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原文
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
十里田尽,萑苇长成后的芦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
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大道。
北上有傅园;园西上五里,为碧鸡关,即大道达安宁州者。
由高峣南上,为杨太史祠,祠南至华亭、太华,尽于罗汉,即碧鸡山南突为重崖者。
盖碧鸡山自西北亘东南,进耳诸峰由西南亘东北,两山相接,即西山中逊处,故大道从之,上置关,高峣实当水埠焉。
余南一里,饭太史祠。
又南过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山半得华亭寺。
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
由寺南侧门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陇入腋,共二里,东南升岭,岭界华亭、太华两寺中而东突者。
南逾岭,西折入腋凑间,上为危峰,下盘深谷,太华则高峙谷东,与行处平对。
然路必穷极西腋,后乃东转出。
腋中悬流两派坠石窟,幽峭险仄,不行此径不见也。
转峡,又东盘山嘴,共一里,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
又南一里,抵太华寺。
寺亦东向,殿前夹墀皆山茶,南一株尤巨异。
前廊南穿庑入阁,东向瞰海。
然此处所望犹止及草海,若潆潆浩荡观,当更在罗汉寺南也。
遂出南侧门,稍南下,循坞西入。
又东转一里半,南逾岭。
岭自西峰最高处东垂下,有大道直上,为登顶道。
截之东南下,复南转,遇石峰嶙峋南拥。
辄从其北,东向坠土坑下,共一里,又西行石丛中。
一里,复上蹑崖端,盘崖而南,见南崖上下,如峰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南北庵也。
披石隙稍下,一里,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
由此南下,为罗汉寺正殿;由此南上,为朝天桥。
桥架断崖间,上下皆嵌崖,此复崭崖中坠。
桥度而南,即为灵官殿,殿门北向临桥。
由殿东侧门下,攀崖蹑峻,愈上愈奇,而楼、供纯阳、而殿、供元帝、而阁、供玉皇、而宫名抱一,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
每上数十丈,得斗大平崖,辄杙空架隙成之。
故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
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横倚楼,楼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
并楼而坐,如倚危樯上,不复知有崖石下藉也。
抱一宫南削崖上,杙木栈,穿石穴,栈悬崖树,穴透崖隙,皆极险峭。
度隙,有小楼粘石端,寝龛炊灶皆具。
北庵景至此而极。
返下朝天桥,谒罗汉正殿。
殿后崖高百仞。
崖南转折间,泉方渟崖麓,乃朝天桥迸缝而下者,曰勺冷泉。
南逾泉,即东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隤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次第连缀。
真武宫之上,崖愈杰竦,昔梁王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为南庵尽处,上即穴石小楼也。
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
南绝壁下,有猗兰阁址。
还至正殿,东向出山门,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有村氓数十家,但网罟。
村南即龙王堂,前临水海。
由其后南循南崖麓,村尽波连,崖势愈出,上已过猗兰旧址。
南壁愈拓削,一去五里,黄石痕挂壁下,土人名为挂榜山。
再南则崖回嘴突,巨石垒空嵌水折成璺,南复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离奇,又开异境。
三里,下瞰海涯,舟出没石隙中,有结茅南涯侧者,亟悬仄径下,得金线泉。
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
水由盎门出,分注海。
海中细鱼溯流入洞,是名金线鱼。
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泉北半里,有大石洞,洞门东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倾莫可坠,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没处也。
门内石质玲透,裂隙森柱,俱当明处。
南入数丈辄暗,觅炬更南,洞愈崇拓。
共一里,始转而分东西向,东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极。
俱火炬不给,乃出。
上山返抱一宫。
问山顶黑龙池道,须北向太华中,乃南转。
然池实在山南金线泉绝顶,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
余辄从危崖历隙上,壁虽峭,石缝多棱,悬跃无不如意。
壁纹琼葩瑶茎,千容万变,皆目所未收。
素习者惟牡丹,枝叶离披,布满石隙,为此地绝遘,乃结子垂垂,外绿中红,又余地所未见。
土人以高远莫知采鉴,第曰山间野药,不辨何物也。
攀跻里余,遂蹑巅,则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平散竟地。
峰端践侧锷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
行峰顶四里,凌其上,为碧鸡绝顶。
顶南石萼骈丛,南坠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逊之,乃南尽海口山也。
绝顶东下二里,已临金线泉之上,乃于耸崖间观黑龙池而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译文
从省城出发,向西南方向走两里路后下船,两岸是平坦的田野,中间夹着水流。
走了十里后,田野消失,芦苇丛生,船在深绿色的芦苇间穿行,已经看不出是滇池的广阔水域,这里被称为草海,船道在草丛中非常狭窄,远远望去,西山像伸出的手臂向东延伸,陡峭的崖壁直插云霄,那就是罗汉寺,再向西走十五里到达高峣,于是下船登陆,高峣是西山中间的低洼处。
南北两山都环绕向东延伸,只有中间向西低洼,水流也向西逼近,有几百户人家依山傍水,这里是通往西边的大道。
向北走有傅园;从傅园向西走五里,是碧鸡关,这里是通往安宁州的大道。
从高峣向南走,是杨太史祠,祠南边是华亭、太华,尽头是罗汉寺,也就是碧鸡山向南突出的陡峭崖壁。
碧鸡山从西北向东南延伸,进耳诸峰从西南向东北延伸,两山相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间的低洼处,所以大道从这里经过,上面设有关卡,高峣实际上是水路的码头。
我向南走了一里,在太史祠吃了饭。
又向南经过一个村庄,然后向西南方向上山,走了三里,在半山腰找到了华亭寺。
寺庙朝东,背后靠着陡峭的山峰,草海就在寺庙前面。
从寺庙的南侧门出去,沿着寺庙南边向西走,向南越过支陇进入山腋,走了两里,向东南方向登上山岭,山岭是华亭寺和太华寺之间的分界线,向东突出。
向南越过山岭,向西拐入山腋的狭窄处,上面是陡峭的山峰,下面是深谷,太华寺则高高矗立在谷的东边,与我们所走的路相对。
然而,路必须一直走到西腋的尽头,然后才能向东转出。
山腋中有两股悬流坠入石窟,幽深险峻,如果不走这条路是看不到的。
转过峡谷,又向东绕过山嘴,走了一里,俯瞰下面的山谷中有一座寺庙,那是太平寺。
又向南走了一里,到达太华寺。
寺庙也是朝东,殿前的台阶两旁种满了山茶花,南边的一株尤其巨大奇异。
从前廊向南穿过庑殿进入阁楼,向东俯瞰草海。
然而,这里所能看到的还只是草海,如果想要看到更广阔的景象,应该去罗汉寺的南边。
于是从南侧门出去,稍微向南下坡,沿着山谷向西走。
又向东转了一里半,向南越过山岭。
山岭从西峰的最高处向东垂下,有一条大道直通山顶,是登顶的道路。
截断大道向东南下坡,再向南转,遇到石峰嶙峋向南延伸。
于是从石峰的北边向东下坡,进入一个土坑,走了一里,又在石丛中向西走。
走了一里,再次登上崖顶,沿着崖顶向南走,看到南边的崖壁上下,像蜂房燕窝一样,层层叠叠,仿佛要坠落,那都是罗汉寺的南北庵。
从石缝中稍微下坡,走了一里,到达北庵,已经出了文殊岩,这才找到正道。
从这里向南下坡,是罗汉寺的正殿;从这里向南上坡,是朝天桥。
桥架在断崖之间,上下都嵌在崖壁中,这里又是陡峭的崖壁中间坠下的地方。
过了桥向南走,就是灵官殿,殿门朝北,正对着桥。
从殿的东侧门出去,攀爬陡峭的崖壁,越往上越奇特,楼阁供奉纯阳,殿供奉元帝,阁供奉玉皇,宫名叫抱一,都朝东临海,嵌在悬崖之间。
每往上走几十丈,就会遇到一块斗大的平崖,都是用木头架在缝隙中建成的。
所以这些殿都不大,但点缀在云石之间,互相映衬,到这里才完全领略到水海的壮丽景色。
南边的崖壁上有一座亭子向前突出,北边的崖壁上横倚着一座楼,楼前有一株高大的柏树,枝叶在空中摇曳。
坐在楼中,就像倚靠在危险的桅杆上,完全感觉不到下面有崖石支撑。
抱一宫南边的陡峭崖壁上,架着木栈道,穿过石穴,栈道悬在崖壁的树上,石穴穿透崖壁的缝隙,都非常险峻。
穿过缝隙,有一座小楼粘在石头上,里面有寝龛和炊灶。
北庵的景色到这里达到了极致。
返回朝天桥,参拜罗汉寺的正殿。
殿后的崖壁高达百仞。
崖壁南边的转折处,泉水从崖麓涌出,那是朝天桥的缝隙中流下的,叫做勺冷泉。
向南越过泉水,向东南拐弯,上面的崖壁更加高耸,中间只有一条像腰带一样的潆坪,下面全是崩塌的崖壁,直插海底,坪间有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依次相连。
真武宫之上,崖壁更加高耸,昔日的梁王曾在这里避暑,所以又叫避暑台,是南庵的尽头,上面就是凿石而成的小楼。
再往南,庵虽然到了尽头,但崖壁还没有尽头,穹壁覆盖着云彩,重崖展开后又合拢。
南边的绝壁下,有猗兰阁的遗址。
回到正殿,向东出山门,一共转了八次弯,下了两里路到达山脚,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以捕鱼为生。
村南就是龙王堂,前面临着水海。
从龙王堂后面向南沿着南崖麓走,村庄尽头是连绵的波浪,崖壁的形势更加突出,上面已经过了猗兰阁的旧址。
南边的崖壁更加陡峭,走了五里,黄石痕挂在崖壁下,当地人称之为挂榜山。
再往南,崖壁回旋突出,巨石垒在空中,嵌在水里,形成裂缝,向南又分接屏壁,虽然不如前面的雄峭,但突兀离奇,又开辟了新的境界。
走了三里,俯瞰海涯,船在石缝中出没,有人在南涯边搭了茅屋,急忙从狭窄的小路下去,找到了金线泉。
泉水从西山腹中流出,外面分成三个门,大小像碗一样,中间是空洞,全是倾斜的巨石,无法进入。
水从碗口流出,分注到海中。
海中的小鱼逆流进入洞中,叫做金线鱼。
鱼的大小不超过四寸,中间肥美,首尾有一条金线,是滇池的珍味。
泉水北边半里,有一个大石洞,洞门向东俯瞰大海,就在大道下面,崖壁倾斜无法直接下去,必须绕到南边,才能蜿蜒进入,这就是之前看到的石缝中小船出没的地方。
洞内的石头质地玲珑剔透,裂缝像柱子一样密集,都在明亮的地方。
向南走几丈就变暗了,找火把继续向南,洞越来越高大开阔。
走了一里,洞开始转向东西方向,向东走三丈就停止了,向西走则深不可测。
火把不够用了,于是出来。
上山返回抱一宫。
询问山顶黑龙池的路,需要向北走到太华山中,然后向南转。
然而,黑龙池实际上是在山南金线泉的绝顶,因为这里崖壁高耸,石头险峻,不是攀爬可以到达的。
我于是从陡峭的崖壁缝隙中攀爬上去,崖壁虽然陡峭,但石缝多棱角,悬跃起来非常顺利。
崖壁上的纹路像琼花瑶草,千姿百态,都是我从未见过的。
我平时熟悉的只有牡丹,枝叶散开,布满石缝,这是此地独有的景象,结出的果实垂垂欲坠,外面绿色,里面红色,也是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的。
当地人因为山高路远,不知道采摘和鉴别,只说这是山间的野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攀爬了一里多,终于登上了山顶,石头像鳞片一样,像出水的青莲,平铺在地上。
从峰顶向南走,只有西南的一座山峰最高。
在峰顶走了四里,登上了最高处,那是碧鸡山的绝顶。
绝顶南边的石头像花萼一样密集,向南坠落又突起一座突兀的山峰,高度稍低一些,那是南边的海口山。
从绝顶向东下坡两里,已经到了金线泉的上方,于是在高耸的崖壁间观赏黑龙池后下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注解
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的一个高原湖泊,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
草海:滇池的一部分,因水草丰茂而得名,是滇池水域中较为浅显的区域,生态环境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罗汉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是昆明重要的宗教和文化遗址。
碧鸡关:古代昆明通往安宁州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是军事防御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杨太史祠:为纪念明代著名学者杨慎而建的祠堂,杨慎是明代重要的文学家、史学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华亭寺:位于昆明西山的一座古老寺庙,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
太华寺:昆明西山另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与华亭寺相邻,共同构成了西山宗教文化的重要部分。
太平寺:位于昆明西山的一座寺庙,以其宁静的环境和精美的建筑著称,是西山宗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线泉:昆明西山的一处著名泉水,泉水清澈,因水中游动的金线鱼而得名,是滇池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黑龙池:位于昆明西山山顶的一处天然水池,池水清澈,四周环境幽静,是西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从昆明省城出发,经过滇池、草海、罗汉寺、碧鸡关等地,最终到达西山的一系列行程。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理解。
首先,文章开篇即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滇池和草海的壮丽景色,通过‘两岸平畴夹水’、‘萑苇长成后的芦苇满泽’等描写,展现了滇池水域的广阔和草海的丰茂。这种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不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接着,作者通过对罗汉寺、碧鸡关、杨太史祠等历史遗迹的描述,展现了昆明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对罗汉寺的描写,‘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不仅突出了寺庙的险峻地理位置,也暗示了其作为宗教圣地的庄严与神圣。这种对历史遗迹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华亭寺、太华寺、太平寺等寺庙的描写,展现了昆明西山作为宗教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对太华寺的描写,‘殿前夹墀皆山茶,南一株尤巨异’,不仅突出了寺庙的美丽环境,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最后,文章通过对金线泉、黑龙池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西山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对金线泉的描写,‘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不仅突出了泉水的清澈和独特,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奇观的惊叹和赞美。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昆明西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理解。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昆明西山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