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下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下-原文

初九日早起,天色如洗,与王敬川同入兰溪西门,即过县前。

县前如水,盖县君初物故物故即死亡物音也。为歙人项人龙,辛未进士•五日之内,与父与子三人俱死于痢。

又东上苏坊岭,岭颇平,阛闠夹之。

东下为四牌坊,自苏坊至此,街肆颇盛,南去即郡治矣。

与王敬川同入歙人面肆,面甚佳,因一人兼两人馔。

仍出西门,即循城西北行,王犹依依,久之乃别。

遂有冈陇高下,十里至罗店。

问三洞何在,则曰西;见尖峰前倚,则在东。

因执土人详询之,曰:“北山之半为鹿田寺。其东下之脉,南峙为芙蓉峰,即尖峰也,为郡龙之所由;萃其西下之脉,南结为三洞,三洞之西即兰溪界矣。”

时欲由三洞返兰溪,恐东有余胜,遂望芙蓉而趋。

自罗店东北五里,得智者寺。

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刹也,今已凋落。

而殿中犹有一碑,乃宋陆务观为智者大师重建兹寺所撰,而字即其手书。

碑阴又镌务观与智者手牍数篇。

碑楷牍行,俱有风致,〔恨无拓工,不能得一通为快。〕

寺东又有芙蓉庵,有路可登芙蓉峰。

余以峰虽尖圆,高不及北山之半,遂舍之。

仍由智者寺西北登岭,升陟峰坞,五里得清景庵。

庵僧道修留饭,复引余由北坞登杨家山。

山为此山南下之第二层,再下则芙蓉为第三层矣。

绕其西,从两山夹中北透而上,东为杨家山,有居民数十家;西为白望山,为仙人望白鹿处。

约共七里,则北山上倚于后,杨家山排列于前,中开平坞,巨石铺突,有因累级为台者,种竹列舍,为朱开府之山庄也。

朱名大典。

其东北石累累愈多,大者如狮象,小者如鹿豕,俱蹲伏平莽中,是为石浪,即初平叱石成羊处相传有董初平见白石乃叱喊“羊起”,白石遂变成羊群,岂今复化为石耶?

石上即为鹿田寺,寺以玉女驱鹿耕田得名。

殿前有石形似者,名驯鹿石。

此寺其来已久,后为诸宦所蚕食,而郡公张朝瑞海州人,创殿存羊,屠赤水有《游纪》刻其间。

余至已下午,问斗鸡岩在其东,即同静闻二里东过山桥。

山桥东下一里,两峰横夹,涧出其中,峰石皆片片排空赴涧,形若鸡冠怒起,溪流奔跃其下,亦一胜矣。

由岩东下数里,为赤松宫,乃郡城东门所入之道,盖芙蓉峰之东坑也。

斗鸡岩上有樵者赵姓居之,指北山之巅有棋盘石,石后有西玉壶水从石下注,旱时取以为雩祝,极著灵验。

时日已下舂,与静闻亟从蓁莽中攀援而上。

上久之,忽闻呼声,盖赵樵见余误而西,复指东从积莽中行。

约直蹑者二里,始至石畔。

石前有平台,后耸叠块,中列室一楹,塑仙像于中,即此山之主。

像后石室下有水一盆,盖即雩祝之水也。

然其上尚有涧,泠泠从山顶而下。

时日已欲堕,因溯流再跻,则石峡如门,水从中出,门上更得平壑,则所称西玉壶矣。

闻其东尚有东玉壶,皆山头出水之壑。

西玉壶之水,南下者由棋盘石而潜溢于三洞,北下者从里水源而出兰溪之北;东玉壶之水,南下者由赤松宫而出金华,东下者出义乌,北下者出浦江,盖亦一郡分流之脊云。

玉壶昔又名盘泉,分耸于上者,今又称为三望尖,文之者为金星峰,总之所谓北山也。

甫至峰头,适当落日沉渊,其下恰有水光一片承之,滉漾不定,想即衢江西来一曲,正当其处也。

夕阳已坠,皓魄明月继辉,万籁尽收,一碧如洗,真是濯zhuó洗涤骨玉壶,觉我两人形影俱异,回念下界碌碌,谁复知此清光!

即有登楼舒啸大声吼叫,酾shī斟酒临江,其视余辈独蹑万山之颠,径穷路绝,迥然尘界之表完全不同于尘世,不啻霄壤即天地之别矣。

虽山精怪兽群而狎戏弄,威胁我,亦不足为惧,而况寂然不动,与太虚太空,高天同游也耶!

徘徊久之,仍下二里,至盘石。

又从莽棘中下二里,至斗鸡岩。

赵樵闻声,启户而出,亦以为居山以来所未有也。

复西上一里至山桥,又西二里至鹿田寺。

僧瑞峰、从闻以余辈久不至,方分路遥呼,声震山谷。

入寺,浴而就卧。

初十日鸡鸣起饭,天色已曙。

瑞峰为余束炬数枚,与从闻分肩以从,从朱庄后西行一里,北而登岭。

岭甚峻,约一里,有石耸突峰头。

由石畔循北山而东,可达玉壶;由石畔逾峰而北,即朝真洞矣。

洞门在高峰之上,西向穹然,下临深壑,壑中居舍环聚,恍疑避秦意即如桃花源中的人为避秦祸一样与世隔绝,不知从何而入。

询之,即双龙洞外居人也。

盖北山自玉壶西来,中支至此而尽,后复生一支,西走兰溪。

后支之层分而南者,一环而为龙洞坞,再环而为讲堂坞,三环而为玲珑岩坞,而金华之界,于是乎尽。

玲珑岩之西,又环而为钮坑,则兰溪之东界矣;再环而为白坑,三环而为水源洞,而崇崖巨壑,亦于是乎尽。

后支层绕中支,中支西尽,颓然下坠:一坠而朝真辟焉,其洞高峙而底燥;再坠而冰壶洼焉,其洞深奥而水中悬;三坠而双龙窍焉,其洞变幻而水平流。

所谓三洞也,洞门俱西向,层累而下,各去里许,而山势崭绝,俯瞰仰观,各不相见,而洞中之水,实层注焉。

中支既尽,南下之脉复再起而为白望山,东与杨家山骈列于北山之前,而为鹿田门户者也。

朝真洞门轩豁宽敞宽阔,内洞稍洼而下。

秉烛深入,左有一穴如夹室,宛转从之,夹穷而有水滴沥,然隙底仍燥,不知水从何去也。

出夹室,直穷洞底,则巨石高下,仰眺愈穹,俯瞰

灯炬,四顾无所见,乃返步而出。

出至穹门之内,初入黑甚者,至此光定,已历历可睹。

乃复转屏出洞,逾岭而还。

饭而出寺,仍旧路西下,二里至洪桥。

未渡,复从桥左人居后半里上紫云洞。

洞门西向,洞既高亢,上下平整。

中有垂柱四五枚,分门列户,界为内外两重。

〔琼窗翠幄,处处皆是,亦敞亦奥,肤色俱胜。〕

洞之北隅复通一奥,宛转深入,以无炬而返。

下渡洪桥,循涧而东,山石半削,髡kūn剃削为危壁。

其下石窑柴积,纵横塞路,即夜来无问津处也。

渡石梁,水源洞即在其侧。

洞门南向,正跨涧上。

洞口垂石缤纷,中有一柱,自下属上,若擎之而起;

〔其上嵌空纷纶,复辟一窦,幻作海蜃状。〕

洞内上下分二层。

下层即水涧所从出,涧水已涸,出洞数步,即有水溢于涧中,盖为水碓duì石臼引出洞侧也。

上层由洞门蹑蹬而上,渐入渐下,既下而空广愈觉无极,闻水声甚远,以无炬不及穷。

出坐洞口〔擎柱内,观石态古幻。〕

念两日之间,于金华得四洞,于兰溪又得四洞,昔以六洞凑灵,余且以八洞尽胜,安得不就此一为殿最分高下排名次!

双龙第一,水源第二,讲堂第三,紫霞第四,朝真第五,冰壶第六,白云第七,洞窗第八,此由金华八洞而等第之。

若夫新城之墟,聿有洞山,两洞齐启,左明右暗,明览云霞,暗分水陆,其中仙田每每,塍叠波平,琼户重重,隘分窦转,以斯洞之有余,补洞窗之不足,法彼入此,当在双龙、水源之间,非他洞之所得侔也。

品第久之,始与静闻别洞源而去。

过夜来问津之舂,循西岭出坞,西南行十五里,而达于兰溪之南关。

入旅肆,顾仆犹未饭,亟饭而觅舟。

时因援师之北,方籍舟以待,而师久不至。

忽有一舟自北来,亟附之,乃布舟也。

其意犹未行,而籍舟者复至,乃刺舟五里,泊于横山头。

十二日平明发舟。

二十里,溪之南为青草坑。

其地属汤溪。

时日已中,水涸舟重,咫尺不前。

又十五里,至裘家堰,舟人觅剥舟卸货船同泊焉。

是夜微雨,东风颇厉。

十三日天明,云气复开。

舟人起布一舱付剥舟,风已转利。

二十里至胡镇,又二十里于龙游,日才下午。

候换剥舟,遂泊。

十四日天明,诸附舟者,以舟行迟滞,俱索舟价登陆去,舟轻且宽,虽迟不以为恨也。

早雾既收,远山四辟,但风稍转逆,不能驱帆上碛耳。

四十五里,安仁。

为龙游、西安界。

又十里,泊于杨村。

去衡州尚二十五里。

是日共行五十五里,追及先行舟同泊,始知迟者不独此舟也。

江清月皎,水天一空,觉此时万虑俱净,一身与村树人烟俱熔,彻成水晶一块,直是肤里无间,渣滓不留,满前皆飞跃也。

十五日昧爽黎明,连上二滩。

援师既撤,货舟涌下,而沙港涩隘,上下捱挤,前苦舟少,兹苦舟多。

行路之难如此!

十里,过漳树潭,至鸡鸣山。

轻帆溯流,十五里至衢州,将及午矣。

过浮桥,又南三里,遂西入常山溪口。

风正帆悬,又二里,过花椒山,两岸橘绿枫丹,令人应接不暇。

又十里,转而北行。

又五里,为黄埠街。

橘奴千树,筐篚满家,市橘之舟鳞次河下。

余甫登买橘,舟贪风利,复挂帆而西。

五里,日没。

乘月十里,泊于沟溪滩之上。

其西即为常山界。

十六日旭日鲜朗,东风愈急。

晨起,过焦堰,山回溪转,已在常山境上。

盖西安多橘,常山多山;西安草木明艳,常山则山树黯然矣。

溯流四十五里,过午抵常山,风帆之力也。

登岸觅夫于东门。

径城里许,出西门。

十里,辛家铺,山径萧条,无一民舍。

又五里,得荒舍数家,日已西沉,恐前无宿处,遂止其间。

地名十五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下-译文

初九日早晨起床,天空清澈如洗,我和王敬川一起进入兰溪的西门,随即经过县衙前。

县衙前的水面平静如镜,因为县君刚刚去世。县君是歙县人项人龙,是辛未年的进士。在五天内,他和他的父亲、儿子三人都死于痢疾。

我们又向东上了苏坊岭,岭上地势较为平坦,两旁是繁华的市集。

向东下到四牌坊,从苏坊到这里,街道非常繁华,向南走就是郡治所在地。

我和王敬川一起进入一家歙县人开的面馆,面条非常美味,因此我们一个人吃了两个人的份量。

然后我们出了西门,沿着城墙向西北方向行走,王敬川依依不舍,很久才告别。

接着我们经过了一些高低起伏的山冈,走了十里路到达罗店。

我们询问三洞在哪里,当地人告诉我们它在西边;我们看到尖峰在前面,就在东边。

于是我们详细询问了当地人,他们说:“北山的半山腰是鹿田寺。它的东边是芙蓉峰,也就是尖峰,是郡龙的发源地;它的西边是三洞,三洞的西边就是兰溪的边界了。”

当时我们想从三洞返回兰溪,担心东边还有更多美景,于是我们朝着芙蓉峰走去。

从罗店向东北走五里,我们到达了智者寺。

智者寺位于芙蓉峰的西边,是北山南麓的第一座寺庙,现在已经衰败。

但殿中还有一块碑,是宋代陆务观为智者大师重建这座寺庙所撰写的,字迹也是他亲手写的。

碑的背面还刻有陆务观和智者大师的几封信件。

碑文和信件的字迹都非常有风格,〔可惜没有拓工,不能拓印一份作为纪念。〕

寺的东边还有一座芙蓉庵,有一条路可以登上芙蓉峰。

我认为芙蓉峰虽然尖圆,但高度不及北山的一半,于是放弃了登顶。

我们仍然从智者寺向西北方向登山,经过峰坞,走了五里到达清景庵。

庵里的僧人留我们吃饭,还带我们从北坞登上杨家山。

杨家山是这座山南下的第二层,再往下就是芙蓉峰,是第三层。

我们绕到山的西边,从两山之间的夹缝中向北穿行,东边是杨家山,有几十户人家;西边是白望山,是仙人望白鹿的地方。

大约走了七里路,北山在后面倚靠,杨家山在前面排列,中间是一片平坦的山坞,巨石铺展,有的地方还垒成了台阶,种了竹子,建了房子,是朱开府的山庄。

朱开府名叫大典。

他的东北方向石头越来越多,大的像狮子和象,小的像鹿和猪,都蹲伏在平地上,这就是石浪,相传是董初平叱石成羊的地方。

石头上就是鹿田寺,寺名来源于玉女驱鹿耕田的传说。

殿前有一块形状像鹿的石头,名叫驯鹿石。

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后来被一些官员侵占,郡公张朝瑞是海州人,他重建了殿宇,保存了羊群,屠赤水有《游纪》刻在寺里。

我们到达时已经是下午,听说斗鸡岩在东边,于是和静闻一起向东走了两里路,过了山桥。

山桥向东走一里,两座山峰横夹着,涧水从中流出,峰石像鸡冠一样怒起,溪水奔流在下面,也是一处美景。

从斗鸡岩向东走几里,就是赤松宫,是郡城东门的入口,也是芙蓉峰的东坑。

斗鸡岩上住着一位姓赵的樵夫,他告诉我们北山的山顶有棋盘石,石后有西玉壶水从石下流出,干旱时取水祈祷,非常灵验。

当时太阳已经西斜,我和静闻急忙从荆棘中攀爬上去。

爬了很久,忽然听到呼喊声,原来是赵樵夫看到我们走错了方向,又指引我们向东从荆棘中行走。

大约直走了两里路,我们才到达棋盘石旁。

石前有一个平台,后面是叠起的石块,中间有一间屋子,里面塑有仙像,是这座山的主人。

像后的石室下有一盆水,就是祈祷用的水。

但上面还有涧水,泠泠地从山顶流下。

当时太阳快要落山,我们顺着水流再往上爬,发现石峡像门一样,水从中流出,门上还有一片平坦的壑地,这就是所谓的西玉壶。

听说东边还有东玉壶,都是山头出水的壑地。

西玉壶的水,向南流的从棋盘石下潜溢到三洞,向北流的从里水源流出兰溪的北边;东玉壶的水,向南流的从赤松宫流出金华,向东流的流出义乌,向北流的流出浦江,这也是郡城分水岭的一部分。

玉壶以前又叫盘泉,分耸在上面的,现在又叫三望尖,文之者叫金星峰,总之就是所谓的北山。

我们刚到峰顶,正好看到太阳落山,山下有一片水光映照着,波光粼粼,想必是衢江从西边流来的一曲,正好在这里。

夕阳已经落下,皓月当空,万籁俱寂,天空清澈如洗,真是洗涤心灵的玉壶,感觉我们两人的形影都变得不同,回想下界的忙碌,谁会知道这里的清光!

即使有人登楼高歌,斟酒临江,他们看到我们独自登上万山之巅,路尽途穷,完全不同于尘世,简直是天地之别。

即使山精怪兽成群结队地戏弄我们,也不足以让我们害怕,更何况我们静立不动,与太虚高天同游呢!

我们徘徊了很久,然后下山走了两里路,到达盘石。

又从荆棘中下山走了两里路,到达斗鸡岩。

赵樵夫听到声音,开门出来,也认为这是他住山以来从未见过的事情。

我们又向西走了一里路到达山桥,再向西走两里路到达鹿田寺。

僧人瑞峰和从闻因为我们很久没到,正在分路呼喊,声音震动山谷。

我们进入寺庙,洗了澡就睡觉了。

初十日早晨鸡鸣时起床吃饭,天色已经亮了。

瑞峰为我们准备了几根火把,和从闻一起背着,从朱庄后面向西走了一里路,向北登山。

山岭非常陡峭,大约走了一里路,有一座石头耸立在峰顶。

从石头旁边沿着北山向东走,可以到达玉壶;从石头旁边越过山峰向北走,就是朝真洞。

洞门在高高的山峰上,向西敞开,下面临着深壑,壑中有房屋环绕,仿佛像桃花源中的人为避秦祸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从哪里进入。

询问后得知,这是双龙洞外的居民。

北山从玉壶向西延伸,中支到这里结束,后面又生出一支,向西延伸到兰溪。

后支的层层分叉向南延伸,一环是龙洞坞,再环是讲堂坞,三环是玲珑岩坞,金华的边界就在这里结束。

玲珑岩的西边,又环绕着钮坑,这是兰溪的东界;再环绕着白坑,三环绕着水源洞,崇山峻岭也在这里结束。

后支层层环绕中支,中支向西延伸,颓然下坠:一坠是朝真洞,洞高耸而底部干燥;再坠是冰壶洞,洞深奥而水中悬空;三坠是双龙洞,洞变幻而水平流动。

这就是所谓的三洞,洞门都向西,层层叠叠,各相距一里左右,山势险峻,俯瞰仰观,各不相见,但洞中的水实际上是层层流下的。

中支结束后,南下的山脉再次升起成为白望山,东边与杨家山并列在北山前面,成为鹿田的门户。

朝真洞的门宽敞宽阔,内洞稍微低洼。

我们拿着蜡烛深入洞中,左边有一个像夹室的洞穴,我们顺着它走,夹室尽头有水滴下,但缝隙底部仍然干燥,不知道水从哪里流走。

出了夹室,直接走到洞底,巨石高低不平,仰头看洞顶更加高耸,俯瞰

拿着灯四处看,什么也没看到,于是转身往回走。

走出穹门,刚进来时很黑的地方,现在光线稳定,已经能看得很清楚了。

于是又转屏风出洞,翻过山岭回去。

吃完饭离开寺庙,沿着原路向西下,走了二里到洪桥。

还没过桥,又从桥左边的人家后面走了半里上紫云洞。

洞门朝西,洞内高耸,上下平整。

洞中有四五根垂柱,分门别户,把洞分成内外两层。

〔洞内装饰华丽,到处都是琼窗翠幄,既宽敞又幽深,景色都很美。〕

洞的北角又通一个幽深的地方,蜿蜒深入,因为没有灯而返回。

下到洪桥,沿着涧向东走,山石被削去一半,剃削成陡峭的崖壁。

下面有石窑和柴堆,纵横交错地堵在路上,就是昨晚找不到路的地方。

过了石梁,水源洞就在旁边。

洞门朝南,正好横跨在涧上。

洞口垂石缤纷,中间有一根柱子,从下往上,像是被托起;

〔上面嵌空纷纶,又开了一个小洞,形状像海市蜃楼。〕

洞内分上下两层。

下层是水涧的源头,涧水已经干涸,出洞几步,就有水从涧中溢出,原来是水碓石臼把水引到洞侧的。

上层从洞门踏着台阶上去,渐渐深入又渐渐下坡,下坡后空间更广阔,感觉无边无际,听到水声很远,因为没有灯而无法穷尽。

出洞坐在洞口〔擎柱内,观赏石头的古老幻象。〕

想到两天之内,在金华找到四个洞,在兰溪又找到四个洞,以前以六个洞凑灵,我现在以八个洞尽胜,怎么能不就此排个名次呢!

双龙第一,水源第二,讲堂第三,紫霞第四,朝真第五,冰壶第六,白云第七,洞窗第八,这是金华八洞的排名。

至于新城的废墟,有个洞山,两个洞同时开启,左边明亮右边黑暗,明亮处可以看到云霞,黑暗处分水陆,里面有仙田,田埂叠叠,波平如镜,琼户重重,隘口分岔,以这个洞的丰富,弥补洞窗的不足,法彼入此,应该在双龙、水源之间,不是其他洞能比的。

品评了很久,才和静闻告别洞源离开。

经过昨晚问路的舂米处,沿着西岭出坞,向西南走十五里,到达兰溪的南关。

进入旅店,仆人还没吃饭,赶紧吃饭找船。

当时因为援军北上,正在征用船只等待,但军队迟迟不到。

忽然有一只船从北边来,赶紧搭上,原来是布船。

船主还不想走,但征船的人又来了,于是划船五里,停在横山头。

十二日天刚亮就出发。

走了二十里,溪的南边是青草坑。

这地方属于汤溪。

当时太阳已经升到中天,水干船重,寸步难行。

又走了十五里,到裘家堰,船夫找剥船卸货,一起停泊。

当晚下小雨,东风很大。

十三日天亮,云气散开。

船夫起布一舱给剥船,风已经转顺。

走了二十里到胡镇,又走了二十里到龙游,时间才下午。

等待换剥船,于是停泊。

十四日天亮,搭船的人因为船行缓慢,都索要船费上岸走了,船轻且宽,虽然慢也不觉得遗憾。

早雾散去,远山四开,但风稍转逆,不能驱帆上碛。

走了四十五里,到安仁。

这是龙游、西安的边界。

又走了十里,停在杨村。

离衡州还有二十五里。

这天共走了五十五里,追上前面的船一起停泊,才知道慢的不只是这只船。

江水清澈,月光皎洁,水天一色,感觉此时万虑俱净,身体与村树人烟融为一体,像一块水晶,内外无间,渣滓不留,眼前的一切都在飞跃。

十五日黎明,连续上了两个滩。

援军已经撤走,货船涌下,沙港狭窄,上下拥挤,之前苦于船少,现在苦于船多。

行路之难如此!

走了十里,过漳树潭,到鸡鸣山。

轻帆逆流而上,走了十五里到衢州,快到中午了。

过了浮桥,又向南走了三里,于是向西进入常山溪口。

风正帆悬,又走了二里,过花椒山,两岸橘绿枫红,令人应接不暇。

又走了十里,转向北行。

又走了五里,到黄埠街。

橘树千株,筐篚满家,卖橘的船鳞次栉比地停在河下。

我刚上船买橘,船贪风利,又挂帆向西。

走了五里,太阳落山。

乘着月光走了十里,停在沟溪滩上。

西边就是常山界。

十六日旭日鲜朗,东风更急。

早晨起来,过焦堰,山回溪转,已经在常山境内。

西安多橘,常山多山;西安草木明艳,常山则山树黯然。

逆流而上四十五里,中午到达常山,是风帆的力量。

上岸在东门找夫。

穿过城里一里多,出西门。

走了十里,到辛家铺,山径萧条,没有一户人家。

又走了五里,找到几间荒舍,太阳已经西沉,怕前面没有住宿的地方,于是停在这里。

地名叫十五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下-注解

物故:死亡的意思,古代汉语中常用词汇。

歙人:指来自歙县的人,歙县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学位,通过殿试的考生称为进士。

痢:指痢疾,一种肠道传染病。

苏坊岭:地名,位于兰溪市。

四牌坊:古代城市中的一种建筑,通常用于纪念或标识重要地点。

郡治:古代行政区划中郡的行政中心。

面肆:面馆,专门卖面的店铺。

罗店:地名,位于兰溪市。

三洞:指三个相连的洞穴,具体位置在兰溪市。

鹿田寺:位于兰溪市的寺庙,历史悠久。

芙蓉峰:山峰名,位于兰溪市。

智者寺:位于兰溪市的寺庙,历史悠久。

陆务观:宋代文学家陆游的字。

智者大师:佛教高僧,智者寺的创建者。

芙蓉庵:位于芙蓉峰附近的庵堂。

清景庵:位于兰溪市的庵堂。

杨家山:山名,位于兰溪市。

白望山:山名,位于兰溪市。

朱开府:人名,具体不详。

石浪:地名,因石头形状奇特而得名。

董初平:传说中的仙人,据说能点石成羊。

驯鹿石:石头形状似驯鹿,位于鹿田寺前。

张朝瑞:人名,具体不详。

屠赤水:人名,具体不详。

斗鸡岩:地名,位于兰溪市。

赤松宫:地名,位于兰溪市。

棋盘石:石头形状似棋盘,位于北山之巅。

西玉壶:地名,位于兰溪市。

东玉壶:地名,位于兰溪市。

盘泉:地名,位于兰溪市。

三望尖:地名,位于兰溪市。

金星峰:山峰名,位于兰溪市。

衢江:河流名,流经兰溪市。

皓魄:指月亮。

太虚:指天空或宇宙。

朝真洞:洞穴名,位于兰溪市。

冰壶:指冰壶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双龙洞:双龙洞是金华三洞之一,以其两个入口和内部石乳形成的奇形异状而著称,是研究中国溶洞地貌的重要地点。

玲珑岩:地名,位于兰溪市。

钮坑:地名,位于兰溪市。

白坑:地名,位于兰溪市。

水源洞:水源洞是金华地区的一处重要溶洞,以其地下水流和独特的地质结构而著名,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溶洞生态的重要地点。

冰壶涧:冰壶涧是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的一处著名溶洞,以其内部瀑布和冰花玉屑般的景观而闻名。

飞白体:飞白体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特点是笔画中留有空白,形成枯槁而有力的视觉效果,常用于碑文和石刻。

讲堂洞:讲堂洞位于金华,是另一处著名的溶洞,以其高洁轩爽的环境和历史遗迹而受到学者和游客的青睐。

灯炬:古代照明工具,类似于现代的火把或灯笼。

穹门:指山洞的入口,形状如穹顶。

洪桥:地名,位于金华至兰溪的路上。

紫云洞:位于金华的一处著名洞穴,以其内部结构复杂、景色优美著称。

琼窗翠幄:形容洞内景色如同琼玉般的窗户和翠绿的帷幕,比喻洞内景色美丽。

水碓:利用水力驱动的石臼,用于磨碎谷物。

双龙:指双龙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水源:指水源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讲堂:指讲堂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紫霞:指紫霞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朝真:指朝真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白云:指白云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洞窗:指洞窗洞,金华著名的洞穴之一。

新城之墟:指新城地区的废墟,可能指古代遗址。

洞山:指洞山,位于新城地区,以其洞穴景观著称。

仙田:指洞内的景观,如同仙境般的田地。

塍叠波平:形容洞内景观如同层层叠叠的田埂和平静的波浪。

琼户:形容洞内的门户如同琼玉般美丽。

隘分窦转:形容洞内通道狭窄,曲折多变。

静闻:人名,可能是作者的同伴或朋友。

兰溪:地名,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以其山水风光著称。

青草坑:地名,位于汤溪地区。

裘家堰:地名,位于金华至兰溪的路上。

胡镇:地名,位于金华至兰溪的路上。

龙游:地名,位于浙江省衢州市,以其山水风光著称。

安仁:地名,位于龙游与西安交界处。

杨村:地名,位于衡州附近。

衢州:地名,位于浙江省,以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著称。

常山:地名,位于浙江省衢州市,以其山水风光和柑橘种植著称。

黄埠街:地名,位于常山地区,以其柑橘种植著称。

沟溪滩:地名,位于常山地区。

焦堰:地名,位于常山地区。

辛家铺:地名,位于常山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兰溪市的旅行经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兰溪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文章开篇描述了作者与王敬川一同进入兰溪西门的情景,通过‘天色如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随后,作者提到县前的情景,暗示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人事无常。

在描述兰溪的自然景观时,作者特别提到了芙蓉峰、智者寺、鹿田寺等地,通过对这些地点的详细描写,展现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智者寺的描写,不仅提到了寺内的碑文,还提到了宋代文学家陆游的手迹,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文章中还提到了许多传说和神话,如董初平点石成羊的故事,这些传说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

在描写自然景观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峰石皆片片排空赴涧,形若鸡冠怒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溪流的奔腾。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文章的最后,作者通过对夕阳和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尘世的超脱。‘夕阳已坠,皓魄继辉,万籁尽收,一碧如洗’,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兰溪的美丽夜景,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然。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兰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在金华地区探索多个溶洞的经历,包括冰壶涧、双龙洞和讲堂洞等。这些溶洞不仅以其自然美景著称,还蕴含了丰富的地质和文化价值。

文中提到的冰壶涧,其内部的瀑布和冰花玉屑般的景观,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这种景观的形成,与当地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是研究地质学和生态学的宝贵资料。

双龙洞的描述中,特别提到了洞内的石乳和石筋,这些自然形成的奇观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是地质学家研究溶洞形成过程的重要证据。此外,洞内的古碑和飞白体书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成就。

讲堂洞的描述则更多地强调了其作为历史遗迹的重要性。洞内曾经是刘教标挥鏖拂尘的地方,现在则塑有白衣大士,这些都反映了该地区丰富的宗教和历史背景。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对金华地区溶洞景观的生动描述,也是对当地地质、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记录。通过对这些溶洞的探索和描述,作者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传递了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的敬畏和赞美。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金华、兰溪等地的洞穴探险经历。徐霞客以其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这些洞穴的独特风貌和自然景观。

首先,徐霞客对洞穴的描写极为细致,尤其是对紫云洞的描述,展现了洞内错综复杂的结构和美丽的景观。他用“琼窗翠幄”来形容洞内的景色,给人以仙境般的感觉。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其次,徐霞客在文中对洞穴的排名和评价,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他将金华八洞进行了排名,并认为双龙洞和水源洞最为出色。这种排名不仅基于洞穴的景观,还考虑了洞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徐霞客的这种评价方式,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

此外,徐霞客在文中还提到了新城地区的洞山,认为其景观可以与双龙洞和水源洞相媲美。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横向比较,不仅丰富了游记的内容,也展示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广泛兴趣和深入研究。

最后,徐霞客在游记中还记录了他在旅途中的种种经历,如乘船、过桥、登山等。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游记的内容,也展示了徐霞客在旅途中的坚韧和毅力。他在面对旅途中的种种困难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徐霞客在金华、兰溪等地的洞穴探险经历,还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徐霞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旅行的执着,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