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八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八-原文

十三日,(缺)白赤丸如轮,平升玉盘之上,遥望日下,白气平铺天末,上有翠尖数点,则会仙诸峰也。

仍从顶北下,十里,至空屋岐路处,遂不从东而从西下,里许而得混元观,则军峰之北下观也。

其地已属抚之宜黄。〔闻山南车盘来道亦有下观云。〕

循水北下,两山排闼,水泻其中,无甚悬突飞洄之态。

又下五里,始至涧底,此军峰直北之水也。

既下山,境始开。

又山一层横列于外,则鱼牙山也。

又有一水自西南来,此军峰西壑之水,至此与北涧会。

循水东北又五里,过袈裟石。

绾两涧之口,水出其间,百家之聚在其外,曰墟上。

又有一水亦自西南来会,则鱼牙山之水也,与大溪合而北,西转下宜黄,为宜黄之源云。

自墟上东北岐,路溯一小溪,十里至东源。

东向上岭,三里而登其上,曰板岭。

其水西流入宜,东南流入丰,东北流亦入宜,盖军峰北下之脊也。

越岭而东,一里,复得坪焉。

山溪潆洄,数家倚之,曰章岭。

竟坞一里,水东出峡间,下坠深坑,有路随之,想走南丰道也。

其水东南去,必出南丰,则章岭一隙其为南丰属明矣。

水口坠坑处,北有一径亦渐下北坑,则走下村道矣。

亦渐有溪北自下村出七里坑,达枫林而下宜黄,则下村以北又俱宜黄之属。

是水口北行一径,即板岭东度之脊也,但其脊甚平而狭,过时不觉耳。

下脊,北五里,至下村。

又北二里,水入山夹中,两山逼束形容两山相距很近,挤紧收敛,使中间非常狭窄甚隘,而长水倾底,路潆盘绕山半,山有凹凸,路亦随之,名曰十八排,即七里坑也。

已而下坑渡涧,复得平坞,始有人居,已明月在中流矣。

又北二里,水复破峡而出。

又一里,出峡,是为枫林内村。

又一里,山开水转,而西度小桥,是为枫林,一名陈坊。乃宿。

十四日,平明饭,行,即从小桥循小溪北上。

盖枫林大溪西下宜黄,而小溪则北自南源分水而来者也。

溯北上五里,入南湾坳,上分水岭,南为宜黄,北为南城,西南境逾岭为南源。

五里至八角庄,为洪氏山庄。

有水东下,舍之。

北上黄沙岭,二里逾岭,下巾儿漈,水亦东下,又舍之。

北溯一小水,三里,上栏寨门,平行岭上,为李家岭。

又一里,始下,下一里,则磁龟在焉。

磁龟者,罗圭峰玘所居也,在南城西南九十里,据李文正《东阳记》,北阻芙蓉,西阨连珠峰,南望军峰,东则灵峰迤逦,有石在溪桥之下,而不甚肖;其溪亦不甚大;自西而东,夹溪而宅,甚富,皆罗氏也。

问有花园坑,景亦没,无可观。

遂东北逾岭而下,溪自东南下坑中,路不能从也。

东下三里,山峡少开。

又循一水,有桥跨之,曰云阳桥,水亦东南下,又舍之。

东逾一岭,又二里,曰乘龙坳,水亦南下。

复东上二里,曰鹅腰岭。

平行岭上又二里,而下一里,曰鉏,其水始东行。

始至磁龟,以为平地,至此历级而降,共十里而至歪排,皆循东下,始知磁龟犹在众山之心,众山之顶也。

歪排以上多坠峡奔崖之流,但为居民造粗纸,濯水如滓因水被污染而混浊肮脏,失飞练悬殊之胜。

然鉏小水已如此,不知滋龟以东诸东南注壑者,其必有垂虹界瀑之奇,恨路不能从何。

出歪排,其南山坞始开,水亦南去。

又东逾黄土岭,共三里,则下岐东行平畴中。

五里,一溪自西北东去,有桥架其上,曰游真观前桥。

又东五里,则盱江自东南而北。

是时日才下午,不得舟,宿于溪西之路东,其溪之东即新丰大市也。

十五日,路东不得舟,遂仍从陆。

右江左山,于是纯北行矣。

六里,为大安桥。

又三十里,则从姑在望,入郡南门矣。

十六日,过东门大桥,即从桥端南下。

随沙岸,丛竹夹道,乔松拂云,江流雉堞右映,深树密篝左护,是曰中洲。

有道观,今改为佛宇。

前二石将军古甚,刘文恭铉为之记,因程南云盱人,与刘同在翰苑故也。

是日再醉于夏调御处。

十七日,静闻随二担从麻源大路先往宜黄,余作钱、陈、刘诸书。

是晚榻于调御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八-译文

十三日,(缺)白色的赤丸像轮子一样,平升在玉盘之上,远远望去,太阳下方,白色的气息平铺在天边,上面有几点翠绿的山尖,那就是会仙的各个山峰。

仍然从山顶北下,走了十里,到了一个空屋的岔路口,于是不从东边而从西边下去,走了大约一里路,就到了混元观,这是军峰北下的观。

这个地方已经属于抚州的宜黄县。〔听说山南车盘来的路上也有下观。〕

沿着水向北下,两座山像门一样排列,水从中间流下,没有太多悬突飞洄的姿态。

又下了五里,才到了涧底,这是军峰直北的水。

下山后,景色才开始开阔。

又有一层山横列在外面,那就是鱼牙山。

又有一条水从西南方向流来,这是军峰西壑的水,到这里与北涧汇合。

沿着水向东北又走了五里,经过了袈裟石。

绾住两涧的出口,水从中间流出,外面有百家的聚落,叫做墟上。

又有一条水也从西南方向流来汇合,那就是鱼牙山的水,与大溪汇合后向北流,向西转下宜黄,是宜黄的源头。

从墟上向东北岔路,沿着一条小溪走了十里到了东源。

向东上岭,走了三里登上了山顶,叫做板岭。

这里的水向西流入宜黄,向东南流入丰城,向东北流也流入宜黄,是军峰北下的脊。

越过岭向东走了一里,又到了一个坪地。

山溪环绕,几户人家依山而居,叫做章岭。

走了一里路,水从东边的峡谷中流出,下坠到深坑,有路跟着,想必是通往南丰的道路。

这水向东南流去,必定会流出南丰,那么章岭这一缝隙显然是属于南丰的。

水口坠坑的地方,北边有一条小路也渐渐下到北坑,那是通往下村的道路。

也渐渐有溪水从下村流出七里坑,经过枫林流下宜黄,那么下村以北也都是宜黄的属地。

这条水口向北的小路,就是板岭向东延伸的脊,但这脊非常平而且狭窄,经过时不容易察觉。

下脊后,向北走了五里,到了下村。

又向北走了二里,水进入山夹中,两座山非常狭窄,水从底部倾泻,路绕着山腰盘旋,山有凹凸,路也随之起伏,叫做十八排,也就是七里坑。

然后下坑渡过涧水,又到了一个平坦的坞地,开始有人居住,月亮已经在中天了。

又向北走了二里,水再次冲破峡谷流出。

又走了一里,出了峡谷,这是枫林内村。

又走了一里,山开水流转向,向西过了小桥,这是枫林,也叫陈坊。于是住宿。

十四日,天刚亮就吃饭,出发,从小桥沿着小溪北上。

枫林的大溪向西流下宜黄,而小溪则从南源分水而来。

沿着溪水北上五里,进入南湾坳,上了分水岭,南边是宜黄,北边是南城,西南境越过岭是南源。

走了五里到了八角庄,是洪氏的山庄。

有水向东流下,放弃了。

北上黄沙岭,走了二里越过岭,下了巾儿漈,水也向东流下,又放弃了。

向北沿着一条小水走了三里,上了栏寨门,平行在岭上,是李家岭。

又走了一里,开始下坡,下了一里,就到了磁龟。

磁龟是罗圭峰玘的居所,在南城西南九十里,据李文正的《东阳记》,北边阻隔芙蓉山,西边扼守连珠峰,南望军峰,东边则是灵峰蜿蜒,有石头在溪桥下,但不太像;溪水也不太大;从西向东,夹溪而居,非常富裕,都是罗氏的家族。

问有花园坑,景色也已经消失,没有什么可看的。

于是向东北越过岭下,溪水从东南流下坑中,路不能跟随。

向东下了三里,山峡稍微开阔。

又沿着一条水,有桥横跨其上,叫做云阳桥,水也向东南流下,又放弃了。

向东越过一岭,又走了二里,叫做乘龙坳,水也向南流下。

又向东上了二里,叫做鹅腰岭。

平行在岭上又走了二里,然后下了一里,叫做鉏,这里的水开始向东流。

刚到磁龟时,以为是平地,到这里经过台阶下降,共走了十里到了歪排,都是沿着东下,才知道磁龟还在众山的中心,众山的顶上。

歪排以上有很多坠峡奔崖的水流,但居民用来造粗纸,水被污染而混浊肮脏,失去了飞练悬殊的美景。

然而鉏的小水已经如此,不知道滋龟以东的东南注壑的水流,必定有垂虹界瀑的奇观,可惜路不能跟随。

出了歪排,南山坞开始开阔,水也向南流去。

又向东越过黄土岭,共走了三里,然后下岔路向东走在平畴中。

走了五里,一条溪水从西北向东流去,有桥架在上面,叫做游真观前桥。

又向东走了五里,盱江从东南向北流。

这时天还只是下午,没有船,于是住宿在溪西的路东,溪东就是新丰大市。

十五日,路东没有船,于是仍然从陆路走。

右边是江,左边是山,于是纯向北走。

走了六里,到了大安桥。

又走了三十里,从姑山在望,进入了郡城的南门。

十六日,过了东门大桥,就从桥端南下。

沿着沙岸,丛竹夹道,高大的松树拂云,江流在右边映照,深树密篝在左边保护,这叫做中洲。

有道观,现在改为佛寺。

前面有两个石将军非常古老,刘文恭铉为之记,因为程南云是盱人,与刘同在翰苑的缘故。

这天又在夏调御处喝醉了。

十七日,静闻随二担从麻源大路先往宜黄,我写了钱、陈、刘等人的信。

这晚住在调御的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八-注解

军峰:军峰是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一座山峰,属于武夷山脉的一部分。在文中提到的军峰,可能是当地的一个著名地标,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混元观:混元观是道教的一个寺庙,位于军峰的北下。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混元观的存在反映了道教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信仰基础。

宜黄:宜黄是江西省的一个县,位于抚州市的南部。在文中,宜黄是作者旅行路线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反映了该地区的地理和文化特征。

鱼牙山:鱼牙山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军峰的西侧。鱼牙山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袈裟石:袈裟石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两涧之口。袈裟石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墟上:墟上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袈裟石的外侧。墟上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板岭:板岭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军峰北下之脊。板岭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章岭:章岭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板岭的东侧。章岭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下村:下村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章岭的北侧。下村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十八排:十八排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下村的北侧。十八排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枫林:枫林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十八排的北侧。枫林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磁龟:磁龟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李家岭的北侧。磁龟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歪排:歪排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磁龟的东侧。歪排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游真观前桥:游真观前桥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歪排的东侧。游真观前桥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盱江:盱江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游真观前桥的东侧。盱江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大安桥:大安桥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盱江的北侧。大安桥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从姑:从姑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大安桥的北侧。从姑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中洲:中洲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从姑的南侧。中洲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麻源:麻源是文中的一个地名,位于中洲的北侧。麻源的存在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八-评注

这段古文是一篇游记,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江西省的旅行路线和所见所闻。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感受。

首先,文本通过对军峰、混元观、宜黄等地名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这些地名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其次,文本通过对鱼牙山、袈裟石、墟上等地名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地理细节。这些地名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再次,文本通过对板岭、章岭、下村等地名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地理细节。这些地名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最后,文本通过对十八排、枫林、磁龟等地名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地理细节。这些地名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地理细节,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地名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感受。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旅行的热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