语,启发弟子悟道,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特点。

此外,文本还通过黄龙禅师与吕先生的较量,揭示了修行中的智慧与力量的关系。禅宗强调智慧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神通力量,而在于对宇宙真理的领悟。黄龙禅师通过机锋话语和象征性的动作,化解了吕先生的挑战,展现了禅宗‘以智慧胜力量’的修行理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禅宗与道教的较量,展现了禅宗机锋的深奥和道教的玄妙,揭示了修行中的智慧与力量的关系。文本中的对话充满了禅宗的隐喻和象征,体现了禅宗语言的独特魅力,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是道教与佛教文化交融的经典故事。故事通过吕洞宾与黄龙禅师的交锋,展现了道教与佛教在修行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吕洞宾作为道教八仙之一,以剑术和炼丹闻名,而黄龙禅师则是佛教高僧,以禅机点化众生。两人的对话和互动,反映了道教与佛教在修行方法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故事中,吕洞宾试图以剑术对抗黄龙禅师,却被黄龙的禅机所困,无法拔剑。这一情节象征着道教修行者在面对佛教禅宗时的无力感,同时也暗示了道教修行者在追求外在神通时,忽略了内在的智慧与觉悟。黄龙禅师通过四句颂和一幅画,点化了吕洞宾,使其领悟到‘丹在剑尖头,剑在丹心里’的禅机。这一禅机揭示了道教与佛教在修行上的共通之处,即内外兼修,心物合一。

吕洞宾最终在黄龙禅师的点化下大彻大悟,皈依佛教,并作诗一首,表达了对修行的深刻领悟。这一结局不仅体现了佛教禅宗的包容性与智慧,也反映了道教修行者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内在觉悟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吕洞宾的急躁与黄龙禅师的从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佛教禅宗的智慧与道教修行的局限性。同时,故事中的禅机与象征手法,使得文本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耐人寻味。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宋元时期道教与佛教的交流与融合。道教与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段故事通过吕洞宾与黄龙禅师的交锋,展现了两种宗教在修行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二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0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