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原文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
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
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
越而下,平畴颇广。
二十里,为猪坑。
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
十里,至岭。
五里,越其麓。
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拾取。
又三里,为古楼坳。
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
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
下而复上,又越一重。
两岭俱峻,曰双岭。
共十五里,过江村。
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
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
五里,抵祥符寺。
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
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
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
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即杂乱出)。
浴毕,返寺。
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
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
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
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即小铁锅。
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
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
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
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
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
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
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
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
寺旧名珠砂庵。
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
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
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筇手杖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绝岘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尽皆怪松悬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慢慢地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
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又作“杠”,即石桥)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
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地名,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变虚,即肚子很饿,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下入庵,黄粱已熟。
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
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
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
从之。
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
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
度崖,空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
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
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
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
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
霞光设茶,引登前楼。
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
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
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四山雾合。
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气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
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
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
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
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
登眺间,沉雾渐爽舒朗,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
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
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
又前,
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
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
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
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
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
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
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
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
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
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还餐松谷,往宿旧庵。
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
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
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
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
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逾午少霁晴。
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
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
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
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
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绕。
二里,抵台。
一峰西垂,顶颇平伏。
三面壁翠合沓重叠,前一小峰起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
登眺久之。
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
雨复大至,急下天门。
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
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
“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其异,询之始知。
已趋大悲庵,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上百步云梯。
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崡岈,兀兀挺立高耸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
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
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
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
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
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译文
初二日从白岳山下山,走了十里,沿着山麓向西,到达南溪桥。
渡过一条大溪,沿着另一条溪流,依山向北行走。
走了十里,两座山陡峭如门,溪流被山势所束缚。
越过山岭,下面是一片广阔的平地。
走了二十里,到达猪坑。
从小路登上虎岭,路非常陡峭。
走了十里,到达山顶。
走了五里,越过山麓。
向北望去,黄山的各个山峰,一片片清晰可见。
又走了三里,到达古楼坳。
溪流非常宽阔,水涨得没有桥梁,木片遍布溪面,涉水非常困难。
走了二里,住在高桥。
初三日跟随樵夫行走,走了很久,越过两座山岭。
下山后又上山,又越过一座山岭。
两座山岭都非常陡峭,叫做双岭。
一共走了十五里,经过江村。
走了二十里,到达汤口,这里是香溪、温泉等水流的发源地。
转入山中,沿着溪流逐渐上行,雪已经没过了脚趾。
走了五里,到达祥符寺。
汤泉就是黄山的温泉,也叫朱砂泉,在溪流的对面,于是大家都脱了衣服去泡温泉。
温泉池前临溪流,后靠山壁,三面用石头砌成,上面环绕着石头像桥一样。
温泉深三尺,当时寒气未消,温泉的水汽浓郁,水泡从池底汩汩冒出,水汽本身带有清香。
黄贞父说这里比不上盘山,因为汤口、焦村是交通要道,泡温泉的人太多太杂。
泡完温泉后,返回寺庙。
僧人挥印带领我们登上莲花庵,踏着雪沿着山涧上行。
山涧水转了三次,下注形成深潭,叫做白龙潭;
再往上,水停在石头之间,叫做丹井。
井旁有突起的石头,叫做“药臼”,叫做“药铫”即小铁锅。
沿着溪流蜿蜒前行,群峰环绕,树木和石头相互映衬。
这样走了一里,到达一座庵,僧人印我外出,不能进入庵堂。
庵堂中的香炉和钟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树根做成的。
于是返回寺庙住宿。
初四日整天坐着听雪水流动的声音。
初五日云气非常不好,我勉强躺到中午才起床。
挥印说慈光寺很近,让他的徒弟带路。
经过汤地,抬头看见一座悬崖,中间悬挂着一条鸟道,两旁的泉水像白练一样泻下。
我就从这里攀爬上去,泉水和云气缭绕在衣襟上。
转过去向右,茅庵上下,磬声和香烟从石头中穿出,这就是慈光寺。
寺庙原名珠砂庵。
比丘对我说:“山顶的各个静室,路被雪封了两个月。
今天早上派人送粮食,山腰的雪没过了腰,只好返回。”
我的兴致大减,从大路走了二里下山,于是盖上被子睡觉。
初六日天气非常晴朗。
找向导各自带着手杖上山,经过慈光寺。
从左边上山,石峰环绕,石阶被积雪覆盖,一眼望去像玉一样。
在茂密的树木中,抬头看见群峰盘结,天都峰独自巍然挺立。
走了几里,石阶越来越陡,雪越来越深,阴处的雪冻成了冰,坚硬滑溜,无法落脚。
我独自前行,用手杖凿冰,凿出一个孔放前脚,再凿一个孔放后脚。
跟随的人都用这种方法通过。
上到平冈,莲花峰、云门峰等山峰争奇斗艳,像是为天都峰护卫。
从这里进入,绝岘大小成两截的山崖,到处都是奇松悬挂。
高的不到一丈,低的只有几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越短越老,越小越奇,没想到奇山中还有这样的奇品!
松树和石头交相辉映,一群僧人慢慢从天而降,都合掌说:“我们在山中已经被雪阻了三个月,今天为了找粮食勉强到这里。
你们是怎么上来的?”
还说:“我们前海的各个庵堂,都已经下山了,后海的山路还没有通,只有莲花洞可以走。”
然后从天都峰侧攀爬上去,穿过山峰的缝隙下来,向东转就是莲花洞的路。
我急于去看光明顶、石笋矼(又作“杠”,即石桥)的胜景,于是沿着莲花峰向北走。
上下几次,到达天门。
两壁夹立,中间宽阔得可以摩肩,高数十丈,仰面通过,阴森得让人骨悚。
里面积雪更深,凿冰上行,过了这里到达平顶,就是所谓的前海。
从这里再上一座山峰,到达平天矼。
矼上兀突独耸的,是光明顶。
从矼上下来,就是所谓的后海。
平天矼的阳面是前海,阴面是后海,是极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陡峭的山坞,这里却像平地一样。
前海的前面,天都峰和莲花峰最陡峭,阳面属于徽州的歙县,阴面属于宁国的太平。
我到达平天矼,想上光明顶。
路已经走了三十里,肚子非常饿,于是进入矼后的一座庵。
庵里的僧人都坐在石头上晒太阳。
主僧叫智空,看到我脸色饥饿,先给我粥喝。
并且说:“新日太皎,恐怕不是老睛。”
于是指着一个僧人对我说:“你还有余力,可以先登上光明顶再吃午饭,那么今天还可以到达石笋矼,住在那里。”
我按照他的话登上山顶,天都峰、莲花峰并肩在前,翠微峰、三海门环绕在后,俯瞰绝壁峭岫,罗列在山坞中,就是丞相原。
山顶前有一块石头,伏下又起来,势若中断,独自悬挂在山坞中,上面有奇松盘盖。
我侧身攀爬上去,浔阳坐在大顶上相对,各自夸耀胜景。
下山进入庵中,黄粱已经煮熟。
饭后,向北过一座山岭,在茂密的草丛中徘徊,进入一座庵,叫狮子林,就是智空所指的住宿处。
主僧霞光,已经在庵前等我了。
于是指着庵北的两座山峰说:“你可以先去看看这个胜景。”
我听从了他的建议。
俯视山的阴面,乱峰列岫,争奇并起。
沿着西边,山崖突然中断,用木头架桥连接,上面有一棵松树,可以攀引通过,这就是接引崖。
通过山崖,从石缝中上行,乱石危缀间,用木头搭建,其中也可以落脚,但不如坐在石头上俯瞰更壮观。
下山崖,沿着东边走,大约一里,到达石笋矼。
矼脊斜亘,两夹悬在山坞中,乱峰森罗,西面就是接引崖所看到的。
矼侧一座山峰突起,多奇石怪松。
登上山峰,俯瞰壑中,正好与接引崖对望,峰回岫转,顿时改变了之前的景象。
下山峰,夕阳映照在树上,说明明天天气会好,高兴地返回庵中。
霞光准备了茶,带我们登上前楼。
向西望去,有一道碧痕,我怀疑是山影。
僧人说:“山影在晚上看得很近,这应该是云气。”
我默然,知道这是下雨的征兆。
初七日四面山雾合拢。
不久,庵的东北已经散开,西南雾气非常凝滞厚重,好像以庵为界,狮子峰也在时隐时现之间。
早餐后,从接引崖踏雪下山。
山坞中间一座山峰突起,上面有一棵松树从石头中裂出,巨大的树干高不到二尺,却斜拖曲结,蟠翠三丈多,树根穿石上下,几乎与山峰等高,这就是“扰龙松”。
攀玩了一会儿,看到狮子峰已经出现,于是拄着手杖向西走。
这座山峰在庵的西南,是案山。
走了二里,登上山顶,三面拔立在山坞中,下面森峰列岫,从石笋、接引两坞蜿蜒到这里,环绕又形成一处胜景。
登高眺望,沉雾渐渐散去,急忙从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是昨天在山顶看到的森阴路径。
群峰或上或下,或大或小,或直或斜,与身体穿绕而过。
俯视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每一步都让人心惊。
走了五里,左峰腋下有一个透光的洞,叫做“天窗”。
再往前走,
山峰旁边有一块石头突起,形状像面壁而坐的僧人,这就是“僧坐石”。
往下走五里,路径稍微平坦,沿着山涧前行。
忽然前面的山涧乱石纵横,道路被堵塞。
越过乱石很久,有一处新崩塌的缺口,石块片片欲坠,才找到路。
抬头看峰顶,有一块黄色的痕迹,中间绿色的字迹清晰可辨,这就是“天牌”,也叫“仙人榜”。
再往前走,有鲤鱼石;再往前,有白龙池。
总共走了十五里,有一间茅屋出现在山涧边,是松谷庵的旧址。
再走五里,沿着溪水东西行走,又过了五条溪水,就到了松谷庵。
再沿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香气扑鼻,有一株梅花亭亭玉立,正在开放,山寒雪积,到这里才开始芬芳。
到达青龙潭,潭水深碧,汇聚了两条溪流,比白龙潭的气势更加雄壮,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也是一处佳境。
回到松谷庵用餐,晚上住在旧庵。
我初到松谷庵时,以为已经到了平地,询问后才知道,还需要下两重山岭,走二十里才能到平地,到太平县总共三十五里。
初八日打算去寻找石笋的奥境,却被天气所阻,浓雾弥漫。
到达狮子林,风更大,雾也更浓。
我急着想去炼丹台,于是转向西南。
走了三里,被雾迷住,偶然找到一座庵,进去避雨。
大雨来临,于是住在这里。
初九日过了中午,天气稍微放晴。
庵里的僧人慈明,非常夸赞西南一带的山峰不亚于石笋矼,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等名号。
我拉着浔阳在乱流中走到山谷中,北面是翠微诸峦,南面是丹台诸坞,大致可以和狮峰媲美,但还比不上石笋。
雨又来了,急忙返回庵中。
初十日早晨雨下得很大,中午稍微停了。
拄着拐杖走了二里,经过飞来峰,这是平天矼的西北岭。
它的阳坞中,峰壁森峭,正好与丹台环绕。
走了二里,到达台。
一座山峰向西垂,顶部颇为平伏。
三面壁翠合沓重叠,前面有一座小峰从坞中突起,外面则是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
登高眺望了很久。
向东南走一里,绕出平天矼下。
雨又下得很大,急忙下天门。
两崖狭窄,崖顶飞泉,都从头顶泼下。
出了天门,危崖悬叠,路沿着崖半,比后海一带的森峰峭壁,又转了一个境界。
“海螺石”就在崖旁,形状宛转酷似,来时匆忙没有注意到,现在在雨中行走,才觉得它奇异,询问后才知道。
已经走向大悲庵,从它旁边又走向一座庵,住在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登上百步云梯。
梯磴插天,脚趾碰到腮帮,而磴石倾侧崡岈,兀兀挺立高耸欲动,之前下来时被雪掩盖了险峻,到这里才感到骨意俱悚。
上了云梯,就是登莲花峰的路。
又下转,由峰侧进入,就是文殊院、莲花洞的路。
因为雨不停,于是下山,进入汤院,再次沐浴。
从汤口出来,走了二十里到达芳村,十五里到达东潭,溪水涨了无法渡过,只好停下。
黄山的溪流,如松谷、焦村,都向北流入太平;即使南流如汤口,也向北转流入太平入江;只有汤口西有溪流,到芳村变得巨大,向南流向岩镇,到府西北与绩溪汇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注解
白岳:指黄山,因其山石洁白如玉而得名。
南溪桥:位于黄山脚下的桥梁,是通往黄山的重要通道之一。
猪坑:黄山附近的地名,因地形似猪坑而得名。
虎岭:黄山附近的山岭,因山势险峻如虎而得名。
黄山:中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古楼坳:黄山附近的地名,因古时建有楼阁而得名。
高桥:黄山附近的地名,因桥高而得名。
双岭:黄山附近的两座山岭,因两岭并峙而得名。
江村:黄山附近的村庄,因靠近江河而得名。
汤口:黄山脚下的地名,因温泉而得名。
祥符寺:黄山附近的寺庙,因祥符年间修建而得名。
朱砂泉:黄山温泉的别称,因泉水呈朱砂色而得名。
黄贞父:明代文人,曾游历黄山并留下游记。
盘山:指盘山温泉,位于河北省,与黄山温泉齐名。
焦村:黄山附近的地名,因焦姓聚居而得名。
莲花庵:黄山附近的庵堂,因庵前有莲花池而得名。
白龙潭:黄山附近的水潭,因潭水清澈如白龙而得名。
丹井:黄山附近的水井,因井水呈红色而得名。
药臼:黄山附近的石臼,因传说为仙人捣药所用而得名。
药铫:黄山附近的小铁锅,因传说为仙人煎药所用而得名。
慈光寺:黄山附近的寺庙,因慈光普照而得名。
珠砂庵:慈光寺的旧称,因庵前有朱砂泉而得名。
天都峰:黄山的主峰之一,因高耸入云如天都而得名。
莲花峰:黄山的主峰之一,因形状像莲花而得名,是黄山的重要景点。
光明顶:黄山的主峰之一,因山顶常有光明而得名。
石笋矼:黄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因山峰形状像石笋而得名,景色奇特。
丞相原:黄山的地名,因传说为古代丞相隐居之地而得名。
狮子林:黄山附近的庵堂,因庵前有狮子峰而得名。
接引崖:黄山的地名,因崖上有松树可攀引而得名。
扰龙松:黄山的名松,因松枝如龙盘绕而得名。
天窗:黄山的地名,因山峰间有透光的洞穴而得名。
僧坐石:指形状像僧人打坐的石头,常出现在佛教圣地或与佛教相关的自然景观中,象征着禅修与静思。
天牌:指山峰上自然形成的黄色痕迹,中间有绿色字迹,古人常将其视为天书或仙人的题字,具有神秘色彩。
仙人榜:与“天牌”类似,指自然形成的山石痕迹,古人认为这是仙人留下的印记,象征着超凡脱俗。
鲤鱼石:形状像鲤鱼的石头,常出现在山水景观中,象征着吉祥和富贵。
白龙池:指山中的一处水池,因水质清澈、环境幽静而得名,常与龙文化相关,象征着祥瑞。
松谷庵:位于黄山的一处古庵,曾是佛教修行之地,现为黄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青龙潭:黄山的一处深潭,因水色深碧而得名,周围群峰环绕,景色壮丽。
秃颅朝天:指山峰形状像秃顶的头颅朝天,形象生动,常出现在黄山的奇峰怪石中。
达摩面壁:指山峰形状像达摩祖师面壁修行的姿态,象征着禅修与悟道。
飞来峰:黄山的一处著名山峰,因传说中此峰是从天外飞来而得名,景色险峻。
海螺石:指形状像海螺的石头,常出现在山崖旁,形象逼真,具有观赏价值。
百步云梯:黄山的一处险峻山路,因陡峭如梯而得名,攀登时需格外小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评注
这段文字是明代文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的一部分,详细记录了他在黄山的游历过程。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貌。
首先,徐霞客通过对地名的详细记载,展现了黄山的复杂地形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他提到的“白岳”、“南溪桥”、“猪坑”等地名,不仅反映了黄山的地理特征,也揭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其次,徐霞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黄山的壮丽景色。例如,他描述的“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平畴颇广”、“溪甚阔,水涨无梁”等场景,生动地描绘了黄山的山水之美。
此外,徐霞客还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黄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他提到的“祥符寺”、“慈光寺”、“莲花庵”等寺庙,不仅反映了黄山的宗教文化,也揭示了当地的历史变迁。
最后,徐霞客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在黄山的探险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例如,他描述的“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独前,持杖凿冰”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幅生动的黄山画卷,展现了黄山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徐霞客的探险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游览黄山的经历。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水胜地,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黄山的奇峰怪石、幽谷深潭,展现了黄山的壮丽与神秘。
文中提到的“僧坐石”、“天牌”、“仙人榜”等自然景观,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景观被赋予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徐霞客通过这些景观的描述,展现了黄山作为宗教圣地的独特魅力。
此外,文中对黄山地形的描写极为细致,如“百步云梯”的险峻、“青龙潭”的深碧、“飞来峰”的奇崛,都体现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他不仅描绘了黄山的外在美,还通过“雨大至”、“雾迷漫”等天气变化的描写,展现了黄山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幻之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徐霞客个人旅行经历的记录,更是明代文人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徐霞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黄山地理与文化资料。他的游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研究明代地理、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黄山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黄山的壮丽与神秘,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研究明代地理与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