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五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五-原文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二日出建昌南门,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

上山二里,半山亭,有卧瀑。

又一里半,喷雪〔亭〕,双瀑。

〔麻姑以水胜,而诎峰峦。半山亭之上,有水横骞,如卧龙蜿蜒。上至喷雪,则悬瀑落峰间,一若疋同“匹”练下垂,一若玉箸分泻。分泻者,交萦石隙,珠络纵横,亦不止于两,但远眺则成两瀑耳。既坠,仍合为一,复如卧龙斜骞出峡去。但上之悬坠止二百尺,不能与雁宕、匡庐争胜。〕

又一里,连泄五级,上有二潭甚深,旧亭新盖,〔可名“五泄”。五泄各不相见,各自争奇。〕

〔螺转环连,雪英指白的水花四出;此可一目而尽,为少逊耳。〕

又半里,龙门峡,上有桥。

〔两崖夹立,泉捣中壑,不敢下视;架桥俯瞰于上,又变容与为雄壮观。龙门而上,溪平山绕,自成洞天,不复知身在高山上也。〕

又半里,麻姑坛、仙都观。左有大夫松,已死;右有通海井。

西上岭十里,逾篾竹岭,为丹霞洞。

又上一里,为王仙岭,最高。

西下二里,张坊。

西左坳中为华严庵,宿。

初三日王仙岭东下一岭为丹霞洞。

又逾篾竹岭西坳中,南上越两山,东南共五里为飞炉峰,有小石炉方尺,自军峰山南飞至。

其地南为军峰,北接麻姑,东瞰盱江,西极芙蓉,盖在五老峰之西,阳华峰之西北矣。(以下有缺)

初四日出建昌东门,过太平桥南行,循溪五六界,折而西一里,出从姑之南,〔上天柱峰,〕见山顶两石并起如双髻者。

〔北〕向登其岩,曰飞鳌峰。

岩前曰长春阁。

阁之东有堂曰“鳌峰”,深处为罗先生讲学之所。

其后飞突而出,倒书曰“印空”。

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

从东上天际亭,亭后凿石悬梯而上,有洞。

洞口隘如斗,蛇像蛇一样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宽。

此天柱之南隅也。

出洞,仍下石级,沿崖从西登。

天柱、鳌峰之间,有台一掌,上眺层崖,下临绝壁,竹拂石门,树悬崖隙,为云岩台。

从其上西穿峰峡,架木崖间,曰双玉楼。

再西,一石欲坠未坠,两峡并起,上下离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线天。

此鳌峰之北隅也。

一线既尽,峡转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圆,横庋峡内,曰跏趺之盘腿坐法石。

此二峰者,从天柱之西,鳌峰之北,又起二峰,高杀于鳌峰、天柱,而附丽成奇者也。

其东一峰,即南与鳌峰夹成一线,又与西峰夹庋跏趺者。

西峰之西,又有片石横架成台,其东西俱可跏趺云。

从跏趺石东践一动石,梯东峰而上,其顶南架梁于一线,遂出鳌峰之崩,东凿级以跻,遂凌天柱之表。

于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峤,翡翠插天。

〔时天霁,明爽殊甚。〕

从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临,片石夹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风石”。

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悬台可跻而坐,曰“滴水崖”。

内有石窦,直上三丈,正与南隅悬崖之洞相对。

此天柱之北隅也。

从此东下,又得穹崖一层,曰读书台,今为竹影庵。

从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岩,石隙东向,可卧可憩。

此天柱东隅之下层也。

飞鳌之西有斗姆阁,其侧有蟾窟石,下嵌为窝,上突为台,亦可趺fǜ同跗可啸。

此飞鳌西隅之下层也。(以下有缺)

是日,建昌遇夏调御、丘士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五-译文

(十一月初一日的内容缺失)

十一月初二日,从建昌南门出发,向西行走两里到达麻姑山脚下。

上山两里,到达半山亭,那里有卧瀑。

再走一里半,到达喷雪亭,那里有双瀑。

麻姑山以水景著称,而山峰则稍显逊色。半山亭之上,有水流横穿,像卧龙蜿蜒。上到喷雪亭,瀑布从峰间悬垂而下,一条像白练下垂,一条像玉箸分流。分流的水流在石隙中交织,水珠四溅,远看像是两条瀑布。瀑布落下后,又合二为一,像卧龙斜穿峡谷而去。但瀑布的高度只有二百尺,无法与雁宕、匡庐的瀑布相比。

再走一里,瀑布连续五级下落,上面有两个深潭,旧亭新盖,可以命名为“五泄”。五泄各自独立,各具特色。

水流螺旋环绕,白色的水花四溅;这一切可以一目了然,但稍显逊色。

再走半里,到达龙门峡,上面有桥。

两崖夹立,泉水冲击中壑,不敢往下看;架桥俯瞰,景色由平和变为壮观。龙门峡之上,溪水平缓,山峦环绕,自成洞天,仿佛不再置身于高山之上。

再走半里,到达麻姑坛、仙都观。左边有大夫松,已经枯死;右边有通海井。

向西上岭十里,越过篾竹岭,到达丹霞洞。

再上一里,到达王仙岭,这是最高的地方。

向西下两里,到达张坊。

西边左坳中是华严庵,晚上在那里住宿。

初三日,从王仙岭东下,经过一岭到达丹霞洞。

再越过篾竹岭西坳,向南越过两山,东南共五里到达飞炉峰,那里有一个小石炉,方尺大小,据说是从军峰山南飞来的。

这个地方南面是军峰山,北接麻姑山,东望盱江,西至芙蓉山,位于五老峰之西,阳华峰之西北。(以下内容缺失)

初四日,从建昌东门出发,经过太平桥向南行走,沿着溪流走了五六里,折向西一里,到达从姑山南面,登上天柱峰,看到山顶有两块石头并立,像双髻。

向北登上岩石,称为飞鳌峰。

岩石前是长春阁。

阁的东边有一个堂,名为“鳌峰”,深处是罗先生讲学的地方。

后面飞突而出,倒书“印空”。

下面有一个方池,名为玉冷泉。

从东边登上天际亭,亭后凿石悬梯而上,有一个洞。

洞口狭窄如斗,像蛇一样伏行才能进入,洞内高穹而宽阔。

这是天柱峰的南隅。

出洞后,沿着石级下来,从西边攀登。

天柱峰和鳌峰之间,有一个台子,上面可以眺望层崖,下面临绝壁,竹子拂过石门,树木悬在崖隙,称为云岩台。

从台上向西穿过峰峡,架木在崖间,称为双玉楼。

再向西,有一块石头欲坠未坠,两峡并立,上下分离,像被中剖而分开,称为一线天。

这是鳌峰的北隅。

一线天尽头,峡转向北,有两片平石,一方一圆,横放在峡内,称为跏趺石。

这两座山峰,从天柱峰的西边,鳌峰的北边,又升起两座山峰,高度低于鳌峰和天柱峰,但依附在一起形成奇景。

东边的一座山峰,与南边的鳌峰夹成一线,又与西边的山峰夹着跏趺石。

西峰的西边,又有一片石头横架成台,东西两边都可以盘腿而坐。

从跏趺石东边踩动一块石头,梯子东峰而上,顶部南边架梁于一线,于是从鳌峰的崩塌处出来,东边凿级而上,最终凌驾于天柱峰之上。

于是北望郡城,琉璃映日;西望麻峤,翡翠插天。

当时天气晴朗,景色格外明爽。

从这里北下天柱峰的北边,穹崖下临,片石夹立,上面有一株古梅,称为“屏风石”。

天柱峰北边裂开一个缝隙,上面有悬台可以攀登而坐,称为“滴水崖”。

里面有石窦,直上三丈,正与南隅悬崖的洞相对。

这是天柱峰的北隅。

从这里东下,又有一层穹崖,称为读书台,现在是竹影庵。

从南边攀石而上,称为梅花岩,石隙向东,可以躺下休息。

这是天柱峰东隅的下层。

飞鳌峰的西边有斗姆阁,旁边有蟾窟石,下面嵌为窝,上面突为台,也可以盘腿而坐或啸叫。

这是飞鳌峰西隅的下层。(以下内容缺失)

这一天,在建昌遇到了夏调御和丘士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五-注解

麻姑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建昌县,以山水景观著称,尤其以瀑布闻名。

半山亭:麻姑山上的一个亭子,位于山腰,是观赏瀑布的好地方。

喷雪亭:麻姑山上的另一个亭子,因附近有双瀑而得名,瀑布如雪般喷涌。

五泄:指麻姑山上的五级瀑布,每级瀑布各有特色,形成独特的景观。

龙门峡:麻姑山上的一个峡谷,两崖夹立,泉水从中流过,景色壮观。

麻姑坛:麻姑山上的一个祭坛,与道教文化有关,供奉麻姑神。

仙都观:麻姑山上的一个道观,与道教文化有关,供奉多位神仙。

丹霞洞:麻姑山上的一个洞穴,因洞内岩石呈红色而得名,景色奇特。

飞炉峰:麻姑山上的一个山峰,因传说有小石炉自军峰山飞来而得名。

天柱峰:麻姑山上的一个山峰,因形状如柱而得名,是登山观景的好地方。

飞鳌峰:麻姑山上的一个山峰,因形状如鳌而得名,景色奇特。

一线天:麻姑山上的一个峡谷,两崖夹立,中间仅有一线天空,景色壮观。

跏趺石:麻姑山上的两块石头,形状如盘腿而坐,与佛教文化有关。

屏风石:麻姑山上的一个石景,形状如屏风,上有古梅一株,景色优美。

滴水崖:麻姑山上的一个悬崖,上有悬台可坐,内有石窦,景色奇特。

读书台:麻姑山上的一个石台,传说为古人读书之处,今为竹影庵。

梅花岩:麻姑山上的一个岩洞,石隙东向,可卧可憩,景色优美。

斗姆阁:麻姑山上的一个阁楼,供奉斗姆神,与道教文化有关。

蟾窟石:麻姑山上的一个石景,下嵌为窝,上突为台,景色奇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五-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在麻姑山的游览经历,展现了麻姑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麻姑山以其瀑布、峡谷、洞穴和山峰闻名,尤其是瀑布景观,如半山亭的卧瀑、喷雪亭的双瀑、五泄瀑布等,各具特色,形成独特的山水画卷。

文中提到的龙门峡、一线天等峡谷景观,展现了麻姑山的地质奇观,两崖夹立,泉水从中流过,景色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麻姑坛、仙都观、斗姆阁等道观和祭坛,反映了麻姑山与道教文化的深厚渊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神灵的崇拜。

天柱峰、飞鳌峰等山峰景观,不仅形状奇特,还因其传说和历史背景而增添了神秘色彩。如飞炉峰的小石炉传说,天柱峰的双石并起如双髻,飞鳌峰的鳌形石景等,都展现了麻姑山的独特魅力。

此外,文中提到的读书台、梅花岩等人文景观,反映了古人在麻姑山的活动痕迹,如读书、讲学等,体现了麻姑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胜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麻姑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详细描述,展现了麻姑山的独特魅力,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山水文化和道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