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原文
戊午(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lǎn同揽。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尖而高的山,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
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
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
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
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
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
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
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
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
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
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澡繢满眼如画的景色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宏大丰富富丽也!
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
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日暮,返狮子林。
初六日别霞光霞客之弟,从山坑向丞相原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
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
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
余欲逾坑溯涧,直造其下。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
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
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
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登仙灯洞。
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削除也。
复南下三里,过丞相原,山间一来地耳。
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
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
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
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
又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译文
戊午年(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我从白岳榔梅庵出发,到达桃源桥。
从小桥的右下方走,路非常陡峭,这就是以前去黄山的路。走了七十里,住在江村。
初四日,走了十五里,到达汤口。再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里洗澡。
拄着拐杖望着硃砂庵往上爬。走了十里,上了黄泥冈。
之前云雾中的山峰,渐渐显现出来,也渐渐落在我的拐杖下面。
转入石门,越过天都峰的侧面往下走,天都峰和莲花峰两座山峰,都秀丽地耸立在半空中,
路旁有一条向东的小路,是我以前没有走过的,于是径直往上走,几乎到达天都峰的侧面。
再往北走,走在石缝中。石峰一片片地夹在路两边;路在石头间蜿蜒曲折,堵塞的地方凿开,陡峭的地方修成台阶,断裂的地方架木桥通过,悬空的地方架梯子连接。
往下看,陡峭的山谷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交错,五彩缤纷,灿烂得像图画和刺绣。
于是想到黄山是我一生中奇妙的景观,而这里竟然有如此奇妙的景色,以前没有来探索过,这次游玩既快乐又惭愧!
当时仆人们都因为路险而走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走;但一路上的奇景,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行。
登上峰顶后,一座庵堂像翅膀一样展开,是文殊院,也是我几年前想登而没有登上的地方。
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靠着玉屏风,两座山峰的秀丽景色,都可以用手揽住。
四周奇峰错落排列,众多山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的绝佳之处!如果不是再来一次,怎么能知道这里如此奇妙?
遇到游僧澄源到来,兴致很高。当时已经过了中午,仆人们也正好到了。
站在庵前,指点着两座山峰。庵里的僧人说:“天都峰虽然近但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但路远。只适合远远地看着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
我不听,决定去天都峰游玩。带着澄源和仆人,仍然走峡谷的路。
到了天都峰的侧面,顺着流石像蛇一样往上爬。攀着草拉着荆棘,遇到石块丛生就踩着石块,遇到石崖陡峭就攀着石崖。
每当手脚没有地方可以抓住时,澄源总是先爬上去,然后垂下来接我。每次想到上去都这么难,下来该怎么办?但最终还是不顾一切。
经过几次险境,终于到达峰顶。只有一块石顶壁立着,还有几十丈高,澄源在侧面寻找,找到了台阶,带着我登上去。
万座山峰都低伏在下面,只有莲花峰与它抗衡。当时浓雾时起时停,每次雾来,对面就看不见了。
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大多在雾中。只有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移到后面;我走到右边,雾就出现在左边。
那里的松树还有弯曲挺拔的;柏树虽然粗如手臂,但都平贴在石头上,像苔藓一样。
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往下看那些山峰,有时露出碧绿的山尖,有时隐没在银色的云海中。
再往山下看,阳光灿烂,是另一个世界。天色渐晚,于是把脚往前伸,手向后撑地,坐着往下滑。
到了最险的地方,澄源并肩用手接住我。度过险境,下到山坳,天色已经暗了。
再从峡谷走过栈道,回到文殊院。
初五日天亮时,从天都峰的山坳往北下二里,石壁陡峭。
下面的莲花洞正与前坑的石笋相对,山谷幽静。
告别澄源,下山到前面的岔路口,向莲花峰走去。
一路沿着陡峭的岩壁往西走,经过几次上下,准备下百步云梯,有条路可以直接登上莲花峰。
登上后台阶断了,疑惑地又下来。对面山峰上有个僧人高喊:“这才是莲花峰的路!”
于是从石坡侧面穿过石缝。路小而陡,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得像房间。
从里面一级级往上爬,台阶尽头山洞转弯,曲折离奇,像在楼阁中上下,忘记了它高耸入云。
走了一里,看到一座茅屋,靠在石缝中。徘徊着想进去,之前喊路的僧人来了,僧人叫凌虚,在这里建了茅屋,于是和他一起登上山顶。
山顶上有一块石头,悬空两丈,僧人拿来梯子爬上去。山顶开阔,四周空阔碧蓝,连天都峰也低头了。
这座山峰位于黄山中央,独自耸立在众峰之上,四面岩壁环绕,遇到朝阳和晴朗的天气,色彩鲜艳,令人兴奋得想跳舞。
过了很久,回到茅屋,凌虚拿出粥招待我,喝了一碗,然后下山。
到了岔路口,经过大悲顶,登上天门。走了三里,到达炼丹台。
沿着台嘴往下走,看到玉屏风、三海门等山峰,都从深谷中耸立起来。
炼丹台的山冈垂在中间,并不特别险峻,但俯瞰翠微峰的背面,山谷中峰峦错落,上下映衬,不在这里就无法看到这样的奇景。
再经过平天矼,下到后海,进入智空庵,告别。走了三里,下到狮子林,走向石笋矼,到达以前登过的尖峰上。
靠着松树坐下,俯瞰山谷中峰石回旋,景色如画,才觉得匡庐、石门,或许有部分相似,但不如这里宏大丰富!
过了很久,登上接引崖,往下看山谷,隐隐觉得有些异样。
再走到山冈上的尖峰侧面,踩着流石,拉着荆棘,顺着山谷往下走,越走越深,山峰互相遮蔽,无法一眼看尽。
天色渐晚,回到狮子林。
初六日告别霞光的弟弟,从山坑往丞相原下走七里,到达白沙岭,霞光又来了。
因为我想去看牌楼石,担心白沙庵没有人指路,他追来为我带路。
于是一起上岭,指着岭右隔坡,有一片石头丛立,下面分开上面合并,就是牌楼石。
我想越过山坑溯溪而上,直接到石头下面。僧人说:“荆棘丛生,路断了,肯定走不了。如果从山坑直接下到丞相原,不必再上这个岭;如果想从仙灯洞过去,不如就从这里往东走。”
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沿着岭脊走。岭横亘在天都峰和莲花峰的北面,非常狭窄,旁边没有落脚的地方,南北都是高耸的山峰夹着。
走到岭的尽头往北下,仰望右边的罗汉石,圆头秃顶,真像两个僧人。
下到山坑中,越过溪流往上走,共四里,登上仙灯洞。
洞朝南,正对天都峰的背面。僧人在外面架了木板,里面还是空阔的,天然的趣味没有被完全破坏。
再往南走三里,经过丞相原,只是山间的一块平地。
那里的庵堂很整齐,四周没有特别的景色,最终没有进去。
再往南沿着山腰走,五里,渐渐往下。
山谷中泉水沸腾,从石头间分九级流下,每一级下面都有一个深潭,这就是所谓的九龙潭。
黄山没有悬流的瀑布,只有这里。
再往下走五里,经过苦竹滩,转向太平县的路,往东北方向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注解
白岳榔梅庵: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一座古庵,以榔梅树闻名,是古代文人墨客游览黄山的起点之一。
桃源桥:黄山脚下的一座古桥,因附近有桃花源而得名,是通往黄山的重要通道。
汤口:黄山的一个入口,因附近有温泉而得名,是古代游客进入黄山的必经之地。
汤寺:位于汤口附近的一座古寺,因温泉而得名,是古代游客沐浴休憩的地方。
黄泥冈:黄山的一个山冈,因土质呈黄色而得名,是通往黄山主峰的重要路段。
天都峰:黄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864米,因峰顶平坦如天都而得名,是黄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莲花峰:黄山的主峰之一,因形似莲花而得名,与天都峰并称为黄山的“双绝”。
文殊院:位于黄山的一座古寺,供奉文殊菩萨,是古代文人墨客游览黄山的必到之处。
玉屏风:黄山的一个景点,因形似屏风而得名,是黄山著名的奇石之一。
炼丹台:黄山的一个景点,传说为古代道士炼丹之处,是黄山著名的观景台之一。
九龙潭:黄山的一个景点,因瀑布分为九级而得名,是黄山著名的瀑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1618年九月初三至初六日游览黄山的经历。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险峻地形。
首先,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在文中多次提到“险”、“陡”、“断”等字眼,生动地描绘了黄山地形的险峻。例如,“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黄山的险峻,也反映了古代游客在攀登黄山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徐霞客的游记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畏。他在文中多次提到“奇”、“秀”、“灿”等字眼,表达了对黄山美景的惊叹和赞美。例如,“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黄山的美丽,也反映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
此外,徐霞客的游记还充满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文中提到“文殊院”、“炼丹台”等景点,不仅是对这些景点的描绘,更是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例如,“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徐霞客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也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自然景观的游记,更是一部充满人文思考和历史反思的文学作品。通过对黄山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徐霞客不仅展现了黄山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