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一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一-原文

十四日早雨。

命顾仆觅潘秀才家,投吴方生书。

上午雨止,潘来顾。

下午,余往顾而潘出,乃返作记寓中。

薄暮,同行崔君挟余酌于市,以竹实为供,竹实大如松子,肉圆如莲肉,土人煮熟以买。

投壶古人饮酒娱乐的方式,一般形式是在一定距离外安放一个酒壶,喝酒之人依次向其中投放箭矢,不中者则被罚喝一杯畅饮。

月上而返,冰轮皎然。

十五日晨往晤潘。

潘劝无出关。

上午,潘馈酒餚。

午,店中老人亦来劝余无行。

先是余以阮玉湾书畀杨主人,托其觅同行者,主人唯唯。

至暮,以潘酒招之共酌。

兄弟俱劝余毋即行,谓炎瘴正毒,奈何以不赀轻掷也。

屈指八月,王君将复来,且入内,同之入关最便。

余姑诺之,是夜月甚皎,而邸舍不便凭眺,竟郁郁卧。

十六日晨起,候主人饭,欲为尖山之行。

其山在州城西北百里。

先是主人言其灵异,怂恿余行,故谋先及之。

乃以竹箱、衫、毡寄杨主家,挈轻囊与顾仆行。

从南门外循城西行,半里,过新桥,巨石梁也。

桥下水自北合三流,襟城西而南,过此南流去,即所谓大盈江矣。

余既过桥,四望山势回环,先按方面定之。

当城之正东而顶平者,为球瓓山,乱箭哨之来道逾其南脊;

当城之正西而尖耸者,为擂鼓山,南为龙光台,为缅箐道,为水口西夹;

直北者,为上干峨山,乱箭哨之脉,从之东度南起,去城北二十里;

直南者,为来凤山,州治之脉,从之北度,又西突保禄阁,为水口东夹。

城西南为水口,束峡极紧,坠空而下,为跌水崖。

城东南、东北俱有回坞,乃来凤山自北环度之脉。

而东北独伏,有高山穹其外,即龙川江东高黎贡山北来之脉也。

城西北一峰独耸,高出众峰,为巃嵸山,乃北来分脉之统会。

从此直南,为笔峰,为宝峰,为擂鼓,而尽于龙光台。

从此西度南转,为猛蚌。

从此东度,为上干峨;低伏而东度南起,为赤土山乱箭岭;南下西转,为罗生山;支分直北者,为球瓓,峙州东而北尽马邑村;支分由西而南者,为来凤,峙州南而西夹水口,北与龙光对。

此州四面之山也。

其水,一东南出罗生山,北流经雷打田,至城东北;

一东出乱箭哨,北流西出马邑村西南,至城东北;

一出巃嵸山,滀贮水为海子,流为高河,南至城东北。

三水合为一,是为大盈江,由城西而南,过二桥,坠峡下捣,其深十丈,阔三丈余,下为深潭,破峡西南去,经和尚屯,又名大车江。

此州四面之水也。

其北二日抵界头,与上江对;

其南一日抵南甸,与陇川、缅甸对;

其西一日半至古勇,与茶山对;

其东一日半至分水关,与永昌对。

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蛮哈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神护,二曰万仞,三曰巨石,四曰铜壁。

东四关属陇把守备,自西南而东南:一曰铁壁,二曰虎踞,三曰天马,四曰汉龙。

八关之外,自神护而出,为西路,通迤西,出琥珀碧玉:自天马而出,为南路,通孟密,有宝井;自汉龙而出,为东南路,通木邦,出邦洋布:自铁壁而出,亦为南路,通蛮莫,为缅甸阿瓦正道。

昔蛮莫、孟密俱中国地,自万历三十三年金腾威道立此八关,于是关外诸彝,俱为阿瓦所有矣。

由州南抵南甸分路:西向干崖,至蛮哈诸关,南向陇川,至陇把诸关。

由州西抵缅箐分路:西出神护,通迤西;西北逾岭,至古勇。

大概“三宣”犹属关内,而“六慰”所属,俱置关外矣。

遂分华、彝之界。

此其四鄙之望也。

大盈江过河上屯合缅箐之水,南入南甸为小梁河;

经南牙山,又称为南牙江;

西南入干崖云笼山下,名云笼江;

沿至干崖北,为安乐河;

折而西一百五十里,为槟榔江,至比苏蛮界即傈傈族地区,注金沙江入于缅。

一曰合于太公城,此城乃缅甸界。

按缅甸金沙江,不注源流,《志》但称其阔五里,然言孟养之界者,东至金沙江,南至缅甸,北至干崖,则其江在干崖南、缅甸北、孟养东矣。

又按芒市长官司西南有青石山,《志》言金沙江源出之,而流入大盈江,又言大车江自腾冲流经青石山下。

岂大盈经青石之北,金沙经青石之南耶?

其言源出者,当亦流经而非发轫最初之发源地,若发轫,岂能即此大耶?

又按芒市西有麓川江,源出峨昌蛮地,流过缅地,合大盈江;

南甸东南一百七十里有孟乃河,源出龙川江。

而龙川江在腾越东,实出峨昌蛮地,南流至缅太公城,合大盈江。

是麓川江与龙川江,同出峨昌,同流南甸南干崖西,同入缅地,同合大盈。

然二地实无二水,岂麓川即龙川,龙川即金沙,一江而三名耶?

盖麓川又名陇川,“龙”与“陇”实相近,必即其一无疑;

盖峨昌蛮之水,流至腾越东为龙川江,至芒市西为麓川江,以与麓川为界也,其在司境,实出青石山下,以其下流为金沙江,遂指为金沙之源,而非源于山下可知。

又至干崖西南、缅甸之北,大盈江自北来合,同而南流,其势始阔,于是独名金沙江。

而至太公城、孟养之界,实当其南流之西,故指以为界,非孟养之东又有一金沙南流,干崖之西又有一金沙出青石山西流;

亦非大盈江既合金沙而入缅,龙川江又入缅而合大盈。

大盈所入之金沙,即龙川下流,龙川所合之大盈,即其名金沙者也。

分而岐之名愈紊,会而贯之脉自见矣。

此其二水所经也。

于是益知高黎贡之脉,南下芒市、木邦而尽于海,潞江之独下海西可知矣。

按《志》又

有大车湖在州南,甚广,中有山,如琼浪中一点青。今惟城北上干峨巃嵸山下有二海子,城南并无潴水,岂洪流尽扬尘耶?

过新桥,西行半里,有岐:西北行者,为乌沙、尖山道;南下者,为跌水河道。余闻其胜甚,乃先南趋。出竹坞中一里,涉一东流小涧,南上坡,折而东约半里,有大石梁架大盈江上,其桥东西跨新桥下流。从桥西稍南上坡,不半里,其水从左峡中透空平坠而下,崖深十余丈,三面环壁。水分三派飞腾,中阔丈五,左骈崖齐涌者,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尺五,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柱,势极雄壮,与安庄白水河齐观,但此崖更近而逼。从西崖绕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卷,屑玉腾珠,遥洒人衣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土人所称久雨不晴者以此,但“雨”字当易“旱”为是,用“雨”字则叠床架屋矣意即用字重复,不精当。其水下坠成潭,嵌流峡底甚深,因下蹈之,有屋两重在夹壑中,乃王氏水舂也。

复上西崖。其南一峰高耸,凭空揖瀑,是为龙光台,上建关帝殿。回盼久之,复下西崖。其崖甚狭,东即瀑流坠空,西亦夹坑环屋。俯视屋下坑底,有流泉叠碓,亦水舂也,而当环坡间,其西即南下缅箐大道,不知水所从出。细瞰之,水从脚下透穴出,南分为二,一随大道南注,一复入巨石下,入夹坑之屋为舂。回眺崖北有峡一线,深下五六丈,骈峙北来,阔仅一尺,而高不啻三丈余,水从其底透入前崖之腹而出其南。计崖穴之上,高亦三丈余,南至出水之穴,上连三四丈,不识其下透之穴与上骈之峡,从何而成,天巧人工,两疑不能至此矣。

从崖上蹑西峰,一里,有寺踞峰之东,门东向,为毗卢寺。由其西二里,直抵擂鼓尖峰下,见有路直蹑峰西上,而路有二生儒生或书生指宝峰大道尚在北,乃横涉田间。半里,得大道,随而西上坡。二里,西抵擂鼓之北。当西北从岐上,而余误从西南,一里,蹑峻,一里,渐转南陟,复向擂鼓行。又一里,心知其误,遂西逾岭脊,则望见宝峰殿阁,在西北岭半,与此脊齐等,而隔箐两重,其下甚深,皆从西南岭脊坠下。计随坡东下,就大道复上,与蹑坡西上,从峰脊转下,其路相比,不若上之得以兼陟其顶也。遂西南上,甚峻,一里,直出擂鼓尖之西,有路自尖南向来合,同之西北度脊。脊北路分为二,一西北沿峰去,一东北攀岭行。一里,再逾岭陟脊,其脊两旁皆东西下,乃饭于脊。过北,路复分为二如前,然东北者犹非宝峰路,尚隔一箐也。乃复西北上顶,一里,蹑其最高处,东俯州城东坞,西俯峨陇南坞,皆近夹此脊下,而峨陇之西,又有高峰一重,自北而南,夹峨陇之坞,南出缅箐,而与大盈之江合而南去焉。顶东南深树密翳,乃从西北下,甚峻,半里就夷平地。随东箐北行岭脊,又半里,路交“十”字:一从南直北者,俱行其脊;一从东箐中上,横过西北者,出山腰。知宝峰之寺在箐翳矣,乃折而东下。木叶覆丛条间,甚峻而滑,非攀枝,足无粘步。

下一里,转殿角之右,则三清殿也。前有虚亭三楹,东揽一川之胜,而其下亭阁缀悬崖间,隔箐回坡,咫尺缥渺此句描绘亭阁或隔着树林,或处在坡的另一面,虽看上去很近,实则遥远。殿西庑为二黄冠所栖。余置行囊,令顾仆守其处,乃由亭前东下。道分为二,一从右下危坡,一从左转深箐。余先随箐下,半里,右顾崖间,一亭飞缀,八角重棂,高倚悬崖之上,乃参府吴君蜀人,名荩臣。新建以祀纯阳者。由亭左再下,缘箐半里,南转,仰见亭下之石,一削千仞,如莲一瓣,高穹向空,其南又竖一瓣骈附之,皆纯石无纤纹,惟交附处中垂一线,阔仅尺余,凿级其中,仰之直若天梯倒挂也。北瓣之上,大书“奠高山大川”五字,亦吴参府笔,其下新构建造一轩跨路,貌灵官于中。

南瓣侧有尖特耸,夹级为门,其下玉皇阁倚之。环腾多土山,独是崖纯石,危穹夹箐之间,觉耳目顿异。玉皇阁南亦悬箐无路,灵官轩北又凿崖为梯,嵌夹石间。北下数丈,有石坊当其前,大书曰:“太极悬崖。”从此北度东下之箐,再上北坡,共里余,则宝峰寺当峰而踞,高与玉皇阁等。而玉皇阁东向。此寺南向,寺东龙砂最微,固不若玉皇阁当环箐中央,得一山之正也。寺颇寥落,有尼尼姑居之,此昔之摩伽陀指印度僧人修道处。他处皆释盛于道佛教比道教昌盛,而此独反之。已复下箐中,蹑太极崖,过北瓣下,从一线之级上。其级峻甚,几不能留趾,幸两崖逼束,手撑之以登。一上者八十级,当纯阳亭之南,峡始曲折为梯,又三十余级而抵虚亭间。余拟打算眺月于此,以扩未舒之观,因拭桌作记。令顾奴汲水太极下箐东以爂,二黄冠道士止之,以饭饭余。仍坐虚亭,忽狂飚大风布云,迨暮而月色全翳。邵道谓虚亭风急,邀余卧其榻。

十七日余起,见日丽山幽,拟暂停憩其间,以囊中存米作粥,令顾奴入州寓取贵州所买蓝纱,将鬻以供杖头此处泛指路费。而此地离州仅八里,顾奴去不返。抵下午,馁甚,胡道饭余。既而顾奴至,纱仍不携来也。

十八日录记于虚亭。先夜有虎从山下啮参戎马,参戎命军士搜山觅虎。四峰瞭视者,呐声相应,两箐搜觅者,上下不一,竟不得虎。

巅塘关南越大山,西南绕古勇关北。分支东突者。为尖山;东南突者

为马鞍山;又分支南下者,为宝峰,又南为打鼓尖,又南尽于龙光台。

其马鞍山正支东度者,一起为笔峰,又起为巃嵸,于是南环为赤土,为乱箭哨过脊,又南为半个山,而西北环来凤而结州治。此所谓回龙顾祖也。

从古勇关北分支南下者,为鬼甸西山,又南为鹅笼西山,又南低于缅箐;正支西南下者,为古勇西关,而南接于神护焉。

八关之外,其北又有此古勇、巅塘二关,乃古关也。

巅塘之外为茶山长官司,旧属中国,今属阿瓦。

巅塘东北、阿幸广北为姊妹山,出斑竹,其外即野人。

宝峰山东向屏立其前,下分为二箐,中垂石崖高穹,两旁倒插箐底。

北箐之上,环冈一支,前绕如堵墙,石崖中裂,凿级悬其间,名猢狲梯。

梯南玉皇阁倚其下,梯北纯阳阁踞其上,旧有额名为“太极悬崖”,而吴参戎又大书镌其上,曰“奠高山大川”。

纯阳阁之上,则开轩三楹,左右当悬箐之中,而下临绝壑。

向东北,近则环冈前伏,平川绕其下,远则东山之外,高黎贡北尖峰特出众山之顶,正对其中,此峰土人又名为小雪山,遥峰横亘天半,而其上特耸一尖如拱圭,盖在分水关之北二十里。

关间无路能上,亦不能见,至此乃东见之。

马鞍山宝藏之徒径空,昔在戎行时,曾从赤土铺北度龙川至其下,为高简槽,有居人段姓者,导之登其顶。其高盖四十里云。目界甚爽。

其后为三清殿,则邵道所栖也。

三清殿去西顶不遥,余前从之下。

盖是山之最高者,为三清殿,东北向;当石壁而居一山之中者,为玉皇阁,东向;居北箐之北,倚环冈腋间者,为宝峰寺,南向。

玉皇阁当石壁下,两箐夹之,得地脉之正;而纯阳阁孤悬崖间,从莲花尖上现神奇,是奇,正相生之妙也正表现出生动的妙趣。

盖腾阳多土山,而此山又以土山独裹石崖于中,如颖跃于囊即出类拔萃,且两箐中怪树奇株,郁葱蒙密。

竹之大者,如吾地之猫竹,中者如吾地之筋竹,小者如吾地之淡竹,无所不有,又非迤东西所有也。

(延甲按:“旧有额”至“大川”廿五字宜从杨本节去,已见十六日。)

二十一日饭后别邵道,下纯阳阁,东经太极崖。

其处若横北箐而上,半里而达宝峰寺;余以南箐悬峭,昨所未经,乃从大路循玉皇阁下悬崖。

曲折下半里,又度北箐之下峡,从环冈大道复半里,北上宝峰寺。

问道于尼。尼引出殿左峰头,指山下核桃园,直北为尖山道,西北登岭为打鹰山道。

闻打鹰山有北直指由京师南京直接管辖的北方地区,北京、天津等地僧新开其地,颇异,乃先趋打鹰。

于是东北下坡,一里,抵坡北。

又北一里余,有数家倚西山麓,是为核桃园。

其西北有坳颇低,乃宝峰之从北度脊者,有大道西向之,有小溪东注。

逾之,直北一里余,乃西北登坡。

四里,逾坡脊而西,是名长坡。

又西半里。乃转而北,挟西峰而循其北,仍西行脊上。

其脊北下,即酒店岭之东度为笔峰、巃嵸者,南下,即野猪坡之南出为鹅笼、缅箐者,盖俱从分支之脊行也。

西五里,岭坳间路交“十”字,乃西北横陟之。

当从西北蹑坡,误从西行岭之南。

二里,遇樵者,知为鬼甸道,打鹰开寺处已在直北双峰下。

然此时已不见双峰,亦不见路影,乃蹑棘披砾。

直上者三里,雾气袭峰,或合或开。

又上二里,乃得乱坪,小峰环合之,中多回壑,竹丛杂布。

见有撑架数柱于北峰下者,从壑中趋之,仍无路。

柱左有篷一龛,僧宝藏见余,迎入其中,始知即开山之人也。

因与余遍观形势。

饭后雾稍开,余欲行,宝藏固留止一宵。

余乃从其后山中垂处上。

其山乃中起之泡也,其后复下,大山自后回环之,上起两峰而中坳中间部分下凹,遥望之状如马鞍,故又名马鞍山。

据土人言,其上多鹰,旧《志》名为集鹰山,而土音又讹为打鹰云。

其山脉北自冠子坪南耸,从顶上分二岐,一峙西南,一峙东北,二峰之支,如抱臂前环。

西南下者,当壑右而伏,过中复起小阜而为中案,南坠而下,复起一峰为前案。

东北下者,当壑左而伏,结为东洼之钥。

两峰坳处正其环窝处,前蹲一峰当窝中,其脉复自东北峰降而中度,宛如一珠之托盘中。

其前复起两小阜,如二乳之列于胸。

其脉即自中蹲之峰,从左度右,又从右前度,而复起一阜于中,与双乳又成鼎足,前列为中峰近案,即南与中案并峙。

稍度而东,又起一阜,即北与东洼之钥对夹。

故两乳之前,左右俱有洼中坳,中峰之后,左右亦有峡中扃,其脉若甚平,而一起一伏,隐然可寻。

其两峰之高者,左右皆环而止,唯中之伏而起者,一线前度,其东为笔峰、巃嵸,南为宝峰、龙光者,皆是脉也。

土人言,“三十年前,其上皆大木巨竹,蒙蔽无隙,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足声至则涌波而起,人莫敢近;后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毙羊五六百及牧者数人,连日夜火,大树深篁,燎无孑遗,而潭亦成陆,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从山根分逗云。”

山顶之石,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为浮沫结成者,虽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然其质仍坚,真劫灰之余也。

宝藏架庐在中峰之下,前临两乳,日后有扩而大者,后可累峰而上,前可跨乳为钟鼓之楼云。

今诸洼虽中坳,而不受滴水,东洼之上,依石为窞小水沟,有潴水一方,岂龙去而沧桑倏易,独留此一勺以为开山之供者耶!

宝藏本北直人,自鸡足宝台来,见尖

山虽中悬而无重裹,与其徒径空觅山至此,遂龛坐篷处者二年。

今州人皆为感动,争负木运竹,先为结此一楹,而尚未大就云。

径空,四川人,向从戎为选锋先从军进入先锋部队,复重庆,援辽援黔,所向有功,后为腾越参府旗牌即王命旗牌,此代表王命,薙发薙,薙发即是剃发为僧于甘露寺,从师觅山。

师独坐空山,径空募化山下,为然一指,开创此山,俱异人也。

是晚宿龛中。

有一行脚僧亦留为僧薙地者,乃余乡张泾桥人,萧姓,号无念,名道明。

见之如见故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一-译文

十四日早晨下雨。

我让仆人顾某去找潘秀才家,投递吴方生的信。

上午雨停了,潘秀才来拜访我。

下午,我去拜访潘秀才,但他出去了,于是返回住处写游记。

傍晚,同行的崔君带我去市集喝酒,用竹实作为下酒菜,竹实大小像松子,果肉圆润如莲子,当地人煮熟后出售。

投壶是古人饮酒娱乐的方式,一般形式是在一定距离外放一个酒壶,喝酒的人依次向壶中投箭,投不中的罚喝一杯酒。

月亮升起后我们返回,月光皎洁如冰轮。

十五日早晨我去见潘秀才。

潘秀才劝我不要出关。

上午,潘秀才送来了酒菜。

中午,店里的老人也来劝我不要出行。

之前我把阮玉湾的信交给杨主人,托他找同行的人,主人答应了。

到了傍晚,我用潘秀才送来的酒招待他一起喝酒。

兄弟们都劝我不要马上出行,说现在瘴气正毒,怎么能轻易冒险呢?

算算日子,八月王君会再来,而且他会进关内,和他一起入关最方便。

我暂时答应了他们,当晚月色非常明亮,但住处不方便眺望,我只好郁闷地躺下。

十六日早晨起床,等主人吃饭,打算去尖山。

尖山在州城西北一百里处。

之前主人说这座山很灵异,怂恿我去,所以我打算先去那里。

于是我把竹箱、衣服和毡子寄放在杨主人家,带着轻便的行李和仆人顾某出发。

从南门外沿着城西走,半里后过了新桥,这是一座巨大的石桥。

桥下的水从北面汇合三条河流,环绕城西向南流去,过了这里向南流,就是所谓的大盈江了。

我过了桥后,四面环顾山势,先按方向确定位置。

在城正东方向、山顶平坦的是球瓓山,乱箭哨的道路越过它的南脊;

在城正西方向、山顶尖耸的是擂鼓山,南面是龙光台,是通往缅箐的道路,也是水口的西夹;

正北方向的是上干峨山,乱箭哨的山脉从东边延伸过来,向南突起,离城北二十里;

正南方向的是来凤山,州治的山脉从北边延伸过来,又向西突起保禄阁,是水口的东夹。

城西南是水口,峡谷非常狭窄,水流从高处坠下,形成跌水崖。

城东南和东北都有回坞,是来凤山从北边环绕过来的山脉。

而东北方向的山脉独自伏下,外面有高山环绕,就是龙川江东边高黎贡山从北边延伸过来的山脉。

城西北有一座山峰独自耸立,高出其他山峰,是巃嵸山,是北边山脉的分支汇合处。

从这里向南延伸,是笔峰、宝峰、擂鼓山,最后到龙光台。

从这里向西延伸再转向南,是猛蚌。

从这里向东延伸,是上干峨山;低伏向东延伸再向南突起,是赤土山乱箭岭;向南延伸再转向西,是罗生山;向北分支的是球瓓山,耸立在州城东边,北边尽头是马邑村;向西分支再向南延伸的是来凤山,耸立在州城南边,西边夹着水口,北边与龙光台相对。

这是州城四周的山脉。

这里的水,一条从东南方向的罗生山流出,向北流经雷打田,到城东北;

一条从东边的乱箭哨流出,向北流再转向西,经过马邑村西南,到城东北;

一条从巃嵸山流出,积聚成海子,流成高河,向南流到城东北。

三条水流汇合成一条,就是大盈江,从城西向南流,经过两座桥,坠入峡谷,水深十丈,宽三丈多,下面有深潭,破开峡谷向西南流去,经过和尚屯,又叫大车江。

这是州城四周的水流。

向北两天可以到界头,与上江相对;

向南一天可以到南甸,与陇川、缅甸相对;

向西一天半可以到古勇,与茶山相对;

向东一天半可以到分水关,与永昌相对。

八关从西北斜向东南,西边的四关属于蛮哈守备,从西北到东南依次是:神护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

东边的四关属于陇把守备,从西南到东南依次是: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

八关之外,从神护关出去是西路,通往迤西,出产琥珀和碧玉;从天马关出去是南路,通往孟密,有宝井;从汉龙关出去是东南路,通往木邦,出产邦洋布;从铁壁关出去也是南路,通往蛮莫,是通往缅甸阿瓦的正道。

过去蛮莫和孟密都是中国的领土,自从万历三十三年金腾威道设立这八关后,关外的各个彝族部落都归阿瓦所有了。

从州城南边到南甸分路:向西去干崖,到蛮哈各关;向南去陇川,到陇把各关。

从州城西边到缅箐分路:向西出神护关,通往迤西;向西北翻过山岭,到古勇。

大概“三宣”还属于关内,而“六慰”所属的地方,都设在关外了。

于是分出了华人和彝族的界限。

这是州城四边的地理形势。

大盈江经过河上屯,汇合缅箐的水,向南流入南甸,成为小梁河;

经过南牙山,又称为南牙江;

向西南流入干崖云笼山下,名叫云笼江;

沿着干崖北边,成为安乐河;

转向西一百五十里,成为槟榔江,到比苏蛮界(即傈僳族地区),注入金沙江,流入缅甸。

一说它汇合于太公城,这座城是缅甸的边界。

根据记载,缅甸的金沙江,没有注明源头,《志》只说它宽五里,但说到孟养的边界时,东到金沙江,南到缅甸,北到干崖,那么这条江在干崖南边、缅甸北边、孟养东边。

又根据芒市长官司西南有青石山,《志》说金沙江的源头在这里,流入大盈江,又说大车江从腾冲流经青石山下。

难道大盈江经过青石山的北边,金沙江经过青石山的南边吗?

说它源头在这里,应该也是流经而不是发源地,如果是发源地,怎么可能一开始就这么大呢?

又根据芒市西边有麓川江,源头在峨昌蛮地,流经缅甸,汇合大盈江;

南甸东南一百七十里有孟乃河,源头在龙川江。

而龙川江在腾越东边,实际上也是从峨昌蛮地流出,向南流到缅甸太公城,汇合大盈江。

这样看来,麓川江和龙川江,都是从峨昌流出,都流经南甸南边干崖西边,都流入缅甸,都汇合大盈江。

但这两个地方实际上没有两条江,难道麓川江就是龙川江,龙川江就是金沙江,一条江有三个名字吗?

因为麓川又叫陇川,“龙”和“陇”发音相近,肯定就是同一条江;

因为峨昌蛮的水,流到腾越东边叫龙川江,流到芒市西边叫麓川江,因为与麓川为界,在司境内,实际上是从青石山下流出,因为它的下游是金沙江,所以被指为金沙江的源头,而不是真正的源头。

又到干崖西南、缅甸北边,大盈江从北边汇合,一起向南流,水势变得宽阔,于是单独称为金沙江。

而到太公城、孟养的边界,实际上是在它南流的西边,所以被指为边界,并不是孟养东边还有一条金沙江南流,干崖西边还有一条金沙江从青石山西流;

也不是大盈江汇合金沙江后流入缅甸,龙川江又流入缅甸汇合大盈江。

大盈江汇入的金沙江,就是龙川江的下游,龙川江汇合的大盈江,就是它称为金沙江的部分。

分开来命名越来越混乱,合起来看脉络就清楚了。

这是这两条江的流经路线。

于是更加清楚高黎贡山的山脉,向南延伸到芒市、木邦,最后入海,潞江独自流入海西边的情况也清楚了。

根据《志》又

在州南有一个大车湖,非常广阔,湖中有山,就像碧波中的一点青色。现在只有城北的上干峨巃嵸山下有两个海子,城南却没有积水,难道洪水已经干涸成尘土了吗?

过了新桥,向西走半里,有一个岔路口:向西北走的是去乌沙、尖山的道路;向南走的是去跌水河的道路。我听说跌水河的景色非常美,于是先向南走。走出竹林一里,涉过一条向东流的小溪,向南上坡,再向东转约半里,有一座大石桥横跨在大盈江上,桥的东西两端跨在新桥的下游。从桥西稍向南上坡,不到半里,水从左边的峡谷中垂直坠落,崖深十多丈,三面环壁。水分为三股飞腾而下,中间的宽度为一丈五,左边并列的崖壁齐涌,宽度为四尺,右边嵌入崖壁分流,宽度为一尺五,中间的像帘子,左边的像布,右边的像柱子,气势非常雄壮,与安庄的白水河不相上下,但这里的崖壁更近更陡。从西崖绕到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卷,像玉屑和珍珠一样,远远地洒在人的衣服和脸上,白天看起来真像雨花雪片。当地人称之为久雨不晴,但“雨”字应该改为“旱”字更合适,用“雨”字就显得重复了,不够精当。水坠入潭中,嵌入峡谷底部很深,于是下去查看,发现有两间房屋夹在峡谷中,是王氏的水舂。

再次登上西崖。南边有一座高耸的山峰,像凭空迎接瀑布一样,这就是龙光台,上面建有关帝殿。我在这里回望了很久,再次下到西崖。崖非常狭窄,东边是瀑布垂直坠落,西边也是夹坑环绕的房屋。俯视屋下的坑底,有流泉和叠碓,也是水舂,而在环坡之间,西边就是南下缅箐的大道,不知道水从哪里流出。仔细观察,水从脚下透出洞穴,向南分为两股,一股随大道向南流,另一股又流入巨石下,进入夹坑的房屋中为舂。回望崖北有一条峡谷,深五六丈,并列从北而来,宽度仅一尺,而高度不少于三丈多,水从谷底透入前崖的腹部,再从南边流出。估计崖穴之上,高度也有三丈多,南到出水的洞穴,上连三四丈,不知道下面的透穴和上面的并列峡谷是如何形成的,天工巧匠,两者都难以做到。

从崖上登上西峰,走了一里,有一座寺庙位于峰的东边,门朝东,是毗卢寺。从寺庙西边走了二里,直接到达擂鼓尖峰下,看到有路直接登上峰西,但路有两个书生指宝峰大道还在北边,于是横穿田间。走了半里,找到大道,沿着大道向西上坡。走了二里,西边到达擂鼓的北边。应该向西北从岔路上去,但我误向西南走,走了一里,登上陡峭的山路,再走一里,逐渐转向南边,再次向擂鼓行进。又走了一里,心里知道走错了,于是向西越过岭脊,看到宝峰殿阁在西北岭的半山腰,与这条岭脊齐平,但隔着两重峡谷,下面很深,都是从西南岭脊坠下。估计沿着坡东下,再上大道,与沿着坡西上,从峰脊转下,两条路相比,不如上坡可以同时登上山顶。于是向西南上坡,非常陡峭,走了一里,直接到达擂鼓尖的西边,有路从尖南边过来汇合,一起向西北越过岭脊。岭脊北边的路分为两条,一条向西北沿峰而去,一条向东北攀岭而行。走了一里,再次越过岭脊,岭脊两旁都是东西下坡,于是在岭脊上吃饭。过了北边,路又分为两条,和之前一样,但东北的路还不是去宝峰的路,还隔着一重峡谷。于是再次向西北登上山顶,走了一里,登上最高处,东边俯瞰州城东坞,西边俯瞰峨陇南坞,都紧贴着这条岭脊下,而峨陇的西边,又有一重高峰,从北向南,夹着峨陇的峡谷,向南延伸到缅箐,与大盈江汇合向南流去。山顶东南边树木茂密,于是从西北下坡,非常陡峭,走了半里到达平地。沿着东边的峡谷北行岭脊,又走了半里,路交叉成“十”字形:一条从南直北,沿着岭脊走;一条从东边的峡谷中上,横过西北,出山腰。知道宝峰寺在峡谷的隐蔽处,于是转向东下坡。树叶覆盖在丛林中,非常陡峭且滑,不抓住树枝,脚无法站稳。

下了一里,转到殿角的右边,就是三清殿。前面有三间虚亭,东边揽着一川的美景,而下面的亭阁点缀在悬崖间,隔着峡谷和回坡,看似很近,实则遥远。殿西边的厢房是两位道士的住处。我放下行李,让顾仆守在那里,于是从亭前向东下坡。路分为两条,一条从右边下陡坡,一条从左边转入深谷。我先沿着深谷下坡,走了半里,向右看崖间,有一座八角重棂的亭子,高挂在悬崖之上,是参府吴君蜀人,名荩臣,新建来祭祀纯阳的。从亭子左边再下坡,沿着峡谷走了半里,向南转,仰头看到亭子下的石头,像一片莲花瓣,高耸向天,南边又竖着一片花瓣并列附着,都是纯石无纹,只在交附处垂下一线,宽度仅一尺多,凿有台阶,仰头看就像天梯倒挂。北边的花瓣上,大书“奠高山大川”五个字,也是吴参府的手笔,下面新建了一座轩跨在路中,供奉灵官。

南边的花瓣旁有一座尖峰特别高耸,夹着台阶形成门,下面是玉皇阁。环绕腾冲的多是土山,只有这座崖是纯石,高耸在峡谷之间,感觉耳目一新。玉皇阁南边也是悬崖无路,灵官轩北边又凿崖为梯,嵌在石间。向北下几丈,有一座石坊挡在前面,大书“太极悬崖”。从这里向北穿过东下的峡谷,再上北坡,共走了一里多,宝峰寺就在峰顶,高度与玉皇阁相当。而玉皇阁朝东,这座寺朝南,寺东的龙砂最微弱,自然不如玉皇阁位于峡谷中央,占据山的正中。寺庙颇为冷清,有尼姑居住,这里是过去摩伽陀(印度僧人)修道的地方。其他地方都是佛教比道教兴盛,而这里却相反。再次下到峡谷中,登上太极崖,经过北边的花瓣下,从一线台阶上。台阶非常陡峭,几乎无法站稳,幸好两崖逼束,用手撑着攀登。一上八十级台阶,到达纯阳亭的南边,峡谷开始曲折为梯,又上了三十多级台阶到达虚亭间。我打算在这里眺望月亮,以扩展未尽的视野,于是擦桌子写游记。让顾仆从太极下峡谷东边汲水来煮饭,两位道士阻止了他,给我端来饭菜。我仍然坐在虚亭中,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到了傍晚,月色完全被遮蔽。邵道士说虚亭风大,邀请我睡在他的床上。

十七日,我起床,看到阳光明媚,山色幽静,打算在这里稍作休息,用囊中的存米煮粥,让顾仆去州城的寓所取贵州买的蓝纱,打算卖掉作为路费。而这里离州城只有八里,顾仆去了却没有回来。到了下午,饿得厉害,胡道士给我端来饭菜。不久顾仆回来了,但蓝纱没有带来。

十八日,在虚亭中记录游记。前一天晚上有老虎从山下咬伤了参戎的马,参戎命令军士搜山寻找老虎。四峰上的瞭望者互相呼应,两峡谷中的搜寻者上下不一,最终没有找到老虎。

巅塘关南边越过一座大山,西南绕过古勇关北边。分支向东突起的是尖山;东南突起的是

这座山被称为马鞍山;它的分支向南延伸,形成了宝峰,再往南是打鼓尖,最后在龙光台结束。

马鞍山的主脉向东延伸,形成了笔峰,再往东是巃嵸山,然后向南环绕,形成了赤土和乱箭哨过脊,再往南是半个山,最后向西北环绕来凤山,形成了州治。这就是所谓的“回龙顾祖”。

从古勇关向北分支向南延伸的是鬼甸西山,再往南是鹅笼西山,再往南低于缅箐;主脉向西南延伸的是古勇西关,向南连接到神护关。

在八关之外,北面还有古勇关和巅塘关,这些都是古代的关隘。

巅塘关之外是茶山长官司,过去属于中国,现在属于阿瓦。

巅塘关的东北、阿幸广的北面是姊妹山,出产斑竹,再往外就是野人居住的地方。

宝峰山向东屏立,山下分为两条箐谷,中间是高耸的石崖,两旁的石崖倒插在箐谷底部。

北箐之上,环绕着一支山冈,前面像一堵墙,石崖中间裂开,凿有阶梯悬在其中,称为“猢狲梯”。

梯子的南面是玉皇阁,梯子的北面是纯阳阁,过去有匾额写着“太极悬崖”,而吴参戎又在上面刻了“奠高山大川”几个大字。

纯阳阁之上,有三间开敞的轩室,左右悬在箐谷中间,下面临着深壑。

向东北望去,近处是环绕的山冈,平川绕在山下,远处是东山之外,高黎贡山的北尖峰特别突出,正对着中间,这座峰被当地人称为小雪山,远峰横亘在天边,峰顶特别耸立,像拱起的圭玉,位于分水关以北二十里。

关隘之间没有路可以上去,也看不见,到这里才能向东看见。

马鞍山的宝藏之路曾经是空的,过去在行军时,曾从赤土铺北渡过龙川到达山下,那里是高简槽,有个姓段的居民,带路登上了山顶。山顶的高度大约有四十里,视野非常开阔。

山顶后面是三清殿,是邵道居住的地方。

三清殿离西顶不远,我之前从那里下来。

这座山的最高处是三清殿,朝向东北;位于石壁中间的是玉皇阁,朝东;位于北箐以北,倚靠环冈的是宝峰寺,朝南。

玉皇阁位于石壁下,两条箐谷夹着它,占据了地脉的正位;而纯阳阁孤悬在崖间,从莲花尖上显现出神奇,这种奇与正的相生,表现出了生动的妙趣。

腾阳地区大多是土山,而这座山却以土山包裹着石崖,像颖跃于囊中一样出类拔萃,而且两条箐谷中怪树奇株,郁郁葱葱。

竹子有大如猫竹的,中等如筋竹的,小如淡竹的,无所不有,而且这些竹子并不是迤东、迤西地区常见的。

(延甲按:“旧有额”至“大川”二十五个字应该从杨本节中去掉,已经在十六日提到过。)

二十一日,饭后告别邵道,下了纯阳阁,向东经过太极崖。

如果横穿北箐而上,半里路就能到达宝峰寺;我因为南箐悬峭,昨天没有经过,于是从大路沿着玉皇阁下悬崖。

曲折向下走了半里,又渡过北箐的峡谷,从环冈的大道再走半里,向北登上宝峰寺。

向尼姑问路。尼姑带我出殿左峰头,指着山下的核桃园,直北是尖山道,西北登岭是打鹰山道。

听说打鹰山有北直隶的僧人新开了一片地方,颇为奇特,于是我先去那里。

于是向东北下坡,走了一里,到达坡北。

又向北走了一里多,有几户人家依傍在西山脚下,这就是核桃园。

西北有一个低坳,是宝峰从北面延伸过来的山脊,有一条大道向西延伸,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去。

越过小溪,直北走了一里多,然后向西北登坡。

走了四里,越过坡脊向西,这里叫长坡。

又向西走了半里,然后转向北,沿着西峰向北走,仍然在西脊上行走。

这条山脊向北下,是酒店岭向东延伸为笔峰、巃嵸山的地方,向南下,是野猪坡向南延伸为鹅笼、缅箐的地方,这些都是从分支的山脊上行走的。

向西走了五里,山坳间的路交叉成“十”字形,于是向西北横穿。

应该从西北登坡,却误从西行岭的南面走了。

走了二里,遇到樵夫,才知道这是鬼甸道,打鹰开寺的地方已经在直北的双峰下。

但此时已经看不见双峰,也看不见路的影子,于是踩着荆棘和碎石。

直上走了三里,雾气笼罩山峰,时合时开。

又向上走了二里,才到达一片乱坪,小峰环绕,中间有许多回壑,竹丛杂乱分布。

看到北峰下有撑架的几根柱子,从壑中走过去,仍然没有路。

柱子左边有一个篷龛,僧人宝藏见到我,迎我进去,才知道他就是开山的人。

于是和我一起遍观地形。

饭后雾气稍微散开,我想走,宝藏坚持留我住一晚。

于是我从他后山的中垂处上去。

这座山是中间突起的一个泡,后面又下降,大山从后面环绕,上面突起两峰,中间下凹,远望形状像马鞍,所以又叫马鞍山。

据当地人说,山上有很多鹰,旧《志》中称为集鹰山,而当地口音又讹传为打鹰山。

这座山的山脉北自冠子坪向南耸起,从顶上分出两支,一支向西南,一支向东北,两支山峰像抱臂一样向前环绕。

向西南延伸的一支,在壑谷的右侧伏下,经过中间又突起一个小丘,成为中案,向南坠下,又突起一峰成为前案。

向东北延伸的一支,在壑谷的左侧伏下,形成东洼的钥匙。

两峰之间的坳处正是环窝的地方,前面蹲着一峰,正对窝中,山脉从东北峰降下,中间穿过,宛如一颗珠子托在盘中。

前面又突起两个小丘,像两乳列在胸前。

山脉从中蹲的峰,从左穿到右,又从右前穿过,再突起一丘在中间,与双乳形成鼎足之势,前面是中峰近案,与中案并峙。

稍微向东,又突起一丘,与东洼的钥匙对夹。

所以两乳之前,左右都有洼中坳,中峰之后,左右也有峡中扃,山脉看似平缓,但一起一伏,隐约可见。

两峰的高处,左右都环绕而止,只有中间的伏起,一线向前延伸,东面是笔峰、巃嵸山,南面是宝峰、龙光山,都是这条山脉。

当地人说,“三十年前,山上都是大树巨竹,遮蔽得没有缝隙,中间有四个龙潭,深不可测,脚步声传到就会涌起波浪,人们不敢靠近;后来有牧羊的人,一声雷震死了五六百只羊和几个牧羊人,连续几天几夜的大火,大树深竹都被烧光,龙潭也变成了陆地,现在山下有出水的洞穴,都是从山根分流的。”

山顶的石头,颜色赭红,质地轻浮,形状像蜂房,是浮沫结成的,虽然大到合抱,但两指可以提起,然而质地仍然坚硬,真是劫灰的残余。

宝藏在中峰下建了庐舍,前面临着两乳,日后可以扩大,后面可以累峰而上,前面可以跨乳建钟鼓楼。

现在这些洼地虽然中间下凹,但不积水,东洼之上,依石为窞,有一条小水沟,有一方潴水,难道是龙离开后沧桑变化,独留这一勺水作为开山的供奉吗?

宝藏本是北直隶人,从鸡足宝台来,见到尖

山虽然悬在空中却没有重重包裹,和他的徒弟径空一起寻找山来到这里,于是在篷屋中打坐修行了两年。

现在州里的人们都被感动了,争相背着木头和竹子,先建起了一间小屋,但还没有完全建成。

径空是四川人,曾经从军作为先锋部队的一员,参与了收复重庆、支援辽东和贵州的战斗,所到之处都有功绩,后来成为腾越参府的旗牌官,代表王命,剃发为僧于甘露寺,跟随师父寻找山。

师父独自坐在空山中,径空在山下募化,为了一个目标,开创了这座山,他们都是非凡的人。

当晚住在龛中。

有一个行脚僧也留下来剃发为僧,他是我家乡张泾桥的人,姓萧,号无念,名道明。

见到他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一-注解

投壶:古人饮酒娱乐的方式,一般形式是在一定距离外安放一个酒壶,喝酒之人依次向其中投放箭矢,不中者则被罚喝一杯畅饮。

冰轮:指月亮,因其明亮如冰,圆如轮而得名。

炎瘴:指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因气候湿热而产生的瘴气,常导致疾病。

尖山:位于州城西北百里的山,因其形状尖耸而得名。

大盈江:河流名,流经新桥下,桥跨其上。

八关:指古代设置的八个关隘,分布在西北至东南方向,分别由蛮哈守备和陇把守备管辖。

三宣: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宣慰司,属于关内地区。

六慰: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六个宣慰司,属于关外地区。

金沙江:指流经缅甸的河流,与龙川江、麓川江等河流合流,最终注入缅甸境内。

龙川江:指流经腾越东部的河流,源自峨昌蛮地,南流至缅甸太公城,与大盈江合流。

麓川江:指流经芒市西部的河流,源自峨昌蛮地,与龙川江合流,最终注入缅甸境内。

大车湖:位于州南的湖泊,面积广阔,湖中有山,景色如画。

琼浪:比喻湖水波光粼粼,如同琼玉般的波浪。

海子:指高原上的湖泊,通常为淡水湖。

洪流尽扬尘:比喻水流干涸,尘土飞扬,形容环境变化。

新桥:地名,位于州城附近,桥下有大盈江流过。

乌沙、尖山道:通往乌沙和尖山的道路,分别向西北和南延伸。

跌水河道:通往跌水河的道路,向南延伸。

安庄白水河:与跌水河齐名的河流,以壮观的瀑布闻名。

龙光台: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打鼓尖的南部。

关帝殿:供奉关帝(关羽)的庙宇,位于龙光台上。

毗卢寺:位于西峰东侧的寺庙,门朝东。

擂鼓尖峰:山峰名,附近有擂鼓声,故得名。

宝峰: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马鞍山的南部。

玉皇阁:位于马鞍山的一座道教建筑,供奉玉皇大帝。

太极悬崖:位于纯阳阁上方的一个悬崖,因形似太极而得名。

纯阳亭:供奉纯阳真人(吕洞宾)的亭子,位于悬崖上。

灵官轩:供奉灵官的建筑,位于太极悬崖下。

摩伽陀:指印度僧人,曾在此修道。

邵道:道士名,邀请作者在虚亭休息。

参戎:指参将,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马鞍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座山,因山形似马鞍而得名。

打鼓尖: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宝峰的南部。

笔峰: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马鞍山的东部。

巃嵸: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笔峰的东部。

赤土: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巃嵸的南部。

乱箭哨: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赤土的南部。

半个山: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乱箭哨的南部。

来凤:马鞍山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半个山的西北部。

回龙顾祖:风水术语,指山脉的走势如同龙回头望向祖山,象征着吉祥和繁荣。

古勇关: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古关隘,历史悠久。

鬼甸西山:古勇关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古勇关的北部。

鹅笼西山:古勇关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鬼甸西山的南部。

缅箐:古勇关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鹅笼西山的南部。

神护:古勇关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古勇西关的南部。

巅塘:古勇关的一个分支山峰,位于古勇关的北部。

茶山长官司: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巅塘的北部。

阿瓦:古代缅甸的一个地区,位于茶山长官司的南部。

姊妹山:位于巅塘东北部的一座山,出产斑竹。

野人:指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

猢狲梯:位于宝峰山的一个石崖,因形似猢狲而得名。

纯阳阁:位于猢狲梯北部的一座道教建筑。

奠高山大川:位于太极悬崖上方的一个石刻,意为祭祀高山大川。

高黎贡: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座山,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小雪山:位于高黎贡北部的一座山峰,因山顶常年积雪而得名。

分水关:位于小雪山北部的一个关隘,是古代交通要道。

三清殿:位于马鞍山的一座道教建筑,供奉三清神像。

宝峰寺:位于马鞍山的一座佛教寺庙,供奉宝峰菩萨。

太极崖:位于马鞍山的一个悬崖,因形似太极而得名。

核桃园:位于马鞍山北部的一个村庄,以种植核桃闻名。

打鹰山:位于马鞍山北部的一座山,因山上多鹰而得名。

鬼甸道:位于马鞍山北部的一条古道,通往鬼甸西山。

集鹰山:马鞍山的别称,因山上多鹰而得名。

冠子坪:位于马鞍山北部的一个村庄,是马鞍山的起点。

龙潭:位于马鞍山山顶的一个深潭,传说中有龙居住。

劫灰:佛教术语,指世界毁灭后的灰烬,象征着无常和毁灭。

鸡足宝台: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座山,是佛教圣地之一。

龛坐篷处:指在简陋的篷帐中静坐修行,龛原指供奉佛像的小阁子,这里比喻修行的地方。

募化:佛教用语,指僧人向信徒募集财物或食物,以维持生活和修行。

薙发:佛教出家仪式之一,剃去头发,象征舍弃世俗生活,正式成为僧人。

甘露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历史悠久,是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

腾越参府旗牌:腾越指今云南腾冲,参府是明清时期的军事机构,旗牌则是代表王命的信物,这里指径空曾在腾越参府担任重要职务。

无念:佛教术语,指心无杂念,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也是萧姓僧人的法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一-评注

本文是一篇游记性质的古文,记录了作者在云南地区的行程和所见所闻。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描述了作者在十四日至十六日间的活动,包括与当地人的交往、对山川地理的考察以及对历史关隘的叙述。文章不仅具有地理学上的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首先,文章通过对山川地理的描写,展现了云南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作者详细描述了州城四周的山脉走向、河流分布以及关隘的设置,尤其是对大盈江、龙川江、麓川江等河流的叙述,揭示了这些河流的发源、流向及其与缅甸的关系。这些描写不仅具有地理学上的意义,还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缅甸之间的地理联系。

其次,文章通过对八关的叙述,揭示了明代中国西南边疆的防御体系。八关的设置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还起到了划分华、彝之界的作用。作者通过对八关的详细描述,展现了明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军事布局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云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例如,作者提到当地人用竹实作为食物,煮熟后出售,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同时,作者还提到与当地人的交往,如潘秀才的劝告、店中老人的劝阻等,展现了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和对陌生人的关心。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练,叙述清晰,层次分明。作者通过对山川地理、历史关隘、风土人情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云南地区画卷。文章不仅具有地理学、历史学上的价值,还具有文学上的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的山川地理、历史关隘、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明代中国西南边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学、历史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游记作品。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交相辉映的画面。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大车湖、跌水河、龙光台、毗卢寺、宝峰、玉皇阁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一一呈现,展现了云南地区的山川地貌与宗教文化。

文中对大盈江瀑布的描写尤为生动,瀑布从十余丈高的悬崖上飞腾而下,分为三派,中如帘、左如布、右如柱,气势雄壮,与安庄白水河齐名。作者通过对比,突出了跌水河瀑布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其崖壁更为陡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龙光台与关帝殿的描写则体现了宗教与自然的融合。龙光台高耸入云,关帝殿建在其上,俯瞰瀑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毗卢寺、宝峰寺、玉皇阁等建筑则进一步展现了云南地区佛教与道教的并存与交融。尤其是玉皇阁,位于悬崖之上,纯石无纹,宛如天梯倒挂,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文中还提到了摩伽陀修道的遗迹,反映了云南地区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历史。宝峰寺的寥落与玉皇阁的兴盛形成对比,暗示了道教在此地的特殊地位。

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通过对太极悬崖、纯阳亭、灵官轩等建筑的描写,展现了道教文化在云南地区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奠高山大川”五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崇拜。

最后,作者通过描写参戎搜虎的情节,展现了云南地区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活的交织。虎的出现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也反映了当时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更是一幅展现云南自然与人文的画卷。作者通过对山川、瀑布、寺庙、悬崖等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云南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马鞍山及其周边山脉的地理分布和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文中提到的山峰、关隘、寺庙等地理和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风貌,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山川地理的重视和崇拜。

文中提到的‘回龙顾祖’是风水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象征着山脉的走势如同龙回头望向祖山,寓意着吉祥和繁荣。这一概念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文中还提到了许多道教和佛教的建筑,如玉皇阁、纯阳阁、三清殿、宝峰寺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的分布和布局,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自然环境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智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许多自然景观,如猢狲梯、太极悬崖、龙潭等,这些景观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美,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龙潭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而太极悬崖则体现了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的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地理志,也是一篇文化志,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和文化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描绘了径空和尚的传奇经历和修行生活,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径空从军功成名就后,选择剃发出家,追随名师觅山,最终在空山中独坐修行,募化山下,开创了新的佛教道场。这种从世俗功名到出世修行的转变,体现了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理念,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身退’的价值观。

文中提到的‘龛坐篷处’和‘募化’等细节,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展现了佛教徒的简朴和坚韧。径空和尚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故事,更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缩影。他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百姓,人们争相为他建造寺庙,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和社会基础。

此外,文中提到的‘无念’和尚,作为径空的同修,也体现了佛教修行者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共同追求。‘无念’这一法号,寓意深远,既是对修行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世俗欲望的超越。这种精神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儒家‘修身养性’、道家‘清静无为’等思想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面貌。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径空和尚的修行事迹,还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和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佛教历史的珍贵记录,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