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二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二-原文

十八日,饭于其远处。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华山之东小径北迂,五里西转,循西华之北西行,十里,富源。其西有三狮锁水口。又西二里为泷头,彭大魁教发迹处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里为潇泷,溪束两山间,如冲崖破峡,两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为“瑞石飞霞”,峡中有八景焉。由泷溪三里,出百里贤关,谓杨救贫云“百里有贤人出也”。又西北二里为第二关,亦有崖石危亘溪左。又西北三里,出罗潭,为第三关。过是山始开,其溪北去,是为查埠。又西北五里后与溪遇,渡而北,宿于罗家埠。

十九日,昧爽行。十里,复循西岩山之南而行,三里为值夏。西八里,逾孟堂坳,〔则赣江南来,为浇洋入处。〕又二里,张家渡,乃趁小舟顺流北下。十里,有市在江左,曰永和,其北涯有道,可径往青原。乃令张氏送者一人,名其远,张侯之近支。随舟竟往白鹭;而余同张二巫及静闻,登北涯随山东北行。五里,入两山之间。又一里,有溪转峡而出。渡溪南转,石山当户,清涧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饭于其寒,亦甚幽静。盖寺为七祖旧刹,而后沦于书院,本寂以立禅恢复,尽迁诸书院于山外,而中构杰阁,犹未毕工也。寺后为七祖塔,前有黄荆树甚古,乃七祖誓而为记者。初入山,不过东西两山之夹耳;至北坞转入而南,亦但觉水石清异,涧壑潆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觉中洋开整,四山凑合向中靠拢。其坞内外两重,内坞宽而密,外坞曲而长,外以移书院,内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设者。余以为从来已久,而本寂一晤,辄言其兴复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间。盖是寺久为书院,而〔邹〕南皋、〔郭〕青螺二老欲两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禅刹与书院必不两立,持说甚坚,始得迁书院于外,而寺田之复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东南深壑中来,至寺前汇于翠屏之下。〔翠屏为水所蚀,山骨嶙峋,层叠耸出,老树悬缀其上,下映清流,景色万状。〕寺左循流而上,山夹甚峻,而坞曲甚长,曲折而入十里,抵黄鲇岭。坞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入口为寺之龙虎两砂,回锁隘甚,但知有寺,不复如寺后复有此坞也。余自翠屏下循流攀涧,宛转其间,进进不已,觉水舂菜圃,种种不复人间。久之,日渐西,乃登山逾岭,仍由五笑亭入寺。别立禅即本寂出山,渡溪桥,循外重案山之南五里,越而西,遂西北行十里,渡赣江,已暮烟横渚水中之小块陆地,不辨江城灯火矣。又三里,同二张宿于白鹭洲。

二十日,同张二巫、静闻过城西北二里,入白燕山。山本小垅,乃天华之余支,寺僧建竖,适恰逢有白燕来翔,故以为名。还由西门入,至北门,过黄御史园,门扃不入。黄名宪卿,魏珰事废。又北入田中丞园。田名仰。园外旧坊巍然,即文襄周公即永乐进士周忱之所居也,鲁灵光尚复见此,令人有山斗即泰山北斗,意指仰慕之人之想。日暮寒烟,凭吊久之,乃出昌富门,入白鹭宿。

二十一日,张氏子有书办于郡上,房者曰启文,沽酒邀酌。遂与二巫、静闻由西城外南过铁佛桥,八里,南登神冈山顶。其山在吉安城南十五里,安福、永新之江所由入大江处。山之南旧有刘府君庙,刘名竺,陈、梁时以曲江侯为吉安郡守,保良疾奸,绰有神政,没而为神,故尊其庙曰神冈,宋封为利惠王。下临安、永小江。遂由庙左转神冈东麓,北随赣江十五里,至吉安南城之螺川驿。又三里,暮,入白鹭。

白鹭洲,首自南关之西,尾径东关,横亘江中,首伏而尾高。书院创于高处,前铸大铁犀以压水,连建三坊,一曰名臣,二曰忠节,三曰理学。坊内两旁排列号馆,为诸生肄业之所。九县与郡学共十所,每所楼六楹。其内由桥门而进,正堂曰正学堂,中楼曰明德堂;后阁三层,下列诸贤神位,中曰“天开紫气”,上曰“云章”。阁楼回环,而阁杰耸,较之白鹿,迥然大观也。是院创于宋,至世庙时郡守汪囗受始扩而大之。熹庙明熹宗朱由校时为魏珰指魏忠贤所毁,惟楼阁未尽撤。至崇祯初,郡守林一囗仍鼎复旧观焉。

二十三日,在复生署中自宴。

二十四日,复生婿吴基美设宴。基美即余甥。

二十五日,张侯后裔以二像入署。上午,别复生,以舆车送入永新舟,即往觅静闻,已往大觉寺。及至已暮,遂泊螺川驿前。

二十六日,舟人市买菜,晨餐始行。十里,至神冈山下,乃西入小江。风色颇顺,又西二十五里,三江口。一江自西北来者,为安福江;一江自西南来者,为永新江。舟溯永新江西南行,至是始有滩。又十五里,泊于横江渡。是日行五十里。

二十七日昧爽发舟。二十里,廖仙岩。有石崖瞰江,南面已为泰和界,其北俱庐陵境也。自是舟时转北向行,盖山溪虽自西来,而屈曲南北也。十里,永阳,庐陵大市也,在江之北;〔然江之南岸,犹十里而始属泰和,以舟曲而北耳。〕又十五里,北过狼湖,乃山坞村居,非湖也。居民尹姓,有舡百艘,俱捕鱼湖襄间为业。又十五里,泊于止阳渡,有村在江之北岸。是日行六十里,两日共行百里,永新之中也。先是复生以山溪多曲,欲以二骑、二担夫送至茶陵界;余自入署,见天辄酿雪,意欲从舟,复生乃索舟,并以二夫为操舟助。至是朔风劲甚,二夫纤

荷屡从水中多次下水拉纤,余甚悯其寒,辄犒以酒资。

下午,浓云渐开,日色亦朗,风之力也。

二十八日,昧爽,牵而行,寒甚。

二十里,敖城,始转而南。

挂篷五里,上黄坝滩。

复北折,遂入两山峡间。

五里,枕头石。

转而西,仍挂帆行,三里,上黄牛滩,十八滩从此始矣。

滩之上为纷丝潭,潭水深碧,两崖突束如门,至此始有夹峙之崖,激湍之石。

又七里,上二滩,为周原,山中洋壑少开,村落倚之,皆以货即卖薪为业者也。

又五里为画角滩,十八滩中之最长者。

又五里为坪上,则庐陵、永新之界也。

两县分界在坪上之东,舟泊于坪上之西。

二十九日,昧爽行。

二十里,桥面上旧有桥跨溪南北,今已圮,惟乱石堆截溪流。

又五里为还古。

望溪南大山横亘,下有二小峰拔地兀立,心觉其奇。

问之,舟人曰:“高山名义山,土人所谓上天梁也,虽大而无奇;小峰曰梅田洞,洞即在山之麓。”

余夙慕梅田之胜,亟索饭登涯,令舟子随舟候于永新。

余用静闻由还古南行五里,至梅田山下,则峰皆丛石耸叠,〔无纤土蒙翳其间,真亭亭出水莲也。〕

山麓有龙姓者居之。

东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东北一角山石完好,而东南洞尽处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

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矣。

东向第一洞在穹崖下,洞左一突石障其侧。

由洞门入,穹然而高,十数丈后,洞顶忽盘空而起,四围俱削壁下垂,如悬帛万丈,牵绡回幄形容石壁像牵拉缠绕的布慢一般,从天而下者。

其上复嘘窦嵌空有洞穴在半壁敞开,结蜃成阁,中有一窍直透山顶,天光直落洞底,日影斜射上层,仰而望之,若有仙灵游戏其上者,恨无十丈梯,凌空置身其间也。

由此北入,左右俱有旋螺之室,透瓣之门,伏兽垂幢,不可枚举。

而正洞垂门五重,第三重有柱中擎,剖门为二:正门在左,直透洞光;旁门在右,暗中由别窦入,至第四门之内而合。

再入至第五门,约已半里,而洞门穹直,光犹遥射。

至此路忽转左,再入一门,黑暗一无所睹,但觉空洞之声,比明处更宏远耳。

欲出索炬再入,既还步,所睹比入时更显,垂乳列柱,种种满前,应接不暇,不自觉其足之不前也。

洞之南不十步,又得一洞,亦直北而入,最后亦转而左,即昏黑不可辨,较之第一洞,正具体而微,然洞中瑰异宏丽之状,十不及一二也。

既出,见洞之右壁,一隙岈然若门。

侧身而入,其门高五六尺,而阔仅尺五,上下二旁,方正如从绳挈矩指合规矩,而槛桔指洞门槛栏之形,宛然斫削而成者。

其内石色亦与外洞殊异,圆窦如月,侧隙如圭,玲珑曲折,止可蛇游猿倒而入。

有风蓬蓬然从圆窦出,而忽昏黑一无所见,乃蛇退而返。

出洞而南不十步,再得第三洞,则穹然两门,一东向,一南向,名合掌洞。

中亦穹然明朗。

初直北入,既而转右。

转处有石柱洁白如削玉,上垂而为宝盖,绡围珠络,形甚瑰异。

从此东折渐昏黑,两旁壁亦渐狭,而其上甚高,亦以无火故,不能烛其上层,而下则狭者复渐低,不能容身而出。

自是而南,凌空飞云之石,俱受大斧烈焰之剥肤矣。

仍从山下转而北,见其耸峭之胜,而四顾俱无径路。

仍过东北龙氏居,折而西,遇一人引入后洞。

是洞在山之北,甫入洞,亦有一洞窍上透山顶,其内直南入,亦高穹明敞。

当洞之中,一石柱斜骞于内,作曲折之状,曰石树。

其下有石棋盘,上有数圆子如未收者。

俗谓“棋残子未收”。

后更有平突如牛心、如马肺者,有下昂首而上、上垂乳而下者,欲接而又不接者。

其内西转,云可通前洞而出,以黑暗无灯,且无导者,姑出洞外。

时连游四洞,日已下舂,既不及觅炬再入,而洞外石片嶙峋,又觉空中浮动,益无暇俯幽抉閟矣此句意即无暇览那些幽闭的景色。

遂与静闻由石瓣中攀崖蹈隙而上,下瞰诸悬石,若削若缀,静闻心动不能从,而山下居人亦群呼无路不可登;余犹宛转峰头,与静闻各踞一石,出所携胡饼啖之,度已日暮,不及觅炊所也。

既而下山,则山之西北隅,其焚削之惨,与东南无异矣。

乃西过一涧,五里,入西山。

循水口而入,又二里登将军坳,又二里下至西岭角,遂从大道西南行。

五里,则大溪自南而来,绕永新城东北而去,有浮桥横架其上,过桥即永新之东关矣。

时余舟自还古转而北去,乃折而南,迂曲甚多,且溯流逆上,尚不能至,乃入游城中,抵暮乃出,舟已泊浮桥下矣。

永新东二十里高山曰义山,横亘而南,为泰和、龙泉界。

西四十里高山曰禾山,为茶陵州界。

南岭最高者曰岭背,名七姬岭,去城五十里,乃通永宁、龙泉道也。

永新之溪西自麻田来,至城下,绕城之南,转绕其东而北去。

麻田去城二十里,一水自路江东向来,一水自永宁北向来,〔合于麻田。〕

三十日,永新令闵及申以遏籴禁止买米闭浮桥,且以封印谩许假装承诺开关,而竟不至。

上午,舟人代为觅轿不得,遂无志永宁,而谋迳趋路江。

乃以二夫、一舟人分担行李,入东门,出南门,溯溪而西。

七里,有小溪南自七姬岭来人。

又西三里,大溪自西南破壁而出,路自西北沿山而入。

又三里,西上草墅岭。

三里,越岭而下为枫树,复与大溪遇。

路由枫树西北越合口岭,八里至黄杨。

溯溪而西,山径始大开,又七里,李田。

去路江尚二十里。

日才下午

以除夕恐居停不便,即早觅托宿处,而旅店俱不能容。

予方徬徨路口,有儒服者过而问曰:“君且南都人耶?余亦将南往留都,岂可使贤者露处于我土地!”

揖其族人,主囗其家。

余问其姓,曰“刘。”且曰:“吾兄亦在南都,故吾欲往。”

盖指肩吾刘礼部也,名元震。

始知刘为永新人,而兹其里云。

余以行李前往,遂同赴其族刘怀素家。

其居甚宽整,乃村居之隐者,而非旅肆也。

问肩吾所居,相去尚五里,遂不及与前所遇者晤。

是日止行三十五里,因市酒肉犒所从三夫,而主人以村醪制的酒饮余,竟忘逆旅之苦。

但彻夜不闻一炮爆竹声,山乡之寥寂,真另一天地也。

晚看落日,北望高山甚近,问之,即禾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二-译文

十八日,在远处吃了饭。上午出发,从夏朗的西边、西华山的东边的小路向北绕行,走了五里后向西转,沿着西华山的北边向西走,走了十里,到达富源。富源的西边有三座狮子形状的山峰锁住了水口。再向西走二里是泷头,这里是彭大魁发迹的地方,溪水到这里转向南流入山中。再走五里是潇泷,溪水在两山之间穿行,像冲破山崖和峡谷一样,两岸的石头像墙壁一样直立,有些石头突出在溪水中,被称为“瑞石飞霞”,峡谷中有八处景观。从泷溪走三里,出了百里贤关,杨救贫说“百里之内会有贤人出现”。再向西北走二里是第二关,溪水的左边也有高耸的崖石。再向西北走三里,出了罗潭,是第三关。过了这里,山势开始开阔,溪水向北流去,这里是查埠。再向西北走五里后与溪水相遇,渡过溪水向北,晚上住在罗家埠。

十九日,天刚亮就出发。走了十里,又沿着西岩山的南边行走,走了三里到达值夏。向西走八里,翻过孟堂坳,〔赣江从南边流来,这里是浇洋的入口。〕再走二里,到达张家渡,于是乘小船顺流北下。走了十里,江的左边有一个集市,叫永和,它的北岸有一条路,可以直接通往青原。于是让张氏的一个送行者,名叫其远,是张侯的近支。随船一直前往白鹭;而我与张二巫和静闻一起,登上北岸沿着山向东北行走。走了五里,进入两山之间。再走一里,有一条溪水从峡谷中转出。渡过溪水向南转,石山挡在门前,清澈的溪水环绕着山谷,青原寺面向西矗立。主僧本寂留我们在他的寒舍吃饭,环境非常幽静。这座寺庙是七祖的旧寺,后来沦为书院,本寂通过立禅恢复了寺庙,把所有的书院都迁到了山外,并在中间建造了高大的阁楼,但还没有完工。寺庙后面是七祖塔,前面有一棵非常古老的黄荆树,是七祖发誓时留下的标记。刚进山时,不过是东西两山之间的夹缝;到了北坞转向南,也只是觉得水和石头非常清奇,溪涧和山谷回环曲折;等到登上塔院,俯瞰寺庙的基址,更觉得中间开阔整齐,四周的山峰向中间靠拢。这个坞内外有两重,内坞宽阔而密集,外坞曲折而长,外坞用来迁移书院,内坞用来供奉佛寺,像是天造地设的一样。我以为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本寂一见面就说起他兴复寺庙的缘由,开始于丙寅、丁卯年间。这座寺庙长期作为书院,而〔邹〕南皋、〔郭〕青螺两位老人想要两者并存,迎接本寂主持这件事。本寂坚决主张,禅寺和书院不能并存,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才得以将书院迁到外面,寺庙的田地恢复就像破竹一样顺利。寺庙前面有一条溪水,从寺庙东南的深谷中流来,到寺庙前汇合在翠屏之下。〔翠屏被水侵蚀,山骨嶙峋,层层叠叠地耸立,老树悬挂在上面,下面映照着清澈的溪流,景色千变万化。〕寺庙左边沿着溪流向上,山势非常陡峭,而坞的曲折非常长,曲折地走了十里,到达黄鲇岭。坞中的田地,都是寺庙僧人耕种并拥有的。入口是寺庙的龙虎两砂,回环锁住隘口,只知道有寺庙,不知道寺庙后面还有这样一个坞。我从翠屏下沿着溪流攀爬溪涧,曲折地行走,不断前进,觉得水舂菜圃,种种景象不再像是人间。过了很久,太阳渐渐西斜,于是登山翻过山岭,仍然从五笑亭进入寺庙。告别立禅即本寂出山,渡过溪桥,沿着外重案山的南边走了五里,向西翻越,然后向西北走了十里,渡过赣江,已经是暮色笼罩着水中的小块陆地,无法分辨江城的灯火了。再走三里,与二张一起住在白鹭洲。

二十日,与张二巫、静闻一起走过城西北二里,进入白燕山。这座山本来是小垅,是天华的余脉,寺僧建造时,正好有白燕飞来,所以以此为名。然后从西门进入,到北门,经过黄御史的园子,门关着没有进去。黄御史名叫宪卿,因魏珰的事情被废黜。再向北进入田中丞的园子。田中丞名叫仰。园子外面的旧坊巍然耸立,是文襄周公即永乐进士周忱的故居,鲁灵光还能见到这样的景象,让人有山斗即泰山北斗,意指仰慕之人的想法。日暮时分,寒烟笼罩,凭吊了很久,然后从昌富门出去,进入白鹭住宿。

二十一日,张氏的儿子在郡上有书办,房者名叫启文,买酒邀请我们喝酒。于是与二巫、静闻一起从西城外向南走过铁佛桥,走了八里,向南登上神冈山顶。这座山在吉安城南十五里,是安福、永新的江水流入大江的地方。山的南边旧有刘府君庙,刘府君名叫竺,陈、梁时期以曲江侯的身份担任吉安郡守,保护良民,惩治奸邪,政绩卓著,死后被尊为神,所以他的庙被称为神冈,宋朝封他为利惠王。山下是安福、永新小江。于是从庙的左边转到神冈的东麓,向北沿着赣江走了十五里,到达吉安南城的螺川驿。再走三里,天色已晚,进入白鹭。

白鹭洲,从南关的西边开始,尾部经过东关,横亘在江中,头部低伏而尾部高耸。书院建在高处,前面铸造了大铁犀牛来镇压水势,连续建了三座牌坊,一座叫名臣,一座叫忠节,一座叫理学。牌坊内两旁排列着号馆,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九县和郡学共有十所,每所楼有六楹。书院内部从桥门进入,正堂叫正学堂,中楼叫明德堂;后面的阁楼有三层,下面列着各位贤人的神位,中间叫“天开紫气”,上面叫“云章”。阁楼回环,而阁楼高耸,与白鹿书院相比,显得非常壮观。这座书院创建于宋朝,到世庙时期郡守汪囗受开始扩建。熹庙明熹宗朱由校时期被魏珰指魏忠贤毁坏,只有楼阁没有完全拆除。到崇祯初年,郡守林一囗仍然恢复了旧观。

二十三日,在复生的署中自己设宴。

二十四日,复生的女婿吴基美设宴。基美是我的外甥。

二十五日,张侯的后裔带着两尊像进入署中。上午,告别复生,用马车送到永新舟,然后去找静闻,他已经去了大觉寺。等到到达时已经是傍晚,于是停泊在螺川驿前。

二十六日,船夫去买菜,早餐后才出发。走了十里,到达神冈山下,然后向西进入小江。风向很顺,又向西走了二十五里,到达三江口。一条江从西北方向流来,是安福江;一条江从西南方向流来,是永新江。船逆着永新江向西南行驶,到这里才开始有滩。再走十五里,停泊在横江渡。这一天走了五十里。

二十七日,天刚亮就出发。走了二十里,到达廖仙岩。有石崖俯瞰着江面,南面已经是泰和界,北面都是庐陵境。从这里开始,船时常转向北行驶,因为山溪虽然从西边流来,但曲折南北。走了十里,到达永阳,是庐陵的大集市,位于江的北岸;〔然而江的南岸,还要走十里才属于泰和,因为船曲折向北行驶。〕再走十五里,向北经过狼湖,其实是山坞中的村庄,不是湖。居民姓尹,有一百艘船,都以在湖襄间捕鱼为业。再走十五里,停泊在止阳渡,江的北岸有一个村庄。这一天走了六十里,两天共走了一百里,是永新的中部。之前复生因为山溪多曲折,想用两匹马、两个担夫送我到茶陵界;我自从进入署中,看到天总是要下雪,想乘船,复生于是找船,并派两个夫役帮忙划船。到这里北风非常强劲,两个夫役纤

荷屡次从水中下水拉纤,我非常同情他的寒冷,总是用酒钱来犒劳他。

下午,浓云逐渐散开,阳光也变得明亮,这是风的力量。

二十八日,天刚亮,我们拉着船前行,非常寒冷。

走了二十里,到达敖城,开始转向南。

挂上帆行驶五里,到达黄坝滩。

再次向北转,进入两山之间的峡谷。

走了五里,到达枕头石。

转向西,继续挂帆行驶,走了三里,到达黄牛滩,十八滩从这里开始。

滩的上方是纷丝潭,潭水深碧,两边的山崖突然收紧像门一样,到这里才开始有夹峙的山崖和激湍的石头。

又走了七里,到达二滩,是周原,山中的洋壑稍微开阔,村落依山而建,村民都以卖柴为生。

又走了五里,到达画角滩,是十八滩中最长的一段。

又走了五里,到达坪上,这里是庐陵和永新的分界。

两县的分界在坪上的东边,船停在坪上的西边。

二十九日,天刚亮就出发。

走了二十里,桥面上原本有一座桥横跨溪流南北,现在已经倒塌,只剩下乱石堆截断了溪流。

又走了五里,到达还古。

看到溪南的大山横亘,山下有两座小峰拔地而起,心里觉得非常奇特。

问船夫,他说:“高山名叫义山,当地人称为上天梁,虽然大但没有奇特之处;小峰叫梅田洞,洞就在山脚下。”

我一直向往梅田的美景,急忙要了饭上岸,让船夫随船在永新等候。

我和静闻从还古向南走了五里,到达梅田山下,山峰都是丛石耸立,没有一丝泥土覆盖,真像亭亭玉立的出水莲花。

山脚下有姓龙的人家居住。

东向有三个洞,北向有一个洞,只有东北一角的山石完好,而东南洞的尽头和西北面,都被烧灰的人破坏了。

铁削火淬,玲珑的质地,已经失去了七成。

东向的第一个洞在穹崖下,洞的左边有一块突起的石头挡住侧面。

从洞门进去,洞顶高耸,走了十几丈后,洞顶忽然盘旋而起,四周都是削壁下垂,像悬挂的布慢一样,从天而降。

洞顶还有洞穴在半壁敞开,像结成的蜃楼阁,中间有一个洞直通山顶,天光直射洞底,日影斜射上层,仰头望去,仿佛有仙灵在上面游戏,可惜没有十丈高的梯子,无法凌空置身其中。

从这里向北进入,左右都有旋螺般的房间,透瓣般的门,伏兽垂幢,不可胜数。

正洞有五重垂门,第三重有一根柱子支撑,将门分为两半:正门在左边,直通洞光;旁门在右边,暗中由别的洞穴进入,到第四门内汇合。

再进入第五门,大约走了半里,洞门依然高耸,光线依然遥远照射。

到这里路忽然转向左边,再进入一门,黑暗得什么都看不见,只觉得空洞的声音比明亮处更宏远。

想出去找火把再进去,回头时看到的东西比进来时更明显,垂乳列柱,种种景象满眼都是,应接不暇,不知不觉脚步停了下来。

洞的南边不到十步,又发现一个洞,也是直北进入,最后也转向左边,昏暗得无法辨认,与第一个洞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洞中的瑰异宏丽景象,不及十分之一二。

出来后,看到洞的右壁,有一个缝隙像门一样。

侧身进去,门高五六尺,宽只有一尺五,上下两旁,方正如从绳挈矩,门槛的形状,仿佛是用斧头砍削而成。

里面的石色也与外洞不同,圆洞像月亮,侧隙像圭玉,玲珑曲折,只能像蛇游猿倒那样进入。

有风从圆洞中吹出,忽然昏暗得什么都看不见,只好像蛇一样退出来。

出洞向南不到十步,又发现第三个洞,洞顶高耸,有两个门,一个向东,一个向南,名叫合掌洞。

洞中也高耸明亮。

起初直北进入,然后转向右边。

转向处有一根石柱洁白如玉,上面垂下像宝盖,绡围珠络,形状非常瑰异。

从这里向东转渐渐昏暗,两旁的壁也渐渐狭窄,但洞顶很高,因为没有火把,无法照亮上层,而下层狭窄的地方又渐渐低矮,无法容身而出。

从这里向南,凌空飞云般的石头,都受到了大斧烈焰的剥蚀。

仍然从山下转向北,看到山势耸峭的胜景,但四周都没有路。

仍然经过东北龙氏的住处,转向西,遇到一个人带我们进入后洞。

这个洞在山的北边,刚进洞,也有一个洞窍直通山顶,洞内直南进入,也高耸明亮。

洞的中间,有一根石柱斜斜地立在洞内,形状曲折,叫做石树。

下面有石棋盘,上面有几颗圆子像未收的棋子。

俗话说是“棋残子未收”。

后面还有平突如牛心、如马肺的石头,有下昂首而上、上垂乳而下的石头,欲接而又不接的石头。

洞内向西转,据说可以通向前洞而出,但因为黑暗无灯,且没有向导,只好出洞。

当时连续游览了四个洞,太阳已经西下,来不及找火把再进去,而洞外的石片嶙峋,又觉得空中浮动,更无暇俯览那些幽闭的景色。

于是和静闻从石瓣中攀崖蹈隙而上,俯瞰那些悬石,像削像缀,静闻心动不能跟随,而山下的居民也群呼无路不可登;我仍然在峰头宛转,与静闻各踞一块石头,拿出携带的胡饼吃,估计已经日暮,来不及找炊事的地方。

下山后,山的西北角,被焚削的惨状,与东南无异。

于是向西过一条涧,走了五里,进入西山。

沿着水口进入,又走了二里登上将军坳,再走二里下到西岭角,然后从大道向西南行。

走了五里,大溪从南而来,绕永新城的东北而去,有一座浮桥横架其上,过桥就是永新的东关。

当时我的船从还古转向北去,于是转向南,迂回曲折很多,且逆流而上,还不能到达,于是进城游玩,到傍晚才出城,船已经停在浮桥下了。

永新东二十里的高山叫义山,横亘向南,是泰和和龙泉的分界。

西四十里的高山叫禾山,是茶陵州的分界。

南岭最高的叫岭背,名叫七姬岭,离城五十里,是通往永宁和龙泉的道路。

永新的溪水从西边的麻田来,到城下,绕城的南边,转向东边再向北流去。

麻田离城二十里,一条水从路江东边来,一条水从永宁北边来,〔在麻田汇合。〕

三十日,永新县令闵及申以禁止买米为由关闭浮桥,并且假装承诺开关,但最终没有来。

上午,船夫代为找轿子未果,于是放弃了去永宁的计划,决定直接去路江。

于是让两个夫子和一个船夫分担行李,从东门进,出南门,沿着溪流向西走。

走了七里,有一条小溪从南边的七姬岭来。

又向西走了三里,大溪从西南破壁而出,路从西北沿山进入。

又走了三里,向西登上草墅岭。

走了三里,越过岭下到枫树,再次与大溪相遇。

路从枫树向西北越过合口岭,走了八里到达黄杨。

沿着溪流向西,山径开始开阔,又走了七里,到达李田。

离路江还有二十里。

太阳才下午。

因为除夕夜担心住宿不便,所以早早地寻找可以寄宿的地方,但旅店都住满了。

我正在路口徘徊,有一个穿着儒服的人过来问我:“你是南都人吗?我也要去南都,怎么能让贤者露宿在我的土地上呢!”

他招呼他的族人,让我住在他家。

我问他姓什么,他说姓“刘”,并且说:“我哥哥也在南都,所以我想去。”

原来他指的是刘礼部肩吾,名叫元震。

我才知道刘是永新人,而这里是他的家乡。

我带着行李前往,于是和他一起去了他的族人刘怀素家。

他的家非常宽敞整洁,是村中的隐居者,而不是旅店。

我问肩吾住的地方,离这里还有五里,所以没能和之前遇到的人见面。

这一天只走了三十五里,于是买了酒肉犒劳跟随的三个仆人,而主人用村中自酿的酒招待我,竟然忘记了旅途的辛苦。

但整晚都没有听到一声爆竹声,山村的寂静,真是另一个天地。

晚上看落日,北望高山很近,一问,原来是禾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二-注解

夏朗: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西华山:山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富源: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三狮锁水口: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泷头: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彭大魁: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潇泷: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瑞石飞霞: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百里贤关: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杨救贫: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罗潭: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查埠: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罗家埠: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值夏: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孟堂坳: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赣江:河流名,位于中国江西省,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张家渡: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永和: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青原: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白鹭: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青原寺:寺庙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七祖:佛教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黄荆树:植物名,具体种类不详。

黄鲇岭: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翠屏: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五笑亭: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白鹭洲: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白燕山:山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黄御史园:园林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田中丞园:园林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昌富门: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神冈山:山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刘府君庙:庙宇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利惠王:封号,具体人物不详。

螺川驿: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廖仙岩: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泰和: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庐陵: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永阳: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狼湖: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止阳渡: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具体位置不详。

茶陵:地名,位于中国湖南省,具体位置不详。

荷屡:指船夫或纤夫,多次下水拉纤,形容其辛苦。

昧爽:天刚亮的时候,指清晨。

敖城: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境内。

黄坝滩: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是十八滩之一。

枕头石: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因地形似枕头而得名。

黄牛滩: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是十八滩之一。

纷丝潭: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潭水深碧,两岸崖壁陡峭。

周原: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山中洋壑少开,村落倚之。

画角滩: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是十八滩中最长的一段。

坪上: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是庐陵和永新的分界处。

还古: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

梅田洞: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洞内有奇石景观。

合掌洞: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洞内有两门,形似合掌。

义山: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横亘而南,为泰和、龙泉界。

禾山:山名,位于中国江西省永新县,是当地的名山。

七姬岭: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是永新通往永宁、龙泉的道路。

麻田: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溪水自路江东向来。

路江: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

黄杨: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

李田:地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中国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辞旧迎新。

南都:指南京,明朝的陪都,位于中国东部,是当时的重要城市。

留都:指南京,明朝的陪都,位于中国东部,是当时的重要城市。

儒服:古代儒生穿的衣服,象征着学问和礼仪。

肩吾刘礼部:指刘元震,字肩吾,明朝礼部官员,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永新: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是刘元震的故乡。

村醪:乡村自酿的酒,通常指农家自制的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二-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江西省的旅行路线和所见所闻,具有很高的历史地理价值。文中提到的地名、山名、河流名等,虽然具体位置不详,但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通过这些地名,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江西省的地理分布和交通状况。

文中提到的寺庙、园林、庙宇等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例如,青原寺作为七祖旧刹,具有重要的宗教历史意义。寺庙的兴复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彭大魁、杨救贫、刘竺等,虽然具体身份不详,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例如,刘竺作为吉安郡守,保良疾奸,绰有神政,没而为神,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廉洁奉公官员的崇敬和神化。

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溪束两山间,如冲崖破峡,两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为‘瑞石飞霞’”,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自然环境提供了宝贵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旅行记录,展现了古代江西省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江西省吉安市境内的旅行经历。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明代江西地区的山水风貌和人文特色。

首先,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极为细致。他通过对黄坝滩、纷丝潭、梅田洞等地的描写,展现了江西山水的壮丽与奇特。例如,他描写纷丝潭时,提到‘潭水深碧,两崖突束如门’,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深邃和两岸崖壁的陡峭。而在描写梅田洞时,他细致地描述了洞内的石壁、石柱、石棋盘等景观,展现了洞内的瑰丽与神秘。

其次,徐霞客在游记中不仅关注自然景观,还记录了当地的人文风貌。他提到周原的村落‘皆以货即卖薪为业’,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来源。此外,他还记录了永新县令闵及申的行为,揭示了当时地方官员的腐败和无能。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游记的内容,也为后人了解明代江西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徐霞客的游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地理学和历史学价值。他通过对沿途地形的详细记录,为后人研究明代江西的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也为研究明代江西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展现了徐霞客作为一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的卓越才华。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细致描写,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江西山水画卷,也为后人研究明代江西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位旅人在除夕之夜寻找住宿的经历,展现了古代中国乡村的淳朴民风和儒家的礼仪文化。

首先,文中提到的除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家人团聚,辞旧迎新。旅人在除夕之夜寻找住宿,反映了古代旅行的艰辛和节日期间的特殊氛围。

其次,文中提到的南都和留都都是指南京,明朝的陪都,是当时的重要城市。旅人遇到一位穿着儒服的陌生人,这位陌生人主动邀请旅人到家中住宿,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仪和仁爱精神。

再次,文中提到的肩吾刘礼部是指刘元震,字肩吾,明朝礼部官员,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刘元震的故乡是永新,位于中国江西省。旅人最终被安排到刘怀素家中住宿,刘怀素是村居的隐者,反映了古代乡村的隐逸文化和淳朴民风。

最后,文中提到的村醪是乡村自酿的酒,通常指农家自制的酒。旅人在刘怀素家中享用村醪,忘却了旅途的艰辛,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旅人的经历,展现了古代中国乡村的淳朴民风、儒家的礼仪文化和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满足,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