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原文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

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

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

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

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

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

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

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

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

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

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

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

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

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

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

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

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

如是二里,至狮子岩。

岩下有静室。

越岭,路颇平。

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

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

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

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

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

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

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

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

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

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

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

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

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

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

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雾尽收。

出天池,趋文殊台。

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xì神仙来去。

山北诸山,伏如聚螘yǐ蚁之本字。

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

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

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

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

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

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

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

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

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

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

坪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

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遥。

出寺,雾渐解。

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

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

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

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

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

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

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

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

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

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

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

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xiòng远隔矣。

暝色已合,归宿灯龛。

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

灯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

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

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

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

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

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

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

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

峰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仍下二里,至岭角。

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

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言道

路极艰,促余速行。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

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

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如是三里,得绿水潭。

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起来,则变成深青色。

又里许,为大绿水潭。

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

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

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乃循山冈,从北东转。

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

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

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

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

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

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

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

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

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

里许,至三峡涧。

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

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

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

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

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

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

环山带溪,乔松错落。

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

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

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

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yì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

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

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

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

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

越涧盘岭,宛转山半。

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

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

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

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

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

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

越涧再上,得黄石岩。

岩石飞突,平覆如砥。

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

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

鄱湖一点,正当窗牖。

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

仍饭开先,遂别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译文

1618年,我和兄长雷门、白夫在八月十八日到达九江。

换乘小船,沿着江南进入龙开河,行二十里,停泊在李裁缝堰。

上岸后,走了五里,经过西林寺,到达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庐山的北面,南面是庐山,北面靠着东林山。

东林山不高,是庐山的外围。

中间有一条大溪,从东向西流,驿路在中间穿过,是九江通往建昌的主要道路。

寺前临溪,进门是虎溪桥,规模很大,正殿已经毁坏,右边是三笑堂。

十九日离开寺庙,沿着山脚向西南走。

走了五里,过了广济桥,开始离开官道,沿着溪流向东走。

又走了二里,溪流回绕,山峦合拢,雾气弥漫如雨。

有一个人站在溪口,问他,从这里向东走是天池大道,向南转登石门,是天池寺的侧路。

我早就知道石门的奇景,但路险难行,于是请那人做向导,约定两位兄长直接到天池寺等我。

于是向南渡过两条小溪,经过报国寺,在绿树香雾中攀登五里,抬头看见浓雾中双石耸立,那就是石门。

一路从石缝中进入,又有两座石峰对峙。

路在峰间蜿蜒,俯瞰深涧中的山峰,在铁船峰旁,都从涧底直耸而上,相距咫尺,争雄竞秀,烟雾缭绕,映照四周。

下面水声如雷,喷涌如雪,腾空震荡,令人耳目一新。

门内对着山峰,倚靠山壁,都建有多层楼阁。

徽州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了精庐书斋,僧人容成在此修行。

从庵后的小路,再次穿过石门,沿着石崖上下攀爬,石阶尽头则拉藤蔓,藤蔓尽头则架木梯。

这样走了二里,到达狮子岩。

岩下有静室。

翻过山岭,路比较平坦。

再走一里多,到达大路,就是从郡城南边来的路。

沿着台阶登上,殿宇就在眼前,但因为雾气看不清。

走近一看,朱红的柱子,彩绘的栋梁,原来是天池寺,是毁后新建的。

从右边的廊屋登上聚仙亭,亭前有一崖突出,下临深渊,叫文殊台。

离开寺庙,从大路左边登上披霞亭。

亭旁的小路向东上山脊,走了三里。

从这里再向东走二里,是大林寺;从这里向北转西,是白鹿升仙台;向北转东,是佛手岩。

升仙台三面壁立,四周多高大的松树,高帝御制的周颠仙庙碑在顶上,石亭覆盖,制作非常古雅。

佛手岩高耸轩昂,深约五六丈,岩石横出,所以叫“佛手”。

沿着岩侧的庵右走,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窄,是访仙台遗址。

台后石头上写着“竹林寺”三个字。

竹林是庐山的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听到钟声和诵经声,所以以此命名,当时云雾弥漫,坞中的景色也像海上的三神山,何况竹林?

离开佛手岩,从大路向东到达大林寺。

寺四面环山,前面有一条溪流。

溪上的树有三个人合抱那么粗,不是桧树也不是杉树,枝头结满了果实,传说是宝树,来自西域,原来有两株,被风雨拔去了一株。

二十日早晨雾气散尽。

离开天池寺,前往文殊台。

四壁高耸万仞,俯瞰铁船峰,仿佛可以飞升成仙。

山北的群山,伏如蚁聚。

匡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环绕,远及天际。

于是再次游览石门,走了三里,经过昨天走过的险处,到达时容成正拿着贝叶佛经出来迎接,非常高兴,带我游览了各峰。

上到神龙宫右边,转而下,进入神龙宫。

涧水奔流如雷,松竹荫映,是山峡中的幽静之地。

沿着旧路回到天池下,从小路向东南走十里,在层峰幽涧中上下;没有路不经过竹林,没有阴处不种松树,这就是金竹坪。

各峰隐护,幽静胜过天池,但开阔不如天池。

再向南走三里,登上莲花峰侧,雾气又大起来。

这座峰是天池的案山,在金竹坪则是左翼。

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隐时现,因为雾气无法登顶。

翻过山岭向东走二里,到达仰天坪,打算尽览汉阳峰的胜景。

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这个坪则是僧庐的最高处。

坪的北面,水都向北流到九江;南面,水都向南流到南康。

我怀疑坪离汉阳峰不远,僧人说中间隔着桃花峰,还有十里远。

离开寺庙,雾气渐渐散去。

从山坞向西南走,沿着桃花峰向东转,经过晒谷石,翻过山岭向南下,再上就是汉阳峰。

之前遇到一位僧人,说峰顶没有住宿的地方,应该去慧灯僧舍,于是指了路。

离峰顶还有二里,夕阳满山,于是按照僧人的话,向东翻过山岭,转向西南,就是汉阳峰的南面。

一条小路沿着山,重嶂幽寂,仿佛不在人间。

走了一里多,在茂密的竹丛中看到一个小龛,有位僧人短发覆额,穿着破旧的僧衣,赤着脚,就是慧灯,正在挑水磨豆腐。

竹丛中有三四个僧人,穿着整齐,向客人行礼,都是慕名而来的。

还有一位赤脚短发的僧人从崖间下来,一问,原来是云南鸡足山的僧人。

慧灯有徒弟,在内结茅修行,那位僧人历悬崖来访,刚刚回来。

我于是拉了一位僧人做向导,攀爬半里,到达他们的住处。

石壁陡峭,悬梯而过,一间茅屋像慧灯的龛。

僧人本是山下民家,也是因为仰慕慧灯而住在这里。

到这里,上仰汉阳峰,下俯绝壁,与世隔绝。

天色已晚,回到慧灯的龛中。

慧灯煮豆腐招待,之前指路的僧人也到了。

慧灯每次煮豆腐,必定自己动手,必定分给所有徒弟。

徒弟们也自己来,来僧是其中之一。

二十一日告别慧灯,从龛后的小路直接登上汉阳峰。

攀爬茅草和荆棘,走了二里,到达峰顶。

向南俯瞰鄱阳湖,水天浩荡。

向东眺望湖口,向西看建昌,各山历历在目,无不俯首失恃。

只有北面的桃花峰,铮铮比肩,高耸入云,这是最高的了。

下山二里,沿着旧路,向五老峰走去。

汉阳峰和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峰,像两角相对,而犁头尖在中间,退在后面,所以两峰相望很近。

但路必须经过金竹坪,绕过犁头尖后,从它的左侧,向北转才能到达五老峰,从汉阳峰算起,有三十里。

我刚到岭角,望见峰顶平坦,看不清五老峰的面目。

到了峰顶,风大无水,寂静无人。

于是遍游五老峰,才知道这座山的北面,一冈相连;南面则从绝顶平剖,分为五枝,凭空下坠万仞,外面没有重山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开阔。

但彼此相望,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只有登上一峰,两旁无底。

每座峰都各具特色,真是雄旷至极的景观!

再下二里,回到岭角。

向北走在山坞中,走了一里多,进入方广寺,是五老峰的新寺。

僧人知觉非常熟悉三叠的胜景,说道

道路非常艰难,催促我快速前行。

向北走了一里,路到了尽头,渡过一条山涧。

沿着山涧东西方向行走,流水声在乱石间回荡,两山夹峙,竹林茂密,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不时抬头看见飞石,突兀地镶嵌在山间,越走景色越美。

不久,山涧旁的路也到了尽头,只能从山涧中的乱石上行走,圆石滑脚,尖石刺鞋。

这样走了三里,到达绿水潭。

一潭深碧色的水,怒流倾泻而下,流动的水像喷雪,静止的水则积蓄成深青色。

又走了一里多,到达大绿水潭。

水势到这里即将坠落,水量大增,怒流更加汹涌。

潭边峭壁耸立,回环交错,俯瞰无底,只听见轰雷般的倒峡声,令人心惊目眩,泉水不知从何处坠落。

于是山涧中的路也到了尽头,便向西攀登山峰。

峰前石台突起,四周俯瞰层层峭壁,阴森逼仄。

泉水被遮蔽,看不见,必须到对面的峭壁间,才能完全欣赏到它的壮丽。

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

走了二里,到达对面的悬崖,俯瞰下去,一级、二级、三级的泉水,才依次全部看见。

山谷中有一面峭壁,有两个像门一样的洞,僧人指着说这是竹林寺的门。

不久,北风从湖口吹来,寒气逼人,急忙返回原路,到达绿水潭。

仔细观察,上面有一个洞,形状像收敛的样子向下坠落。

僧人带我进去,说:“这也是竹林寺的三门之一。”

然而这个洞原本是石缝夹起,内部横通如“十”字,南北通透,向西延伸似乎没有尽头。

出来后,沿着溪流逆流而上,到达方广,天色已黑。

二十二日离开寺庙,向南渡过溪流,到达犁头尖的南面。

向东转下山,走了十里,到达楞伽院旁边。

遥望山的左侧,一条瀑布从空中飞坠而下,环绕着青紫色的光影,水势汹涌,飞溅四射,也是一处壮观的景象。

走了五里,经过栖贤寺,山势到这里才开始平缓。

因为急于去三峡涧,没有进入栖贤寺。

走了一里多,到达三峡涧。

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被峡谷所束缚,回奔倒涌,轰鸣声震动山谷。

桥悬在两块岩石上,俯瞰深峡中,水珠飞溅,声音如击玉。

过桥后,从岔路向东,越过山岭前往白鹿洞。

道路都经过五老峰的南面,山田高低错落,民居点缀其间。

横穿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走了三里,直入峰下,到达白鹤观。

又向东北走了三里,到达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这也是五老峰前的一个山谷。

环山带溪,高大的松树错落有致。

出洞后,沿着大道行走,进入开先道。

庐山的形势,犁头尖居中而稍逊,栖贤寺位于中央;五老峰向左突出,下方就是白鹿洞;右边耸立的是鹤鸣峰,开先寺位于其前。

于是向西沿着山走,横过白鹿、栖贤的大道,走了十五里,经过万松寺,登上一座山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就是开先寺。

从殿后登楼眺望瀑布,一缕瀑布垂挂,还在五里外,半被山树遮掩,倾泻的势头,不及在楞伽道中所见的壮观。

只有双剑峰在众峰间崭露头角,像芙蓉插天;香炉峰则像山头的一个圆丘。

从楼侧向西下到山谷,涧流铿然泻出峡石,这就是瀑布的下流。

瀑布到这里,反而隐没不见,而峡水汇成龙潭,清澈映照心扉。

坐在石头上许久,四周山色渐暗,返回住在殿西的鹤峰堂。

二十三日从寺庙后的小路登山。

越过山涧,盘旋山岭,蜿蜒在山腰。

隔着山峰又看见一条瀑布,与之前的瀑布并列悬挂在东边,这就是马尾泉。

走了五里,攀登一座尖峰,绝顶是文殊台。

孤峰拔地而起,四周无依无靠,顶上有文殊塔。

对面的悬崖峭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文殊台仅隔一条山涧,从山顶到谷底,一览无余。

不登上这个台,就无法完全领略这条瀑布的壮丽。

下台后,沿着山冈向西北溯溪而上,这就是瀑布的上流。

一条小路忽然进入,山回谷抱,黄岩寺就坐落在双剑峰下。

越过山涧再向上,到达黄石岩。

岩石飞突,平覆如砥。

岩侧有一座茅草搭建的方丈,幽雅出尘。

阁外有几竿修竹,拂过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衬在峰际。

鄱阳湖的一点水面,正好在窗外。

漫步在溪石间,观赏断崖夹壁的胜景。

仍在开先寺吃饭,然后告别离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注解

九江: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

龙开河:龙开河是九江地区的一条河流,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地的一条小河流。

西林寺:西林寺位于庐山脚下,是庐山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东林寺:东林寺位于庐山北麓,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中心。

庐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虎溪桥:虎溪桥是东林寺前的一座古桥,传说中慧远大师曾在此与虎为伴,故名虎溪桥。

三笑堂:三笑堂是东林寺内的一座建筑,传说中慧远大师与陶渊明、陆修静在此相会,三人相视而笑,故名三笑堂。

广济桥:广济桥是九江地区的一座古桥,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地的一座重要桥梁。

天池寺:天池寺位于庐山天池山,是庐山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历史悠久,风景秀丽。

石门:石门是庐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因两座巨石对峙如门而得名,景色险峻壮丽。

狮子岩:狮子岩是庐山的一处景点,因岩石形似狮子而得名,景色奇特。

文殊台:位于山顶的观景台,可以俯瞰瀑布和周围的山景,是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大林寺:大林寺位于庐山,是庐山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白鹿升仙台:白鹿升仙台是庐山的一处景点,传说中白鹿在此升仙,故名白鹿升仙台。

佛手岩:佛手岩是庐山的一处景点,因岩石形似佛手而得名,景色奇特。

竹林寺:传说中的寺庙,位于山涧旁,洞如门,被认为是竹林寺的入口。

金竹坪:金竹坪是庐山的一处景点,因竹林茂密而得名,景色幽静秀丽。

莲花峰:莲花峰是庐山的一处景点,因山峰形似莲花而得名,景色壮丽。

仰天坪:仰天坪是庐山的一处景点,因地形平坦而得名,景色开阔。

汉阳峰: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景色壮丽,视野开阔。

五老峰:五老峰是庐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因五座山峰形似五位老人而得名,景色雄伟壮丽。

方广寺:方广寺位于庐山,是庐山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绿水潭:位于山涧中的深潭,水色深碧,水流湍急,形成壮观的瀑布景观。

大绿水潭:绿水潭的下游,水势更大,瀑布更为壮观,周围峭壁耸立,景色险峻。

楞伽院:位于山腰的寺庙,周围环境幽静,是修行者的理想之地。

栖贤寺:位于山势平缓处的寺庙,周围环境优美,是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三峡涧:山涧中的峡谷,水流湍急,形成壮观的瀑布和深潭,是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是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开先寺:位于庐山的重要寺庙,周围环境优美,是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黄岩寺:位于双剑峰下的寺庙,周围环境幽雅,是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1618年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期间,与兄长雷门、白夫一同游览九江、庐山等地的经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首先,文章通过对庐山各个景点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如对石门的描写:“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石门的险峻与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文章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如对东林寺的描写:“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东林寺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还通过“三笑堂”的典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云雾的描写,增添了庐山的神秘色彩。如对莲花峰的描写:“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这段文字通过对云雾的描写,展现了莲花峰的神秘与壮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庐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旅行生活和对自然、文化的独特感悟。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庐山中的一段旅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庐山的壮丽与神秘。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山涧、瀑布、深潭和寺庙,体验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

首先,作者通过‘路极艰,促余速行’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山路的艰险,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接着,作者通过对绿水潭和大绿水潭的描写,展现了水流的湍急和瀑布的壮观,尤其是‘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在描写竹林寺时,作者通过对洞口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神秘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寺庙之中。随后,作者通过对楞伽院、栖贤寺、三峡涧和白鹿洞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庐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描写开先寺时,作者通过对瀑布的描写,展现了瀑布的壮丽和气势,尤其是‘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的描写,表现了瀑布的变幻莫测和神秘感。

最后,作者通过对文殊台和黄岩寺的描写,展现了山顶的壮丽景色和寺庙的幽雅环境,尤其是‘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的描写,表现了山顶的孤高和壮丽。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庐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庐山的壮丽与神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体验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