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原文
天花菜,出此则绝种矣。
由此,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
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
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译文
天花菜,一旦离开这里就会绝种。
从这里开始,两边的山崖像屏风一样排列,像鼎一样对峙,雄伟陡峭,形态各异,这样的景象延续了十里。
在陡峭的石崖中间,层层楼阁高耸而起,那就是悬空寺,石壁尤其奇特。
这里是北台的外护山,如果不从这里出去,几乎无法领略台山的神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注解
五台: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文殊菩萨的道场闻名。
龙泉关:位于河北省阜平县,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要地。
文殊舍利塔:位于五台山南台顶,供奉文殊菩萨舍利的塔,是五台山的重要佛教建筑之一。
万年冰:指五台山北台顶的常年不化的冰层,因其存在时间长而得名,是五台山的一大奇观。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上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口。
天花菜:天花菜是一种传说中的植物,据说只生长在特定的神秘地点,一旦离开该地便会绝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花菜常被用来象征稀有和珍贵的事物。
悬空寺:悬空寺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寺庙建于悬崖之上,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险峻的地理位置闻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北台:北台指的是五台山的北台顶,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北台顶是五台山的最高峰,海拔3058米,是佛教徒朝圣的重要地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评注
本文是一篇游记,详细记录了作者在1633年七月至八月间从北京出发,前往五台山的旅行经历。文章不仅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还涉及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
文章开篇即点明时间和地点,随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阜平到五台山的沿途景色。作者通过对山势、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五台山地区的壮丽山水。特别是对瀑布的描写,虽因天旱而无瀑,但通过‘瀑痕犹在削坳间’的细腻刻画,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瀑布的磅礴气势。
在文化内涵方面,文章多次提到佛教建筑和传说,如文殊舍利塔、千佛洞等,反映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作者通过对这些佛教建筑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五台山的宗教氛围,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敬仰。
艺术特色方面,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尤其是对山势、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刻画,充满了诗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如‘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势的雄伟壮丽。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对沿途关隘、寺庙、山峰的详细记录,为后人研究明清时期的交通、地理、宗教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对龙泉关、雁门关等古代关隘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军事防御体系。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五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相结合的画卷。首先,提到‘天花菜’,这种传说中的植物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暗示了这片土地的独特与珍贵。天花菜的绝种特性,象征着这片区域的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为后文的自然景观描写奠定了基调。
接着,作者以‘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来形容两座高耸的崖壁,如同屏风般并列,气势雄伟,峭壁陡峭,形态万千。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赞美。‘如是者十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景观的连绵不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石崖悬绝之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悬空寺的出现,为这幅自然画卷增添了人文气息。悬空寺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险峻的地理位置,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深远影响。‘石壁尤奇’则进一步强调了悬空寺所在环境的险峻与奇特。
最后,作者提到‘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北台作为五台山的最高峰,是佛教徒朝圣的重要地点。这段文字不仅点明了悬空寺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五台山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崇拜,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悟五台山的神圣与灵性。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人文建筑的独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