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原文
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骑马出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
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yuè煮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下马,同僧无馀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其地去顶尚三里,余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
十六日五鼓,乘月上华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从寺右逾一岭,南下十里,至分水岭。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转,水石渐幽。又十里,过上方广寺,抵昙花亭,观石梁奇丽,若初识者。
十七日仍出分水岭,南十里,登察岭。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西下至龙王堂,其地为诸道交会处。南十里,至寒风阙。又南下十里,至银地岭,有智者塔已废。左转得大悲寺,寺旁有石,为智者拜经台。寺僧恒如为炊饭,乃分行囊从国清下至县,余与仲昭兄以轻装东下高明寺。寺为无量讲师复建,右有幽溪。溪侧诸胜曰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
十八日仲昭坐圆通洞,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循溪东下,抵螺溪。溯溪北上,两崖峭石夹立,树巅飞瀑纷纷。践石蹑流,七里,山回溪坠,已到石笋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从崖侧逾隙而下,反出石笋之上,始见一石矗立涧中,涧水下捣其根,悬而为瀑,亦水石奇胜处也。循溪北转,两崖愈峭,下汇为潭,是为螺蛳潭、上壁立而下渊深。攀崖侧悬藤,踞石遥睇其内。潭上石壁,中劈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窥其涯涘sì水边。最内两崖之上,一石横嵌,俨若飞梁。梁内飞瀑自上坠潭中,高与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齐也。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风阙之左,可逾岭而至。雨骤,不成行,还憩松风阁。
二十日抵天台县。
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尽天台以西之胜。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视丹霞层亘,浮屠佛塔标其巅,兀立于重岚攒翠间。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庐新整,不复似昔时凋敝。时急于琼台、双阙,不暇再蹑上岩,遂西越一岭,由小路七里,出落马桥。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岭。五里,上桐柏山。越岭而北,得平畴一围,群峰环绕,若另辟一天。桐柏宫正当其中,惟中殿仅存,夷、齐即伯夷、叔齐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黄冠久无住此者,群农见游客至,俱停耕来讯,遂挟一人为导。西三里,越二小岭,下层崖中,登琼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而俱危崖回绕。崖右之溪,从西北万山中直捣峰下,是为百丈崖。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卓立如柱,高与四围之崖等,即琼台也。台后倚百丈崖,前即双阙对峙,层崖外绕,旁绝附丽。登台者从北峰悬坠而下,度坳脊处咫尺,复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间。趾无所着也。从台端再攀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琼台之奇,在中悬绝壑,积翠四绕。双阙亦其外绕中对峙之崖,非由涧底再上,不能登也。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其窟奥。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饭桐柏宫,仍下山麓,南从小径渡溪,十里,出天台、关岭之官道。复南入小径,隙行十里,路左一峰兀立若天柱,问知为青山茁。又溯南来之溪十里,宿于坪头潭之旅舍。
十七日由坪头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陈氏。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岭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东即明岩也。令僮先驰,炊于明岩寺,余辈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悬崖盘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备。路右即大溪萦回,中一石突出如擎盖,心颇异之。既入寺,向僧索龙须洞灵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后,宏敞有余,玲珑未足。由洞右一上,视鹊桥而出。由旧路一里,右入龙须洞。路为莽棘所翳遮掩,上跻里许,如历九霄。其洞圆耸明豁,洞中斜倚一石,颇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顶有泉中洒,与宝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旧路口,东溯小溪,南转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环之,止东面八寸关通路一线。寺后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笋突起,虽不及灵芝之雄伟,亦具体而微精细小巧矣。饭后,由故道骑而驰三十里,返坪头潭。又北二十五里,过大溪,即西从关岭来者,是为三茅。又北五里,越小涧二重,直抵北山下,入护国寺宿焉。
十八日晨,急诣赶赴桃源。桃源在护国东二里,西去桐柏仅八里。昨游桐柏时,留为还登万年之道,故选寒、明。及抵护国,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万年,更可收九里坑之胜,于是又特趋桃源。初由涧口入里许,得金桥潭。由此而上,两山愈束,翠壁穹崖,层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穷,瀑布数丈,由左崖泻溪中。余昔来瀑下,路穷莫可上,仰视穹崖北峙,溪左右双鬟诸峰娟娟攒立,岚翠交流,几不能去。今忽从右崖丛莽中,寻得石径层叠,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拨
棘而上。磴级既尽,复叠石横栈,度崖之左,已出瀑上。
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磴俱绝,两瀑自岩左右分道下。
遥睇岩左犹有遗磴,从之,则向有累石为桥于左瀑上者,桥已中断,不能度。
睇瀑之上流,从东北夹壁中来,止容一线,可践流而入。
计其胜不若右岩之瀑,乃还,从大石间向西北上跻,抵峡窟下,得重潭甚厉,四面俱直薄迫近峡底,无可缘陟。
第从潭中西望,见石峡之内复有石峡,瀑布之上更悬瀑布,皆从西北杳冥深远而不可见的地方中来,至此缤纷乱坠于回崖削壁之上,岚光掩映,石色欲飞。
久之,还出层瀑下。
仲昭以觅路未得,方独坐观瀑,遂同返护国。
闻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云、通元二寺,入万年,路较近;特以秀溪胜,故饭后仍取秀溪道。
西行四里,北折入溪,溯流三里,渐转而东向,是为九里坑。
坑既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峰森立,路无可上。
由西岭攀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
又东北上数里,逾岭,山坪忽开,五峰围拱,中得万年寺,去护国三十里矣。
万年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地中古杉甚多。饭于寺。
又西北三里,逾寺后高岭。
又向西升陟岭角者十里,乃至腾空山。
下牛牯岭,三里抵麓。
又西逾小岭三重,共十五里,出会墅。
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
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
天台之溪,余所见者: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而注于海。
正南为寒风阙之溪,下至国清寺,会寺东佛陇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
国清之东为螺溪,发源于仙人鞋,下坠为螺蛳潭,出与幽溪会,由城东而入大溪者也;又东有楢溪诸水,余屐未经。
国清之西,其大者为瀑布水,水从龙王堂西流,过桐柏为女梭溪,前经三潭,坠为瀑布,则清溪之源也;又西为琼台、双阙之水,其源当发于万年寺东南,东过罗汉岭,下深坑而汇为百丈崖之龙潭,绕琼台而出,会于青溪者也;又西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东西交注,其源当出通元左右,未能穷也;又西为秀溪之水,其源出万年寺之岭,西下为龙潭瀑布,西流为九里坑,出秀溪东南而去。
诸溪自青溪以西,俱东南流入大溪。
又正西有关岭、王渡诸溪,余屐亦未经;从此再北有会墅岭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于新昌;再北有福溪、罗木溪,皆出天台阴即天台山北面,而西为新昌大溪,亦余屐未经者矣。
溪,亦余屐未经者矣。俱无甚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译文
1632年3月14日,我从宁海骑马出发,走了四十五里,晚上住在岔路口。岔路口的东南方向十五里是桑洲驿,那是通往台州郡的道路;西南方向十里是松门岭,那是通往天台山的道路。
15日,我渡过水母溪,登上松门岭,经过玉爱山,总共走了三十里,在筋竹岭庵吃饭,这里是宁海和天台的交界处。我爬上山冈走了三十多里,周围寂静无人烟,以前的弥陀庵也已经荒废。我下了一座山岭,在深山中找到一户人家,在石头上煮茶喝。又走了十多里,翻过山岭进入天封寺。天封寺位于华顶峰下,是天台山最幽静的地方。我下马,和僧人无馀一起上华顶寺,住在净因房,月色明亮。这里离山顶还有三里,我趁着月色独自上山,误登了东峰的望海尖,然后向西转,才找到通往华顶的路。回到寺庙时已经是深夜了。
16日五更时分,我趁着月色登上华顶,观看日出。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回到寺庙中烤干衣服。从寺庙右边翻过一座山岭,向南走了十里,到达分水岭。分水岭西边的水从石梁流出,东边的水从天封流出。沿着溪流向北转,水和石头渐渐变得幽静。又走了十里,经过上方广寺,到达昙花亭,看到石梁的奇丽景色,仿佛初次见到一般。
17日,我再次从分水岭出发,向南走了十里,登上察岭。察岭非常高,与华顶分别位于南北两界。我向西下到龙王堂,这里是多条道路的交汇处。向南走了十里,到达寒风阙。又向南走了十里,到达银地岭,智者塔已经荒废。我向左转找到大悲寺,寺旁有一块石头,是智者拜经台。寺僧恒如为我们做饭,我们分头行动,行李从国清寺下到县城,我和仲昭兄轻装东下高明寺。高明寺是无量讲师重建的,右边有幽溪。溪边的名胜有圆通洞、松风阁、灵响岩。
18日,仲昭坐在圆通洞,寺僧带我去探访石笋的奇景。沿着溪流向东下,到达螺溪。逆流而上,两岸峭石夹立,树顶飞瀑纷纷。我踩着石头涉水,走了七里,山回溪坠,已经到了石笋峰底,抬头看山峰无法辨认,因为被右边的山崖挡住了。我从山崖侧面的缝隙下去,反而到了石笋的上方,看到一块石头矗立在涧中,涧水冲击它的根部,形成瀑布,这也是水和石头的奇景。沿着溪流向北转,两岸的山崖更加陡峭,下面汇成一个潭,叫做螺蛳潭,上面壁立,下面深不见底。我攀着山崖侧面的藤蔓,坐在石头上远远地看潭内。潭上的石壁,中间劈成四叉,像交叉的道路。潭水很浅,看不到它的边缘。最里面的两座山崖上,有一块石头横嵌其中,像一座飞桥。桥内的瀑布从上面坠入潭中,高度和石梁相当。四周的山崖重重环绕,可以远远地看,但无法接近,不是石梁能比的。上面有”仙人鞋”,在寒风阙的左边,可以翻过山岭到达。突然下起大雨,无法继续前行,我回到松风阁休息。
20日,我到达天台县。
到4月16日,我从雁宕返回,游览了天台以西的所有名胜。向北走了七里,到达赤城山脚下,抬头看到丹霞层层叠叠,佛塔矗立在山顶,屹立在重重山岚和翠绿之间。向上走了一里,到达中岩,岩中的佛寺刚刚整修过,不再像以前那样破败。当时我急着去琼台和双阙,没有时间再爬上岩顶,于是向西翻过一座山岭,沿着小路走了七里,出了落马桥。又走了十五里,向西北方向到达瀑布山左边,登上山岭。走了五里,上了桐柏山。翻过山岭向北,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四周群峰环绕,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桐柏宫正好位于其中,只有中殿还存在,伯夷、叔齐的两尊石像还在右室,雕刻非常古老,是唐代以前的文物。道士已经很久没有住在这里了,农民们看到游客到来,都停下耕作来询问,我们便请一个人做向导。向西走了三里,翻过两座小山岭,下到层崖中,登上琼台。一座山峰突兀地俯瞰着深坑,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崖环绕。山崖右边的溪流,从西北的万山中直冲到峰下,这就是百丈崖。崖根的涧水流到琼台脚下,形成一泓深碧的潭水,叫做百丈龙潭。峰前又突起一座山峰,像柱子一样矗立,高度和四周的山崖相当,这就是琼台。琼台后面靠着百丈崖,前面是双阙对峙,四周山崖环绕,旁边没有依附的东西。登上琼台的人从北峰悬坠而下,走过坳脊处,再攀着树枝向上爬,都在削石流沙之间,脚没有地方可以踩。从琼台顶端再攀着山崖向南下,有一块石头突起,中间有个窟窿,像凿出来的龛,叫做仙人坐。琼台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悬在绝壑之中,四周环绕着翠绿的山峰。双阙也是它外围对峙的山崖,如果不从涧底再上去,是无法登上的。我记得二十年前,和云峰从桃源来,沿着外涧进入,没有深入探索它的奥秘。现在终于从崖顶俯瞰,高深之处都一览无余了。在桐柏宫吃过饭后,我们下山,向南沿着小径渡过溪流,走了十里,出了天台和关岭的官道。又向南进入小径,走了十里,路左边有一座山峰像天柱一样矗立,问后知道是青山茁。又沿着南来的溪流走了十里,住在坪头潭的旅舍。
17日,从坪头潭向西南走了八里,到达江司陈氏。渡过溪流向左走,又走了八里,向南转入山中。爬过两座小山岭,又走了六里,在重溪回合的地方,突然看到一座高耸的石岩,南边是寒岩,东边是明岩。我让仆人先走,去明岩寺做饭,我们则向南前往寒岩。路左边都是悬崖盘列,中间有一个洞。洞前有一只石兔蹲伏,口耳俱全。路右边是大溪萦回,中间有一块石头像擎盖一样突出,我心里觉得很奇怪。进入寺庙后,向僧人索要龙须洞的灵芝石,就是这块石头。寒岩在寺庙后面,非常宽敞,但不够玲珑。从洞右边上去,看到鹊桥后出来。沿着旧路走了一里,向右进入龙须洞。路被莽棘遮掩,向上爬了一里多,仿佛经历了九霄。洞内圆耸明豁,洞中斜倚着一块石头,很像雁宕的石梁,而梁顶有泉水洒下,和宝冠的芭蕉洞如出一辙。下山后,回到旧路口,向东沿着小溪,向南转入明岩寺。寺庙在岩中,四周都是石崖环绕,只有东面有一条八寸宽的通路。寺庙后面的洞非常幽深,洞右边有一根石笋突起,虽然不如灵芝雄伟,但也小巧精致。吃过饭后,我们沿着原路骑马走了三十里,返回坪头潭。又向北走了二十五里,渡过大溪,这是从关岭来的溪流,叫做三茅。又向北走了五里,越过两条小涧,直接到达北山下,进入护国寺住宿。
18日早晨,我急忙赶往桃源。桃源在护国寺东边二里,西边离桐柏只有八里。昨天游览桐柏时,我留了一条路作为返回登万年的道路,所以选择了寒岩和明岩。到了护国寺后,知道西边有秀溪,从这里进入万年,还可以欣赏九里坑的胜景,于是我又特意前往桃源。最初从涧口进入一里多,找到金桥潭。从这里向上,两边的山越来越狭窄,翠壁穹崖,层层叠叠,曲折蜿蜒,一条溪流在中间。逆流而上,经过三个转弯后溪流到了尽头,瀑布从左边山崖泻入溪中。我以前来过瀑布下,路到了尽头无法再上去,抬头看到穹崖北峙,溪流左右的双鬟诸峰娟娟攒立,岚翠交流,几乎舍不得离开。今天忽然从右边山崖的丛莽中,找到一条层叠的石径,于是来不及叫仲昭,冒着雨拨开荆棘前行。
沿着荆棘向上攀登。石阶走完后,又堆砌石头形成横栈,穿过悬崖的左侧,已经到达瀑布的上方。
再向上游走,直接到达北岩下,小路和石阶都断了,两道瀑布从岩石的左右两侧分别流下。
远远望去,岩石左侧还有遗留的石阶,沿着它走,发现原来在左侧瀑布上方有堆砌石头形成的桥,但桥已经中断,无法通过。
看瀑布的上游,从东北方向的夹壁中流出,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以踩着水流进入。
考虑到这里的景色不如右侧岩石的瀑布,于是返回,从大石头之间向西北方向攀登,到达峡谷底部,发现一个非常险峻的深潭,四面都紧贴着峡谷底部,无法攀爬。
只是从潭中向西望去,看到石峡内还有石峡,瀑布上方还有瀑布,都是从西北方向遥远而不可见的地方流来,到这里纷纷坠落在回崖削壁之上,山间的光芒映照,石头的颜色仿佛要飞起来。
过了很久,才从层层瀑布下返回。
仲昭因为找不到路,正独自坐着看瀑布,于是我们一起返回护国寺。
听说桃源溪口也有路可以登上慈云寺和通元寺,进入万年寺,这条路比较近;但因为秀溪的景色更美,所以饭后仍然选择走秀溪的路。
向西走四里,向北转入溪流,逆流而上三里,逐渐转向东,这就是九里坑。
九里坑走到尽头,一道瀑布从东崖上坠下,上面乱峰林立,没有路可以上去。
从西岭攀登,绕到它的北面,回头看瀑布的背面,石门双插,里面有一个龙潭。
又向东北方向走了几里,翻过山岭,山坪突然开阔,五座山峰环绕,中间是万年寺,距离护国寺三十里。
万年寺位于天台的西境,正对着天封寺,石梁在中间。这里有很多古老的杉树。在寺里吃了饭。
又向西北走了三里,翻过寺后的高岭。
又向西攀登岭角十里,到达腾空山。
下牛牯岭,三里到达山脚。
又向西翻过三重小岭,共十五里,出了会墅。
大道从南边来,看到天姥山在里面,已经越过它,以为会墅是平地。
又向西北下三里,逐渐形成溪流,沿着溪流走五里,住在班竹旅舍。
天台的溪流,我所见到的:正东是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的南面,有分水岭,不太高;西流是石梁,东流经过天封,绕过摘星岭向东,流出松门岭,由宁海注入大海。
正南是寒风阙的溪流,下到国清寺,与寺东佛陇的水汇合,由城西流入大溪。
国清寺的东面是螺溪,发源于仙人鞋,下坠为螺蛳潭,流出与幽溪汇合,由城东流入大溪;再东面有楢溪等水流,我没有去过。
国清寺的西面,最大的是瀑布水,水从龙王堂西流,经过桐柏成为女梭溪,前面经过三潭,坠为瀑布,是清溪的源头;再西面是琼台、双阙的水,其源头应该在万年寺东南,东过罗汉岭,下深坑汇为百丈崖的龙潭,绕过琼台流出,与青溪汇合;再西面是桃源的水,其上流有重瀑,东西交注,其源头应该在通元左右,未能穷尽;再西面是秀溪的水,其源头在万年寺的岭上,西下为龙潭瀑布,西流为九里坑,流出秀溪向东南而去。
诸溪自青溪以西,都向东南流入大溪。
再正西有关岭、王渡等溪流,我也没有去过;从这里再北有会墅岭的溪流,也是正西的水,向西北注入新昌;再北有福溪、罗木溪,都发源于天台北面,向西为新昌大溪,我也没有去过。
溪流,我也没有去过。都没有什么特别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注解
壬申:1632年,明朝崇祯五年。
宁海:浙江省的一个县,位于天台山东侧。
桑洲驿:古代驿站名,位于今浙江省宁海县桑洲镇,是通往台州的道路。
台郡:指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
松门岭: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水母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玉爱山:位于宁海县与天台县交界处的一座山。
筋竹岭庵:位于宁海县与天台县交界处的一座庵堂。
弥陀庵: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庵堂,已废弃。
天封寺:位于天台山华顶峰下的一座寺庙。
华顶寺:位于天台山华顶峰上的一座寺庙。
净因房:华顶寺中的一间僧房。
分水岭: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山岭,岭西的水流向石梁,岭东的水流向天封。
上方广寺: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寺庙。
昙花亭:位于天台山的一座亭子,以观赏石梁奇景而闻名。
察岭: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山岭,与华顶峰分南北界。
龙王堂: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寒风阙: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银地岭: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山岭,智者塔已废弃。
智者塔: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塔,纪念智者大师。
大悲寺: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寺庙,寺旁有智者拜经台。
国清:指国清寺,位于天台山的一座著名寺庙。
高明寺:位于天台山的一座寺庙,由无量讲师复建。
幽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圆通洞:位于幽溪旁的一处洞穴。
松风阁:位于幽溪旁的一座阁楼。
灵响岩:位于幽溪旁的一处岩石景观。
螺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石笋峰:位于螺溪旁的一座山峰,以石笋奇景闻名。
螺蛳潭:天台山的一处潭水。
仙人鞋: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赤城:指赤城山,位于天台县的一座山峰。
丹霞:指赤城山的丹霞地貌。
浮屠:指佛塔。
中岩:位于赤城山的一处岩石景观。
琼台: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双阙: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桐柏山:位于天台县的一座山峰。
桐柏宫:位于桐柏山的一座道观。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商朝末年的两位贤人。
黄冠:指道士。
百丈崖: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百丈龙潭:位于百丈崖下的一处深潭。
仙人坐:位于琼台旁的一处岩石景观。
青山茁:位于天台县的一座山峰。
坪头潭:位于天台县的一处潭水景观。
江司陈氏:位于天台县的一处村落。
寒岩:位于天台山的一处岩石景观。
明岩:位于天台山的一处岩石景观。
龙须洞:位于寒岩旁的一处洞穴。
灵芝石:位于龙须洞内的一处岩石景观。
鹊桥:位于寒岩旁的一处岩石景观。
三茅:指三茅山,位于天台县的一座山峰。
护国寺:位于天台县的一座寺庙。
桃源: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金桥潭:位于桃源内的一处潭水景观。
九里坑: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磴级:石阶,指山路上用石头铺设的台阶。
栈:栈道,指在山崖上修建的狭窄通道。
瀑:瀑布,指水流从高处垂直落下的自然景观。
蹊磴:小路和石阶,指山间的小路和石阶。
睇:看,指远望。
杳冥:深远而不可见的地方,指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岚光:山间的雾气与阳光,指山间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的景象。
石色欲飞:形容石头的颜色鲜艳,仿佛要飞起来。
重潭:深潭,指水深的潭。
龙潭:传说中有龙居住的深潭,常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石门:天然形成的石质门户,常指山间的狭窄通道。
古杉:古老的杉树,指年代久远的杉树。
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的一座山,以神话传说闻名。
会墅:地名,指浙江省新昌县的一个地方。
华顶:天台山的最高峰。
石梁:天台山的一处著名景点,以天然石桥闻名。
天封: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国清寺:天台山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
楢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桐柏: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女梭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罗汉岭: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青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通元: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秀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关岭: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王渡:天台山的一处地名。
新昌:浙江省的一个县,位于天台山西侧。
福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罗木溪:天台山的一条溪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1632年三月十四日至四月十八日期间,从宁海出发,经过天台山,最终返回天台县的旅行经历。徐霞客以其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展现了明代浙江地区的山水之美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首先,徐霞客的游记具有极高的地理学价值。他详细记录了每天的行程、所经之地、山川地貌、河流走向等,为后人研究明代浙江地区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他提到‘分水岭’时,明确指出‘岭西之水出石梁,岭东之水出天封’,这种对地理分水岭的精确描述,体现了徐霞客对地理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其次,徐霞客的游记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他在描述天台山的景色时,多次使用‘奇丽’、‘幽绝’、‘峭石夹立’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天台山的险峻与壮美。特别是在描写‘石梁’和‘螺蛳潭’时,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水石相激的奇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徐霞客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此外,徐霞客的游记还反映了明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他在天台山游览了多座寺庙,如天封寺、华顶寺、大悲寺等,并与僧人互动,展现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他在华顶寺‘乘月独上’华顶,观日出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他的探险精神,也反映了佛教寺庙作为修行和观景胜地的双重功能。
最后,徐霞客的游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他在游记中提到了一些已经废弃的寺庙和塔,如‘弥陀庵’和‘智者塔’,这些记载为研究明代佛教建筑的兴衰提供了线索。同时,他在游记中提到的‘夷、齐’石像,也为研究明代对古代贤人的纪念方式提供了参考。
总的来说,徐霞客的这段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详实的记录,展现了明代浙江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游览天台山时的所见所感。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观察力,生动地描绘了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尤其是瀑布、溪流和山路的壮丽景象。
首先,徐霞客对天台山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通过‘磴级’、‘栈’、‘瀑’等词语,勾勒出了山路的险峻和瀑布的壮丽。特别是对瀑布的描写,‘两瀑自岩左右分道下’,‘瀑布之上更悬瀑布’,展现了瀑布的多层次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徐霞客对天台山的溪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列举了天台山的众多溪流,如‘水母溪’、‘石梁’、‘寒风阙之溪’、‘螺溪’等,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流向和交汇处。这不仅展示了天台山水系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徐霞客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
此外,徐霞客在游记中还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他通过‘岚光掩映,石色欲飞’等诗句般的语言,表达了对山间雾气、阳光和石头色彩的赞美。这种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使得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
最后,徐霞客的游记还体现了他的探险精神和对未知的渴望。他在文中多次提到‘屐未经’的地方,表达了对未探索区域的向往。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徐霞客作为一位伟大旅行家的核心品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天台山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徐霞客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体验。通过他的笔触,读者仿佛置身于天台山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