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三-原文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晓起,晴丽殊甚。
问其地,西去路江二十里,北由禾山趋武功百二十里,遂令静闻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余同顾仆挈被携带被子直北入山。
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
升陟五里,越一小溪又五里,为山上刘家。
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岭,始见平畴,水田漠漠。
乃随流东北行五里,西北转,溯溪入山。
此溪乃禾山东北之水,其流甚大,余自永城西行,未见有大水南向入溪者,当由山上刘家之东入永城下流者也。
北过青堂岭西下,复得平畴一坞,是为十二都。
西溯溪入龙门坑,溪水从两山峡中破石崖下捣,连泄三、四潭。
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两崖石皆飞突相向。
入其内,复得平畴,是为禾山寺。
寺南对禾山之五老峰,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复起之山也,有双重石高峙寺后山上。
盖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峰,最为耸拔。
余摄其大概云:“双童后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
夹凹中有罗汉洞,闻不甚深,寺僧乐庵以积香出供,且留为罗汉、五老之游。
余急于武功,恐明日穷日力不能至,请留为归途探历,遂别乐庵,北登十里坳。
其岭开陟共十里而遥,登岭时,西望寺后山巅,双重骈立,峰若侧耳耦语然。
越岭北下,山复成坞,水由东峡破山去,坞中居室鳞比,是名铁径。
复从其北越一岭而下,五里,再得平畴,是名严堂,其水南从岭西下铁径者也。
由严堂北五里,上鸡公坳,又名双顶。
其岭甚高,岭南之水南自铁径东去,岭北之水则自陈山从北溪出南乡,鸡公之北即为安福界。
下岭五里至陈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
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隐也。
初二日,晨餐后,北向行。
其南来之水,从东向破山去,又有北来之水,至此同入而东,路遂溯流北上。
盖陈山东西俱崇山夹峙,而南北开洋成坞,四面之山俱搏空溃壑,上则亏蔽天日,下则奔坠峭削,非复人世所有矣。
五里,宛转至岭上。
转而东,复循山北度岭脊,名庙山坳,又名常冲岭。
其西有峰名乔家山,石势嵯峨高峻,顶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诸山之中,此其翘楚qiáo最好的云。
北下三里,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纯石横竖,作劈翅回翔之状,水从峰根坠空而下者数十丈。
但路从右行,崖畔丛茅蒙茸,不能下窥,徒闻捣空振谷之响而已。
下此始见山峡中田塍环壑,又二里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卢子泷lóng一溪自西南山峡中来,与南来常冲之溪合而北去,泷北一冈横障溪前,若为当关。
溪转而西,环冈而北,遂西北去。
路始舍涧,北过一冈。
又五里,下至平畴,山始大开成南北两界,是曰台上塘前,而卢子泷之溪,复自西转而东,〔遂成大溪,东由洋溪与平田之溪合。〕
乃渡溪北行,三里至妙山,复入山峡,〔三里〕至泥坡岭麓,得一夫肩挑行李。
五里,北越岭而下,又得平畴一壑,是曰十八都。
又三里,有大溪亦自西而东,〔乃源从钱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桥跨之。〕
度平田桥北上相公岭,从此迢遥直上,俱望翠微,循云崖。
五里,有路从东来〔合,又直上十里,盘陟岭头,日炙如釜,渴不得水。
久之,闻路下淙淙声,觅莽间一窦出泉,掬饮之。
山坳得居落,为〕十九都〔门家坊。
坊西一峰甚峻,即相公岭所望而欲登者,正东北与香炉峰对峙,为武功南案。〕
日犹下午,恐前路崎岖,姑留余力而止宿焉。
主人王姓,其母年九十矣。
初三日,晨餐后行,云气渐合,而四山无翳。
三里,转而西,复循山向北,始东见大溪自香炉峰麓来,是为湘吉湾。
又下岭一里,得三四家。
又登岭一里,连过二脊,是为何家坊。
有路从西坞下者,乃钱山之道,水遂西下而东,则香炉峰之大溪也;有路从北坳上者,乃九龙之道;而正道则溯大溪东从夹中行。
二里,渡溪循南崖行,又一里,茅庵一龛在溪北,是为三仙行宫。
从此渐陟崇冈,三里,直造香炉峰。〔其崖坳时有细流悬挂,北下大溪去。
仰见峰头云影渐朗,亟上跻,忽零雨飘扬。〕
二里至集云岩,零雨沾衣,乃入集云观少憩焉。
观为葛仙翁栖真之所,道流以新岁方群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犹未完也。
其址高倚香炉,北向武功,前则大溪由东坞来,西向经湘吉湾而去,亦一玄都也。
时雨少止,得一道流欲送至山顶,遂西至九龙,乃冒雨行半里,渡老水桥,〔复循武功南麓行,遂〕上牛心岭。
五里,过棋盘石,有庵在岭上。
雨渐大,道流还所畀送资,弃行囊去。
盖棋盘有路直北而上,五里,经石柱风洞,又五里,径达山顶,此集云〔登山〕大道也;山小径循深壑而东,乃观音崖之道。
余欲兼收之,竟从山顶小径趋九龙,而道流欲仍下集云,从何家坊大路,故不合而去。
余遂从小径冒雨东行。
从此山支悉从山顶隤壑而下,凸者为冈,凹者为峡,路循其腰,遇冈则跻而上,遇峡则俯而下。
由棋盘经第二峡,有石高十余丈竖峰侧,殊觉娉婷。
其内峡中突崖丛树,望之甚异,而曲霏草塞,无可着足。
又循路东过三峡,其冈下由涧底横度而南,直接香炉之东。
于是涧中之水遂分东西行,西即由集云而出平田,东即由观音崖而下江口,皆安福东北之溪也。
于是又过两峡。
北望峡内俱树木蒙茸,石崖突兀,时见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无飞动之势,细玩欣赏之,俱僵冻成冰也。
然后知其地高寒,已异下方,余躞xiè
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觉耳。
共五里,抵观音崖,盖第三冈过脊处正其中也。
观音崖者,一名白法庵,为白云法师所建,而其徒隐之扩而大之。
盖在武功之东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为山牛野兽之窝,名牛善堂;白云鼎建禅庐,有白鹦之异,故名白法佛殿。
前有广池一方,亦高山所难者。
其前有尖峰为案,曰箕山,乃香炉之东又起一尖也。
其地有庵而无崖,崖即前山峡中亘石,无定名也。
庵前后竹树甚盛,其前有大路直下江口,其后即登山顶之东路也。
时余衣履沾透,亟换之,已不作行计。
饭后雨忽止,遂别隐之,向庵东跻其后。
直上二里,忽见西南云气浓勃奔驰而来,香炉、箕山倏忽被掩益厉,顾仆竭蹶上跻。
又一里,已达庵后绝顶,而浓雾弥漫,下瞰白云及过脊诸冈峡,纤毫无可影响,幸霾而不雨。
又二里,抵山顶茅庵中,有道者二人,止行囊于中。
三石卷殿即在其上,咫尺不辨。
道者引入叩礼,遂返宿茅庵。
是夜风声屡吼,以为已转西北,可幸晴,及明而弥漫如故。
〔武功山东西横若屏列。
正南为香炉峰,香炉西即门家坊尖峰,东即箕峰。
三峰俱峭削。
而香炉高悬独耸,并开武功南,若棂门然。
其顶有路四达:由正南者,自风洞石柱,下至棋盘、集云,经相公岭出平田十八都为大道,余所从入山者也;由东南者,自观音崖下至江口,达安福;由东北者,二里出雷打石,又一里即为萍乡界,下至山口达萍乡;由西北者,自九龙抵攸县;由西南者,自九龙下钱山,抵茶陵州,为四境云。〕
初四日,闻夙霾未开,僵卧久之。
晨餐后方起,雾影倏开倏合。
因从正道下,欲觅风洞石柱。
直下者三里,渐见两旁山俱茅脊,无崖岫之奇,远见香炉峰顶亦时出时没,而半〔山〕犹浓雾如故。
意风洞石柱尚在二三里下,恐一时难觅,且疑道流装点之言,即觅得亦无奇,遂仍返山顶,再饭茅庵。
乃从山脊西行,初犹弥漫,已而渐开。
三里稍下,度一脊,忽雾影中望见中峰之北矗崖崭柱,上刺层霄,下插九地,所谓千丈崖。
百崖丛峙回环,高下不一,凹凸掩映。
隤北而下,如门如阙,如幛如楼,直坠壑底,皆密树蒙茸,平铺其下。
然雾犹时〔时〕笼罩,及身至其侧,雾复倏开,若先之笼,故为掩袖之避,而后之开,又巧为献笑之迎者。
盖武功屏列,东、西、中共起三峰,而中峰最高,纯石,南面犹突兀而已,北则极悬崖回崿之奇。
使不由此而由正道,即由此而雾不收,不几谓武功无奇胜哉!
共三里,过中岭之西,连度二脊,其狭仅尺五。
至是海北俱石崖,而北尤崭削无底,环突多奇,〔脊上双崖重剖如门,下隤至重壑。〕
由此通道而下,可尽北崖诸胜,而惜乎山高路绝,无能至者。
又西复下而上,是为西峰。
其山与东峰无异,不若中峰之石骨棱嶒矣。
又五里,过野猪洼。
西峰尽处,得石崖突出,下容四五人,曰二仙洞。
闻其上尚有金鸡洞,未之人也。〔于是山分两支,路行其中。〕
又西稍下四里,至九龙寺。
寺当武功之西垂,崇山至此忽开坞成围,中有平壑,水带西出峡桥,坠崖而下,乃神庙时宁州禅师所开,与白云之开观音崖,东西并建寺。
然观音崖开爽下临,九龙幽奥中敞,形势固不若九龙之端密也。
若以地势论,九龙虽稍下于顶,其高反在观音崖之上多矣。
寺中僧分东西两寮,昔年南昌王特进山至此,今其规模尚整。
西寮僧留宿,余见雾已渐开,强别之。
出寺,西越溪口桥,溪从南下。
复西越一岭,又过一小溪,〔二溪合而南坠谷中。〕
溪坠于东,路坠于西,俱垂南直下。
五里为紫竹林,僧寮倚危湍修竹间,幽爽兼得,亦精蓝之妙境也。
从山上望此,犹在重雾〔中〕;渐下渐开,而破壁飞流,有倒峡悬崖湍之势。
又十里而至卢台,或从溪右,或从溪左,循度不一,靡不在轰雷倒雪中。
但润崖危耸,竹树翳密,悬坠不能下窥,及至渡涧,又复平流处矣。
出峡至卢〔台〕,始有平畴一壑,乱流交涌畦间,行履沾濡。
思先日过相公岭,求滴水不得;此处地高于彼,而石山潆绕,遂成沃泽。
盖武功之东垂,其山乃一脊排支分派;武功之西垂,其山乃众峰耸石攒崖,土石之势既殊,故燥润之分亦异也。
夹溪四五家,俱环堵离立,欲投托宿,各以新岁宴客辞。
方徘徊路旁,有人一群从东村过西家,正所宴客也。
中一少年见余无宿处,亲从各家为觅所栖,乃引至东村宴过者,唐姓家。
得留止焉。
是日行三十里。
初五日,晨餐后,雾犹翳山顶。
乃东南越一岭,五里下至平畴,是为大陂。
居民数家,自成一壑。
一小溪自东北来,乃何家坊之流也,卢台之溪自北来,又有沙盘头之溪自西北来,同会而出陈钱口。〔两山如门,路亦随之。〕
出口即十八都平田,东向大洋也。
大陂之水自北而〔出〕陈钱,上陂之水自西而至车江,二水合而东经钱山下平田者也。
路由车江循西溪,五里至七陂,复入山。
已渡溪南,复上门楼岭,五里越岭,复与溪会。
过平坞又二里,有一峰当溪之中,其南北各有一溪,潆峰前而合,是为月溪上流。
路从峰之南溪而入,其南有石兰冲,颇突兀。
又三里登祝高岭,岭北之水下安福,岭南之水下永新。
又平行岭上二里,下岭东南行二里,过石洞北,乃西南登一小山,山石色润而形巉。
由石隙下瞰,一窟四环,有门当隙中,内有精蓝,后有深洞,洞名石城。〔
洞外石崖四亘,崖有隙东向,庵即倚之。
庵北向,洞在其左,门东北向,而门为僧闭无可入。
从石上俯而呼,久之乃得人,因命僧炊饭,而余入洞,欲出为石门寺之行也。
循级而下,颇似阳羡张公洞门,而大过之。
洞中高穹与张公并,而深广倍之。
其中一冈横间,内外分两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门口如台。
当台之中,两石笋耸立而起。
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于笋,而色甚古穆,从石底高擎,上属洞顶。
旁有隙,可环柱转。
柱根涌起处,有石环捧,若植之盘中者。
其旁有支洞。
曲而北再进,又有一大柱,下若莲花,困叠成柱;上如宝幢,擎盖属顶;旁亦有隙可循转。
柱之左另环一窍,支洞益穹。
及出,饭后,见洞甚奇,索炬不能,复与顾仆再入细搜之。
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石城洞初名石廊;南陂刘元卿开建精蓝于洞口石窟中,改名书林;今又名石城,以洞外石崖四亘若城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三-译文
丁丑年(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早晨起床,天气非常晴朗美丽。
询问当地情况,西去路江二十里,北由禾山到武功一百二十里,于是让静闻和三个仆人先带着行李去路江,我和顾仆带着被子直接向北进山。
这座山不太高,但土色非常红。
攀登五里,越过一条小溪又走五里,到达山上刘家。
向北到达厚堂寺,越过一座小岭,开始看到平坦的田野,水田广阔。
于是沿着河流向东北走五里,向西北转,逆流而上进入山中。
这条溪流是禾山东北的水流,水流很大,我从永城向西走,没有看到有大水向南流入溪流的,应该是从山上刘家的东边流入永城下游的。
向北经过青堂岭向西下,又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这是十二都。
向西逆流而上进入龙门坑,溪水从两山峡谷中冲破石崖而下,连续流下三、四个潭。
最下面的一个潭水深碧如黛,上面的两崖石头都飞突相向。
进入其中,又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这是禾山寺。
寺南对着禾山的五老峰,而寺所依靠的,是禾山北支再次升起的山,有双重石头高高耸立在寺后的山上。
禾山是寺西的主山,而五老峰是南起的山峰,最为高耸。
我总结其大概说:“双童后倚,五老前揖。”这两座山就是禾山和五老峰。
夹凹中有罗汉洞,听说不太深,寺僧乐庵拿出积攒的香火供奉,并且留我们游览罗汉洞和五老峰。
我急于去武功,担心明天一天的时间不够,请求留到归途时再探访,于是告别乐庵,向北登上十里坳。
这座岭攀登共十里多,登岭时,向西望寺后的山巅,双重山峰并列,峰顶像是侧耳交谈的样子。
越过岭向北下,山又变成坞,水从东峡冲破山而去,坞中房屋鳞次栉比,这里叫铁径。
再从它的北边越过一座岭而下,五里,又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这里叫严堂,水从岭西下铁径。
从严堂向北五里,登上鸡公坳,又叫双顶。
这座岭很高,岭南的水从铁径向东流去,岭北的水则从陈山从北溪流出南乡,鸡公的北边就是安福界。
下岭五里到陈山,天已经黑了,得到李翁和泉水的留宿。
李翁已经七十岁,真是深山中的高隐之士。
初二日,早餐后,向北走。
南来的水从东向破山而去,又有北来的水,到这里一起向东流,路于是逆流北上。
陈山东西都是高山夹峙,而南北开阔成坞,四周的山都搏击天空,溃决沟壑,上面遮蔽天日,下面奔坠峭削,不再是人世间所有的景象了。
五里,蜿蜒到岭上。
转向东,再沿着山北度过岭脊,叫庙山坳,又叫常冲岭。
它的西边有座山峰叫乔家山,石势嵯峨高峻,山顶有像屏风排列、像人站立的,诸山之中,这是最好的。
向北下三里,有石崖突兀在溪左,上面有纯石横竖,像劈翅回翔的样子,水从峰根坠空而下数十丈。
但路从右边走,崖畔丛茅茂密,不能下看,只能听到捣空振谷的声音。
下到这里才看到山峡中田塍环绕沟壑,又二里才看到三四户人家,这里叫卢子泷,一条溪从西南山峡中来,与南来的常冲溪合流向北而去,泷北一冈横挡在溪前,像是当关。
溪转向西,环绕冈向北,于是向西北流去。
路开始离开涧,向北过一冈。
又五里,下到平坦的田野,山开始大开成南北两界,这里叫台上塘前,而卢子泷的溪,又从西转向东,〔于是形成大溪,东由洋溪与平田的溪合流。〕
于是渡过溪向北走,三里到妙山,又进入山峡,〔三里〕到泥坡岭麓,找到一个挑夫挑行李。
五里,向北越过岭而下,又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这里叫十八都。
又三里,有大溪也从西向东流,〔源头从钱山洞北到这里,平田桥跨过它。〕
渡过平田桥向北登上相公岭,从此迢遥直上,都望着翠微,沿着云崖。
五里,有路从东来〔合,又直上十里,盘陟岭头,太阳炙烤如釜,渴得找不到水。
很久,听到路下淙淙的水声,在草丛中找到一个泉眼,捧水喝。
山坳中有村落,是〕十九都〔门家坊。
坊西一峰非常峻峭,就是相公岭所望而想登的,正东北与香炉峰对峙,是武功的南案。〕
天还下午,担心前路崎岖,姑且留余力而止宿。
主人姓王,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岁了。
初三日,早餐后出发,云气渐渐合拢,而四山无遮。
三里,转向西,再沿着山向北,开始看到大溪从香炉峰麓来,这是湘吉湾。
又下岭一里,看到三四户人家。
又登岭一里,连续过两脊,这是何家坊。
有路从西坞下,是去钱山的路,水于是向西下而东,是香炉峰的大溪;有路从北坳上,是去九龙的路;而正道则逆大溪东从夹中走。
二里,渡过溪沿着南崖走,又一里,茅庵一龛在溪北,这是三仙行宫。
从此渐渐登上高冈,三里,直造香炉峰。〔其崖坳时有细流悬挂,北下大溪去。
仰见峰头云影渐朗,急忙上攀,忽然零雨飘扬。〕
二里到集云岩,零雨沾衣,于是进入集云观稍作休息。
观是葛仙翁栖真之所,道士们因为新年正在正殿上群嬉,殿只有一楹,建筑还未完成。
它的址高倚香炉,北向武功,前则大溪由东坞来,西向经湘吉湾而去,也是一玄都。
时雨稍停,得到一个道士想送到山顶,于是向西到九龙,于是冒雨走半里,渡过老水桥,〔再沿着武功南麓走,于是〕上牛心岭。
五里,过棋盘石,有庵在岭上。
雨渐渐大,道士还了所给的送资,弃行囊而去。
棋盘有路直北而上,五里,经石柱风洞,又五里,径达山顶,这是集云〔登山〕大道;山小径沿着深壑向东,是观音崖的路。
我想兼收之,竟从山顶小径去九龙,而道士想仍下集云,从何家坊大路,所以不合而去。
我于是从小径冒雨东行。
从此山支都从山顶隤壑而下,凸者为冈,凹者为峡,路沿着其腰,遇冈则上攀,遇峡则下俯。
由棋盘经第二峡,有石高十余丈竖在峰侧,非常娉婷。
其内峡中突崖丛树,望之非常奇异,而曲霏草塞,无法着足。
又沿着路东过三峡,其冈下由涧底横度而南,直接香炉的东。
于是涧中之水遂分东西行,西即由集云而出平田,东即由观音崖而下江口,都是安福东北的溪流。
于是又过两峡。
北望峡内都是树木茂密,石崖突兀,时见崖上白幌如拖瀑布,奇怪没有飞动之势,细看欣赏之,都是僵冻成冰。
然后知道这里高寒,已经不同于下方,我躞xiè
我小步走在雨中,不知不觉就到了。
走了五里,到达观音崖,这里是第三座山冈的过脊处,正好位于中间。
观音崖,又叫白法庵,是白云法师建造的,他的徒弟隐之将其扩建。
它位于武功山的东南角,这个地方幽静偏僻,最初是山牛和野兽的窝,名叫牛善堂;白云法师在这里建了禅房,因为有白鹦的奇异现象,所以叫白法佛殿。
前面有一片广阔的池塘,这在高山地区是很难得的。
前面有一座尖峰作为案山,叫箕山,是香炉峰东边又突起的一座尖峰。
这个地方有庵但没有崖,崖就是前面山峡中的巨石,没有固定的名字。
庵前后竹子树木非常茂盛,前面有一条大路直通江口,后面就是登山顶的东路。
当时我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赶紧换了,已经不打算再走了。
饭后雨突然停了,于是告别隐之,向庵东边攀登。
直上两里,忽然看到西南方向的云气浓密,奔驰而来,香炉峰和箕山瞬间被掩盖得更加厉害,我的仆人艰难地往上爬。
又走了一里,已经到了庵后的绝顶,但浓雾弥漫,往下看白云和过脊的各个山冈和峡谷,什么都看不见,幸好只是雾没有下雨。
又走了两里,到达山顶的茅庵,里面有两个道士,我把行李放在那里。
三石卷殿就在上面,近在咫尺却看不清。
道士带我进去叩拜行礼,然后返回茅庵住宿。
这一夜风声不断,我以为已经转西北风,可以期待晴天,但到了天亮还是雾蒙蒙的。
〔武功山东西横列像屏风。
正南是香炉峰,香炉峰西边是门家坊尖峰,东边是箕峰。
这三座山峰都很陡峭。
而香炉峰高悬独耸,像武功山的南门。
山顶有四条路:从正南的,从风洞石柱,下到棋盘、集云,经过相公岭到平田十八都,是大路,我进山走的就是这条路;从东南的,从观音崖下到江口,到达安福;从东北的,两里到雷打石,再走一里就是萍乡界,下到山口到达萍乡;从西北的,从九龙到攸县;从西南的,从九龙下钱山,到达茶陵州,这是四境。〕
初四日,听说早晨的雾还没散,我躺了很久。
吃完早饭才起来,雾影时开时合。
于是从正道下去,想找风洞石柱。
直下三里,渐渐看到两旁的山都是茅草覆盖的山脊,没有崖岫的奇观,远远看到香炉峰顶也时隐时现,而半山腰还是浓雾。
我想风洞石柱还在两三里下,恐怕一时难以找到,而且怀疑道士们的话是装点门面,即使找到了也没什么奇特的,于是又返回山顶,在茅庵再吃一顿饭。
然后从山脊往西走,起初还是雾蒙蒙的,后来渐渐散开。
走了三里稍微下坡,过了一座山脊,忽然在雾影中看到中峰北边的悬崖和石柱,上刺云霄,下插九地,这就是所谓的千丈崖。
百座悬崖丛立回环,高低不一,凹凸掩映。
向北下坡,像门像阙,像幛像楼,直坠谷底,都是密密的树木,平铺在下面。
但雾还是时不时笼罩,等到我走到它旁边,雾又突然散开,好像之前是故意遮住,后来又巧妙地迎接我。
武功山像屏风一样排列,东、西、中三座山峰,中峰最高,全是石头,南面还显得突兀,北面则极尽悬崖回环的奇观。
如果不从这里走正道,即使从这里走雾也不散,岂不是说武功山没有奇胜吗!
走了三里,过了中岭的西边,连续过了两座山脊,宽度只有一尺五。
到这里海北都是石崖,而北边尤其陡峭无底,环绕突起多奇观,〔脊上双崖重剖像门,下坠到深谷。〕
从这里通道下去,可以尽览北崖的胜景,可惜山高路绝,没人能到。
又往西下坡再上坡,这是西峰。
这座山和东峰没什么区别,不如中峰的石骨棱嶒。
又走了五里,过了野猪洼。
西峰尽头,有一块突出的石崖,下面可以容纳四五个人,叫二仙洞。
听说上面还有金鸡洞,我没去过。〔于是山分两支,路在其中。〕
又往西稍微下坡四里,到了九龙寺。
九龙寺位于武功山的西边,高山到这里忽然开出一个山谷,中间有平坦的壑地,水从西边出峡桥,坠崖而下,是神庙时期宁州禅师开的,和白云法师开的观音崖,东西并建寺庙。
但观音崖开阔爽朗,下临山谷,九龙寺幽深奥妙,中间开阔,形势自然不如九龙寺的端密。
如果从地势来看,九龙寺虽然比山顶稍低,但高度反而比观音崖高很多。
寺里的僧人分东西两寮,往年南昌王特进山到这里,现在规模还很整齐。
西寮的僧人留我住宿,我看到雾已经渐渐散开,勉强告别。
出寺,往西过溪口桥,溪水从南边流下。
又往西过一座山岭,再过一条小溪,〔两条溪水合流向南坠入谷中。〕
溪水向东坠下,路向西坠下,都向南直下。
走了五里到紫竹林,僧寮建在急流和修竹之间,幽静爽朗兼得,也是精蓝的妙境。
从山上望这里,还在浓雾中;渐渐下坡雾渐渐散开,破壁飞流,有倒峡悬崖的湍急之势。
又走了十里到卢台,有时从溪右走,有时从溪左走,路线不一,都在轰雷倒雪中。
但润崖高耸,竹树茂密,悬坠不能下看,等到渡涧时,又变成平流了。
出峡到卢台,才有一片平坦的田地,乱流在田间交涌,鞋子都湿了。
想起前几天过相公岭,想找滴水都找不到;这里地势比那里高,但石山环绕,竟然成了沃泽。
武功山的东边,山是一脊分派;武功山的西边,山是众峰耸石攒崖,土石之势不同,所以干燥湿润之分也不同。
溪边四五户人家,都是环堵离立,我想投宿,他们都以新年宴客为由拒绝了。
正在路旁徘徊,有一群人从东村到西家,正是他们宴客的地方。
其中一个少年看到我没有住处,亲自到各家为我找住处,最后带我到东村宴客的唐姓人家。
得以留宿。
这一天走了三十里。
初五日,吃完早饭,雾还笼罩山顶。
于是往东南过一座山岭,五里下到平坦的田地,这是大陂。
有几户人家,自成一片壑地。
一条小溪从东北来,是何家坊的溪流,卢台的溪从北来,还有沙盘头的溪从西北来,一起汇合出陈钱口。〔两山像门,路也随着。〕
出口就是十八都平田,东向大洋。
大陂的水从北出陈钱,上陂的水从西到车江,两条水合流东经钱山下平田。
路从车江沿西溪,五里到七陂,又进山。
已经渡过溪南,又上门楼岭,五里过岭,又与溪水会合。
过了平坞又二里,有一座山峰在溪中,南北各有一条溪,环绕峰前合流,这是月溪的上游。
路从峰的南溪进去,南边有石兰冲,很突兀。
又走了三里登祝高岭,岭北的水流向安福,岭南的水流向永新。
又平行岭上二里,下岭往东南走二里,过石洞北,然后往西南登一座小山,山石颜色润泽形状险峻。
从石缝往下看,一个窟窿四周围绕,有门在缝中,里面有精蓝,后面有深洞,洞名叫石城。〔
洞外四周都是石崖,石崖上有一个向东的缝隙,庵就依靠这个缝隙而建。
庵朝北,洞在庵的左边,洞门朝东北,但门被僧人关闭无法进入。
我从石头上俯身呼喊,很久才有人回应,于是让僧人准备饭菜,而我进入洞中,打算出来后去石门寺。
沿着台阶下去,洞门很像阳羡的张公洞门,但比张公洞门大得多。
洞中的高度和穹顶与张公洞相当,但深度和宽度是张公洞的两倍。
洞中有一条横贯的山冈,将洞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门口有巨石排列如台。
在台的中央,有两根石笋高高耸立。
左右两侧,北崖有一根石柱矗立,比石笋大得多,颜色非常古朴,从石底高高擎起,上接洞顶。
旁边有缝隙,可以绕着石柱转。
石柱根部涌起的地方,有石环环绕,像是种植在盘子中的植物。
旁边还有支洞。
向北弯曲再往里走,又有一根大石柱,底部像莲花,层层叠叠形成柱子;顶部像宝幢,擎着洞顶;旁边也有缝隙可以绕着转。
石柱的左边还有一个环形的洞口,支洞更加高耸。
出来后,吃过饭后,觉得洞非常奇特,但找不到火把,于是和顾仆再次进入洞中仔细搜寻。
出来时天已经黑了,于是就在庵中过夜。
石城洞最初叫石廊;南陂的刘元卿在洞口石窟中建了一座精舍,改名为书林;现在又叫石城,因为洞外的石崖四面环绕像城墙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三-注解
禾山:禾山是中国江西省的一座山,位于永新县境内,是武功山的支脉。禾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
武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一座著名山脉,以其险峻的山峰和丰富的自然景观闻名。
五老峰:五老峰是禾山的五座主要山峰,因其形状似五位老人并肩而立而得名。五老峰是禾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登山和观赏日出的绝佳地点。
罗汉洞:罗汉洞是禾山寺附近的一个洞穴,传说中曾有罗汉在此修行。洞内空间不大,但因其宗教意义和自然景观而吸引了许多游客和信徒。
香炉峰:武功山正南的一座高峰,形似香炉,高悬独耸,是武功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集云观:集云观是位于武功山的一座道教宫观,传说是葛仙翁的修行之地。观内建筑古朴,环境幽静,是道教信徒和游客朝圣的重要场所。
观音崖:位于武功山东南隅的一处幽僻之地,原名牛善堂,后由白云法师建为禅庐,因有白鹦之异,故称白法佛殿。
白云法师:古代佛教僧人,以修行和建筑寺庙著称,观音崖即为其所建。
箕山:位于观音崖前的一座尖峰,形似香炉东侧的又一尖峰。
千丈崖:武功山中峰北侧的一处悬崖,高耸入云,下插九地,是武功山的一大奇观。
九龙寺:位于武功山西垂的一座寺庙,由宁州禅师所建,与观音崖东西并立,是武功山的重要宗教场所。
卢台:武功山下的一个村落,周围有平畴和溪流,是登山途中的一处重要地点。
阳羡张公洞:阳羡是古代地名,今江苏宜兴一带。张公洞是当地著名的溶洞,以其深邃、广阔和奇特的石钟乳景观而闻名。
石笋:溶洞中由滴水沉积形成的石柱,形状似笋,故称石笋。
石柱:溶洞中由滴水沉积形成的直立石柱,通常比石笋更为粗大。
宝幢:佛教中的一种法器,形状似伞,象征佛法的庇护。此处形容石柱上部的形状。
精蓝:佛教寺庙的别称,精指精舍,蓝指伽蓝,即寺院。
书林:原指藏书丰富的地方,此处为洞名,可能因洞内石刻或藏书而得名。
石城:因洞外石崖环绕如城墙,故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在1637年正月初一至初三的旅行经历,从禾山到武功山的行程。文章不仅记录了沿途的自然景观,还涉及了当地的文化和宗教背景。通过对山川、溪流、寺庙和洞穴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文章开篇即描绘了初一的晴朗天气,为后续的旅行奠定了愉快的基调。作者在描述禾山和武功山的自然景观时,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双童后倚,五老前揖”来形容禾山和五老峰的关系,生动地展现了山峰的雄伟和神秘。
在文化方面,作者提到了禾山寺、罗汉洞和集云观等宗教场所,反映了当时道教和佛教在当地的深厚影响。特别是对集云观的描述,不仅介绍了其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还提到了葛仙翁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文章还通过对沿途村庄和居民的描写,展现了当地的生活风貌。例如,作者在陈山遇到的李翁,被描述为“真深山高隐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淳朴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旅行日记,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画卷。通过对山川、寺庙、村庄和居民的细致描写,作者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旅行经历,还传达了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文章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武功山的游历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武功山的壮丽与神秘。文章开篇即通过‘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觉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为后文的探险和发现埋下伏笔。观音崖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其幽僻的地理位置,还通过‘白鹦之异’的传说,赋予了其宗教和神秘色彩。
在描述武功山的自然景观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香炉峰顶亦时出时没’、‘雾影中望见中峰之北矗崖崭柱’等,使得山景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特别是对千丈崖的描写,‘上刺层霄,下插九地’,形象地表现了其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文章还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如‘雾影倏开倏合’、‘浓雾弥漫’等,增强了叙述的戏剧性和紧张感。这种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作者的行程,也为武功山的景观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和不可预测性。
此外,作者在游历过程中对寺庙和僧人的描写,如九龙寺的‘崇山至此忽开坞成围’,不仅展现了寺庙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还反映了佛教文化在武功山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寺庙的描写,作者进一步深化了对武功山宗教氛围的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武功山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氛围的营造,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武功山的独特魅力。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探访石城洞的经历。石城洞位于江西,因其洞外石崖环绕如城墙而得名。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洞内的奇景,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
首先,徐霞客通过对比阳羡张公洞,突出了石城洞的规模宏大。他提到洞中高穹与张公洞相当,但深广倍之,显示出石城洞的壮丽。这种对比手法不仅让读者对石城洞的规模有了直观的认识,也体现了徐霞客对地理景观的敏锐观察力。
其次,徐霞客详细描绘了洞内的石笋、石柱等地质奇观。他特别提到一冈横间,将洞分为内外两重,外重有巨石分列如台,两石笋耸立而起,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于笋,色甚古穆。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洞内的地质特征,也赋予了这些自然景观以人文意义。石柱被形容为‘上如宝幢,擎盖属顶’,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宗教的融合理解。
此外,徐霞客还提到洞内的支洞,曲而北进,又有一大柱,下若莲花,困叠成柱。这种对洞内细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洞内的复杂结构,也体现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探索精神。他不仅满足于表面的观察,还深入洞内,细搜其奇景,这种探索精神正是明代文人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体现。
最后,徐霞客提到石城洞的命名变迁,从最初的石廊,到南陂刘元卿开建精蓝后改名书林,再到如今的石城,反映了洞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这种对地名的考证,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也体现了徐霞客对地方文化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石城洞的生动描绘,更是明代文人探索自然、追求知识的缩影。徐霞客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