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原文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按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细雨下个不停,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同“陡”,下同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破,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日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译文

从初九日离开台山,初十日到达黄岩。太阳已经西斜,出南门三十里,住在八岙。

十一日走了二十里,登上盘山岭。远望雁山的各个山峰,像芙蓉花一样插在天空中,一片片扑向人的眉宇。又走了二十里,在大荆驿吃饭。向南渡过一条溪流,看见西峰上点缀着圆石,仆人们指认那是两头陀,我怀疑那就是老僧岩,但不太像。走了五里,经过章家楼,才看见老僧的真面目:穿着袈裟,秃顶,仿佛直立,高达百尺。旁边还有一个小童弯腰跟在后面,之前被老僧遮住了。从章家楼走了二里,在山腰上找到石梁洞。洞口朝东,洞口有一根梁,从顶上斜插到地面,像飞虹下垂。从梁侧的缝隙中一级级上去,洞内高敞空旷。坐了一会儿,下山。从右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涧,沿着涧西行,就是灵峰道。转过山腋,两壁峭立直插天际,危峰乱叠,像削成的,像攒成的,像并列的竹笋,像挺立的灵芝,像笔一样直立,像头巾一样倾斜。洞口像卷起的帷幕,潭水碧绿如澄澈的靛蓝。双鸾、五老,像翅膀相连。这样走了一里多,到达灵峰寺。沿着寺侧登上灵峰洞。峰中空,特别立在寺后,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从缝隙中经过几十级台阶,直到窝顶洞。洞内平台圆敞,中间有罗汉像。坐到天色渐暗,返回寺中。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寻找碧霄洞。返回旧路,到达谢公岭下。向南经过响岩,走了五里,到达净名寺路口。进去寻找水帘谷,是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山谷走了五里,到达灵岩寺。绝壁四面合围,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像另辟一个世界。寺在其中,朝南,背靠屏霞嶂。嶂整齐而色紫,高数百丈,宽度也相当。嶂的最南边,左边是展旗峰,右边是天柱峰。嶂的右胁介于天柱峰之间,先是龙鼻水。龙鼻的洞穴从石缝中直上,像灵峰洞但较小。穴内石色都是黄紫,只有石缝口有一缕青绀润泽的石纹,颇有鳞爪的形状。从顶上贯穿到洞底,垂下一端像鼻子,鼻端的孔可以容纳手指,水从里面滴下注入石盆。这是嶂右第一奇观。西南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锐不相上下。独秀峰下面是卓笔峰,高度是独秀峰的一半,锐利也相似。两峰南坳,轰然下泻的是小龙湫。隔着龙湫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顶上有春花,仿佛插在发髻上,从这里经过双鸾峰,就到了天柱峰。双鸾峰只是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穿着袈裟弯腰,很像。从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之间,先是安禅谷,谷就是屏霞嶂的下岩。东南是石屏风,形状像屏霞嶂,高阔各得其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屏风顶上有“蟾蜍石”,与嶂侧的“玉龟”相对。屏风南去,展旗峰的侧褶中,有径直向上的路,台阶尽头,有石门槛限制。俯视门槛,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面有两个圆穴,侧面有一个长穴,光从穴中射入,另有一番境界,这是天聪洞,是嶂左第一奇观。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是天下奇观!而小龙湫的下流,经过天柱峰、展旗峰,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峰的麓,顶珠峰在展旗峰之上。这是灵岩的外貌。

十三日出山门,沿着山麓向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开的是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是观音岩。岩侧是马鞍岭横亘在前。鸟道盘折,越过山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沿着涧深入,大约离开灵岩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大剪刀峰立在涧旁。剪刀峰的北面,重岩陡起,名叫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了。龙湫的瀑布,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时令人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是诺讵观泉的地方。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对瀑布坐了很久,下山在庵中吃饭,细雨下个不停,但我已经神飞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常云峰,从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赶到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人到来,离去。再走一里,有云静庵,于是投宿。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我看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担忧。

十四日天忽然晴朗,于是强请清隐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湖中草满,已经成了芜田,徒弟另有他事,只能送到峰顶。我想到峰顶,湖可以坐得,于是每人拿一根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走了几里,才到达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在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照,像冰壶瑶界,分不清海陆。但海中玉环一抹,仿佛可以俯身拾取。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只听见水声潺潺,分不清是哪里。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只有东峰昂然独上,最东的常云峰,还能比肩。

向导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还需要越过三尖。我听从了,越过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所登顶已在半空。自己想起《志》上说:“宕在山顶,龙湫的水,就是从宕来的。”现在山势渐下,而上湫的涧,却从东高峰发脉,离这里已经隔了两个山谷。于是返回向东,望着东峰的高处走去,莲舟疲惫不能跟随。由旧路下山,我和两个仆人向东越过两岭,人迹绝了。不久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像走在刀背上。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就是一峭峰,都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这样走了三次,只见境不容足,怎么能容湖?不久高峰尽处,一石如劈,之前怕石锋撩人,现在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在崖上踌躇,不敢再走原路。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于是脱下仆人的四条足布,悬崖垂空,先下一个仆人,我随后,希望能找到攀援的路。下去后,仅容足,没有余地。望岩下陡深百丈,想再上去,而上岩也嵌空三丈多,不能飞陟。拿着布上试,布被突石勒住,忽然中断。再续悬之,竭力腾挽,才重新登上岩。出险后,回到云静庵,太阳已经西斜。主仆的衣履都破旧了,寻湖的兴致也衰了。于是告别下山,再到龙湫,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比昨天大了许多。坐到日落才出来,向南走了四里,住在能仁寺。

十五日在寺后找了几把方竹,细如树枝;林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注解

台山: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以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著称。

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中心。

八岙:地名,位于黄岩区南部,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古代的一个小村落。

盘山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是古代通往雁荡山的重要通道之一。

雁山:即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奇峰怪石和瀑布闻名。

芙蓉插天: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芙蓉花插在天际,形象生动。

大荆驿:古代驿站名,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大荆镇,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老僧岩: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景点,因岩石形状酷似一位老僧而得名。

章家楼:地名,位于雁荡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古代的一个村落或建筑。

石梁洞:雁荡山中的一处著名洞穴,因洞口有一石梁而得名。

谢公岭:位于雁荡山中的一处山岭,因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此游览而得名。

灵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以奇特的岩石形态和佛教文化著称。

灵峰寺:位于灵峰山脚下的一座古寺,历史悠久,是雁荡山的重要佛教场所。

碧霄洞:雁荡山中的一处洞穴,以幽深和神秘著称。

净名寺:位于雁荡山中的一座古寺,历史悠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灵岩寺:位于雁荡山中的一座古寺,以周围的奇峰怪石和瀑布景观著称。

屏霞嶂:雁荡山中的一处山峰,因山势如屏风,色彩如霞而得名。

展旗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形状如展开的旗帜而得名。

天柱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高耸如天柱而得名。

龙鼻水:雁荡山中的一处瀑布,因水流从岩石缝隙中流出,形似龙鼻而得名。

独秀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独立高耸而得名。

卓笔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形状如笔直立的笔而得名。

小龙湫:雁荡山中的一处瀑布,因水流如龙而得名。

玉女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形状如亭亭玉立的女子而得名。

双鸾:雁荡山中的两座山峰,因形状如两只鸾鸟而得名。

僧拜石: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形状如僧人拜佛而得名。

安禅谷:雁荡山中的一处山谷,因环境幽静,适合禅修而得名。

石屏风: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形状如屏风而得名。

蟾蜍石: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形状如蟾蜍而得名。

玉龟: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形状如玉龟而得名。

天聪洞:雁荡山中的一处洞穴,因洞内有光线射入,形似天眼而得名。

含珠岩: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形状如含珠而得名。

顶珠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山顶如珠而得名。

板嶂岩:雁荡山中的一处岩石景观,因形状如板嶂而得名。

小剪刀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形状如剪刀而得名。

观音岩: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形状如观音菩萨而得名。

马鞍岭:雁荡山中的一处山岭,因形状如马鞍而得名。

常云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

大剪刀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形状如大剪刀而得名。

连云峰: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因山势连绵如云而得名。

诺讵观泉:传说中雁荡山中的一处泉水,因诺讵罗尊者曾在此观泉而得名。

白云庵:雁荡山中的一座古庵,因周围常有白云缭绕而得名。

云静庵:雁荡山中的一座古庵,因环境幽静而得名。

雁湖:雁荡山中的一处湖泊,因传说中雁群在此栖息而得名。

能仁寺:位于雁荡山中的一座古寺,历史悠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新条:新生的枝条,这里指的是树木的新生部分,通常较为柔软。

径寸:直径一寸,形容新条较为粗壮。

柔不中杖:柔软不适合做拐杖,形容新条过于柔软,不适合作为支撑物。

老柯:老树的枝干,这里指的是老树的枝干被砍伐殆尽。

岐度:岐路,指分叉的道路。

四十九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四十九盘可能是一个夸张的数字,表示山路非常曲折。

遵海而南:沿着海岸线向南行进。

窑岙岭:地名,位于浙江省乐清市,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乐清: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评注

这段文字选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录了他在雁荡山的游览经历。雁荡山以其奇峰怪石、幽深洞穴和壮丽瀑布闻名,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美,还融入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首先,徐霞客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如‘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形象地描绘了雁荡山峰的高耸入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

其次,徐霞客在游记中多次提到佛教文化,如‘灵峰寺’、‘净名寺’、‘灵岩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雁荡山的重要文化遗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寺庙的描写,徐霞客不仅展示了雁荡山的自然景观,还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徐霞客在游记中还详细记录了他在雁荡山的探险经历,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勇敢无畏的精神,也反映了古代旅行家在探索自然时的艰辛与危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雁荡山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佛教文化和古代旅行家精神的深刻反映。徐霞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壮丽的雁荡山。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旅途经历。作者通过对新条和老柯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新旧交替的景象。新条虽然粗壮,但过于柔软,不适合作为拐杖,而老柯则被砍伐殆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从岐路出发,经过四十九盘曲折的山路,沿着海岸线向南行进,最终越过窑岙岭,前往乐清的旅途。这段描述不仅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曲折,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四十九盘的曲折山路,象征着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难,而遵海而南的行程,则展现了作者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整段文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旅途经历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作者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敬畏和尊重。

此外,这段文字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对窑岙岭和乐清的提及,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交通的路线和地理环境。窑岙岭作为古代交通要道之一,见证了古代人们的迁徙和交流,而乐清作为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因此,这段文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