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三十一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年代:明代(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40篇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三十一-原文

你做诸侯,有何不可?却要图王争帝。好打。”

道不了,黄巾力士扑翻长汉在地,打得几杖子。

那汉叹一声道:“休休。不肯还我三年天子,胡乱认做诸侯罢。”

黄巾力士即时把过文字安在面前,教他押了花字,便放他去。

炳灵公擡身道:“甚劳吾师心力。”相辞别去。

和尚便请员外出来坐定。

和尚道:“山门无可见意,略备水酒三杯,少延清话。”

员外道:“深感吾师见爱。”道罢,酒至面前。

吃了几杯,便教收过一壁。

和尚道:“员外可同往山后闲游。”

员外道:“谨领法旨。”二人同至山中闲走。

但见:奇峰耸翠,佳木交阴。千层怪石惹闲云,一道飞泉垂素练。万山横碧落,一柱入丹霄。

员外观看之间,喜不自胜,便问和尚:“此处峭壁,直恁险峻。”

和尚道:“未为险峻,请员外看这路水。”

员外低头看时,被和尚推下去。

员外吃一惊,却在亭子上睡觉来,道:“作怪。欲道是梦来,口中酒香;道不是梦来,却又不见踪迹。”

正疑惑间,只见众员外走来道:“员外,你却怎地不来?独自在这里打磕睡。”

张员外道:“贱体有些不自在,有失陪步,得罪得罪。”

也不说梦中之事。

众员外游山都了,离不得买些人事,整理行装,厮赶归来。

单说张员外到家,亲邻都来远接,与员外洗拂。

见了妈妈,欢喜不尽。

只见:四时光景急如梭,一岁光阴如拈指。

却早腊月初头,但见北风凛冽,瑞雪纷纷,有一支《鹧鸪天》词为证:

凛冽严凝雾气昏,空中瑞雪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别,顷刻山河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直要填平玉帝门。

员外看见雪却大,便教人开仓库散些钱米与穷汉。

且说一个人在客店中,被店小二埋怨道:“喏大个汉,没些运智,这早晚兀自不起。今日又是两个月,不还房钱。哥哥你起休。”

那人长叹一声:“苦,苦。小二哥莫怪,我也是没计奈何。”

店小二道:“今日前巷张员外散贫,你可讨些汤洗了头脸,胡乱讨得些钱来,且做盘缠,我又不指望你的。”

那人道:“罪过你。”

便去戴了那顶搭圾头巾,身上披著破衣服,露著腿,赤著脚,离了客店,迎著风雪走到张员外宅前。

事有斗巧,物有故然,却来得迟些,都散了。

这个人走至宅前,见门公唱个喏:“闻知宅上散贫。”

门公道:“却不早来,都散了。”

那人听得,叫声苦,匹然倒地。

员外在窗中看见,即时教人扶起。

顷刻之间,三魂再至,七魄重来。

员外仔细看时吃一惊,这人正是亭子上梦中见的,却恁地模样。

便问那汉:“你是哪里人?姓甚名谁?见在哪里住?”

那人叉著手,告员外:“小人是郑州泰宁军大户财主人家孩儿,父母早丧,流落此间,见在宅后王婆店中安歇,姓郑名信。”

员外即时讨几件旧衣服与他,讨些饭食请他吃罢,便道:“你会甚手艺?”

那人道:“略会些书算。”

员外见说,把些钱物与他,还了店中,便收留他。

见他会书算,又似梦中见的一般,便教他在宅中做主管。

那人却伶俐,在宅中小心向前。

员外甚是敬重,便做心腹人。

又过几时,但见时光如箭,日月如梭,不觉又是二月半间。

那众员外便商量来请张员外同去出郊,一则团社,二则赏春。

那几个员外隔夜点了妓弟,一家带著一个寻常间来往说得著行首;知得张员外有孝,怕他不肯带妓女,先请他一个得意的表子在那里。

张员外不知是计,走到花园中,见了几个行首厮叫了。

只见众中走出一个行首来,他是两京诗酒客烟花杖子头,唤做王倩,却是张员外说得著的顶老。

员外见了,却待要走,被王倩一把扯住道:“员外,久别台颜,一向疏失。”

员外道:“深荷姐姐厚意,缘先父亡去,持服在身,恐外人见之,深为不孝。”

便转身来辞众员外道:“俊卿荷诸兄见爱,偶贱体不快,坐侍不及,先此告辞。”

那众员外和王倩再三相留,员外不得已,只得就席,和王行首并坐。

众员外身边一家一个妓弟,便教整顿酒来。

正吃得半酣,只见走一个人入来。如何打扮?

裹一顶蓝青头巾,带一对扑匾金环,著两上领白绫子衫,腰系乾红绒线縧,下著多耳麻鞋,手中携著一个篮儿。

这人走至面前,放下篮儿,叉著手唱三个喏。

众员外道:“有何话说?”

只见那汉就篮内取出砧刀,借个盘子,把块牛肉来切得几片,安在盘里,便来众员外面前道:“得知众员外在此吃酒,特来送一劝。”

道罢,安在面前,唱个喏便去。

张员外看了,暗暗叫苦道:“我被那厮诈害几遍了。”

原来那厮是东京破落户姓夏名德,有一个浑名,叫做“扯驴”。

先年曾有个妹子,嫁在老张员外身边,为争口闲气,一条绳缢死了。

夏德将此人命为繇,屡次上门吓诈,在小张员外手里,也诈过了一二次。

众员外道:“不须忧虑,他只是讨些赏赐,我们自吃酒。”

道不了,那厮立在面前道:“今日夏德有采,遭际这一会员外。”

众人道:“各支二两银子与他。”

讨至张员外面前,员外道:“依例支二两。”

那厮看著张员外道:“员外依例不得。别的员外二两,你却要二百两。”

张员外道:“我比别的加倍,也只四两,如何要二百两?”

夏德道:“别的员外没甚事,你却有些瓜葛,莫待我说出来不好看。”

张员外被他直诈到二十两,众员外道:“也好了。”

那厮道:“看众员外面,

是吾所愿。”

日霞仙子见说,泪下如雨道:“丈夫你去,不争教我如何。两个孩儿却是怎地。”

郑信道:“我若得一官半职,便来取你们。”

仙子道:“丈夫你要何处去?”

郑信道:“我往太原投军。”

仙子见说,便道:“丈夫,与你一件物事,教你去投军,有分发迹。”

便叫青衣,取那张神臂克敌弓,便是今时踏凳弩,吩咐道:“你可带去军前立功,定然有五等诸侯之贵。这一男一女,与你扶养在此。直待一纪之后,奴自遣人送还。”

郑信道:“我此去若有发迹之日,早晚来迎你母子。”

仙子道:“你我相遇,亦是夙缘。今三年限满,仙凡路隔,岂复有相见之期乎。”

说罢,不觉潸然下泪。

郑信初时求去,听说相见无期,心中感伤,亦流泪不已,情愿再住几时。

仙子道:“夫妻缘尽,自然分别。妾亦不敢留君,恐误君前程,必遭天谴。”

即命青衣置酒饯别。

饮至数杯,仙子道:“丈夫,你先前携来的剑,和那一副盔甲,权留在此。他日这儿女还你,那时好作信物。”

郑信道:“但凭贤妻主意。”

仙子又亲劝别酒三杯,取一大包金珠相赠,亲自送出宫门。

约行数里之程,远远望见路口,仙子道:“丈夫,你从此出去,便是大路。前程万里,保重,保重。”

郑信方欲眷恋,忽然就脚下起阵狂风,风定后已不见了仙子。

但见:青云藏宝殿,薄雾隐回廊。静听不闻消息之声,回视已失峰峦之势。日霞宫想归海上,神仙女料返蓬莱。多应看罢僧繇画,卷起丹青一幅图。

郑信抱了一张神臂弓,呆呆的立了半晌,没奈何,只得前行。

到得路口看时,却是汾州大路,此路去河东太原府不远。

那太原府主,却是种相公,讳师道,见在出榜招军。

郑信走到辕门投军,献上神臂弓。

种相公大喜,吩咐工人如法制造数千张,遂补郑信为帐前管军指挥。

后来收番累立战功;都亏那神臂弓之用。十馀年间,直做到两川节度使之职。

思念日霞公主恩义,并不婚娶。

话分两头,再说张俊卿员外,自从那年郑信下井之后,好生思念。

每年逢了此日,就差主管备下三牲祭礼,亲到井边祭奠,也是不忘故旧之意。

如此数年,未尝有缺。

忽一日祭奠回来,觉得身子困倦,在厅屋中,少憩片时,不觉睡去。

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忽然现出一位红衣仙子,左手中抱著一男,右手中抱著一女,高叫:“张俊卿,这一对男女,是郑信所生,今日交付与你,你可好生抚养。待郑信发迹之后,送至剑门,不可负吾之托。”

说罢,将手中男女,从半空里撇下来。

员外接受不迭,惊出一身冷汗,蓦然醒来,口称奇怪。

尚未转动,只见门公报道:“方才有个白须公公,领著一男一女,送与员外,说道:‘员外在古井边,曾受他之托。’又有送这个包裹,这一口剑,说是两川节度使的信物在内,教员外亲手开看。男女不知好歹,特来报知。”

张员外听说,正符了梦中之言,打开包裹看时,却是一副盔甲在内,和这口剑。

收起,亲走出门前看时,已不见了白须公公,但见如花似玉的一双男女,约莫有三四岁长成。

问其来历,但云:“娘是日霞公主,教我去跟寻郑家爹爹。”

再叩其详,都不能言。

张员外想道:“郑信已堕井中,几曾出来?哪里又有儿女,莫非是同名同姓的?”

又想起岳庙之梦,分明他有五等诸侯之贵,心中委决不下。

且收留著这双男女,好生抚养,一面打探郑信消息。

光阴如箭,看看长大。

张员外把作自己亲儿女看成,男取名郑武,女取名彩娘。

张员外自有一子,年纪相方,叫做张文。

一文一武,如同胞兄弟,同在学堂攻书。

彩娘自在闺房针指。

又过了几年,并不知郑信下落。

忽一日,张员外走出来,忽见门公来报:“有两川节度使差来进表官员,写了员外姓名居址,问到这里,他要亲自求见。”

员外心中疑虑,忙教请进。

只见那差官:头顶缠棕大帽,脚踏粉底乌靴。身穿蜀锦窄袖袄子,腰系间银纯铁挺带。行来魁岸之容,面带风尘之色。从者牵著一匹大马相随。

张员外降阶迎接,叙礼已毕。

那差官取出一包礼物,并书信一封,说道:“节度使郑爷多多拜上。”

张员外拆书看时,认得郑信笔迹,书上写道:信向蒙恩人青目,狱中又多得看觑,此乃莫大之恩也。前入古井,自分无幸,何期有日霞仙子之遇。伉俪三年,复赠资斧,送出汾州投军,累立战功。今叨福庇,在于蜀中。向无便风,有失奉候。今因进表之便,薄具黄金三十两,蜀锦十端,权表微忱。傥不畏蜀道之难,肯到敝治光顾,信之万幸。悬望悬望。

张员外看罢,举手加额道:“郑家果然发迹变泰,又不忘故旧,远送礼物,真乃有德有行之人也。”

遂将向来梦中之事,一一与差官说知。

差官亦惊讶不已。

是日设筵,款待差官。

那差官虽然是有品级的武职,却受了节使吩咐言语来迎取张员外的,好生谦谨。

张员外就留他在家中作寓,日日宴会。

闲话休叙。

过了十来日,公事了毕,差官催促员外起身。

张员外与院君商量,要带那男女送还郑节使。

又想女儿不便同行,只得留在家中,单带那郑武上路。

随身行李,童仆四人,和差官共是七个马,一同出了汴京,望剑门一路进发。

不一日,到了节度使衙门。

差官先入禀复,郑信忙教请进私衙,以家人之礼相见。

员外率领郑武拜认父亲,叙及白须公公领来相托,献上盔

甲、腰刀信物,并说及两翻奇梦。

郑信念起日霞仙子情分,凄然伤感。

屈指算之,恰好一十二年,男女皆一十二岁。

仙子临行所言,分毫不爽。

其时大排筵会,管待张员外,礼为上宾。

就席间将女儿彩娘许配员外之子张文,亲家相称。

此谓以德报德也。

却说郑信思念日霞仙子不已,于锦江之傍,建造日霞行宫,极其壮丽。

岁时亲往行香。

再说张员外住了三月有馀,思想家乡,郑信不敢强留,安排车马,送出十里长亭之外。

赠遗之厚,自不必说,又将黄金百两,托员外施舍岳庙修造炳灵公大殿。

后来因金兀术入寇,天子四下徵兵,郑信带领儿子郑武勤王,累收金兵,到汴京复与张俊卿相会,方才认得女婿张文及女儿彩娘。

郑信寿至五十馀,白日看见日霞仙子车驾来迎,无疾而逝。

其子郑武以父荫累官至宣抚使。

其后金兵入寇不已,各郡县俱仿神臂弓之制,多能杀贼。

到徽、钦北狩,康王渡江,为金兵所追,忽见空中有金甲神人,率领神兵,以神臂弓射贼,贼兵始退。

康王见旗帜上有“郑”字,以问从驾之臣。

有人奏言:“前两川节度使郑信,曾献克敌神臂弓,此必其神来护驾耳。”

康王既即位,敕封明灵昭惠王,立庙于江上,至今古迹犹存。

诗曰:

郑信当年未遇时,俊卿梦里已先知。

运来自有因缘到,到手休嫌早共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三十一-译文

你做诸侯,有什么不可以的?却要图谋称王争帝。真是该打。”

话还没说完,黄巾力士就把那大汉扑倒在地,打了几杖。

那大汉叹息一声说:“罢了罢了。不肯还我三年的天子之位,就随便认做诸侯吧。”

黄巾力士立刻把文书放在他面前,让他签字画押,然后放他走了。

炳灵公起身说:“真是辛苦师父了。”说完便告辞离去。

和尚便请员外出来坐下。

和尚说:“山门没什么好招待的,略备了几杯水酒,稍作清谈。”

员外说:“深感师父厚爱。”说完,酒便端了上来。

喝了几杯后,便让人把酒收了起来。

和尚说:“员外可以和我一起去山后闲游。”

员外说:“谨遵师父吩咐。”两人便一起到山中闲逛。

只见:奇峰耸立,翠色欲滴,佳木交错,阴凉宜人。千层怪石吸引着闲云,一道飞泉如白练般垂下。万山横亘在碧空之下,一柱直插云霄。

员外看着这些景色,心中十分欢喜,便问和尚:“这里的峭壁,真是险峻。”

和尚说:“还不算险峻,请员外看看这路水。”

员外低头看时,被和尚推了下去。

员外大吃一惊,却发现自己正在亭子上睡觉,说:“真是奇怪。要说这是梦吧,嘴里还有酒香;要说不是梦吧,却又不见踪迹。”

正在疑惑时,只见众员外走过来说:“员外,你怎么不来?独自在这里打瞌睡。”

张员外说:“我身体有些不舒服,失陪了,得罪得罪。”

也没有提梦中之事。

众员外游完山后,免不了买些东西,整理行装,一起赶回家。

单说张员外回到家,亲戚邻居都来迎接,为他洗尘。

见到母亲,心中十分欢喜。

只见:四季的景色如梭般飞逝,一年的光阴如弹指一挥间。

转眼到了腊月初,北风凛冽,瑞雪纷纷,有一首《鹧鸪天》词为证:

凛冽的寒气笼罩着大地,空中瑞雪纷纷扬扬,片刻间四野难辨,转眼间山河不见痕迹。银装素裹的世界,玉洁冰清的天地,远望中隐约可见昆仑山。如果雪下到三更后,恐怕连玉帝的门都要被填平了。

员外见雪下得很大,便让人打开仓库,散些钱米给穷人。

且说一个人在客店中,被店小二埋怨道:“这么大个汉子,一点运气都没有,这么晚了还不起床。今天又是两个月了,还没还房钱。哥哥你起来吧。”

那人长叹一声:“苦啊,苦啊。小二哥别怪我,我也是没办法。”

店小二说:“今天前巷的张员外散贫,你可以去讨些汤洗洗头脸,随便讨些钱来,暂且做盘缠,我也不指望你了。”

那人说:“真是罪过。”

便戴上一顶破头巾,身上披着破衣服,露着腿,赤着脚,离开客店,迎着风雪走到张员外家门前。

事情就是这么巧,他来晚了,钱米已经散完了。

这人走到门前,对门公说:“听说贵府在散贫。”

门公说:“你来晚了,已经散完了。”

那人听了,叫了一声苦,便倒在地上。

员外在窗中看见,立刻让人扶起他。

片刻之间,三魂七魄重新回到他身上。

员外仔细一看,大吃一惊,这人正是亭子上梦中见到的那个人,却变成了这副模样。

便问那汉子:“你是哪里人?姓甚名谁?现在住在哪里?”

那人拱手说:“小人是郑州泰宁军大户财主家的孩子,父母早逝,流落在此,现在住在宅后王婆的店里,姓郑名信。”

员外立刻找来几件旧衣服给他,又请他吃了些饭,然后问:“你会什么手艺?”

那人说:“略懂些书算。”

员外听了,便给了他一些钱物,还了店里的债,收留了他。

见他懂书算,又像梦中见到的一样,便让他在宅中做主管。

那人很机灵,在宅中勤勤恳恳。

员外非常敬重他,把他当作心腹。

又过了些时日,时光如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二月中旬。

众员外商量着请张员外一起去郊外,一是团社,二是赏春。

那几个员外提前点了妓女,每家带一个平常来往的行首;知道张员外有孝在身,怕他不肯带妓女,便先请了一个他喜欢的妓女在那里。

张员外不知是计,走到花园中,见到几个行首互相打招呼。

只见众中走出一个行首来,他是两京诗酒客烟花杖子头,名叫王倩,是张员外喜欢的顶老。

员外见了,正要走,被王倩一把拉住说:“员外,好久不见,一向疏远了。”

员外说:“深感姐姐厚意,只是先父去世,我还在服丧,怕外人看见,觉得我不孝。”

便转身向众员外告辞说:“俊卿承蒙各位兄长厚爱,只是我身体不适,坐不住,先告辞了。”

众员外和王倩再三挽留,员外不得已,只得坐下,和王行首并坐。

众员外身边各带一个妓女,便让人上酒。

正喝得半醉时,只见一个人走了进来。他如何打扮?

裹着一顶蓝青头巾,戴着一对扑匾金环,穿着两件白绫子衫,腰系乾红绒线縧,下穿多耳麻鞋,手里提着一个篮子。

这人走到面前,放下篮子,拱手唱了三个喏。

众员外问:“有什么事?”

只见那汉子从篮子里拿出砧刀,借了个盘子,切了几片牛肉,放在盘子里,端到众员外面前说:“得知众员外在此喝酒,特来送一劝。”

说完,放在面前,唱了个喏便走了。

张员外看了,暗暗叫苦道:“我被那家伙骗了好几次了。”

原来那家伙是东京的破落户,姓夏名德,有个外号叫“扯驴”。

早年他有个妹妹,嫁在老张员外身边,因为争口闲气,上吊自杀了。

夏德以此为借口,屡次上门敲诈,在小张员外手里也敲诈过一两次。

众员外说:“不用担心,他只是来讨些赏赐,我们继续喝酒。”

话还没说完,那家伙站在面前说:“今天夏德有幸,遇到这一会员外。”

众人说:“每人给他二两银子。”

轮到张员外时,员外说:“按例给二两。”

那家伙看着张员外说:“员外不能按例给。别的员外给二两,你却要给二百两。”

张员外说:“我比别的员外加倍,也只给四两,怎么要二百两?”

夏德说:“别的员外没什么事,你却有些瓜葛,别等我说出来不好看。”

张员外被他敲诈到二十两,众员外说:“也差不多了。”

那家伙说:“看在众员外的面子上,

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日霞仙子听了,泪如雨下,说道:“丈夫你要走,我该怎么办。两个孩子又该怎么办。”

郑信说:“如果我得到一官半职,就会来接你们。”

仙子问:“丈夫你要去哪里?”

郑信回答:“我要去太原投军。”

仙子听了,便说:“丈夫,我给你一件东西,让你去投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于是叫来青衣,取出一张神臂克敌弓,也就是现在的踏凳弩,吩咐道:“你可以带着它去军中立功,将来一定会成为五等诸侯。这一男一女,我会在这里抚养。等到十二年之后,我会派人把他们送还给你。”

郑信说:“我这次去如果有所成就,早晚会来接你们母子。”

仙子说:“你我相遇,也是前世的缘分。现在三年期限已满,仙凡两隔,恐怕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说完,不禁潸然泪下。

郑信起初想要离开,但听说再也无法相见,心中感伤,也流下了眼泪,情愿再多住一段时间。

仙子说:“夫妻缘分已尽,自然要分别。我也不敢再留你,怕耽误你的前程,必会遭到天谴。”

于是命青衣准备酒宴饯别。

喝了几杯酒后,仙子说:“丈夫,你之前带来的剑和那副盔甲,暂且留在这里。等将来儿女还给你时,可以作为信物。”

郑信说:“一切听从贤妻的安排。”

仙子又亲自劝了三杯离别酒,并送了一大包金珠,亲自送他出宫门。

走了几里路后,远远望见路口,仙子说:“丈夫,你从这里出去,就是大路。前程万里,保重,保重。”

郑信正想再留恋一会儿,忽然脚下起了一阵狂风,风停后仙子已经不见了。

只见:青云遮蔽了宝殿,薄雾隐没了回廊。静听不到任何消息,回头看时山峰已经消失。日霞宫似乎回到了海上,仙子大概已经返回蓬莱。这一切仿佛看完了僧繇的画,卷起了一幅丹青图。

郑信抱着一张神臂弓,呆呆地站了半晌,无可奈何,只得继续前行。

到了路口一看,发现是汾州大路,这条路离河东太原府不远。

太原府的主官是种相公,名叫师道,正在出榜招军。

郑信走到辕门投军,献上了神臂弓。

种相公非常高兴,吩咐工匠按照这张弓的样式制造数千张,并任命郑信为帐前管军指挥。

后来郑信在与番邦的战斗中屡立战功,都得益于那张神臂弓。十多年间,他做到了两川节度使的职位。

他思念日霞公主的恩情,一直没有再婚。

话说另一边,张俊卿员外自从那年郑信掉入井中后,一直非常思念他。

每年到了这一天,他都会让主管准备三牲祭礼,亲自到井边祭奠,以表达不忘故旧的情谊。

这样过了几年,从未间断。

有一天祭奠回来后,他觉得身体疲倦,在厅屋中小憩片刻,不知不觉睡着了。

他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忽然出现一位红衣仙子,左手抱着一个男孩,右手抱着一个女孩,高声说道:“张俊卿,这对男女是郑信的孩子,今天交给你,你要好好抚养。等郑信发迹之后,把他们送到剑门,不要辜负我的托付。”

说完,将手中的孩子从半空中抛了下来。

员外来不及接住,惊出一身冷汗,猛然醒来,口中直呼奇怪。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门公来报告:“刚才有个白须公公,带着一男一女,送给员外,说:‘员外在古井边,曾经受过他的托付。’还送了这个包裹,里面有一口剑,说是两川节度使的信物,请员外亲手打开看看。这对孩子不知来历,特来报告。”

张员外听了,正好符合梦中的情景,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副盔甲和一口剑。

他收起包裹,亲自走出门前查看,发现白须公公已经不见了,只见一对如花似玉的男女,大约三四岁大。

问他们的来历,他们只说:“娘是日霞公主,让我们去找郑家爹爹。”

再问详细情况,他们却说不出来。

张员外心想:“郑信已经掉入井中,怎么可能出来?哪里又有儿女,难道是同名同姓的人?”

他又想起岳庙的梦,梦中分明显示郑信有五等诸侯的富贵,心中犹豫不决。

于是暂且收留这对孩子,好好抚养,同时打听郑信的消息。

时间飞逝,孩子们渐渐长大。

张员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男孩取名郑武,女孩取名彩娘。

张员外自己有一个儿子,年纪相仿,名叫张文。

一文一武,如同亲兄弟,一起在学堂读书。

彩娘则在闺房中学习女红。

又过了几年,依然没有郑信的消息。

有一天,张员外走出门,忽然门公来报:“有两川节度使派来的进表官员,写了员外的姓名和住址,问到这里,他要亲自求见。”

员外心中疑惑,连忙请进。

只见那差官:头戴缠棕大帽,脚穿粉底乌靴,身穿蜀锦窄袖袄子,腰系间银纯铁挺带。他身材魁梧,面带风尘之色,随从牵着一匹大马跟随。

张员外走下台阶迎接,行礼完毕。

那差官取出一包礼物和一封信,说道:“节度使郑爷多多拜上。”

张员外拆开信一看,认出是郑信的笔迹,信中写道:我郑信一向蒙受恩人的关照,狱中也多亏您的照顾,这是莫大的恩情。之前掉入古井,本以为再无生还之望,没想到遇到了日霞仙子。我们夫妻三年,她又赠我财物,送我出汾州投军,后来屡立战功。如今托您的福,我在蜀中任职。之前没有机会,未能及时问候。现在借着进表的机会,送上黄金三十两,蜀锦十端,略表心意。如果您不畏惧蜀道的艰险,肯来我这里做客,我将万分荣幸。期待您的到来。

张员外看完信,举手加额道:“郑家果然发迹了,还不忘故旧,远送礼物,真是有德有行之人。”

于是将之前梦中的事情一一告诉了差官。

差官也感到非常惊讶。

当天设宴款待差官。

那差官虽然是有品级的武职,但受节度使的吩咐来迎接张员外,表现得非常谦逊。

张员外就留他在家中住下,日日设宴款待。

闲话少叙。

过了十来天,公事办完后,差官催促员外启程。

张员外与夫人商量,决定带着那对男女送还给郑节度使。

但又觉得女儿不便同行,只得留在家中,只带郑武上路。

随身行李,四个童仆,和差官一共七匹马,一同出了汴京,向剑门方向进发。

不久,他们到了节度使衙门。

差官先入内禀报,郑信连忙请他们进私衙,以家人的礼节相见。

员外带着郑武拜认父亲,并讲述了白须公公带着孩子来托付的事情,献上了盔甲。

甲、腰刀作为信物,并且提到了两次奇异的梦境。

郑信回忆起与日霞仙子的情分,感到凄凉和伤感。

屈指一算,正好十二年过去了,男女都十二岁了。

仙子临走时说的话,一点也没有错。

当时大摆宴席,招待张员外,以贵宾之礼相待。

在宴席上将女儿彩娘许配给张员的儿子张文,两家结为亲家。

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报德。

却说郑信对日霞仙子的思念不已,在锦江旁边建造了日霞行宫,非常壮丽。

每年都会亲自去行香。

再说张员外住了三个多月,思念家乡,郑信不敢强留,安排车马,送他到十里长亭之外。

赠送的礼物非常丰厚,自然不用说,还给了百两黄金,托付张员外施舍给岳庙,用来修建炳灵公大殿。

后来因为金兀术入侵,天子四处征兵,郑信带领儿子郑武勤王,多次击败金兵,到汴京再次与张俊卿相会,才认出了女婿张文和女儿彩娘。

郑信活到五十多岁,白天看见日霞仙子的车驾来迎接他,无病而终。

他的儿子郑武因为父亲的荫庇,官至宣抚使。

之后金兵不断入侵,各郡县都仿制神臂弓,能够杀敌。

到徽、钦二帝被俘,康王渡江,被金兵追赶,忽然看见空中有金甲神人,率领神兵,用神臂弓射敌,敌兵才退去。

康王看见旗帜上有“郑”字,便问随从的臣子。

有人上奏说:“前两川节度使郑信,曾经献上克敌神臂弓,这一定是他的神灵来护驾。”

康王即位后,敕封郑信为明灵昭惠王,在江上立庙,至今古迹还在。

诗曰:

郑信当年未遇时,俊卿梦里已先知。

运来自有因缘到,到手休嫌早共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三十一-注解

明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宁波市一带,宋代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布袋和尚:中国佛教传说中的一位高僧,常被描绘为背着布袋的形象,象征慈悲与智慧。

竹林寺:虚构的寺庙名,可能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智慧。

香罗木:一种珍贵的木材,常用于佛教建筑或佛像雕刻,象征虔诚与奉献。

东峰岱岳:指泰山,中国古代五岳之一,被视为神圣的山岳,常与祭祀和宗教信仰相关。

炳灵公:炳灵公是道教中的神灵,常被视为保护神,特别是在建筑和工程方面。

黄巾力士:道教中的护法神将,通常形象为力大无穷的武士,负责执行天神的命令。

押了花字:古代的一种签字方式,通常用于文书或契约上,表示同意或确认。

鹧鸪天:词牌名,宋代流行的一种词调,常用于描写自然景色或抒发情感。

行首:古代对妓女的称呼,通常指在妓院中地位较高的妓女。

扯驴:绰号,指某人行为狡猾、善于欺诈。

批子:古代的一种凭证或命令,通常由上级或权威人士发出,用于指示或授权某人执行某项任务或领取某物。

质库:古代的一种金融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当铺,人们可以在这里抵押物品换取现金。

东京:指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破落户:指家道中落、经济状况不佳的人,通常带有贬义。

雕青:古代的一种纹身艺术,通过在皮肤上刺青来装饰身体。

木拐梯子:一种纹身图案,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信仰。

黄胖儿忍字:一种纹身图案,可能象征着忍耐或某种特定的信仰。

御屏风:古代的一种装饰品,通常用于遮挡或分隔空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巴山龙出水:一种纹身图案,可能象征着力量或某种特定的信仰。

日霞之殿:神话或传说中的宫殿名称,象征着神秘或超凡脱俗的地方。

郑信:故事中的男主角,与日霞仙子有五百年前的姻缘。

日霞仙子:日霞仙子是道教中的仙女,象征着美丽和神秘。在故事中,她与郑信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月华仙子:故事中的另一女主角,与日霞仙子争夺郑信。

神通物事:指日霞仙子拥有的神奇物品,能够施展神通。

神臂弓:神臂弓是一种古代强力的弓箭,以其射程远和威力大而著称。在故事中,它是郑信用来对抗金兵的重要武器。

蟠桃宴:神话传说中的天界盛宴,通常由王母娘娘主持,邀请各路神仙参加。

青衣:在古代文学中,青衣常指侍女或低级官员的服饰,这里指的是日霞仙子的侍女。

兰房:指女子的闺房,常用来形容温馨浪漫的居所。

海誓山盟:形容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坚定的誓言。

云情雨意:形容男女之间的柔情蜜意。

神臂克敌弓:一种古代强力的弓弩,因其射程远、威力大而得名。在中国古代战争中,这种弓弩常被用于攻城略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五等诸侯之贵:指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诸侯的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这里用来形容郑信未来可能达到的高贵地位。

夙缘:指前世注定的缘分,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深厚的、命中注定的关系。

踏凳弩:一种古代弩机,因其使用时需要脚踏凳子来上弦而得名,是一种威力较大的远程武器。

一纪:古代时间单位,一纪等于十二年。

汾州大路:指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道路,连接汾州(今山西汾阳)和太原府,是当时的重要交通线路。

两川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四川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权力较大。

三牲祭礼: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三种动物祭品,通常指牛、羊、猪,用于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剑门: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今四川剑阁县,是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腰刀信物:在古代,腰刀不仅是武器,也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作为信物,它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承诺。

锦江:锦江是成都的一条著名河流,以其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

宣抚使:宣抚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三十一-评注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是一篇融合了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宋代社会对宗教与神秘力量的浓厚兴趣。故事通过张员外的经历,揭示了人与神之间的互动,以及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故事中的和尚形象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他化身为布袋和尚,象征着慈悲与智慧,同时也带有神秘的力量。和尚的出现不仅是对张员外信仰的考验,也暗示了佛教在宋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通过和尚的行为,作者展示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即张员外因未能履行父亲的愿心而遭遇火灾,最终通过舍施玉结连縧环来化解危机。

其次,故事中的炳灵公和黄巾力士则代表了道教的神祇与神力。炳灵公作为东岳泰山的守护神,象征着权威与正义,而黄巾力士则象征着力量与保护。这些道教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故事的神话色彩,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道教神祇的崇拜与依赖。

此外,故事中的香罗木和玉结连縧环等物品,象征着虔诚与奉献。香罗木作为张员外父亲许下的愿心之物,代表了家族对信仰的传承与承诺;而玉结连縧环则是张员外母亲给予的宝物,象征着母爱的力量与智慧。这些物品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体现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张员外的虔诚与困惑、和尚的神秘与智慧、炳灵公的威严与正义,都通过具体的言行得以展现。同时,故事中的场景描写也极具画面感,如火灾的紧张氛围、东岳泰山的壮丽景色,以及竹林寺的清幽环境,都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视觉与情感体验。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篇故事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宗教与神秘力量的复杂态度。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信仰体系;而张员外的经历,则揭示了个人在面对信仰与责任时的挣扎与抉择。这些内容不仅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我们思考信仰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这段文本出自中国古代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宗教信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

首先,文本通过黄巾力士与长汉的对话,揭示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长汉原本有做天子的野心,但在黄巾力士的打击下,不得不放弃这一梦想,转而接受诸侯的身份。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以及人们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其次,文本中的炳灵公和和尚的形象,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宗教和神灵的崇拜。炳灵公作为道教神祇,象征着自然力量的神秘和威严;和尚则代表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他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加深了文本的宗教色彩。

再次,文本通过张员外的梦境和现实生活的交织,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命运和因果报应的信仰。张员外在梦中经历了奇异的冒险,醒来后却发现现实与梦境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文本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和因果的深刻思考。

最后,文本通过对夏德这一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欺诈和腐败现象。夏德作为一个破落户,利用张员外的弱点进行敲诈,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和道德沦丧。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文本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神秘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故事中的郑信是一个忠诚、勇敢且机智的人物,他不仅在面对夏扯驴的挑衅时表现出坚定的立场,还在面对神秘的古井时展现出了无畏的探索精神。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忠诚、正义和勇气的崇尚。郑信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主人的忠诚,也展示了他对正义的坚持。他的勇敢和机智使他在面对危险时能够冷静应对,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成功地塑造了郑信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郑信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此外,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也极具画面感,如古井的黑气、日霞之殿的神秘氛围等,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奇幻色彩。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还通过郑信的行为展示了古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智慧和勇气。郑信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代社会中那些默默无闻却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对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充满戏剧性和神秘色彩的故事,成功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出自《郑信传》,讲述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郑信与日霞仙子有着五百年前的姻缘,两人在人间重逢,展开了一段奇幻的爱情旅程。故事通过郑信与日霞仙子、月华仙子之间的纠葛,展现了人神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命运交织。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故事融合了道教的神仙思想与民间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与向往。日霞仙子与月华仙子的形象,象征着美丽与神秘,她们的神通与法术则体现了古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

在艺术特色上,这段文字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尤其是对日霞仙子与月华仙子的外貌描写,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色彩。如‘盈盈玉貌,楚楚梅妆’、‘轻叠乌云之发,风消雪白之肌’等句子,生动地刻画了仙子的美貌与气质。

此外,故事中的情节设计巧妙,充满了戏剧性。郑信与日霞仙子的重逢、月华仙子的介入、神臂弓的出现等情节,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尤其是郑信在关键时刻射下月华仙子的情节,既展现了郑信的机智与勇敢,也为故事增添了紧张与悬念。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与爱情的理想化追求。郑信与日霞仙子的姻缘跨越了五百年,象征着爱情的永恒与不朽。而故事中的海誓山盟、云情雨意等描写,则体现了古代人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与赞美。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还通过神话与传说的形式,传递了古代人对爱情、命运与超自然力量的思考与想象。

这段文本选自中国古代小说,讲述了郑信与日霞仙子的离别故事,以及郑信后来的发迹和与张俊卿员外的重逢。文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人际关系。

首先,文本中的日霞仙子形象充满了神话色彩,她的出现和消失都带有神秘的气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想象。日霞仙子赠予郑信的神臂克敌弓,不仅是郑信发迹的关键,也象征着神仙对凡人的庇佑和帮助。

其次,郑信与日霞仙子的离别场景充满了情感张力。仙子泪下如雨,郑信亦感伤不已,这种情感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缘分和命运的深刻理解。仙子提到“夫妻缘尽,自然分别”,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婚姻和缘分的宿命论观点。

再次,郑信的发迹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个人奋斗和机遇的重视。郑信凭借神臂弓在军中屡立战功,最终成为两川节度使,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郑信的勇敢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最后,张俊卿员外的梦境和后来的重逢情节,进一步加深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情感深度。员外的梦境预示了郑信的未来,而郑信不忘故旧,远送礼物,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恩情和友情的重视。这种情感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人际关系,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段文本融合了历史、神话和民间传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首先,通过郑信与日霞仙子的情感故事,文本揭示了人与神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尊重。

其次,文本中的腰刀信物和神臂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腰刀作为信物,承载了郑信对日霞仙子的承诺和情感,而神臂弓则象征着对抗外敌的勇气和智慧。这些物品的使用和传承,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武器和技艺的重视。

再者,文本通过郑信和张员外的故事,展示了以德报德的道德观念。郑信不仅以礼相待张员外,还将女儿许配给其子,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礼义。

最后,文本中的神话元素,如日霞仙子和炳灵公,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这些神话人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加深了文本的文化深度和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这段文本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文化史和艺术史的缩影,它通过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三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0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