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原文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

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

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

去数里,访知在山顶。

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

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

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

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

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

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

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

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

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译文

癸丑年三月最后一天,我从宁海出发,出了西门。云散开了,太阳明亮,人和山景都显得很高兴。走了三十里,到了梁隍山。听说这里有老虎出没,每个月都会伤到几十个人,于是我们决定在这里过夜。

四月初一早上下了雨。走了十五里,路分岔了,马头转向西边的台山,天气渐渐放晴。又走了十里,到了松门岭,山路陡峭,路面湿滑,我们下马步行。从奉化来,虽然翻过了几座山,但都是沿着山脚走;到这里开始在山脊上迂回攀爬。雨后初晴,泉水声和山色不断变化,翠绿的山丛中杜鹃花盛开,让人忘记了攀爬的辛苦。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了饭。山顶上到处种着麦子。从筋竹岭南行,就是通往国清寺的大路。正好有国清寺的僧人云峰一起吃饭,他说从这里到石梁,山路险峻,路程长,行李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重担留在国清寺等我们。我同意了,让挑夫跟着云峰去国清寺。我和莲舟上人一起走了五里,过了筋竹岭。岭旁有很多矮松,树干弯曲,根叶苍翠,都是我们阊门盆中的植物。又走了三十多里,到了弥陀庵。上下都是高山,深山荒凉寂静,怕有老虎,所以草木都被烧掉了。泉水轰鸣,风吹动,路上没有其他旅人。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路荒凉且长,正好在中间,可以吃饭和住宿。

初二日饭后,雨终于停了。于是我们越过积水,攀登山岭,溪水和石头渐渐变得幽静,走了二十里,傍晚到了天封寺。躺在床上想着早上登上峰顶,以晴朗的天气为缘,因为连日来都是晚晴,没有早晨的晴天。到了五更天,梦中听到满天星星,高兴得睡不着。

初三日早晨起来,果然阳光灿烂,决定登顶。走了几里,到了华顶庵;又走了三里,快到山顶时,是太白堂,没什么可看的。听说堂左下方有黄经洞,于是从小路走。走了二里,俯视看到一块突出的石头,觉得很秀美。到了那里,发现一个僧人结庵在前,怕风从洞里来,用石头堆砌堵住了洞口,非常惋惜。又上到太白堂,沿着路登上绝顶。荒草茂密,山高风冷,草上结了寸许的霜,四周山色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剔透。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寒限制了吧。

仍然下到华顶庵,过了池边的小桥,翻过三座山岭。溪水回绕,山峦合抱,树木和石头都很美丽,每转一个弯都有新的奇景,非常满足。走了二十里,过了上方广,到了石梁,在昙花亭礼佛,没时间细看飞瀑。下到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在天际。听说断桥、珠帘更胜一筹,僧人说饭后走还来得及往返,于是从仙筏桥向山后走。翻过一座山岭,沿着山涧走了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是断桥,两块石头斜合,水碎迸在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块石头对峙如门,水被门束住,势头很猛;下层潭口很宽,泻处如门槛,水从坳中斜下。三级都有几丈高,每一级都很神奇,但沿着级而下,转弯处被遮挡,不能一眼看尽,又走了一里多,是珠帘水,水倾下处很平阔,势头散缓,滔滔汩汩。我赤脚跳在草丛中,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跟上。夜色四起,才返回。停在仙筏桥,看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乎不想睡觉。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没时间吃早饭,就沿着仙筏桥上了昙花亭,石梁就在亭外。梁宽一尺多,长三丈,架在两山坳间。两股飞瀑从亭左来,到桥下合流坠下,雷轰河隤,下瞰深潭,毛骨悚然。梁的尽头被大石隔断,不能到达前山,于是返回。过了昙花亭,进了上方广寺。沿着寺前的溪水,又到了隔山的大石上,坐着看石梁。被下寺的僧人催促吃饭,才离开。饭后,走了十五里,到了万年寺,登上藏经阁。阁有两层,有南北两藏经书。寺前后有很多古杉树,都有三人合抱粗,鹤在上面筑巢,声音嘹亮清远,也是山中的一种清响。这天,我想去桐柏宫,找琼台、双阙,路多迷津,于是决定去国清寺。国清寺离万年寺四十里,中间经过龙王堂。每下一座山岭,我以为已经到了平地,下了几重后,势头还没停止,才意识到华顶之高,离天不远!傍晚,到了国清寺,和云峰相见,像遇到老朋友一样,商量探奇的顺序。云峰说:“名胜没有比两岩更好的了,虽然远,但可以骑马去。先去两岩,然后步行到桃源,到桐柏,翠城、赤城,可以一览无余。”

初五日有雨的样子,不管它,取道寒、明两岩,从寺向西门找马。马到了,雨也到了。走了五十里到了步头,雨停了,马走了。走了二里,进了山,山峰和水相映,树木秀丽,石头奇特,心情很愉快。一条溪水从东阳来,势头很急,像曹娥江一样大。四周没有筏子,背着仆人涉水。水深过膝,渡过一条山涧,几乎用了一个时辰。走了三里,到了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隐居的地方,两山回曲,《志》上说的八寸关。进了关,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几丈,宽能容纳几百人。洞外,左边有两块岩石,都在半壁;右边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距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正好与左岩相对,堪称奇绝。出了八寸关,又上了一块岩石,也是向左。来时仰望如一条缝隙,登上去后,明亮宽敞,能容纳几百人。岩中有一口井,叫仙人井,浅而不枯竭。岩外有一块特石,高几丈,上面分叉如两人,僧人指为寒山、拾得。进了寺。饭后云阴散去,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着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走了六七里到了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很多。岩半有一个洞,宽八十步,深一百多步,平展明朗。沿着岩石走,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块石头对耸,下分上连,是鹊桥,也可以与方广石梁争奇,只是少了飞瀑直下。回到僧舍吃饭,找筏子渡过一条溪水。沿着溪水走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里面有很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到了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急,旁边没有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只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从寒岩走了十五里到了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弃,当地人茫然无知。跟着云峰在曲路中莽行,太阳已落,竟然没有住宿的地方,于是又问到了坪头潭。潭离步头只有二十里,现在从小路走,反而迂回了三十多里。住宿。真是桃源误人啊。

初七日从坪头潭走曲路中三十多里,渡过溪水进了山。又走了四五里,山口渐渐变窄,有个馆叫桃花坞。沿着深潭走,潭水澄碧,飞泉从上面注入,是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都是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概胜在寒、明两岩之间。

溪涧的尽头,道路断绝,一条瀑布从山坳中倾泻而下,气势非常磅礴。

从饭馆出来,沿着山洼向东南方向行走,越过两座山岭,寻找所谓的“琼台”和“双阙”,竟然没有人知道。

走了几里路,才打听到它们在山顶。

与云峰一起沿着山路攀爬,终于到达了山顶。

从山顶往下看,峭壁环绕,景色如同世外桃源,而翠绿的峭壁高达万丈,景色更加壮丽。

山峰的顶端中断,形成了双阙;双阙之间环绕的地方,就是琼台。

琼台三面都是绝壁,后面转弯就连接着双阙。

我在对面的双阙,天色已晚,来不及再次攀登,但美景已经在这一天尽收眼底。

于是下山,从赤城后面返回国清,总共走了三十里路。

初八日离开国清,从山后五里处登上赤城。

赤城的山顶圆壁特别突出,远远望去像一座城池,而石头的颜色微微发红。

岩洞被僧舍杂乱地占据,完全掩盖了天然的美景。

所谓的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注解

琼台:琼台通常指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指山中的一处高台,因其位置险峻、景色优美而得名。

双阙:双阙原指古代宫殿前的两座高台,这里用来形容山峰中断形成的两个高峰,形似宫阙。

赤城:赤城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天台县,因山石呈赤色而得名,是道教名山之一。

玉京洞:玉京洞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指赤城山上的一个洞穴。

金钱池:金钱池可能是指赤城山上的一个水池,因其形状或传说而得名。

洗肠井:洗肠井可能是指赤城山上的一个井,传说有洗涤心灵或身体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次登山探险的经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文章开篇即以‘涧穷路绝’四字,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险峻和探险的艰难,随后通过‘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的描写,展现了山中瀑布的壮观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寻找‘琼台’和‘双阙’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困难,但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成功登顶。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追求,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文章中对‘琼台’和‘双阙’的描写,充满了神话色彩和想象力,使这些自然景观具有了超越现实的美感。‘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的描写,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仙境。

最后,作者在赤城山的游览中,虽然对一些人文遗迹如‘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等感到失望,认为‘俱无甚奇’,但这种失望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纯粹追求和对人文遗迹的批判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探险精神的颂扬,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通过对这些景观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传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