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原文
二月晦入潼关,三十五里,乃税驾停宿,税通“脱”西岳庙。
黄河从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南下,至潼关,折而东。
关正当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连华岳,惟此一线为东西大道,以百雉长而高大之城墙锁之。
舍此而北,必渡黄河,南必趋武关,而华岳以南,峭壁层崖,无可度者。
未入关,百里外即见太华屼出云表;及入关,反为冈陇所蔽。
行二十里,忽仰见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绝,而东西拥攒诸峰,俱片削层悬。
惟北面时有土冈,至此尽脱山骨,竞发为极胜处。
三月初一日入谒西岳神,登万寿阁。
向岳南趋十五里,入云台观。
觅导于十方庵。
由峪yǘ山谷口入,两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当其左。
循溪随峪行十里,为莎萝宫,路始峻。
又十里。为青柯坪,路少坦。
五里,过寥阳桥,路遂绝。
攀锁铁链上千尺幢,再上百尺峡。
从崖左转,上老君犁沟,过猢狲岭。
去青柯五里,有峰北悬深崖中,三面绝壁,则白云峰也。
舍之南,上苍龙岭,过日月岩。
去犁沟又五里,始上三峰足。
望东峰侧而上,谒玉女祠,入迎阳洞。
道士李姓者,留余宿。
乃以余晷guǐ日影,此即剩余时间上东峰,昏返洞。
初二日从南峰北麓上峰顶,悬南崖而下,观避静处。
复上,直跻峰绝顶。
上有小孔,道士指为仰天池。
旁有黑龙潭。
从西下,复上西峰。
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叶。
旁有玉井甚深,以阁掩其上,不知何故。
还饭于迎阳。
上东峰,悬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绝壑中,是为棋盘台。
既上,别道士,从旧径下,观白云峰,圣母殿在焉。
下到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
出青柯坪左上,有柸pēi渡庵、毛女洞;出莎萝坪右上,有上方峰;皆华之支峰也。
路俱峭削,以日暮不及登。
初三日行十五里,入岳庙。
西五里,出华阴西门,从小径西南二十里、出泓峪,即华山之西第三峪也。
两崖参天而起,夹立甚隘,水奔流其间。
循涧南行、倏而东折,倏而西转。
盖山壁片削,俱犬牙错入,行从牙罅中,宛转如江行调舱然。
二十里,宿于木柸。
自岳庙来,四十五里矣。
初四日行十里,山峪既穷,遂上泓岭。
十里,蹑其巅。
北望太华,兀立天表。
东瞻一峰,嵯峨特异,土人云赛华山。
始悟西南三十里有少华,即此山矣。
南下十里,有溪从东南注西北,是为华阳川。
溯川东行十里,南登秦岭,为华阴、洛南界。
上下共五里。
又十里为黄螺铺。
循溪东南下,三十里,抵杨氏城。
初五日行二十里,出石门,山始开。
又七里,折而东南,入隔凡峪。
西南二十里,即洛南县峪。
东南三里,越岭,行峪中。
十里、出山,则洛水自西而东,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
渡洛复上岭,曰田家原。
五里,下峪中,有水自南来入洛。
溯之入,十五里,为景村。
山复开,始见稻畦。
过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里,至草树沟。
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自岳庙至木柸,俱西南行,过华阳川则东南矣。
华阳而南,溪渐大,山渐开,然对面之峰峥峥高峻挺拔也。
下秦岭,至杨氏城。
两崖忽开忽合,一时互见,又不比木柸峪中,两崖壁立,有回曲无开合也。
初六日越岭两重,凡二十五里,饭坞底岔。
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
又东南十里,入商州界,去洛南七十余里矣。
又二十五里,上仓龙岭。
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
五里,下岭,两溪适合。
随溪行老君峪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于峪口。
初七日行五里,出峪。
大溪自西注于东,循之行十里,龙驹寨。
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偏僻之捷路,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意即不比潼关道中少。
溪下板船,可胜五石舟。
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
至小江口入汉者也。
遂趋觅舟。
甫定,雨大注,终日不休,舟不行。
初八日舟子以贩盐故,久乃行,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险,与建溪无异。
已而雨复至。
午抵影石滩,雨大作,遂泊于小影石滩。
初九日行四十里,过龙关。
五十里,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
其地北去武关四十里,盖商州南境矣。
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
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
又八十里,日才下午,榜人摇船的人以所带盐化迁柴竹,屡止不进。
夜宿于山涯之下。
初十日五十里,下莲滩。
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无不沾濡。
二十里,过百姓滩,有峰突立溪右,崖为水所摧,岌岌欲堕。
出蜀西楼,山峡少开,已入南阳淅川境,为秦、豫界。
三十里,过胡村。
四十里,抵石庙湾,登涯投店。
东南去均州,上太和,盖一百三十里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译文
二月的最后一天进入潼关,走了三十五里,便停车休息,税通“脱”西岳庙。
黄河从北方沙漠之地南下,到潼关,转向东流。
潼关正好位于黄河和山隘口之间,北面俯瞰黄河,南面连接华山,只有这一条路是东西大道,用百雉长而高大的城墙锁住。
离开这里向北,必须渡过黄河,向南必须走武关,而华山以南,峭壁层崖,无法通过。
未进入潼关,百里之外就能看到太华山高耸入云;进入潼关后,反而被山冈遮蔽。
走了二十里,忽然抬头看到芙蓉般的山峰,已经直接到达山下,不仅三峰秀美绝伦,而且东西两侧的山峰,都像刀削般层层悬立。
只有北面偶尔有土冈,到这里山骨尽脱,竞相展现出极美的景色。
三月初一进入西岳庙参拜西岳神,登上万寿阁。
向华山南面走十五里,进入云台观。
在十方庵寻找向导。
从山谷口进入,两侧崖壁直立,一条溪水从中流出,玉泉院在左边。
沿着溪水走十里,到达莎萝宫,路开始变得陡峭。
又走十里,到达青柯坪,路稍微平坦。
走五里,过了寥阳桥,路就断了。
攀着铁链上千尺幢,再上百尺峡。
从崖左转,上老君犁沟,过猢狲岭。
离开青柯坪五里,有一座山峰悬在北面的深崖中,三面是绝壁,这就是白云峰。
离开这里向南,上苍龙岭,过日月岩。
离开犁沟又五里,开始登上三峰脚下。
望着东峰侧面而上,参拜玉女祠,进入迎阳洞。
一位姓李的道士留我住宿。
于是利用剩余的时间上东峰,黄昏时返回洞中。
初二从南峰北麓上峰顶,悬着南崖而下,观看避静处。
再次上到峰顶。
上面有一个小孔,道士指为仰天池。
旁边有黑龙潭。
从西面下来,再次上西峰。
峰上的石头耸立,有石片覆盖在上面像荷叶。
旁边有玉井很深,用阁楼遮住,不知为何。
回到迎阳洞吃饭。
上东峰,悬着南崖而下,一个小台立在绝壑中,这就是棋盘台。
上去后,告别道士,从原路下来,观看白云峰,圣母殿在那里。
下到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忙出谷,摸黑走了三里,住在十方庵。
出青柯坪左上,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萝坪右上,有上方峰;都是华山的支峰。
路都很陡峭,因为天色已晚来不及攀登。
初三走十五里,进入岳庙。
向西走五里,出华阴西门,从小路向西南走二十里,出泓峪,这就是华山西面的第三峪。
两侧崖壁高耸入云,夹立非常狭窄,水奔流其间。
沿着涧水向南走,忽而东折,忽而西转。
因为山壁像刀削般,犬牙交错,行走在牙缝中,宛转如江行调舱。
走二十里,住在木柸。
从岳庙到这里,走了四十五里。
初四走十里,山峪走完后,便上泓岭。
走十里,登上山顶。
北望太华山,高耸入云。
东望一座山峰,高峻特异,当地人称为赛华山。
这才明白西南三十里有少华山,就是这座山。
向南走十里,有一条溪水从东南流向西北,这就是华阳川。
沿着川向东走十里,向南登上秦岭,这里是华阴和洛南的边界。
上下共五里。
又走十里到黄螺铺。
沿着溪水向东南下,走三十里,到达杨氏城。
初五走二十里,出石门,山开始开阔。
又走七里,转向东南,进入隔凡峪。
向西南走二十里,就是洛南县峪。
向东南走三里,越过山岭,行走在峪中。
走十里,出山,洛水从西向东流,这就是河南所渡的上游。
渡过洛水再上岭,叫田家原。
走五里,下到峪中,有水从南面流入洛水。
沿着水走十五里,到达景村。
山又开阔,开始看到稻田。
过了这里继续沿着水流进入南峪,向南走五里,到达草树沟。
山中空旷,天色已晚,借宿在山民家。
从岳庙到木柸,都是向西南走,过了华阳川就向东南了。
华阳以南,溪水渐大,山渐开阔,但对面的山峰依然高峻挺拔。
下秦岭,到杨氏城。
两侧崖壁忽开忽合,一时互见,又不像木柸峪中,两侧崖壁直立,有回曲无开合。
初六越过两重山岭,共二十五里,在坞底岔吃饭。
向西的路,就是去洛南的。
又向东南走十里,进入商州界,离洛南七十多里。
又走二十五里,上仓龙岭。
蜿蜒行走在岭上,两条溪水曲折夹着。
走五里,下岭,两条溪水汇合。
沿着溪水行走在老君峪中,走十里,暮雨忽至,投宿在峪口。
初七走五里,出峪。
大溪从西向东流,沿着溪水走十里,到达龙驹寨。
寨东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这是陕西省偏僻的捷径,马骡商货,不比潼关道中少。
溪下有板船,可以载五石舟。
水从商州西流到这里,经过武关南面,经过胡村。
到小江口流入汉水。
于是急忙寻找船只。
刚定下来,大雨倾盆,整日不停,船不能行。
初八船夫因为贩盐的缘故,很久才出发,雨后,溪水如奔马,两山夹着,曲折萦回,轰雷入地的险峻,与建溪无异。
不久雨又来了。
中午到达影石滩,雨下得很大,于是停泊在小影石滩。
初九走四十里,过龙关。
走五十里,北面一条溪水流入,这是武关的溪流。
这里北离武关四十里,是商州南境。
此时浮云已尽,丽日当空,山岚重叠竞秀。
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坐在船头,不觉欲仙。
又走八十里,日才下午,船夫用所带的盐换柴竹,屡次停下不走。
夜宿在山崖下。
初十走五十里,下莲滩。
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无不沾湿。
走二十里,过百姓滩,有山峰突立在溪右,崖被水冲得岌岌欲坠。
出蜀西楼,山峡稍微开阔,已进入南阳淅川境,是秦、豫边界。
走三十里,过胡村。
走四十里,到达石庙湾,登岸投店。
东南去均州,上太和,大约一百三十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注解
潼关:中国古代著名关隘,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岳庙:位于华山脚下的庙宇,供奉西岳华山神,是中国古代祭祀华山的重要场所。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中国北方多个省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华岳:即华山,中国五岳之一,以险峻著称,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太华:华山的别称,因其高大雄伟而得名。
万寿阁:华山上的建筑,供游客登高望远。
云台观:华山上的道教宫观,历史悠久,是华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十方庵:华山上的佛教寺庙,供游客休息和参拜。
玉泉院:华山上的道教宫观,以泉水清澈而得名。
莎萝宫:华山上的道教宫观,位于山腰,是登山的重要节点。
青柯坪:华山上的一个平台,地势较为平坦,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寥阳桥:华山上的桥梁,连接山间道路。
千尺幢:华山上的险峻路段,需攀爬铁链才能通过。
百尺峡:华山上的险峻路段,需攀爬铁链才能通过。
老君犁沟:华山上的险峻路段,传说是太上老君犁地形成的。
猢狲岭:华山上的险峻路段,因地形险要而得名。
白云峰:华山上的山峰,三面绝壁,景色壮丽。
苍龙岭:华山上的险峻路段,形似苍龙,是登山的重要通道。
日月岩:华山上的岩石景观,形似日月,是华山的著名景点之一。
玉女祠:华山上的道教宫观,供奉玉女神,是华山的著名景点之一。
迎阳洞:华山上的洞穴,供游客休息和参拜。
仰天池:华山上的小水池,位于山顶,传说是仙人仰天饮水的地方。
黑龙潭:华山上的水池,水深色黑,传说是黑龙栖息之地。
棋盘台:华山上的平台,形似棋盘,是华山的著名景点之一。
圣母殿:华山上的道教宫观,供奉圣母,是华山的著名景点之一。
柸渡庵:华山上的佛教寺庙,供游客休息和参拜。
毛女洞:华山上的洞穴,传说是毛女修炼的地方。
上方峰:华山上的山峰,是华山的支峰之一。
泓峪:华山的一个山谷,景色秀丽,是登山的重要通道。
木柸:华山上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赛华山:华山附近的一座山峰,因形似华山而得名。
少华:华山附近的一座山峰,是华山的支峰之一。
华阳川:华山附近的一条河流,流经华阴市。
秦岭: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横贯中国中部,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黄螺铺: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杨氏城: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石门: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隔凡峪:华山附近的一个山谷,景色秀丽,是登山的重要通道。
洛南县峪:华山附近的一个山谷,景色秀丽,是登山的重要通道。
洛水:华山附近的一条河流,流经洛南县。
田家原: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景村:华山附近的一个村庄,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草树沟:华山附近的一个山谷,景色秀丽,是登山的重要通道。
坞底岔: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商州:中国古代的一个州,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仓龙岭: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老君峪:华山附近的一个山谷,景色秀丽,是登山的重要通道。
龙驹寨: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武关:中国古代著名关隘,位于今陕西省丹凤县,是关中平原的南大门。
影石滩: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小影石滩: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龙关: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莲滩: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百姓滩: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蜀西楼: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南阳淅川: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石庙湾:华山附近的一个地名,是登山途中的休息点。
均州:中国古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太和: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日记-评注
这篇古文详细记录了作者从潼关出发,经过华山,最终到达南阳淅川的旅程。文章不仅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还详细记录了各个地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理解。
文章开篇即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势,黄河与华山的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作者通过对潼关的描述,展现了其作为古代军事要塞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后文的登山之旅奠定了基调。
在登华山的描述中,作者通过对沿途景点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华山的险峻与壮丽。从万寿阁到云台观,再到十方庵,作者不仅记录了这些地点的地理位置,还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介绍,赋予了这些地点更深的文化内涵。
文章中对华山的险峻路段如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华山的险峻与壮丽。作者通过对这些险峻路段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华山的自然景观,还通过对其历史传说的介绍,赋予了这些地点更深的文化内涵。
在描写华山的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沿途村庄、河流、山谷等的描写,展现了华山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从华阳川到秦岭,再到洛水,作者通过对这些地点的描写,展现了华山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多样性。
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通过对武关、龙关、莲滩等地的描写,展现了从华山到南阳淅川的旅程的艰辛与壮丽。作者通过对这些地点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还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介绍,赋予了这些地点更深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篇古文通过对沿途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理解。文章不仅记录了作者的旅程,还通过对沿途景点的描写,展现了华山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