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七-原文
初五、初六两日憩会真楼。
初七日闪知愿来顾,谢余往叩灵几,礼也。知愿馈饼二色。
初八日知愿又馈猪羊肉并酒米甚腆丰盛。
初九日闪太史招游马园。园在龙泉门外,期余晨往。余先从法明寺南,过新建太翁祠。祠尚未落成,倚山东向,与法明同。其南即方忠愍公祠,名政,征麓川,死于江上者。亦东向。
正室三楹,俱守者栖止于其中,两庑祀同难者俱倾倒,惟像露坐焉。出祠,遂南出龙泉,由池东堤上抵池南,即折而西入峡。半里,园临峡西坡上,与龙泉寺相并。园之北,即峡底也,西自九隆山后环峡而来。有小水从峡底东出,仅如线不绝。而园中则陂池层汇。其北一池,地更高,水从其底泛珠上溢,其池浅而水独澄映有光,从此遂潺潺泻外池。外池中满芰荷。东岸旧有菜根亭,乃马玉麓所建者,并园中诸榭俱颓圮。太史公新得而经始之,建一亭于外池南岸,北向临流。隔池则龙泉寺之殿阁参差,冈上浮屠,倒浸波心。其地较九龙池愈高,而破池罨掩映,泉源沸漾,为更奇也。盖后峡环夹甚深,其水本大,及至峡口,此园当之,峡中之水,遂不由溪而沁渗入入地中。故溪流如线,而从地旁溢如此池与九龙池,其滔滔不舍者,即后峡溪中之流也。余至,太史已招其弟知愿相待。先同观后池溢泉,遂饭于池南新亭。开宴亭中,竟日欢饮,洗盏更酌,抵暮乃散。
是日始闻黄石翁去年七月召对大廷,与皇上面折廷诤,并直言规劝,后遂削江西郡幕。项水心以受书帕,亦降幕。刘同升、赵士春亦以上疏降幕。翰苑中正人一空。东省山东省之破,传言以正月初二,其省中诸寮,无不更易者。虽未见的报,而颜同兰之被遭遇难可知矣。
初十日马元中、刘北有相继来拜,皆不遇,余往玉工家故也。返楼知之,随拜马元中,并拜俞禹锡。二君襟连也,皆闪太翁之婿,前于知愿席相会而未及拜。且禹锡原籍苏州,其祖讳彦,中辛丑公元1601年进士,中时犹李时彦,后复俞姓,名彦。移居金陵大功坊后。其祖父年俱壮,闪太翁寓金陵时,欲移家南来,遂以季女字许嫁俞。前年太翁没,俞来就婚,拟明春偕返云。时禹锡不在,遂返会真。闪太史以召对报朝廷的内部通报来示。
十一日禹锡招宴。候马元中并其内叔闪孩识、孩心等同饮,约同游卧佛。
十二日禹锡馈兼金。下午,元中移酌会真楼,拉禹锡同至。雷风大作,既暮乃别。
十三日禹锡以他事不及往卧佛,余遂独行。东循太保山麓,半里,出仁寿门。仁寿西北倚太保山北麓,城随山西叠而上,与龙泉同。出城,即有深涧从西山悬坑而下,即太保山顶城后度脊所分之水也。逾桥循西山直北半里,有岐东北行平川中,为纸房村间道;其循山直北者,乃逾岭而西,向青蒿坝通干海子者。余乃由间道二里,北过纸房村,又东一里余,出大道,始为拱北门直向卧佛寺者。又北一里,越一东出小涧,其北有庙踞冈头,乃离城五里之舍也。大道中川而行,尚在板桥孔道之西。又北五里,再过一庙,在路之西。其西又有巨庙倚西山,村落倚之,所谓红庙村也。又北八里,有一涧自西山东出,逾之而北,是为郎义村。村庐联络,夹道甚长,直北二里,村始尽。缘村西转,有水自北堰中来,即龙王塘之下流也。溯流沿坡西北行,三里,有一卷门东向列路旁,其北即深涧缘坡下,乃由卷门西入,缘南坡俯北涧西入。半里,闻壑北水声甚沸,其中深水丛箐,亏蔽上下,而路乃缘壑北转。不半里,穿门北上,则龙王祠巍然东向列,其前与左,皆盘壑蒙茸,泉声沸响。乃由殿左投箐而下,不百步,而泓泉由穴中溢,东向坠坑。其北坑中,又有水泻树根而出,亦坠壑同去。其下悬坠甚深,而藤萝密蔓。余披蔓涉壑求之,抵下峡则隔于上,凌上峡则隔于下,盖丛枝悬空,密蔓叠幕,咫尺不能窥,惟沸声震耳而已。已乃逾其上,从棘蔓中攀西北崖而上。按《统志》谓龙王岩断崖中劈,兀立万仞。余望双岩上倚山顶,谓此有路可达,宛转上下,终不可得,乃返殿前而饭。
仍出卷门,遂北下度涧桥,见桥北有岐缘涧西入,而山顶双岩正峙其西,余遂从之。始缘涧北,半里遂登坡西上。直上者三里,抵双岩之下,路乃凌北岩之东,逾坳而西北去。余瞰支峰东北垂,意卧佛当在其西北峰下,遂西北逾支峰,下坑盘峡,遵北坡东行。二里,见有路自北坡东来,复西北盘坳上,疑以为此即卧佛路,当从山下行,不登山也,欲东下。土人言:“东下皆坑崖,莫可行;须仍转而南,随路乃下。”从之转南,又二里,随前东来之路下坡。二里,从坡麓得一村,村之前即沿麓北行之大道。
沿之北,又五里,稍西向入谷,则卧佛寺环西谷中,而谷前大路,则西北上坡矣。盖西山一支,至是东垂而出,北峡为清水关,南抱为卧佛岩,但清水深入,而卧佛前环耳。入谷即有池一围当寺前,其大不及九隆池,而回合更紧。池东有一亭绾谷口。由池北沿池入,池尽,其西有官房三楹临其上。北楹之下,泉汩汩从坳石间溢入池中,池甚清浅。官房之西历砌上,即寺门也,亦东向临之。其内高甍倚岩,门为三卷,亦东向。卷中不楹而砖亦横巩如桥,卷外为檐,以瓦覆石连属于洞门之上壁。
洞与巩连为一室,巩高而洞低,巩不掩洞,则此中之奇也。其洞高丈余,而深入
者二丈,横阔三丈,其上覆之石甚平。
西尽处,北有门,下嵌而入;南有台,高四尺,其上剜而入。
台如胡床躺椅横列,而剜有石像,曲肱卧台上,长三丈,头北而足南。
盖此洞横阔止三丈,北一丈嵌为内洞之门,南二丈犹不足以容之,自膝以下,则南穴洞壁而容其足。
其像乃昔自天成者,自镇守内官巩其前轩,又加斧琢而贴之金,今则宛然塑像,失其真矣。
内洞门由西北隅透壁入,门凹而下,其内渐高,以觅炬未入。
时巩殿有携酒三四生,挟妓呼僧,团饮其中,余姑出殿,从北庑厢楼下觅睡处,且买米而炊焉。
北庑之西亦有洞,高深俱丈五尺,亦卷其门,而南向于正洞之北隅,其中则像山神以为护法者。
是夜卧寺中,月颇明,奈洞中有嬲子,寺中无好僧,恹恹而卧。
十四日早饭于僧舍,觅火炬入内洞。
初由洞门西向直入,其中高四五丈,阔二丈,深数丈,稍分岐辄穷,无甚奇也。
仍出,从门内南向觅旁窦而上。
入二丈,亦穷而出,笑此洞之易穷。
有童子语于门外曰:“曾入上洞乎?余今早暗中入,几坠危窦。若穿洞而上,须从南,不可从北也。”
余异其言,乃益觅炬再入。
从南向旁窦得一小穴,反东向上,其穴圆如甑。
既上,其穴竖而起,亦圆如井。
从井中攀南岸,则高而滑,不可上,乃出,取板凳为梯以升。
既上,其口如井栏,上有隙横于井口之西。
复盘隙而北,再透出一口,则有峡东西横峙。
北向出峡,则渊然下坠,其深不可睹,即前内洞直入之底也,无级可梯,故从其东道层穴而上耳。
南向下峡丈余,有洞仍西向入,其下甚平,其上高三四丈,阔约丈五,西入亦五六丈,稍分为岐而止,如北洞之直入者焉。
此洞之奇,在南穿甑穴,层上井口,而复得直入之洞。
盖一洞而分内外两重,又分上下二重,又分南北二重,始觉其奇甚也。
既出,仍从池左至谷口大路。
余时欲东访金鸡温泉,当截大川东南向板桥,姑随大路北瞰之,半里,稍西北上坡,见其路愈西上,乃折而东,随旁岐下坡。
盖西北上者为清水关道,乃通北冲者;川中直北五里,为章板村,为云龙州道;川东蹑关坡而上,为天井铺道,从此遥望皆相对也。
下坡一里,其麓有一村。
从此由田塍随小溪东南行,二里,始遇清水关大溪,自北而南流川中。
随之南行半里,渡横木平桥,由溪东岸又东半里,过一屯,遂从田塍中小径南行。
半里,稍折而西,复南就一小水。
随之东下,遂无路。
莽苍行草畦间,东南一里半,始得北来小路。
随之南,又得西来大路,循之。
其东南一里,又有溪自北而南,其大与清水溪相似,有大木桥架其上。
度桥东,遂南行。
二水俱西曲而合,受龙王塘之水,东折于板桥之南焉。
路南行塍中,又二里半而出板桥街之中。
由街稍南过一小桥,则沿小溪东上。
半里,越溪上梗,东南二里半,渐逼东山。
过一村,稍南又东,半里,有小溪自东北流西南,涉之。
从溪东岸,又东南二里,直逼东山下,复有村倚之。
从村南东向入,有水舂踞冈上。
冈之南,即有涧自木鼓山北峡来,绕冈南西去,有亭桥跨其上,此大道也;小径即由北脊入峡,盘冈东下。
遂溯溪岸东行。
一里,有小木桥平跨上流,乃南度之。
又东上坡,一里而至金鸡村。
其村居庐连夹甚盛,当木鼓山之东南麓。
村东有泉二池,出石穴中,一温一寒。
居人引温者汇于街中为池,上覆以屋。
又有正屋三楹临池之南,庭中紫薇二大树甚艳,前有门若公馆然。
乃市酒餐于市,而后浴于池。
池四旁石甃,水止而不甚流,亦不甚热,不甚清,尚在永平温泉之下,而有馆有门则同也。
从村后东南循峡上岭数里,自金鸡村逾岭东下,通大寨、瓦渡之路也;从村后直东,上木鼓西南峰,二十里,有新建宝顶寺。
余不及登,遂从村西南下。
三里,北折,度亭桥北,随溪西南行塍中。
五里,西值大溪,溪之东有村傍之,乃稍溯之北,度大木桥而西行塍中。
又四里而至见龙里。
其南有报功祠甚巨,门西向,而祠楼则南面。
入其中,祠空而楼亦空,楼上止文昌一座当其中。
寺僧云,昔有王靖远诸公神位,觅之不见也。
由此又十里,入拱北门。
又二里而返会真。
令人往讯打听安仁,已西往腾越矣。
十五日憩会真楼。
十六日往晤闪知愿。
还拜刘北有,留饭,即同往太保山麓书馆。
馆中花木丛深,颇觉幽闲。
坐久之,雨过,适闪知愿送《南园录》并《永昌志》至,即留馆中。
北有留余迁寓其内,余屡辞之,至是见其幽雅,即许之,约以明日。
雨止,刘以钥匙付余,以刘将赴秋闱wěi科举,不暇再至也。
余乃别,还会真。
十七日闪知愿再候宴,并候其兄太史及其族叔孩识同宴。
深夜乃别。
十八日迁馆于山麓西南打索街,即刘北有书馆也。
其馆外有赁居者租房子住的人,以日用器进作为租金,亦刘命也。
余独坐馆中,为抄《南园漫录》。
既而马元中又觅《续录》至,余因先抄《续录》。
乘雨折庭中花上花,插木球腰孔间辄活,蕊亦吐花。
花上花者,叶与枝似吾地木槿,而花正红,似闽中扶桑,但扶桑六七朵并攒为一花,此花则一朵四瓣,从心中又抽出叠其上,殷红而开久,自春至秋犹开。
虽插地辄活,如榴然,然植庭左则活,右则槁(枯干),亦甚奇也。
又以杜鹃、鱼子兰、兰如真珠兰而无蔓,茎短叶圆,有光,抽穗,细黄,子丛其
上如鱼子,不开而落,幽韵同兰。
小山茶分植其孔,无不活者。
既午,俞禹锡雨中来看,且携餐贳酒,赠余诗有“下乔”之句。
谓会真楼高爽,可尽收一川阴晴也。
余答以“幽栖解嘲”五律。
谓便于抄书也。
十九日抄书书馆。
闪知愿以竹纸湖笔馈,以此地无纸笔,俱不堪书也。
二十日抄书麓馆。
二十一日孩识来顾。
二十二日抄书麓馆。
二十三日晨,大雨。
稍霁,还拜孩识,并谢刘北有。
下午,赴孩识之招招待,闪、俞俱同宴。
深夜乃别。
二十四日绝粮。
知刘北有将赴省闱,欲设酌招余,余乃作书谓:“百杯之招,不若一斗之粟,可以饱数日也。”
二十五日新添邱术士挟一刘姓者至,邱自谓诸生,而以请仙行。
招游九龙池,遂泛池中亭子。
候刘携酌不至,余返寓抄书。
北邻花红正熟,枝压墙南,红艳可爱。
摘而食之,以当井李。
此间花红结子甚繁,生青熟红,不似余乡之熟辄黄也。
余乡无红色者,“花红”之名,俱从此地也。
下午,北有以牛肉斗米馈,刘、闪、马俱教门,不食猪而食牛。
刘以素肴四品馈。
二十六至二十九日俱抄书麓馆。
俱有雨,时止时作,无一日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七-译文
初五、初六两天在会真楼休息。
初七,闪知愿来访,感谢我去拜访他的灵几,这是礼节。闪知愿送了我两种饼。
初八,闪知愿又送了猪羊肉和酒米,非常丰盛。
初九,闪太史邀请我去游马园。马园在龙泉门外,约定我早晨去。我先从法明寺南边经过,经过新建的太翁祠。祠还没有建成,依山向东,和法明寺一样。它的南边就是方忠愍公祠,名叫政,征讨麓川时死在江上的人。也是向东。
正室有三间,都是守祠的人住在里面,两边的厢房祭祀同难的人都倒塌了,只有神像露天坐着。出了祠,就向南出龙泉,从池东堤上到池南,就转向西进入峡谷。半里,园在峡谷西坡上,和龙泉寺并列。园的北边就是峡谷底,西边从九隆山后环绕峡谷而来。有小水从峡谷底向东流出,像线一样不断。而园中则有层层的水池。北边的一个池,地势更高,水从池底泛珠上溢,池浅而水特别清澈有光,从此就潺潺流到外池。外池中满是芰荷。东岸原来有菜根亭,是马玉麓建的,和园中的各个亭榭都倒塌了。太史公新得到并开始修建,在外池南岸建了一个亭子,向北临水。隔着池就是龙泉寺的殿阁参差,冈上的浮屠,倒映在水中。这个地方比九龙池更高,而破池掩映,泉源沸腾,更加奇特。因为后峡环绕夹得很深,水本来很大,到了峡口,这个园挡住了,峡中的水就不从溪流而渗入地中。所以溪流像线一样,而从地旁溢出像这个池和九龙池,那滔滔不绝的,就是后峡溪中的水流。我到了,太史已经叫他的弟弟闪知愿等着。先一起看后池溢泉,就在池南新亭吃饭。在亭中开宴,整天欢饮,洗杯再斟,到傍晚才散。
这天开始听说黄石翁去年七月在朝廷召对,和皇上面折廷争,并直言规劝,后来就被削去江西郡幕。项水心因为接受书帕,也被降幕。刘同升、赵士春也因为上疏被降幕。翰苑中的正人一空。东省山东省的破败,传言是正月初二,省中的各个官员,没有不更换的。虽然没有确切的报告,但颜同兰的遭遇困难可以知道了。
初十,马元中、刘北有相继来拜访,都没有遇到,因为我去玉工家了。回到楼中知道后,就去拜访马元中,并拜访俞禹锡。两位是襟连,都是闪太翁的女婿,之前在闪知愿的席上见过但没有拜访。而且俞禹锡原籍苏州,他的祖父叫彦,中辛丑年(1601年)进士,中时还叫李时彦,后来恢复俞姓,名彦。移居金陵大功坊后。他的祖父年纪都壮,闪太翁住在金陵时,想移家南来,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俞。前年太翁去世,俞来就婚,打算明年春天一起回去。当时俞禹锡不在,就回到会真。闪太史把召对的朝廷内部通报给我看。
十一,俞禹锡招宴。等马元中和他内叔闪孩识、闪孩心等一起喝酒,约好一起去游卧佛。
十二,俞禹锡送了兼金。下午,马元中移到会真楼喝酒,拉俞禹锡一起来。雷风大作,到傍晚才分别。
十三,俞禹锡因为其他事情来不及去卧佛,我就独自去。向东沿着太保山麓,半里,出仁寿门。仁寿西北靠着太保山北麓,城随着山向西叠上去,和龙泉一样。出城,就有深涧从西山悬坑而下,就是太保山顶城后度脊所分的水。过桥沿着西山直北半里,有岔路向东北行在平川中,是去纸房村的小路;沿着山直北的,是过岭向西,通向青蒿坝干海子的。我就从小路走二里,北过纸房村,又向东一里多,出大道,才是拱北门直向卧佛寺的。又向北一里,越过一条向东流出的小涧,它的北边有庙在冈头,是离城五里的舍。大道在川中行走,还在板桥孔道的西边。又向北五里,再过一座庙,在路的西边。它的西边又有大庙靠着西山,村落靠着它,就是所谓的红庙村。又向北八里,有一条涧从西山东出,越过它向北,就是郎义村。村屋连绵,夹道很长,直北二里,村才完。沿着村向西转,有水从北堰中来,就是龙王塘的下流。溯流沿着坡向西北行,三里,有一个卷门向东在路旁,它的北边就是深涧沿着坡下,就从卷门西入,沿着南坡俯视北涧西入。半里,听到壑北水声很沸,其中深水丛箐,遮蔽上下,而路就沿着壑北转。不到半里,穿过门向北上,龙王祠巍然向东列,它的前边和左边,都是盘壑蒙茸,泉声沸响。就从殿左投箐而下,不到百步,泓泉从穴中溢出,向东坠坑。它的北坑中,又有水泻树根而出,也坠壑同去。它的下边悬坠很深,而藤萝密蔓。我披着蔓涉壑寻找,到下峡就被上峡隔住,凌上峡就被下峡隔住,因为丛枝悬空,密蔓叠幕,咫尺不能窥,只有沸声震耳而已。然后越过它上边,从棘蔓中攀西北崖而上。按《统志》说龙王岩断崖中劈,兀立万仞。我望双岩上倚山顶,以为这里有路可达,宛转上下,终不可得,就回到殿前吃饭。
仍然出卷门,就向北下过涧桥,看到桥北有岔路沿着涧西入,而山顶双岩正峙在它的西边,我就从那里走。开始沿着涧北,半里就登坡向西上。直上三里,到双岩下,路就凌北岩的东边,过坳向西北去。我瞰支峰东北垂,以为卧佛应当在它的西北峰下,就向西北过支峰,下坑盘峡,沿着北坡向东行。二里,看到有路从北坡东来,又向西北盘坳上,怀疑这就是去卧佛的路,应当从山下行,不登山,想向东下。当地人说:“东下都是坑崖,不能走;必须再转向南,沿着路才下。”就转向南,又二里,沿着前边东来的路下坡。二里,从坡麓得到一个村,村的前边就是沿着麓向北行的大道。
沿着它向北,又五里,稍微向西进入谷,卧佛寺就环绕在西谷中,而谷前的大路,就向西北上坡了。因为西山一支,到这里向东垂而出,北峡是清水关,南抱是卧佛岩,但清水深入,而卧佛前环。进入谷就有一个池环绕在寺前,它的大小不及九隆池,但回合更紧。池东有一个亭绾谷口。从池北沿着池进入,池尽,它的西边有官房三间临在上面。北楹下,泉汩汩从坳石间溢入池中,池很清浅。官房的西边历砌上,就是寺门,也向东临着。它的里边高甍倚岩,门是三卷,也向东。卷中没有楹而砖也横巩如桥,卷外是檐,用瓦覆石连属于洞门的上壁。
洞和巩连为一室,巩高而洞低,巩不掩洞,这就是其中的奇处。洞高一丈多,而深入
这个洞长二丈,宽三丈,洞顶覆盖的石头非常平整。
洞的西端,北面有一个门,向下嵌入进入;南面有一个台子,高四尺,台上有一个凹陷的入口。
台子像胡床躺椅一样横列,凹陷处有一个石像,弯曲手臂躺在台上,长三丈,头朝北脚朝南。
这个洞宽只有三丈,北面一丈嵌入作为内洞的门,南面二丈不足以容纳石像,所以从膝盖以下,石像的脚嵌入南面的洞壁。
这个石像是以前自然形成的,后来镇守内官巩在前轩加固,又用斧凿加工并贴上金箔,现在看起来像塑像,失去了原来的真实感。
内洞的门从西北角穿过墙壁进入,门凹陷向下,洞内逐渐升高,因为找不到火把没有进去。
当时巩殿里有三四个人带着酒,带着妓女叫来僧人,一起在里面喝酒,我只好出殿,从北庑厢楼下找地方睡觉,并且买米做饭。
北庑的西面也有一个洞,高和深都是一丈五尺,门也是卷起的,朝南位于正洞的北角,里面供奉着山神作为护法。
那天晚上睡在寺里,月亮很亮,可惜洞里有吵闹的人,寺里没有好僧人,只好闷闷不乐地睡觉。
十四日早上在僧舍吃早饭,找火把进入内洞。
最初从洞门向西直入,洞内高四五丈,宽二丈,深数丈,稍微分岔就走到尽头,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出来后,从门内向南找旁窦上去。
进入二丈,也走到尽头出来,笑这个洞容易走到尽头。
有个童子在门外说:“你进过上洞吗?我今天早上摸黑进去,差点掉进危险的洞。如果要穿过洞上去,必须从南面,不能从北面。”
我觉得他的话很奇怪,于是又找火把再进去。
从南面的旁窦找到一个小洞,反方向向东上去,洞的形状像甑。
上去后,洞竖直向上,形状像井。
从井中攀爬南岸,又高又滑,上不去,只好出来,拿板凳当梯子爬上去。
上去后,洞口像井栏,上面有缝隙横在井口的西面。
再沿着缝隙向北,又穿过一个口,有一个峡谷东西横立。
向北出峡谷,深渊下坠,深不可测,就是前内洞直入的底部,没有梯子可以下去,所以从东面的层穴上去。
向南下峡谷一丈多,有一个洞仍然向西进入,下面很平,上面高三四丈,宽约一丈五,向西进入五六丈,稍微分岔就停止,像北洞直入一样。
这个洞的奇特之处在于南面穿过甑穴,层上井口,又找到直入的洞。
这个洞分为内外两重,又分为上下两重,又分为南北两重,才觉得非常奇特。
出来后,仍然从池左到谷口大路。
我当时想东访金鸡温泉,应该截断大川向东南去板桥,暂时沿着大路向北看,走了半里,稍微向西北上坡,看到路越来越向西上,于是转向东,沿着旁岔下坡。
向西北上的是清水关道,通向北冲;川中直北五里是章板村,是云龙州道;川东沿着关坡上去,是天井铺道,从这里遥望都相对。
下坡一里,山脚下有一个村子。
从这里沿着田埂随小溪向东南走,二里,遇到清水关大溪,从北向南流经川中。
沿着溪向南走半里,渡过横木平桥,从溪东岸又向东走半里,经过一个屯,于是沿着田埂中的小径向南走。
半里,稍微转向西,再向南靠近一条小溪。
沿着小溪向东下,就没有路了。
在草丛中莽撞地走,向东南走一里半,才找到北来的小路。
沿着小路向南,又找到西来的大路,沿着大路走。
向东南走一里,又有一条溪从北向南流,大小和清水溪相似,有一座大木桥架在上面。
过桥向东,于是向南走。
两条溪都向西弯曲汇合,接受龙王塘的水,向东折到板桥的南面。
路向南走在田埂中,又走二里半到板桥街中。
从街稍微向南过一座小桥,沿着小溪向东上。
半里,越过溪上的梗,向东南走二里半,逐渐靠近东山。
经过一个村子,稍微向南又向东,半里,有一条小溪从东北流向西南,涉水过去。
从溪东岸,又向东南走二里,直逼东山下,又有一个村子靠着山。
从村子南面向东进入,有一个水舂在冈上。
冈的南面,有一条涧从木鼓山北峡来,绕过冈南向西流去,有一座亭桥跨在上面,这是大道;小径从北脊进入峡谷,绕过冈东下。
于是沿着溪岸向东走。
一里,有一座小木桥平跨在上游,于是向南过桥。
又向东上坡,一里到金鸡村。
这个村子房屋连片,非常繁荣,位于木鼓山的东南麓。
村子东面有两个泉池,从石穴中流出,一个温一个寒。
居民把温泉水引到街中汇成池,上面盖着屋子。
还有三间正屋在池的南面,庭院中有两棵紫薇树非常艳丽,前面有门像公馆一样。
于是在市场上买酒吃饭,然后在池中洗澡。
池四周用石头砌成,水静止不流动,也不太热,不太清,比永平温泉差一些,但有馆有门是一样的。
从村子后面向东南沿着峡谷上岭几里,从金鸡村越过岭向东下,通向大寨、瓦渡的路;从村子后面直向东,上木鼓西南峰,二十里,有新建的宝顶寺。
我来不及登上去,于是从村子西南下。
三里,向北转,过亭桥北,沿着溪向西南走在田埂中。
五里,向西遇到大溪,溪的东面有一个村子靠着,于是稍微溯溪向北,过一座大木桥向西走在田埂中。
又走四里到见龙里。
南面有一个很大的报功祠,门朝西,祠楼朝南。
进入里面,祠和楼都是空的,楼上只有一座文昌像在中间。
寺僧说,以前有王靖远等人的神位,找不到了。
从这里又走十里,进入拱北门。
又走二里回到会真。
派人去打听安仁,已经向西去腾越了。
十五日在会真楼休息。
十六日去见闪知愿。
回来拜访刘北有,留下吃饭,然后一起去太保山麓的书馆。
书馆里花木丛深,感觉很幽静。
坐了很久,雨停了,正好闪知愿送来《南园录》和《永昌志》,就留在书馆里。
刘北有让我搬进去住,我多次推辞,现在看到书馆幽雅,就答应了,约定明天搬。
雨停了,刘把钥匙交给我,因为刘要去参加秋闱科举,没时间再来。
我于是告别,回到会真。
十七日闪知愿再次设宴,并邀请他的兄长太史和族叔孩识一起宴请。
深夜才告别。
十八日搬到山麓西南的打索街,就是刘北有的书馆。
书馆外有租房子住的人,用日用品作为租金,也是刘的安排。
我独自坐在书馆里,抄写《南园漫录》。
后来马元中又找到《续录》,我于是先抄《续录》。
趁着雨折下庭院中的花上花,插在木球的腰孔间就活了,花蕊也开花。
花上花,叶子和枝条像我们那里的木槿,花是红色的,像闽中的扶桑,但扶桑六七朵并在一起成一朵花,这种花一朵四瓣,从心中又抽出叠在上面,深红色而且开得久,从春到秋还在开。
虽然插在地上就活,像石榴一样,但种在庭院左边就活,右边就枯干,也很奇怪。
还有杜鹃、鱼子兰、兰像真珠兰但没有蔓,茎短叶圆,有光泽,抽穗,细黄,子丛其
上面的花苞像鱼子一样,没有开放就落下了,幽雅的韵味与兰花相似。
小山茶分别种植在孔中,没有不存活的。
到了中午,俞禹锡在雨中来看望我,还带来了食物和酒,赠给我的诗中有“下乔”的句子。
他说会真楼高而清爽,可以尽收一川的阴晴变化。
我以“幽栖解嘲”五律作答。
说是为了方便抄书。
十九日在书馆抄书。
闪知愿赠送了竹纸和湖笔,因为这里没有纸笔,都不适合书写。
二十日在麓馆抄书。
二十一日孩识来拜访。
二十二日在麓馆抄书。
二十三日早晨,下大雨。
雨稍停后,去拜访孩识,并感谢刘北有。
下午,去孩识的招待,闪、俞都一起参加了宴会。
深夜才分别。
二十四日断粮了。
知道刘北有要去省城考试,想设宴招待我,我写信说:“百杯的招待,不如一斗的粮食,可以饱几天。”
二十五日新来的邱术士带着一个姓刘的人来,邱自称是诸生,以请仙为业。
邀请去九龙池游玩,于是在池中的亭子里泛舟。
等刘带酒来没等到,我回住处抄书。
北边的邻居花红正熟,树枝压在南墙上,红艳可爱。
摘下来吃,当作井李。
这里的花红结子很多,生时青色熟时红色,不像我家乡的熟了就会变黄。
我家乡没有红色的,“花红”这个名字,都是从这里来的。
下午,北有送来了牛肉和一斗米,刘、闪、马都是教门中人,不吃猪肉而吃牛肉。
刘送了四样素菜。
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都在麓馆抄书。
都有雨,时停时下,没有一天是晴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七-注解
会真楼:楼名,可能是作者所在的地方,环境高爽。
闪知愿: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
灵几: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几案,用于摆放祭品。
龙泉寺:佛教寺庙名称,位于龙泉门外,与马园相邻。
方忠愍公祠:纪念方忠愍公的祠堂,方忠愍公是明代忠臣,因征讨麓川而死于江上。
九隆山:山名,位于文中提到的龙泉寺附近。
菜根亭:古代园林中的亭子名称,由马玉麓所建。
黄石翁:人名,明代官员,因直言进谏而被削职。
项水心:人名,明代官员,因受贿而被降职。
刘同升、赵士春:明代官员,因上疏进谏而被降职。
卧佛寺:佛教寺庙名称,位于文中提到的卧佛岩附近。
龙王祠:祭祀龙王的祠堂,位于龙王塘附近。
胡床:古代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代的躺椅或折叠椅,常用于户外活动或临时休息。
内官:指在宫廷内任职的官员,通常负责宫廷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斧琢:指用斧头和凿子等工具进行雕刻或修饰,常用于石雕或木雕工艺。
金:此处指金箔或金粉,用于贴附在雕像表面以增加其华丽感。
嬲子:古代对调皮捣蛋的孩子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
甑:古代一种用于蒸煮食物的陶制器具,形状类似于现代的蒸锅。
井栏:井口的围栏,通常用于防止人或动物掉入井中。
清水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是通往北冲的重要通道。
章板村:古代村落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是通往云龙州的必经之地。
天井铺: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是通往天井铺的道路起点。
龙王塘: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因传说中有龙王居住而得名。
板桥: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因有一座木板桥而得名。
金鸡村:古代村落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因村中有金鸡泉而得名。
木鼓山:古代山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因山形似木鼓而得名。
宝顶寺:古代寺庙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因寺内有一座宝顶而得名。
拱北门:古代城门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是通往北方的门户。
太保山:古代山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因山上有太保庙而得名。
南园录:古代文献名,记录了南园的历史和文化。
永昌志:古代地方志书,记录了永昌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秋闱:古代科举考试的别称,通常在秋季举行。
南园漫录:古代文献名,记录了南园的轶事和见闻。
续录:指《南园漫录》的续篇,记录了更多的南园轶事。
木槿: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花朵大而艳丽,常用于庭院装饰。
扶桑:一种热带植物,花朵大而艳丽,常用于庭院装饰。
杜鹃: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花朵色彩丰富,常用于庭院装饰。
鱼子兰:一种兰科植物,花朵小巧玲珑,常用于庭院装饰。
真珠兰:一种兰科植物,花朵小巧玲珑,常用于庭院装饰。
鱼子:指鱼卵,这里比喻小而密集的事物,如雨点或小石子。
幽韵同兰:形容某种事物或环境具有兰花般的幽雅韵味。
小山茶:一种植物,可能指山茶花,这里描述其种植情况。
俞禹锡: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
贳酒:赊账买酒,这里指俞禹锡带着酒来。
下乔:可能指从高处下来,或是一种比喻,表示从优越的环境中走出。
幽栖解嘲:作者自嘲的诗句,表达在幽静的环境中自我安慰。
竹纸湖笔:竹纸是一种纸张,湖笔是一种毛笔,这里指闪知愿送给作者的文具。
孩识: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
刘北有: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
省闱:指省级的科举考试,这里指刘北有将参加考试。
邱术士:人名,可能是道士或术士,自称诸生。
九龙池:池名,可能是当地的景点。
花红:指某种果实,可能是一种苹果或类似的水果。
井李:指井边的李子,这里比喻花红果实。
教门:指宗教信仰,这里指刘、闪、马等人信仰的宗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七-评注
本文是一篇游记性质的古文,记录了作者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行程和所见所闻。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描述了作者在初五至十三日之间的活动,包括与友人的交往、游览名胜古迹、参加宴会等。通过这些描述,展现了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层。
文章开篇提到作者在会真楼休憩,随后与闪知愿等人交往,展现了文人之间的礼尚往来。闪知愿多次馈赠食物,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礼仪文化。接着,作者游览了马园、龙泉寺、方忠愍公祠等名胜古迹,详细描绘了这些地方的建筑布局和自然景观,尤其是对龙泉寺和方忠愍公祠的描述,充满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自然的赞美。
文中提到的黄石翁、项水心、刘同升、赵士春等人,都是明代官员,因直言进谏或受贿而被降职。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明代官场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作者通过提及这些人物,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关注和对正直官员的同情。
文章的后半部分详细描述了作者前往卧佛寺的行程,沿途经过的村庄、庙宇、山涧等自然景观,展现了明代云南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尤其是对卧佛寺和龙王祠的描述,充满了对佛教文化和自然奇观的赞叹。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神秘感的场景中。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叙述流畅自然,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又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文章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对历史、自然的深刻感悟。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幅明代社会生活的画卷。通过对人物、事件、景观的描写,作者展现了自己对历史、文化、自然的独特见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次探洞的经历,通过对洞穴内部结构、雕像、环境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探索与欣赏。文中提到的洞穴结构复杂,分为内外两重、上下两重、南北两重,显示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深刻观察和记录能力。洞穴内的石像虽然经过人工修饰,但仍保留了天然形成的痕迹,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审美观念。
文中还提到了洞穴内的活动场景,如携酒呼僧、团饮其中,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洞穴外的自然景观,如清水关、章板村、天井铺等地名,反映了古代云南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交通状况。金鸡村的温泉、木鼓山的涧水、宝顶寺的寺庙等,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云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南园录》、《永昌志》等文献,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地方志书的重视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抄录和研究,作者不仅记录了自己的见闻,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洞穴、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欣赏。文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段日常生活,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际交往,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文中提到的“鱼子”、“幽韵同兰”等词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含诗意,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
文中的人物交往,如俞禹锡雨中来访、闪知愿赠送文具、孩识的来访等,都体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些交往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琐事,更是文化人之间精神交流的体现,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抄书”,这不仅是一种日常活动,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抄书不仅是复制文字,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作者在抄书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
文中还提到了“花红”这种果实,作者通过对比家乡和此地的花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异乡的好奇。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增强了文本的情感深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文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