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四-原文
初六日,晨起,雾仍密翳。晨餐毕,别僧宝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
由洞门南越一岭,五里,〔其处西为西云山,东为佛子岭之西垂,〕望见东面一山中剖若门,意路且南向,无由一近观。
又二里至树林,忽渡桥,路转而东。
又一里,正取道断山间,乃即东向洋溪大道也。
〔盖自祝高岭而南,山分东西二界,中开大洋,直南抵汤渡。其自断山之东,山又分南北二界,中井大洋,东抵洋溪。而武功南面与石门山之北,彼此相对,中又横架祝高至儿坡一层,遂分南北二大洋。北洋西自上陂合陈钱口之水,由钱山平田会于洋溪;南洋西自断山至路口,水始东下,合石门东麓卢子垅之水,由塘前而会于洋溪。二溪合流曰洋岔,始胜舟而入安福。〕
初望断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无奇,是名错了坳,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
由坳入即东南行,三里为午口。
南上岭,山峡片石森立,色黑质秀如英石一种制作盆景,假山之特殊石头。
又二里,一小峰尖圆特立,土人号为天子地。
乃东逾一岭,共五里,为铜坑。
浓雾复霾,坑之上,即路口南来初起之脊也。
由此南向黑雾中五里,忽间溪声如沸,已循危崖峭壁上行,始觉转入山峡中也。
雾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黑逼仄,然不能详也。
已而竹影当前,犬声出户,遂得石门〔寺〕,乃入而炊。
问石门之奇,尚在山顶五里而遥,时雾霾甚,四顾一无所见,念未即开雾,余欲餐后即行。
见签板在案,因诀之大士。得七签,其由云:“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好向此中求善果,莫将心境别谋求。”
余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
已而雨大作,见一行冲泥而入寺者,衣履淋璃,盖即路口之刘,以是日赴馆于此,此庵乃其所护持开创者。
初见余,甚落落孤独而不合,既而同向火,语次大合。
师名刘仲钰,号二玉;弟名刘古心,字若孩。
迨暮,二玉以榻让余,余乃拉若孩同榻焉。
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辄入山从师,亦可嘉也。
初七日,平明,闻言天色大霁者,余犹疑诸人故以此嘲余,及起果然。
亟索饭,恐雾湿未晞xī干,候日高乃行。
僧青香携火具,而刘二玉挈壶以行。
迨下山,日色已过下午矣。
予欲行,二玉曰:“从此南逾岭,下白沙五里,又十五里而至梁上,始有就宿处。日色如此,万万不能及。”必欲拉余至其家。
余从之,遂由旧路下,未及铜坑即北向去,共十里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庙背过脊之中。
入门已昏黑,呼酒痛饮,更余乃就寝。
其父号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八日,二玉父子割牲设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璿归,时往钱山岳家。
以骑送余。
余苦求别,迨午乃行。
西南向石门北麓行,即向所入天子地处也。
五里,有小流自铜坑北麓西北注山峡间,忽有乱石蜿蜒。
得一石横卧涧上,流淙淙透其下,匪直跨流之石,抑其石玲珑若云片偃卧,但流微梁伏,若园亭中物,巧而不钜即生硬耳。
过此,石错立山头,俱黝然其色,岈然其形,其地在天子地之旁,与向入山所经片峙之石连峰共脉也。
又五里,逾冈而得大涧,即铜坑下流,是为南村。
有一峰兀立涧北,是为洞仙岩。
逾涧南循西麓行,其西为竺高南下之大洋,南村之南即为永新界。
又五里遂与大路合。
又五里,一〔大〕涧东自牢芳坳来,〔坳在禾山绝顶西,北与石门南来之峰连列者。〕渡之而南,即为梁上。
复南五里,连逾东来二涧,过青塘墅。
又二里暮,宿于西塘之王姓家。
初九日,晨餐后,南行。
西逾一北来之涧,〔即前东来之涧转而南者。〕共六、七里,至汤家渡,始与大溪遇。〔此溪发源于祝高南,合南下所经诸涧,盘旋西山麓,至此东转始胜舟。〕
渡溪南行,又五里为桥上。〔其处有元阳观、元阳洞,洞外列三门,内可深入,以不知竟去。〕
前溪复自北而南。
仍渡溪东,乃东向逾山,四里为太和,又四里逾一岭,已转行高石坳之南矣。
小岭西为东阁坪,东为坑头冲,由坑南下二里,则大溪西自中坊东来。
路随之东入山峡,又二里为龙山,数家倚溪上。
循溪东去,崖石飞突,如蹲狮奋虎,高瞰溪上。
路出其下,滩石涌激,上危崖而飞沫,殊为壮观。
三里,山峡渐开,溪路出峡,南北廓然。
又二里,溪转而南,有大路逾冈而东者,由李田入邑之路也;随溪南下者,路江道也。
于是北望豁然无碍,见禾山高穹其北,与李田之望禾山无异也。
始知牢芳岭之东,又分一支起为禾山;从牢芳排列南至高石坳者,禾山西环之支,非即一山也。〔禾山西南有溪南下,至此与龙山大溪合而南去,路亦随之。〕
五里至龙田溪,转东行溪上,居肆较多他处。
渡溪,循溪南岸东向行。
三里,溪环东北,路折东南,又三里,溪自北来复与路遇,是为路江。
先是与静闻约,居停于贺东溪家,至路江问之,则前一里外所过者是;乃复抵贺,则初一日静闻先至路江,遂止于刘心川处;于是复转路江。
此里余之间,凡三往返而与静闻遇。
初十日,昧爽,由路江以二舆夫、二担夫西行。
循西来小水,初觉山径凹豁,南有高峰曰石泥坳,永宁之界山也;北有高峰曰龙凤山,即昨所过龙山溪南之峰也,今又出其阳矣。
共十里为文竺,居廛chán住房地颇盛,一水自南来,一水自西下,合于村南而东下路江者也。
路又溯西溪而上
三里人岩壁口,南北两山甚隘,水出其间若门。
二里渐扩,又五里为桥头,无桥而有市,永新之公馆在焉。
〔分两道:〕一路直西向茶陵,一路渡溪西南向勒jí子树下。
于是〔从西南道,〕溪流渐微,七里,过塘石,渐上陂陀。
三里,登一冈,是为界头岭,湖广、江西分界处也。
盖崇山南自崖子垅,东峙为午家山。
东行者分永宁、永新之南北界,北转者至月岭下伏为唐舍,为茶陵、永新界。
下冈,水即西流,闻黄雩rú仙在其南,遂命舆人迂道由皮唐南入皮南,去界头五里矣。
于是入山,又五里,〔南越一溪,即黄雩下流也。〕遂南登仙宫岭,五里,逾岭而下。
望南山高插天际者,亦谓之界山,即所称石牛峰,乃永宁、茶陵界也,北与仙宫夹而成坞。
坞中一峰自西而来,至此卓立,下有庙宇,即黄雩也。
至庙,见庙南有涧奔涌,而不见上流。
往察之,则卓峰之下,一窍甚庳bēi低矮,乱波由窍中流出,遂成滔滔之势。
所称黄雩者,谓雩祝祈雨之祭祀之所润济一方甚涯也。
索饭于道士,复由旧路登仙宫岭。
五里,逾岭北下,又北十里,与唐舍、界头之道合。
下岭是为光前,又有溪自西而东者,发源崖子垅,〔在黄雩西北重山中。〕
渡溪又北行三里,过崇冈。地名。
又二里,复得一溪亦东向去,是名芝水,有石梁跨其上。
渡梁即为勒子树下,始见大溪自东南注西北,而小舟鳞次其下矣。
自界岭之西岭下,一小溪为第一重,黄雩之溪为第二重,崖子垅溪为第三重,芝水桥之溪为第四重。
惟黄雩之水最大,俱从东转西,合于小关洲之下,西至勒子树下而胜舟,至高陇而更大云。
“勒子”,树名,昔有之,今无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四-译文
初六日,早晨起床,雾气依然浓密。早餐后,告别僧人宝林离开,突然下起了雨;于是又返回庵中,坐了很久,雨停了才继续前行。
从洞门向南翻过一座山岭,走了五里,〔那里西边是西云山,东边是佛子岭的西侧,〕看到东面一座山中间像门一样裂开,心想路应该是向南的,无法靠近观看。
又走了二里到达树林,突然过了一座桥,路转向东。
再走一里,正走在断山之间,就是向东通往洋溪的大道。
〔从祝高岭向南,山分为东西两界,中间是一片大洋,直通南边的汤渡。从断山的东边,山又分为南北两界,中间是一片大洋,东边通到洋溪。而武功山的南面与石门山的北面相对,中间又横架着祝高到儿坡的一层,于是分成了南北两片大洋。北洋西边从上陂汇合陈钱口的水,由钱山平田流到洋溪;南洋西边从断山到路口,水开始向东流,汇合石门山东麓卢子垅的水,由塘前流到洋溪。两条溪流汇合后叫洋岔,才开始可以行船进入安福。〕
起初看断山非常陡峭,等到进入后,发现平平无奇,这里叫错了坳,它的南边就是路口西边流下的水的源头。
从坳口进入后向东南走,三里到达午口。
向南上山岭,山峡中石头林立,颜色黑而质地秀丽,像英石一样,是一种制作盆景、假山的特殊石头。
又走了二里,有一座小山峰尖圆独立,当地人称为天子地。
然后向东翻过一座山岭,共走了五里,到达铜坑。
浓雾再次笼罩,铜坑上面就是路口南边初起的山脊。
从这里向南在浓雾中走了五里,突然听到溪水声像沸腾一样,已经沿着悬崖峭壁上行,才感觉进入了山峡中。
在雾中俯瞰,峭石像屏风一样立在溪上,沉黑而狭窄,但无法看清。
不久,竹影出现在眼前,犬声从门内传出,于是到达了石门寺,进去做饭。
询问石门的奇景,还在山顶五里之外,当时雾霾很重,四周什么都看不见,想着雾不会马上散开,我打算饭后立即出发。
看到签板在案上,于是向大士求签。得到七签,签文说:“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好向此中求善果,莫将心境别谋求。”
我说:“大士知道我会留下,天一定会晴。”于是留在寺中。
不久,雨下得很大,看到一行人冒雨冲进寺中,衣服鞋子都湿透了,原来是路口的刘,他今天来这里赴馆,这座庵是他护持开创的。
初次见到我,显得很孤独不合群,后来一起烤火,谈话中非常投缘。
师父名叫刘仲钰,号二玉;弟弟名叫刘古心,字若孩。
到了傍晚,二玉把床让给我,我拉着若孩一起睡。
若孩刚成年,结婚不到半个月,就进山跟随师父,也值得称赞。
初七日,天亮时,听说天气大晴,我还怀疑大家是在嘲笑我,等到起床果然如此。
赶紧要饭,担心雾气未干,等到太阳升高才出发。
僧人青香带着火具,刘二玉带着壶一起走。
等到下山,太阳已经过了下午。
我想走,二玉说:“从这里向南翻过山岭,下到白沙五里,再走十五里到梁上,才有住宿的地方。天色如此,万万赶不到。”一定要拉我去他家。
我同意了,于是从原路下山,还没到铜坑就向北走,共走了十里到达他家,正好在路口庙背过脊的中间。
进门时天已经黑了,叫酒痛饮,过了更时才睡觉。
他的父亲号舞雩,兄弟四人。
初八日,二玉父子宰杀牲畜设宴,一定要再留一天,等他弟弟叔璿回来,当时他去钱山岳家。
用马送我。
我苦苦请求告别,到了中午才出发。
向西南方向走到石门北麓,就是之前进入天子地的地方。
走了五里,有一条小流从铜坑北麓向西北流入山峡间,突然有乱石蜿蜒。
找到一块石头横卧在涧上,水流淙淙从下面流过,不仅是跨流的石头,而且石头玲珑像云片一样卧着,只是水流微弱,像园亭中的东西,精巧而不生硬。
过了这里,石头错落立在山头,颜色黝黑,形状奇特,这里在天子地旁边,与之前进山时经过的片峙的石头连峰共脉。
又走了五里,翻过山冈到达一条大涧,就是铜坑的下流,这里是南村。
有一座山峰独立在涧北,这是洞仙岩。
翻过涧向南沿着西麓走,西边是竺高南下的大洋,南村的南边就是永新界。
又走了五里,与大路汇合。
又走了五里,一条大涧从东边的牢芳坳流来,〔坳在禾山绝顶的西边,北边与石门南来的山峰连列。〕渡过涧向南,就是梁上。
再向南走五里,连续翻过两条东来的涧,经过青塘墅。
又走了二里,傍晚,住在西塘的王姓人家。
初九日,早餐后,向南走。
向西翻过一条北来的涧,〔就是之前东来的涧转向南的。〕共走了六、七里,到达汤家渡,终于与大溪相遇。〔这条溪发源于祝高南,汇合南下所经过的几条涧,盘旋在西山麓,到这里向东转才开始可以行船。〕
渡过溪向南走,又走了五里到达桥上。〔这里有元阳观、元阳洞,洞外有三门,里面可以深入,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进去。〕
前面的溪又从北向南流。
再次渡过溪向东,向东翻过山,走了四里到达太和,又走了四里翻过一座山岭,已经转到高石坳的南边了。
小岭的西边是东阁坪,东边是坑头冲,从坑向南走二里,大溪从西边的中坊向东流来。
路随着溪向东进入山峡,又走了二里到达龙山,几户人家依溪而居。
沿着溪向东走,崖石飞突,像蹲狮奋虎,高高俯瞰溪上。
路从下面经过,滩石涌激,上到危崖而飞沫,非常壮观。
走了三里,山峡渐渐开阔,溪路出峡,南北豁然开朗。
又走了二里,溪转向南,有一条大路翻过山冈向东,是从李田进入县城的路;沿着溪向南走,是路江道。
这时向北望去豁然无碍,看到禾山高耸在北边,与李田望禾山没有区别。
才知道牢芳岭的东边,又分出一支成为禾山;从牢芳排列南到高石坳的,是禾山西环的支脉,不是同一座山。〔禾山西南有溪向南流,到这里与龙山大溪汇合向南流去,路也随着走。〕
走了五里到达龙田溪,转向东走在溪上,这里的商铺比其他地方多。
渡过溪,沿着溪南岸向东走。
走了三里,溪转向东北,路转向东南,又走了三里,溪从北来再次与路相遇,这是路江。
之前与静闻约定,住在贺东溪家,到路江问了一下,发现前一里外经过的就是;于是又回到贺家,发现初一日静闻先到了路江,住在刘心川那里;于是又转回路江。
这一里多的路,来回三次才与静闻相遇。
初十日,天刚亮,从路江带着两个轿夫、两个挑夫向西走。
沿着西来的小水,起初觉得山径凹豁,南边有座高峰叫石泥坳,是永宁的界山;北边有座高峰叫龙凤山,就是昨天经过的龙山溪南边的山峰,现在又出现在它的阳面了。
共走了十里到达文竺,这里的住房地颇为兴盛,一条水从南来,一条水从西下,在村南汇合后向东流到路江。
路又沿着西溪向上走。
走了三里,到达人岩壁口,南北两座山非常狭窄,水从中间流出,像门一样。
再走两里,路渐渐开阔,又走了五里到达桥头,这里没有桥但有集市,永新的公馆就在这里。
〔这里分出两条路:〕一条路直向西去茶陵,另一条路渡过溪流向西南去勒子树下。
于是〔选择了西南方向的路,〕溪流渐渐变小,走了七里,经过塘石,路渐渐上坡。
走了三里,登上一个山冈,这就是界头岭,是湖广和江西的分界处。
原来崇山从南边的崖子垅延伸过来,东边耸立的是午家山。
向东走的路分开了永宁和永新的南北边界,向北转的路到了月岭下,潜伏为唐舍,是茶陵和永新的边界。
下了山冈,水就向西流去,听说黄雩仙在南边,于是命令车夫绕道从皮唐南进入皮南,离界头有五里。
于是进入山中,又走了五里,〔向南越过一条溪流,就是黄雩的下游。〕于是向南登上仙宫岭,走了五里,越过山岭而下。
望见南边的高山插入天际,也叫界山,就是所说的石牛峰,是永宁和茶陵的边界,北边与仙宫岭夹成一个山谷。
山谷中有一座山峰从西边而来,到这里高高耸立,下面有庙宇,就是黄雩。
到了庙里,看见庙南有一条涧水奔涌,但看不见上游。
去察看,发现高耸的山峰下面,有一个非常低矮的洞穴,乱波从洞穴中流出,形成了滔滔的水势。
所说的黄雩,是指雩祝祈雨的祭祀场所,润泽一方非常广大。
向道士要了饭,又从原路登上仙宫岭。
走了五里,越过山岭向北下,又向北走了十里,与唐舍、界头的路汇合。
下了山岭就是光前,又有一条溪流从西向东流,发源于崖子垅,〔在黄雩西北的重山中。〕
渡过溪流又向北走了三里,经过崇冈。这是一个地名。
又走了二里,又遇到一条溪流也向东流去,名叫芝水,有一座石桥横跨其上。
渡过桥就是勒子树下,开始看见大溪从东南流向西北,小舟像鱼鳞一样排列在下面。
从界岭的西岭下,一条小溪是第一重,黄雩的溪流是第二重,崖子垅的溪流是第三重,芝水桥的溪流是第四重。
只有黄雩的水最大,都从东转向西,汇合在小关洲的下游,向西到勒子树下可以行船,到高陇就更大了。
“勒子”,是一种树的名字,过去有,现在没有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四-注解
西云山:位于中国某地的山脉,具体位置不详,文中提到的西云山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因附近有佛子岭。
佛子岭:山岭名称,可能与佛教有关,佛子通常指佛教徒或佛教圣地。
洋溪: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洋溪是两条溪流汇合后的名称,可能与当地的水系和交通有关。
祝高岭:山岭名称,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祝高岭是分水岭,将山分为东西两界。
汤渡:地名,位于中国某地,可能是古代的一个渡口,与交通和贸易有关。
石门山:山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石门山与武功山相对,可能与地理分界有关。
安福: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古代为安福县,文中提到的安福可能是洋溪流入的地方。
错了坳: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错了坳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山坳,可能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天子地: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天子地是一个尖圆特立的小峰,可能与当地的神话或传说有关。
铜坑: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铜坑是一个浓雾弥漫的地方,可能与当地的矿产有关。
石门寺:寺庙名称,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石门寺是一个佛教寺庙,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文化有关。
刘仲钰:人名,文中提到的刘仲钰是石门寺的护持者,号二玉,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有关。
刘古心:人名,文中提到的刘古心是刘仲钰的弟弟,字若孩,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有关。
舞雩:人名,文中提到的舞雩是刘仲钰的父亲,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有关。
梁上: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梁上是一个有住宿设施的地方,可能与当地的交通和贸易有关。
洞仙岩: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洞仙岩是一个兀立涧北的山峰,可能与当地的神话或传说有关。
永新:永新是江西省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西部,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禾山:山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禾山是一个高穹的山峰,可能与当地的地理分界有关。
路江: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路江是一个交通要道,可能与当地的交通和贸易有关。
静闻:人名,文中提到的静闻是作者的同伴,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有关。
贺东溪:人名,文中提到的贺东溪是作者的居停处,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有关。
刘心川:人名,文中提到的刘心川是作者的居停处,可能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有关。
石泥坳: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石泥坳是一个高峰,可能与当地的地理分界有关。
龙凤山:山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龙凤山是一个高峰,可能与当地的神话或传说有关。
文竺:地名,位于中国某地,文中提到的文竺是一个居廛颇盛的地方,可能与当地的交通和贸易有关。
黄雩:黄雩是古代祈雨祭祀的地方,雩祝是古代祈雨的仪式,黄雩因此得名。这里的水源被认为具有润济一方的神奇力量。
界头岭:界头岭是湖广和江西的分界处,地理位置重要,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茶陵:茶陵是湖南省的一个县,历史悠久,是古代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
勒子树:勒子树是一种树名,据传古代曾有此树,现已不复存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四-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旅行笔记。文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明代中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从文化内涵来看,文中提到的地名、山名、寺庙名等,反映了明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例如,石门寺、佛子岭等地名,暗示了佛教在当地的影响。而天子地、洞仙岩等地名,则可能与当地的神话或传说有关,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徐霞客的游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如“雾仍密翳”、“峭石屏立溪上”等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山水的壮丽与神秘。同时,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也颇为传神,如刘仲钰、刘古心等人的形象,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行为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游记不仅记录了明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交通状况。例如,文中提到的洋溪、路江等地名,可能与当时的交通要道有关,反映了明代南方地区的交通网络。此外,文中提到的寺庙、人物等,也为研究明代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了解明代中国南方的地理、宗教、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徐霞客的游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段古文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录了他在湖南、江西交界处的旅行经历。文章以地理描述为主,通过对山川、河流、道路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
首先,文章通过对地形地貌的描写,展现了湖南、江西交界处的复杂地形。作者从三里人岩壁口出发,经过桥头、塘石、界头岭等地,详细描述了沿途的山川、河流、道路的变化。特别是对界头岭的描写,突出了其作为湖广、江西分界处的地理重要性。
其次,文章通过对黄雩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祈雨祭祀的文化背景。黄雩作为祈雨祭祀的地方,水源被认为具有润济一方的神奇力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依赖。
再次,文章通过对勒子树的提及,展现了古代植物与地名的关系。勒子树虽然现已不复存在,但其名称仍保留在地名中,反映了古代植物对地名形成的影响。
最后,文章通过对沿途溪流的描写,展现了湖南、江西交界处的水系分布。作者详细描述了黄雩之溪、崖子垅溪、芝水桥之溪等溪流的流向和汇合情况,反映了当时的水文地理状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湖南、江西交界处的复杂地形和水系分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祈雨祭祀文化和植物与地名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