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六-原文
初五日晨餐后,别丘、夏。
二里,仍出大路南。
十里,登一岭,曰杨源岭。
下岭,东则大溪自南而北,渡溪二里,曰东界山铺,去府已二十里。
于是循溪东行,五里,曰大洋,三里,曰界下。
众舟鳞次溪中,以上流有石箭滩,重舟不能上下,俱泊此以待交兑者也。
其北多益府王墓。
再上二里,即石箭滩,乱石填塞,溪流甚急。
其西为凌霄峰,亭亭独上,有佛宇焉。
自杨源来,山势回合,而凌霄独高,过此山渐开,亦渐伏矣。
又三里,溪南一山逊于凌霄,而尖峭过之,曰八仙过腿。
上有石耸起,颇异众山,以无渡不及登。
又七里为硝石铺,去府已四十里矣。
市肆其长,南、东两溪至此合流,南来者为新城之溪,东北者为杉关之水。
东溪舟抵五福尚四十里,至杉关尚陆行三十里,则江、闽分界。
南溪则六十里而舟抵新城。
新城之陆路,自硝石东渡东溪桥而南,为铁仙岩。
其处山俱纯石,如钟推釜覆,北半俱斩峭为崖,屏立平畴间。
由崖隙而上,两崖之间潴zhǜ积累水成溪,崖插溪底。
凿栈以入,又一水自东注,亦纯石插底,隘不容足。
架梁南渡,又转一桥,西渡大溪,遂蹑山峡而上,则飞岩高穹东向而出,髡徒和尚法宣依岩结阁,种竹于外,亦幽亦敞。
时日已欲坠,拟假榻于中,而髡奴逐客甚急,形于声色。
遂出,仍渡峡桥,见有石级西上,遂蹑之登。
盘旋山顶,两度过脊,皆深坑断峡,回豆纵横,或水或涸,想霖雨时靡非深浸也。
时日已落崦嵫,下山二里,仍西,宿硝石东溪桥之南。
初六日早起,闻有言觉海寺之胜者。
平明,南趋二里,则南溪之左也。
寺亦古,其前即铁仙以西之第二重也。
盖硝石之南,其山皆块石堆簇,南则交互盘错,斩若截堵,峰峰皆然,以铁仙为中;而西则两突而尽于南溪之左;即觉海寺前。
东则两突而至于止〔止〕岩之东,再东则山转而南矣。
入觉海,见山在其前,即出而循崖以登崖之西,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时有小舟自新城来。
既南行,崖尽,有峡东下,盖南北两崖对峙其来峡,其度脊处反在西濒溪之上。
余见其峡深沉,遂蹑山级,东向直登其巅。
其巅有东西两台。〔自西而东,路尽莫前。
下瞰乱壑纵横,峡形屈曲枝分,汇水成潭,分曹叠泻,疑即所云金龟湖也。
而二峰东下无路,但见东峡有水有径,疑即铁仙。
仍从旧路下,至溪东两崖对峡处,即从崖下东入峡中。
渐下渐湿,遂东北三里至小港口。
水自韩公桥来,渡之入山。
东北三里,大石岩。
五里,韩公桥。
三里,双同槽。
南二里,紫云岩。
西一里,渡溪为夫子岩。
返出紫云,一里至响石岩,又登岭一里至竺岫。
初七日竺岫渡桥,东南三里,舒坑岭。
又三里,缅湾。
又六里,陈坊。
陈坊有溪自北南流,盖自沪溪而下东溪者也。
越桥而东上一岭,又下而复上,日铁湾岭。
共三里,下岭为钱家湾。
又随东溪二里至黄源桥。
渡溪而南一里,过黄湾岭。
南六里,长行岭。
下岭为连家湾,是为新城西北界。
连家湾出冈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
又西十里,百顺辅。
又三里上分水岭。
先是自百顺西至周家隘,有小水西流,余以为入南溪者;及登分水,而后知犹北入东溪者也。
又五里,过沙路岭。
又五里过一桥,其水自高学坡来,五六里越桥而南,即与南大溪遇。
又二里,东为观者崖,西为仙居院,两崖束溪如门,门以内澄潭甚深。
又三里,入新城北门,出西门。
石门不甚壮,而阛闠颇盛。
出门渡石梁,则日峰山当梁瞰溪。
越桥即南随溪行。
已折西南,登白石岭。
十里,过文江桥,始复与大溪遇,溪流至此已不胜舟矣。
于是多随溪,西南过竹山,山亦峭特自异,上有竹仙院。
又十里,周舍。
周舍之南,路折而东,有潭偃水,颇觉汪洋,即文江之上流也。
十五里,宿于石瓶冈,去城二十五里,去福山十五里。
(八日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六-译文
初五日的早晨吃完饭后,告别了丘、夏两人。
走了两里路,仍旧沿着大路向南走。
走了十里,登上了一座山岭,叫做杨源岭。
下了山岭,东边有一条大溪从南向北流,渡过溪水走了两里,到了一个叫东界山铺的地方,离府城已经有二十里了。
于是沿着溪水向东走,走了五里,到了一个叫大洋的地方,再走三里,到了界下。
溪水中停满了船只,因为上游有石箭滩,重船无法上下,所以都停在这里等待交换货物。
北边有很多益府王的墓地。
再往上走两里,就到了石箭滩,乱石堵塞了溪流,水流非常湍急。
西边是凌霄峰,孤峰独立,上面有佛寺。
从杨源岭过来,山势环绕,而凌霄峰独自高耸,过了这座山,山势逐渐开阔,也逐渐低伏了。
又走了三里,溪南有一座山比凌霄峰稍低,但更加尖峭,叫做八仙过腿。
山上有石头耸立,非常与众不同,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没能登上去。
又走了七里,到了硝石铺,离府城已经有四十里了。
这里的集市很长,南、东两条溪流在这里汇合,南边来的溪流是新城的溪水,东北边的是杉关的水。
东溪的船到五福还有四十里,到杉关还要走三十里陆路,那里是江、闽两省的分界。
南溪的船走六十里可以到新城。
新城的陆路,从硝石东渡东溪桥向南走,就到了铁仙岩。
那里的山都是纯石头,像钟推釜覆一样,北半边都是陡峭的崖壁,像屏风一样立在平地上。
从崖缝中往上走,两崖之间积水成溪,崖壁插入溪底。
凿出栈道进去,又有一条溪水从东边流过来,也是纯石头插入溪底,狭窄得容不下脚。
架桥向南渡过溪水,又转过一座桥,向西渡过一条大溪,然后沿着山峡往上走,看到一座高耸的飞岩向东伸出,和尚法宣依着岩石建了一座阁楼,外面种了竹子,既幽静又宽敞。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打算在这里借宿,但和尚急着赶客,态度非常不好。
于是只好出来,再次渡过峡桥,看到有石阶向西延伸,便沿着石阶往上走。
盘旋到山顶,两次翻过山脊,都是深坑断峡,回旋曲折,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干涸,想必下雨时这里都会被水淹没。
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下山走了两里,仍旧向西走,晚上住在硝石东溪桥的南边。
初六日早上起来,听说觉海寺的风景很好。
天亮后,向南走了两里,到了南溪的左边。
寺庙也很古老,前面就是铁仙岩以西的第二重山。
硝石以南的山都是块石堆砌而成,南边的山交错盘绕,像被截断的墙一样,山峰都是这样,以铁仙岩为中心;西边的山则两座突起,尽头在南溪的左边;也就是觉海寺前。
东边的山则两座突起,延伸到止岩的东边,再往东则山转向南了。
进入觉海寺,看到山在前面,便出来沿着崖壁往上走,走到崖的西边,俯瞰南溪涓涓北流,不时有小船从新城过来。
继续向南走,崖壁尽头,有一条峡谷向东延伸,南北两崖对峙,峡谷的脊背反而在西边靠近溪水的地方。
我看到峡谷很深,便沿着山阶向东直登山顶。
山顶有东西两座台子。
从西向东走,路到了尽头,无法再前进。
俯瞰下面,乱壑纵横,峡谷曲折分支,汇水成潭,水流分岔叠泻,怀疑就是传说中的金龟湖。
而两座山峰东边没有路,只看到东边的峡谷有水和路,怀疑就是铁仙岩。
于是从原路返回,到了溪东两崖对峙的峡谷处,便从崖下向东进入峡谷中。
越往下走越湿,走了三里到了小港口。
水从韩公桥流过来,渡过水进入山中。
向东北走了三里,到了大石岩。
走了五里,到了韩公桥。
走了三里,到了双同槽。
向南走了两里,到了紫云岩。
向西走了一里,渡过溪水到了夫子岩。
返回紫云岩,走了一里到了响石岩,又登上一座山岭走了一里到了竺岫。
初七日从竺岫渡过桥,向东南走了三里,到了舒坑岭。
又走了三里,到了缅湾。
又走了六里,到了陈坊。
陈坊有一条溪水从北向南流,是从沪溪流下来汇入东溪的。
过了桥向东登上一座山岭,又下岭再上岭,叫做铁湾岭。
一共走了三里,下岭到了钱家湾。
又沿着东溪走了两里到了黄源桥。
渡过溪水向南走了一里,过了黄湾岭。
向南走了六里,到了长行岭。
下岭到了连家湾,这里是新城的西北边界。
连家湾出冈到了周家隘,就是新城进入府城的官道。
又向西走了十里,到了百顺辅。
又走了三里上了分水岭。
之前从百顺向西到周家隘,有一条小水向西流,我以为它是流入南溪的;等到登上分水岭,才知道它还是向北流入东溪的。
又走了五里,过了沙路岭。
又走了五里过了一座桥,桥下的水从高学坡流过来,走了五六里过了桥向南,便与南大溪相遇。
又走了两里,东边是观者崖,西边是仙居院,两崖夹着溪水像门一样,门内有一个很深的澄潭。
又走了三里,进入新城的北门,出了西门。
石门并不很壮观,但集市很繁华。
出了门渡过石梁,日峰山就在石梁上俯瞰溪水。
过了桥便向南沿着溪水走。
然后转向西南,登上白石岭。
走了十里,过了文江桥,才再次与大溪相遇,溪流到这里已经不能行船了。
于是多沿着溪水走,向西南过了竹山,山也很陡峭独特,上面有竹仙院。
又走了十里,到了周舍。
周舍的南边,路转向东,有一个水潭,水势很大,就是文江的上游。
走了十五里,晚上住在石瓶冈,离城二十五里,离福山十五里。
(八日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六-注解
杨源岭:位于中国某地的山岭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旅行途中的一处地理标志。
凌霄峰:山峰名称,以其高耸入云、独立不群而得名,常有宗教建筑如佛寺等。
八仙过腿:山峰名称,以其形状尖峭、独特而得名,可能与八仙过海的传说有关。
硝石铺:地名,位于溪流旁,因硝石资源丰富而得名,是古代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觉海寺:古寺名称,位于山间,历史悠久,可能是佛教圣地之一。
金龟湖:湖泊名称,以其形状或传说中与金龟有关而得名,具体位置不详。
韩公桥:桥梁名称,可能以某位韩姓官员或名人命名,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
紫云岩:岩石或山峰名称,以其紫色或云雾缭绕的景象而得名,可能是风景名胜区。
竺岫:山峰名称,具体含义不详,可能是作者旅行途中的一处地理标志。
舒坑岭:山岭名称,位于旅行路线上,具体位置不详。
陈坊:地名,位于溪流旁,可能是古代的一个村落或集市。
铁湾岭:山岭名称,以其地形险峻或铁矿资源丰富而得名。
黄源桥:桥梁名称,可能以某位黄姓官员或名人命名,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
长行岭:山岭名称,位于旅行路线上,具体位置不详。
连家湾:地名,位于山间,可能是古代的一个村落或集市。
周家隘:地名,位于山间隘口,可能是古代的重要关隘或交通要道。
百顺辅:地名,具体含义不详,可能是古代的一个村落或集市。
分水岭:地理分界线,通常指河流的分水岭,也可能是行政区划的分界线。
沙路岭:山岭名称,位于旅行路线上,具体位置不详。
观者崖:悬崖名称,以其视野开阔、适合观景而得名。
仙居院:建筑名称,可能是古代的一处宗教或文化场所。
新城:城市名称,位于旅行路线上,可能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
日峰山:山峰名称,以其形状或日出时的景象而得名。
白石岭:山岭名称,以其岩石颜色或地质特征而得名。
文江桥:桥梁名称,可能以某位文姓官员或名人命名,是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
竹山:山峰名称,以其竹林茂密而得名,可能是风景名胜区。
竹仙院:建筑名称,可能是古代的一处宗教或文化场所。
周舍:地名,位于旅行路线上,具体位置不详。
石瓶冈:地名,位于山间,可能是古代的一个村落或集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六-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旅行笔记。文章详细记录了作者从初五日到初七日的旅行路线和所见所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按照旅行的顺序逐一描述了沿途的山川、溪流、桥梁、村落等地理特征,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作者不仅记录了地理名称,还对这些地方的地形、地貌、水文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地理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厚造诣。
在文化内涵方面,文章反映了明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旅行的执着追求。徐霞客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风景,更是为了探索自然、了解地理,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士人中是难能可贵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多处宗教建筑,如凌霄峰的佛宇、觉海寺等,反映了当时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山川的壮丽、溪流的清澈、桥梁的古老和村落的宁静。这种写实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游记为我们了解明代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村落分布等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考证,我们可以还原出当时的交通路线和地理格局,对于研究明代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地理文献。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明代的地理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