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原文
己卯(公元1639年)四月初十日闪知愿早令徐使来问夫,而昨所定者竟不至。
徐复趋南关觅一夫来,余饭已久矣。
乃以衣四件、书四本、并袜包等寄陶道,遂同至夫寓。
候其饭,上午乃行,徐使始去。
出南门,门外有小水自西而东,吊桥跨其上,即太保山南峡所出者。
南行五里,有巨石梁跨深溪上,其下水断而不成流,想即沙河之水也。
又南半里,坡间树色依然,颇似余乡樱珠,而不见火齐映树,一二家结棚树下,油碧舆五六肩,乃妇人之游于林间者,不能近辨其为何树也。
又南半里,有堤如城垣,自西山环绕来。
登其上,则堤内堰水成塘,西浸山麓,东筑堰高丈余即诸葛堰,今尚存。
随东堰西南行,二里堰尽,山从堰西南环而下,有数家当曲中在山湾中。
南转行其前,又二里,有数十家倚西山下,山复环其南,是为卧狮窝。
盖其西大山将南尽,支乃东转,其北先有近支,东向屡下,如太保、九隆皆是也;又南为卧狮,在西南坳中,山形再跌而下,其上峰石崖盘突,俨然一如狻猊之首,其下峰颇长,则卧形也。
余先望见大路在南坡之上,初不知小路之西折而当狮崖盘突间,但遥见其崖突兀,与前峰凑峡甚促,心异之。
候土人而问,初一人曰:“此石花洞也。”再问一人,曰:“此芭蕉洞也。”小路正从其下过,石花即其后来之名耳。
盖大路上南坡,而小路西折而由此,余时欲从小路上,而仆担俱在后,坐待久之。
俟其至,从村南过小桥,有碑称卧佛桥。
过桥,即西折从小路上坡。
一里余,从坡坳间渡小水,即仰见芭蕉洞在突崖之下,盖突崖乃狮首,而洞则当其卧脐之间。
涉涧,又西上而探洞。
洞门东向,高穹二丈,正与笔架山遥对。
洞内丈余,即西北折而下。
其洞下虽峻而路颇夷平坦,下三丈渐暗,闻秉炬入,深里余,姑挨归途携炬以穷也。
出洞,循崖西上一里,过突崖下峡,透脊而西半里,度一洼。
脊以内乃中洼之峡,水东挨突崖脊,下捣其崖麓,无穴以泄,水沫淤浊,然而所渡芭蕉洞前小水,即其透崖沥峡而出者。
从水上循岭南转,一里,逾南坡之脊,始见脊南亦下坠成大洼,而中无水。
南坡大道,从右洼中西南上;而余所从小道,则循西大山南行岭间。
五里,连逾二坡脊。
共二里,则西界大山南向坠为低脊,此其东转之最长者也,南坡涉洼之路,至此而合。
乃共转西向,循低脊而进,脊北亦中洼潴水焉。
西一里,降而下坡,半里而得洼底铺,五六家在坑峡间。
其峡虽纵横而实中洼,中无滴水。
随洼西下一里,直抵大山下。
复南行洼峡中二里,又得东坠之脊,脊南坞稍开,于是小圆峰离立矣,然其水犹东行。
一里,又南上坡,盘坡南离立圆峰,取道峰隙而南。
一里,转峰腋,始东南上盘而西南。
共里余,则南北两支,俱自北大山之西分支东绕,中夹成峡甚深。
路逾北支,从其上西向入峡;其南支则木丛其上,箐树木丛生的山谷为箐,此为云贵之地所称坠其下。
虽甚深而不闻水声焉。
西行二里,乃西下箐中。
又一里,有数家当箐底,是为冷水箐,乃饭于鬻腐者买豆腐的人家。
于是西南随箐上,一里,过一脊,其脊乃从西而东度之脉也。
脊南始见群山俱伏,有远山横其西南。
路又逾冈西上,一里,登其南突之崖,是为油革关旧址,乃旧之设关而榷税处,今已无之。
其西即坠崖西下,甚峻。
下二里,渐平。
又二里,西峡渐开,有僧新结楼倚北山下施茶,曰孔雀寺。
由寺西循山嘴南转,共一里,逾嘴而西,乃西北盘其余支,三里而得一亭桥。
桥跨两峡间,下有小涧,自北而南,已中涸无滴。
桥西逾坡西北下,路旁多黄果,即覆盆子也,色黄,酸甘可以解渴。
其西坞大开,坞西大山,一横于西,一横于南,而蒲缥之村,当西大山下。
其山南自南横大山,又东自油革关南下之支,横度为低脊而复起者;其中水反自南而北,抵罗岷而西入潞江焉。
共西下二里,乃得引水之塍,其中俱已插秧遍绿。
又西北行二里余,过蒲缥之东村。
村之西,有亭桥跨北注之溪,曰吴氏舆梁。
又西半里,宿于蒲缥之西村。
其地米价颇贱,二十文可饱三四人。
蒲缥东西村俱夹道成街,而西村更长,有驿在焉。
十一日鸡鸣起,具饭。
昧爽,从村西即北向循西大山行,随溪而北,渐高而陟崖,共八里,为石子哨,有数家倚西山之东北隅。
又北二里,乃盘山西转,有峡自西而东,合于枯飘北注之峡。
溯之,依南山之北,西入二里,下陟南来峡口。
峡中所种,俱红花可制作胭脂的一种菊科植物成畦,已可采矣。
西一里,陟西来峡口,其上不多,水亦无几,有十余家当峡而居,是为落马厂。
度峡北,复依北山之南西入,一里,平上逾脊。
其脊自南而北度,起为峡北之山,而北尽于罗岷者也。
逾脊西行峡中,甚平,路南渐有涧形依南崖西下,路行其北。
三里,数家倚北山而居,有公馆在焉,是为大坂铺。
从其西下陟一里,有亭桥跨涧,于是涉涧南,依南山之北西下。
二里,有数家当南峡,是为湾子桥。
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即醪糟,云贵一带称甜酒也。
山至是环耸杂沓,一涧自东来者,即大坂之水;一涧自南峡来者,坠峡倒崖,势甚逼仄,北下与东来之涧合而北去,小木桥横架其上。
度桥,即依西山之东北行,东山至是亦有水从此峡西下,三水合而北向破峡去。
东
西两崖夹成一线,俱摩云夹日,溪嵌于下,蒙箐沸石,路缘于上,鏖壁摭崖鏖áo摭zhí该句意即道路从崖壁间艰难地穿过。
排石齿而北三里,转向西下,石势愈峻愈合。
又西二里,峡曲而南,涧亦随峡而曲,路亦随涧而曲。
半里,复西盘北转,路皆凿崖栈木。
半里,复西向缘崖行。
一里,有碑倚南山之崖,题曰“此古盘蛇谷”,乃诸葛武侯烧藤甲兵处,然后信此险之真冠滇南也。
水寨高出众险之上,此峡深盘众壑之下,滇南二绝,于此乃见。
碑南渐下,峡亦渐开。
又西二里,乃北转下坡。
复转而西一里,有木桥横涧而北,乃度,循北崖西行。
一里,逾南突之脊,于是西谷大开,水盘南壑,路循北山。
又西平下三里,北山西断,路乃随坡南转。
西望坡西有峡自北而南,俱崇山夹立,知潞江当在其下而不能见。
南行二里余,则江流已从西北嵌脚下,逼东山南峡之山,转而南去矣。
乃南向下坡,一里,有两三家倚江岸而栖,其前有公馆焉,乃就瀹水以饭。
时渡舟在江南岸,待久之乃至。
登舟后,舟子还崖岸而饭,久之不至,下午始放渡而南。
江流颇阔,似倍于澜沧,然澜沧渊深不测,而此当肆流之冲,虽急而深不及之,则二江正在伯仲间也。
其江从北峡来,按《一统志》云,“其源出雍望”。
不知雍望是何彝地名。
据土人言“出狗头国”,言水涨时每有狗头浮下也。
注南峡去,或言东与澜沧合,或言从中直下交南,故蒙氏封为“四渎dū独流发源注海的大河”之一。
以余度之,亦以为独流不合者是。
土人言瘴疠痛毒甚毒,必饮酒乃渡,夏秋不可行。
余正当孟夏,亦但饭而不酒,坐舟中,擢流甚久,亦乌睹所云瘴母哉。
渡南崖,暴雨急来,见崖西有树甚巨,而郁葱如盘,急趋其下。
树甚异,本根干高二丈,大十围,有方石塔甃其间,高与干等,干跨而络之,西北则于密而石不露,东南临江,则干疏而石出,干与石已连络为一,不可解矣,亦穷崖一奇也。
已大风扬厉,雨散,复西向平行上坡。
望西北穹峰峻极,西南骈崖东突,其南崖有居庐当峰而踞,即磨盘石也。
望之西行,十里,逼西山,雨阵复来。
已虹见同“现”,出现之意东山盘蛇谷上,雨遂止。
从来言暴雨多瘴,亦未见有异也。
稍折而南,二里,有村当山下,曰八湾,数家皆茅舍。
一行人言此地热不可栖,当上山乃凉。
从村西随山南转,一里,过一峡口。
循峡西入,南涉而逾一崖,约一里,遂从南崖西上。
其上甚峻,曲折盘崖,八里而上凌峰头,则所谓磨盘石也。
百家倚峰头而居,东临绝壑,下嵌甚深,而其壑东南为大田,禾芃芃焉。
其夜倚峰而栖,月色当空,此即高黎贡山之东峰。
忆诸葛武侯、王靖远骥之前后开疆,方威远政之独战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慨然者久之。
十二日鸡再鸣,饭,昧爽出门。
其处虽当峻峰之上,而居庐甚盛,有公馆在村北,潞江驿在其上。
山下东南成大川,已插秧盈绿,潞江沿东山东南去,安抚司依西南川坞而居。
遂由磨盘石西南上,仍峻甚。
二里,逾其南峡之上,其峡下嵌甚深,自西而东向,出安抚司下。
峡底无余隙,惟闻水声潺潺在深箐中。
峡深山亦甚峻,藤木蒙蔽,猿鼯wū即鼯鼠,前后肢之间有飞蹼,可滑翔飞跃昼号不绝。
峡北则路缘崖上,随峡西进,上去山顶不一二里,缘峡平行西四里,有石洞南临路崖,深阔丈余,土人凿石置山神碑于中。
又四里,稍折而北上崖,旋西,西登临峡之坡。
北峡之上,至是始南垂一坡,而南峡之下,则有峡自南山夹底而出,与东出之峡会成“丁”字,而北向垂坡焉。
又西二里,或陟山脊,或缘峰南,又三里,有数家当东行分脊间,是为蒲满哨。
盖山脊至是分支东行,又突起稍高,其北又坠峡北下,其南即安抚司后峡之上流也。
由此西望,一尖峰当西复起,其西北高脊排穹,始为南渡大脊,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错传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僭越,私自作主之意封为西岳者也。
其山又称为昆仑冈,以其高大而言,然正昆仑南下正支,则方言亦非无谓也。
由蒲满哨西下一里,抵所望尖峰,即蹑级数转而上。
两旁削崖夹起,中坠成路,路由夹崖中曲折上升,两岸高木蟠空,根纠垂崖外,其上竹树茸密,覆阴排幕,从其上行,不复知在万山之顶,但如唐人所咏:“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情与境合也。
一里余,登其脊。
平行脊上,又二里余,有数家倚北脊,是为分水关,村西有水沿北坡南下,此为潞江安抚司后峡发源处矣。
南转,西逾岭脊,砖砌巩门,跨度脊上。
其关甚古,顶已中颓,此即关之分水者。
关东水下潞江,关西水下龙川江。
于是西下峡,稍转而南,即西上穿峡逾脊,共五里,度南横之脊,有村庐,是为新安哨。
由哨南复西转,或过山脊,或蹈踩过岭峡,屡上屡下,十里,为太平哨。
于是屡下屡平,始无上陟之脊。
五里,为小歇厂。
五里,为竹笆铺。
自过分水关,雨阵时至,至竹笆铺始晴。
数家夹路成衢,有卖鹿肉者,余买而炙脯烤干肉。
于是直下三里,为茶庵。
又西下五里,及山麓,坡间始盘塍为田。
其下即龙川江自北而南,水不及潞江三分之一,而奔坠甚沸。
西崖削壁插江,东则平坡环塍。
行塍间半里,抵龙川江东岸。
溯江北行,又半里,有铁锁桥架江上。
其制两头悬练,中穿板如织,法其制
作方法一如澜沧之铁锁桥,而狭止得其半。
由桥西即蹑级南上,半里为龙关,数十家当坡而居,有税司以榷负贩者。
又西向平上四里余,而宿于橄榄坡。
其坡自西山之脊,东向层突,百家当坡而居,夹路成街,踞山之半。
其处米价甚贱,每二十文宿一宵,饭两餐,又有夹包。
龙川江发源于群山北峡峨昌蛮即阿昌族七藏甸,经此,东为高黎贡,西为赤土山。
下流至缅甸太公城,合大盈江。
十三日平明而饭。
由坡西登岭西北上,八里,稍北,逾北峡西上,二里,从岭上平行。
望西北有层峰排簇岭上,初以为将由其南垂行,一里,忽从岭头转北,三里,乃西南下峡中。
一里,有四五家当峡而居,竹篱茅舍,颇觉清幽,是为赤土铺。
其村当西面排簇层峰之麓,东与橄榄坡夹而为坳。
村西有亭桥架小涧上,其水自南峡来,捣北峡去,桥名建安。
按《志》,大盈江之水,一出自东北赤土山,而此铺名赤土,水犹似东北下龙川者,岂其西排簇层峰为赤土山,而此犹其东麓之水,以其在麓,即以名铺耶?
由桥西即南向上坡,二里,西南登脊,即自排簇峰东南分支下者。
又转而西一里余,有庵施茶,当脊北向而踞,是为甘露寺。
又西一里,坡间水北向坠崖,路越之西向下峡。
峡中有水自北而南,又与坡上水分南北流,以余意度之,犹俱东下龙川者。
半里,乃从峡底溯水北入。
其峡东西两崖,俱从排簇层峰分支南下者,西崖即其本支,东崖乃分支,东南由甘露寺脊而下者也,第峡水南出东转,不知其北合于建安桥,抑直东而下龙川否也?
北行峡底一里余,水分二道来,皆细甚。
遂从坡西蹑峻上,一里,北穿岭夹,半里,透脊。
其脊自东北度西南,脊以北即坠峡西下。
路从峡端北转而西,有数家倚北山之上,是为乱箭哨,至是始出排簇层峰岭脊之西。
按《志》,赤土山在州城东三十里,水至是始分,则前之赤土铺犹东岸之麓,非分流之正脊可知也。
饭于岭哨。
西向行稍下,共二里,有坞自南而北,细流注其中。
按《志》,大盈江有三源,一出赤土山,当即此矣,从此而西,出马邑河,绕州城北而西合巃嵸、罗生二水,同为大盈之源者也。
又北上坡二里余,有一二家当坡之南,环堵围南峡之坳甚遥,杂植果树于中,是为板厂。
由其西二里,又西下半里,有十余家当峡坳而居,是为芹菜塘。
其前小水,东北与大盈之源合。
村庐不多,而皆有杜鹃灿烂,血艳夺目。
若以为家植者,岂深山野人,有此异趣?
若以为山土所宜,何他冈别陇,杳然无遗也?
由村西复西上坡一里余,转峡而平行顶上三里余,乃出西岭之端。
下望其坞甚深,而中平如砥,良畴远村,交映其间。
其坞大而圆,乃四面小山环围而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峡而已。
西向峻下者五里,循峡东北折,又折而西三里,乃循东山北行,其下稍平。
又二里,有村当东山之麓,是为坡脚村。
有卖浆者,出酒甚旨味美,以醋芹为菜。
与同行崔姓者,连啜二壶乃行。
于是西行平畴中,一里,有小水自南而北,即《志》所云罗生山之水,亦大盈三源之一,分流塍中者也。
又西北二里余,有村曰雷打田。
其东亦有小溪,自南而北,则罗生山之正流也,与前过小流,共为大盈之一源云。
是溪之东田洼间,土皆黑坟这里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土人芟其上层曝干供爂,盖煤坚而深入土下,此柔而浮出土上,而色则同也,由村北又西三里,有庐舍当坡塍间,曰土锅村,村皆烧土为锅者。
于是其西庐舍联络,一里为东街,又半里,西交大街,则“十”字为衢者也。
腾越州城之南门,即当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无,而此城又迤西所无。
乃税驾于大街东黔府官舍,时适过午也。
时黔府委官王仰泉者已返省,阮玉湾导书,姑与店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译文
公元1639年四月初十,闪知愿一早派徐使来询问夫役的情况,但昨天定好的夫役竟然没有来。
徐使又急忙去南关找了一个夫役来,我已经吃完饭很久了。
于是我把四件衣服、四本书和袜子包裹等寄存在陶道,然后和夫役一起到他的住处。
等他吃完饭,上午才出发,徐使这才离开。
出了南门,门外有一条小河从西向东流,吊桥横跨其上,这条河是从太保山南峡流出的。
向南走了五里,有一座巨大的石桥横跨在深溪上,桥下的水已经断流,猜想这就是沙河的水。
又向南走了半里,坡上的树色依旧,很像我们家乡的樱珠树,但没有看到火齐映树,有一两户人家在树下搭了棚子,五六辆油碧舆停在那里,是妇人们在林间游玩,无法靠近辨认是什么树。
又向南走了半里,有一道像城墙一样的堤坝,从西山环绕而来。
登上堤坝,堤内堰水成塘,西边浸湿山脚,东边筑起一丈多高的堰,这就是诸葛堰,至今仍然存在。
沿着东堰向西南走,走了两里,堰到了尽头,山从堰的西南环绕而下,有几户人家在山湾中。
向南转行,又走了两里,有几十户人家依傍在西山下,山又环绕在南边,这就是卧狮窝。
因为西边的大山即将到尽头,支脉向东转,北边先有近支,向东多次下延,如太保、九隆都是这样;再往南是卧狮,位于西南的山坳中,山形再次跌落而下,上面的山峰石崖盘绕突出,俨然像狻猊的头,下面的山峰很长,像卧着的形状。
我先是看到大路在南坡上,起初不知道小路向西折转,正好在狮崖盘绕突出的地方,只是远远看到那崖突兀,与前峰凑成的峡谷非常狭窄,心里感到奇怪。
等当地人问路,第一个人说:“这是石花洞。”再问一个人,说:“这是芭蕉洞。”小路正好从它下面经过,石花是它后来的名字。
原来大路是上南坡,而小路向西折转从这里走,我当时想从小路走,但仆人和担子都在后面,等了很久。
等他们到了,从村南过小桥,有碑上写着“卧佛桥”。
过桥后,就向西折转从小路上坡。
走了一里多,从坡坳间渡过一条小河,抬头看到芭蕉洞在突崖之下,原来突崖是狮子的头,而洞就在它卧着的肚脐之间。
渡过涧水,又向西上坡去探洞。
洞门朝东,高两丈,正与笔架山遥遥相对。
洞内一丈多,就向西北折转而下。
洞下虽然陡峭但路很平坦,下了三丈渐渐变暗,听说要拿着火把进去,深一里多,暂且等回程时再带火把去探索。
出洞后,沿着崖向西走了一里,经过突崖下的峡谷,穿过脊背向西走了半里,经过一个洼地。
脊内是中洼的峡谷,水向东挨着突崖脊,下捣崖麓,没有洞穴可以泄水,水沫淤浊,但所渡过的芭蕉洞前的小河,就是它透过崖壁沥峡而出的。
从水上沿着岭南转,走了一里,越过南坡的脊背,才看到脊南也下坠成一个大洼地,但中间没有水。
南坡的大道,从右边的洼地向西南上;而我所走的小道,则沿着西大山南行在岭间。
走了五里,连续越过两道坡脊。
共走了两里,西界的大山向南坠为低脊,这是它东转最长的地方,南坡涉洼的路,到这里汇合。
于是大家一起转向西,沿着低脊前进,脊北也是中洼潴水的地方。
向西走了一里,下坡,半里就到了洼底铺,有五六户人家在坑峡间。
这峡谷虽然纵横交错但实际上是中洼,中间没有一滴水。
沿着洼地向西下了一里,直抵大山下。
又向南在洼峡中走了两里,又遇到向东坠落的脊背,脊南的坞稍微开阔,于是小圆峰孤立而立,但水还是向东流。
走了一里,又向南上坡,盘绕坡南孤立的小圆峰,取道峰隙向南。
走了一里,转到峰腋,开始向东南上盘再向西南。
共走了一里多,南北两支,都是从北大山的西分支向东绕,中间夹成很深的峡谷。
路越过北支,从其上向西进入峡谷;南支则木丛生其上,箐树木丛生的山谷为箐,这是云贵地区所称的坠其下。
虽然很深但听不到水声。
向西走了两里,才向西下到箐中。
又走了一里,有几户人家在箐底,这就是冷水箐,于是在卖豆腐的人家吃了饭。
于是向西南沿着箐上走,走了一里,过了一道脊背,这脊背是从西向东延伸的脉。
脊南才看到群山都伏下,有远山横在西南。
路又越过山冈向西上,走了一里,登上南突的崖,这就是油革关旧址,是旧时设关征税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
它的西边就是坠崖向西下,非常陡峭。
下了两里,渐渐平缓。
又走了两里,西峡渐渐开阔,有僧人新建的楼倚在北山下施茶,叫孔雀寺。
从寺西沿着山嘴向南转,共走了一里,越过山嘴向西,就向西北盘绕其余支,走了三里到了一个亭桥。
桥横跨两峡间,下有小涧,从北向南,已经干涸没有一滴水。
桥西越过坡向西北下,路旁有很多黄果,就是覆盆子,色黄,酸甘可以解渴。
西边的坞地大开,坞西的大山,一横在西边,一横在南边,而蒲缥村就在西大山下。
这山南自南横大山,又东自油革关南下的支脉,横度为低脊再起;其中的水反而从南向北,抵罗岷而西入潞江。
共向西下了两里,才看到引水的田埂,其中已经插满了秧苗,一片绿色。
又向西北走了两里多,经过蒲缥的东村。
村西,有亭桥横跨北注的溪流,叫吴氏舆梁。
又向西走了半里,住在蒲缥的西村。
这里的米价很便宜,二十文钱可以吃饱三四个人。
蒲缥的东西村都夹道成街,而西村更长,有驿站在那里。
十一日鸡鸣时起床,准备好饭。
天刚亮,从村西向北沿着西大山走,顺着溪流向北,渐渐升高登上崖,共走了八里,到了石子哨,有几户人家依傍在西山的东北角。
又向北走了两里,就盘山西转,有峡谷从西向东,与枯飘北注的峡谷汇合。
溯流而上,依傍南山的北边,向西进入两里,下到南来的峡口。
峡中所种的,都是红花,可以制作胭脂的一种菊科植物,已经可以采摘了。
向西走了一里,登上西来的峡口,上面不多,水也很少,有十几户人家在峡中居住,这就是落马厂。
渡过峡北,又依傍北山的南边向西进入,走了一里,平缓地越过脊背。
这脊背从南向北延伸,起为峡北的山,而北尽于罗岷。
越过脊背向西走在峡中,非常平坦,路南渐渐有涧形依南崖向西下,路走在其北。
走了三里,有几户人家依傍在北山居住,有公馆在那里,这就是大坂铺。
从它的西边下了一里,有亭桥横跨涧上,于是渡过涧南,依傍南山的北边向西下。
走了两里,有几户人家在南峡,这就是湾子桥。
有卖浆的人,连糟一起喝,就是我们那里的酒酿,云贵一带叫甜酒。
山到这里环耸杂沓,一条涧从东来,就是大坂的水;一条涧从南峡来,坠峡倒崖,势甚逼仄,北下与东来的涧汇合向北流去,小木桥横架其上。
过桥后,就依傍西山的东北行,东山到这里也有水从这峡西下,三水汇合向北破峡而去。
东
西边的两座山崖夹成一条狭窄的通道,山崖高耸入云,溪流在山崖下流淌,茂密的竹林和沸腾的石头,道路则沿着山崖艰难地穿行。
沿着石齿向北走了三里,转向西下,石头的形势越来越陡峭,越来越紧密。
又向西走了二里,峡谷弯曲向南,溪涧也随着峡谷弯曲,道路也随着溪涧弯曲。
走了半里,又向西盘旋向北转,道路都是在崖壁上凿出的栈道。
又走了半里,继续沿着崖壁向西行走。
走了一里,看到南山的崖壁上有一块碑,上面写着“此古盘蛇谷”,是诸葛亮烧藤甲兵的地方,这才相信这里的险峻确实是滇南之冠。
水寨高高地耸立在众多险峻之上,这个峡谷深深地盘踞在众多山谷之下,滇南的两大奇观,在这里得以见到。
碑的南面逐渐下降,峡谷也逐渐开阔。
又向西走了二里,然后向北转下坡。
再转向西走了一里,有一座木桥横跨在溪涧上,过了桥,沿着北崖向西行走。
走了一里,越过南突的山脊,西边的山谷豁然开朗,水在南边的山谷中盘旋,道路则沿着北山行走。
又向西平缓地走了三里,北山向西断开,道路随着山坡向南转。
向西望去,山坡的西边有一条峡谷从北向南延伸,两边都是高耸的山峰,知道潞江就在下面,但看不见。
向南走了二里多,江流已经从西北方向流到脚下,紧贴着东山的南峡,转向南流去。
于是向南下坡,走了一里,有两三户人家依傍在江岸边居住,前面有一座公馆,于是就在那里煮水吃饭。
当时渡船在江南岸,等了很久才到。
上船后,船夫回到崖岸吃饭,等了很久也没回来,下午才开始渡江向南。
江流很宽阔,似乎比澜沧江宽一倍,但澜沧江深不可测,而这里正处于急流之中,虽然水流急但深度不及澜沧江,两江的深度差不多。
这条江从北峡流来,根据《一统志》记载,“它的源头在雍望”。
不知道雍望是哪个彝族的名字。
据当地人说“出自狗头国”,说水涨时经常有狗头浮下来。
江流注入南峡,有人说它与澜沧江汇合,有人说它从中直下交南,所以蒙氏封它为“四渎”之一。
在我看来,也认为它是独流不合的。
当地人说瘴气非常毒,必须喝酒才能渡江,夏秋季节不能通行。
我正好在初夏,也只是吃饭不喝酒,坐在船中,划了很久的船,也没有看到所谓的瘴母。
渡过南崖,暴雨突然来临,看到崖西有一棵巨大的树,郁郁葱葱像盘子一样,急忙跑到树下。
这棵树非常奇特,树干高二丈,粗十围,中间有一座方石塔,高度与树干相等,树干跨过石塔,西北方向树干密集,石头不露出来,东南方向临江,树干稀疏,石头露出来,树干和石头已经连为一体,无法分开,这也是悬崖上的一大奇观。
大风猛烈吹拂,雨停了,又向西平缓地上坡。
望向西北,山峰高耸入云,西南的崖壁向东突出,南崖上有房屋依傍山峰而建,那就是磨盘石。
向西望去,走了十里,逼近西山,雨阵又来了。
东山的盘蛇谷上出现了彩虹,雨就停了。
人们常说暴雨多瘴气,但也没有看到什么异常。
稍微转向南,走了二里,有一个村庄在山下,叫八湾,几户人家都是茅草屋。
一行人说这里太热,不能居住,应该上山才凉快。
从村西沿着山向南转,走了一里,经过一个峡口。
沿着峡谷向西进入,向南涉水越过一座崖壁,大约走了一里,然后从南崖向西上。
上面非常陡峭,曲折盘旋在崖壁上,走了八里才登上峰顶,那就是所谓的磨盘石。
百户人家依傍峰顶而居,东临绝壑,下面非常深,而壑的东南方向是大片田地,禾苗茂盛。
那天晚上依傍峰顶而居,月色当空,这就是高黎贡山的东峰。
回忆起诸葛亮、王靖远骥先后开疆拓土,方威远政独自战斗而死,往事如镜中看花,浮生独自倚靠岩石,感慨良久。
十二日鸡叫第二遍,吃饭,天刚亮就出门。
这里虽然在高峻的山峰上,但房屋很多,村北有一座公馆,潞江驿在上面。
山下东南方向形成大川,已经插满了绿油油的秧苗,潞江沿着东山东南流去,安抚司依傍在西南的川坞中居住。
于是从磨盘石向西南上,仍然非常陡峭。
走了二里,越过南峡的上方,峡谷下面非常深,自西向东延伸,流出安抚司的下方。
峡谷底部没有多余的空间,只听到水声在深箐中潺潺流淌。
峡谷深,山也非常陡峭,藤木茂密,猿猴和鼯鼠白天不停地叫。
峡谷北面,道路沿着崖壁向上,随着峡谷向西前进,离山顶不到一二里,沿着峡谷平缓地向西走了四里,有一个石洞南临路崖,深阔一丈多,当地人在里面凿石放置山神碑。
又走了四里,稍微转向北,上崖,然后向西,登上临峡的坡。
北峡的上方,到这里才开始向南垂下一坡,而南峡的下方,则有峡谷从南山夹底流出,与东出的峡谷汇合成“丁”字形,然后向北垂下坡。
又向西走了二里,有时登上山脊,有时沿着山峰南面行走,又走了三里,有几户人家在东行的分脊间,这就是蒲满哨。
山脊到这里分支向东,又突起稍高,北面又坠入峡谷北下,南面就是安抚司后峡的上游。
从这里向西望去,一座尖峰在西边再次突起,西北方向的高脊排列成穹顶,这就是南渡的大脊,所谓的高黎贡山,当地人误传为高良工山,蒙氏僭越封为西岳。
这座山又称为昆仑冈,因为它的高大,但实际上是昆仑山南下的正支,所以方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蒲满哨向西下了一里,到达所望的尖峰,然后沿着台阶转了几次向上攀登。
两旁是陡峭的崖壁,中间形成一条路,道路在夹崖中曲折上升,两岸高大的树木盘绕在空中,树根纠缠垂在崖外,上面竹树茂密,遮阴如幕,从这里行走,不再感觉是在万山之顶,就像唐代诗人所咏:“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情景与意境相合。
走了一里多,登上山脊。
平缓地走在山脊上,又走了二里多,有几户人家依傍在北脊,这就是分水关,村西有水沿着北坡南下,这是潞江安抚司后峡的源头。
向南转,向西越过岭脊,砖砌的拱门横跨在脊上。
这个关非常古老,顶部已经坍塌,这就是分水关。
关东的水流入潞江,关西的水流入龙川江。
于是向西下峡谷,稍微转向南,然后向西穿过峡谷越过山脊,共走了五里,越过南横的山脊,有一个村庄,这就是新安哨。
从哨南再向西转,有时越过山脊,有时踩过岭峡,屡次上下,走了十里,到达太平哨。
于是屡次下坡,开始没有上坡的山脊。
走了五里,到达小歇厂。
又走了五里,到达竹笆铺。
自从过了分水关,雨阵不时来临,到了竹笆铺才放晴。
几户人家夹在路边形成街道,有卖鹿肉的人,我买了烤干的鹿肉。
于是直下三里,到达茶庵。
又向西下五里,到达山麓,山坡间开始有田埂。
下面就是龙川江从北向南流,水量不及潞江的三分之一,但水流湍急。
西崖是陡峭的崖壁插入江中,东面则是平缓的坡地环绕着田埂。
在田埂间走了半里,到达龙川江东岸。
沿着江北行,又走了半里,有一座铁锁桥横跨在江上。
桥的两头悬挂着铁链,中间穿有木板,像织布一样,这是它的结构。
建造的方法就像澜沧江的铁锁桥,但宽度只有它的一半。
从桥的西边开始,沿着台阶向南走,半里路后到达龙关,几十户人家依山而居,有税务司负责征收商贩的税。
再向西平缓地走四里多,然后在橄榄坡过夜。
这个山坡从西山的山脊向东延伸,百户人家依山而居,夹道成街,位于山的半腰。
这里的米价非常便宜,二十文钱就能住一晚,吃两顿饭,还有夹包。
龙川江发源于群山北峡的峨昌蛮(即阿昌族)七藏甸,经过这里,东边是高黎贡山,西边是赤土山。
下游流到缅甸的太公城,与大盈江汇合。
十三日天亮后吃饭。
从山坡西边登上山岭向西北走,八里路后稍微向北,穿过北峡向西走,二里路后,沿着山岭平行前进。
看到西北方向有层层山峰排列在山岭上,起初以为要从南边垂下来走,一里路后,突然从岭头转向北,三里路后,向西南下到峡谷中。
一里路后,有四五户人家住在峡谷中,竹篱茅舍,感觉非常清幽,这就是赤土铺。
这个村子位于西面层层山峰的山脚下,东边与橄榄坡夹成一个山坳。
村子西边有一座亭桥架在小溪上,溪水从南边的峡谷流来,向北边的峡谷流去,桥名叫建安桥。
根据《志》记载,大盈江的水源之一来自东北的赤土山,而这个铺子叫赤土,水似乎也是向东北流到龙川江的,难道西边的层层山峰就是赤土山,而这里是它的东麓的水,因为它在山麓,所以就用它来命名铺子吗?
从桥的西边向南上坡,二里路后,向西南登上山脊,这是从层层山峰的东南分支下来的。
再转向西走一里多,有一座庵施茶,位于山脊北边,这就是甘露寺。
再向西走一里,山坡上的水向北坠入悬崖,路越过它向西下到峡谷中。
峡谷中有水从北向南流,与山坡上的水分南北流,根据我的推测,它们都是向东流到龙川江的。
半里路后,从峡谷底部逆水向北走。
这个峡谷的东西两崖,都是从层层山峰分支向南延伸的,西崖是它的主支,东崖是分支,东南方向从甘露寺的山脊下来,但峡谷的水向南流出后向东转,不知道它是否向北与建安桥汇合,还是直接向东流到龙川江。
向北走峡谷底部一里多,水分成两道流来,都很细小。
于是从山坡西边陡峭地向上走,一里路后,向北穿过山岭的夹缝,半里路后,穿过山脊。
这个山脊从东北延伸到西南,山脊以北就是峡谷向西下坠。
路从峡谷的北端转向西,有几户人家依北山而居,这就是乱箭哨,到这里才走出层层山峰的山脊西边。
根据《志》记载,赤土山在州城东三十里,水到这里才开始分流,那么之前的赤土铺还在东岸的山麓,不是分流的正脊,这是可以知道的。
在岭哨吃饭。
向西走稍微下坡,共二里路,有一个山坞从南向北延伸,细流注入其中。
根据《志》记载,大盈江有三个源头,一个出自赤土山,应该就是这里了,从这里向西,流出马邑河,绕过州城北边向西与巃嵸、罗生二水汇合,同为大盈江的源头。
再向北上坡二里多,有一两户人家住在山坡南边,围墙围住南边的山坳,中间种满了果树,这就是板厂。
从它的西边二里路后,再向西下坡半里,有十几户人家住在峡谷的山坳中,这就是芹菜塘。
村前的小水,向东北与大盈江的源头汇合。
村舍不多,但都有杜鹃花灿烂开放,红艳夺目。
如果说是人家种植的,难道深山里的野人也有这样的情趣?
如果说是山土适宜,为什么其他山冈和陇地都没有呢?
从村西再向西上坡一里多,转向峡谷平行走山顶三里多,才走出西岭的尽头。
向下望去,山坞很深,中间平坦如砥,良田和远处的村庄交相辉映。
这个山坞又大又圆,是四面小山环绕而成的,不像其他河流沿溪成峡。
向西陡峭地下坡五里,沿着峡谷向东北折,再折向西三里,然后沿着东山向北走,下面稍微平坦。
再走二里,有一个村子位于东山的山脚下,这就是坡脚村。
有卖浆的人,酒的味道很好,用醋芹做菜。
与同行的崔姓人一起,连喝了两壶酒才走。
于是向西走在平畴中,一里路后,有一条小水从南向北流,这就是《志》中所说的罗生山的水,也是大盈江的三个源头之一,分流在田埂中。
再向西北走二里多,有一个村子叫雷打田。
它的东边也有一条小溪,从南向北流,这是罗生山的正流,与之前经过的小流一起,都是大盈江的源头之一。
这条小溪东边的田洼间,土都是黑色的坟堆(这里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当地人割下上层晒干用来烧火,因为煤坚硬而深入土下,这里的土柔软而浮在土上,但颜色相同。
从村北再向西走三里,有庐舍建在山坡的田埂间,叫土锅村,村里的人都烧土做锅。
于是它的西边庐舍相连,一里路后是东街,再走半里,西边交会到大街,这就是“十”字形的街道。
腾越州城的南门,就在大街的北边,城南的市场非常繁荣,城里没有这样的市场,而这个城又是迤西地区所没有的。
于是在大街东边的黔府官舍住下,这时正好过了中午。
当时黔府委派的官员王仰泉已经返回省城,阮玉湾引导书信,暂时住在店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注解
己卯:中国农历年份,对应公元1639年。
太保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座山,因山形似太保(古代官名)而得名。
诸葛堰:古代水利工程,相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建,用于灌溉和防洪。
卧狮窝:地名,因山形似卧狮而得名。
狻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狮子,常用于装饰和象征。
石花洞:一种自然形成的溶洞,因洞内石花状沉积物而得名。
芭蕉洞:溶洞名称,因洞口附近有芭蕉树而得名。
卧佛桥:桥梁名称,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象征卧佛。
油革关:古代关隘名称,可能因当地产油革而得名。
蒲缥:地名,位于云南省,具体位置不详。
吴氏舆梁:桥梁名称,可能与吴氏家族有关。
罗岷:地名,位于云南省,具体位置不详。
潞江:河流名,位于云南。
红花:一种菊科植物,可用于制作胭脂。
落马厂:地名,可能与古代驿站或马场有关。
大坂铺:地名,可能与古代驿站或商铺有关。
湾子桥:桥梁名称,位于云南省,具体位置不详。
酒酿:一种发酵的米酒,云贵一带称甜酒。
摩云夹日:形容山崖高耸入云,几乎遮蔽了日光。
蒙箐沸石:形容溪流在石缝中激荡,发出沸腾般的声音。
鏖壁摭崖:形容道路在崖壁间艰难地穿行。
盘蛇谷:地名,传说中诸葛亮烧藤甲兵的地方。
滇南:指云南南部地区。
澜沧:指澜沧江,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河流。
雍望:地名,潞江的源头之一。
狗头国:传说中的地名,可能与当地的水文现象有关。
四渎: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
瘴疠:指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传染病。
磨盘石:地名,位于高黎贡山的东峰。
高黎贡山:位于云南的山脉,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蒲满哨:地名,位于高黎贡山的山脊上。
分水关:地名,位于高黎贡山的山脊上,是潞江和龙川江的分水岭。
龙川江:龙川江是澜沧江的支流,发源于阿昌族聚居的七藏甸,流经高黎贡山和赤土山,最终汇入缅甸的大盈江。
铁锁桥:一种古老的桥梁结构,两端悬挂铁链,中间铺设木板。
龙关:龙关是古代的一个关卡,位于澜沧江铁锁桥西侧,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
税司:税司是古代负责征收税款的机构,这里指在龙关设立的征税点,主要对过往的商贩征税。
橄榄坡:橄榄坡是一个地名,位于龙关以西,因地形似橄榄而得名,是商旅歇脚的地方。
赤土铺:赤土铺是一个村落,位于赤土山的东麓,因土壤呈赤色而得名,村中有竹篱茅舍,环境清幽。
建安桥:建安桥是一座架设在赤土铺村西小涧上的桥梁,桥名可能与当地的历史或文化有关。
甘露寺:甘露寺是一座位于山脊上的寺庙,寺庙北向而建,提供茶水给过往的旅人。
乱箭哨:乱箭哨是一个地名,位于排簇层峰岭脊的西侧,可能是古代的一个哨所或军事据点。
板厂:板厂是一个村落,位于山坡南侧,村中种植果树,环境优美。
芹菜塘:芹菜塘是一个村落,位于峡谷坳口,村中有小水流过,村舍周围杜鹃花盛开。
坡脚村:坡脚村是一个村落,位于东山脚下,村中有卖酒的人家,酒味鲜美。
雷打田:雷打田是一个村落,村东有小溪流过,是大盈江的源头之一。
土锅村:土锅村是一个村落,村民以烧制土锅为生,村中庐舍相连,形成街道。
腾越州城:腾越州城是古代的一个州城,位于今云南省腾冲市,城南市场繁荣,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十-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1639年四月初十日至十一日的旅行经历。徐霞客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首先,徐霞客对沿途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提到太保山、诸葛堰、卧狮窝等地名,不仅展示了云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还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例如,诸葛堰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其次,徐霞客对沿途的自然景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他提到石花洞、芭蕉洞等溶洞,以及卧佛桥、油革关等桥梁和关隘,展现了云南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特别是对卧狮窝的描述,通过对山形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势的雄伟和奇特。
此外,徐霞客还记录了沿途的村落和居民生活。他提到蒲缥、落马厂、大坂铺等地名,反映了当时云南地区的村落分布和居民生活状况。特别是对蒲缥米价的描述,揭示了当时云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
最后,徐霞客对沿途的植物和农作物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他提到红花、黄果等植物,以及稻田的插秧情况,展示了云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农业生产状况。特别是对红花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云南地区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徐霞客的旅行经历,还展示了云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居民生活。通过对地形地貌、自然景观、村落生活和植物资源的详细描述,徐霞客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明代云南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云南南部山区的旅行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文章开篇即以‘摩云夹日’、‘蒙箐沸石’等生动的词语,勾勒出山崖高耸、溪流激荡的壮丽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文中提到的‘盘蛇谷’和‘诸葛武侯烧藤甲兵处’,不仅增添了历史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描述,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传说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在描写潞江和澜沧江时,作者通过对比两江的宽度和深度,展现了云南地区丰富的水文特征。同时,对‘雍望’和‘狗头国’等地的提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和记录。
文章中还提到了‘瘴疠’和‘瘴母’,这些词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热带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揭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最后,作者通过对‘磨盘石’、‘高黎贡山’、‘蒲满哨’和‘分水关’等地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云南山区的壮丽景色和复杂地形。特别是对‘铁锁桥’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桥梁建筑的智慧,也反映了当地交通的艰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云南南部山区的独特魅力。作者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水,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使文本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选自《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徐霞客在云南地区的旅行见闻。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地理环境、村落风貌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明代云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首先,文章通过对地名的详细描述,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旅行路线图。从龙关到橄榄坡,再到赤土铺、甘露寺、乱箭哨等地,徐霞客不仅记录了这些地点的地理位置,还详细描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例如,赤土铺的竹篱茅舍、甘露寺的施茶习俗、芹菜塘的杜鹃花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其次,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云南地区的壮丽山川。龙川江的发源与流向、赤土山的层峦叠嶂、大盈江的三源合流等,都体现了云南地区复杂的地形和水系分布。徐霞客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观察,不仅记录了地理信息,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当地村落和居民的描写,反映了明代云南地区的社会生活。橄榄坡的米价低廉、赤土铺的清幽环境、板厂的果树种植、土锅村的土锅制作等,都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这些描写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研究明代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最后,文章通过对沿途景物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体现了徐霞客作为旅行家的独特视角和深厚学识。他不仅关注地理环境,还注重人文景观,通过对地名、村落、寺庙、桥梁等的描写,展现了云南地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种综合性的描写方式,使得《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文化宝典。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云南地区地理环境、村落风貌和人文景观的详细描写,展现了明代云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