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原文
二十二日,由北城外历凤凰山北麓,经北门,二里,过黄备桥。桥架曹溪之上。西北行十里,溯溪至元口。又五里至官庄前,西南渡溪,又十里至陈坊。北渡小木桥,为曹山寺道。遂令顾仆同担夫西至乐安之流坑,余与静闻携被襆,渡桥沿小溪入。五里,为狮子口。由回龙洞而入山隘,即曹山也。其内环峰凹辟,平畴一围,地圆整如砥,山环绕如城,水流其间。自回龙口而南下陈坊,又东下宜黄,交锁曲折,亦此中一洞天,为丹霞、麻姑之类也。初以何王二氏名何王山,后加“草”、加“点”,名荷玉山。唐本寂禅师礼曹溪回,始易名曹山。宋赐额宝积寺,毁于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基田俱属缙绅。兹有名僧曰观心,将兴复焉。观心,宜黄人,向驻锡丰城,通儒释之渊微发生及发展,兼诗文之玄著。余一至,即有针芥之合指性情契合,设供篝灯,谈至丙夜,犹不肯就寝,曰:“恨相见之晚也。”先是,余午至,留饭后即谓余曰:“知君志在烟霞,此中尚有异境,曹山旧迹,不足观也。”
二十三日,早闻雨声。饭而别观心,出曹山,而雨丝丝下。三里至陈坊木桥,仍西从大道。溯溪二里,过鹏风桥。溪南自山来,路西折逾小岭。又三里,复西渡溪之上流,曰接龙桥。盖溪自曹山后岭北山峡而来,南下而转至鹏风桥者,此流尚细,而宜黄、崇仁之界,因逾接龙桥而西,即为崇之东南境。从此入山共三里,逾大霍岭,直逼龙骨山下。又二里,逾骨岭,水犹东注。又三里,下幞头岭,水始西流。又四里至纯乡,则一溪自南而北矣。渡溪桥是为纯乡村,有居民颇众。随水西二里,北下为崇仁道。南循小水一里,西登干冈岭,岭颇峻,逾岭而下,纯西南行矣。十里,至廖庄桥,有溪自南而北,其大与纯乡之溪并,东北流,当与纯溪同下崇仁者也。又西五里,过练树桥,桥跨巴溪之上。又西过坳上,盖南来之脉北过相山者也。其东水下练树桥为小巴溪,西水下双溪桥为大巴溪,俱合于罕浒,北即峙为相山,高峙朱碧街之北。再西即为芙蓉山。芙蓉尖峭而相山屏列,俱崇仁西南之巨擘也。自练树桥又五里而至朱碧街。其地在崇仁南百余里,南五十里为大华山,西南三十里为乐安县。
二十四日,昧爽黎明,从朱碧西南行,月正中天。二里为双溪桥。二小溪,一自东北,一自西北,俱会于桥北,透桥东南去。路从西南,又一里为玄坛庙桥。其水自西而东,乃芙蓉西南之流,当亦东会双溪而下罕浒入巴溪者也。过溪南一里,越雷公岭,有溪自南而西北去。下岭即东南溯溪,一里为雷公场,又南三里为深坑。又东南二里为石脑,上有桥曰崑kǖn阳桥。又南三里曰双湛桥,又二里曰赵桥,又五里曰横冈,又五里越一岭,曰赵公岭。自石脑来十五里,其岭坦而长,盖东自华盖山度脊,而西经乐安,而北转进贤,为江西省城之脉者也。岭北水绕雷公而西北下崇仁,岭南水由大陂而下永丰、吉水者也。下岭,山隘渐辟,其内坞曰白麻插,水虽西流乐安、永丰,而地犹属崇仁;其外冈曰崇仁仙观,则乐安之界也。由白麻插循左山东南行,三里至大坪墅,转而东向入山。又二里,东至一天门,有涧西注石桥下,从此遂蹑级上登。一里至旧一天门,有二小溪,一自东南,一自东北,合于石屋之上。从此俱峻坂悬级。又七里至二天门,逐两度过脊之坂,俱狭若堵墙。于是东北绕三峰之阴北,共七里而登华盖之顶,谒三仙焉。盖华盖三峰并列,而中峰稍逊,西为着棋,东为华盖。路由西峰而登,其阳南甚削,故取道于阴。华盖之上,诸道房如峰窝驾空,簇绕仙殿,旁无余地,无可眺舒。饭于道士陈云所房,亟登着棋,四眺形胜。其北正与相山对,而西南则中华山欲与颉颃下,东与南俱有崇嶂,而道士不能名,然皆不能与华盖抗也。其山在崇仁南百二十里,东去宜黄亦百二十里,西去乐安止三十里,〔西南一百里至永丰,〕东南至宁都则二百余里焉。余自建昌,宜取道磁龟,则直西而至;自宜黄,宜取道石蛩从云封寺,亦直西而至;今由朱碧,则迂而北,环而西,转而东向入山,然取道虽迂五十里,而得北游曹山洞石,亦不为恨也。下山十五里,至三天门,渡石桥而南,遂西南向落日趋。五里过崇仙观。又三里越韬岭,是为乐安界。又西南三里,渡一溪桥。又四里,溪西转出大陂,溪中乱石平铺,千横万叠,水碎飞活转,如冰花玉屑。时日已暮,遂宿大陂。
二十五日,是日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里为药腊。又五里为曾田,其处村居甚盛,而曾氏为最,家庙祀宗圣公孔子之弟子曾参。从此转而南,渡溪入山,乃中华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华在华盖西南三十里,从药腊来循其阴西行,至是乃越而转其西北。又三里为馒头山,见溪边横石临流,因与静闻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顾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为架壑之石也。余之从乐安道,初览其《志》,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梁,其侧有石转运,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为与石桥无缘;而不意复得此石,虽溪小石低,已见“天生”一斑。且其东北亦有石悬竖道旁,上如卓锥,下细若茎,恐亦石桥转运之类矣。又南一里为黄汉。又南逾一小岭,一里是为简上,为中华之西南谷矣。从此
婉转山坑,渐次而登,五里,上荷树岭,上有瞻云亭。
盖岭之东北为中华,岭之西南为雪华,此其过脉之脊云。
逾岭南下二里,至坑底,有小溪,一自东北,一自西北,会而南。
三里,出源里桥。
又三里则大溪自东而西,渡长木桥至溪南,是为流坑。
其处阛闠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
大溪之水东五十里自郎岭而来,又东过大树岭,为宁都界,合太华、中华东南之水至此,西八里至乌江,又合黄漠之水南下永丰焉。
是日午至流坑,水涸无舟,又西八里,宿于乌江溪南之茶园。
二十六日,因候舟停逆旅。
急索饭,即渡溪桥北上会仙峰。
其峰在大溪之北,黄漠溪之西,盖两溪交会,而是山独峙其下流,与雪华山东西夹黄漠溪入大溪之口者也。
峰高耸突兀倍于雪华,而阳多石骨嶙峋,于此中独为峻拔。
其西南则豁然,溪流放注永丰之境也。
由溪北从东小径西上,五里而至会仙峰。
按《志》止有仙女峰,在乐安南六十里,而今土人讹为会仙云;然其为三仙之迹则无异矣。
是峰孤悬,四眺无所不见。
老僧董怀莪为余言:“北四十里为乐安,西南六十里为永丰,直西为新淦,直东为宁都。
其东北最远者为太华山,其次为中华,又次为雪华,三华俱在东北。
而乐安之北有西华,兀立云雾之间,为江省过脉,尖拔特甚,盖从太华西北渡赵公岭而特起者也。”
由会仙而上,更西北一里,其石巑岏锐峻,上多鹃花红艳,〔但〕不甚高,亦冬时一异也。
由会仙南面石磴而下,至山半甫有石泉一泓,由其山峭拔无水泉,故山下之溪亦多涸辙耳。
下山五里,至溪旁,其南即为牛田,水南,其北为乌江,其东为茶园,余所停屐处也。
午返,舟犹不行,遂止宿焉。
〔余自常出来,所经县治无不通舟,惟金谿、乐安,通舟之流,俱在四、五十里外。〕
二十七日,〔舟发〕乌江,三十里,丰陂宿。
二十八日,十里,将军。二十里,永丰宿。
二十九日,自永丰西南五里放舟,又三十五里北郊。吉水界。二十五里,亦名乌江。又十里,下黄宿。
三十日,早行。二十里,凤凰桥。溪右崖上有凤眼石,溪左为熊右御史概所居。
又五里抵官材石,溪左一山崖石嶙峋,曰仙女排驾。
遂绕吉水东门,转南门、西门、北门,而与赣水合。
盖三面绕吉水者为恩江,由永丰来。赣水止径北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译文
二十二日,我们从北城外经过凤凰山的北麓,经过北门,走了二里路,过了黄备桥。这座桥横跨在曹溪之上。我们向西北方向走了十里,沿着溪流逆流而上到了元口。又走了五里到了官庄前,向西南方向渡过溪流,再走十里到了陈坊。我们向北渡过一座小木桥,这是通往曹山寺的道路。于是让顾仆和挑夫一起向西去乐安的流坑,我和静闻带着行李,渡过桥沿着小溪进入。走了五里,到了狮子口。从回龙洞进入山隘,就是曹山了。这里四周环绕着山峰,中间是一片平坦的田地,地形圆整如磨盘,山环绕如城墙,水流在其中。从回龙口向南下到陈坊,再向东下到宜黄,道路曲折交错,这里也是一个洞天福地,类似于丹霞、麻姑这样的地方。最初以何王二氏的名字命名为何王山,后来加上“草”和“点”,改名为荷玉山。唐代本寂禅师从曹溪回来,才改名为曹山。宋代赐名为宝积寺,但在嘉靖丙戌年(1526年)被毁,基田都归缙绅所有。现在有一位名僧叫观心,打算复兴这里。观心是宜黄人,曾经在丰城驻锡,精通儒释的深奥道理,兼通诗文。我一到这里,就和他性情契合,他设宴点灯,我们一直谈到深夜,他还不想睡觉,说:“真遗憾相见太晚。”之前,我中午到达,吃过饭后他就对我说:“我知道你志在山水之间,这里还有更奇特的地方,曹山的旧迹,不值得一看。”
二十三日,早上听到雨声。吃过饭后告别观心,离开曹山,雨丝细细地下着。走了三里到了陈坊的木桥,继续向西走大道。沿着溪流逆流而上走了二里,过了鹏风桥。溪水从南边的山中来,路向西转越过一座小岭。又走了三里,再次向西渡过溪流的上游,叫做接龙桥。这条溪流从曹山后岭的北山峡而来,向南流再转到鹏风桥,这条溪流还比较细,是宜黄和崇仁的边界,过了接龙桥向西,就是崇仁的东南境。从这里进入山里共走了三里,越过大霍岭,直逼龙骨山下。又走了二里,越过骨岭,水仍然向东流。又走了三里,下了幞头岭,水才开始向西流。又走了四里到了纯乡,这里有一条溪流从南向北流。渡过溪桥就是纯乡村,居民很多。沿着溪水向西走了二里,向北下到崇仁的道路。向南沿着小溪走了一里,向西登上干冈岭,这座岭很陡峭,越过岭后向下走,向西南方向行进。走了十里,到了廖庄桥,有一条溪流从南向北流,这条溪流和纯乡的溪流一样大,向东北流,应该和纯溪一起流到崇仁。又向西走了五里,过了练树桥,这座桥横跨在巴溪之上。又向西过了坳上,这是南来的山脉向北经过相山的地方。东边的水流下练树桥是小巴溪,西边的水流下双溪桥是大巴溪,两条溪流在罕浒汇合,北边就是相山,高耸在朱碧街的北边。再向西就是芙蓉山。芙蓉山尖峭而相山屏列,都是崇仁西南的巨山。从练树桥又走了五里到了朱碧街。这里在崇仁南边一百多里,南边五十里是大华山,西南三十里是乐安县。
二十四日,天刚亮,我们从朱碧向西南方向出发,月亮正挂在天空。走了二里到了双溪桥。两条小溪,一条从东北来,一条从西北来,都在桥北汇合,穿过桥向东南流去。路向西南方向,又走了一里到了玄坛庙桥。这条溪水从西向东流,是芙蓉山西南的溪流,应该也是向东汇入双溪然后流到罕浒进入巴溪的。过了溪流向南走了一里,越过雷公岭,有一条溪流从南向西北流去。下了岭就向东南方向沿着溪流走,走了一里到了雷公场,又向南走了三里到了深坑。又向东南走了二里到了石脑,这里有一座桥叫崑阳桥。又向南走了三里叫双湛桥,又走了二里叫赵桥,又走了五里叫横冈,又走了五里越过一座岭,叫赵公岭。从石脑到这里共走了十五里,这座岭平坦而长,是从东边的华盖山延伸过来的山脊,向西经过乐安,再向北转到进贤,是江西省城的山脉。岭北的水绕雷公岭向西北流到崇仁,岭南的水由大陂流到永丰、吉水。下了岭,山隘渐渐开阔,里面的山谷叫白麻插,水虽然向西流到乐安、永丰,但地还是属于崇仁;外面的山冈叫崇仁仙观,是乐安的边界。从白麻插沿着左边的山向东南方向走,走了三里到了大坪墅,转向东进入山里。又走了二里,向东到了一天门,有一条涧水向西流到石桥下,从这里开始沿着台阶向上攀登。走了一里到了旧一天门,有两条小溪,一条从东南来,一条从东北来,在石屋上汇合。从这里开始都是陡峭的山路。又走了七里到了二天门,连续两次越过山脊,山路狭窄如墙。然后向东北方向绕过三峰的北面,共走了七里登上了华盖山的山顶,拜谒了三仙。华盖山有三座山峰并列,中峰稍低,西边是着棋峰,东边是华盖峰。路从西峰攀登,南面非常陡峭,所以从北面取道。华盖山上,道房像蜂窝一样悬在空中,簇拥着仙殿,旁边没有空地,无法眺望。在道士陈云的房间里吃了饭,赶紧登上着棋峰,四处眺望地形。北面正对着相山,西南则是中华山,想要与华盖山争高下,东面和南面都有高山,但道士叫不出名字,不过这些山都无法与华盖山相比。这座山在崇仁南边一百二十里,东边离宜黄也是一百二十里,西边离乐安只有三十里,西南一百里到永丰,东南到宁都则有二百多里。我从建昌出发,应该走磁龟这条路,直接向西就能到达;从宜黄出发,应该走石蛩从云封寺这条路,也是直接向西就能到达;现在从朱碧出发,绕道向北,再向西转,再向东进入山里,虽然绕了五十里路,但能够游览曹山的洞石,也不觉得遗憾。下山走了十五里,到了三天门,渡过石桥向南,向西南方向赶路。走了五里过了崇仙观。又走了三里越过韬岭,这里是乐安的边界。又向西南走了三里,渡过一座溪桥。又走了四里,溪流向西转出大陂,溪中乱石平铺,千横万叠,水流飞溅,像冰花玉屑。这时天已经黑了,于是在大陂过夜。
二十五日,今天是冬至,早上非常寒冷,太阳出来后才出发。向西南走了五里到了药腊。又走了五里到了曾田,这里的村庄很繁荣,曾氏家族最为显赫,家庙里供奉着宗圣公孔子的弟子曾参。从这里转向南,渡过溪流进入山里,这是中华山的西北麓的支山。中华山在华盖山西南三十里,从药腊沿着山的北面向西走,到这里才转向西北。又走了三里到了馒头山,看到溪边有一块横石临水,于是和静闻坐在上面,不知道溪流正好从石头下面穿过。等我们起身走时,回头看到溪流正从石头下面流出,才知道这是一块架在溪壑上的石头。我从乐安出发时,最初看了当地的《志》,知道城西四十里有一座天生的石梁,旁边还有石转运,所以很想去看看;到这里时路已经向南,来不及向西走,以为与石桥无缘了;没想到又遇到这块石头,虽然溪流小石头低,但已经看到了“天生”石桥的影子。而且东北方向也有一块石头悬在路边,上面像锥子,下面细如茎,恐怕也是石桥转运之类的东西。又向南走了一里到了黄汉。又向南越过一座小岭,走了一里到了简上,这里是中华山的西南谷。从这里
沿着蜿蜒的山路,逐渐攀登,走了五里,到达荷树岭,岭上有一座瞻云亭。
这座岭的东北方向是中华山,西南方向是雪华山,这里是山脉的脊梁。
越过岭向南走二里,到达坑底,有两条小溪,一条来自东北,一条来自西北,汇合后向南流去。
再走三里,出了源里桥。
又走三里,有一条大溪从东向西流,渡过一座长木桥到溪南,这里就是流坑。
这里街道纵横交错,是一个繁华的集市,董氏是这里的大姓,有五桂坊。
大溪的水从东边五十里外的郎岭流来,再向东流过树岭,进入宁都界,汇合太华、中华东南的水流到这里,向西八里到乌江,再汇合黄漠的水向南流到永丰。
这天中午到达流坑,因为水干涸没有船,又向西走八里,住在乌江溪南的茶园。
二十六日,因为等船停在旅店。
急忙吃了饭,就渡过溪桥向北去会仙峰。
这座峰在大溪的北边,黄漠溪的西边,两溪交汇,而这座山独自矗立在下游,与雪华山东西夹着黄漠溪流入大溪的入口。
这座峰高耸突兀,比雪华山高出一倍,而且阳面多石骨嶙峋,在这里显得特别峻拔。
它的西南方向则豁然开朗,溪流奔涌注入永丰境内。
从溪北沿着东边的小路向西上,走五里到达会仙峰。
根据《志》记载,只有仙女峰,在乐安南六十里,但现在当地人误称为会仙峰;然而它是三仙的遗迹这一点没有区别。
这座峰孤悬在空中,四周眺望无所不见。
老僧董怀莪对我说:“北边四十里是乐安,西南六十里是永丰,正西是新淦,正东是宁都。
东北最远的是太华山,其次是中华山,再其次是雪华山,这三座山都在东北方向。
而乐安的北边有西华山,矗立在云雾之间,是江省的过脉,尖峭挺拔特别明显,是从太华西北渡过赵公岭而特别突起的地方。”
从会仙峰往上,再向西北走一里,那里的石头尖峭峻拔,上面有很多红艳的杜鹃花,虽然不太高,但也是冬天的一个奇景。
从会仙峰南面的石阶下去,到山腰处有一泓石泉,因为这座山陡峭没有水泉,所以山下的溪流也多是干涸的。
下山走五里,到溪边,南边就是牛田,水南,北边是乌江,东边是茶园,我停留的地方。
中午返回,船还是不走,于是就在那里住下。
〔我自从常出来,所经过的县治没有不通船的,只有金谿、乐安,通船的河流都在四、五十里外。〕
二十七日,〔船从乌江出发〕,走了三十里,住在丰陂。
二十八日,走了十里,到将军。再走二十里,住在永丰。
二十九日,从永丰西南五里放船,又走了三十五里到北郊。进入吉水界。再走二十五里,也叫乌江。再走十里,住在下黄。
三十日,早上出发。走了二十里,到凤凰桥。溪右岸的崖上有凤眼石,溪左是熊右御史概的住所。
再走五里到官材石,溪左有一座山崖石嶙峋,叫仙女排驾。
于是绕吉水东门,转南门、西门、北门,与赣水汇合。
三面绕吉水的是恩江,从永丰流来。赣水只经过北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注解
曹溪:位于中国江西省宜黄县,是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本寂禅师在此修行而得名。
元口:地名,位于曹溪上游,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官庄:古代地名,位于曹溪附近,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域。
陈坊:地名,位于曹溪下游,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曹山寺:位于曹山的一座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后毁于明代,现为遗址。
乐安: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乐安县,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
流坑:地名,位于乐安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狮子口:地名,位于曹山附近,因地形似狮子而得名。
回龙洞:位于曹山的一个山洞,因传说有龙回旋而得名。
丹霞:指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色砂岩经风化侵蚀形成的特殊地貌,常见于中国南方。
麻姑:指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县,是道教名山之一。
何王山:曹山的旧称,因何、王二氏而得名。
荷玉山:曹山的别称,因山形似荷花而得名。
本寂禅师:唐代著名禅师,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曹山修行。
宝积寺:曹山寺的别称,宋代皇帝赐额,后毁于明代。
观心:明代著名僧人,精通儒释道三教,曾在丰城驻锡。
丰城: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丰城市,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
针芥之合:比喻性情契合,志趣相投。
烟霞:指山水风景,常用来形容隐逸之士的志趣。
陈坊木桥:位于陈坊的一座木桥,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鹏风桥:位于曹山附近的一座桥,因传说有鹏鸟飞过而得名。
接龙桥:位于曹山后岭的一座桥,因溪流曲折如龙而得名。
大霍岭:位于曹山附近的一座山岭,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龙骨山:位于曹山附近的一座山,因山形似龙骨而得名。
幞头岭:位于曹山附近的一座山岭,因山形似古代头巾而得名。
纯乡:地名,位于曹山附近,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崇仁: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崇仁县,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
干冈岭: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岭,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廖庄桥: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桥,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练树桥: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桥,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巴溪: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条溪流,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相山: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芙蓉山: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因山形似芙蓉而得名。
朱碧街: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条街道,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双溪桥: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桥,因两条溪流交汇而得名。
玄坛庙桥: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桥,因附近有玄坛庙而得名。
雷公岭: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岭,因传说有雷公出没而得名。
雷公场:位于雷公岭附近的一个村落,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深坑: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石脑: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崑阳桥:位于石脑的一座桥,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双湛桥: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桥,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赵桥: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桥,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横冈: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赵公岭: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岭,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华盖山: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因山形似华盖而得名。
白麻插: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崇仁仙观: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道观,是古代道教的重要场所之一。
大坪墅: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一天门:位于华盖山的一个山口,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二天门:位于华盖山的另一个山口,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三仙:指华盖山的三座山峰,因传说有三位仙人居住而得名。
着棋:华盖山的一座山峰,因山形似棋盘而得名。
道士陈云:明代著名道士,曾在华盖山修行。
磁龟:地名,位于江西省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石蛩:地名,位于江西省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云封寺:位于江西省境内的一座佛教寺庙,是古代佛教的重要场所之一。
崇仙观: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道观,是古代道教的重要场所之一。
韬岭: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岭,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大陂: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药腊: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曾田: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曾参:孔子的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中华山:位于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山,是古代交通要道之一。
馒头山:位于中华山附近的一座山,因山形似馒头而得名。
黄汉: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简上:地名,位于崇仁县境内,是古代的一个村落。
瞻云亭:位于荷树岭上的亭子,用于观赏云景,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山水文化的热爱。
五桂坊:流坑董氏家族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会仙峰:一座高耸的山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是当地重要的地理标志和文化象征。
太华山:位于东北方向的山峰,与中华、雪华并称三华,是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地标。
乌江:一条重要的河流,流经多个地区,是当地交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通道。
恩江:环绕吉水县的河流,与赣水汇合,是当地重要的水系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他在江西省境内的旅行经历。徐霞客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江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首先,徐霞客对曹山的描写尤为详细。曹山不仅是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道教名山之一。徐霞客通过描写曹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文化,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曹山的环峰凹辟、平畴一围的地形,以及水流其间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徐霞客还提到曹山的名称变迁,从何王山到荷玉山,再到曹山,反映了其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
其次,徐霞客对沿途的桥梁、山岭、溪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他不仅记录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和位置,还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了它们的形态和特点。例如,他对鹏风桥、接龙桥、练树桥等桥梁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桥梁的建筑风格,还反映了当时交通的便利程度。他对大霍岭、龙骨山、幞头岭等山岭的描写,则展现了江西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
此外,徐霞客对沿途村落和居民的描写也颇具人文关怀。他不仅记录了村落的名称和位置,还通过描写村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例如,他对纯乡村、廖庄桥、大坪墅等村落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繁荣景象。他对曾田村曾氏家庙的描写,则展现了儒家文化在当地的深远影响。
最后,徐霞客对华盖山的描写尤为精彩。华盖山作为崇仁县境内的一座名山,不仅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而闻名,还因其丰富的宗教文化而备受推崇。徐霞客通过描写华盖山的三座山峰、道观和道士的生活,展现了其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他对华盖山顶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的繁荣景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徐霞客在江西境内的旅行经历,还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江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徐霞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江西画卷。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流坑地区的旅行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地理风貌。文中提到的瞻云亭、五桂坊、会仙峰等地标,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节点,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瞻云亭作为观赏云景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山水文化的热爱。五桂坊作为董氏家族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家族文化的重要性。会仙峰的高耸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当地重要的地理标志和文化象征。
文中对太华山、中华、雪华的描述,不仅展示了这些山峰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它们在地理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乌江和恩江作为重要的河流,不仅是当地交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通道,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旅行经历,也传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欣赏。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山水文化和地理风貌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