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原文

余与仲昭兄游天台,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达黄岩,再访雁山。觅骑出南门,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岭,饭于岩前铺。五里,为乐清界,五里,上盘山岭。西南云雾中,隐隐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十里,郑家岭,十里,大荆驿。渡石门涧,新雨溪涨,水及马腹。五里,宿于章家楼,是为雁山之东外谷。章氏盛时,建楼以憩山游之屐即供游客栖息,今旅肆旅馆寥落,犹存其名。

二十九日西入山,望老僧岩而趋。二里,过其麓。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梁洞。仍还至溪旁,西二里,逾谢公岭。岭以内是为东内谷。岭下有溪自北来,夹溪皆重岩怪峰,突兀无寸土,雕镂百态。渡溪,北折里许,入灵峰寺。峰峰奇峭,离立满前。寺后一峰独耸,中袭一璺wèn裂缝,上透其顶,是名灵峰洞。蹑千级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罗汉像俱更新。下饭寺中。同僧自照胆潭越溪左,观风洞。洞口仅半规,风蓬蓬出射数步外。遂从溪左历探崖间诸洞。还寺,雨大至,余乃赤足持伞溯溪北上。将抵真济寺,山深雾黑,茫无所睹,乃还过溪东,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精舍在焉。余觉其有异,令僮还招仲昭,亦践流而至,恨相见之晚,薄暮,返宿灵峰。

三十日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来合,其势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里,入净名寺。雨益甚,云雾中仰见两崖,重岩夹立,层叠而上,莫辨层次。衣履沾透,益深穷西谷,中有水帘谷、维摩石室、说法台诸胜。二里,至响岩。岩右有二洞,飞瀑罩其外,余从榛荆棘莽中履险以登。其洞一名龙王,一名三台。二洞之前,有岩突出,若露台然,可栈而通也。出洞,返眺响岩之上,一石侧耳附峰头,为“听诗叟”。又西二里,入灵岩。自灵峰西转,皆崇岩连幛,一开而为净名,一璺直入,所称一线天也;再开而为灵岩,叠嶂回环,寺当其中。

五月朔初一仲昭与余同登天聪洞。洞中东望圆洞二,北望长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余乃复下至寺中,负梯破莽,率僮逾别坞,直抵圆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则斫木横嵌夹石间,践木以升;复不及,则以绳引梯悬石隙之树。梯穷济连接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遂入圆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语。复如法蹑长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龙湫之下,欲寻剑泉,不可得。踞石碛而坐,仰视回嶂逼天,峭峰倒插,飞流挂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挂下的绸练。西过小剪刀峰,又过铁板嶂。嶂方展如屏,高插层岩之上,下开一隙如门,惟云气出没,阻绝人迹。又过观音岩,路渐西,岩渐拓,为犁尖,复与常云并峙,常云南下,跌而复起,为戴辰峰。其跌处有坳,曰马鞍岭,内谷之东西分者,以是岭为界。从灵岩至马鞍岭凡四里,而崇峦屼嵲,应接不暇。逾岭,日色渐薄崦嵫。二里,西过大龙湫溪口,又二里,西南入宿能仁寺。

初二日从寺后坞觅方竹,无佳者。上有昙花庵,颇幽寂。出寺右,观燕尾泉,即溪流自龙湫来者,分二股落石间,故名。仍北溯流二里,西入龙湫溪口。更西二里,由连云嶂入,大剪刀峰矗然立涧中,两崖石壁回合,大龙湫之水从天下坠。坐看不足亭,前对龙滩,后揖剪刀,身在四山中也。出连云嶂,逾华岩岭,共二里,入罗汉寺。寺久废,卧云师近新最近重新修葺之。卧云年八十余,其相与飞来石罗汉相似,开山巨手也。余邀师穷顶,师许同上常云,而雁湖反在其西,由石门寺为便。时已下午,以常云期之后日,遂与其徒西逾东岭,至西外谷,共四里,过石门寺废址。随溪西下一里,有溪自西来合,即凌云、宝冠诸水也,二水合而南入海。乃更溯西来之溪,宿于凌云寺。寺在含珠峰下,孤峰插天,忽裂而为二,自顶至踵,仅离咫尺,中含一圆石如珠,尤奇绝。循溪北入石夹,即梅雨潭也。飞瀑自绝壁下激,甚雄壮,不似空濛雨色而已。

初三日仍东行三里,溯溪北入石门,停担于黄氏墓堂。历级北上雁湖顶,道不甚峻。直上二里,向山渐伏,海屿来前,愈上,海辄逼足下。又上四里,遂逾山脊。山自东北最高处迤逦即曲折连绵而来,播分散为四支,皆易石而土。四支之脊,隐隐隆起,其夹处汇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复有脊,南北横贯,中分为两,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芜草生之地,青青弥望满眼,视野所及处,所称雁湖也。而水之分堕于南者,或自石门,或出凌云之梅雨,或为宝冠之飞瀑;其北堕者,则宕阴诸水也,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既逾冈,南望大海,北瞰南閤之溪,皆远近无蔽,惟东峰尚高出云表。余欲从西北别下宝冠,重岩积莽,莫可寄足。复寻旧路下石门,西过凌云,从含珠峰外二里,依涧访宝冠寺。寺在西谷绝坞中,已久废,其最深处,石崖回合,磴道俱绝。一洞高悬崖足,斜石倚门。门分为二,轩豁透爽,飞泉中洒,内多芭蕉,颇似闽之美人蕉;外则新箨tuò竹笋之皮高下,渐已成林。至洞,闻瀑声如雷,而崖石回掩,杳不可得见。乃下山涉溪,回望洞之右胁,崖卷成罅,瀑从罅中直坠,下捣于圆坳,复跃出坳成溪去。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故非宕山第二流也。东出故道,宿罗汉寺。

初四日早,望常云峰白云濛翳,然不为阻,促卧云同上。

艰,不可穷历。

北过真济寺,寺僻居北谷,游屐旅游者足迹不到。

寺右溯小溪三里,登马家山岭,路甚峻。

登巅,望雁顶棱簇如莲花状,北瞰南閤,已在屐底。

飞舄而下即飞奔而下,舄音xì鞋的通称。

四里余,得新庵,弛担于中,溯南閤溪,探宕阴诸胜。

南閤溪发源雁山西北之箬岭,去此三十余里,与永嘉分界。

由岭而南,可通芙蓉,入乐清;由岭而西,走枫林,则入瓯郡道也。

溪南即雁山之阴,山势崇拓,竹木蓊茸,不露南面嶻嵲态。

溪北大山,自箬袅迤逦而来,皆层崖怪峰,变换阖辟,与云雾争幻,至閤而止。

又一山北之溪,自北閤来会,俱东下石门潭。

门内平畴千亩,居人皆以石门为户牖窗,此閤所由名,而南北则分以溪也。

南閤有章恭毅宅,西入有石佛洞、散水岩、洞仙岩诸胜。

北閤有白岩寺旧址,更西有王子晋仙桥为尤奇。

余冒雨穷南閤,先经恭毅宅,聚族甚盛。

溯溪五里,过犁头庵,南即石佛洞,以路芜不能入。

西十里至庄坞,夹溪居民皆叶姓。

散水岩在北坞中,石崖横亘,飞瀑悬流,岩左登岭有小庵。

时暮雨,土人留宿庄坞,具言洞仙院之胜。

初八日雨未止。

西溯溪行三里,山涧愈幽。

随溪转而北,又二里,隔溪小径破云磴而入。

东渡溪从之,忽峰回溪转,深入谷中,则烟峦历乱。

峰从庄坞之后连亘至此,又开一隙,现此瑰异。

执土人问之,曰:“此小纂厝也,洞仙尚在其外大溪上流。”

复出而渡溪,里许。

有溪自东来入,即洞仙坞溪矣。

渡大溪,溯小溪东上,其中峰峦茅舍,与前无异。

洞仙即在其内崖,倚峰北向,层篁翳之。

乃破莽跻石隙而入,初甚隘,最上渐宽。

仍南出庄坞,东还犁头庵,终不得石佛洞道。

遂出过南閤,访子晋仙桥,在北閤底尚二十里。

念仲昭在新庵甚近,还晤庵中。

日已晡,竟不及为北閤游,东趋大荆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译文

我和仲昭兄在壬申年(1632年)三月游览天台山。到了四月二十八日,我们到达黄岩,再次前往雁山。我们骑马从南门出发,沿着方山走了十里,然后转向西南方向,走了三十里,翻过秀岭,在岩前铺吃了饭。再走五里,进入乐清地界,又走了五里,上了盘山岭。在西南方向的云雾中,隐约可以看到一簇芙蓉般的山峰,那就是雁山。再走十里,到了郑家岭,又走了十里,到了大荆驿。我们渡过石门涧,由于新雨,溪水上涨,水淹到了马腹。再走五里,我们住在章家楼,这里是雁山的东外谷。章家兴盛时,建了这座楼供游客休息,如今旅馆已经萧条,但名字依然保留。

二十九日,我们向西进入山中,朝着老僧岩方向前进。走了二里,经过老僧岩的山脚。又走了二里,向北渡过溪流,上了石梁洞。然后回到溪边,向西走了二里,翻过谢公岭。岭内是东内谷。岭下有一条溪流从北面流来,溪流两岸都是陡峭的岩石和奇特的山峰,岩石突兀,几乎没有土壤,形态各异,雕刻般精美。渡过溪流,向北走了一里多,进入灵峰寺。这里的山峰奇峭,一座座山峰独立在眼前。寺后有一座山峰独自耸立,中间有一条裂缝,裂缝一直延伸到山顶,这就是灵峰洞。我们登上千级台阶,石台重新修整,洞中的罗汉像也都更新了。我们在寺中吃了饭。和僧人一起从照胆潭渡过溪流,向左走,去观看风洞。洞口只有半个圆形,风从洞中猛烈吹出,射到几步之外。然后我们从溪流左侧依次探访了崖间的各个洞穴。回到寺中时,大雨倾盆,我赤脚撑着伞,沿着溪流向北走。快到真济寺时,山中雾气浓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于是我们返回溪流东侧,进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的精舍就在这里。我觉得这里有些特别,便让仆人回去叫仲昭,他也顺着溪流赶来,我们相见恨晚,傍晚时分,我们返回灵峰寺住宿。

三十日,我们冒雨沿着溪流前行,向西走了二里,一条溪流从西北方向汇入,水势更大了。我们渡过溪流,向西走,沿着溪流向西北方向走了三里,进入净名寺。雨越下越大,云雾中仰头看到两边的山崖,陡峭的岩石夹立,层层叠叠,无法分辨层次。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我们继续深入西谷,这里有水帘谷、维摩石室、说法台等名胜。走了二里,到了响岩。响岩的右侧有两个洞穴,飞瀑从外面罩住,我从荆棘丛中冒险攀登。这两个洞穴一个叫龙王洞,一个叫三台洞。两个洞穴前面,有一块岩石突出,像露台一样,可以通过栈道到达。出了洞穴,回头眺望响岩上方,有一块石头像侧耳倾听的样子,附在山峰上,被称为“听诗叟”。又向西走了二里,进入灵岩。从灵峰向西转,都是高耸的岩石连绵不断,一处开阔的地方是净名寺,一条裂缝直入,被称为一线天;再开阔的地方是灵岩,山峰叠嶂回环,寺庙就在其中。

五月初一,仲昭和我一起登上天聪洞。洞中向东可以看到两个圆洞,向北可以看到一个长洞,都透光通明,但峭壁直下,无法跨越。我于是回到寺中,背着梯子,穿过荆棘,带着仆人越过别坞,直接到达圆洞下方,用梯子攀登;梯子不够长,就砍木头横嵌在石缝间,踩着木头上升;还是不够,就用绳子把梯子挂在石缝中的树上。梯子用完了就用木头连接,木头用完了再用梯子,梯子和木头都用完了,就用绳子拉着树,终于进入圆洞中,呼唤仲昭,我们隔着洞相望交谈。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登上长洞,下来时已经是中午了。我们向西走到小龙湫下方,想寻找剑泉,但没有找到。我们坐在石碛上,仰头看着回嶂逼天,峭峰倒插,飞流挂在其中,真像天上挂下的绸练。我们向西经过小剪刀峰,又经过铁板嶂。铁板嶂像屏风一样展开,高插在层岩之上,下面开了一条缝隙像门一样,只有云气出没,阻绝了人迹。我们又经过观音岩,路渐渐向西,岩石渐渐开阔,形成犁尖,又与常云峰并立,常云峰向南延伸,跌落后又升起,形成戴辰峰。跌落处有一个坳,叫马鞍岭,内谷的东西分界就是这条岭。从灵岩到马鞍岭一共四里,山峰高耸,景色应接不暇。翻过马鞍岭,天色渐暗。走了二里,向西经过大龙湫溪口,又走了二里,向西南方向进入能仁寺住宿。

初二日,我们从寺后的坞中寻找方竹,但没有找到好的。上面有昙花庵,非常幽静。我们出寺向右,观看燕尾泉,这是从龙湫流来的溪水,分成两股落在石间,因此得名。我们继续向北沿着溪流走了二里,向西进入龙湫溪口。再向西走了二里,从连云嶂进入,大剪刀峰矗立在涧中,两边的石壁回合,大龙湫的水从天上坠落。我们坐在看不足亭中,前面对着龙滩,后面对着剪刀峰,身处四山之中。出了连云嶂,翻过华岩岭,一共走了二里,进入罗汉寺。寺庙已经荒废,卧云师最近重新修葺了它。卧云师已经八十多岁,他的相貌和飞来石罗汉相似,是开山的大师。我邀请他一起登上山顶,他答应和我一起上常云峰,但雁湖在西边,从石门寺走更方便。当时已经是下午,我们约定后天再去常云峰,于是和他的徒弟一起向西翻过东岭,到达西外谷,一共走了四里,经过石门寺的废址。沿着溪流向西走了一里,有一条溪流从西面汇入,这是凌云、宝冠等溪流,两条溪流汇合后向南流入大海。我们继续沿着西来的溪流,住在凌云寺。凌云寺在含珠峰下,孤峰插天,忽然裂成两半,从顶到脚,只有咫尺之隔,中间含着一块圆石像珠子一样,非常奇特。我们沿着溪流向北进入石夹,就是梅雨潭。飞瀑从绝壁下激流而下,非常雄壮,不像空濛的雨色。

初三日,我们继续向东走了三里,沿着溪流向北进入石门,把行李放在黄氏墓堂。我们沿着台阶向北登上雁湖顶,路并不陡峭。直上二里,山势渐渐平缓,海中的岛屿出现在眼前,越往上走,海就越逼近脚下。又走了四里,我们翻过了山脊。山从东北最高处曲折连绵而来,分散成四支,岩石逐渐变成土壤。四支山脊隐隐隆起,夹处汇成三个洼地,每个洼地中又有山脊横贯南北,中间分成两半,总计不止六个洼地。洼地中积水形成草地,满眼青翠,这就是所谓的雁湖。而水向南流的分支,有的从石门流出,有的从凌云的梅雨潭流出,有的从宝冠的飞瀑流出;向北流的分支,则是宕阴等溪流,这些都与大龙湫无关。我们翻过山脊后,向南望见大海,向北俯瞰南閤的溪流,远近都没有遮挡,只有东峰还高出云表。我想从西北方向下到宝冠,但重岩积莽,无法落脚。于是我们沿着原路返回石门,向西经过凌云,从含珠峰外走了二里,沿着溪流探访宝冠寺。宝冠寺在西谷的绝坞中,已经荒废很久,最深处石崖回合,台阶都已断绝。一个洞穴高悬在崖脚,斜石倚在洞口。洞口分成两半,宽敞透亮,飞泉从中洒下,洞内有许多芭蕉,很像福建的美人蕉;外面则是新生的竹笋皮高低错落,渐渐成林。到了洞口,听到瀑布声如雷,但崖石回掩,瀑布看不见。我们下山涉过溪流,回头望见洞的右侧,崖石卷成缝隙,瀑布从缝隙中直坠而下,落在圆坳中,又跃出坳形成溪流流走。瀑布的高度仅次于龙湫,气势更加壮丽,因此不是宕山的第二流。我们向东走回原路,住在罗汉寺。

初四日早晨,我们望见常云峰被白云遮蔽,但并不阻碍我们前行,我们催促卧云师一起上山。

艰难,无法完全经历。

向北经过真济寺,寺庙偏僻地位于北谷,游客的足迹很少到达。

从寺庙右侧沿着小溪向上走三里,登上马家山岭,路非常陡峭。

登上山顶,望见雁顶山峰像莲花一样簇拥,向北俯瞰南閤,已经在脚下。

飞奔而下,舄是鞋的通称。

走了四里多,到达新庵,放下担子,沿着南閤溪向上,探索宕阴等美景。

南閤溪发源于雁山西北的箬岭,距离这里三十多里,与永嘉分界。

从岭向南,可以通往芙蓉,进入乐清;从岭向西,走枫林,则进入瓯郡的道路。

溪南就是雁山的阴面,山势高耸,竹木茂密,不露出南面的险峻姿态。

溪北的大山,从箬袅蜿蜒而来,都是层层悬崖和怪峰,变化多端,与云雾争奇斗幻,直到閤才停止。

又有一条从北閤来的溪流,与南閤溪汇合,一起向东流入石门潭。

石门内有千亩平坦的田地,居民都以石门为窗户,这就是閤得名的由来,而南北则以溪为界。

南閤有章恭毅的住宅,向西进入有石佛洞、散水岩、洞仙岩等美景。

北閤有白岩寺的旧址,更西有王子晋仙桥,尤为奇特。

我冒雨走遍南閤,先经过章恭毅的住宅,家族非常兴旺。

沿着溪流向上走五里,经过犁头庵,南边就是石佛洞,因为路太荒芜无法进入。

向西走十里到达庄坞,溪流两边的居民都姓叶。

散水岩在北坞中,石崖横亘,飞瀑悬流,岩的左侧登上山岭有一个小庵。

当时是傍晚下雨,当地人留我在庄坞过夜,详细讲述了洞仙院的美景。

初八日雨还没有停。

向西沿着溪流走三里,山涧更加幽深。

随着溪流转而向北,又走了二里,隔着溪流的小径穿过云磴进入。

向东渡过溪流跟随,忽然山峰回转溪流转弯,深入谷中,烟峦错乱。

山峰从庄坞后面连绵到这里,又开出一条缝隙,显现出这奇异的美景。

我抓住当地人询问,他说:“这是小纂厝,洞仙还在外面的大溪上游。”

再次出来渡过溪流,走了大约一里。

有一条溪流从东边流入,这就是洞仙坞溪了。

渡过大的溪流,沿着小溪向东上,其中的峰峦和茅舍,与之前没有区别。

洞仙就在里面的悬崖上,倚靠山峰向北,层层竹林遮蔽。

于是穿过茂密的草丛,挤进石缝进入,起初非常狭窄,最上面逐渐变宽。

仍然向南走出庄坞,向东回到犁头庵,最终没有找到通往石佛洞的路。

于是出来经过南閤,去拜访子晋仙桥,在北閤底还有二十里。

想到仲昭在新庵很近,回到庵中与他见面。

太阳已经西斜,最终没有时间去北閤游玩,向东赶往大荆然后回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注解

天台: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以天台宗发源地著称。

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中心。

雁山:雁山是雁荡山的别称,以其秀美的山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灵峰寺:位于雁荡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其独特的岩石景观和佛教文化著称。

灵峰洞:灵峰寺后的一个著名洞穴,以其奇特的岩石形态和佛教雕像而闻名。

净名寺:位于雁荡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其幽静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灵岩:灵岩是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其奇特的岩石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

天聪洞:位于雁荡山,是一处著名的洞穴景点,以其奇特的岩石形态和深邃的洞穴结构而著称。

小龙湫:雁荡山的一处著名瀑布,以其秀丽的景色和清澈的水质而闻名。

大龙湫:雁荡山的一处著名瀑布,以其壮观的景色和丰富的水量而著称。

能仁寺:位于雁荡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其幽静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罗汉寺:罗汉寺是雁荡山中的一座佛教寺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而著名。

凌云寺:位于雁荡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其壮观的岩石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梅雨潭:位于雁荡山,是一处著名的瀑布景点,以其壮观的景色和丰富的水量而著称。

雁湖:位于雁荡山,是一处著名的湖泊景点,以其秀丽的景色和清澈的水质而闻名。

宝冠寺:位于雁荡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其幽静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华岩:华岩寺,位于中国重庆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著称。

连云嶂:连云嶂是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云雾缭绕的景象而闻名。

剪刀峰:剪刀峰是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其形状酷似剪刀而得名,是登山探险的热门地点。

龙湫:龙湫是雁荡山中的一处瀑布,以其壮观的瀑布景观和清澈的水质而著名。

白云、云外二庐:白云庐和云外庐是雁荡山中的两处隐居之所,常被文人墨客用作避世写作的地方。

云静庵:云静庵是雁荡山中的一座佛教寺庙,以其宁静的环境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观音岩:观音岩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其形状酷似观音菩萨而得名。

常云峰:常云峰是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以其常年云雾缭绕的景象而著名。

吴家坑:吴家坑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铁板嶂:铁板嶂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以其坚硬的岩石和独特的地貌而著名。

净名:净名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清净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灵峰:灵峰是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以其灵秀的山势和丰富的植被而著名。

谢公岭:谢公岭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龙湫背:龙湫背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位于龙湫瀑布的背面,以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芙蓉峰:芙蓉峰是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以其秀美的山势和丰富的植被而著名。

凌云:凌云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高耸入云的山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宝冠:宝冠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李家山:李家山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而著名。

南閤溪:南閤溪是雁荡山中的一条溪流,以其清澈的水质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马鞍:马鞍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屏霞嶂:屏霞嶂是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云雾缭绕的景象而闻名。

龙鼻洞:龙鼻洞是雁荡山中的一处洞穴景观,以其奇特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仙桥:仙桥是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其独特的桥梁结构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著名。

独秀、双鸾诸峰:独秀峰和双鸾峰是雁荡山中的两座著名山峰,以其独特的山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南碧霄冈:南碧霄冈是雁荡山中的一处地名,以其高耸入云的山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真济寺:位于北谷的寺庙,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游客稀少。

五马朝天:五马朝天是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其奇特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名。

马家山岭:一条陡峭的山路,通往山顶,可以俯瞰雁顶和南閤。

雁顶:山峰名,形状如莲花,是雁山的一部分。

南閤:地名,位于雁山南侧,因溪流而得名。

新庵:位于南閤溪附近的一座庵堂,是游客休息的地方。

箬岭:雁山西北的山岭,南閤溪的发源地。

石门潭:溪流汇合处,因石门而得名,是当地的标志性景观。

章恭毅宅:南閤的一处历史建筑,与章恭毅相关,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石佛洞:南閤的一处自然景观,因洞内有石佛而得名。

散水岩:北坞中的一处瀑布景观,石崖横亘,飞瀑悬流。

洞仙岩:南閤的一处自然景观,具体位置在洞仙坞溪附近。

白岩寺:北閤的一处历史遗迹,曾是佛教寺庙。

王子晋仙桥:北閤的一处奇观,与王子晋相关,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小纂厝:地名,位于洞仙坞溪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洞仙坞溪:溪流名,发源于洞仙坞,流入大溪。

大荆:地名,位于北閤附近,是作者归途中的一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作者与仲昭兄游历天台山和雁荡山的经历,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描述了游历的路线、所见所闻以及内心的感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作者在游历过程中,不仅欣赏了秀丽的山水,还深入探访了多处佛教寺庙和洞穴,如灵峰寺、净名寺、灵岩、天聪洞等。这些地方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精华所在,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作者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其次,文章通过对游历过程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作者在游历过程中,不仅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还注重对佛教文化的探访。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关注,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游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坚韧和毅力。如在探访天聪洞时,作者不仅克服了峭石直下的困难,还通过梯子、木棍和绳索等工具,最终成功登顶。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展现明代文人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描写,作者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关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雁荡山探险时的游记。文中详细描述了他在雁荡山中的探险经历,包括攀登剪刀峰、龙湫瀑布、观音岩、常云峰等著名景点。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地貌特征。

文中提到的华岩、连云嶂、剪刀峰等地名,都是雁荡山中的著名景点。这些地方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而备受推崇。徐霞客在文中对这些景点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

徐霞客在游记中多次提到“龙湫”,这是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瀑布。他详细描述了龙湫瀑布的壮丽景象,包括水流的湍急、瀑布的高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幽静。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展现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文中还提到了“观音岩”和“常云峰”,这两处景点都是雁荡山中的著名山峰。徐霞客在文中详细描述了这两座山峰的地貌特征和周围环境,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此外,徐霞客在游记中还提到了“吴家坑”、“铁板嶂”、“灵岩”等地名,这些都是雁荡山中的著名景点。他通过对这些景点的描述,不仅展现了雁荡山的丰富地貌和自然景观,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精彩的游记,也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珍贵文献。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地貌特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文中提到的地名和景点,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雁山地区的游历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写,展现了雁山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作者通过对真济寺、马家山岭、雁顶等地的描写,展现了雁山地区的自然风光。真济寺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游客稀少,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马家山岭的陡峭山路和雁顶的莲花状山峰,则展现了雁山的壮丽景色。

其次,作者通过对南閤、新庵、石门潭等地的描写,展现了雁山地区的人文景观。南閤因溪流而得名,石门潭因石门而得名,这些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章恭毅宅、石佛洞、散水岩、洞仙岩等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则进一步丰富了雁山地区的文化底蕴。

此外,作者在游历过程中,还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了解了更多关于洞仙院、小纂厝等地的信息。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感,也展现了作者对当地文化的深入探索。

最后,作者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因天气原因未能完成所有计划,但仍然通过文字记录下了这段旅程的所见所感。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雁山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雁山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