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一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一-原文

十二月初一日,先晚雨丝丝下,中夜愈甚,遂无意留吉水。

入城问打听张侯后裔。有张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门内,隔晚托顾仆言,与张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云。

盖张乃世科而无登第者,故后附于侯族,而实非同派。

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间云亦别驾吾常,有遗墨在家云,曾附祀张侯之庙,为二张祠。此一时附托之言。

按张侯无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时被毁已久,何从而二之?

更为余言:侯之后人居西园,在城西五六十里,亦文昌乡也;族虽众,无读书者,即子衿秀才亦无一人。余因慨然!

时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盖此中已三月无雨矣。

时舟已移北门赣江上。由北门入至南门之张氏,仍出北门。

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赣江行。十里,挟天马山之西。十里,过小洲头,东有大、小洲二重,西则长冈逶迤,有塔与小洲夹江相对。至是雨止日出。

又十里,转挟螺子山之东,而泊于梅林渡,去吉郡尚十里。

既暮,零雨复至。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吉水东大而高者,曰东山,即仁山也。

太平山在其内,又近而附城,曰龙华寺。

寺甚古,今方修葺qì修整,有邹南皋先生祠。

佛殿前东一碑,为韩熙载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宁史•南唐世家》撰,徐铉八行书。

盖即太平西下之垅,南北回环,琐成一坞,而寺在中央。

吉水西为天马山,在恩、赣二江夹脊中。

北为玉笥,即峡山之界赣江下流所经也。

南为巽xù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为本县之文笔峰。

建昌人言军峰为吉水文笔,因此峰而误也,大小迥绝矣。

初二日,黎明甫刚刚挂帆,忽有顺水舟叱咤而至,掀篷逼舟,痛殴舟人而缚之,盖此间棍徒托言解官银,而以拿舟吓诈舟人也。

势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视舟子如搏羊,竟欲以余囊过其舟,以余舟下省。

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铺盖铃串之物,而竟不见银扛,即果解银,亦无中道之理。

余谕其此间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以汝。

其人闻言,咆哮愈甚,竟欲顺流挟舟去。

余乘其近涯,一跃登岸,亟觅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长也。

呼而追之,始得放舟。

余行李初已被移,见余登陆,乃仍畀还即归还;而舟子所有,悉为抄洗,一舟荡然矣。

又十里,饭毕,〔抵吉安郡。〕已过白鹭洲之西,而舟人欲泊南关;余久闻白鹭书院之胜,仍返舟东泊其下,觅寓于书院中净土庵。

是日雨丝丝不止,余人游城中,颇寥寂,出南门,见有大街濒江,直西属神冈山,十里阛闠,不减金阊也。

初三日,中夜雨滂沱。

晨餐后,即由南关外西向神冈。

时雨细路泞,举步不前,半日且行且止,市物未得其半,因还至其寓。

是日书院中为郡侯季考,余出时诸士毕集,及返而各已散矣。

郡侯即家复生,是日季考不亲至,诸生颇失望。

初四日雨。入游城中,出止白鹭洲。

初五日入城拜朱贞明、马继芳。

下午,取药煮酒,由西门出,街市甚盛。

已由南门大街欲上神冈,复行不及也。

初六日卧雪鹭洲。

初七日卧雪鹭洲。下午霁,入城。

由东门出,至大觉庵,已在梅林对江,不及返螺子。

初八日由鹭洲后渡梅林,五里。

又东北十里,大洲。

乃东十里入山,登洲岭,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云。

从岭直上五里,天狱山。

下直南十里,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

初九日东十里,出山口曰五十都。

东南十里,过施坊。

人家甚盛。

入山五里,直抵嵩华山西麓,日虎浮,拜萧氏。

其外包山一重,即与施坊为界者也,东北从嵩华过脉,今凿而烧灰,西面有洞云庵向施坊焉。

初十日登嵩华山,上下俱十里。

十一日游洞云。

由北脊来时,由南峡口大路入,往返俱六里。

十二日晨餐于萧处,上午始行。

循嵩华而南五里,镜坊澎。

东为嵩华南走之支,北转而高峙者名香炉峰,其支盖于查埠止十里也。

又南五里登分水岭,逾岭东下五里为带源,大魁王艮所发处也。

由带源随水东行五里,出水口之峡,南入山。

三里为燕山,其处山低岭小,居民萧氏,俱筑山为塘以蓄水,水边盛放。

复逾小岭而南,三里,过罗源桥,复与带溪水遇,盖其水出峡东行,循山南转至此。

度桥而南,山始大开,又五里宿于水北。

十三日由水北度桥,直南五里,渡沪溪桥,是为夏朗,即刘大魁名俨发迹处也。

又南五里,为西园张氏,是日在其家。

下午,淮河自罗坡来。

十四日雨雪。淮河同乃郎携酒来。

是晚二巫归。

十五日霁,风寒甚。晚往西山。

十六日张氏公祠宴。

十七日五教祠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一-译文

十二月初一,傍晚开始下起了细雨,到了半夜雨势更大,于是决定不再留在吉水。

进城打听张侯的后代。得知张君重、伯起父子住在南门内,前一天晚上托顾仆传话,说与张是同宗,想见一面,于是冒雨前往他们家。

原来张氏家族世代科举,但没有人中过进士,所以后来依附于侯族,实际上并不是同宗。

张君重的曾祖父名叫峻,嘉靖年间据说也曾在我家乡担任别驾,家中还留有他的遗墨,据说曾附祀在张侯的庙里,称为二张祠。这只是一时的附会之言。

实际上张侯在郡里并没有祠堂,在我家乡的祠堂在嘉靖年间已经被毁很久了,怎么可能还有二张祠呢?

他们还告诉我:张侯的后人住在西园,离城西五六十里,也是文昌乡;虽然族人众多,但没有读书人,连秀才都没有一个。我因此感到非常感慨!

当时雨下得很大,因为船夫已经等了很久,于是冒雨下船,毕竟这里已经三个月没有下雨了。

船已经移到北门的赣江上。从北门进城到南门的张氏家,再从北门出城。

下船时已经是上午,于是沿着赣江向西南方向航行。走了十里,经过天马山的西侧。再走十里,经过小洲头,东边有大、小洲两座,西边则是长冈蜿蜒,有座塔与小洲夹江相对。这时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又走了十里,绕过螺子山的东侧,停泊在梅林渡,离吉郡还有十里。

到了傍晚,细雨又开始下。螺子山是吉郡水口的第一座山。

吉水东边高大的是东山,也就是仁山。

太平山在其中,靠近城边的是龙华寺。

寺庙非常古老,现在正在修缮,里面有邹南皋先生的祠堂。

佛殿前东边有一块碑,是五代南唐重臣韩熙载撰写的,徐铉用八行书书写。

这里就是太平山西边的山坳,南北环绕,形成一个小山谷,寺庙就在中央。

吉水西边是天马山,位于恩江和赣江的夹脊中。

北边是玉笥山,也就是峡山的边界,赣江的下游经过这里。

南边是巽峰,尖峭挺拔,是南皋先生堆砌加高的,是本县的文笔峰。

建昌人说军峰是吉水的文笔峰,其实是误会了,两座山的大小相差很大。

初二日,黎明时分刚刚挂起船帆,突然有一艘顺水船呼啸而来,掀开船篷逼近我们的船,痛打船夫并把他绑了起来,原来是这里的恶棍假借押送官银的名义,用扣押船只来恐吓船夫。

他们气势汹汹,船上有三十人,把船夫当作羊一样对待,竟然想把我的行李搬到他们的船上,让我们的船下省城。

然而他们搬上船的,都是些铺盖和铃铛之类的东西,根本没有银两,即使真的是押送官银,也没有半路劫船的道理。

我告诉他们这里离吉郡很近,为什么不一起去郡里,把船交给他们。

那些人听了,反而更加咆哮,竟然想顺流把船带走。

我趁他们靠近岸边,一跃上岸,急忙找到当地的王姓保长,他是梅林的保长。

叫来保长追赶他们,才得以放船。

我的行李一开始已经被搬走,看到我上岸,他们才把行李还给我;而船夫的所有东西都被洗劫一空,船上空荡荡的。

又走了十里,吃完饭,〔到达吉安郡。〕已经过了白鹭洲的西边,船夫想停在南关;我早就听说白鹭书院的盛名,于是又返回船东停泊在书院下,在书院中的净土庵找了个住处。

这一天雨一直下个不停,我在城里游荡,感到非常寂寞,出了南门,看到一条大街濒临江边,直通西边的神冈山,十里长的街道,繁华不亚于金阊。

初三日,半夜雨下得很大。

吃完早饭,就从南关外向西前往神冈。

当时雨细路滑,走得很慢,半天才走了一小段路,买东西也没买到一半,于是回到住处。

这一天书院里举行郡侯的季考,我出去时所有的士子都聚集在一起,等我回来时他们已经散了。

郡侯就是家复生,这一天季考他没有亲自到场,士子们都很失望。

初四日下雨。进城游玩,最后停留在白鹭洲。

初五日进城拜访朱贞明、马继芳。

下午,取药煮酒,从西门出去,街市非常热闹。

本来想从南门大街去神冈,但时间不够,没有去成。

初六日躺在白鹭洲。

初七日躺在白鹭洲。下午天晴,进城。

从东门出去,到了大觉庵,已经在梅林对岸,来不及返回螺子山。

初八日从白鹭洲后渡梅林,走了五里。

又向东北走了十里,到了大洲。

然后向东走了十里进山,登上洲岭,这是南山北边的山脊,因为西边通向大洲,所以叫洲岭。

从岭上直上五里,到了天狱山。

下山直向南走了十里,住在南山下坑中的季道人家。

初九日向东走了十里,出了山口叫五十都。

向东南走了十里,经过施坊。

这里人家很多,非常热闹。

进山走了五里,直抵嵩华山的西麓,叫虎浮,拜访了萧氏。

外面还有一重山,就是与施坊的边界,东北从嵩华山过脉,现在被凿开烧灰,西面有洞云庵面向施坊。

初十日登上嵩华山,上下各走了十里。

十一日游览洞云。

从北脊来时,从南峡口的大路进去,往返各走了六里。

十二日早上在萧家吃早饭,上午才出发。

沿着嵩华山向南走了五里,到了镜坊澎。

东边是嵩华山向南延伸的支脉,北边转向高耸的叫香炉峰,它的支脉延伸到查埠,距离十里。

又向南走了五里,登上分水岭,翻过岭向东走了五里,到了带源,这是大魁王艮的发迹之地。

从带源沿着水向东走了五里,出了水口的峡谷,向南进山。

走了三里,到了燕山,这里山低岭小,居民是萧氏,都在山上筑塘蓄水,水边非常热闹。

又翻过小岭向南走了三里,过了罗源桥,再次遇到带溪的水,原来这水从峡谷向东流,沿着山向南转到这里。

过了桥向南,山势开始开阔,又走了五里,住在水北。

十三日从水北过桥,直向南走了五里,渡过沪溪桥,到了夏朗,这是刘大魁名俨的发迹之地。

又向南走了五里,到了西园张氏家,这一天就在他们家。

下午,淮河从罗坡来。

十四日下雪。淮河和他的儿子带着酒来。

这天晚上两个巫师回去了。

十五日天晴,风很大,很冷。晚上去了西山。

十六日在张氏公祠参加宴会。

十七日在五教祠参加宴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一-注解

吉水: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赣江中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张侯:指张姓的侯爵,此处可能指历史上某位张姓的显赫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时间为1522年至1566年。

别驾:古代官职名,汉代为州刺史的佐官,唐代为州郡的副职,明清时期为知府的佐官。

文昌乡:古代对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称呼,此处指吉水县的某个乡。

子衿: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源自《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韩熙载:五代南唐时期的重臣,字叔言,著有《宁史·南唐世家》。

徐铉:五代南唐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擅长八行书。

天马山:位于吉水县西部的山名,因山形似天马而得名。

玉笥:山名,位于吉水县北部,是峡山的界山,赣江下流经此。

巽峰:山名,位于吉水县南部,尖峭特立,形似文笔,故称文笔峰。

白鹭洲:位于吉安郡城西的赣江中的沙洲,因常有白鹭栖息而得名。

白鹭书院:位于白鹭洲上的书院,是古代吉安郡的著名学府。

嵩华山:位于吉水县东部的山名,山势雄伟,风景秀丽。

洞云庵:位于嵩华山上的庵堂,供奉佛教神像,是当地著名的宗教场所。

带源:地名,位于吉水县东南部,是大魁王艮的发迹处。

夏朗:地名,位于吉水县南部,是刘大魁名俨的发迹处。

西园张氏:指居住在吉水县西园的张姓家族,可能是张侯的后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作者在吉水县的游历经历,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吉水县的地理环境,如东山、天马山、玉笥山、巽峰等山脉,以及赣江、白鹭洲等水域,展现了吉水县的自然风貌。这些地理信息不仅有助于了解吉水县的地形地貌,也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次,文中提到了张侯后裔、韩熙载、徐铉等历史人物,以及龙华寺、白鹭书院、洞云庵等文化宗教场所,反映了吉水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白鹭书院,作为古代吉安郡的著名学府,曾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如棍徒敲诈舟人、郡侯季考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这些记载为研究明代社会风俗、法律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历史人物的简要介绍,还有对社会现象的客观记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研究明代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