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原文

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余一至滇省,每饭未尝忘钜鹿也。

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

上一里半,为灏穹宫。

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

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

又南抵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

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隔江东北小路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

由寺北循塘岸东行,塘东皆红莲覆池,密不见水。

东北十五里,渡赛公桥。

水自西北来,东南入泸。

又五里,上山,为金鸡哨。

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

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

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

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

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

二里,则极东石壁回耸,如环半城,下开洞门北向。

余望之有异,从之直下,一里,抵峡中。

一又一里半,抵东壁下。

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

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出后门,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

余不能入其前洞,而得之重崿绝巚间,且但知万象、南明,不复知有云津也,诚出余意外。

遂瞰洞而下。

洞底水从西南穴中来,盘门内而东,复入东南穴去。

余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

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

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

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

仍西出旧道,北上山。

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

岭埠中东向一里,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乃导者妄谓在南崖下。

直下者一里,抵南崖。

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抵老鼠村,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即前所从下山处,洞甚深,历降而下,底与水洞通。

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

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乃至而叛彝阻之,阳侯隔之,太阳促之,导人又误之,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译文

临安府的颜洞共有三个,是由一位姓颜的典史所开凿的,名声最为显著。

我每次来到云南省,吃饭时都未曾忘记钜鹿这个地方。

于是从省城向南经过通海县,游览了县南的秀山。

向上走了一里半,到达了灏穹宫。

宫前有两株巨大的山茶树,名为红云殿。

这座宫殿建于万历初年,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就已经成为南方最著名的了。

再向南到达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这条江从西边的石屏州异龙湖流来,向东北穿过颜洞;而整个郡的水流,也以这个洞为泄水的出口。

于是我在城东的接待寺找了一位导游。

颜洞的大道,应该沿着城墙向南走,渡过泸江桥;但导游从寺前隔着江的东北小路走,于是没能渡过泸江,向东看了三溪的汇合处。

从寺北沿着塘岸向东走,塘东都是红莲覆盖着池塘,密得看不见水。

向东北走了十五里,渡过了赛公桥。

水从西北流来,向东南流入泸江。

又走了五里,上山,到达金鸡哨。

哨南的泸江汇集了多条水流,从这里向东流入峡谷。

峡谷非常狭窄,水流在其中倾泻,向东到达洞口还有一里多。

望见洞顶的石崖像门一样对峙,洞正好穿过其下,重重山冈环绕夹持,无法看到洞内。

请求当地人带路,都说:“水涨流急,现在不是游览的时候。如果两个月前水干涸了,可以不架桥就进去;现在即使有桥,也不能进去,何况没有桥呢!”

桥不止一处,每当洞中水深的地方,就架设木桥渡过。

以往有官员来游览,架桥的费用就要百金,其他费用也要百金。

当地人对此感到苦恼,趁着普酋兵变,借口洞东就是阿迷境,叛军曾在这里出没,于是禁止官员游览颜洞。

我坚持要到达洞门,当地人说:“必须渡过江南岸,沿着峡谷进去,这就是所谓的泸江桥大道。”

这才后悔被导游误导,于是放弃了水洞,去寻找南明、万象两个陆洞。

从哨东下坡,再上山登顶。

向东俯瞰,峡江环绕峡谷向东流入,洞门就在东峡下。

我登山的地方,正好与洞顶的双崖平齐,洞门还被曲折的山崖遮掩,只看到峭崖向西,水流向东倾泻,捣穴吞流的气势,已经无法隐藏了。

向东北走了三里,越过岭脊下山。

走了二里,看到极东的石壁回耸,像半个城墙,下面开了一个北向的洞门。

我觉得这里有些特别,于是直接下去,走了一里,到达峡谷中。

又走了一里半,到达东壁下。

稍微向南上,洞门豁然开朗,上面写着“云津洞”,这是水洞的中门。

游览颜洞以云津洞最为奇特:从前门架桥进去,从后门出来,大约四五里,在黑暗中沿着水走,中间忽然开辟出一扇门,景色延展,上面又有绝壁回环,所以非常奇特。

我无法进入前洞,却在重重山崖间发现了它,而且只知道万象、南明两洞,不知道还有云津洞,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俯瞰洞内下去。

洞底的水从西南的洞穴中流来,绕过洞门向东,再流入东南的洞穴。

我下到水边,沿着水走,水宽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洞门透明的地方,直径大约二十丈。

但水的出入口紧贴着外壁,所以没有桥就无法行走。

从水西的洞穴出来,渐渐变暗,无法远望;东边是水流入洞穴的地方,稍微开阔,隔着水眺望,中间垂挂着钟乳石柱,形态缤纷窈窕。

再上到洞外,向上眺望东南北三面,但四周都是绝壁,无法上去。

仍然从旧路向西出去,向北上山。

向东走了一里,越过山岭,已经登上了东壁的回环处。

在岭埠中向东走了一里,这里南北各有一座层峰,石崖不时突起,万象洞就在北崖上,但导游却错误地说在南崖下。

直接下去走了一里,到达南崖。

一个东向的洞,高四丈,水从洞中涌出,两崖角突起,前面形成峡谷,水出洞冲破峡谷,气势极为雄壮,这是水洞的后门。

又向东走了二里,到达老鼠村,向路人询问,万象洞在西北岭上,就是之前下山的地方,洞很深,逐级下降,底部与水洞相通。

我想再去洞门,但天色已晚,离住宿的地方还有十里。

想起这三个洞,我向往了几十年,奔波万里,终于到达,却被叛军阻挡,被阳侯阻隔,太阳催促,导游又误导,这是我生平游览中最困难的阻碍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注解

临安府:位于中国云南省,是明代的一个行政区划,现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

颜洞:位于临安府的一个著名洞穴,因颜姓典史开发而得名,是当地的自然景观之一。

泸江:流经临安府的一条河流,是当地的重要水系之一。

秀山:位于通海县南的一座山,以风景秀丽著称。

灏穹宫:位于秀山上的一座宫殿,建于明代万历初年,以其前的两株大山茶树闻名。

红云殿:灏穹宫前的两株大山茶树,因其花色红艳如云而得名。

赛公桥:位于临安府的一座桥梁,是通往颜洞的重要通道之一。

金鸡哨:位于临安府的一个哨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

云津洞:颜洞中的一个洞穴,以其奇特的地貌和景观著称。

万象洞:颜洞中的另一个洞穴,以其深邃和与水洞相通而闻名。

南明洞:颜洞中的另一个洞穴,与万象洞相邻,也是当地的自然景观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对临安府颜洞的探访经历,展现了明代云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颜洞作为当地的自然奇观,不仅因其壮丽的洞穴景观而闻名,还因其与泸江等水系的紧密联系,成为当地水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提到的灏穹宫和红云殿,反映了明代云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灏穹宫建于万历初年,距今仅六十年,但其前的两株大山茶树已经冠绝南土,显示了当地植物资源的丰富和独特。红云殿的命名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诗意化表达,将山茶花的红艳比作红云,形象生动。

作者在探访颜洞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如水流湍急、桥梁缺失、土人劝阻等,这些细节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也揭示了当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土人因普酋兵变而阻止官长游洞,显示了当时社会动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文中对颜洞的描写,尤其是云津洞、万象洞和南明洞的描述,展现了洞穴地貌的多样性和奇特性。云津洞的“重冈回夹”、“峭崖西向,涌水东倾”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洞穴的险峻和水流的壮观。万象洞的深邃和与水洞相通,则显示了洞穴系统的复杂性和神秘感。

作者在探访过程中,虽然未能如愿进入前洞,但在重崿绝巚间发现了云津洞,这一意外发现不仅体现了探险的乐趣,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执着追求。文中提到的“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表达了作者对此次探访的遗憾和无奈,同时也凸显了颜洞的独特魅力和探访的艰难。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作者对颜洞的探访经历,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明代云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