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恒山日记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恒山日记-原文

去北台七十里,山始豁然,曰东底山。台山北尽,即属繁峙界矣。

初九日出南山。大溪从山中俱来者,别而西去。余北驰平陆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长缭绕如垣矮墙,东带平邢,西接雁门,横而径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依山瞰流,砖甃高整。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为大同东道。余从堡后登山,东北数里,至峡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循水入峡,与流屈曲,荒谷绝人。数里,义兴寨。数里,朱家坊。又数里,至葫芦嘴。舍涧登山,循嘴而上,地复成坞四周高中央凹的地方,溪流北行,为浑源界。又数里,为土岭,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遂止居住居民同姓家。

初十日循南来之涧北去三里,有涧自西来合,共东北折而去。余溯西涧入,又一涧自北来,遂从其西登岭,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转,又北跻而上者五六里,登峰两重,造其巅,是名箭筸岭。

自沙河登山涉润,盘旋山谷,所值皆土魁土堆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跻穹窿,然岭南犹复阿蒙也。

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隤同颓,翠蜚飞丹流。

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覆盖以藻绘文采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弯曲者,缘以突兀而尤古。

如此五十里,直下至阮大土山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既出谷,复得平陆。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七十里。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嶒斗峭,问知为龙山。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kùn内境域,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之收矣。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又东十里,有大道往西北,直抵恒山之麓,遂折而从之,去山麓尚十里。望其山两峰亘峙,车骑接轸,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马、紫荆大道也。循之抵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无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时清流未泛,行即溯涧。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巨擘即领先或首要之意也。三转,峡愈隘,崖愈高。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

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仰之神飞,鼓勇独登。

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kān,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既下,又行峡中者三四转,则洞门豁然,峦壑掩映,若别有一天者。又一里,涧东有门榜匾额三重,高列阜上,其下石级数百层承之,则北岳恒山庙之山门也。去庙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层昼,岳顶杳不可见。止门侧土人家,为明日登顶计。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

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

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

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很高的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枝柯歧出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官之右,即飞石窟也,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浑源州西关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恒山日记-译文

距离北台七十里,山势开始开阔,名为东底山。北台的北端,便属于繁峙县的地界了。

初九日从南山出发。大溪从山中流出,分别向西流去。我向北奔驰在平坦的原野上,远望外界的山,高度不及北台的十分之四,山势连绵如同矮墙,东边连接平邢,西边接壤雁门,横跨约十五里。北行至山脚,渡过沙河,便是沙河堡。依山傍水,砖砌的城墙高大整齐。从堡西北行七十里,出小石口,是大同的西道;直北行六十里,出北路口,是大同的东道。我从堡后登山,向东北行数里,到达峡口,有水流自北向南,注入沙河。沿水流进入峡谷,与溪流曲折前行,荒谷中无人烟。行数里,到达义兴寨。再行数里,到达朱家坊。又行数里,到达葫芦嘴。离开溪涧登山,沿山嘴而上,地势再次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溪流向北流去,进入浑源县界。再行数里,到达土岭,距离州城还有六十里,西南距离沙河共五十里,于是停下住在同姓的居民家中。

初十日沿着南来的溪涧向北行三里,有溪涧自西而来汇合,共同向东北折去。我沿着西边的溪涧进入,又有一条溪涧自北而来,于是从其西侧登岭,道路非常陡峭。向北直上六七里,向西转,再向北攀登五六里,登上两重山峰,到达山顶,名为箭筸岭。

从沙河登山,涉水而行,盘旋于山谷之间,所经过的都是土堆荒丘;没想到到这里忽然登上高耸的山峰,然而岭南仍然是一片荒凉。

一过岭北,俯瞰东西两峰相连,如同墙壁倒塌,翠绿的山峰间飞溅着红色的溪流。

那些盘绕在空中、环映四周的,都是石头,而石头又都长满了树;石头的颜色虽然一致,但纹理却各有千秋;树的颜色虽然不同,但错综交织却形成了一幅锦绣。石头因树木而显得高耸倾斜,覆盖着藻绘般的文采,显得更加奇特;树木因石头而平铺倒挂,因突兀的岩石而显得更加古朴。

如此行五十里,直下到阮大土山底,有一条奔流的溪涧,自南向北流去,于是与之一起出坞口,名为龙峪口,堡子临水而建。村中居民众多,种植梅树和杏树,成林遮蔽山脚。出谷后,再次进入平坦的原野。北面又有外界的山环绕,山势自东向西延伸,东距浑源州三十里,西距应州七十里。龙峪口与外界的山相比,高低远近,如同东底山与沙河峡口的山一样。于是沿着山向东行,望见峪口东侧的山更加陡峭,询问得知是龙山。龙山之名,早已闻名于山西,但不知它与恒岳并肩而立;如今既已西涉其境内,又北览其面貌,从未料到在此处得见,可与五台的桑榆相媲美。东行十里,到达龙山大云寺,寺庙南面朝向山。再东行十里,有一条大道向西北延伸,直达恒山山麓,于是转向此道,距离山麓还有十里。望见恒山两峰对峙,车马相接,破壁而出,是大同通往倒马关、紫荆关的大道。沿着大道抵达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穿过缝隙而入,狭窄得似乎无处可去,曲折上下,形成幽深的峡谷,伊阙的双峰、武彝的九曲,都无法与之相比。此时溪流未涨,行走时溯溪而上。不知何年两崖都凿有石坎,宽四五尺,深达一丈,上下排列,想必是水涨时插木为栈道,如今早已废弃,仅存两根木头悬架在高处,如同栋梁的巨擘。三转之后,峡谷更加狭窄,崖壁更加高耸。西崖的半腰,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去如同海市蜃楼中的重台,这便是悬空寺。

五台北壑也有悬空寺,但与此处相比,无法具体描述。仰望之下,心神飞扬,鼓起勇气独自攀登。

进入寺中,楼阁高低错落,栏杆曲折蜿蜒。崖壁陡峭,堪称天下奇观,而寺庙的点缀,更是尽显胜景。依岩而建,却不被岩石所累,仅此一处。僧房位置井然有序,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下寺后,又在峡谷中行三四转,洞门豁然开朗,山峦掩映,仿佛别有洞天。再行一里,涧东有三重门匾,高列于山阜之上,其下有数百层石阶承接,这便是北岳恒山庙的山门。距离庙宇还有十里,左右皆是土山层叠,岳顶遥不可见。停在山门旁的土人家中,为明日登顶做准备。

十一日,风沙散尽,天空澄碧如洗。

拄杖登岳,向东而上,土冈浅阜,无需费力攀登。原来恒山自龙泉而来,共三重。只有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外则是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然崇峻,但骨石耸拔,都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至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也都藏锋敛锷,一旦临北面,则峰峰陡削,尽显岩岩本色。行一里转向北,山上皆是煤炭,不需深挖即可得。

再行一里,土石皆呈赤色,有虬松孤立道旁,亭名为望仙。

又行三里,崖石渐起,松影筛阴,名为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开始沿着崖壁乘峭而上。行三里,有一座杰坊,上书“朔方第一山”,内有官廨、厨房、水井等设施。

坊右向东拾级而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的恒山从此处飞去。

再往上,便是北岳殿。殿上背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的云级直插天际,庑门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从殿右向上,有石窟倚靠而成,名为会仙台。台中塑有群仙像,环列无隙。我此时欲攀登危崖,登上绝顶。

返回经过岳殿东侧,望见两崖断裂处,中间垂挂着千尺草莽,是登顶的间道,于是解衣攀爬而上。行二里,出危崖之上,仰眺绝顶,仍然高耸于半空,而满山短树密布,枝柯歧出,枯竹钩衣刺领,攀爬时常常折断,用力虽勤,却如同堕入洪涛,无法脱身。我更加鼓起勇气向上攀登,久之荆棘尽去,终于登上山顶。此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此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面皆是石山,故树木皆在北面。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面只有龙泉,西面只有五台,青青与此山为伍;近处则是龙山西亘,支峰东连,如同比肩连袂,下扼沙漠。

下西峰后,寻找之前进入峡谷的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首东顾,见一人飘摇于上,于是再次登上那处询问,指向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之,乃是之前寝宫后的危崖顶。不久,果然找到路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同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的松柏,不啻百倍于此。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官之右,便是飞石窟,与我之前攀登的隘口,仅隔一片崖壁。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再行十五里,到达浑源州西关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恒山日记-注解

东底山:位于北台山以北,是北台山的尽头,标志着进入繁峙县界。

沙河堡:位于沙河旁,依山而建,砖砌高整,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箭筸岭:位于沙河以北,是登山的重要路径,岭上风景秀丽,石树相映成趣。

悬空寺:位于恒山,依悬崖而建,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以其险峻和独特结构著称。

恒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西省,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

龙山大云寺:位于龙山,是古代佛教寺庙,面向山南,环境幽静,是修行和朝拜的圣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恒山日记-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作者从北台山出发,经过东底山、沙河堡、箭筸岭,最终到达恒山的旅程。文中不仅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如山川、溪流、峡谷等,还详细记录了古代的地理标志和人文景观,如沙河堡、悬空寺、龙山大云寺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文中对悬空寺的描述尤为精彩,作者用‘蜃吐重台’来形容其险峻和壮观,这不仅体现了悬空寺建筑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特审美。此外,文中对恒山的描述,如‘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不仅描绘了恒山的自然风貌,也隐喻了恒山作为五岳之一的崇高地位和神圣意义。

整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关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景观的描述,作者不仅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仰和保护意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恒山日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