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原文
路驿西十里,有石所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所,秋游鲤湖”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兴遂行。以横路去此尚十五里,乃宿榆溪。
十一日至波黎铺,即从小路为石所游。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岭。又五里,渡溪,即石所南麓。循麓西转,仰见峰顶丛崖,如攒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楼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颇峻,遂短衣历级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阴翳,虬枝老藤,盘结危石倚欹崖之上,啼猿上下,应答不绝。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挺拔高远凌虚,无与为对。亭当山之半。再折,石级巍然直上,级穷,则飞岩檐覆垂半空。再上两折,入石洞侧门,出即九仙阁,轩敞雅洁。左为僧庐,俱倚山凌空,可徙倚凭眺。阁后五六峭峰离立,高皆数十丈,每峰各去二三尺。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顶。松偃藤延,纵目成胜。僧供茗芳逸,山所产也。侧径下,至垂岩,路左更有一径。余曰:“此必有异,”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出横路而返。
是游也,为日六十有三,历省二,经县十九,府十一,游名山者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译文
从路驿向西十里,有一座石所山,那里的岩石非常壮观,也是九仙祈梦的地方。福建有句俗语说“春天游石所,秋天游鲤湖”,虽然现在不是那个季节,但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兴致勃勃地出发了。因为横路离这里还有十五里,所以当晚就住在榆溪。
十一日到达波黎铺,便从小路前往石所山游玩。向西走了五里山路,翻过一座小山岭。又走了五里,渡过一条小溪,就到了石所山的南麓。沿着山麓向西转,抬头看见峰顶上的丛崖,像聚集在一起又像被劈开一样。向西北走了很久,有一座楼靠山而建,面向西方,那就是登山的道路。石阶相当陡峭,于是穿着短衣一级一级地往上爬。石阶路曲折蜿蜒,树木和石头遮蔽了阳光,弯曲的树枝和老藤盘结在危险的岩石上,倚靠在倾斜的崖壁上,猿猴上下啼叫,互相呼应不断。忽然有一座亭子突兀地矗立在危险的岩石上,高耸挺拔,凌空而立,没有与之相匹敌的。亭子位于山的半腰。再转一个弯,石阶巍然直上,走到石阶尽头,飞岩像屋檐一样垂在半空中。再往上走两个弯,进入石洞的侧门,出来就是九仙阁,宽敞明亮,雅致整洁。左边是僧人的住处,都靠山而建,凌空而立,可以倚靠在那里眺望。阁后有五六座陡峭的山峰分立,每座都有几十丈高,每座山峰之间相隔二三尺。山峰之间的石壁像刀削一样,路在石壁的缝隙中曲折蜿蜒,可以透过缝隙看到各座山峰的顶部。松树低垂,藤蔓延伸,放眼望去,景色非常美丽。僧人提供的茶香清新,是山上出产的。从侧面的小路下去,到了垂岩,路的左边还有一条小路。我说:“这里一定有特别之处。”果然有一个石洞嵌在空中。穿过石洞下去,就到了半山亭。下山后,从横路返回。
这次旅行,一共用了六十三天,经过两个省,十九个县,十一个府,游览了三座名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注解
峨眉: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佛教文化闻名。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山水甲天下著称,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太华: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以险峻著称。
恒岳: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中国五岳之一,以道教文化闻名。
罗浮:位于广东省博罗县,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
衡岳: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以佛教文化闻名。
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以瀑布群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九漈: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瀑布群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江郎三石: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以三块巨石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枫亭荔枝:枫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盛产荔枝闻名。
江山之青湖: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以湖水清澈闻名。
江郎山: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以三块巨石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石门街: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以石门闻名。
雁宕灵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以奇峰怪石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黄山石笋: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以奇峰怪石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缙云鼎湖: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以湖泊和奇峰怪石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步虚山: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以奇峰怪石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兴化府: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是明清时期的府治所在地。
莆郡:即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以盛产荔枝闻名。
莒溪: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溪流和瀑布闻名。
鲤湖:福建省的一个著名湖泊,秋季景色宜人,是旅游胜地。
九仙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祭祀九仙闻名。
蓬莱石: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奇石闻名。
雷轰漈: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瀑布闻名。
九仙阁:位于石所山上的一座建筑,是九仙祈梦的场所,建筑风格轩敞雅洁。
水晶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奇石闻名。
珠帘泉: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瀑布闻名。
观澜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观赏瀑布闻名。
天然坐: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奇石闻名。
玉管之水: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瀑布闻名。
五星: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奇石闻名。
飞凤: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奇石闻名。
棋盘石: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奇石闻名。
将军岩: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以奇石闻名。
蒜岭驿: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是古代驿站所在地。
榆溪:地名,位于石所山附近,是作者宿营的地方。
石所山:位于福建省的一座山,以其岩石景观著称,是九仙祈梦的圣地。
九仙祈梦: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祈梦活动,九仙指的是道教中的九位神仙,人们在此祈求梦境指引。
波黎铺:地名,位于石所山附近,是作者前往石所山的起点。
僧庐:僧侣的住所,通常位于寺庙或宗教圣地附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评注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浙江、福建等地的游历经历,展现了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文章开篇即点明作者的游历志向,表达了对蜀之峨眉、粤之桂林等地的向往,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转而选择了较为近便的江郎三石和九漈等地。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游历风尚。
文章在描写自然风光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将江郎山的三块巨石比作“若断而复连者,移步换形,与云同幻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石的奇特形态。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手法,将江郎山与雁宕灵峰、黄山石笋等名山进行比较,突出了江郎山的独特之处。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加深了读者对江郎山的印象。
在描写九漈瀑布时,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和气势,如“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九仙祠、蓬莱石等文化景观,展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价值。
文章在结构上层次分明,作者按照游历的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各个景点的风光和文化特色,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领略了这些地方的美景。同时,作者在描写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余意鲤湖之水,历九漈而下,上跻必奇境”,使文章更具个人色彩和情感深度。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的细致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游历经历,也表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关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人情怀,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普遍心态。
这段古文选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描述了他游览福建石所山的经历。文章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对旅途的细致观察。
首先,文章开篇即点明石所山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岩石景观最为壮丽,且是九仙祈梦的圣地。这一描述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背景信息,也暗示了石所山在文化和宗教上的重要性。作者引用闽地俗语“春游石所,秋游鲤湖”,进一步强调了石所山的旅游价值,尽管作者并未在最佳时节游览,但仍不愿错过这一机会,体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
接下来,作者详细描述了前往石所山的行程。从榆溪出发,经过波黎铺,沿着小路向西行进,越过小岭,渡过溪流,最终到达石所山的南麓。这一段的描写充满了动感,读者仿佛能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到旅途的艰辛与乐趣。作者对沿途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如“仰见峰顶丛崖,如攒如劈”,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壮丽。
在登山过程中,作者对石磴、木石、虬枝老藤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尤其是“啼猿上下,应答不绝”一句,不仅增添了山林的生机,也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亭子的出现更是点睛之笔,作者用“拔迥挺拔高远凌虚”来形容其位置和气势,突出了亭子的独特和壮美。
到达九仙阁后,作者的描写更加细腻。九仙阁的“轩敞雅洁”,僧庐的“倚山凌空”,以及阁后峭峰的“离立高耸”,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壮丽的画面。作者对松树、藤蔓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后,作者通过“侧径下,至垂岩,路左更有一径”的描写,展现了探索未知的乐趣。石洞的发现和穿越,不仅为旅途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无限好奇和探索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游记不仅记录了作者的旅行经历,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石所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蕴。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旅途的细致观察,使这篇游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明代福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