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三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三-原文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仍取木胆肩负之。

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

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濠沟为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

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

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余意猜想,认为向东者乃村中路,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

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

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

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从其上可南眺巃嵸山,而北来之岭,从其北下坠为坳,复起此坡。

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

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道路田畴,但丰草芃芃.

东北一峰东突,巀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其后乃西北而属于西山。

西山则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热水塘之东而南度雅乌者也。

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

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糊涂不明的样子焉自适也。

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

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巀嶪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

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

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巀嵲niè山高而峻,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

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有路东北挟巀嵲之峰而转,乃北趋南香甸道。

于是东北一里余,转巀嵲峰东。遥眺其坞大开,自北而南,东西分两界夹之。

西山多东突之尖,东山有亘屏之势,坞北豁然遥达,坞东则江东北嶂,矗峙当夹。

惟东南一峡,窈窕而入,为杨桥、石洞之径;西南一坞,宛转而注,为东江穿峡之所。

先是,余望此巀嵲之峰,已觉其奇;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去。

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垮塌,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即酥软而散土;流土有之,无此苏石。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

久之,幸攀而上,又横贴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洞。

洞门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中不甚深,五丈之内,后壁环拥,下裂小门。

批隙而入,丈余即止,无他奇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难于横贴之陟,即随峡上跻,冀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

半里,逾坡之西,复仰其上崖高穹,有洞当其下,洞门南向,益竭蹶指艰难行走从之。

半里,入洞。洞前有巨石当门,门分为二,先从其西者入。

门以内辄随巨石之后东转,其中夹成曲房,透其东,其中又旋为后室,然亦丈余而止,不深入也。

旋从其东者出。还眺巨石之上,与洞顶之覆者,尚余丈余。门之东,又环一石对之,其石中悬如台,若置梯蹑之,所览更奇也。

出洞,循崖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悬崖无路,然皆草根悬缀。遂坐而下坠,以双足向前,两手反而后揣抓草根,略逗阻滞其投空之势,顺之一里下,乃及其麓。

与顾仆见,若更生也。日将过午,食携饭于路隅,即循西山北行。

三里而西山中逊,又一里,有村倚西山坞中,又半里,绕村之前而北,遂与江遇,盖江之西曲处也。

其村西山后抱,东江前揖,而南北两尖峰,左右夹峙如旗鼓,配合甚称。

有小溪从后山流出,傍村就水,皆环塍为田,是名喇哈寨,亦山居之胜处也。

溯江而北,半里,度小溪东注之桥,复北上坡。二里,东北循北尖峰之东麓。

一里余,仰见尖峰之半,有洞东向高穹,其门甚峻,上及峰顶,如檐覆飞空,乳垂于外,槛横于内,而其下甚削,似无陟境,盖其路从北坡横陟也。

余时亦以负荷未释,遂先趋厂。又北一里余,渡一西来之涧,有村庐接丛密集相速而建于江之西岸,而矿炉满布之,是为南香甸。

乃投寓于李老家,时甫过午也。

先是,余止存青蚨三十文,携之袖中,计不能为界头返城之用,然犹可籴米为一日供。

退石房洞扒山,手足无主,竟不知抛堕何所,至是手无一文。

乃以褶袜裙即夹衣袜子裙子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

久之,一

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从树杪中悬而反下,编竹于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

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度人,不可度马也,从桥东遵塍上,始有村庐夹路。

二里,复东上坡,由坡脊东行。其坡甚平,自东界雪山横垂而西下者。行其上三里,直抵东山下,是为界头村。

其村倚东山面北,夹庐成街,而不见市集。询之,知以旱故,今日移街于西北江坡之间,北与桥头合街矣。

盖此地旱即移街,乃习俗也。乃令顾仆买米而炊。余又西北下抵街子,视其扰扰而已,不睹有奇货也。既乃还饭于界头。

其地已在龙川江之东,当高黎贡雪山西麓,山势正当穹隆处。

盖高黎贡俗名昆仑冈,故又称为高仑山。其发脉自昆仑,南下至姊妹山;西南行者,滇滩关南高山;东南行者,绕小田、大塘,东至马面关,乃穹然南耸,横架天半,为雪山、为山心、为分水关;又南而抵芒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高穹者,几五百里云;由芒市达木邦,下为平坡,直达缅甸而尽于海:则信为昆仑正南之支也。

由界头即从雪山西麓南行,屡逾西突之坡,十五里,遥望罗古城倚东山坡间,有寺临之。此城乃土蛮所筑之遗址。其寺颇大。有路从此逾雪山,过上江。

又南二里,过磨石河。又南二里,越一山,又逾一西突之坳。又南二里,过一小木桥。又南一里,越一坡,乃循坡东转。二里,抵东南峡口,有山自东大山南环而峙于门,大路逾坡而南上,小径就峡而西南。

乃就峡口出,则里,宿瓦甸。濒江东岸,亦南北大坞也,村塍连络;东向大山,即雪山,渐南与山心近矣。

二十九日饭而平明,随江东岸行。二里余,两岸石峰交合,水流峡间,人逾崖上,江为崖所束,奔流若线,而中甚渊深。

峡中多沸水之石,激流荡波,而渔者夹流置罾于石影间,揽瑶曳翠,无问得鱼与鱼之肥否,固自胜也只求自我感觉良好。半里,越崖南下。江亦出峡,有石浮波面,俨然一鼋鼍随水出也。

又南二里,过上庄,有山西突,中夹坞成田,村倚突峰之东,江曲突峰之西,而路循坞中。逾脊而西南,又一里余,复与江遇,而两崖复成峡,石之突峡迎流,与罾之夹流曳翠,亦复如前也。

一里,江曲而西,路从江之南,亦曲而西截向北之坞。于是北望隔江南下之山,至是中分;其东支已尽横突而东,即西峡之绕而下者;其西支犹横突西南,即固栋两江所合而南盘者;两支之中,北逊成坞,而灰窑厂临其上焉。

是厂亦六厂之一,所出矿重于他处,昔封之而今复开,则不及他处矣。西一里,复上一北突小冈,有竹环坡,结庐其中者,是为苦竹冈。

越而南下,共一里,又越坞南上,遂从坡上南行。二里,江随西峰之嘴曲而东南,始舣舟而渡其西岸,随西山南行。一里,坡尾东掉,路亦随而东。

南逾之一里,有一二家倚坡北向而居,由其东更南上一里,遂逾其东下之脊。南行脊间二里,复稍下,有小峡自西而东,其峡甚逼,中有小水,捣坑东出。

乃下半里,稍西转,迎流行峡中,有数家倚峡北,是为曲石。而峡之西,其内反辟而成坞,亦有村庐倚之,则峡水之所从来也。

于是南截峡流,又上坡。行坡间二里,有村当路左,亦曲石之村庐也。又南三里,乃随坡西转,始见坡南坞大开,水东贯之,则固栋两江合而与顺江、响水沟诸流一并东出者也。

循此坡稍北,即与界头、瓦甸之江合,是为龙川江之上流,盖交会于曲除者也。固栋之江东山,自石洞南度脊,亦中尽于曲除者也。

余先自固栋历其西,又从阳桥东岭逾其北,又从瓦甸瞻其东,又从灰窑、曲石转其南,盖江流夹其三方,而余行周绕遍其四隅矣。

西行一里,又南向峻下者一里,及坞底,有桥跨江,亦铁锁交络而覆亭于其上者,是为曲石桥。按《一统志》,龙川江上有藤桥二,其一在回石。按江之上下,无回石之名,其即曲石之误耶?岂其桥昔乃藤悬,而后易铁锁耶?

于是从江南岸上坡,西向由峡上。二里余,复南向陟岭,二里余,登岭头。有三四家当岭而居,是为酒店,以卖浆得名也。饭而行,循岭东南向二里下,稍西转,复南行坡上。

又二里稍下,陟一坞而上。又南二里,过陈挥使庄。又南随峡中行,二里,有陇环前峡折而自西来,有岐直南蹑其陇,余乃随众从峡中西行。

半里,渐西上,又半里,折而南上,又半里,南登陇脊,始逾东度之脉。于是南望,前壑大开,直南与罗生山相对,其中成坞甚遥,州城隐隐在三十里外,东之球瓓,亦可全见,惟西之宝峰,又西北之集鹰,皆为巃嵸南下之支所掩,不得而见焉。

余先贾勇独上,踞草而坐。久之后行者至,谓其地前有盗,自东山峡中来,截路而劫,促余并驰南下。东望层峡重峦,似有寻幽之径,而行者惟恐不去之速也。

下二里,望见澄波汇山麓,余以为即上干峨清海子矣。又峻下二里,有村庐当海子北岸,竹径扶疏,层峦环其后,澄潭映其前。路转其东北隅,有小水自峡间下注,有卖浆之庐当其下。

入而少憩,以所负木胆浸注峡泉间,且问此海子即上干峨澄镜池否。其人漫应随意回答之,但谓海子中有鱼,有泛舟而捕者,以时插秧,止以供餐,不遑出卖。

然余忆《志》言,下海子鱼可捕,上海子鱼不可捕,岂其言今不验耶?

循海

东峻麓行二里,及海子南滨,遇耕者,再问之。

始知此乃下海子,上海子所云澄镜池者,尚在村东北重山之上,由此而上五里乃及之。余不能从。

南二里,越一涧,有村连竹甚深,是为中干峨村。

由村南又南下三里,其村竹庐交映更遥,是为下干峨村。

至是东坡之下,辟为深坞,而溪流南贯。

由是从村南稍西,即转南向,随坡上行。

一里,渐南下,俯瞰坞中溪流,已有刺小舟而浮者。

既而南行二里,有一二家倚坡湾而居,与下干峨南北遥对。

从此东向随坡上半里,乃蹑坡之东嘴。

从其上南转,则东嘴之下,其崖甚峻,又数十家倚其麓而居,竹树蒙茸,俯瞰若不可得而窥也。

南半里,稍西复转而南,半里,崖下居庐既尽,忽见一大溪东向而横于前,乃透崖而出石穴者。

崖峻无路下坠,沿崖端南行半里,稍下,见有径下沿坡麓,乃令顾仆守木胆于路隅,余策杖坠麓循崖北转。

又半里,投丛木中,则其下石穴交流,土人以石堤堰水北注。

堤之上,回流成潭,深及四五尺;堤之下,喷壑成溪,阔几盈四五丈。

泉之溢处,俱从树根石眼纠缪liǎo缠绕中出,阴森沁骨。

掬而饮之,腑脏透彻,悔不携木胆来一投而浸之也。

既乃仍南沿崖麓,半里,至顾奴候处,取木胆负而行。

又南二里下坡,有数家当坡之东,指余东向逾梁。

其梁东西跨干峨下流之溪,《志》所谓马场河也。

逾梁东,即东南逾田塍间,三里,抵东山下,又有溪自东而西,有梁南北跨之,是为迎凤桥,以其西有飞凤山也。

桥下水即东南出于赤土坡者,北流至罗武塘,出马邑村,西向经此而与马场河合。

过桥遂直趋而南。二里,再南逾一梁,梁下水如线将绝,则黄坡泉之向北而西转者。

又南一里,又南逾一梁,其水亦将绝,则饮马河之向北而西转者。

又南一里,入腾越北门。

行城中二里,出南门。

城中无市肆,不若南关外之喧阗声大而杂也。

抵寓已下午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三-译文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吃完饭就出发了。仍然背着木胆。

从山冈的东南方向下到峡谷,走了一里多,又看到烟雾弥漫,原来是热水再次溢出到山谷中,与冷水交汇后向西流出峡谷,这个山谷是东边大山环绕的深壑。

从它的南边再上坡走了一里多,有一条沟从东山横穿向西,像是用壕沟划界一样,沟下也有水流潺潺。

沿着沟向东走了一里,从沟的坠落处向南渡过。原来东边没有渡过的地方,也是盘绕成平地的深壑,有个村庄依偎在东峰下,路在它的西南方向。

走了半里,有个岔路:一条向南走坡上,一条向东走村间。我猜测向东的是村中的路,于是沿着东峰向南走,前面看到尖山很近。

走了三里稍微下坡,看到一个山谷横在前面,它的西边下去就是乌索旁边的村庄,南边越过就是雅乌的西坳,这才明白这是通往固栋的路。赶紧转向东,莽撞地在山坡间行走。

走了一里,遇到从南边来的大路,才知道这是通往固栋向南香甸的路,于是跟着走。渐渐向东北方向走了一里,稍微平坦,向东走了半里,又上坡。

平缓地走了一里,走到峰头稍微转向南走了半里,就是南雅乌的山脊了。从那里可以向南眺望巃嵸山,而北边的山岭从它的北边下坠成坳,再升起这个坡。

向东沿着山谷的山脊平行走了半里,然后向东北下坡。到达坳的东边,有一条路从坳中向西来,这是通往热水塘的正路,应该从坠坑东村的岔路上去,现在误绕向南了。

于是又向东下了一里多,下面盘绕成平地,位于北山的东边,山界很开阔,中间没有田埂道路和田野,只有茂盛的草。

东北方向有一座山峰向东突出,巀嶪高耸,就是石房洞山,它的后面向西北方向连接到西山。

西山从北向南,像屏风一样排列,就是从热水塘的东边向南延伸到雅乌的山。

于是沿着西山又向北下坡走了半里,看到有两三户人家依偎在南坡上,下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去,而路从它的西北方向出来,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不久遇到一个人,抓住他询问。那人说:“这是雅乌山村。”赶紧跑开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危险的路,行人都不敢停留,而我却糊里糊涂地自己走。

又向北走了一里,再越过一个向东突出的坡,走了一里,登上坳中,才感觉到东江的形状,从它的南边穿过雅乌东峡而去,但还看不到江。

向北转向东下坡,走了一里,有一个峡谷从西北方向来,就是巀嶪后面西北的山,与西边的山夹成的,中间有小水随着峡谷向东流出,有一座小木桥横跨其上。

过了桥向东,于是沿着北山的山麓走,才看到南边的山谷中,东江蜿蜒曲折,向西南方向穿过峡谷。

原来这里北山向东突出而巀嵲山高峻,南山从石洞厂向南,盘旋向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山对夹,截断江水向西流下,中间拓展开为山谷,曲折其间。

路从它的北边向东走了一里,有个岔路向东南下到山谷中,截流渡船,是通往东边石洞的路;有一条路向东北沿着巀嵲山峰转,是通往北边南香甸的路。

于是向东北走了一里多,转到巀嵲峰的东边。远远眺望那个山谷大开,从北向南,东西两边夹着。

西山有许多向东突出的尖峰,东山有连绵的屏风之势,山谷北边豁然开阔,山谷东边则是江东北边的山峰,矗立在夹缝中。

只有东南方向一个峡谷,幽深而入,是通往杨桥、石洞的路;西南方向一个山谷,蜿蜒曲折,是东江穿峡的地方。

之前,我望见这座巀嵲山峰,已经觉得它很奇特;等到环绕它的山麓,仰头看到它盘绕的崖壁,层层高耸;向东转向北后,忽然看到层崖之上,有一个向东的洞,想上去却找不到路,想放弃又舍不得。

于是让顾仆停下行李,守着木胆在路边,我竟然仰头攀爬上去。上面很陡峭,走了半里后,土太松软无法落脚,用手指抓住草根攀爬。

不久草根也无法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抓到了石头。但石头也不坚固,踩上去就会崩塌,攀爬时也会崩塌,偶尔找到一块稍微稳固的石头,绷紧脚趾抓住,像贴在墙上一样,无法移动一步。

想往上没有支撑,想往下也没有地方,生平所经历的险境,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峭壁有之,但没有这么松软的土;流土有之,但没有这么松软的石头。

过了很久,先试探出两手两足四处不崩塌的石头,然后悬空移动一只手,再悬空移动一只脚,一手一脚稳固后,再悬空移动另一只手和脚,幸好石头没有坠落,但手脚无力,几乎要自己坠落。

过了很久,终于攀爬上去,又横贴着向南移动,总共走了半里,才到达北边的崖壁。稍微沿着崖壁下坠,才向南转入洞中。

洞门像半月形覆盖,上面有许多倒垂的钟乳石。洞内不深,五丈之内,后壁环抱,下面裂开一个小门。

从缝隙中进去,走了一丈多就停止了,没有其他奇特之处。出洞后,仍然沿着北边的崖壁向西上爬。难以横贴攀爬,于是沿着峡谷向上爬,希望能找到一条向北迂回的路,但很久都没有找到。

走了半里,越过坡的西边,又仰头看到上面的崖壁高耸,有一个洞在下面,洞门朝南,更加艰难地行走。

走了半里,进入洞中。洞前有一块巨石挡在门口,门分为两半,先从西边的门进去。

进门后随着巨石后面向东转,中间夹成弯曲的房间,穿过东边,里面又旋为后室,但也只有一丈多深,没有深入。

然后从东边的门出来。回头看巨石上面,与洞顶覆盖的部分,还有一丈多高。门的东边,又环绕着一块石头对着它,石头中间悬空像台子,如果放梯子上去,看到的景色会更奇特。

出洞后,沿着崖壁向北走了半里,下面也都是悬崖没有路,但都有草根悬挂。于是坐着下坠,双脚向前,双手向后抓住草根,稍微阻挡下坠的势头,顺着一里下到山脚。

与顾仆见面,像是重生一样。太阳快过午了,在路边吃了带的饭,就沿着西山向北走。

走了三里,西山中退,又走了一里,有一个村庄依偎在西山的山谷中,又走了半里,绕过村庄的前面向北走,终于遇到江,原来这是江的西边弯曲处。

这个村庄西山环抱,东江在前,南北两座尖峰左右夹峙,像旗鼓一样,配合得很好。

有一条小溪从后山流出,沿着村庄靠近水边,周围都是田埂,这个村庄叫喇哈寨,也是山中的胜景。

沿着江向北走,走了半里,渡过小溪向东流的桥,再向北上坡。走了二里,向东北沿着北尖峰的东麓走。

走了一里多,仰头看到尖峰的半山腰,有一个向东高耸的洞,洞门很陡峭,上到峰顶,像屋檐覆盖在空中,钟乳石垂在外面,门槛横在里面,下面很陡峭,似乎没有路,原来路是从北坡横着攀爬上去的。

我当时也因为负担没有放下,于是先赶往厂。又向北走了一里多,渡过一条从西边来的涧水,有一个村庄密集地建在江的西岸,矿炉遍布,这就是南香甸。

于是投宿在李老家,当时刚过中午。

之前,我只剩下三十文钱,放在袖子里,估计不够回城的路费,但还可以买米维持一天的生活。

退到石房洞扒山时,手脚不听使唤,竟然不知道钱掉到哪里去了,现在手上一文钱都没有。

于是把夹衣、袜子、裙子三样东西挂在寓所外面,希望能卖掉其中一件,作为路费。

过了很久,一

桥长四五丈,用三四根藤条高高地连接在两边的山崖上,从树梢上悬挂下来,反折向上,在藤条上编织竹子,勉强可以放脚,两旁也用竹子横着做栏杆来夹住。

一般的桥都是拱形且中间高,这座桥却反挂而中间下垂,一抬脚就会摇晃不停,必须用手抓住旁边的枝条,才能移动,只能过人,不能过马。从桥东沿着田埂走,开始有村庄和房屋夹在路两旁。

走了二里,又向东上坡,沿着坡脊向东走。这个坡很平缓,是从东边的雪山横着向西延伸下来的。走了三里,直接到达东山下,这里是界头村。

这个村庄靠东山面朝北,房屋夹在路两旁形成街道,但没有看到集市。询问后得知,因为干旱,今天集市移到了西北江坡之间,北边与桥头合街了。

原来这里干旱时就会移街,这是当地的习俗。于是让顾仆去买米做饭。我又向西北走到街子,看到那里热闹非凡,但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货物。然后回到界头吃饭。

这个地方已经在龙川江的东边,位于高黎贡雪山的西麓,山势正处于高耸的地方。

高黎贡山俗名昆仑冈,所以又称为高仑山。它的山脉从昆仑山发源,向南延伸到姊妹山;向西南延伸的是滇滩关南的高山;向东南延伸的,绕过小田、大塘,东到马面关,然后高耸向南,横跨天际,成为雪山、山心、分水关;再向南延伸到芒市,开始降低并逐渐分散,南北高耸的部分,几乎有五百里;从芒市到木邦,下面是平坡,直达缅甸,最终流入大海:这确实是昆仑山正南的支脉。

从界头沿着雪山西麓向南走,多次越过向西突出的山坡,走了十五里,远远看到罗古城靠东山山坡,有一座寺庙临在上面。这座城是土蛮人建造的遗址。寺庙很大。有一条路从这里越过雪山,经过上江。

又向南走了二里,过了磨石河。又向南走了二里,越过一座山,又越过一个向西突出的山坳。又向南走了二里,过了一座小木桥。又向南走了一里,越过一个山坡,然后沿着山坡向东转。走了二里,到达东南的峡口,有一座山从东边的大山向南环绕,矗立在门口,大路越过山坡向南上,小径沿着峡谷向西南。

于是从峡口出去,走了几里,住在瓦甸。靠近江东岸,也是一个南北向的大山谷,村庄和田埂连绵不断;东边的大山就是雪山,逐渐向南与山心接近了。

二十九日,天刚亮就吃了饭,沿着江东岸走。走了二里多,两岸的石峰交汇,水流在峡谷间,人从崖上越过,江水被崖壁束缚,奔流如线,中间非常深。

峡谷中有很多沸水的石头,激流荡波,渔夫在石影间夹着水流放置渔网,搅动着水波,不管是否能捕到鱼或鱼是否肥美,只求自我感觉良好。走了半里,越过崖壁向南下。江水也出了峡谷,有一块石头浮在水面上,像一只鼋鼍随水而出。

又向南走了二里,过了上庄,有一座山向西突出,中间夹着山谷形成田地,村庄靠在山峰的东边,江水弯曲在山峰的西边,路沿着山谷中走。越过山脊向西南走,又走了一里多,再次与江水相遇,两边的崖壁又形成峡谷,石头突出在峡谷中迎接水流,渔网夹在水流中搅动水波,也像之前一样。

走了一里,江水向西弯曲,路从江的南边,也向西弯曲,截断向北的山谷。于是向北望去,隔着江水向南的山,到这里分开了;东边的支脉已经全部向东突出,就是西边的峡谷环绕而下的;西边的支脉仍然向西南突出,就是固栋两江汇合后向南盘绕的;两支山脉之间,北边形成一个山谷,灰窑厂就在上面。

这个厂也是六个厂之一,出产的矿石比其他地方重,以前被封了,现在重新开采,但不如其他地方了。向西走了一里,又上了一座向北突出的小山冈,有竹子环绕山坡,有人在其中建了房子,这里是苦竹冈。

越过山冈向南下,共走了一里,又越过山谷向南上,然后沿着山坡向南走。走了二里,江水随着西峰的嘴向东弯曲,开始乘船渡到西岸,沿着西山向南走。走了一里,山坡的尾部向东转,路也随着向东转。

向南越过山坡走了一里,有一两户人家靠山坡向北居住,从他们的东边再向南走了一里,越过了东边的山脊。沿着山脊向南走了二里,又稍微下坡,有一个小峡谷从西向东,峡谷非常狭窄,中间有小水流,向东流出。

于是下了半里,稍微向西转,迎着水流走在峡谷中,有几户人家靠在峡谷北边,这里是曲石。而峡谷的西边,里面反而开阔形成山谷,也有村庄靠在那里,就是峡谷水的来源。

于是向南截断峡谷的水流,又上坡。在坡上走了二里,有一个村庄在路的左边,也是曲石的村庄。又向南走了三里,然后沿着山坡向西转,开始看到坡南的山谷大开,水从东边穿过,就是固栋两江汇合后与顺江、响水沟等水流一起向东流出的地方。

沿着这个山坡稍微向北,就与界头、瓦甸的江水汇合,这是龙川江的上游,交汇于曲除。固栋的江东山,从石洞向南越过山脊,也终止于曲除。

我先从固栋经过它的西边,又从阳桥东岭越过它的北边,又从瓦甸看到它的东边,又从灰窑、曲石转到它的南边,江水夹在它的三面,而我绕着它的四边走了一圈。

向西走了一里,又向南陡下走了一里,到了山谷底,有一座桥横跨江水,也是用铁锁交缠并在上面盖了亭子,这是曲石桥。根据《一统志》,龙川江上有两座藤桥,其中一座在回石。根据江的上下游,没有回石这个名字,难道是曲石的误写吗?难道这座桥以前是藤条悬挂的,后来换成铁锁了吗?

于是从江南岸上坡,向西沿着峡谷走。走了二里多,又向南爬上山岭,走了二里多,登上岭头。有三四户人家在岭上居住,这里是酒店,以卖酒水得名。吃了饭继续走,沿着山岭向东南走二里下坡,稍微向西转,又向南走在坡上。

又走了二里稍微下坡,越过一个山谷再上坡。又向南走了二里,过了陈挥使的庄园。又向南沿着峡谷中走,走了二里,有一条山陇环绕前面的峡谷,从西边折过来,有一条岔路直接向南登上山陇,我跟着大家从峡谷中向西走。

走了半里,逐渐向西上坡,又走了半里,转向南上坡,又走了半里,向南登上山陇的脊背,开始越过向东延伸的山脉。于是向南望去,前面的山谷大开,正南与罗生山相对,中间的山谷非常广阔,州城隐隐约约在三十里外,东边的球瓓山也可以完全看到,只有西边的宝峰山,还有西北的集鹰山,都被高耸向南的山脉遮住,看不到了。

我先鼓起勇气独自上山,坐在草地上。过了很久,后面的人来了,说前面有盗贼,从东山的峡谷中出来,截路抢劫,催促我一起快速向南走。向东望去,层层峡谷和重重山峦,似乎有寻幽的小路,但同行的人只希望快点离开。

下了二里,看到澄澈的水波汇聚在山脚下,我以为这就是上干峨的清海子了。又陡下二里,有一个村庄在海子的北岸,竹林小径疏落有致,层层山峦环绕在后面,澄澈的潭水映照在前面。路转到海子的东北角,有一条小水流从峡谷中流下,有一个卖酒水的房子在下面。

进去稍作休息,把带来的木胆浸在峡谷的泉水中,问这个海子是不是上干峨的澄镜池。那人随意回答,只说海子里有鱼,有人划船捕鱼,现在正是插秧的时候,鱼只供自己吃,没时间卖。

但我记得《志》书上说,下海子的鱼可以捕,上海子的鱼不能捕,难道现在这话不灵验了吗?

沿着海

向东沿着陡峭的山麓走了二里,到达海子的南岸,遇到一位耕田的人,再次向他询问。

才知道这是下海子,而上海子所说的澄镜池,还在村子东北的重山之上,从这里上去五里才能到达。我无法继续前行。

向南走了二里,越过一条山涧,有一个村庄,竹子连绵非常茂密,这是中干峨村。

从村南再向南走了三里,那里的村庄竹屋交相辉映,更加遥远,这是下干峨村。

到了这里,东坡之下,开辟成一个深谷,溪流向南贯穿。

于是从村南稍微向西,就转向南,沿着山坡上行。

走了一里,逐渐向南下,俯瞰谷中的溪流,已经有小船在漂浮。

接着向南走了二里,有一两户人家依傍山坡的湾处居住,与下干峨村南北遥相对望。

从这里向东沿着山坡走了半里,就踏上了山坡的东嘴。

从东嘴向南转,东嘴之下,悬崖非常陡峭,又有几十户人家依傍山麓居住,竹树茂密,俯瞰下去似乎无法窥见。

向南走了半里,稍微向西再转向南,走了半里,悬崖下的房屋已经没有了,忽然看见一条大溪向东横在面前,是从悬崖中穿透石穴流出的。

悬崖陡峭没有路可以下去,沿着悬崖顶端向南走了半里,稍微下坡,看见有一条小路沿着山坡的山麓,于是让顾仆在路旁守着木胆,我拄着拐杖沿着山麓向北转。

又走了半里,进入丛林中,下面石穴中的水流交织,当地人用石堤拦住水向北流。

堤的上方,回流形成一个深潭,深达四五尺;堤的下方,喷涌成溪,宽近四五丈。

泉水溢出的地方,都是从树根和石眼中缠绕而出,阴森寒冷,沁入骨髓。

捧起水喝了一口,感觉五脏六腑都透彻了,后悔没有带木胆来浸泡一下。

然后继续向南沿着悬崖的山麓走了半里,到了顾仆等候的地方,取了木胆背着继续前行。

又向南走了二里下坡,有几户人家在坡的东边,指引我向东越过一座桥。

这座桥东西横跨干峨下流的溪水,就是《志》中所说的马场河。

过了桥向东,就向东南越过田埂,走了三里,到达东山下,又有一条溪水从东向西流,有一座桥南北横跨,这是迎凤桥,因为桥西有飞凤山。

桥下的水是从东南的赤土坡流出,向北流到罗武塘,经过马邑村,向西流到这里与马场河汇合。

过了桥就径直向南走。走了二里,再向南越过一座桥,桥下的水像线一样快要断了,这是黄坡泉向北再向西转的水。

又向南走了一里,再向南越过一座桥,桥下的水也快要断了,这是饮马河向北再向西转的水。

又向南走了一里,进入腾越的北门。

在城里走了二里,出了南门。

城里没有市场,不如南关外那么喧闹嘈杂。

到达住处已经是下午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三-注解

木胆:木制的水壶或水袋,古代旅行者常用以携带饮用水。

烟气郁勃:形容热水蒸发形成的雾气浓重。

堑界濠沟:古代用于防御的深沟,此处形容地形如同防御工事。

乌索: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地的一个村庄。

雅乌: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地的一个村庄。

固栋道:古代道路名称,具体路线不详。

南香甸: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地的一个村庄。

巃嵸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地的一座山峰。

石房洞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地的一座山峰。

杨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地的一个村庄。

喇哈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当地的一个村庄。

青蚨:古代铜钱的别称,此处指钱币。

云岩寺:位于洞内的寺庙,分为三层,每层有五楹,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

白衣大士:指观音菩萨,因其常以白衣形象出现,故称白衣大士。

水月:洞内小龛前的题字,象征佛教中的清净与智慧。

明光六厂:指明光地区的六个矿厂,主要生产炭和砖,供应鼓炼厂使用。

阿幸:地名,以产紫块矿闻名,矿质如丹砂。

阳桥:地名,矿厂所在地,矿质黄散如沙泥。

石洞厂:位于东峰东北的矿厂,与阿幸、灰窑等共为六厂之一。

龙砂:风水术语,指山脉的走向和形态,象征吉祥。

虎砂:风水术语,指山脉的另一部分,与龙砂相对,象征保护。

藤桥:一种用藤条编织而成的桥梁,常见于古代中国南方山区,因其轻便且易于搭建,适合地形复杂的地区使用。

龙川江: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属于澜沧江水系,流经多个地区,对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高黎贡山: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的一座山脉,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

昆仑冈:高黎贡山的俗称,因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而得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地理标志。

罗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一个古城遗址,曾是当地土蛮族的聚居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曲石桥:位于龙川江上的一座桥梁,历史上可能曾为藤桥,后改为铁锁桥,是当地交通的重要节点。

海子:在云南地区,’海子’指的是高原湖泊,这里的’下海子’和’上海子’分别指两个不同的湖泊。

澄镜池:指上海子,因其水面平静如镜,清澈见底,故称澄镜池。

干峨村:位于云南腾冲地区的一个村庄,分为中干峨村和下干峨村,以竹林茂密著称。

马场河:一条流经腾冲地区的河流,因附近有马场而得名。

迎凤桥:一座位于腾冲地区的桥梁,因西侧有飞凤山而得名。

黄坡泉:一条泉水,流向西北,最终汇入马场河。

饮马河:另一条泉水,流向西北,最终汇入马场河。

腾越:古代对腾冲的称呼,腾冲是云南西部的一个重要城镇,历史上是通往缅甸的重要通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三-评注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体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次探险旅行的经历。文章开篇即以‘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时间与行动,随后通过‘仍取木胆肩负之’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旅行者的装备与行装。

在描述自然景观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烟气郁勃’、‘水流淙淙’等,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热水溢出的景象,还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此外,‘若堑界濠沟为界之者’等比喻手法,使得地形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文章中还体现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理解。如‘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其下盘而为坪’等描述,不仅准确地反映了地形特征,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洞察。

在叙述探险过程中,作者通过‘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等语句,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探险精神的赞美。同时,‘幸攀而上’、‘幸石不坠’等叙述,也展现了作者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与勇敢。

最后,文章通过对‘喇哈寨’等地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风光,还反映了古代村庄的布局与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文学作品,也是一份珍贵的地理与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古代地理、文化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详细记录了探访云岩寺及周边矿厂的经历。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洞内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洞内的云岩寺分为三层,神像众多,石乳垂挂,形态各异,展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完美结合。作者对洞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设计巧妙,既不影响洞内的自然景观,又增添了宗教的神秘感。

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南香甸的地理环境和矿厂分布。南香甸地处偏远,但其矿厂却颇具规模,尤其是阿幸和阳桥的矿厂,矿质各异,展现了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作者通过对矿厂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矿业的发展状况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在描写自然景观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石乳自洞檐下垂于外,长条短缕,缤纷飘飏”,生动地描绘了洞内的奇观。同时,作者通过对洞内外环境的对比,突出了洞内的幽静与神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关注。通过对云岩寺和矿厂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风光,还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云岩寺作为宗教场所,承载了当地居民的信仰和文化传统;而矿厂则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云岩寺及周边矿厂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历史感的世界,使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是一篇详细的游记,记录了作者在云南省的旅行经历,特别是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述。文章通过对藤桥、龙川江、高黎贡山等地理标志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云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文章中提到的藤桥,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当地文化和智慧的体现。藤桥的建造和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南方山区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龙川江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其作为一条重要河流的地理意义,还反映了当地人民与河流的密切关系。河流不仅是水源,也是交通要道,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高黎贡山的描写,突出了其作为自然屏障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重要性。山脉的走向和地形特征,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古城和曲石桥的描述,不仅记录了这些地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变迁。这些地点的存在,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详细描写,不仅展示了该地区的独特魅力,还反映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文章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游历云南腾冲地区时的所见所感。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地描绘了腾冲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首先,徐霞客通过对海子、干峨村、马场河等地理特征的描写,展现了腾冲地区独特的地貌和水系分布。他不仅详细记录了这些地点的位置和特征,还通过对比下海子和上海子的不同,突出了澄镜池的清澈与宁静。这种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描述,体现了徐霞客作为地理学家的专业素养。

其次,徐霞客在文中多次提到村庄和桥梁,如中干峨村、下干峨村、迎凤桥等,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也揭示了腾冲地区的人文历史。特别是对干峨村的描写,突出了其竹林茂密的特点,展现了云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

此外,徐霞客在文中还提到了黄坡泉和饮马河等泉水,这些泉水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水源,也是腾冲地区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泉水的描写,徐霞客进一步揭示了腾冲地区水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徐霞客在文中还提到了腾越城(即腾冲),通过对城中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腾冲作为古代交通要道的繁华与喧嚣。他特别提到城中无市肆,与南关外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腾冲城内外不同的生活氛围。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腾冲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徐霞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腾冲画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